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阿爾巴尼亞為什麼打土耳其

阿爾巴尼亞為什麼打土耳其

發布時間: 2023-05-25 03:23:47

A. 土耳其在阿爾巴尼亞德地位

土耳其在阿爾巴盯帆山尼亞德地位是戰略夥伴關系。「土耳其與阿爾巴尼亞提升到戰略夥伴關系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在1月6日簽署了一項協議,將兩國關系提升到戰略夥伴關系轎飢的水平。在首都安卡拉與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會晤後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強調了兩國之間的歷史性聯系,他說:「我們剛剛簽署了凱中關於設立高級別戰略合作理事會的聯合政治宣言。因此,我們把兩國關系提升到了戰略夥伴關系的水平。

B. 巴爾干戰爭爆發的目的是什麼

巴爾干戰爭先後爆發了兩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4國組成的巴爾干聯盟所發起的,目的是反對奧斯曼帝國,使巴爾干各族人民擺脫土耳其的壓迫?

1912年8月,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爆發反土起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要求土耳其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以自治權?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上宣戰的直介面實?1912年10月9日,門的內哥羅對土採取軍事行動?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行動?這幾個同盟國動員的兵力為95萬人,展開的兵力為60.3萬人,擁有火炮1511門?希臘海軍擁有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1艘炮艇?

土耳其動員了85萬人的兵力,戰爭初期派到歐洲戰場的約有41.2萬人,擁有火炮1126門?土軍還可以從小亞細亞抽調一些兵團來加強力量?土耳其海軍較希臘海軍為弱,共有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4艘炮艇?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敵軍?

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3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准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希臘海軍應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准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在巴爾干擊潰敵軍?土軍指揮部則力圖在增援部隊抵達前採取積極行動阻止盟軍的進攻?土耳其認為保加利亞是最危險的敵人,為了對付它而展開主要集團?

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10月22日與土軍交戰?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2集團軍,擊退土軍,開始圍困埃迪爾內?

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1?3集團軍,在多次遭遇戰中擊退土軍,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附近擊潰土軍第3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4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保軍指揮部未能組織對敵堅決追擊?土軍固守伊斯坦布爾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爾賈築壘陣地?保軍於11月17~18日企圖佔領上述陣地未果?這里的戰線開始穩定下來?

在馬其頓,土軍於10月23日對塞爾維亞第1集團軍發起進攻,但被擊退?次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第2集團軍向西南方向實施突擊,構成對土軍集團右翼的威脅?第1集團軍粗盯枝向庫馬諾沃發起進攻,於10月24日佔領該地?第3集團軍對斯科普里實施翼側突擊,於26日將其攻克?塞爾維亞軍隊迅速向南推進,11月18日與希臘部隊協同下攻克比托拉?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

塞軍各兵團進至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帶,與門的內哥羅軍共同包圍了斯庫台?希軍掃盪了伊皮魯斯境內的土軍,包圍亞尼納?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

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持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交戰各國大使在倫敦就和約條件開始進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3月,土耳其丟失了亞爾納和埃迪爾內?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土耳其才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門的內哥羅不同意這項協定,繼續圍困斯庫台?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岩敏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盡管第一次巴爾干則棚戰爭是為了維護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等國王朝的利益,是出於這些國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要求,但它使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是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所進行的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帝國主義列強力圖破壞協約國在巴爾乾的影響,從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爆發?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4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羅一個軍佔領多布羅加,羅軍基本兵力向索非亞推進,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

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土耳其?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巴爾干戰爭中,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於作戰技術裝備的發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擊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於機槍數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與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的使用?

所有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但顯而易見,交戰雙方均力圖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爾干戰爭證明了機動作戰和向心方向實施突擊,以及進行迂迴和包圍的優越性?軍隊火力的提高使防禦一方得到加強,因此,建立對敵巨大火力優勢就成了沖擊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同時,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戰爭清楚地表明,為了取得聯合作戰的勝利,必須組織好盟軍的戰略協同?

C. 巴爾干戰爭簡介:巴爾乾地區發生的兩次戰爭

巴爾干戰爭(The Balkan Wars)是指於1912~1913年間,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發生的兩次戰爭。

20世紀初,歐洲大陸到處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國家之間以及與國家之間矛盾不斷加深,斗爭愈演愈烈。巴爾乾地區,重重矛盾在這里匯聚著、斗爭著,1912年終於爆發了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所組成的「巴爾干同盟」反對土耳其的戰爭。由於歐洲國家在巴爾乾地區有著重大利益之爭,它們干預這場戰爭又成為必然。對戰爭的干預導致歐洲國家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於是也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接上了導火線。

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巴爾干半島,飽經了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創傷。20世紀初期,曾於14世紀初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國家土耳其仍控制著巴爾干半島南部的大片領土和屬地,阿爾巴尼亞還沒有取得獨立;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人民在馬其頓、色雷斯一帶還受政治壓迫和迫害。

1912年3月,南方斯拉夫國家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訂立盟約,黑山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干國家反土同盟,並決定利用意土戰爭的時機發動對土戰爭。但歐洲國家圖謀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個的命運,他們各自懷著利益進行干預。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黑山)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土耳其軍隊撤出巴爾干。

土耳其 *** 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土宣戰的直介面實。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對土採取軍事答猛歲行動。

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在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土耳其軍隊。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林方向以三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三個集團軍)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准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的軍隊。希臘海軍准備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耳其軍隊形成了包圍態勢,准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擊潰敵軍。

1912年10月22日,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清睜的土耳其軍隊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集團軍擊退上軍。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一、三集團軍,在多次擊退土耳其軍隊後,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洛澤格拉德)附近擊潰土耳其軍隊第三軍,開始向南推進。1912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林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耳其軍隊第四軍被擊潰。土耳其軍隊倉促退卻。1912年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馬其頓的土耳其軍隊集團被粉碎。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

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羅斯(1547~1917)在支援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林不利於自個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1871~1918)和奧地利(1867~1918)則以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個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境內知罩發生政變,新 *** (青年土耳其黨)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土耳其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

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俄國革命家列寧指出:「巴爾干戰爭是標志著東歐中世紀社會崩潰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環。」

1913年6月29日至8月10日,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當時保加利亞已收回大部分土地)以擴大自個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 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四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

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未遇什麼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因失去非常多領土而大大削弱了。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王國像扎進奧地利身邊的一根刺,幾乎把領土擴大了一倍,1913年夏季,奧地利秘密地向它的盟國建議採取一些措施來抑制塞爾維亞。可是,德國(1871~1918)和義大利拒絕採取行動。這些都成了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

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巴爾干各國在戰後矛盾也進一步加深,為大國繼續干涉和控制巴爾干提供了可乘之機,為世界戰爭埋下了導火線。巴爾干戰爭之後,各國加緊了軍備競賽,大量徵集兵員,研製和生產各種新式兵器,軍費大幅度增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億馬克。兩大軍事集團各自 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制定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1871~1918)總參謀長毛奇過去說:「我們已准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大戰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巴爾干戰爭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機槍數量增加,飛機除進行空中偵察外,還用以實施轟炸,以及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大量使用,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顯著。這些對以後的戰爭產生了重大影響。

D. 什麼戰爭是因為土耳其貿易問題引發的

威尼斯土耳其戰爭
發生威尼斯共和國與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之間的為了爭奪香料貿易權而發生的一系列戰爭。戰爭影響了歐洲傳統的香料貿易路線,激發了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戰爭對交戰兩國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威尼斯共和國在戰爭中陸續的失去其在地中海上的重要基地,因而失去了地中海強權的地位。另一方面,雖然奧斯曼帝國獲得了勝利,卻也因此長期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其最後佔有的地中海航路也失去傳統的商業價值,而成為其日後衰落的因素之一。
第一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23–1430 ), 塞薩洛尼基被土耳其佔領。
第二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63–1479 ), 黑橋(Lordship
of Negroponte), 基克拉澤斯, 利姆諾斯島
和Albania
Veneta 被土耳其佔領。
第三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499–1503), 更多的愛琴海島嶼和在摩里亞 (伯羅奔尼撒)的威尼斯領土被土耳其佔領。
第四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537–1540 ), 更多的愛琴海島嶼,和全部摩里亞 (伯羅奔尼撒)的威尼斯領土被土耳其佔領。
第五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570–1573 ), 1571年10月,威尼斯、西班牙和羅馬教皇的聯合艦隊在勒班陀海戰中擊敗土耳其艦隊,但是第二年土耳其艦隊卷土重來,戰勝威尼斯艦隊。1573年,威尼斯割讓塞普勒斯。
第六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Cretan War (1645–1669) ), 克里特島被土耳其佔領。
第七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Morean War (1684–1699), 威尼斯與奧地利、波蘭、俄羅斯結成「神聖同盟」,奪回摩里亞 (伯羅奔尼撒)。
第八次威尼斯土耳其戰爭(1714–1718 ), 1714年,土耳其軍隊反攻摩里亞,威尼斯與西班牙、葡萄牙和奧地利聯合抗擊土耳其。1718年,經英國和荷蘭調解雙方媾和。威尼斯放棄摩里亞,但是獲得阿爾巴尼亞和達爾馬提亞部分地區。

E. 巴爾干戰爭的過程:為何巴爾干戰爭是一戰導火索

巴爾干戰爭(The Balkan Wars)是指於1912~1913年間,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發生的兩次戰爭。

第一次

第一次巴返型爾干戰爭(1912.10~1913.5)

巴爾干同盟對土耳其的戰爭。意土戰爭(1911~1912)期間,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結成巴爾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 ,門的內哥羅首先向土宣戰,17、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先後參戰。10月底保軍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爾乾的屬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處。11月初,土耳其請求歐洲列強調停,並於12月3日與保、塞、門三國簽訂休戰協定。在歐洲列強斡旋下,1912年爛攜12月16日土耳其與4個交戰國在倫敦開始議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國內發生政變,新 *** 在德國(1871~1918)的支援下,態度強硬,和談破裂。2月3日,戰事再起。3月5日,希軍攻克亞尼納。3月26日飢世伏,保 、塞聯軍攻陷亞得里亞堡。4月22日,斯庫台奧斯曼帝國軍隊投降。土耳其帝國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與巴爾干4國簽訂《倫敦條約》。條約規定,埃內茲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線以西的土耳其歐陸屬地(阿爾巴尼亞除外)和克里特島割讓給巴爾干同盟國家;阿爾巴尼亞獨立,但須受俄、英、法、德、奧、意6大國監督;愛琴海諸島問題則由德、奧、英、俄4國處理。

第二次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的戰爭。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後,塞爾維亞由於未得到通往亞得里亞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亞劃出馬其頓的一部分作為補償;希臘要求領有馬其頓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參加同盟的羅馬尼亞則要求佔有南多布羅加。1913年6月1日,塞 、希秘密訂立反保同盟,羅馬尼亞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對塞、希發動突然攻擊,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欲乘機收復失地,於7月16日向保加利亞發動進攻。7月29日保加利亞力屈乞和。8月10日簽訂了《布加勒斯特條約》。依約,塞取得馬其頓的大部,希取得馬其頓南部(包括薩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島,羅取得南多布羅加,土收回東色雷斯和亞得里亞堡,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也有擴充。通過兩次巴爾干戰爭 ,塞爾維亞實力大為增強。這就加深了塞與奧匈帝國(1867~1918)的矛盾,終於使巴爾干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

F. 哪一個國家抵抗土耳其20萬大軍,男人大多戰死,現在是一夫多妻制

這個國家就是阿爾巴尼亞。當時斯坎德培選擇帶領軍隊向土耳其宣戰,讓阿爾巴尼亞走向富強而不是讓國家向土耳其屈服。於是在此期間斯坎德培就瘋狂與土耳其軍隊作戰,並且獲得了非常多戰爭的勝利。

等到土耳其與斯坎德培正面作戰的時候,發現他們只有武器卻並沒有子彈,這就讓土耳其軍隊的軍事實力大大下降,並且讓斯坎德培輕易獲得了戰爭勝利。雖然斯坎德培經常進行偷襲活動並且獲得勝利,但是卻並沒有傷及土耳其的根本,所以對整個土耳其國家產生不了非常大的影響。

等到斯坎德培逐漸老去的時候讓阿爾巴尼亞的處境變得越發尷尬起來,當他們有投降意願的時候土耳其人選擇把他們所有人進行全部絞殺。可以說後期的阿爾巴尼亞是非常悲慘的,它現在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並且國家人口增長的速度非常快。在1912年的時候,阿爾巴尼亞才獲得獨立。

G. 阿爾巴尼亞是為了什麼參加二戰的

1998年2月下旬以來,前在回科索沃地區用發了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巴尼亞兩族間近半個世紀以來足大的流血沖突,成為繼位用戰爭之後巴爾於半島新的熱點.引起世界廣泛關注.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以維護人權為借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進的空襲兵器,不顧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繞開聯合國,悍然對南聯目實施了代號為「聯田力量」的大規模空襲作戰,爆發了科索沃戰爭.這場以空襲與防空襲為主要作戰樣式的高技術每件下局部戰爭歷時78天.是繼海灣戰爭之後又一場大規模高技*局部戰爭.北門集團集中使用高新技術兵器,以空中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自始至簽字還了戰爭的主動權.北約先後有1200架飛機、55艘艦船、3艘航母參戰,在50餘顆太空衛星和數萬地面部隊的支援配合下.出動飛機32000架次,投擲各類炸彈2300萬枚,對南聯盟全境2000個軍事和民用目標進行狂轟濫炸,使南聯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南軍在軍事實力相差極為懸殊、作戰態勢極為不利的形勢下頑強抗擊78滅,並取得了一定戰果.這場本來具有冷戰後民族矛盾特點的一主權國家內部事務自變動為西方強權於預下的國際紛爭,給南聯盟和世界帶來了深重災難,空襲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造成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台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科索沃戰爭在性質上是一場典型的以強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戰爭,在樣式上是一場典型的以高技術對低技術的「不對稱戰爭」。同時它也是一場廣泛動員人民群眾、靈活運用戰法、以劣裝備合擊優勢裝備之敵的人民戰爭.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一、科索沃戰爭危機的原因

眾所周知,南斯拉夫原是巴爾干半島上一個最強大的民族青構的聯和價統一國家,即「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90年代初,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性民族主義浪潮湧動的背景下,南聯邦一分為五:原定聯邦中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地動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馬其頓4個民族共和國於1991年6一11月間相繼動立;1992年4月27日,原南聯邦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聯合組成了現在的「南斯拉夫聯合共和國」。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面積僅1萬多平方公里,首府普里什蒂娜,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人,其餘為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歷史上,科索沃一度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直至1912年巴爾干戰爭結束後,才並人塞爾維亞的版圖.二戰後科索沃隨塞爾維亞加人南聯邦。

在二戰期間和二戰結束初期,科索沃的阿族藉助外力企圖建立「大阿爾巴尼亞國」的暴力活動就始終沒有停止過,1968年科索沃的阿族學生曾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在鐵托去世後的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人即要求在南斯拉夫國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988年科6000多名塞族人和黑山人指責阿族人對他們進騷擾.舉行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1990年7月,科索沃的阿族議員宣布科索沃省脫離塞爾維亞不利,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

國議會即解散了科爾沃議會並收回其自治權,1991年科索沃阿族人舉行了「全民公決」,決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國」,隨後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議會,櫃絕承認塞爾維亞共和國政府任命的合法權力機構,1992年5月魯戈瓦當選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1994年,激進的同族分裂分子還成立了所謂的「科索沃解放軍」.試圖通過暴力活動爭取達到獨立的目的.自此塞阿兩族的沖突一直沒有間斷,直至演化為1998年以來的大規模流血沖突.長用以來,科索沃一直處於民族對立的矛盾之中.是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一)國內原因

一是歷史原因.主要表現在科索沃的歸屬問題上.塞爾維亞族和阿爾巴尼亞族各執一詞.塞族人認為歷史上科索沃是12世紀塞爾維亞王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他們歷史和文化的搖籃.公元1389—1912的500多年時間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科索沃,並強制推行伊斯蘭教,由於塞族人不願放棄東正教信仰改奉伊斯蘭教,因而遭到迫害,被迫大批遷離科索沃;而阿爾巴尼亞人則改信了伊斯蘭教並陸續遷人該地。阿族人則堅持認為,公元前4—5世紀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業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族人的領土。

二是政策失誤是造成矛盾惡化的重要原因.歷史願因固然是塞阿兩族矛盾產生的根源,但政策因素卻是導致科索沃民族矛盾惡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鐵托的民族政策.二戰結束後身為在克羅埃西亞人的鐵托在前南推行的「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政策,曾被譽為是歐洲成功地解決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楷模.但是為了消除歷史上大塞爾維亞主義的影響,鐵托的民族政策帶有明顯遏制和削弱塞爾維亞的傾向,當時流行的一個口號正是「弱塞強南」.在對待科索沃問題上,這一政策表現得尤為明顯.1963年,前南斯拉夫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建立了兩個自治省,即同族聚居的科索沃自治省和匈牙利、羅馬厄亞人聚居的伏依伏丁那丁那自治省。1974年公布的憲法又進一步擴大了自治省的權利,使其地位幾乎與南聯邦的6個共和國相當。根據「機會平等」(即各共和國和自治省不論大小,以同等名額的代表參加聯邦領導機關)和「輪流坐莊」(所有黨、國家、政府、群眾團體的主席均由各共和國和自治省輪流擔任)的原則,科索沃自治省可以向聯邦和中央機構派出等額的代表並有否決權,盡管它在聯邦中的人口比例很小。它甚至還擁有一個特殊的權利:塞若修改憲法必須徵得科的同意,而科省修憲卻無須塞首肯。這種「只要平等權利,但不必承擔平等義務」的做法,導致民族間對立情緒加劇,多年來塞爾維亞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在經濟上,鐵托為了縮小差距,也提出了一種指導原則,這就是「南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必須用經濟平等補充完整」。為此南從60年代設立了「援助不發達地區聯邦基金」,規定發達地區每年必須將其生產總值的大約1.6%用於無償或以低息貸款的方式援助不發達地區,其中科省所得比例最大。為了拉平經濟發展水平,南平均每天要向科省提供120萬美元的援助,而科不是想辦法用這筆錢擺脫不發達的地位,而千方百計保住這種地位,同時斥巨資建豪華飯店和壯觀的銀行與圖書館大樓,「基金」建立了30多年,科一直是前南最貧困的地區。一味強調「無償援助」而不把建立「基金」 同經濟機制和市場規律掛鉤,早已引起聯邦內其他共和國不滿,這也是後來最發達的兩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率先脫離前南的經濟原因之一。此外,根據南斯拉夫建國之初的規定,只有在南斯拉夫境外沒有建立國家的民族即所謂的主體民族才能建立共和國,因此只有60萬人口的黑山族,可以成立共和國,而有200萬阿爾巴尼亞人的科索沃卻不能建立共和國,因為南境外已有了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南斯拉夫對這個理論的提法未提供足夠論據加以闡述,阿族分離主義分子就利用這一點提出科索沃應成立共和國的要求。其次是米洛舍維奇的政策。對於鐵托時代的政策,塞爾維亞人深有不滿,但由於鐵托個人的絕對權威,在其在世時,塞爾維亞還能完全服從。但是隨著鐵托這個歷史性人物的消失和南斯拉失政治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塞阿兩族的矛盾又進一步激化。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舍維奇認為,1974年的聯邦憲法和塞爾維亞憲法實際上把塞爾維亞分割成三個部分,塞爾維亞的重大決策自治省不贊成就行不通,致使塞爾維亞喪失主權,與其他共和國處於不平等的地位。1989年後米洛舍維奇兩次通過修改憲法收回了科的絕大部分自治權,最後甚至連科索沃阿族人應享有的文化平等權利也被剝奪,這一行為由於過於偏激,客觀上又刺激了矛盾的惡化。

三是人口增長因素。據資料記載,1929年阿族人只佔科人口的40%,1961年科索沃塞族人占科人口的比例也曾高達25%強,但現在還不到10%。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1974年憲法擴大了科的自治權利後,塞族人感到受排擠而不斷遷出,同時外來的阿族人則不斷遷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阿族人從不控制人口增長,致使出生率急劇上升。科索沃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歐洲最高的,達到24.6%。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導致科省絕大部分地區幾乎成為純阿族區,客觀上也成為科尋求自治乃至獨立的重要依據。早在70年代,南就意識到這一後果的嚴重性,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曾打算有計劃地向科省安排塞族移民(包括後來欲把內戰期間逃出克羅埃西亞的塞族人安置進去),但均未成功。

(二)全面實施醞釀已久的以歐亞大陸地緣戰略為主體的「全球戰略」,構築 21世紀美國主導的全球戰略體系是科索沃戰爭的根本動因

美國的全球戰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提出來了。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集中體現為與前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由於美蘇大體形成戰略均勢,美國獨霸世界的夢想難以成真。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歷史上「惟一的最後一個至高無上的全球性超級強權」,這就為美國實現其領導世界的夙願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獨霸世界的夢想開始復活。特別是90年代中期後,由於經濟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一超」地位更加鞏固,美國獨霸世界的野心隨之迅速膨脹。美國決策層認為在於2015年前,世界上其他的戰略力量尚難以對美國構成挑戰,這是美國構築其全球戰略的「戰機遇期」,為此美國要充分利用這一戰略間隙,盡快布署其全球戰略,以確保美國長時期的霸主地位。

「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這是老霸權主義者所堅守的信條。雖已世易時移,而地緣板塊沒有改變,美國的新霸權主義亦難跳出其巢臼。控制歐亞大陸同樣是美國新的全球戰略的核心。對於美國來說,北美洲是它的根據地,拉丁美洲是它的後院,非洲尚是一塊拎不起來的「破碎大陸」,而惟有處於它左右兩翼的歐亞大陸,是它稱霸全球的心腹大患。美國新的全球戰略部署主要是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展開的,即以奪取世界霸權的獨霸地位為中心,以控制歐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亞洲太平洋方向兩個基本點,奪取歐亞大陸這一「世界島」。這樣,防止歐亞大陸出現對其「一超」地位構成挑戰的力量則成為美國全球戰略構想的主要內容。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早在其所著的《大格局》一書中即指出:美國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依照長期的潮流和人類的根本利益建立一個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上不出現能夠統治歐亞大陸並能夠對美國進行挑戰的挑戰者」。這充分暴露了美國全球戰略構想的戰略意圖。未來在歐亞大陸能夠對美國霸主地位構成挑戰的國家中,美國認為最有威脅的在歐洲仍然是舊日的死對頭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在亞洲則為正在崛起的中國。為此美國確定了「控制兩洋,兩面夾擊」的戰略指導方針。在亞洲以美日軍事聯盟為基礎,推動美日條約「西進」;在歐洲則依託北約軍事集團,推動北約「東擴」與「北約任務全球化」。處於歐洲巴爾干半島腹地的南聯盟,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拒不融人西方體系,從而成了美國抑俄制歐的地緣障礙,關繫到美國全球戰略部署,這自然使之成為美國在歐洲首先要拔除的「眼中釘」。這樣科索沃戰爭就成為了美國啟動其全球戰略構想的突破口,是美國打響的為構築其21世紀美國主導體系的第一槍。它向世界發出了美國獨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構想開始全面付諸實施的強烈信號。

(三)在更大規模上爭奪與控制全球資源是科索沃戰爭的根本原因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恩格斯曾經說過,暴力不僅僅是手段,相反地,經濟利益是目的。自古人類社會沖突與戰爭的歷史,就是一部充滿了爭奪資源與生存權的歷史。從奴隸社會的佔地掠奴,到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從希特勒的「閃擊」歐洲,到美蘇冷戰時期的爭奪勢力范圍,無一不是為了佔有資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今天美國的稱霸世界戰略以及北約的新戰略的終極目標,同樣是為爭奪全球資源,實現對世界資源的佔用和控制能力的最大化。據聯合國統計,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可以維持10億人比較富裕的生活,這個數字被稱為「金10億」,但目前世界人口已接近 70億,到達 21世紀初將突破 80億。眾多的人口本已使地球資源十分匾乏,而有限資源的分配又極不平衡。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資源消耗最高的地區卻是北美和西歐。特別是美國,每天消耗掉的資源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受資產階級本性的驅使,它們關心的不是如何使世界公平、均衡地享用地球資源,而是想方設法使本國更多地去爭奪和佔有資源,實現佔有世界資源的最大化,以長期支撐其國家巨大的資源消耗量。因此有人講,美國龐大的虛擬經濟與巨大的能源消耗,對世界市場的嚴重依賴,是它建立全球霸權以控制世界資金、資源與能源流向,確保美國壟斷利益的深刻根源。說到底,美國積極策劃和推動北約東擴,就是「冷戰」後的一場更大規模的資源爭奪戰。這場爭奪戰的目標指向美國和西方盟國在兩極體制制約下未能得手或未掌握主導權的地區:中歐地區、前蘇聯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以及亞太地區,而科索沃戰爭則是這場新的資源爭奪戰的關鍵一仗。

科索沃戰爭如能得手,就可以把俄羅斯擠出巴爾於地區,美國和北約國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佔領該地區的經貿和軍火市場。中東歐的軍火市場對美國極具誘惑力,二戰後該地區一直是俄羅斯軍火銷售的重點地區。冷戰結束後,中東歐國家紛紛要求加入北約,並開始按照北約人盟的標准改造軍隊,導致中東歐軍火市場急劇擴大。據估計,首批加入北約的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僅更換戰斗機一項就需花費100萬美元。科索沃戰爭在掃除北約東擴障礙的同時,也將把大把的軍火訂單交給西方,主要是美國。戰爭結束後,美國在該地區軍火市場的份額將上漲10%~20%,在該地區的軍火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極力打壓俄羅斯的終極目標是圖謀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俄羅斯是個地域遼闊的資源大國。其自然資源的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現代西方軍事理論家認為,要想利用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必須首先削弱俄羅斯,把他肢解成數個國家。美國圖謀俄羅斯的目標是不斷擴大美國消費品和農產品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使俄羅斯充當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原料出口國,特別是能源出口國的角色。此外通過科索沃戰爭,西方要達到的經濟目的還有向東扼制俄羅斯由黑海進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進而保護美國在黑海的石油利益;向南可以加強北約南翼,核制中東北非不馴服的產油國,確保中東石油通道暢通無阻。在科索沃,美國積極發動戰爭,通過這場戰爭,美國不僅能鞏固美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繼續獲取更大的和長遠的全球壟斷性經濟利益奠定基礎,而且可以為美國軍火產品打開市場,帶來巨大的戰爭利潤,進而刺激美國內需求,創造就業機會。據稱,科索沃戰爭又可以給美國軍火商換來數百億美元的軍火出口,並帶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此外,美國通過科索沃戰爭可以加大對歐洲經濟的控制,突出美國經濟的優勢地位,鞏固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確立「經濟霸主地位」。科索沃戰爭再次證明了經濟利益是戰爭的根本動因的這個永恆的真理。

H. 歷史上巴爾干戰爭的背景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I. 高三歷史 概括兩次巴爾干戰爭爆發的原因

巴爾干半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土耳其戰敗求和,簽訂《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

J. 阿爾巴尼亞人的歷史

關於阿攔攜爾巴尼亞人的民族來源,尚有爭議。但阿爾巴尼亞學者認為,其祖先主要是伊利里亞人。伊利里亞人於公元前1000年紀陸續遷至巴爾干半島西部,並逐步排擠或同化早先在此居住的佩拉斯吉人和色雷斯人,前7世紀形成眾多部落聯盟,前5世紀合並為若干王國。農業和畜牧業有了進步,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出現一系列大小城市。各城市於前4世紀開始鑄造錢幣,同腓尼基、希臘和羅馬常有貿易往來,經濟文化十分發達。然而,各王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互相攻伐,彼此削弱,便利了羅馬人的入侵和征服。
伊利里亞人自前168年起受羅馬統治。395年以後歸拜占庭帝國管轄,並相繼遭到哥特人、匈奴人、保加利亞人、斯拉夫人和諾曼人的侵略。這些都對阿爾巴尼亞民族的形成產生了影響。伊利里亞各部落不斷吸收外族血統、語言和文化,簡扒伏並在長期反抗外敵的斗爭中聯合起來,逐步形成統一的民族共同體,而以新的族稱「阿爾巴諾伊人」載入中世紀史冊。1190年,在阿爾巴尼亞中部地區以克魯雅城為中心建立第一個封建國家──阿爾貝里公國。至14世紀,已出現各封建公國合並為統一民族國家的局面,但不久即被土耳其人的入侵所打亂。
阿爾巴尼亞於1358年開始受到奧斯曼土耳其此大人的進攻,1415年被佔領。1443年,阿爾巴尼亞人在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進行了長達25年的斗爭。斗爭失敗後,阿爾巴尼亞人陷入土耳其人的長期統治,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各地區之間的經濟交往受到阻撓,封建割據更加嚴重,方言差別日益明顯。18世紀後半葉形成南北兩大支系:北部稱「蓋格人」,保持較多固有文化;南部稱「托斯克人」,受希臘影響,文化較發達。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運動逐漸高漲,民族意識日益濃厚,並建立起全國性革命組織,經過1910年和1911年的大起義,於1912年獲得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遭意、德法西斯侵略,直到1944年11月29日始獲解放。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8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2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5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0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6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6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8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