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雇傭兵有多少人

土耳其雇傭兵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 2023-05-22 04:23:44

A. 為什麼,土耳其派遣數百名敘利亞武裝分子參加阿亞戰爭

土耳其的國家戰略就是成為“四海之地”,即成為裏海、黑海、地中海、波斯灣中間地區的能源產區石油管線進入歐洲的樞紐,這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亞塞拜然,一個就是卡達。

亞塞拜然佔有最大份額的裏海原油份額,且地形深入裏海中心,沒有亞塞拜然同意,裏海石油儲藏就不可能開采出來。同時,亞塞拜然與土耳其一樣都是突厥系國家,土耳其在亞塞拜然建立軍事基地,就是為了保住亞塞拜然在裏海開發中的核心地位。

納卡沖突爆發以後,土耳其除了親自上陣外,還同時派遣敘利亞土系反對派武裝從阿芙琳前往納卡地區,據路透社報道,這些派往亞塞拜然的敘利亞激進分子月薪為1,500至2,000美元,武裝分子表示,土耳其派他們前往亞塞拜然的任務是保護石油設施。

現在美國支持的帕希尼揚政府參與納卡爭端,不僅直接損害亞塞拜然國家安全,也直接損害土耳其能源利益,故而土耳其反應最大。正是由於保住納卡就等於保住了亞塞拜然,所以土空軍不惜親自出動F16戰機擊落亞美尼亞戰機原因就在這里,這些都與土耳其“四海之地”戰略有關。

B. 尼科波利斯戰役 (一):十字軍發動最後一次東征

14世紀時,個別的君王及爵士發動了許多小型的十字軍東征,如1390年對突尼西亞失敗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和在波羅的海海岸一直進行著的北方十字軍入侵。奧斯曼人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得勝後控制了巴爾干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使拜占庭帝國的控制范圍縮減至只有君士坦丁堡一帶,接著奧斯曼人便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一連串的攻城(分別在1390年、1395年、1397年、1400年、1422年啟鄭臘及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陷落)。 1393年,保加利亞沙皇伊凡·希什曼(Ivan Shishman)失去了其臨時首都尼科波利斯予奧斯曼人,他的弟弟伊凡·史拉特辛米爾(Ivan Stratsimir)雖然仍統治維丁,但已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庸。 *** 教與基督教之間的前線冉冉移向匈牙利王國,匈牙利王國成為了雙方在東歐的界線,匈牙利人自身也受到內戰威脅。威尼斯共和國擔憂奧斯曼帝國會控制巴爾干半島,包括威尼斯在摩里亞和達爾馬提亞的屬地,這會削弱威尼斯對亞得里亞海、愛奧尼亞海及愛琴海的影響力。熱那亞共和國則擔憂如果奧斯曼帝國控制了多瑙河和土耳其海峽,他們最終會壟斷了歐洲至黑海的貿易路線,熱那亞在黑海掌有卡法、錫諾普及阿馬斯拉(Amasra)。熱那亞人還控制著君士坦丁堡金角灣北方的加拉塔(Galata),巴耶濟德一世在1395年對加拉塔發動過進攻。 即使西方教會大分裂將教宗的職位一分為二,亞維農與羅馬的教宗互相對立,而且教宗號召十字軍東征的權力早已遠去,羅馬教宗博義九世仍在1394年號召十字軍抵抗土耳其人。 最後的十字軍東徵得以組成有賴於兩個決定性因素:英格蘭理查二世與法國查理六世的百年戰爭及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的支持。1389年,百年戰爭進入了周期性的休戰,理查二世以和平為考慮因素而在1395年與查理六世的女兒伊莎貝拉(Isabella of Valois)成婚。兩國國王繼而在1396年10月在邊界加來會晤,同意組成聯盟,並延長勒蘭蓋姆停戰協定(Truce of Leulinghem)。得到法國貴族當中最具權勢的勃艮第公爵的支持亦至關重要,勃艮第設法派遣十字軍到普魯士或匈牙利,勃艮第公爵派遣使節蓋伊·德·特雷穆瓦耶(Guy de Tremoille)前往威尼斯和匈牙利評估形勢。勃艮第原本希望由勃艮第公爵、奧爾良公爵路易一世及蘭卡斯特公爵約翰領導十字軍,但事實上他們全部都沒有參加十字軍。抵抗土耳其人不太可能是勃艮第公爵支持十字軍的主要目的,勃艮第希望透過支持十字軍來增加其家族的聲望和權勢,史學家巴巴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也寫道:「 」他是一個自大的貴族,他那闊氣的炫耀才是真正的主題。敵人的計劃、後勤及情報只可能放在他心目中的第二位。」1394年,勃艮第在佛蘭德榨取了120000里弗赫(法國貨幣)為十字軍東征作好准備。1395年1月,勃艮第向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捎來口信,指出向法國國王的請求將會獲得批准。 8月,西吉斯蒙德指派四名爵士及一名主教到巴黎的宮廷描述「 」40000名」土耳其人掠奪和危及基督教領地,並代表匈牙利叢姿的西吉斯蒙德求援。查理六世透過通婚已與英國達成和約,於是回復作為「 」基督教國王們的領袖」,他有責任保護基督教及教訓巴耶濟德一世。法國貴族均熱切地響應。法國騎士統帥阿圖瓦的菲利普和法國元帥讓·勒邁格雷都稱參加十字軍是「 」勇士」的職責。 在歷史文獻里,參戰者的人數存有嚴重的爭議。史學家塔奇曼認為「 」記錄者慣於把數字與事件湊合,使之看起來悄滑十分驚人」。尼科波利斯戰役被認為相當重要,中世紀史編者所給出的參戰人數最高達到400000人,雙方都聲稱對方的人數倍於己方,故十字軍可為他們的失敗尋找慰藉,而土耳其人可為他們的勝利感到更加驕傲。塔奇曼對於一般數據認為的100000名十字軍不屑一顧,他認為100000人需要一個月時間在鐵門渡過多瑙河,實際上十字軍僅用了八天渡河。 第一個對此進行記述的是一位巴伐利亞貴族的隨從約翰·希爾特貝格(Johann Schiltberger),他在16歲時目睹了戰事並被土耳其人俘虜及奴役了30年才得以回家,他在這段時間寫了一些關於戰役的描述,他估計十字軍的兵力達16000人,而土耳其人的軍隊更被吹捧至200000人。十九世紀德國史學家推測十字軍的參戰人數在7500至9000人之間,而土耳其人則在12000至20000人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從後勤的方向來看,尼科波利斯附近的鄉效地區不可能供應足夠的糧食及飼料予上數千的人馬(中世紀時的軍隊隨著行軍而就地補給,不像現代軍隊那樣使用補給線)。 據說參戰的法國騎士及扈從達2000人,另有6000名由志願者及雇傭兵中抽調出來的弓箭手及步兵。重要程度僅次於他們的是羅德島的醫院騎士團:他們自從君士坦丁堡及塞普勒斯衰落後便是累范特基督教的旗手。威尼斯提供海上船艦支援;匈牙利的使節們策動萊茵蘭、巴伐利亞及薩克森等地的德國諸侯參加十字軍。法國信使還在波蘭、波希米亞、納瓦拉及西班牙號召十字軍,個人可參加十字軍。 義大利各個城邦熱忱於慣常的互相攻伐,無暇參加十字軍。而英國甚囂塵上的參與卻從來沒有出現。據聞英國派遣了1000名騎士參加十字軍的記錄是來自當代的安東尼奧·菲奧倫蒂諾,史學家阿齊茲·敘耶·艾提亞(Aziz Suryal Atiya)及其追隨者信以為真,他們把步兵及其他隨從計算在內,使英國參戰人數達到「 」4000至6000人及兩倍於人數的馬匹」。不過,英國並沒有這次遣兵海外的財政記錄,也沒有作出過任何組織和調遣軍隊的准備。亨利四世、蘭卡斯特公爵的兒子們及幾乎所有英國的重要貴族成員都在十字軍出發以後的五個月出席了國王的婚禮,因此亨利四世和蘭卡斯特公爵兒子們率領英國軍隊參加十字軍的說法必然是錯誤的。艾提亞又認為在尼科波利斯採用了聖喬治為吶喊聲表示了英國士兵確實參與了戰役,因英國人認為聖喬治是主保聖人,然而編年史家讓·傅華薩(Jean Froissart)則提到那是法國爵士阿圖瓦的菲利普的吶喊聲。再者,參戰國家在戰敗後提交贖金換回俘虜,而英國卻沒有這種跡象。當代文獻零星提及到的「 」英國人」可能是指醫院騎士團操英語口音的小部分人,他們自羅得島出發,沿多瑙河航行來到了戰場。英國不參加十字軍的可能原因包括國王與格洛斯特公爵之間的緊張關系,致使雙方都希望把他們的支持者留在身邊;英國與法國的長期戰爭使兩國互不相容,雖然兩國新近簽訂了和約,英國還是不願意參加法國領導的十字軍。 不過,誇大的數字卻不斷被復述,包括6000至8000名匈牙利人、近萬名的法國、英國及勃艮第軍隊、近萬名瓦拉幾亞人、近6000名德國人及近15000名荷蘭、波希米亞、西班牙、義大利、波蘭、保加利亞、蘇格蘭及瑞士陸軍,還有威尼斯和熱那亞的海路支援,使總數達到47000至49000人,許多來源更指出參戰人數達120000至130000人,當中包括奧斯曼史學家蘇古拉在他的著作里提到十字軍的人數達130000人。 參戰人數估計約20000至25000人,但有許多來源將數字誇大至60000人,包括15世紀奧斯曼史學家蘇古拉,他在著作里指出奧斯曼帝國軍由60000人組成,並且認為數字是十字軍的一半。奧斯曼帝國軍中包括了斯特凡·拉扎列維奇領導的5000名塞爾維亞重裝騎士,斯特凡·拉扎列維奇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後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奧斯曼帝國蘇丹迎娶了拉扎列維奇的親姐妹奧利韋拉·德斯皮娜,她的父親正是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赫雷別利亞諾維奇,他在科索沃戰役里殞命。

C. 世界上各國家軍隊人數排行。起碼寫出前10位.

1.美國

全球戰略進攻型軍隊,公認的超級大國,其建立在發達的工農業生產上,地緣環境好,國民素質高。憑借2戰和戰後中東-東南亞地區的沖突,在大量國家駐扎精銳部隊,又憑借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左右了歐亞和拉美多國的政局。空間技術一流,具有太空戰實力,海空軍實力優勢明顯,作戰理念先進,情報和網路技術發達。特點是先發制人,深入敵國作戰,把威脅(包括對本土利益和海外利益的威脅)消滅在萌芽狀態,對中俄實行談判-遏制政策,盡量避免直接作戰,對其他國家,實行非友即敵政策,設法盡量軍事打擊敵對國,此戰略在911後在國內受到更多支持。

海軍和空軍武器質量總體領先全球,數量是西歐和日本的總和

美國擁有最先進且規模最龐大的戰略轟炸群,戰斗機處於3代向4代機型過渡期。3代機以F16C/D為主,在3代機型中也是性能突出的。空軍偵察,預警系統先進而完善。

海軍是美國最強勢的環節,在航空母艦和核攻擊潛艇數量上,是居絕對優勢地位的,在役的艦載3代機超級大黃蜂的數量也達到1000架以上,從屬於航空母艦戰斗群的一些環節,比如常規潛艇和頻海戰斗艦,美國雖然已經停止使用或發展得比較晚,但是同樣通過利用一些盟友的支持而維系相當的支持力。

美製坦克和輕裝甲武器和歐洲挑戰者和豹2等系列相比,並沒有任何優勢。尤其美製的輕武器耐用性相對弱,這多少給美軍帶來一些美中不足。但美製彈道導彈和陸基防空系統,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世界絕對一流的。

美國的軟肋:

美國海外經濟利益過於龐大,接觸面過廣,兵力顯得分散,在若乾熱點地區的軍事行動陷入泥潭。另外,事實上由於美國第三產業比重太大,國民相對不重視重工業的生產環節,本土重工業生產是不足的,尤其是機電自動化方面,更無優勢,美國主要武器的許多重要部件生產,都由歐洲企業(日本和韓國也有,但主要是西歐)進行,再到美國組裝。如果美國失去對歐洲的控制力,對它絕對是非常危險的。

因為這點,一些人總稱北大西洋公約會因俄羅斯的轉弱,歐洲軍事實力的提升而破裂,我看就美國的利益而言,絕對不會。

2.俄羅斯

亞歐大陸戰略防禦性軍隊,技術基礎好,但是工農業生產工藝相對落後,國內資源非常豐富,抗制裁和封鎖能力超強,軍人素質一流,且能吃苦耐勞,紀律嚴明,空間技術優勢明顯,但近年落後於美國,中國也逐漸接近其水平。海空軍因為多國的戰略包圍而活動受限制。

但是俄羅斯新領導人普京的鐵腕手段加上務實的外交,俄羅斯國內局勢近年已經明顯好轉,加上俄羅斯空軍和陸軍的強大實力,還有俄羅斯和美國匹敵的彈道導彈,(包括世界最優秀的戰略導彈潛艇),還有與美國不相上下的核武器庫。

俄羅斯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第二。

3.法國

全球型軍隊,微型超級大國,按購買力計演算法國也是歐洲第一經濟大國。重視歐洲防務建設,認為歐盟必須加強獨立的防務建設,並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揮主導作用。反對美國過多介入歐洲。工農業非常發達,體系完整。但因為國小人少,加上法國西方直面大西洋,東,北方向地勢坦盪,易攻難守,百年戰爭中面臨英-尼德蘭聯軍和後來的德軍的進攻,總是非常被動,令這個西歐最驕傲的民族蒙上很多歷史上的不光彩。

目前法國是北約內部獨立的軍事大國,海陸空軍隊戰鬥力強而靈活,空間技術在歐洲優勢明顯,可以說代表歐洲高科技精華的歐空局、空客,都是在法國為領導下開展的。(2004-2005年獨力控制非洲一個跟伊拉克實力相當的國家,這點較美國成功),它是除美國與前蘇聯外唯一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陸基戰略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國家。

法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坦克之一「勒克萊爾」,但是未經過實戰考驗。是美國以外唯一擁有核動力航母的國家,核潛艇和常規潛艇技術都居世界前列,3代半的陣風戰斗機以投入現役數年,並已經發展出艦載型。值得一提的是法國海空武器的戰斗模塊都是獨立研究生產的,性能不比任何美國盟友購買的美製武器遜色。

4.英國

積極參與型的進攻軍隊,英國是個注重現實利益的國家,基本上目前他的軍事行動都是以北約或歐盟為依託的。因為經常是美國發動的戰爭第二大盟友,所以經常被人垢病。但是原因一個,因為美國發動的那些戰爭,事實上對西歐多數國家來說都是有利益的,根本不是什麼樂意當美國哈巴狗的意思。英國戰略資源比較豐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歐各國中最強,20世紀90年代以後英國空間、信息技術、激光制導等高科技發展迅速,總體實力有回升勢頭。

由於自古而今事實上英國本土都不太安定,作為強勢一方的英格蘭政府積累了相當的情報戰,反游擊戰的經驗,加上英國坦克,步兵戰車方面比法國略多。所以陸軍英國相對更強一些。而事實上在海空軍實力兩方面,它和法國都有差距,主要體現在同一級的戰斗機,英國空軍總列裝的晚幾年,一些人總認為英國海軍強於法國海軍,我看同樣不成立,因為英國那兩艘常規動力輕型航空母艦,技術上已經和美法等國的航空母艦,差距太大了。英國也不太明智地放棄了常規潛艇,我認為對於歐洲海區不太深的海域,北海,地中海,波羅的海,北約海軍的對手,俄羅斯核潛艇的優勢是難以體現的。常規潛艇對歐洲國家來說是有用的。

5.日本

地區性軍隊,戰後在美國的重點支持下,工業生產非常發達,門類齊全,技術先進,日本多種和軍事有直接關系的產品產量和質量都是世界先進水平,有短期製造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能力。

日本有性能一流的常規潛艇和驅逐艦,也通過從歐美購買了完整的艦載武器系統,海軍戰鬥力是居亞洲首位的,其反潛力量更是世界數一數二。而日本的F15J+F2的戰斗機組合,雖然不是三代機型中算優秀的,但是在亞洲,相對於中國空軍實力接近的SU30+J10組合,日本總是早列裝軍隊幾年。有些人認為中國有彈道導彈和現成的核力量,如果美駐軍退出日本,中日開戰,中國可以短期摧毀日本,問題就是日本已經大規模引進美製愛國者系列防空-攔截導彈多年,而且現在已經獲許生產愛國者3,而中國彈道導彈數量上是有限的,未必能穿透日本的防禦系統。加上日本的防核攻擊工程,是世界一流的。

然而日本比較多的受制約的地方,因為在真正戰略核心科技方面,日本和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劣勢,若一項有戰鬥力的武器需要大量引用歐美技術,造成過高成本,90坦克的失敗,就是那樣的道理。而日本自衛隊近年缺少實戰經驗,也難以對他們的國產武器做出好的評估和提升。日本自身資源貧乏,如果日本繼續沒有海外控制資源的能力,一旦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反面對他們形成資源封鎖,或者中國海軍能達到那能力,他們的那支自衛隊,就真的該考慮有沒有自衛的能力了。

6.德國

歐洲地區性的軍隊,工業生產力非常強,技術尖端,但因美、法的雙重控制體系欠完整,因為國小封閉,抗制裁力很弱,其國民素質一流,文化深厚,戰斗意志和戰術思想聞名世界而富有創造力。

陸軍戰鬥力在歐洲首屈一指。其生產的豹2系列坦克和美洲虎步兵車,已經被多個機構評為世界第一,目前已經被歐洲多個國家的制式坦克,輕武器(尤其是反坦克輕武器)和特種部隊的戰鬥力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德國缺少現成的彈道導彈和核武器,和導彈技術非常相關的衛星發射能力,也相當薄弱。

和英國空軍一樣,德國空軍重型戰斗機採用的是狂風戰斗機,而輕型機則是比較落後的F4向EF2000的過渡期,但是德國空軍的戰斗機數量不如英國,更何況英國是F35計劃的第一合作國。

德國海軍有世界一流的常規潛艇和水面艦艇,但沒有航空母艦和核潛艇。缺乏遠程打擊的能力。

7.中國大陸

防禦性的大國軍隊,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按購買力計算已經是世界第3。國民重視教育,有很強的創造力和靈活性,然而自身發明創造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而常被別國利用,主要高新技術常依靠對國外產權的引進,而任何國家對中國的技術輸出設限重重。

因為人多優質地少,周邊強弱敵對勢力林立,且缺少對海外資源的控制,國內資源現已經超負荷運用,抗制裁封鎖的能力較弱,民性比較溫良,過分依賴和相信聯合國,遵循與鄰為善,缺乏侵略性,但由於人民勤勞堅韌,文化底蘊深厚,在國民生存權受威脅之時,智慧能充分用到戰爭中,國家維系了數千年不倒。

軍事工業部門比較齊全,初步具有空間戰和信息戰的能力,但軍隊總體科技水平偏低,中上級軍官中懷疑改革,排資論輩的保守派勢力比較強,對政治學習、外在形式上的榮譽重視程度甚於提高技戰水平。

陸軍,中國擁有在世界上算比較先進的99坦克,但是還剛開始緩慢的列裝少數精銳部隊,主力還是以59改型為主,也有少量的88型坦克,輕武器也有類似的問題,絕大多數士兵沒有機會接觸到中國事實上比較先進的反坦克火箭筒和榴彈發射器。但是中國裝甲力量相對於歐洲國家和日本,有數量上的明顯優勢。2炮部隊的彈道導彈,洲際導彈水平世界前列,因為中國有完善的衛星,航天技術為後盾。核彈頭數量位居第5位。

中國沒有航空母艦,而核潛艇數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水面艦艇以及反潛力量,都弱於日本,也明顯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空軍戰斗機通過武裝俄制3代重型戰斗機,自我發展3代輕型戰斗機,大致在綜合質量上和日本空軍持平,保飛率卻比較低,但中國空軍航電和導彈,都以我研發為主,不那麼容易受國際局勢影響。

8.義大利

明顯受制於美國的,歐洲和中東地區性的軍隊,但一方面,因為其重要的戰略位置令美國在戰後對其重點培養,使其在戰後由弱小而半分裂的弱國成為軍事實力和潛在武器生產力名列世界前列的強國,義大利軍品有精工細作的優點。

義大利擁有以一艘輕型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海軍戰斗群,水面艦隊總體弱於英法而強於德國,但潛艇製造和戰鬥力則遠不如德國。

空軍義大利和德國是完全一致的裝備水準,但是義大利是F35計劃的第2合作夥伴。

陸軍是義大利軍隊的軟肋,裝甲利是美國衛星-宇航研發和實驗在歐洲的頭號合作夥伴。

9.以色列

以攻為守的小國先進軍隊,國家很小,生存環境惡劣,周邊強敵林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不被國際社會支持。國民重視教育,文化底蘊深厚,採用「舉國皆兵」的國防思想,重視軍事而不濫用武力,武器和戰術的創造性非常強,在長期戰爭中屢戰屢勝。

本來按照以色列軍隊近幾十年的戰績,甚至這個袖珍國家軍事可以排得更前,但是以色列面對的主要是不發達的中東國家,基本上有西方海軍控制的地中海,以色列海軍實力不強,但是敵人卻不可能在海洋給他們形成威脅。

而在陸軍和空軍方面,以色列軍都是一流的。F15I和F16I,都是美武器外售國中,通過購買國自己的實用改進的最有效的一個。而梅卡瓦系列坦克也為敵人列裝的俄制坦克製造了無數次恥辱。

10.瑞典

歐洲防禦性的軍隊,非北約成員國,國家規模很小(800W人口,48萬平方公里,面臨蘇聯和德國那樣的強大鄰邦),軍工業非常發達,能自主研製和大規模生產先進武器,主張和平和中立,國民素質非常高,舉國皆兵的國防體系,軍內民主、平等、廉潔,紀律嚴明,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勇猛異常。

瑞典國防軍所採用的飛機、艦艇、裝甲車輛、導彈等,絕大多數在國內研製及生產。例如空軍的新一代戰機JAS-39「鷹獅」,海軍的新一代隱形護衛艦Ys一2000及「哥特蘭」級潛艇,陸軍的「比爾」反坦克導彈、CV一90戰斗車輛系列等。這些武器,在響應的海陸空三大領域,和其他比他們大很多的大國產品,毫不遜色。

由瑞典可以得出一個道理,幍光養晦,形成良好的國際聲譽,是建立在武裝中立前的「絕對武裝」二字,我可能打不過你,但是如果你打我會付出比打我得到的利益大得多的代價。

11.韓國

東北亞重要軍事力量,但受制約於美日,地方狹窄,抗制裁能力很弱,新興發達的工業和技術大國,國民民族意識非常強。

韓國海軍是另外一個擁有宙斯盾和F15的國家,韓國也擁有F16戰斗機的生產能力,,韓國生產機載和艦載導彈,以目前的實力,比日本更好,因為他們得到更多西方國家的技術。

韓國結合自己的國情改進美國M1坦克,那個曾經被中國陸軍打得無還手之力的國家,再也不是昨日阿鬥了。

12.西班牙

類似於義大利的歐洲和中東地區性軍隊,曾經被國際孤立,加入北約和歐盟時間較晚,近年海空軍力量在美國和歐盟的支持下發展迅速,非常積極地參加美國和法國主導的對國際熱點地區的控制,擴展勢力范圍很快。

西班牙擁有以輕型航空母艦,宙斯盾系統為依託的海軍,F18戰斗機加戰斧巡航導彈對中小型落後有足夠的震懾力,之所以前幾年和摩洛哥的領土糾紛,他們取得明顯的優勢。

陸軍,他們也擁有不錯的豹2坦克

但是西班牙工業水準還是比義大利弱,那麼他們對武器的改進和維修,可能要稍微弱一些。

13.澳大利亞

進攻性軍隊,人口不多,資源豐富,但是偏偏澳大利亞不甘心安逸生活,追隨美國參與各種大小軍事行動非常積極,幾乎有美軍作戰的地方就少不了澳大利亞的參與。

澳大利亞是美國F18戰斗機最大的海外生產國,和加拿大這些和平主義的國家不同,他們為自己的F18不斷的購買和使用他們自己或歐美各種最先進的巡航導彈和先進航電模塊,不久的將來也將武裝更先進的F35。

澳大利亞擁有南半球最強大的海軍力量,伊戰進攻階段負載封鎖伊領海,掃雷任務的就是他們了,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現在在造的2艘「兩棲」戰艦堪培拉級,事實上完全可以說是航母了,更何況澳海軍導彈采購從不落伍。

澳大利亞是美國自己以外M1A2坦克用於實戰唯一一個。

但當然澳大利亞人口有限,缺少老牌的大型軍工業集團,也是他們軍工自我發展的軟肋。

14.荷蘭

進攻型軍隊,但都是追隨美國或英法等大國,這個國家可以說完全沒有縱深,過去多次敵國入侵他們的領土總迅速淪陷,靠擅長的敵後游擊戰和持久戰維系國家的多次再獨立,他們加入歐盟和北約,積極參與各種軍事行動,打擊歐盟和美國想控制的國家軍事實力,控制海外資源是符合他們利益的。

荷蘭是美國以外F16戰斗機最大生產國,並通過自己的改進把F16MLU提升到F16C/D的戰鬥力,同樣也是唯一使用F16戰斗機取得戰績的歐洲國家。

荷蘭是歐洲海軍比較發達的國家,尤以其兩棲艦、護衛艦和常規潛艇研發和生產,數世界一流水平。

陸軍正規部隊一直是荷蘭相對軟的環節,但是目前它通過購買德國豹2坦克(德國豹2最大進口國),大量購買美製愛國者2-3型導彈,為這個國家不斷在外「招惹是非」提供了實力保證。

15.印度

印度現在軍隊規模非常龐大,人數眾多,而且不乏俄羅斯軍隊里最頂級的軍事裝備,但是這個國家民眾素質比較低,種姓等級制度根深蒂固,官僚腐敗嚴重,工業落後,即使是印度軍隊平時訓練中簡單的故障,都總要叫師傅俄羅斯幫忙修理。而且和中國一樣,印度得到的能和西方主力海陸空力量抗衡的武器,占的比重不大,主要更多還是俄羅斯50-60年代的武器。

有些人看到印度人的面孔會想到剛烈而崇武的穆斯林,但是他們多數是印度教徒,是反感殺生的,英軍在2戰中善戰的所謂印度兵,事實上多數是少數民族錫克人,或是乾脆現在屬於巴基斯坦人的穆斯林。

現在印度軍隊中絕大部分為俄式裝備或仿俄式裝備,尤其是空軍最為明顯,但是印度的工業實力卻使得那些俄羅斯尖端武器(比出售給中國的好)無法體現戰鬥力,印度有航空母艦,但是他們的航空母艦艦載系統都非常舊,加之印度沒有艦載機,那樣的航空母艦是沒有用的,問題要看將來俄羅斯什麼時候為他們提供。反倒是印度海軍有不錯的導彈巡洋艦和彈道導彈潛艇,這點目前是值得一提的。

印度近些年來發展的比較成功的是彈道導彈,但是水準和數量當然和中國軍隊的彈道導彈技術,還差很遠。

16.烏克蘭

東歐防禦性的軍隊,資源豐富,處於戰略地理位置,軍事工業基礎很強,但缺乏有效管理,在西方和俄羅斯之間長期游移不定,政治上的缺乏主見讓其在軍事思想、技術走向後繼發展上趨向緩慢。加上自我毀滅了所有核武器庫存,部分非常有戰鬥力的常規武器,讓當今烏克蘭離蘇聯時代作為蘇聯一個省級的時候,軍事上衰退了很多。

但蘇聯時代過去常規武器的生產能力,在烏克蘭那部分的生產能力,在烏克蘭還是保留得很好的。但烏克蘭要恢復真正應該有的軍事戰鬥力,那麼目前政局的不穩定狀態,肯定是不行的。

17.土耳其

中東防禦性的軍隊。土耳其可以說是處在西方與俄羅斯,西方與中東的交點中,他們選擇追隨西方已經很多年了,土耳其軍人人數上在北約國家中僅少於美國,軍人在他們國家地位很高,這個國家凝聚力是非常可以的,

目前土耳其擁有F16生產線,但是他們生產的F16卻沒有象歐洲國家那樣自動升級,也不能象有錢的沙特那樣不段購買新的空軍力量。土海軍實力比較弱小,而陸軍實力卻比較強大,由大量豹2和改進性的M60形成基本適合他們軍人素質和經濟力量的高低組合。

但是土耳其的防空防導彈系統,長期需要西歐和美國的援助。

18.加拿大

有限參與的北約軍隊,加拿大是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其軍事防務和美國是一體的,加拿大海空軍裝備上和澳大利亞接近,但是沒有澳大利亞海空軍的戰斗模塊升級得快。陸軍實力也弱於澳大利亞軍隊。

19.沙特

單看武器裝備的質量,沙特空軍擁有和西歐英法等國接近的陸軍和空軍武器,但是沙特本來人口就太少,加上人口素質不高,他們的軍隊大量來自其他穆斯林國家的雇傭兵,加之911後沙特內部不團結因素已經逐漸增多。

20.巴西

巴西海陸空武器上的實力弱於以上的19國,但本人看巴西面積廣闊,國民素質比較高,經濟相對發達,加上巴西海軍人員和空軍飛行員的素質的確可以。如果某一天美國介入歐亞大陸的戰爭過多而崩潰,可能取而代之的,巴西希望很大。

因為美洲的地緣政治,國民素質等軟因素,的確是太好了

D. 瓦格納雇傭兵還有多少人

一萬左右。
近日有俄羅斯媒體報道一則消息,稱大約有40000名「瓦格納」士兵陣亡或者失蹤,當前也只剩下10000人仍在前線繼續戰斗。
如果事實真若如此,那還剩下10000人的「瓦格納」是否還能重現往日「雄風」就是很大問題。需要了解的是,雖說俄羅斯軍隊的人滑消數更多,但真正在烏克蘭戰場上信豎知發揮作用的大多是「瓦格納」士兵。因為俄軍最主要的作戰方式是通過炮火攻擊,而「瓦格納」雇傭兵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沖鋒在最前面,也正是雙方不斷地協力合作,才使得巴赫穆特地區的烏軍纖做陣地逐步被打垮。

E. 經常在一些論壇上看到「玄甲精騎」、「虎豹騎」,能介紹嗎

馬其頓夥伴騎兵.
波斯薩珊騎兵,公元前3世紀
英國准槍騎兵
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重騎都發展緩慢,以至於16世紀時,英國人驚訝地發現他們沒有能與大陸國家抗衡的重騎兵,於是緊急從米蘭(好像是)購進2000多套日耳曼步兵甲武裝他們的騎兵,稱之為准槍騎兵。這種騎兵只能勉強算作重騎兵,其實應該算中型騎兵
哥特騎兵,典型的維京風格。
加洛林重騎
加洛林重鋒擾騎,裝備都是自己找,8世紀歐洲重騎的代表。
拜占庭重騎兵
拜占殲段庭重騎興盛於查士丁尼一世時期,在貝利撒留和納爾塞斯的指揮下,他們曾取得過輝煌的勝利。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實行這樣一個突變,很明顯,是想使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的軍人,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沖擊力」。西方軍史學者將這種騎兵稱為「雙重功效騎兵」,即指那些能夠在遠距離殺傷敵人,也可以在近距離發起突擊的騎兵。在拜占庭重騎之後,只有17世紀的重裝火槍騎兵具有這種功能(包括以後的胸甲騎兵)。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的我認為是553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基本都是步兵,裝備頭盔、椴木大盾、長劍、標槍和戰斧,其中標槍和戰斧都可以用於投擲(就是《帝2》里的擲斧兵)。法蘭克步兵有種戰法是當標槍插在敵人盾牌上時,沖上去踩這槍柄把敵人的盾牌拽下來,再把敵人解決。這些法蘭克人都是些富於攻擊性的老練戰士。拜占庭方面,有步兵、下馬重騎、重騎兵和輕騎兵(主要是匈奴騎射手)組成,指揮是納爾塞斯。交戰時,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其中後幾排為下馬重騎。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但隨著下馬重騎加入戰斗,法蘭克人的進攻受阻。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納爾塞斯的戰術安排:讓法蘭克人膠著於正面戰場,好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但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禦陣形,准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沖鋒。但是拜占庭重騎兵並沒有發起沖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槍沖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損失,最後敗退。
11世紀前,拜占庭重騎兵一直是近東最強大的軍隊,他們的防禦力可能是中世紀騎兵中最強的。雖然數量不多,但他們都經過嚴格訓練,並且有其他兵種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視騎射,除了重騎兵會騎射術外,還有不少輕裝騎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騎兵。
下面這張便是11世紀的拜占庭重騎兵。
阿拉伯的輕騎兵
諾曼騎士
中世紀早期的諾曼騎士,裝備上的主要進步是用面積很大的鴛形盾代替了小圓盾。
諾曼騎兵,公元11世紀
阿瓦爾騎兵,7世紀
16世紀的典型全身甲
塞爾柱突厥輕騎兵
塞爾柱突厥輕騎兵,活躍於中亞,是拜占庭的眼中釘。
十字軍騎士
再來一張十字軍騎士。可以看出中世紀歐洲騎士的盔甲,是以魚鱗甲和鎖甲為主,圖中這種帶護鼻的尖頂盔是當年維京擴張時在歐洲推廣的。另一種流行的頭盔就是水桶盔。
法蘭西騎士
14世紀的盔甲已具備了全身甲的雛形:帶活動面罩的頭盔、胸甲、護臂、護腿等防護裝具已經出現,但各部分間仍以鎖甲相連,這是一個薄弱環節。
下面這幅圖就是當時的法蘭西之花,帶戴著有錐形面甲的頭盔(它有個搞笑的名字叫豬頭面甲)。
馬穆魯克
羅斯騎兵
下面是13世紀的羅斯騎兵。基輔羅斯與拜占庭相鄰,各方面都受到它的影響,從騎兵裝備來看,尖盔、大盾、魚鱗甲,都能見到拜占庭騎兵的痕跡。在銀改旦戰術上,羅斯騎兵不僅學習拜占庭,也向他們的中亞對手學。在基輔羅斯強盛時期,它的軍隊成為抵擋中亞游牧勢力向拜占庭和歐洲滲透的一道屏障。其實我覺得羅斯騎兵在對付游牧騎兵時還是有經驗的,他們與勇猛的突厥部落(如佩奇聶格、波洛伐奇等)沒少交手。13世紀,由於連年內戰,國家幾乎崩潰,又遇上當時勢頭正猛的蒙古人,結果大部地區被蒙古佔領。不過在這一時期,羅斯騎兵在楚德湖仍然擊退了條頓騎士;北方,在諾夫哥羅德也擊退了瑞典人。
步兵侍從
步兵打扮的侍從,但從靴子上的馬刺可以看出他還是騎兵。
侍從分兩種,一種是高級侍從,常年跟隨騎士,在戰場上是要一起參加戰斗的,這種侍從能夠升級為騎士,當然也有不少因為費用問題而終生擔任侍從;另一種是初級的,多為一些沒經驗的年輕人,擔任相當於勤務兵的工作。
勃艮底騎射手
15、16世紀的勃艮底騎射手,曾是大膽查理手中的王牌
義大利雇傭兵
15世紀中葉的義大利雇傭兵,身著米蘭式全身甲。米蘭是當時歐洲鎧甲製造中心之一,通過雇傭兵,米蘭式全身甲也被介紹到歐洲各地。圖中這名騎兵的頭盔形式較簡單,米蘭式也有帶活動遮面甲的頭盔。
蒙古騎兵
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
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里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槍術比賽盔甲
16世紀的槍術比賽盔甲。16世紀是全身甲發展的頂峰時代,全身甲良好的防禦能力顯示出其對抗火器的潛力,為17世紀發展四分之三甲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拿破崙時代的騎兵
西班牙輕騎兵
16世紀的西班牙輕騎兵,手持帶有摩爾風格的圓盾。偵察任務一般由輕騎兵擔任,但在西班牙,這一工作也常常由全身披掛的重騎兵來干。
德國僱傭軍——黑衫騎士
接著來。16、17世紀的德國僱傭軍——黑衫騎士。
16世紀,紐倫堡出現了第一支燧發槍——轉輪槍,我覺得這對騎兵來說應該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從此騎兵的作戰方法便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隨著燧發槍的誕生,騎兵終於擁有了能夠在飛馳的馬背上射擊的火器。轉輪槍誕生之初,並不是作為軍隊的制式裝備(這很正常,事物的發展總要有個過程吧),只是一些貴族騎士用作防身武器,最先大量列裝轉輪槍的騎兵,可能正是這些黑衫騎士。作為僱傭軍,他們的裝備很雜,幾乎不存在裝備制式的問題;又由於以戰爭為業,使他們很快認識到轉輪槍的價值,因此,轉輪槍能夠迅速在他們中間傳播開來。
黑衫騎士的盔甲沒有統一標准,個人按習慣裝備。即有如圖這種披一件簡單的鎖甲,也有穿全身甲的,但他們幾乎都配備有多把轉輪槍,少則四五把,多則七八把,儼然一座火葯庫。
匈牙利輕騎兵
16世紀的匈牙利輕騎兵,其使用的武器就是戰錘,這讓他在近戰中能與重騎一較長短。他的盾牌屬淚滴形,這種形式流行於東歐、巴爾乾和土耳其。
16世紀Stradiotti輕騎兵
Stradiotti被組織成100-300人不等的小單位,分布在各個城鎮,潛伏在土耳其人可能入侵的路線上。他們的行動快速果斷,成功阻止了西羅馬的厄運在威尼斯重演。隨後,義大利眾金融城邦如米蘭、熱那亞、比薩、希耶那都組織了這種輕騎兵部隊,統一稱為Stradiots。成員除希臘人和阿爾巴尼亞人外,還增加了克羅埃西亞人和匈牙利人。
這些雇傭兵在此後的義大利戰爭中大放異彩。1495年在Fornovo,2000名Stradiots從後方突襲,全殲了法國人的後勤和後衛;1509年在Agandello,輕騎兵最大的一股包括多達3000名Stradiots;1525年在Pavia,500名Stradiots從法軍左翼突入,從而贏得了正常戰役的勝利。當然,雇傭兵的忠誠總是維系在金錢上,沒錢支付工資的城邦就得用另一種方式賠償。1480年,那不勒斯的1500名土耳其籍雇傭兵嘩變,在城中大肆劫掠後離去。
他們的裝備很雜,因為來自不同國家,只有克羅埃西亞人堅持使用當地的一種寬刃劍叫sciavona,別的雇傭兵則有什麼用什麼,盔甲混合了東西方的特色。長矛是標准配備,此外有人用東方的合成弓,有人用威尼斯產的槍弩;有人用西班牙式的直劍,有人用敘利亞風格的馬刀。當時的義大利是民族的大熔爐。
中國騎兵
其實中國是有重騎兵的,從漢代以後,各朝都有重騎兵,只不過在軍中所佔比例不同。當然,如果按史書上把重騎兵定義為人馬都披甲,那倒是數量有限,但僅就騎兵本身的護甲來看,超過10公斤的好像並不少,這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沒有發展出整體式防護裝備(除了明光鎧)。
秦朝時,騎兵所佔比例很少(1:100)常常擔任突擊、迂迴、斷糧、追擊等任務,同時為加強主力部隊的的機動性,也改良了戰車 ,減輕了其重量 將車騎編組在一起,使「輕車銳騎」配合戰斗。騎兵部隊從屬於作為全軍主力的戰車部隊,保護戰車部隊的側翼。
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中,騎兵在戰爭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並在部隊中普遍設置了專門統率騎兵的各級指揮官。劉邦就專設一隻精銳騎兵部隊--郎中騎兵。但戰車仍佔有一定地位,雖然其作用日益縮減,當時還是把戰車列於百兵之首。
漢初的騎兵已經自成方陣,具有獨立的戰鬥力,但在著裝方面與步兵區別不大,大多還是足踏麻鞋(沒有馬靴),也未有馬鞍(只有厚墊)和馬鐙,只有一部分騎兵披甲(佔8%)。
隨著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漢匈之間發生好幾次重大戰役,每場動員騎兵都常近二十萬騎。當時的戰車已經只用於保障營地安全或後勤運輸,而騎兵已成為部隊的主力,並裝備了相應的騎兵裝備,高鞍的產生能更好的發揮騎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於奴隸社會時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裝備,同時由於步兵的負荷重量問題,為執行不同的任務需組建相應的步兵作戰單位 ,裝備的兵器也要求多樣化。
由於軍隊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種,同一兵種還有裝備不同的作戰單位,指揮人員要在戰斗中根據敵軍的長短處及地形的變化來部署不同兵種的部隊,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長短結合,相互支持,藉以發揮兵器的最大威力。 漢代已經相當注意陣型的使用,當時流行「八陣」,《文選》注里講為:方陣、圓陣、牡陣(還有個與牡相對應的不會讀)、沖陣、輪陣、浮沮陣和雁行陣。(121BC)李廣的四千騎兵與匈奴的四萬騎兵遭遇,就使圓陣用弓弩抵抗了兩天,支持到救兵到來。
李陵以步對騎的戰斗中,所列陣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也是種防禦陣型。而進攻陣型,則常是步兵居中,騎兵兩翼,便於包抄。
漢代的武器生產直接控制在國家手中。漢朝為保證軍隊有充足的武器供應,一方面設置管理武器製造業的專職官員,太僕屬下的「考工令」,專門負責兵器生產。另一方面設立規模很大的「武庫」。有考工令負責督造的各種武器,都送到武庫來儲藏,並從這里分配到有關單位。(武庫每座庫房長100~200米,牆厚達4~8米,兵器分類存放)武帝開始,冶鐵業歸政府經營,在全國各地設立四十幾處鐵官,不但推廣了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冶鐵技術的發展,西漢達到「百煉剛」水平。
漢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裝備部隊的兵器,遠射主要是弩和弓,格鬥有戟、矛、刀、劍,防具是鎧甲和盾牌。還有種叫鉤攘(為金屬旁的)。 弓箭,騎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漢軍中普遍裝備的是復合弓。另外,漢代的遠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還要廣泛,有手張弩(擘張)和腳踏弩(蹶張)之分,騎兵只能使用手張弩。 和強弩被視為漢軍最精良裝備的還有長戟,漢代最主要的格鬥長柄兵器,騎步都離不開它。而與長戟同樣重要的,還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經是鋼鐵製品了。 短柄兵器 是刀和劍,出土的鋼劍中有的可長達124CM,刀是漢代開始興起的,戰國時期還未出現,漢初時鐵劍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現後,就逐漸的把劍排擠出去了,成為廣泛使用的兵器。 漢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鎧甲和盾牌。盾牌有木製、皮製和鐵制,常見的樣式為底緣齊平,上端由兩重弧線組成葫蘆形,中脊隆起的形狀,大約相當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後來在鐵盾上再安裝上上下兩個利鉤,就成了一種新型兵器--鉤攘,可攻可守。漢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鐵鎧 ,它逐漸完善並排擠了傳統的皮甲,由甲片鑲嵌而成,而當時所使用的鎧甲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型長條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寬4.4CM),也稱甲札,其高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短;第二類甲片比第一類小得多,形狀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寬2.7~3.4CM,重10克),一般下緣較為平直,上緣兩角成圓弧狀;第三類,體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寬不到2.5CM,這種甲片的另一種樣子是作成槐葉或柳葉形狀。用上面三種甲片可編成兩類鎧甲,就是由大型長條甲札編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編成的魚鱗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無披膊和披膊之分,騎兵大多使用無披膊的。皮甲成為鐵甲的配角,但仍作為重要的輔助性防具。
重裝騎兵出現在戰場時,正是以部曲私兵為軍隊核心的時代,是從東漢末年開始,經魏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氏族門閥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結合在一起,豪強世族擁有大量私人武裝。那些部曲既是依附農民,又是豪強世族的私人武裝。這種特殊的人身依附關系,從東漢末年開始惡性發展,到魏晉以後日益加劇,也就影響了當時封建軍隊的組成等方面,當時帶兵的將領都出身豪門世族還擁有自己的私兵部曲,還往往擁有大量的鎧甲和兵器,這些裝備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們統率的軍隊的核心。這樣一來,自然引起軍隊的組成、指揮和兵器裝備的一系列變化。早期的私人部曲還不一定是騎兵,更不一定是重裝騎兵,私人部曲以甲騎具裝的面貌出現,與五胡亂華時的那些來自北方和西北地區的游牧民族有關。這些民族,進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經濟,擁有優良的馬匹,軍隊又都是騎兵,同時往往還保留著氏族軍事組織的形式。進入中原以後,就與豪強世族聯合起來,自然門閥部曲制度和氏族軍事組織制度也就結合起來,自然又促使軍隊的核心發生變化,終於出現了人馬都披甲的重裝騎兵--甲騎具裝。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重裝騎兵所需要的各種武器裝備,可分為四類:一是完整的馬具,二是馬甲--具裝,三是騎兵鎧甲,四是戰斗兵器。當時的馬具中,馬鞍在東漢是製作就相當精緻了,西晉時又有了馬鐙(不過西晉時馬鐙似乎只是用來踩蹬上馬的,騎馬時並不用),這樣,控制馬匹就相當容易了。而具裝呢,通常又可分為保護馬頭的「面簾」,保護馬頸的「雞頸」,保護馬胸的「當胸」,保護馬軀的「馬身甲」、保護馬臀的「搭後」和豎立在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為了保護騎兵後背用的)。騎兵鎧甲是西漢時那種無肩札甲發展過來的「兩當甲」(腋下不連接,所謂「一當胸」「一當背」,在肩上用帶扣聯),到南北朝時,又常常加上護肩的「披膊」,與兩當甲同時的還有另種較名貴的鎧甲,那就是「明光甲」(這種甲的特點就是胸背處各有兩面大型金屬圓護)。最後是兵器,魏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使用的兵器,遠射的還是弓和弩,格鬥的是戟,銷(邊旁是矛)和大刀,騎兵們使用擘張弩,不過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鬥武器,戟逐漸被銷所代替,再後來則是刀銷並用,注重劈砍了。盡管甲騎具裝是當時軍隊的核心,但從數量上還是遠少於一般步兵
明代騎兵所配火器,多為三眼銃或五眼銃,我以為其戰法近似歐洲龍騎兵,即乘馬機動,靜止射擊,因為火門槍無法在顛簸的馬背上點放。當然,不排除經過長期訓練後,騎兵能在跑動的馬背上開火,但那樣的話,訓練成本就很高了。

趙國騎兵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復原圖。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趙武靈王是最先採用這種服裝的人,他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瓦拉幾亞騎兵
他們大多是輕裝騎兵,衣著類似俄國人或匈牙利人,留圓鬍子,高高的皮帽上綴著羽毛,少數人有鎖子甲和小圓盾。裝備與馬術基本是向土耳其對手學的,除了訓練戰馬漫步、小跑、疾馳之外,羅馬尼亞人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馬術:一般的馬總是四蹄交替前進,他們的坐騎可以同時邁出一側的兩條腿,就像駱駝一樣。這種惡形惡狀的習性至今還能在羅馬尼亞山民的牲口中看到,其用途不明。從16世紀末期開始,瓦拉幾亞騎兵成了雇傭兵。一部分在土耳其軍隊中服務,一部分效忠於土耳其的敵人--波蘭、匈牙利和俄國。他們用牛頭做標志,以中隊(sotnia,在俄語中是百的意思)為單位,波蘭軍隊中最多曾有20個這樣的中隊。與土耳其人一樣,他們在很長時間內拒絕使用火器,裝備長矛、馬刀、合成弓。
莫斯科Boyar騎兵
十五世紀後半期開始,俄羅斯軍隊的成分漸漸由武裝農奴變為世襲貴族(Boyar)。
這種貴族組成的騎兵部隊,十六世紀末大概數量在25,000人左右,當然只是指常備軍。一旦需要,這支隊伍隨時可擴充至40,000到50,000人。他們使用的裝備具有濃烈的東方特色:外面穿鎖子甲,拜占庭風格的尖頂頭盔,前臂戴著護臂。貴族的鎧甲上常常鑲金嵌銀,裝飾著毛皮和寶石;扈從則沒有這些防具,穿著打泡釘的衣服,勉勉強強能抵擋弓箭。他們使用的武器有長槍、標槍、彎刀、釘錘,到十六世紀末期逐漸開始裝備手槍,但最基本的武器還是合成弓。
俄國人騎馬的姿勢類似今天的賭馬比賽,馬鐙高,雙膝也收得高。這樣的姿勢很適合射箭,卻不利於抗擊長槍的沖擊。並且,俄國馬相對來說體型較小,所以俄國騎兵盡量避免正面突擊,採用的戰術更多是突襲或以多取勝,將敵人包圍起來,從四面射擊而不用正面交鋒。與歐洲的騎兵部隊相比,俄羅斯騎兵的編織比較鬆散。百人為中隊,千人為團。若干個團組成騎兵師(polk),全軍六個師,分成前衛(perodovoi polk)、左翼(levoi polk)、右翼(pravoi polk)、主力(bolsoi polk)、預備隊(smorozevoi polk)和斥侯(ermaulni polk)。每個師使用不同顏色的矛旗,但圖案多為聖喬治十字。
18世紀伊朗騎兵
1807年法國擲彈兵
波蘭翼騎兵(或者說風騎兵)
13世紀,波蘭人面對的主要敵人有兩個:西北面的條頓騎士和東面的蒙古人。面對東線開闊的地形和機動的蒙古騎兵,波蘭軍不堪一擊,1241年連當時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讓蒙古人給洗劫了一道。從14世紀起波蘭的主要敵人是西邊的條頓騎士,15世紀的13年戰爭是波蘭崛起的開始。通過這場戰爭,波蘭不僅驅逐了條頓勢力,同時也鍛煉了一支軍隊。15世紀波蘭軍隊的組成情況:典型的幾種作戰單位
1、騎士。裝備全身甲,戰馬也披甲。與當時西歐各國騎士裝備相當。兄對當時的全身甲應該清楚。
2、槍騎兵。裝備半身甲(雖未經考證,我分析是指只有上半身防護的盔甲),戰馬不披甲,輔助騎士進攻。
3、弩手,裝備胸甲。
4、劍士,裝備頭盔和盾牌。
另外還包括大炮等火器部隊,用於打攻堅戰。
大約在1526年,波蘭人成立了一支專門用來對付韃靼蒙古突騎的常備軍,到1563年,這支軍隊已經發展到超過4000人,而且絕大多數是騎兵。到1576年時,騎士就僅占騎兵部隊的7%了。除了由Hussar和騎士組成的重騎兵外,騎兵部隊還包括中型和輕型騎兵(哥薩克),他們裝備火槍和復合弓。
西吉斯蒙德三世(1589-1631)期間,為了維持國防需要,除了隸屬國王的常備軍外,還有其他幾種類型:
大貴族的私人軍隊,這在當時還不少;另一種軍隊是哥薩克,在南方他們的隊伍超過了四萬人,是波蘭常備軍的一個重要補充,因為波蘭給哥薩克注冊的問題也常引起矛盾。只有經過注冊的哥薩克士兵才被軍隊接受領到軍餉,這就引起未注冊者的不滿,注冊者對其中的很多約束也不高興,所以盡管哥薩克長期為波蘭服役,但叛亂卻經常發生。
17世紀初,波蘭的軍隊主要由騎兵跟他們的指揮官組成。波軍的戰術風格顯得很豪放,注重在野戰環境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攻堅戰中解決敵人(顯然,因為這個目的騎兵佔了軍隊的多數)。
帝國胸甲騎兵 1630年
當時的中歐,從荷蘭到波蘭之間的廣袤疆土中,散布著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眾多半獨立聯邦,一直以來聽命於維也納的君王,史稱神聖羅馬帝國。嫡系的士兵為了與地方部隊相區別,在腰部或肩上披一條鮮紅的綬帶,在頭盔或帽子上插一段橡樹枝。他們驕傲的自稱Imperialists,帝國軍。
帝國胸甲騎兵也放棄了笨重的長矛,代之以兩把手槍。此時的鎧甲去除了多餘裝飾的部分,重點加強胸、背和頭部的防護,由於冶煉技術的進步,總體重量反而有所增加。現存最重的鎧甲收藏於奧地利,足有42公斤。這些盔甲表面不再修飾,也不像過去那樣要求密不透風,因為最大的威脅已不再是近身的刀劍,而是日益精確的火槍。
瑞典騎兵 1632年
三十年戰爭開始於1618年,以「擲出窗外事件」為標志(皇帝的欽差被捷克新教徒扔出窗口)。1630年,偉大的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as Adolphus)率領15000人的瑞典部隊在波美拉尼亞(Pomerania)登陸,兩年時間內橫掃德境未逢敵手。1632年當他在呂岑戰死後,他的部隊狂熱報仇,贏得了會戰的勝利,那時候已經有十五萬人在瑞典的旗幟下戰斗!
當時的歐洲共有四種典型的騎兵,最重型的是穿四分之三甲的胸甲騎兵,古斯塔夫認為,相較其表現來說,這種騎兵太過昂貴;輕騎兵在與火器的對抗中已顯得力不從心;火繩槍騎兵主要為胸甲騎兵提供火力掩護,數量較少不能獨當一面,價格也較高;倒是龍騎兵,古斯塔夫認為這種騎馬的步兵有更大的潛力。
於是瑞典騎兵部隊就兩種騎兵組成:龍騎兵取代了火繩槍騎兵,提供延伸的火力掩護;輕騎兵則成為突擊的主力,裝備劍和手槍。當然也有少數的瑞典貴族穿著胸甲,但不足以引起整支部隊的面貌。
這樣,瑞典騎兵就是所謂的中型騎兵,他們穿簡單的胸甲,戴一頂壺盔。裝備兩把手槍,使用的直劍也比別國的長。他們沖鋒時規定用佩劍,第一列的騎兵才允許使用火器,最後一列騎兵作為預備隊。每個騎兵營由8個連組成,每連125人。實際上,每個營總是從4個連到8個連不等。
瑞典騎兵部隊中最好的士兵來自芬蘭,被稱為Hakkapelis,這個名詞來自他們在戰斗時的呼號(大笑),意思就是"把他們剁成排骨!"
克倫威爾鐵騎軍(國會軍) 1645年
在英國內戰中,西北的省份大致擁護國王,而東南方商業和製造業發達的省份則站在國會一邊。1644年的冬天,已經被任命為騎兵總指揮的克倫威爾開始重組他的部隊。騎馬的火繩槍兵,或者說馬上的長槍手差不多完全被裁撤了。他們的打扮與保皇黨騎兵相差不大,皮衣外面罩著胸甲,戴壺形的頭盔。使用單面開刃的長劍,有時用傳統的戰斧。裝備手槍,偶爾有軍官扛著一桿長長的馬槍。
鐵騎軍最大的優點就是紀律嚴明,這個綽號(Ironside)是魯普特親王送給克倫威爾的,後來成了他部隊的稱號。倒不是指士兵穿的鐵甲,而是指他們的堅定頑強。在單打獨斗中這些人也許不是正規騎士的對手,但作為一個整體卻行動得
genghao 圖請見網頁:http://www.yikenbbs.com/n3/33.htm

F. 十八十九世紀奧斯曼帝國軍隊構成介紹 包括親兵和各種雇傭兵

一,奧斯曼帝國軍隊構成介紹
1、18世紀新軍Nizam-ı Cedid 成立,這是一支正規的現代化部隊,但1807年就被解散了。這支部隊和你之前問的埃及問題很有因緣。拿破崙在埃及勢如破竹般的進攻給蘇丹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所以他組建了這支部隊,據說這支部隊無論在組成、裝備、兵員素質上都能夠匹敵歐洲軍隊,問題是解散的太快了。

2、1826年親兵被解散,隨即組建了Asakir-i Mansure-i Muhammediye這支現代化部隊並且延續到帝國毀滅

二、軍隊的組成
1、卡普庫魯騎兵
由奧斯曼帝國中央維護的經營重騎兵,一共六個分隊,除了第六分隊外其他五個分隊會從五個方向向敵人發動沖鋒。

2、西帕希騎兵
封建采邑制貴族騎兵,這支部隊由貴族和各個省份維護,和親兵構成了帝國主力。雖然落後於時代但仍然威猛無比,快馬彎刀的組合在奧地利東進的時候殺的奧地利騎兵聞風喪膽,逼得奧地利驃騎兵們重新換上四分之三甲,並且被迫用炮兵和步兵來保護他們的騎兵部隊。

3、蘇丹親兵,十八世紀早期被解散。

4、德里輕騎兵
在土耳其語里德里是不要命的意思。這些輕騎兵在克里米亞、喬治亞地區和沙俄哥薩克交戰,像奧地利人一樣,哥薩克也發自內心的害怕這些快馬彎刀的可怕騎兵。

三、奧斯曼大致上的幾個部分就這些,硬要說的話巴巴裏海盜也是他的馬前卒,奧斯曼艦隊中的一支部隊就是這些無法無天禍害了整個地中海的突尼西亞海盜集團。

G. 一個雇傭兵小隊多少人

一塵侍個雇傭兵小隊有34人。它就是北極狐雇傭兵。北極狐規模很小,成員僅34人,個個都核兄廳是特種兵中的特種兵。他們行改隱蹤神秘莫測,戰鬥力強悍,讓其他的雇傭兵聞風喪膽。

H. 德國雇傭兵

我想樓主所說的應該是「Landsknechts」,這個詞本身就是德語的,專指那些中世紀後期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里德意志諸侯的雇傭兵,英語法語里都是直接借用這個詞,翻成德意志雇傭兵完全正確。反之,當時還沒有現代民族國家「德國」的概念,而「日爾曼」這個詞早已僅存民族概念,所以「德國雇傭兵」/「日爾曼雇傭兵」都不太恰當。

德意志雇傭兵(Landsknechts)一詞最早出現於1470年左右,據說是由佩特•馮•哈根巴赫(Peter von Hagenbach)杜撰而成。此人是鄭祥一名僱傭軍領袖,在勃艮第宮廷為「大膽的」查理公爵效勞。Landsknechts的字面意思是「國家之仆(servant of the country)」,16世紀初成了以長矛為標志的步兵的代稱。現在,我們用它來指那些來自阿爾薩斯(Alsace),巴登(Baden),符騰堡(Wurttemberg)及奧地利蒂羅爾(Austrian Tyrol)等地區的德意志雇傭兵。他們活躍在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及其孫查理五世(1519—56)的統治時期。

人們開始僱傭這些部隊的時候,也正是戰爭模式由中世紀向近代轉型最快的階段。勃艮第戰爭(1476—穗培77)向人們表明,騎兵在與受過良好訓練的步兵隊列和新式火槍的對抗中,是難有用武之地的。此後,貴族騎兵在軍隊中的比例和地位下降的趨勢愈加明顯,勃艮第精騎兵團(Compagnies d』Ordonnances,喊族搏勃艮第和法國王家的核心騎士部隊名稱)還存在了一段時間,但騎士的人數越發顯得多餘。不但如此,隨著價格革命的發生,組織騎兵部隊的花銷增長到駭人聽聞的地步,歐洲的貴族們越來越難以負擔。這些「戰爭中的紳士(gentlemen of war,Kriegsherren)」的裝備需要自籌,一般還要供養一批數量不等的以長矛為主的步兵,這樣才能跟上潮流,勉強和可怕的瑞士人較量。

馬克西米連一世被稱為「最後的騎士」,他於1493年繼承帝國,成功地通過一系列王室聯姻為哈布斯堡家族贏得西班牙、尼德蘭、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等大片領地,是查理五世的大帝國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505年他帶領著德意志雇傭兵的長戟縱隊開進科隆,開啟了德意志的新時代。此外,他還是帝國炮兵的締造者。

馬克西米連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繼承了帝國,他迫切需要組織起一支軍事力量,保證勃艮第的遺產尼德蘭不落入法國之手(其妻瑪麗是勃艮第的女繼承人),確保東方大片領土的順利接收(源於哈布斯堡與亞蓋沃王室的協議)。1487年組織起的施瓦本聯盟(Swabian alliance)使巴伐利亞(Bavaria)與波希米亞(Bohemia)聯合成一支很強的軍事力量,這也是不能容忍的。眾所周知的第一支德意志雇傭兵部隊,約有步兵15000人,騎兵1500人,就這樣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召集起來。1487年,最後一屆全德意志馬上比武大賽在沃爾姆斯(Worms)舉辦,同年,德意志雇傭兵開始了第一次軍事行動,在埃特弗里茨•馮•霍亨索倫伯爵(Graf Eitelfritz von Hohenzollern)的率領下,解救被布魯日(Bruges)市民圍困的馬克西米連。在尼德蘭和接下來的波希米亞的戰役都獲得了勝利,說明德意志雇傭兵戰之能勝,是可信賴的力量。帝國軍隊的核心竟然是這么一群唯利是圖的烏合之眾,對貴族的諷刺意味十足。

馬克西米連對德意志雇傭兵的要求不僅於此,海盜式的作風是他無法容忍的。1490年,在波希米亞的斯圖維森貝格要塞(Stuhlweissenberg,今匈牙利的塞克什白堡Szekesfohervar),馬克西米連命令士兵們都要對他宣誓效忠,這顯然和雇傭兵的原則格格不入。這位「德意志雇傭兵之父」滔滔不絕的向他的部隊灌輸紀律和團隊精神的觀念,實屬真知灼見。為了和瑞士雇傭兵競爭,德意志雇傭兵學習了瑞士人的戰術風格和編制,馬克西米連的整個軍事系統幾乎都照搬瑞士聯邦軍隊。

徵召
德意志雇傭兵的召集也模仿瑞士人傳統,有需要的僱主通常會和一位「戰爭中的紳士」簽訂一份委任狀式的代理合同(Bestallungsbrief),列出各項明細條款和法律關系。確定下資金預算,這位被委任的指揮官(Obrist)就自行任命第二把手和編組負責人,這些准備工作完成後,就由鼓手開進鄉里,敲敲打打,徵召新兵。徵召工作一般很少遇到什麼困難,想上戰場致富的大有人在;有點名氣的指揮官,比如弗倫茨貝格(Frundsberg)和濟金根(von Sickingen)能夠很輕易的在幾星期內拉起一支20000人以上的步兵隊伍。他們常常要面對的問題倒是要趕走相當一批人,不讓老弱病殘者和裝備不齊者渾水摸魚,騙取傭金。篩選步驟也就是檢查身體條件和裝備而已,出身無人在乎,因而也就五花八門:唯利是圖的流浪漢、農民和無志向學的學生都是沖著傭金和戰利品而來,也有富裕的貴族子弟加入,通常是為了家族榮譽在戰場建功立業。

應征者會在鼓手通知的固定時間和地點集合,進行一次徵召檢閱(Musterung)。在那裡,指揮官命令他們彼此相向站成兩列橫隊。隊尾有用兩支戟和一支矛立起的一個拱門,新兵依次走過拱門,徵召負責人就在旁邊觀察他們是否精神抖擻,身體健康,是否有資格參加隊伍。篩選完畢,編組負責人就會按每400人一個連隊(Fahnlein)進行編組,一般每個連隊里都會安排100個有經驗的老兵(Doppelsoldner,原意即雙手劍士),他們的報酬也是普通步兵的兩倍。

徵召檢閱是模仿瑞士人的程序,它對部隊有著特殊的意義。士兵自備武器裝備是一項慣例。拱門前叉腿站立的人是主計官,他要確保每個通過拱門的士兵都是合格的戰士,並清點人數,杜絕騙取傭金的「死魂靈」。

接下來發放第一個月的薪餉,這個時候,雇傭兵們就圍攏在指揮官身旁,指揮官則要大聲朗讀雇傭兵行業規范中的各項條款(Verlesung),明確眾人的權利義務和規定限制。這些條款是復雜規范而又嚴格的,幾乎每一種違規及其懲罰措施都有羅列,比如嘩變,不經允許的劫掠,瀆職買醉,攜多個女人隨軍(只准一個),諸如此類。接下來還有一個宣誓儀式,每個德意志雇傭兵都要發誓忠於集體的事業,忠於皇帝和他的指揮官,保證遵守這一行的行業規范。

徵召檢閱後就要進行宣讀行規的程序,德意志雇傭兵們繞指揮官圍成一圈,指揮官告知他們各項權利義務。一般每半年,這樣的活動就要進行一次,每當戰爭爆發,部隊開赴戰場前夕,指揮官也要特別宣讀一次。

除了用這些強制規范來管理隊伍,指揮官還會各自任命監查官(Provost)和督導官(Schultheiss)協助管理。宣誓儀式還包括授旗,掌旗官被授予旗幟後,要發誓戰斗中旗幟決不離手,然後編入各個連隊。這時連隊長再任命副官,隨軍牧師,醫生和軍需官。剩下的程序還有連隊以下排(Rotten)的編組,各個排在自行決定他們的排長(Rottmeister)。

宣讀行規後還有宣誓效忠儀式(Vereidigung),這一般認為是馬克西米連的獨創,他試圖給暴徒式的雇傭兵灌輸以忠於皇帝和帝國,忠於旗幟和共同的事業這種崇高的精神內涵。軍團中代表正義的督導官負責這種儀式,授旗儀式也就是在這時舉行。

「長矛裁判」是雇傭兵獨特的司法執行程序。陪審團對犯人做出判決後,將他帶至行刑地,由他的同志們執行死刑。行刑完畢後,監察官要重申行規條例,以儆效尤。

更多情況下,判決無需經過審判就可做出。死刑方式也以斬首、絞刑和車裂比較常見。

編制系統
一個德意志雇傭兵團一般有十個連隊,連隊一詞「Fahnlein」在德語中原意「小旗」,引申為「擁有一面旗幟的單位」,連隊即是如此。連隊下轄的單位為排,每個排由十個普通雇傭兵組成,若是有經驗的老兵,則是六個一排。綜上,一個軍團通常有4000人,分為400人一面旗幟的10個戰斗單位,每個連隊下再以10人一排分成40個排。當然,這里說的並不是普遍適用的標准數字,之所以將4000人作為定額,是因為徵召檢閱式上一般有4000人接受編組,後實際進入軍團的人數或有變化。軍團的領袖是軍團長(Feldobrist),雇傭兵指揮官的麾下時常不止一個軍團,這種情況下他就被稱為最高軍團長(Oberster Feldhauptmann),而具體的軍團管理工作就由第二把手,副指揮(Locotenent)負責。若指揮官自己擔任軍團長,第二把手則只需管理連隊長們的事務。

1507年的沃爾姆斯帝國議會(Imperial Diet)上規定,軍團長有權擁有一個22人規模的非戰斗隨員,包括一個隨軍牧師,一個書記員,一個醫生,一個斥候,一個軍需官,一個掌旗官,鼓手和橫笛手,以及一個私人衛隊,通常是八個值得信賴的人。(德語和英語名稱及其各自傭金見表A)

每個連隊也有自己的一套隨員班子。連隊長有私人的廚師僕人和兩個老兵保鏢。連隊非戰斗隨員如下:一個翻譯官,一個牧師,一個斥候和幾個樂手。軍士長(Feldweibel)負責組織連隊的日常訓練和方陣操練。軍團級還有一個總軍士長(Oberster Feldweibel),負責宏觀戰斗陣型。軍官和基層的聯絡,以及日常違規的懲戒是士官(Weibel)和參議士官(Gemeinweibel)的職責。後者作為士兵權益的代言人,每月要在雇傭兵中改選一次。(見表B)

除以上而外,德意志雇傭兵部隊中還有一個獨立的憲兵隊,他們是最高的監督機構,確保所有人都按規辦事,所有違規都得到懲罰。憲兵的首腦是監察官,他在軍團中享有很高的權威,人人敬畏。監察官的部下包括一名監禁守衛,一名法警和一名行刑人(Freimann,得名於他血紅色的斗篷)。雇傭兵們通常不會喜歡監察官,也很不信任他,但他插著紅羽毛的貝雷帽,以及腰帶上系著的斬首用劍和絞刑繩索,具有極大的威懾作用,使雇傭兵們在監察官面前循規蹈矩。

每個軍團也有專人司職軍事警察和法庭機能,包括督導官,團監察官(Profoss)和參議士官們。這些人每個月的報酬總計236盾(guilder)。

一個4000人規模的步兵軍團的月傭金總額理論上應該是32000盾,但老兵每人每月8個盾,普通雇傭兵減半,因此實際金額是34624盾。按照慣例,每個德意志雇傭兵一次合同的最短期限為半年。

最高軍團長直接對皇帝或親王等委託人負責,他在部隊中的位置很自由,有權自主選擇指揮班子,各軍團指揮也對他負責。軍團長的報酬百倍於一般雇傭兵。 1507年康斯坦茨帝國議會規定各級雇傭兵的薪金皆以每月4盾為基礎,倍數增加。不過軍團長除了每月400盾的傭金,還能得到600盾補助,補償他外出打仗導致自己領地的損失。

左圖:軍需官一般行動在部隊之前,他必須事先准備好各種給養。這幅版畫上的即是一位身著1550年風格的全身甲的軍需官,腿甲被稱為「龍蝦式」,頭盔與弗倫茨貝格的很相似,有明顯的羅馬風格。
右圖:德意志雇傭兵攜妻子和孩子上戰場非常普遍,這大大增加了部隊中的非戰斗人員和混亂局面。由專門人員管理這種「軍妓」(核查的時候如此上報)很有必要。這些協管員(Rumormeister)如其名「爭吵的剋星」,用粗短的木棒(Vergleicher)給吵吵嚷嚷的女人一點厲害,讓她們閉嘴。

連隊長身背重甲是十分必要的,他必須和老兵戰斗在第一線,時常還要與敵方連隊長官決斗。他的短劍像手槍一樣用飾帶系在右腿上,他的武器叫做「寬刺矛(boar-spear)」

老兵的傭金是普通士兵的兩倍,他們通常在四方陣的兩端。他們使用雙手劍打斷敵人的矛,在敵人的陣線中打開缺口,並帶領後面的士兵將之擴大。他們醒目的華麗服飾曾引起貴族們的反對,貴族希望部隊統一制服,以便識別。然而,馬克西米連皇帝駁回了他們的提議,他認為,讓這些在刀口上打滾的人在他們唯一可以表現虛榮心的地方自行其是,是對他們不太走運的人生的寬慰。因此,在1503年奧格斯堡帝國議會上,德意志雇傭兵的服裝自由被確定下來。

副指揮和掌旗官:軍旗始終在軍團或連隊隊列的醒目位置,身後有鼓手和橫笛手跟隨。掌旗官要將旗幟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義大利歷史學家約維斯曾記錄道,戰場上曾發現一位死去多時的掌旗官,雙手還緊緊握住旗桿,連牙齒也死死咬住旗幟。

鼓手和吹笛手:每個連隊的扈從人員中,都有專門的樂手。沖鋒時鼓手的作用十分重要,為了保持隊列步調一致,一般按照「五鼓三步」的節奏推進。行軍中,樂手們處於隊列後方,受到保護。

運輸隊組織自成一體,有著自己的規范,有時還會充任工兵。但在外人眼裡,他們只是一幫 「娼妓和奴才」。運輸人員由押運官統一管理,他和連隊其他士官一樣 ,有自己的衛兵和仆從。

宿營:普通的德意志雇傭兵無法享受著馬車和豪華帳篷過夜,他們要自己搭建臨時窩棚:在長戟支起的A形架上糊著樹枝和泥。橡木做的大啤酒桶也是宿營不可缺少的物資,用它當桌子進行賭博是最重要的娛樂方式
1521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上通過一項軍事組織改革,以適應查理五世進行義大利戰役的戰時財政體系。首先組織起一支20000步兵和4000騎兵的帝國軍,每塊帝國領(Reichstand)都要攤派一部分兵員。帝國軍每月128000盾的花費通過徵收一項新稅來負擔,即使如此,這只是一項臨時措施,應對長期戰爭的財政制度始終還是沒有建立。

傭金支付問題給每個不那麼寬裕的指揮官都帶來困擾。1526年,弗倫茨貝格以他在明德海姆(Mindelheim)的庄園和財產作抵押,籌集30000盾帶隊去義大利為查理五世作戰。這金額只夠半個月的傭金,沒過多久他的部隊就發生嘩變。西班牙將軍萊瓦(Leyva)為了負擔對法國作戰的德意志雇傭兵工資,甚至不得不溶化掉帕維亞(Pavia)教堂的金質聖餐杯和自己脖子上的項鏈!

戰術與隊列

勃艮第戰爭中,訓練有素的瑞士長矛兵的戰術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但它很快就受到了火繩槍兵的有力挑戰。當然,在16世紀的第一個二十五年裡,火繩槍的使用還有很多局限,在「克雷亞佐的奇跡(miracle of Creazzo,在今天的維琴察)」中,弗倫茨貝格的火繩槍兵在威尼斯的步兵打擊下損失慘重,一次又一次的把防禦陣地拱手相讓。人們認為他們太脆弱,無法承受任何沖擊。這種任何兵種都無法獨霸戰場的局面使戰術也變得多種多樣,不同的將領有不同的喜好,通常還要取決於部隊的構成和戰場的地理條件。例如瑞士人,他們部隊能否順利挺進取決於矛兵和戟兵的承受能力,因此非常希望盡可能縮短戰斗距離。他們喜歡短促的遭遇戰,用強有力的長矛兵三段式沖鋒毀滅敵人(三段分別是前鋒Vorhut,中鋒Gewalthut和後衛Nachhut)。這種戰術意圖的實現全賴良好的戰場狀況。德意志人和西班牙人則致力於加強火繩槍兵的防護能力,將他們置於更受保護的位置,並盡可能選擇高低起伏的戰場以打亂長矛縱隊的突擊。當時的將領們在制定策略時一定大傷腦筋,面對多變的戰術,他們都期望在誘敵計謀上勝過對手,確保自己的部隊在對抗中佔有地形優勢。

德意志雇傭兵在戰斗中經常處於防禦地位,他們需要一種新的隊列體系,以期能在與長矛兵和火繩槍兵的對壘中都取得最佳戰術效果。這種源自瑞士人的體系叫做四方陣(gevierte Ordnung),可算是後世步兵方陣的先驅。在這種隊列里,矛兵和戟兵構成堅固的方形核心,他們的前後各有一排雙手劍士。最前三排是前鋒,其中第一二排為老兵,他們身後是一排的中央是三個連隊掌旗官。接下來就是樹林般的長矛隊,四個中鋒連隊掌旗官也位於中間。後衛也是三排,三個掌旗官被軍團中最有經驗的連隊環衛。他們肩負著給敵人最後一根稻草的任務,也負責將前排的逃兵押回戰場。方塊隊形兩翼的外圍還有一列火繩槍兵隊,他們需要矛兵提供保護,但在進攻中他們也許是最有價值的部分。16世紀中葉火繩槍兵變得更為重要,每個軍團方隊一般都將數量增加到四列。火繩槍兵訓練採用波段射擊,交替前插——射擊——退回——裝彈,以最大限度保持打擊火力。完成防禦體系的最後一環是大炮和炮兵,他們要在短兵相接前壓制戰場。大炮被安置在前排,同樣考慮到由老兵的連隊提供保護的必要。

如果指揮官下令向前推進,有一列步兵會從方隊中拉出,行進在前方。他們通常被稱作「凄慘無望隊(verlorene Haufe)」,由志願者,希望贖身的俘虜和其它一些不幸的人組成,他們沒有一般雇傭兵貝雷帽上的白羽毛。他們的任務即在方隊之前延緩敵人,用長戟和雙手劍將敵人的矛打斷,為後面的同伴打開缺口。這些「迷失的孩童(enfant pers)」始終處於瀕臨死亡的境地之中,稀疏的隊列中,鮮紅的「血旗」顯得格外悲涼。他們還常被用作誘敵的餌,當敵人對他們發起沖鋒,火繩槍兵會在他們身後用一陣槍林彈雨施以痛擊,這是一般士兵極端厭惡的。

在防禦態勢下,軍團長會命令大家排成「刺蝟陣型(Igel)」。這種陣圓的或方的都可以,最外層長矛兵,第二層是持長戟和雙手劍的老兵,第三層火繩槍兵。長矛兵將矛持平,抵擋騎兵,第二層負責堵住缺口,並協調隊形,給火繩槍讓出射擊空間。

戰斗開始之前,站在第一排的傳令官會命令全體德意志雇傭兵都跪下向上帝禱告。義大利歷史學家保羅·約維斯(Paul Jovius)完全誤會了這個習慣,他以為雇傭兵們是在對飛來飛去的炮彈做出迴避。事實上無論有沒有炮火壓制,他們都會祈禱,這一儀式對雇傭兵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查理·歐曼爵士(Sir Charles Oman)等軍事作者不無譏諷的提到,文藝復興時代的戰爭還太過仁慈,就像「下國際象棋時把王將死一樣,基本上不需要流血」。因此,當法國人、瑞士人和德意志人的職業軍隊穿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後,他們的戰爭方式給義大利人強烈的震撼,攻城略地屠殺俘虜等行徑都聞所未聞。的確,戰場上的紳士風度很快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殘忍詭詐的計謀。弗倫茨貝格深諳此道,他在1556年給雇傭兵指揮官們列出十五條需要注意的實用策略,摘錄如下:

1.敵人的實力,馬匹數量和武器裝備這些信息一定要在進軍前收集清楚;編排隊列時,要將戰場狀況,天氣情況和交戰時間等因素考慮進去。
2.戰斗前要通過拷打俘虜最大程度的榨取有價值情報。
3.有合適的人不要吝惜,應該編入「凄慘無望隊」,這樣能夠加強方陣縱隊,為火繩槍兵射擊、裝彈和轉向贏得更多時間。
4.軍團展開地點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軍團中重鎧甲士兵較多時,應在平原開戰;裝備不太好時,應放在山的斜坡上。其中最差的部隊應該盡量面對敵人的左翼。
5.步兵應盡量聚攏,保持密集,避免擴散成鬆散單薄的線列。
6.順風和背陽的優勢應盡量發揮;雇傭兵要隨機應變,盡可能使敵人失去作戰能力,比如撒灰塵和沙子迷住敵人的眼睛。(在比柯卡戰役中,瑞士人就使用石頭對付德國長矛兵。)
7.輕騎兵可以用來製造灰塵煙幕,乘機將一支部隊埋伏在敵人後方。其它連隊則可偽裝潰敗以誘敵,若敵人對誘敵部隊發起突擊,後方暴露的缺口可用一次恰到好處的騎兵突擊將之貫穿。
8.策略還可更進一步演繹,將小股步兵和騎兵隱蔽在隊伍後方,當戰局進入關鍵時刻再投入戰場,讓人誤以為援軍,對打擊和振奮敵我雙方的士氣均有良好效果。
9.在短兵相接的戰斗中,短兵器遠比長矛有效,應該毫不猶豫的一直使用它們,比如戟,斗劍(Katzbalger),雙手劍和戰斧。
10.網和陷阱對於抓捕逃敵有些情況下也是非常有效的。
11.將自己人偽裝成敵方(這一點都不困難)是一個很值得的冒險。派遣奸細進入敵人陣營,散布諸如指揮官已被下級刺殺的消息,這類謠言傳播得飛快,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12.四方陣的後方一定要由經驗豐富的部隊擔當,他們能約束並嚴懲企圖逃跑的懦夫,還能推動進一步的沖鋒。
13.指揮官一定要掌握幾個排的預備兵,隨時替換受傷者。
14.指揮官的首要職責是維持部隊士氣。那些從戰場上脫逃的懦夫一定要嚴厲懲罰以儆效尤。死刑應當立即執行,看到身邊的同伴被處死,震懾是可想而知的。
15.在長矛方隊突擊前,指揮官應讓一隊持矛騎兵率先對敵右翼發動沖鋒,以敵人首級為競爭目標。

到16世紀中期,隨著火繩槍兵和手槍騎兵重要性的飆升,一些大膽的近乎魯莽的策略消失了。行動越來越被射擊火力所約束。

1540年時候,四方陣大體共4000人。如果遭遇騎兵攻擊,方隊很容易做出防禦,長矛兵面對各自的方向將矛斜立起,後段插進土地,形成一堵牆,他們周圍的火繩槍兵站成一排,瞄準奔來的騎兵射擊,第一輪過後,他們迅速退回原位重新裝彈。

匈牙利陣列。1532年,查理五世與包圍維也納的土耳其人作戰,土耳其龐大的軍隊中有90000步兵和30000騎兵。皇帝設計出一個新的隊型以抵禦突擊。約維斯描述道,這種隊列有1000步寬,包含三個單位長矛兵,每單位24000人(a , b & c)。他們間隔適當距離,布置兩隊騎兵,每隊10000騎(A&B)。巨大的方隊外圍30碼是火槍兵和尖樹樁柵欄,柵欄前方有兩個缺口供騎兵向外突擊。柵欄外還有炮兵間隔分布。整個集團兩翼還有匈牙利騎兵掩護(C&D)。匈牙利陣列非但不笨重,還相當行之有效,土耳其人在帝國騎兵和步兵強有力的沖鋒下,不得不被迫撤退。

武器
德意志雇傭兵的主要武器是長矛,桉樹木柄直徑一英寸半,長14至18英尺,鋼質矛頭長10英寸,尖端部呈蛙嘴形。雇傭兵們還接受了騎士的迷信習慣,在矛的前端繫上狐狸或其它動物的尾巴,他們認為這具有神奇的療傷效果和保護作用。

戟是僅次於矛的武器,一般由軍士長和老兵們使用。戟的柄和矛一樣粗,但長度遠遠不及,只有六到七英尺半。當然,戟也有很多種,例如寬刃戟(the Voulge),細身戟(the Glaive),三尖戟(the Partisan),三叉戟(the Spetum)和近衛戟(the Fouchard)。近衛戟是查理五世衛隊使用的武器,戟刃上飾有兩根赫拉克勒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直布羅陀海峽的山崖,被認為是世界盡頭,是西班牙王室紋章的擁衛,譯者注)和勃艮第十字的標志。

15,16世紀的幾種長兵器

雇傭兵格鬥使用的劍有兩種,老兵們都會配備。小號的羅馬風格刺劍叫做斗劍(Katzbalger or『mangler』),金屬劍柄很短,雙邊開刃的劍身長28英寸,兩者連接處有兩條S形金屬護手環。劍鞘用皮革或金屬皆可,一般水平掛在腰帶上。巨劍(Zweihander)是大型的戰斗用劍,約66英寸,同樣雙面開鋒,有時劍身會設計成波浪形。它沒有劍鞘,只用皮革或布包裹,劍柄上的彎護手很寬,還有一對環狀護柄。劍身底部一對突出的尖角提供第二重保護,它可以引開打擊得力道,防止劍柄被震脫手。環狀護柄和尖角之間還有皮質的卡榫。在行軍中,巨劍不太便於攜帶,只能用皮帶綁在背後。

混戰——德意志人和瑞士人。這種情況下,斗劍是比矛和戟好得多的選擇。

另一個受老兵青睞的武器當然就是火繩槍。雇傭兵使用的火繩槍尺寸介於手槍和大型火槍之間。它的扳機和引信有一個S形鐵鉤相連,扳機扣動後,點燃的引信就會和火葯接觸。火繩槍射程可達400碼,但在雨天它毫無用處。雖然火繩槍的確很重,但在當時的資料中,並沒有發現雇傭兵隊伍中的火繩槍兵在戰斗中使用支架的紀錄。1520年左右出現的長統燧發槍倒是需要支架。臨近16世紀中期,火器也完成了第一次革命性發展,帶有輪式槍機的手槍在1547年的米爾貝格(Muhlberg)戰役中首次出現。紐倫堡槍械師這一發明,原理和今日打火機很類似,扣動扳機,轉輪被彈簧帶動,與黃鐵礦石或燧石打出火花,點燃火葯。雖然燧發手槍在著名的黑衫騎兵(Schwarze Reiter)那裡更為人所知,但在雇傭兵的腰帶上,它也並不罕見。

雖然的確相當原始和笨重,但早期的火繩槍射擊並不需要使用支架。火繩槍的有效射程有400碼。16世紀二十年代後,帶支架的燧發槍才開始普及,槍的尺寸和口徑也越來越大。

手槍的先驅弩,隨著火繩槍被廣泛接受成為標准裝備而逐漸過時淘汰。不過在馬里尼亞諾(Marignano),弗朗索瓦(Francois)的王家衛隊里仍然有200個騎馬弩手,加斯科涅(Gascony)的步兵也裝備弩。後期的弩裝有曲軸:固定著鉤子的鐵質小圓筒被曲柄帶動,將弓弦拉開並固定。穿甲箭和簇箭都有木質風翼,可以在飛行過程中產生旋轉以增加穿透力。弩手通常還要挾帶盾牌,當處於防禦態勢,弩手會用木樁或劍將盾支撐起來呈一堵牆,他們就隱蔽在後面射擊。

連隊要將不同武器的士兵細分。部隊主要武器是長矛,隊伍中堅就由長矛兵構成,標准人數300;剩下的100人都是老兵,50個火繩槍兵,50個戟兵或雙手劍士。後來的紀錄顯示,長矛兵的數量開始下降,火器漸漸風行。到1596年,威廉·弗朗斯貝格(Wilhelm Fronsberg)的軍團,一個連隊只需要200到220個長矛兵。

行軍隊列必須考慮如何承受突然襲擊。火槍手放在側翼,騎兵和炮兵挨在一起,置於陣頭和陣尾;軍火輜重由長矛兵層層保護位於中心。

I. 車臣有多少軍隊

現在大約有一萬人,大部分是士兵。車臣因為兩次車臣戰爭而聞名。當時的車臣軍隊非常多樣化,規模也大得多。車臣,也被稱為車臣共和國,是俄羅斯共和國的一部分,佔地約15,000平方公里,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車臣雖小,但它位於裏海和黑海之間,是通往高加索的重要動脈,石油從中亞流向歐洲。

鮑里斯?葉利欽很害怕,立即承諾: “車臣是高度自治的,雙方都停止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車臣的地位,五年內解決”.在第一次車臣戰爭里 rus

J. 為什麼拜占庭帝國在土耳其人的大軍下亡國

長期以來,拜占庭帝國的城市經濟受到嚴格的管制,工商業者分別隸屬於某一個行業組織,一般的工商業者的自由經營程度已經遠遠不如羅馬帝國盛期,但他們的稅負依舊沉重。如果他們違背了同行業的規章或欠稅不繳,對他們的處罰是嚴厲的,包括監禁,受鞭打,斷肢,沒收財產等。工商業者的經營受管制,活動不自由,處罰又嚴,一些工商業者為躲避稅收,只好棄業出逃。這種管制直到拜占庭帝國晚期才有所放鬆,但工商業者的實力這時已經弱了很多,因為海外貿易被義大利人壟斷,沒有他們的地位,而國內貿易又因拜占庭領土的縮小和人口的減少,市場不大,從而他們只能勉強維持生存。
小農的處境與羅馬帝國盛期相比,也惡化了。在拜占庭帝國,小農不僅被束縛在所耕作的土地上,而且政府在納稅方面實行連環保制,使小農的流動性更受到限制。政府為了保證兵源,以及為了保證稅收(因為政府知道,從小農那裡徵集各種實物要比從大地主那裡徵收容易得多(註:安得里亞德斯:《拜占庭帝國的經濟生活:人口、農業、工商業》,載貝恩斯和莫斯主編:《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導論》,牛津,1953年,第56頁。),曾一再反對大地產兼並小農,並且還採取一系列嚴厲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只有在中央權力強大時才能被有效推行,一旦中央權力衰弱了,小農的權益根本得不到保障,以至於他們寧肯投靠大地主、教會、寺院,以維持生活。
總之,本來可以成為拜占庭帝國支持力量的城市工商業者和小農,到了拜占庭帝國晚期,再也沒有力量支持這個國家了。誰來為拜占庭軍隊提供經費?稅源已經枯竭。誰來拜占庭軍中服役?後來幾乎全是外國僱傭軍。(註:奧斯特洛格爾斯基:《拜占庭國家史》,修訂版,魯吉斯大學出版社,1969年,第483頁。)這些外國僱傭軍對拜占庭的危害性更大。以加泰羅尼亞兵團為例,這是一支由加泰羅尼亞人組成的軍隊,其司令為加泰羅尼亞貴族羅傑·德佛勞爾,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駐扎在西西里,以被人僱傭作戰為業。14世紀初,「加泰羅尼亞人發現已無人僱傭他們。在這關鍵時刻,拜占庭帝國的小亞細亞諸省第一次為日益發展的奧斯曼土耳其勢力所威逼,皇帝安德羅尼庫斯二世邀請加泰羅尼亞雇傭兵前去援救。」[4] (P499)這等於引狼入室,因為加泰羅尼亞兵團簡直就是一夥強盜,「他們不是去幫助皇帝,而是襲擊了馬其頓和希臘。」[4] (P499)其實加泰羅尼亞雇傭兵人數並不多,只有6500人,但他們是一群亡命之徒,貪利忘義,見財物就搶,無惡不作。何況安德羅尼庫斯二世在邀請他們前來抗擊奧斯曼人時曾許諾給他們高薪酬,事後卻不如數付清,這些桀驁不馴的僱傭軍就佔地稱霸了。他們在拜占庭帝國境內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甚至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統治所佔地區,橫征暴斂,發號施令,一直延續到14世紀末,才被另一支僱傭軍逐走。這不是外國僱傭軍在拜占庭帝國晚期割據稱雄的唯一例子。而這些沒有紀律並且往往同入侵的外敵相勾結的外國僱傭軍,在城市中搶劫財物,在鄉村中既劫物又擄人,從而又進一步打擊了拜占庭的工商業者和自耕農。即使這些僱傭軍不搶劫財物,不擄人,拜占庭帝國的城鄉居民為了供應這些軍隊而長期承受著沉重的負擔。「他們不得不為造船、築壘、架橋、修路尋找物資和勞力。最嚴重的是,他們還要承擔一些沉重的義務,如向王室官員和軍隊提供膳宿,承擔運輸工作,向路過的軍隊免費或以極低的價格提供各種物品等。」[5] (第1卷,P197)盡管帝國的公民都要承擔這些義務,但有權勢的大地主時常得到豁免義務的恩准,甚至他們還能禁止官員和軍隊進入自己的土地,所以負擔無疑落到了工商業者和自耕農身上。
自耕農之中,有的在戰亂或土地兼並中失去了土地、家園,有的被掠去當苦工,有的投靠了教會、寺院或大田莊,安心做一個佃戶或長工,這也比餓死或流離失所好些。他們這些人本來是拜占庭帝國的最可靠的支持者,皇帝們不珍視這些人的支持,不知道自耕農隊伍的流失就是在毀壞自己賴以強盛和生存的基礎,等到無兵可募,無兵可戰之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晚期拜占庭帝國所面臨的正是這一自毀基礎的悲劇。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1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