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一戰德國義大利為什麼土耳其突襲伊拉克

一戰德國義大利為什麼土耳其突襲伊拉克

發布時間: 2023-05-24 12:34:35

① 土耳其出兵伊拉克 是「維和」還是「攪局」

土爾其有其自己的國家利益,這就是指悄庫爾德人不能獨立燃滾,但美國明裡暗裡武裝庫爾德人,土爾其絕對不能坐視,不然土爾其必定分裂,所以皮逗余土爾其現在要拚命了,管你是誰都要跟你對干,應該不止攪局,是拚命。

② 土耳其到底為什麼入侵了伊拉克有五大原因

直白的說就是純粹的流氓行為!
為了自身的利益,掠奪他人的資源!而且別人挨打不能還手,連防備也不行。
美國人仗這自己財大氣粗,稱霸與世界,他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世界各國都劃了一個圈,如果誰反對他,誰就要受到制裁。
美國人標榜的美式民主、自由、和平其實的是真實的謊言。
他有能力在一個沙漠地區扶持一個親美小國家,讓其成為變態的軍事強國,甚至默認他擁有了核武器,也能花上千億美圓推翻一個反美國家的政權,在世界各地部署百萬大軍,卻對非洲及其他落後國家人民的苦難視而不見,即使有也是象徵性的吝嗇表示。
為什麼?!!因為非洲那裡沒有美國人想要的利益。美國人從來不做虧本的買賣,它的強大崛起源自於一戰、二戰時的投機行為。
為什麼要打伊拉克、伊朗,因為美國人要搶他們的利益,而人家不給。事情就是這么簡單。
美國一個製造麻煩的國家。每一屆總統任期內都要發動一場侵略戰爭快要寫進美國憲法了。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具體原因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帝國主義國家三對矛盾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固有的矛盾;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亞歐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及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英法執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戰
影響:
民族國家的興起,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捷克、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歐洲削弱美日興起: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這場大戰也削弱了法、意、德;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共產革命的蓬勃發展: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德國復仇:《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悉數推給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還被解除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且不許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因而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德國人為擺脫《凡爾賽條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純升燃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有了聯合國,二戰的勝利為以後的蘇美冷戰,兩大軍事集團成立埋下了伏筆
具體:
或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沒有向戰敗國要求索賠。相反,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笑戚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但是被蘇聯控制的歐洲部分並無法享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僅南斯拉夫獲得援助)。在《巴黎和約》中,蘇聯的敵人匈牙利、芬蘭和羅馬尼亞必須向蘇聯及其衛星國支付3億美元(根據1938年的價值)的賠償,而義大利則必須賠償3.6億美元。義大利的賠款主要在蘇聯、希臘和南斯拉夫三個國家之間分享。

蘇聯是這么解釋賠款要求的:蘇聯遭到了戰爭的最大蹂躪。俄國在冷戰前的150年中三次遭到侵略:拿破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些戰爭中上千萬俄羅斯人喪生。蘇聯也依此為借口佔領東歐,以創造一個防止西歐進犯的「緩沖區」。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加強了兩國在歐洲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可能的侵略。立場反共的丘吉爾在多次演講中強調蘇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並認為「鐵幕」已經在歐洲降下,蘇聯與「民主國家」之間的一場新沖突、即冷戰,已經開始。日本同時與48個國家簽定了多邊的《舊金山和約》,另與撤退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在台北簽定《台北和約》。日本的戰敗以及之後美國對其的佔領導致了日本的現代化,而這可以說是二戰最大的影響。日本現在擁有一個十分類似西方民主的政治體制,並且開始非常倚賴美國,無論是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做虛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軸心國被打倒,「解放全人類」與大東亞共榮圈夢想破滅;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和瑞士等「中立國」,一直沒有什麼大的損失,瑞士也因為在二戰中永久中立國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銀行大國,以及歐洲人紛紛將錢存於瑞士。美國繼續保持了19世紀末以來世界頭號強國的地位,只死亡了30萬軍人,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通過蘇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戰中在各國積極發展兵力,使用軍事手段達到政變目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也從二戰前的5萬人發展到了100萬人,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范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

④ 土耳其為什麼今天入侵伊拉克·

土耳其今天入侵伊拉克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首先土耳其坦克越境伊拉克,其目標是劍指伊拉克北部庫爾德武裝,想借反恐的名義清除庫爾德工人黨。其次,伊拉克隊越境土軍坦克下通牒,美國佬卻公然為土撐腰。從中不難看出以美國為首的美土反恐聯盟與俄羅斯為首的俄敘反恐聯盟漸行漸遠;當中是否還隱藏著美國佬的某種戰略考量,相信很快就會大於白天下了!

⑤ 土耳其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庫爾德武裝發動空襲,土耳其掌握了哪些優勢

土耳其軍隊主要由空軍和大炮組成,輔之以坦克,步兵人數相對較少。雖然從這些部隊中拆除庫爾德武裝部隊的陣地和據點更容易,但顯然存在短缺平民區正在執行拆除該市的任務。因此,盡管土耳其軍隊很容易滲透到庫爾德人控制的地區,但他們無法開始拆除平民區庫爾德武裝部隊的進程。在這一點上,土耳其和美國軍隊的表現差別不大,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索馬里等國家的表現也很容易到達這座城市,但在這座城市裡是為了清除土匪。

與此同時,土耳其希望利用在敘利亞北部的軍事行動來促進建立“安全區”,甚至一些仍居住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也將返回自己的國家。自2011年敘利亞戰爭爆發以來,超過300萬敘利亞難民逃往鄰國土耳其,而土耳其東部的庫爾德地區原本處於不利地位,社會不穩定。此外,該地區還經歷了巨大的金融和經濟動盪。在過去兩年中,大量敘利亞難民的存在也是土耳其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

⑥ 土耳其為何出兵伊拉克

伊拉克與土耳其交界地區的庫爾德工人黨武裝經常鬧事,並策劃伊拉克和土耳其境內的庫爾德人獨立,這次事鬧得特別大,土耳其出兵伊拉克北部清剿庫爾德工人黨武裝。不排除土耳其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打自己的小算盤

⑦ 為什麼土耳其要打伊拉克

在土耳其,庫爾德人是最大的少數民族之一.這個現象也存在其他的幾個國家中.其中伊拉克北部有很多庫爾德人居住.他們一直要求在歐洲建立一個由庫爾德人組成的國家.在上個世紀,庫爾德人組成的武裝在土耳其進行了武裝斗爭.但在土耳其政府的打擊下,很多庫爾德人跑到了伊拉克北部,繼續進行武裝斗爭.今年,在土耳其有好幾起恐怖事件都和他們有關.從維護國家穩定的角度出發,所以土耳其要打伊拉克北部

⑧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什麼事件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組成的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准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斗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斗爭使兩國的關系日益緊張。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系。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德法之間的矛盾也促使法國向英國靠攏。法國企圖從德國手裡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為此積極准備「復仇」戰爭。德法兩國為爭奪北非摩洛哥,也唯斗李有著尖銳的矛盾。推動法國與英國接近的另一個原因是它的盟國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可能指望俄國的有力支援。在這些情況下,英法兩國於1904年4月8日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甘比亞和尼日、暹羅、馬達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島的矛盾。英法協約的簽訂是准備世界大戰的重要步驟。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干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乾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勢力范圍,而德國也想控制這一地區。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銷旁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制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制。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而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標志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作好了組織准備。兩大集團中各國一面利用外交會晤進行和平欺詐,一面瘋狂進行擴軍備戰。雙方劍拔弩張,戰爭的叫嚷甚囂塵上,戰爭危機頻頻發生。
1905年初,摩洛哥發生了危機。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統治著摩洛哥的大部分國土,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勢力。法國為了鞏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從1900年到1904年,法國先後同義大利、英國和西班牙簽訂協定,規定了它們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國向摩洛哥蘇丹提出一個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這個方案無異於承認法國的保護權。德國不容許法國佔領這個地中海上重要的軍事基地和鐵礦產地,決定破壞法國的計劃。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德國向美、英、法、西、俄等國照會,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里公約(1880年簽),並以戰爭相威脅。法國考慮到這時如發生戰爭將對自己不利,決定讓步,把同德國的關系暫時緩和了下來。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俄、英、美諸國甚至義大利都支持法國,德國陷於孤立。會議決定承認摩洛哥「獨立」,摩洛哥的財政由國際監督,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管理,由它們負責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承認法國對摩洛哥的控制。德國雖然失敗,但並沒有放棄對摩洛哥的野心,爭奪摩洛哥的斗爭成為戰爭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殖民統治的人民起義。法國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佔領非斯。德國不容法國獨占摩洛哥。7月1日,德國炮艦豹號駛進摩洛哥的阿加的爾港,隨之巡洋艦柏林號也出現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戰爭迫在眉睫。這時英國決定支持法國,並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英國不指遲惜與德國一戰。在英國的壓力下,德國不得不同意與法國談判。11月,雙方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作為「補償」。
摩洛哥危機尚未過去,義大利和土耳其之間又發生了戰爭。義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屬地的黎波里,決定趁英、德、法等國捲入摩洛哥危機時,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義大利政府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抗議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撓義大利的「企業活動」。土耳其拒絕接受這個無理通牒,意土戰爭隨即爆發。
20000餘意軍先後在的黎波里登陸。意軍裝備精良, 在戰爭中第一次使用了飛機,義大利艦隊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國又不許土耳其援軍通過埃及。這樣,義大利打敗了土耳其軍隊,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頑強抵抗。戰爭一直延續到1912年巴爾干戰爭開始才結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後來合稱利比亞)割讓給義大利。
為了准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法國於1913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 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 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 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准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
「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干釀成。巴爾干半島成了「火葯桶」

⑨ 意土戰爭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意土戰爭作為義大利對外進行侵略戰爭的一部分,不管是對義大利還是其他各國,在整個的戰爭史中都有著特別的意義。雖然這場帶有侵略性質的戰爭對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產生了損害,但從宏觀角度來看是促進了世界的全球化的。關於意土戰爭過程,歷史上也有很多記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詮釋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戰爭。意土戰爭爆發於1911年,是義大利對奧斯曼帝國的一場侵略戰爭。統一後的義大利經過發展本國的實力,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於是義大利漸漸滋生了殖民主義意識,想要通過並吞其他國家來擴展自己的領土,而奧斯曼帝國的省份——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就是它的其中一個目標。關於意土戰爭過程還得從義大利和土耳其的爭端開始說起,當時義大利為挑起事端,以自己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領土的利益受到損害為借口,向後者發起挑戰,想要進駐,但土耳其沒能同意,於是義大利向土耳其宣戰。在英國和法國的支持下,以及義大利自己本身強大的軍事實力,1911年11月義大利就宣布已經進駐的黎波里,下一年的5月,義大利又佔領了土耳其的其他一些島嶼,同年的10月,義大利最終佔領北非,土耳其因為處境艱難而被迫讓步。看到這也對意土戰爭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它是一戰的前奏。

⑩ 伊拉克戰爭,一戰二戰,的相關資料。

伊拉克戰爭又稱美伊戰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美國等國家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根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對這場戰爭最終要達成的目的包括: ●鏟除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 ●發現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結束制裁,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伊斯蘭國家如伊朗,敘利亞則認為原因並不單純。根據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的看法,美國已經被猶太集團所操縱,佔領伊拉克僅僅只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劃的序曲。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出兵伊朗,最後則輪到敘利亞。最終目的是通過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個中東地區。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行動將如約結束。駐伊美軍8月31日結束作戰任務。美國從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
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日期: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位置: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 結果:協約國獲勝 直接原因/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大約15億人卷進戰爭 死亡(約數):1669萬人=將士:900萬+平民:700萬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協 約 國 英國 俄國 法國 塞爾維亞王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義大利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
主要事件
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 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並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 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 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1915年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1916年3月:葡萄牙加入協約國。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俄國宣布退出大戰。 1917年4月:美國參戰。 1918年3月:俄、德國簽約停戰。 1918年9月:協約國開始最後的進攻。 1918年11月:德國簽約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同盟國陣營: 蘇聯、美國、中華民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墨西哥、緬甸、菲律賓、阿比西尼亞(即今衣索比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賴比瑞亞、法國(1940年6月法國淪亡後稱自由法國)、厄瓜多、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捷克。
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 仆從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克羅埃西亞、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維希法國、泰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根本原因
是由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引起的。經濟上,一戰後德國不甘心《凡爾賽條約》對其的嚴懲和限制,由於希特勒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經濟再度超過了英法;義大利在一戰後經濟衰落;日本侵略亞洲國家的同時,美英等國禁止向日本輸送石油戰略物資,導致日本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政治上,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而英、法、美繼續堅持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世界大戰徹底嚴重爆發。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2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6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70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3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9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4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70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7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1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