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土耳其什麼條約
Ⅰ 英法俄都看中亞歐分界的海峽,土耳其是如何取得控制權的
土耳其很幸運,因為他們完全擁有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所有權。任何國家的船隻要從地中海進出黑海,都要經過土耳其同意。 博斯普魯斯海峽是亞洲與歐洲的天然分界線,海峽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3600米,最窄只有708米,水性好的人是可以游過去的。土耳其被稱為亞、歐、非三大洲的「 」十字路口」,而博斯普魯斯海峽,則堪稱是這條「 」十字路口」上的「 」紅綠燈」,被稱為地中海(黑海)的鎖鑰。曾經的「 」歐洲之母」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伊斯坦布爾,就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海峽以東的市區屬於亞洲,以西屬於歐洲。 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土耳其來說極端重要,類似馬六甲海峽之於新加坡。當土耳其還處在奧斯曼帝國的輝煌時期,沒有哪個國家敢打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主意。英國、荷蘭等國的商船可以進出黑海做生意,但要事先與土耳其簽訂貿易互惠條例,雙方地位平等。當奧斯曼衰落後,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就成了列強眼中的肥肉,誰都想上來啃一口。土耳其不讓啃?這已不是土耳其的國力所能決定的事情了。 十八世紀末的1798年,土耳其國勢明顯下滑,加上法國拿破崙佔領埃及。這讓英國意識到拿破崙可能盯上了博斯普魯斯海峽。英國捷輪鄭足先登,與土耳其簽訂《達達尼爾條約》。該條約規定,英國有「 」責任和義務」「 」保護」奧斯曼土耳其的利益不受侵犯。同時,所有國家的軍事船隻,都禁止進入黑海海峽。英國暫時控制不了海峽,但也不會讓其他國家的船隻隨意進出海峽,這在間接上保護了英國的利益。 英國此舉,除了防備法國,還意圖堵死沙俄進入地中海的出海口。土耳其衰落期正趕上沙圓散俄崛起期,幾次俄土戰爭均慘敗,沙俄意氣風發地要突破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地中海,並尋找「 」溫暖的水域(不凍港)」。土耳其知道英國距離自己太遠,沙俄距離太近,對於沙俄「 」參觀」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要求,一般都是「 」半推半就」,沒少和沙俄暗通款曲。 但是,沙俄想獨占博斯普魯斯海峽,英國等國肯定不會答應。在1877年,第十次俄土戰爭爆發後,沙俄軍艦從黑海威脅土耳其國都伊斯坦布爾。英國軍艦毫不含糊,第一時間就闖進達達尼爾海峽,向博斯普魯斯海峽進發。有了英國支持,土耳其對沙俄的態度就強硬了很多。 奧斯曼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站錯了隊,德國戰敗,行將就木的奧斯曼帝國也土崩瓦解。戰勝國如英國、法國、義大利,則可以「 」合法」地佔據博斯普魯斯海峽,美其名曰「 」軍事管制」。而土耳其,已無權力「 」干涉」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任何事務。 這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克君士坦丁堡後四百年內,從未遇到的「 」千古未有之變局」。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土耳其太過重要,失去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就等於英國倫敦失去了對泰晤士河的管轄權。只是國力不如人,只能忍辱負重。 1923年7月24日,新成立的土耳其國,和英、法、意等7個國家,簽訂《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簡稱《洛桑條約》。該條約除了劃定新土耳其的邊界,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是這么規定的:各國的軍艦無論何時,都可以隨意進出博斯普魯斯海峽,土耳其不得干涉。同時,禁止土耳其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附近部署軍事力量。 土耳其不復奧斯曼帝國的榮光,至少也是個中等強國,不可能受此羞辱。等土耳其慢慢恢復國力後,就有能力對《洛桑條約》進行修改。1936年,土耳其代表和各國代表又去了一趟瑞士,但橘桐氏這次是在蒙特勒。恢復元氣的土耳其說:「 」各國軍艦平時還可以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但是,噸位要有限制。另外,如果各國發生戰爭,則各國不允許逼著土耳其選邊站隊。如果土耳其也加入戰爭,那麼其他各國的軍艦能否通過海峽,要由土耳其來決定。」 江湖就是弱肉強食,土耳其不再是「 」弱肉」,列強也只好按土耳其的意思,簽訂了《關於黑海海峽制度的公約》。 土耳其當時自認國力還不是很強,為了穩住各國,對外聲稱這份公約有效期為20年。各國覺得20年期限可以接受,到時再來勒索土耳其。但20年後的1956年,土耳其已是北約成員國,根本不理會任何要求修改《關於黑海海峽制度的公約》的呼聲。 完全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對土耳其來說,一是日進斗金,二是可以在國際大棋盤上的博弈上,土耳其有足夠的話語權。 更多土耳其海峽歷史地理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Ⅱ 一戰後哪次會議重新討論並簽訂了對土耳其的合約
1922年11月20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協約國為一方,土耳其為另一方,為了解決中東問題在瑞士洛桑召開洛桑會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新討論並簽訂對土耳其和約的國際會議。美國派觀察員出席會議。
1920年協約國將奴役性的《色佛爾條約》強加於戰敗的土耳其。之後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的領導下,擊敗英國支持的希臘軍,迫使協約國重新討論對土耳其的和約。
1923年7月24日在瑞士洛桑會議上簽訂了《洛桑合約》。合約主要內容有土耳其保全它的主要領土,收回士麥那地區和東色雷斯;土耳其對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地不再有領土要求;對世界大戰及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和損害,雙方互相放棄在金錢上的要求;取消在小亞細亞的法、意勢力范圍和歐洲國家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等。
《洛桑條約》的簽訂使土耳其擺脫了《色佛爾條約》的奴役枷鎖,並且獲得了在本土范圍內的獨立。
Ⅲ 土耳其與協約國簽訂的停戰條約內容是什麼
從1922年10月3日起,土耳其與協約國在瀕臨馬爾馬拉海的小港慕塔尼亞進行停戰交涉,10月11日已達成協議。23時,土耳其代表伊斯梅特將軍與協約國的代表——英國威靈頓將軍簽訂停戰條約。伊斯梅特接受土耳其軍總司令凱末爾之命,拒絕協約國的要求,終於索回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失去的領土,英國自伊斯坦丁堡撤出,並承認博斯普魯斯與達達尼爾兩海峽沿岸中立化。根據這個條約,土耳其終止持續34年的反帝國主義戰爭。另外,已經戰敗的希臘,也在3日後和土耳其簽署停戰條約。
Ⅳ 1.有人說洛桑和約是防範德國的、為什麼這樣說2.這個合約簽訂的時間、背景 、內容、原因、 各是什麼
洛桑條約的簽訂確實是以防範德國的再次崛起為主要目的的。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土耳其是跟德國和奧匈帝國站在同一戰線的。
戰爭前後土耳其都收到德國的大量軍事援助。
西方以英法兩國為首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希望德國再次崛起,在一戰時期土耳其在德國的武裝援助下對海峽地區實施的地區封鎖曾經使得協約國軍隊的補給被切斷,對德作戰曾一度陷入絕境。
《洛桑條約》全稱《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又稱《洛桑和約》。1923年7月24日,以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希臘、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國等7個協約國為一方,以土耳其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締結,次年8月6日生效。
條約共143條,主要內容有:①宣布協約國與土耳其之間自條約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復和平。②協約國承認土耳其在小亞細亞本土范圍內的獨立和領土完整,確認土耳其從黑海到愛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間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等部分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土耳其所有;石油產地摩蘇爾的歸屬問題留待以後解決(1926年《英土協定》將摩蘇爾地區劃給英國代管的伊拉克)。③土耳其放棄被英、法、意等國瓜分的前屬奧斯曼帝國的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地的領土要求,並承認英國對塞普勒斯、義大利對佐澤卡尼索斯(今南斯波拉澤斯)群島的兼並。④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協約國武裝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損失,雙方相互放棄賠償要求;土耳其償還前奧斯曼帝國的部分外債;締約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權和財政、關稅監督權,土耳其實行海關自主。⑤海峽地區實行非軍事化,締約各國聲明同意在海峽地區海上和空中通過及航行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帶不得設防和派駐武裝力量,由國際委員會(又稱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
1922年秋,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大國民會議政府戰勝英國和希臘侵略軍,廢黜土耳其國王,取得民族革命的勝利,迫使協約國放棄1920年強加於土耳其的奴役性《塞夫爾條約》,並同意簽訂《洛桑條約》。該約承認土耳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土耳其民族獨立斗爭的重大勝利。
Ⅳ 世界大戰停戰土耳其簽訂了什麼和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與戰敗國土耳其簽訂《色佛爾和約》。根據該和約,土耳其原有領土縮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委員會管理。土耳其為反對《色佛爾和約》進行了武裝斗爭,並取得了勝利。1923年7月24日,協約國被迫與土耳其簽訂新的和約,即《洛桑條約》。
Ⅵ 《薩亞達巴德公約》簽訂的內容是什麼
《薩亞達巴德公約》也稱《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和伊朗互不侵犯條約》。為了加強阿拉伯國家的團結,促進各國的聯合,避免相互之間的沖突,1935年10月,伊朗政府向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發出倡議,其後與會國在日內瓦簽訂了草約。1937年7月8日,這些國家在德黑蘭的薩亞達巴德宮正式簽字。1938年6月生效,規定有效期為5年。該公約共10條,主要內容是確立締約國之間的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現存國界和相互協商的關系。
Ⅶ 哪幾個洛桑條約簽字國代表召開了制定新的海峽制度的國際會議
1936年6月22日,土耳其、英國、法國、蘇聯、肆頃希臘、羅馬毀雹冊尼亞、纖宏保加利亞、南斯拉夫、日本等洛桑條約簽字國代表,在瑞士的蒙特勒召開了制定新的海峽制度的國際會議(義大利未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