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工業部什麼時候恢復
A. 那些消失的部委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64年歷程中,機構改革的聲音與步伐始虧襪鎮終伴隨,一些國家部委改頭換面,一些部委幾度沉浮,一些部委則徹底「消失」。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我們的政府機構配置正在逐步與市場經濟接軌,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改革路徑日漸清晰。
一、「存在時間很短」的部
林墾部 1949年10月設立。1951年11月5日,改為林業部。
情報總署 1949年11月1日成立。1952年8月7日撤銷。
地方工業部 1954年11月成立。1956年5月,地方工業部撤銷。
重工業部 成立於1949年,1954年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工業部,1956年撤銷。
燃料工業部 1949年10月成立。1955年7月30日,燃料工業部撤銷。
水產部 1956年5月12日設立。1970年5月,農業系統各部委合並,成立農林部,水產部撤銷。
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 1981年3月,國務院設立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1982年5月,國務院決定由文化部主管對外文化工作。
內務部 1949年11月1日,設置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1970年6月22日,中共中央發文,批准國務院精簡機構方案,內務部在機構改革中被撤銷。
二、8個「機械工業部」
伴隨著新中國工業的成長,曾經有八個機械工業部存在於國務院的部門組成序列之中。這些或簡稱一機部、二機部、五機部、八機部,或改名為電子工業部、核工業部、航空工業部,盡管今天名稱均已進入歷史,但他們幾代人的奉獻精神卻已深深烙入共和國工業發展的脊樑之上。
三、行業部門分分合合
在新中國國務院的部門組成之中,有一些行業部門分了又合,合了又分,充分見證了歷史的發展。它們是: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建築工程部、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輕工業部、地質部、郵電部。
四、那些消失的「委」
國家經委和國家經貿委
1956年5月,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十次會議決定設立國家經濟委員會。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國家經濟委員會撤銷並入國家計劃委員會。1978年3月恢復成立國家經濟委員會,1988年4月好改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決定不再設國家經濟委員會,1993年3月重建並改名為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
2003年3月10日,決定撤銷外經貿部和國家經貿委,設立商務部,主管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
國家體改委 1982年3月8日,五屆人大通過決定設立國家體改委。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撤銷,改設為「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2003年3月,「體改辦」撤銷,其職能並入新成立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國家計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成立於1952年。在1998年3月的機構改革中,它被更名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2003年3月,將原國務院體改辦和國家經貿委部分職能並入,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銷粗國家教委 1985年6月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簡稱國家教委,1998年更名為教育部。
國家體委 1998年3月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改組為「國家體育總局」。
國防科工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建立於1982年5月10日。
2008年3月15日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的機構設置,成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國家科委 1956年成立科學規劃委員會和國家技術委員會。1958年,兩個委員會合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家科委。1998年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B. 土耳其主要產業
一:對外貿易
2021年,土耳其商品出口額達到2,253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33%,創下歷史新高!隨著土耳其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貿易總值和數量不斷增加。
土耳其主要進口商品為原油、天然氣、化工產品、機械設備、鋼鐵等;主要出口產品是農產品、食品、紡織品、服裝、金屬產品、車輛衫賀及零配件等。近年來,鋼鐵、汽車、家電及機械產品等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1996年1月1日,土耳其與歐盟建立關稅聯盟,2005年成為歐盟成員候選國,與歐盟各國貿易關系非常緊密。自由貿易區的實現,使土耳其市場輕松覆蓋9.96億消費者,其中45%為歐盟國家盯塌局居民!
二:旅遊業
旅遊業是土耳其外匯收入重要來源之一,2021年土耳其旅遊業排名全球第四位!
土耳其於2019年吸引了超過4,505萬遊客,旅遊收入345億美元,入境遊客數量和收入均創下歷史新高!
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土耳其旅遊業受到一定沖擊,但是2021年開始已經逐步恢復且繼續持續增長,預計2022年土耳其的旅遊業將恢復至2019年黃金時期的水平!同時,旅遊部門設定了年度目標:截至2023年,旅遊入境人凱讓數達5,000萬。
三:房地產
根據土耳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房產交易數據,2021年,土耳其共售出1,491,856套房產,與2020年基本持平。自2013年以來,土耳其房產交易數量持續上升。2022年6月,根據土耳其專業房產數據公司REIDIN發布的報告,土耳其房價月漲13.32%。與去年同期相比,土耳其房價上漲162.23%。
土耳其氣候類型:
土耳其的南部和西部海岸分別與地中海和愛琴海接壤,被稱為溫帶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而冬季溫和且有一定的降雨。馬爾馬拉海沿岸連接著西部的愛琴海和北部的黑海,氣候相似,但在夏季和冬季都較為涼爽。
但是在北部,在黑海沿岸的沿海地區,氣候卻截然不同。該地區的降雨量最高,特別是東部地區。這里全年都會下雨,盡管有雨,夏天還是會變得很溫暖(雖然不是很熱)。這里的冬季溫度可以達到四到五攝氏度,但通常不會更低。
C. 2020土耳其航班什麼時候恢復土耳其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對於土耳其,大家的記憶是不是還是那首歌唱的,有著浪漫的熱氣球呢?其實土耳其的景色不止於此的,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壯美的自然環境,可是最近疫情存在著,我們是去不了這里的,但是最近要開放了,我們來了解一下。
土耳其航班什麼時候恢復
6月10日起土耳其將陸續恢復飛往40個國家的國際航班
土耳其交通運輸部長阿迪爾·卡拉伊斯梅洛格魯當地時間4日宣布,土耳其將於6月10日開始陸續恢復與40個國家的國際航班。
6月10日復飛保加利亞、卡達、希臘等5國;6月15日復飛德國、奧地利、日本、新加坡等17國;6月20日復飛荷蘭、哈薩克;6月22日,復飛阿爾巴尼亞、丹麥、韓國等8國;6月25日復飛吉爾吉斯斯坦、盧森堡、挪威、比利時等8國。
卡拉伊斯梅洛格魯表示,交通運輸部與土耳其外交部、衛生部、文化旅遊部保持密切合作,嚴格執行防控措施。此前土耳其文旅部曾宣布,所有抵土人員都將在入境時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並留下電話、居留地點判清等詳細聯絡信息。
當地時間6月1日,土耳其國內航班復飛。近期,土耳其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向好態勢,日增病例持續回落,土耳其政府宣布疫情進入新階段,5月至7月間逐步放鬆防控措施,加速生活生產正常化。
截至當地時間6月3日晚,土耳其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66422例,累計死亡4609例。
土耳其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1、以弗所古城
這是一個包括塞爾丘克鎮的古城,也曾是古希臘人所建立的城市,但是現在只剩下一部分的廢墟。這里有態嘩著眾多從羅馬共和國開始的古建築和遺產,比如以弗所大劇院,還留著公元41年到公元117年間建立的觀眾席,還有呈半圓形狀的舞台。這里就像是古老眾神的遺跡一番,有著不可言說的神聖。
有趣的是,每年冬天,這里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駱駝摔跤冠軍賽,想看這一競技比賽的可以選擇在冬天來。
2、愛琴海
在愛琴海海岸的費拉小鎮,有著如壁紙一番的藍白建築,這里是很多人們手機電腦里的壁紙取景地;而伊亞鎮也是公認的全世界看日落最美的地方,在阿莫迪港口,才是最佳的日落欣賞地點。
在費特希耶,還可以體驗滑翔傘的樂趣。厄呂代尼茲海面上,從天空的無際之藍,再到海岸的神秘之藍,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妙不可言。
3、卡帕多奇亞
在格雷梅鎮的露天博物館內,濃縮了卡帕多奇亞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歷史,匯聚了30多個石窟教堂,也成為了世人見證歷史帆沖行的一處重要場所。這里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教堂的地理位置和壁畫都是特別有藝術講究的。
4、棉花堡
名為棉花堡,但其實這里跟棉花沒有多大關系,主要是因為這里有著很多棉顏色的鍾乳石和盆地,還有棉花一樣的連綿不絕的山丘,可以說是自然的一個鬼斧神工。在蘇丹大客棧,可以參觀一下這個世界上最古老而又龐大的商隊客棧。
5、安卡拉
位於舊城山上,安卡拉城堡是一處戰爭的重要見證場所。厚重的城牆下,可以看到安卡拉綿延不絕的街道,還有故事戰火的硝煙氣息。為了紀念現代土耳其的建立者,這里還修建了一座土耳其國父陵。
最近越來越多的航班開始恢復了,疫情也是在不斷的穩定著,大家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好好的計劃一下自己的旅遊,當然還是要以安全為主,如果真的是可以旅遊了的地方,大家可以適當的去一下的。
D. 關於二次工業革命和世界大戰的問題!
1同第一次工業革命一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歷史從「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並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將工業化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的重點是發展輕工業,主要任務是在以紡織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部門中,用機器代替手工蔽搜亂生產,實現了手工工場制度向工廠制的過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業化已經發展到以重工業為重點的新階段,其主要任務是改造、擴大和創新重工業的各個部門。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發生在幾個先勒斯特——利托夫斯基(Brest-Litvosk).俄國的退戰對協約國構成威脅,因為德國可以將火力集中在西線.協約國陷於苦戰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2(1)時間:19世紀70年代開始-20世紀初 (2)條件:
第二次工業革命
①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漏消立 ②資本:大機器生產下的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商品輸出和掠奪 ③技術:自然科學突破性進展並迅速轉化為技術 ④市場:美德意日等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⑤環境: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3第一次特點是以經驗為基礎發展的,第二次特點是以完全的科技為基礎發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歐洲,美國)
二次工業革命興起的共同背景
政治
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第一次】
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確立【第二次】
經濟
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 【一次】
資本主義的競爭上升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二次】
科技
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和生產技術知識 【一次】
自然科學取得了重大進展 【 二次】
市場
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 【一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二次】
4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結成的秘密同盟。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西亞,並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義大利早已覬覦突尼西亞,但苦於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3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條約主要內容:①如義大利遭到法國進攻,德、奧兩國應全力援助,如德國遭受法國侵略,義大利也擔負同樣的義務。②締約國的一國或兩國遭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國(指法、俄)進攻,則締約3國應協同作戰。義大利對此附有一個保留條件:如英國攻擊德國或奧匈 ,義大利將不負援助自己盟國的義務 。③當一大國(指俄國)攻擊締約國一方時,其他兩締約國應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發生俄、奧戰爭 ,義大利將保守中立。 條約有效期5年,1887 、1891、1902、1912年4次續訂,並增補了一些義務條款。
三國同盟的締結標志著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這個同盟條約與德奧同盟、三皇同盟同時存在,成為俾斯麥同盟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三國同盟的締結標志著歐洲列強兩大對峙軍事集團的一方初告形成。三國同盟的矛頭指向俄國和法國,隨著德國不斷擴張以及英、德矛盾日趨尖銳,義大利改善了同法國的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5年5月義大利參加協約國,三國同盟瓦解。
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又作三國公約、三國盟約,(英語:Tripartite Pact;德語:Dreimächtepakt;義大利語:Patto tripartito;日語:日獨伊三國軍事同盟 にちどくいさんごくぐんじどうめい) ,於1940年9月27日由納粹德國宏檔、法西斯義大利與日本帝國在德國柏林簽署。此項協定正式確立了上述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系,並被認為是對美國的警告:要麼保持中立,要麼兩面受敵。
條約中,三國同意在未來十年他們會
「支持及與對方互相合作……以期實現她們建立與維持新秩序的目標,以期提倡互惠互利與有關人民之福祉。」
三國確認對方的勢力范圍,並承諾
「以政經與軍事之力,協助任何仍未參與戰爭而被攻擊的一方。」而條款中的攻擊者不包括蘇聯。
條約補充1936年的德日協定和反共產國際協定之不足,並消除德國與日本因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而起的嫌隙。後來,匈牙利 (1940年11月20日) 和羅馬尼亞 (1940年11月23日) 加入協定。保加利亞在德軍進駐前,在1941年3月1日加入。
日本戰國時期,為了三家的利益和目的,今川義元的軍師太原雪齋穿針引線,在善德寺使得駿河今川義元,甲斐武田信玄以及相模北條氏康這三家大名達成了同盟條約,史稱「三國同盟」,又作「甲相駿三國同盟」。
不過今川義元死後,今川氏真繼承家督,武田信玄和德川家康同盟,聯手攻打並且平分今川家領地,從而導致「三國同盟」徹底的破裂。
見網路 5.【你問的不清不楚,書上都翻不到】我只知道:俄國在十月革命爆發後退出了戰爭。最終,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6同盟國 (德語: Mittelmächte,意思是中央國) 由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當時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協約國對敵。中央國的稱呼,是因為以上國家在俄羅斯以西、法國與英國之東。又稱中央同盟國.以德國、奧匈帝國為中心的同盟國集團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雙方,同盟力量是同盟國的組成國家,中心力量是發動戰爭的主要國家。
7
Marn馬恩河(法國東北部河流81917年1月31日】指的是馬恩河戰役(9月5-10日)
9月4日,霞飛下達反攻命令,他命令第六軍團向東攻擊沙托-蒂耶里;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第五軍團向蒙米賴攻擊前進,第九軍團進行支援,並准備協同行動。第四軍團首先將被保留,並准備進攻。第三軍團從凡爾登出發向西攻擊。正如霞飛清楚地知道那樣,法國的命運將賴於對德軍右翼集團實施兩翼包圍設想的成功。9月6日將是「D日」 [ 譯者註:軍事術語,指事先未能確定具體日期的軍事作戰計劃中的首日。 ] 。
與此同時,莫努里的第六軍團,曾一度由精力充沛的巴黎軍政府首腦J.S.加利尼將軍指揮,已開始執行霞飛的警告性命令,從巴黎出發向烏爾克河前進,在那裡克盧克的右翼正處於誘人的暴露狀態。9月5日,正是由於H.馮·格羅瑙將軍這位德軍右翼部隊指揮官發揮其驍勇善戰的主動精神,才使克盧克的軍團免於被法軍突然實施的行動所包圍。事實上,克盧克認為法軍在其右翼的行動僅僅是一次破壞性進攻,他只派遣另1個軍去支援格羅瑙,而同時率其餘部隊繼續向南,奮勇追擊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五軍。到9月7日,烏爾克河戰斗激戰了兩天之後,克盧克才認清法軍的企圖。而這時其軍團的絕大部分在馬恩河以南。9月7-9日,克盧克將軍團撤回馬恩河以北並急忙改變其戰線,他使整個軍團朝西實施猛烈的反攻,阻止了法軍並迫使莫努里退卻並實施防禦。只是當加利尼從巴黎急忙發來的援軍抵達後,才使莫努里頂住了德軍兇猛的進攻。援軍的一部分是乘徵用的計程車趕來的。
馬恩河戰役關鍵性的一天(9月9日早些時候的態勢)
此時,交戰已沿凡爾登以西的整個戰線展開。克盧克認為英國遠征軍不再是一個威脅,於是向西移動,結果擴大了與還在向南攻擊前進的第二軍團之間原來即存在的缺口。英國遠征軍進入這個缺口,但前進緩慢,因為弗倫奇元帥低估了自己部隊恢復了的戰鬥力。F.德斯佩雷的第五軍團(朗雷扎克已被撤換)沿小莫蘭河一線與德軍第二軍團的一部交戰。
在東南方向較遠的地區,福煦的第九軍團正在聖貢德向北攻擊,他發現自己正面對著德軍第二軍團的另一部,而豪森的第三軍團進攻自己的右翼。9月8日,豪森軍團的4個師發動夜襲並實施白刃戰將福煦軍團的一部擊潰。而福煦的反應是立即加強自己的進攻,結果阻止了德軍的前進,但福煦的陣地亦是不穩固的。
在維特里勒-弗朗索瓦,L.德·卡里的第四軍團與符騰堡親王的第四軍團以及第三軍團的一部實施激烈的戰斗,但無決定性結果。在阿爾貢森林的雷維尼,M.薩拉伊指揮第三軍團(魯菲已被撤換)阻止了王儲的第五軍團。同時在南錫和沿著阿爾薩斯邊界一線,盡管加強的德軍第六、七軍團連續不斷實施進攻(施利芬曾告誡不要實施此類進攻),盡管由於霞飛從法軍第一、二軍團抽調兵力用於西面新的部署而使其減弱,但第一、二軍團仍然成功地守住了高地。
毛奇為傳言和前線失利的零星報告感到憂慮,9月8日,他派遣了一位總參謀部的軍官R.李奇中校去視察前線。李奇的命令是口頭的並有點神神秘秘。當他抵達第二軍團司令部時正好收到消息報告說,F.德斯佩雷的第五軍團發動強有力的夜間進攻,正迂迴第二軍團的右翼。這可能是整個戰役的轉折點。比洛就個人而言被打敗了,他准備撤退。克盧克的第一軍團在西北方向攻擊莫努里的左翼並正取得進展,但英國遠征軍穿過缺口的推進威脅到他的左翼和後部。
9月9日,李奇默許了比洛計劃的退卻,同一天晚些時候,他以毛奇的名義命令使克盧克亦實施退卻。毛奇現在認識到他的進攻已經失敗了,他下令總退卻,撤至努瓦永-凡爾登一線。在五天的時間內,德軍沒有遭到精疲力竭的協約國軍的嚴重騷擾而脫離了戰斗,並組織構建他們新的陣地。至此馬恩河戰役以協約國軍的戰略性勝利而結束,霞飛作為法國的拯救者脫穎而出。在9月14日同一天,毛奇被撤職,E.馮·法金漢接替了他。
8德國宣布將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為了抗衡美國日漸增長的敵意,德國外交官開始為結成德國、墨西哥和日本的同盟而進行秘密的談判。
1917年2月3日,美國與德國斷交為反對德國宣布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美國政府宣布與德國政府斷交,巴西、玻利維亞、秘魯和其他拉美國家追隨美國與德絕交,中國也在3月14日與德絕交。
1917年3月1日,「齊默爾曼密電」美國公布了「齊默爾曼密電」,該密電的內容是,如果德國與美國爆發戰爭,德國將與墨西哥結成防禦同盟,條件是「墨西哥將重新征服失去的領土——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這在美國引發了憤怒的浪潮。1月19日,德國外相A.齊默爾曼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馮·埃克哈特發出秘密指示,其內容包括了進一步的要求,即墨西哥敦促日本加入同盟國。英國海軍諜報機構截獲並破譯了該密電,並在2月24日將復印件交給美國駐英國的大使W.H.佩奇。佩奇立即將它轉交給美國國務院,國務院於3月1日向報界公布。後來美國的諜報機構進一步證實了密電的真實性。
1917年3月13日,美國武裝商船威爾遜總統決定,凡在交戰地帶航行的商船將予以武裝,美國務院和海軍立即公布了這一決定。
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之前,美國有幾艘商船已被擊沉。4月2日,威爾遜總統向參議院發表了戰爭咨文。8個月以後,在12月7日,美國才向奧匈宣戰。
1917年4-6月,美國的戰爭准備美國陸軍將不得不擴建。6月份,約翰·J.潘興少將被選為美國遠征軍的司令,由現有陸軍正規部隊拼湊而成的第一師登船奔赴法國。潘興的計劃是到1918年5月徵召100萬軍隊用於海外,隨後長期的計劃是在歐洲集結300萬的軍隊。5月19日,《選徵兵役法》得以通過,美國進入高速運轉狀態。海軍已作好准備(參見第十九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的作戰行動→海戰)。
8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第一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軍民的死亡人數的比例,協約國士兵佔36%,協約國平民佔20%;同盟國士兵與平民各佔22%。請注意戰爭里平民大多是死於西班牙甲型流感。
損失共計281887百萬美元,很多國家停戰後很長時間未恢復,戰後瘟疫問題,處理問題也用了很長時間,所以稱沒有勝利的和平。
9法國希望能取得德國工業的控制權以補償自身損失。克列孟梭總理的觀點也代表了法國民意。盡管英國本土在戰爭中未遭戰火,但仍有許多英軍士兵在戰爭中喪生,
時任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
因此英國國內廣泛的民意仍希望嚴懲德國。英國首相戴維·勞合·喬治支持懲罰德國,但在具體措施上較法國為輕。喬治認識到,一旦法國提出的條件全都得到滿足就會成為歐陸的超級強國並破壞歐陸均勢,這和英國意圖維持一個均衡的歐洲的傳統政策相悖。同時喬治對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民族自決」政策感到憂慮,因為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贊同簽訂秘密條約封鎖德國海岸線。 在1917年4月美國參戰前後,美國國內盛行孤立主義,
時任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民眾普遍認為應及早從歐洲事務中脫身。因美國在一戰中通過貿易受益並成為第一經濟強國,政府傾向於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在戰爭結束前,威爾遜總統就提出了十四點建議,該建議比英法兩國的條件都更寬松,更容易被德國民眾接受。談判過程中日本和其餘各國外長先後退出十人委員會,實際上只剩「四巨頭」,後義大利因對南斯拉夫的阜姆(現里耶卡)的領土要求被拒絕也退出時,最終的談判由三大國(英國、法國、美國)的政府首腦,即英國首相喬治、法國總理克萊蒙梭、美國總統威爾遜把持,義大利首相維托里奧·奧蘭多的作用微乎其微。德國甚至不準參與條約討論。因為各國談判目標不一致甚至存在沖突,每個決定都是經過「不愉快的妥協」後才能達成。亨利·基辛格稱之為「美國式理想主義和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1919年4月29日由德國外長烏爾里希·格拉夫·馮·布魯克多夫-蘭祖率領的德國代表團抵達凡爾賽宮。5月7日德國代表團接受戰勝國提出的條件,內容包括將德國領土分割一部分給鄰國,戰勝國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等。但因德國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德國政府認為以上條件不公並提出抗議,隨即退出和會。 6月20日以古斯塔夫·鮑爾為總理的德國新政府成立,在23日德國國會舉行的投票中支持接受條約者以237票比138票勝出,28日德國新外長赫爾曼·穆勒在和約上簽字。1920年1月10日國際聯盟宣告成立。
總的來說,各個國家的條件不同,簽約過程並不順利,最後是得到一份全不滿意的條約
10 俄國革命,又稱十月革命,也稱為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階級斗爭基礎上的一場革命。是第一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的工人革命。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歷10月25日),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導致1918年-1920年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的成立。
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執意參戰,7月,俄軍向德國發戰,失敗。引起人民憤怒。
11勒斯特——利托夫斯基(Brest-Litvosk).俄國的退戰對協約國構成威脅,因為德國可以將火力集中在西線.協約國陷於苦戰
12一些人用來證明斯大林是列寧事業的「忠誠繼承者和卓越發展者」。列寧提名斯大林擔任總書記,列寧知人善任, 經過多年的共事, 他對斯大林的性格了如指掌, 知道他性格粗暴和熱衷於行政手段,列寧生病時給斯大林寫「絕交信」
尊敬的斯大林同志:
您竟然粗暴地要我妻子接電話並辱罵了她。盡管她向您表示同意忘記您說的話, 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還是從她那裡知道了這件事。我不想這樣輕易地忘記反對我的言行, 不言而喻, 我認為反對我妻子的言行也就是反對我的言行。因此, 請您斟酌, 您是同意收回您的話並且道歉, 還是寧願斷絕我們之間的關系。
E. 咸魚翻身的「西亞病夫」土耳其
1920年6月22日,希臘軍隊從其佔領的土耳其良港伊茲密爾地區發起進攻,一路向北直指巴勒克西爾和布爾薩地區,另一路則向東開往烏沙克和阿菲永地區。同時,從小亞細亞方面派出1個師,進攻馬爾馬拉海北岸的特基爾達。7月,希臘所屬的西色雷斯境內希臘軍隊,也越過馬里查河向東進攻,以對色雷斯地區的土耳其軍隊暫編第1軍構成夾擊之勢。
由於土耳其是一戰戰敗國,戰爭初期大部分土軍已被協約國繳械復員,大國民議會又兩面受敵,有9萬兵力的希臘佔領軍占據著強大優勢,僅用半個月就向前推進了250公里,7月20日,希土雙方在埃迪爾發生激戰,土軍腹背受敵,而且由於得不到後方援助,形勢日見危急。就在此時,暫編第一軍司令扎法爾·泰亞爾將軍被希軍俘虜。失去領導的土軍迅速土崩瓦解,紛紛逃散, 色雷斯也被希軍完全佔領,協約國佔領軍出兵土南部穆達尼亞和班德爾馬,與希軍遙相呼應。而亞美尼亞也在東線攻入土耳其。土耳其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凶險境地。
在此危急情況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決定西防東攻,先打最弱小的亞美尼亞,先找軟柿子捏,以便對其他圍攻之敵形成震撼之勢。國民議會即刻任命第十五軍軍長卡塞姆·卡拉拜基爾為東線司令,立即下令進行反攻。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早在1919年初就被凱末爾調至埃爾祖魯姆任15軍軍長,同時他還受命在此間擴充軍隊,收集武器,宣傳抗敵思想,因此當大國民議會政府決定對亞美尼亞開戰的時候,土軍在東線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而且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也是做為東線反攻最合適的將領人選。
1920年9月28日清晨,卡塞姆·卡拉拜基爾將軍的指揮下,土軍開始反攻,很快便佔領了薩勒卡默什,之後趁勝進攻,又突破亞美尼亞人在薩勒卡默什到拉拉奧盧之間構築的防線。10月28日,土軍再次發起強攻挫敗了亞美尼亞人的抵抗,2天之後土軍佔領了卡爾斯城,不久之後又收復了居魯姆城。
與此同時,俄軍也來助攻。1920年11月28日,艾納特里·海克將軍率領紅軍進入亞美尼亞,僅用一個星期就打得亞美尼亞軍隊俯首稱臣,至此,亞美尼亞已不再對土耳其構成威脅。
俄國居中協調,讓土耳其通過與喬治亞交涉,收回了阿爾達漢、阿爾特溫,並佔領了巴統。東線獲得重大勝利後,使得土政府可以抽調出一大部分軍隊增援吃緊的西線和南線。
一向貪婪的俄國為什麼願意出手幫助土耳其呢?其時的土耳其基本沒有本土的軍事工業,所以土耳其政府想到得到俄國的幫助是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
於是土耳其國民軍總司令凱末爾與蘇俄代表謝苗·布瓊尼會面求援。恰好蘇俄意圖吞並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高加索部分地區,於是順水推舟與土耳其達成援助意向。凱末爾通過承諾割讓納希切萬及巴統,來換取蘇俄的資金及武器支持。 意向達成後,蘇俄政府向土耳其援助包括60門克虜伯大炮、3萬發炮彈、70萬發手榴彈、1萬發地雷、6萬柄羅馬利亞刺刀、150萬支鄂圖曼步槍、100萬支俄國步槍、100萬支曼里夏步槍,甚至還有一些舊式的馬蒂尼-亨利步槍以及25000柄刺刀等在內的大量軍事武器援助。
由於蘇俄的大量援助,凱末爾開始武裝土耳其軍隊,形成強大的反攻力量。
擁有大量蘇俄武器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開始組建新的土耳其國民軍。大批青年紛紛應征入伍,一戰後被迫復員的軍人也紛紛歸隊。並撤換指揮不利的原西線司令阿里·福阿德,任命伊斯邁特上校為新的西線司令。
土耳其西線司令伊斯邁特,因為兩次伊諾努戰斗的勝利,後來以伊諾努為家族姓氏
1921年1月10日,伊斯邁特率部6000人在厄斯基色希爾西面伊諾努村附近山谷中與2.2萬希軍遭遇。在軍隊人數上土耳其國民軍明顯處於劣勢。但剛組建起來的土軍士氣高漲,並且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與希軍展開激戰。希軍雖人數眾多,但在狹谷地帶難以展開軍團作戰,最後只能在入夜以後悄悄撤退。在這場遭遇戰中希軍死亡51人,傷130人;土軍死亡95人,傷183人,土軍的損失略高於希軍。
此次遭遇戰又被稱為「第一次伊諾努之戰」,它規模雖小,卻是希臘人在土耳其遭受的首次軍事失利,同時又是希土戰爭的轉折點,大大增強了土耳其人民打敗外國侵略者的信心。
1921年3月23日,裝備有4萬支步槍、3700挺機槍、114門火炮及配備1200名騎兵的希臘軍隊分南、北兩路向土軍防線發起進攻,北路依然是攻擊重點。伊斯邁特採取防守反擊戰術,預設戰場依然在伊諾努村。
西線的土軍在經過短時間的補充之後,已經擁有2.4萬支步槍,214挺機槍和107門火炮,只有1.5萬人的土軍在數量上輸於對手,但騎兵數量卻比希軍多3倍。土軍穩住陣腳後不斷組織反沖擊,將希軍左翼擊潰。希軍遂於31日夜裡匆忙撤退。土軍死追不放,又給希軍造成重大傷亡。在這場戰役中,希軍死亡707人,失蹤503人,傷3075人;土軍死亡681人,傷1822人,失蹤1369人。西線司令伊斯邁特指揮軍隊迅速向南推進,與南路土軍夾擊希軍,將其擊敗。至此,第二次伊諾努之戰又以希軍失敗告終。
雖遭兩次失利,但根本沒有銼動希軍銳氣。1921年7月,希軍改變主攻方向,以1個軍攻擊北路,2個軍在南路發動猛攻。土軍在南線只駐防有1個師,在希軍沖擊之下根本措手不及。凱末爾見此情形毅然下令西線土軍全線撤退。這一決定挽救了西線部隊,否則繼續固守必然導致全軍覆沒。
希土戰爭形勢圖,藍色為希軍進攻線路
希軍很快掌握了戰場主動權。而土軍則再次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危急之中,總司令凱末爾向全軍發出號召:「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種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鮮血換來的,我們都不能拋棄。」激戰中,凱末爾的一條肋骨被流彈打斷,但他依然帶傷指揮作戰。
凱末爾的實際行動大大鼓舞了土軍全體官兵的士氣。他們浴血奮戰,頑強抵抗希軍進攻,至9月10日,希軍終於被擊潰,損失2.3萬人,土軍損失3.8萬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授予凱末爾「勝利者」榮譽稱號,並晉升他為元帥。
薩卡里亞戰役是希土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它的勝利不僅使安卡拉政府轉危為安,還使國際形勢發生了一系列朝有利於土耳其新政權的方向轉變。法國和義大利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開始從土耳其境內撤軍。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軍隊向希臘侵略軍發起最後大反攻,9月2日俘獲希軍總司令特雷庫皮斯,9日收復伊茲密特。9月18日將希臘軍隊徹底趕出小亞細亞。
1922年10月11日,以英國哈林頓將軍為首的協約國代表團與土耳其國民政府簽訂《穆達尼亞停戰協定》:希臘完全歸還東色雷斯;土耳其國民政府恢復對伊斯坦布爾和土耳其海峽的控制權;廢除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與協約國簽訂的賣國條約《色弗爾條約》,重新開始和平談判。「西亞病夫」土耳其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從而避免了一場嚴重的亡國危機。11月1日,土耳其大國民會議廢黜土耳其蘇丹。次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成立,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開始了伊斯蘭國家的首次世俗化改革,將政教分離入憲;廢除阿拉伯字母,採用拉丁字母拼寫土耳其語,實施各項西式世俗化改革措施。凱末爾主義成為現代土耳其國家的著名 歷史 文化遺產。
F. 十月革命勝利後到衛國戰爭前蘇聯經濟政策發生哪些重大變化對其經濟建設產生什麼影響
俄國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就使帝國主義列強接捺不住憤恨的情緒,要進行干涉了。
從1918年3月起,還在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法、美、日各國,以及他們的對手德國,都派軍隊直接入侵蘇維埃俄國,進行直接的武裝進攻,企圖推翻蘇維埃政權。國內的反動勢力也紛紛叛亂。內外敵人從各地發動進攻,很快佔領了烏克蘭、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頓河流域等重要地區,列寧也在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兩彈。
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布爾什維克和蘇維埃政府號召全國人民投入戰爭,打退敵人的進攻。經過近3年反對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到1920年10月,紅軍終於打敗了國內外敵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但是,治理戰爭的創傷是更加艱巨的事。在戰爭中,蘇維埃政府採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城市實行供給制,把中小企業收歸國有;在農村實行余糧徵集制。農民除了留下口糧,剩餘的糧食全部上繳國家。大部分農民是擁護蘇維埃政府的,因為是這個政府把他們從地主手中解放出來,給了他們土地。可現在白匪被打垮了,農民迫切需要蘇維埃政權在經濟上幫助他們,要求城市供給他們布匹、鞋子、釘子、犁和其他工業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當時蘇聯的工業並不能滿足這些要求。連年的戰禍同樣使工業衰敗不堪。工業生產還沒有恢復到戰前的四分之一。千百個工廠都處於半毀壞狀態,大多數工廠和作坊的設備都破舊得成了一堆廢銅爛鐵。企業倒閉使一部分工人失業,跑到了農村。幾個最重要的工業區,如頓巴斯、烏拉爾、巴庫等,剛剛被蘇維埃政權接管,而它們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鐵路運輸幾乎停頓,幾百座鐵路橋被炸毀,幾千公里長的鐵軌成了廢料,大部分機車和車廂已經超過使用期限。
在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還在暗地裡組織匪幫和富農暴動,企圖顛覆蘇維埃政權。
面對嚴峻的形勢,列寧認識到,黨的政策必須立刻來個重大的轉變,必須讓農民有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在改進農業的基礎上,使工業恢復起來,必須把機器和貨物供給農村,從經濟上加強工農聯盟。為此,列寧提出要把斗爭的重心逐漸轉向經濟方面,主張在國家電氣化的基礎上恢復工業。
1921年3月,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了由戰時共產主義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徵收,允許農民自由出賣余糧,允許私商自由貿易、並且將一部分小工廠還給私人,還准備把一些企業租給外國資本家。盡管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是它終究給國家帶來了莫大的好處。20年代初,美國企業家哈默和列寧之間建立的友誼就說明這一點。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歲。可是他已成了在哥倫比亞醫學院就讀的獨一無二的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這年6月,他克服種種困難,來到了蘇俄。他原先是想幫助蘇俄人民醫治當時流行的斑疹傷寒,但大量事實使他更為飢荒所引起的災難而震驚。他立刻用100萬美元在美國購買了100萬普特小麥,用船運到蘇俄去銷售。這件事被列寧知道了。他熱情地邀請哈默來克里姆林宮會面。列寧用英語同哈默交談,對哈默說:「你們和我們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我們是個落後國家,資源豐富而未經開發。美國可以在這兒找到原料和銷售機器的市場,以後還可以在這里推銷工業產品。而我們需要美國的技術和方法,以及美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說到這里,列寧順手從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學的美國人》雜志,一邊翻著,一邊說道:「瞧!這是你們人民作出的成績。這就是進步的含義,高樓大廈,發明,發展機械來替代人的雙手。」
列寧又問哈默:「你在我國旅行過嗎?」哈默說:「我剛在飢荒地區和烏拉爾區呆了一個月。」列寧聽了,臉色頓時變得有些憂郁,緩慢地說:「是的,飢荒,我聽說你本來想做些醫務救濟工作,這種工作非常需要,不過,我們最需要的是美國商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用這些來使我們國家的輪子再次運轉,對不對?」
哈默對列寧談起了訪問烏拉爾區的印象。他認為,俄國的物資和人力都很充足,許多工廠的狀況比他預計的要好。
列寧點點頭:「不錯,問題就在這里。內戰使一切陷於停頓。現在我們必須從頭做起。新經濟政策要求重新發展我們的經濟潛能。我們希望建立一種給外國人以工商業承租權的制度,來加速我們的經濟發展。它將為你們提供很好的機會。」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個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的美國人。他還勸說大資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國開辦企業。這個堅決反共的老頭子,終於聽從了哈默的建議,成了在蘇俄經銷福特汽車和拖拉機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開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擁而上。後來,老福特還在俄國修建了一個汽車工廠。盡管他一向與布爾什維克主義為敵,卻對這筆生意頗為滿意。因為蘇維埃政府按照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保證了外國商人有利可圖,有錢可賺。
1922年冬天,列寧的健康情形惡化,右邊身體癱瘓。當他住在鄉間別墅療養的時候,還通過他的德國醫生給哈默捎去口信:「告訴年輕的哈默,我並沒有忘記他,並祝他一切順利。他要是有什麼困難,叫他一定告訴我。」這個口信使哈默感動得幾乎落淚。就在這年年初,哈默向列寧打電報,報告給他的石棉礦工人運糧食的火車被一名站長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糧食,作為「過橋費」。在列寧過問下,運糧列車很快到達了目的地,那個站長被槍斃了。
新經濟政策使蘇維埃國家的經濟順利恢復起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國上下團結的基礎上,召開了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制定了第一部憲法。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開始與1870年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類推進到電氣化時代。電氣化時代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使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舞台發生了動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贏得戰爭卻輸掉優勢,而美日日益崛起,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開始向歐洲的兩側即美國所在的美洲、日本所在的亞洲轉移。國際關系格局由英國獨霸世界、歐陸勢力均衡讓位於英法主宰世界、美日爭奪霸權的格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會議簽定的凡爾賽和約、對奧地利、保加利亞、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約統稱為巴黎和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歐洲和中東的統治秩序,稱為凡爾賽體系;1921年美應等九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召開會議,簽定《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構成戰後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稱為華盛頓體系。然而體系雖然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西方世界的統治,但是體系並不完整,它給世界留下了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即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一戰後德國借口無力償還債務,要求延期支付賠款,於是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工業區魯爾。但是德國不但沒有得到應得的賠款,相反卻支付了大量大軍事佔領費,釀成魯爾危機。於是賠款問題的主動權由法國手中轉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國手中。美國出台了德國賠款計劃即道威斯計劃。(學生演示)道威斯計劃實施後,美元充斥歐洲市場:德國從美國取得貸款,經濟復甦;然後償還英法的賠款,英法將德國大賠款償還戰爭時所欠的美國的債務。於是,美國的金元不僅恢復了歐洲的經濟,而且操縱了歐洲的經濟市場。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普法戰爭時被各國割去的阿爾撒斯和洛林由法國收回,德國的撒爾礦區由法國佔領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佔領、萊茵河東岸五十公里以內德國不準設防,於是萊茵河兩岸成為非武裝區。但是法國並未因此而高枕無憂,它在歐洲組織小協約國以形成對德包圍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國在瑞士洛伽諾召開會議解決歐洲安全問題,提高了德國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計劃和洛伽諾公約改寫了凡爾賽體系關於在政治、經濟上限制德國的規定,從遏制德國到扶持德國。歐洲國際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可是為什麼法國一戰元帥福熙卻說「凡爾賽和約只是二十年的休戰」?體系中隱含著復雜的矛盾。戰勝國信奉「強權即公理」,通過不平等條約,使戰敗國處於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從而加深了兩者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平息;帝國主義對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委任統治」,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因此列寧說「靠凡爾賽體系所維系的國際關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體系隨時隨地會崩潰、瓦解。
是什麼事件打開了凡爾賽體系的缺口?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爭、同協約國簽定了《洛桑和約》,粉碎了構成凡爾賽體系的《色佛爾條約》打開了體系瓦解的缺口。1935年德國大力擴展陸軍,撕毀了凡爾賽和約,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河非武裝區,進一步破壞凡爾賽和約,法西斯德國的擴軍備戰使凡爾賽體系名存實亡;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突破了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華盛頓體系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終於使體系徹底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系了一戰到二戰其間的國際關系。在這其間,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矛盾由英美爭奪世界領導權演變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法西斯擴張之間的矛盾。美國憑借其世界經濟領導地位參與許多重要的國際事務的解決、並起到決定支配作用,從而代替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由「英國時代」走進「美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使這一轉變成為無法更改的現實。
G. 土耳其外國旅客出入境限製取消旅遊恢復了嗎
進入五月之後,土耳其開始恢復航班的松綁,而在6月,對於外國人的出入境限製取消,外國遊客可以去土耳其旅遊啦!提醒小夥伴,國內的跨境旅遊原則上是不允許啦!不過這是一個好消息。
土耳其取消限制
據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網站消息,日前,土耳其外交部照會各國駐土使館表示,土耳其即日起調整因新冠肺炎疫情對外國旅客的出入境限制措施,內容包括:
一、在遵守土耳其有關部門已採取或將要採取的防控措施前提下,土耳其將取消因新冠肺炎疫情對外國旅客經海、陸、空口岸(土耳其-伊朗邊境陸路口岸除外)進出土耳其的限制措施。
二、所有入境土耳其的旅客需接受健康檢查,如出現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症狀山散茄,將進行免費核酸檢測。
土耳其航線恢復
5月30日,土耳其交通與基礎設施部長阿迪爾·卡拉伊斯梅洛盧表示,將於當地時間6月1日起復飛國內航班。復飛的第一架次飛機將於6月1日上午10點,從伊斯坦布爾機場飛往首都安卡拉的埃森博阿機場。除了安卡拉之外,當天還有航班從伊斯坦布爾飛往伊茲密爾、安塔利亞、特拉布宗等其他城市。卡拉伊斯梅洛盧表示,國內的其他航線也會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漸恢復。
為防控疫情,土耳其從3月底開始大規模停飛國內航逗察班。
當地時間5月28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宣布了一掘嘩系列放寬疫情管控的政策。埃爾多安表示,6月1日開始,土耳其所有省市解除旅行禁令,進出不受限制;餐廳、咖啡館等恢復營業;重開國家公園、海灘等。這是自5月初,土耳其政府宣布要恢復正常生活以來,公布的力度最大的松綁措施。
H. 土耳其的工農業以及其它經濟產業的概述
概述: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土開始推行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私營經濟,實行國營企業私有化,實現了由傳統國家計劃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的轉變,私人資本不斷擴大,金融實現完全自由化。土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出現了高通貨膨脹率、高財政赤字、高失業率以及社會收入分配嚴重不均等問題。
工業:土耳其工業基礎好,主要有食品加工、紡織、汽車、采礦、鋼鐵、石油、建築、木材和造紙等產業。主要的工業部門有鋼鐵、水泥、機電產品和汽車等。
農業:土耳其是傳統的農牧業國家,農業基礎較好,糧、棉、蔬菜、水果、肉類等基本自給,農業生產值占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46%。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麥、玉米、甜菜、棉花、煙草和馬鈴薯等。糧食和水果等能自給自足,並有出口。安卡拉羊毛聞名於世。近年來,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機耕面積不斷擴大。
交通運輸:西部沿海地區工農業十分發達,東部內陸地區交通閉塞、生產力水平相對滯後。
旅遊業:土耳其享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境內歷史古跡星羅棋布,有世界七大奇跡的阿耳忒彌斯女神廟,歷史名城伊斯坦布爾、埃菲斯古城等。旅遊業是土外匯收入重要來源之一。主要旅遊城市有:伊斯坦布爾、伊茲密爾、安塔利亞、布爾薩、安卡拉、科尼亞等。亞洛瓦溫泉、特洛伊、埃菲斯等古城遺址和卡帕多西亞、庫什湖是主要風景名勝地。
對外貿易: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外貿易總值和數量不斷增加。主要出口產品是農產品、食品、紡織品、服裝、金屬產品、車輛及零配件等。近年來,鋼鐵、汽車、家電及機械產品等逐步進入國際市場。主要進口商品為原油、天然氣、化工產品、有色金屬、機械設備、半成品、車輛及零配件等。土主要貿易對象是歐盟國家。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I. 真實的土耳其現狀
土耳其人大多都是住那種低層樓房,高樓大廈少,其實土耳其無論制度還是城建都更像南歐,而不是中東。土耳其工業部門相對其他中東國家是比較完整的。
據土耳其媒體報道,死亡人數仍在上升悉雹,救援人員當天在廢墟中僅找到少數倖存者,10個受災省份的搜救工作已開始轉向廢墟清理。土耳其的人均工資大約為1780人民幣,但是公務員在土耳其屬於是高薪的職業,工資差不多是在4000元左右。其中警察的工資根據不同的崗位也是不一樣的。
現代土耳其人原雀陸缺為塞爾柱突厥人的一個分支,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頃辯。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