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為什麼聽德國指揮

土耳其為什麼聽德國指揮

發布時間: 2023-06-14 10:01:23

Ⅰ 一戰奧斯曼土耳其為何要加入同盟國陣營 這其中有什麼原因

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歐洲歷史上幾個大國為了爭奪利益和底盤而爆發的一場戰爭,主要戰場在歐洲。不過亞洲國家想要獨善其身肯定是不可能的,很快也被捲入到了其中。緊鄰歐洲戰場的波斯愷加王朝卻倒了大霉。那時候波斯已經發現了大片油田,黑乎乎的石油讓人眼紅。因此俄國兵從北邊南下,土耳其和德國兵從西邊過來,英國兵從東邊經過阿富汗過來,幾家在波斯大打出手。所謂神仙打架,凡人遭殃,不過如此。經過幾次大戰,同盟國的軍隊被轟了出去。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被捲入程度最深的,還要數亞歐交界處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近一個世紀,同盟、協約兩大陣營中的國家都欺負過土耳其,但欺負得最狠的莫過於協約國的沙皇俄國。相反,同盟國的老大德國本身統一很晚,倒是沒怎麼欺負過土耳其。德皇威廉二世還口口聲聲德國是奧斯曼的好朋友,甚至專門給七百年前的阿拉伯英雄薩拉丁送了大理石棺材,對土耳其也很夠意思,把兩艘新式軍艦也送給了土耳其。這么一來,奧斯曼土耳其決定跟德國做好朋友。

1914年10月,土耳其派出了德國贈送的軍艦,揍掉了老對頭俄國海軍的幾顆大牙。日薄西山的奧斯曼帝國正式加入了同盟國一方。協約國想不到這個「歐亞病夫」竟敢和自己作對,當即調兵遣將前往土耳其想教訓教訓。土耳其此時已經換上了青年黨執政,心想俺們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腐朽落後、任人宰割的封建國家了,何懼你們這些帝國主義!

他們調兵遣將跟協約國對著干。奧斯曼土耳其當時的領土已經不太多了,歐洲的伊斯坦布爾等一點地盤和小亞細亞算是土耳其人的基本地盤,另外還占據著今天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沙特西部等阿拉伯地區。土耳其的邊境四面烽煙不絕。比如前面說的,在東邊跟英國、俄國爭奪波斯,在北邊的高加索、黑海一帶和俄軍進行拉鋸戰。

西邊也打起來了。英國、法國在1915年派出一支強大的艦隊,掩護著大批陸軍,向歐亞交界處的達達尼爾海峽進攻,企圖把土耳其切成兩段。土耳其軍隊在德國顧問的指點下,堅守海峽。英法海軍逼近陸地,萬炮齊轟,土耳其就布下水雷,炸沉炸傷不少敵艦;英法軍派出掃雷艦開路,土耳其就趁敵軍掃雷艦過去後,抓緊再布下一批;英法陸軍在岸邊登陸,土耳其就在山頂布陣,居高臨下,迎頭痛擊。曾經被歐洲強國藐視的土耳其陸軍,如今堅守陣地,使協約國軍隊寸步難行。經過半年的激戰,雙方各自損失10多萬人,協約國軍隊被迫撤退。這一戰,土耳其軍隊以勝利贏回了榮譽,負責指揮的將軍凱末爾(1881—1938年)成為民族英雄。而協約國方面則受到很大震盪,海軍第一次官費希爾辭職,力主此次戰役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下台,前線指揮官漢密爾頓將軍從此退役。

真正打得厲害的還是南邊。協約國沒法直接攻入土耳其核心領土,就分兵進攻阿拉伯地區。英國派了一支兵馬,從波斯灣北上,企圖攻克巴格達。這支軍隊在伊拉克沙漠里傻乎乎一路狂奔,最後被土耳其軍隊包圍在庫特伊馬拉,彈盡糧絕,水也喝光了,只好在1916年4月投降。1917年,英軍在波斯灣方向投入12萬大軍,進攻由3萬5千人防守的巴格達,雖然最終得勝,卻傷亡了4萬人,還有大批人病死、渴死、熱死,連司令官莫德將軍都死了。

土耳其和英國還在亞非交界的西奈沙漠拉鋸著。先是土耳其軍隊從巴勒斯坦向埃及進攻,被英軍打退。接著英國軍隊從埃及向巴勒斯坦反攻,又被土軍打退。雙方你來我往,反復爭奪了幾個回合,都沒佔到便宜。1917年3月,英國4萬大軍向加沙發動進攻,卻兩次被數千人的土耳其軍隊打退,損失上萬人。眼看這么下去,英軍在西亞還不知道要被磕掉多少顆大牙。幸虧這時,英國在中東方面的總司令換成一個叫艾倫比的厲害人物。艾倫比到達埃及後,親臨前線觀察地形,得出結論:要從埃及進攻西亞,必須先佔領水源地比爾謝巴,這樣才能讓大軍有水可以喝,也足夠支撐穿越沙漠的需求。於是,艾倫比先做出要繼續猛攻加沙的架勢,誤導土軍把主力都調去防守,然後在1917年10月以8萬大軍的力量向比爾謝巴發動突襲,僅用一天就拿下了這一水源地。佔領水源地之後,在沙漠里打仗就有了保障。艾倫比隨後分兵進擊,佔領交通樞紐,切斷了土軍退路。到12月9日,攻佔了聖地耶路撒冷。同時,艾倫比還充分利用了阿拉伯人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起義。
阿拉伯的勞倫斯
20世紀初,在整個阿拉伯地區,反對土耳其的起義已經風起雲涌。「一戰」爆發後,英國更是出錢出槍支持阿拉伯人造反。1916年,阿拉伯領袖海珊·伊本·阿里(1854—1931年)發動大起義,在1916年10月宣布建立「阿拉伯王國」,阿里自稱國王。英國軍官勞倫斯(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奉命去給阿里當軍事顧問,指揮阿拉伯人大打游擊戰,四處煽風點火,搶占城市,切斷鐵路,把土耳其的西亞防區攪成了一攤爛泥,搞得土軍焦頭爛額,有力地配合了艾倫比的進攻。雖然英軍、阿拉伯聯軍在1917年底取得了中東地區的勝利,但在整個戰局上,由於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戰爭,協約國失去了一個大塊頭盟友。

這樣一來,土耳其在高加索方向的壓力頓時沒了,不但把不少軍隊調到中東,還趁勢搶佔了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等高加索地區。德軍也得以把大批軍隊從東線調到西線,協約國在戰爭西線的壓力大大增加,中東的英軍也被抽調不少去支援法國。這么此消彼長,接下來的幾個月,艾倫比停止進攻,土耳其也得以暫時固守防線。協約國的困難是暫時的。等到1918年,美軍大舉登陸歐洲,協約國立刻恢復了進攻。中東局勢也隨之轉好。

1918年9月,艾倫比一面佯攻約旦河谷,一面令勞倫斯和阿拉伯游擊隊在敵後到處奇襲,分散土耳其和德國人的注意力。隨後,艾倫比在地中海岸邊發動突襲,一舉突破土軍防線,然後切斷了土軍的退路。短短幾天,土耳其的主力便被摧毀了。英軍在阿拉伯起義軍配合下,38天推進560多公里,奪取了整個巴勒斯坦、黎巴嫩和敘利亞,殲滅了在西亞的土軍,光俘虜就抓了7萬多人,自己傷亡卻不到5000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阿拉伯地區的幾百年統治也宣告結束。

Ⅱ 問: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土耳其其實和納粹的關系不錯,甚至差點加入軸心國。這樣怎麼興兵攻打?
原因是1據「考證」,他們都有雅利安人的血統。2土耳其因為近代史中的經歷跟西方的感情不好。不過德國當時是後起之秀,所以沒怎麼參與那些事,它是個例外。一戰之後,「同病相憐」的它們反而更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再一個,二戰爆發後,土耳其是中立國中對納粹抱有好感的少數國家之一。它有不少資源對納粹有利,而英國等在它周圍的軍事力量和國內的反納粹勢力讓他不敢加入軸心國。而土的中立國地位對納粹是有很多好處的。因為,納粹在中東沒有足以制衡英法等的力量(地中海的制海權始終在英國手裡)。那麼如果土加入了軸心國,英法蘇很可能就在中東會師了。而土不加入,中立國的地位使得同盟國勢力無法接壤。一旦大戰全面爆發,北非戰場和高加索戰場被割裂。這對人力資源等相對同盟國來說較弱的軸心國好處更大。所以,土中立未必不是好事。那麼納粹沒必要再要它加入。

Ⅲ 美國嚴厲禁止,為何土耳其還敢進口伊朗石油

美國嚴令禁止,土耳其依然敢從伊朗進口石油,主要原因有3點——俄羅斯在牽制著美國,土耳其得到德國的支持,德法聯合對抗美國!

德法對美國的牽制

由於以上的與俄羅斯的種種親密交往,德法可以依靠俄羅斯與美國進行抗衡,同時在政治上還可以依託於俄羅斯的國際地位與美國抗衡,最主要在經濟上還可以得到俄羅斯的幫助和援助,讓美國處於孤立的狀態!在未來的世界得法會成為世界的第三級!

因此,土耳其在這種綜合的歷史背景之下,根本不害怕美國,而可以繼續從伊朗進口石油!



Ⅳ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Ⅳ 一戰中,德國為何選擇羸弱不堪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盟友

眾所周知,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都是屬於戰敗國,而且兩次基本上都是以少數國家對抗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幾個軸心國試圖瓜分全世界的非正義戰爭,因此德國的盟友也自然是少的可憐了。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是歐洲各國為了重新劃分利益而進行的一個戰爭而已,德國人的盟友還是少得可憐,甚至還有一個比較弱的奧斯曼帝國。


最後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都是強強聯手,那麼德國只是選擇了不堪一擊的土耳其,最後也就只能是以失敗收場了。

Ⅵ 達達尼爾海峽之戰的經歷

1914年,日後的英國首相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下了一招臭棋,他以一戰爆發為由把兩艘土耳其人已經付清全款的超無畏艦在交付當天「徵用」走了。雖然英法兩國曾經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幫助土耳其抵抗過死敵俄國,但如今這三個國家都在協約國陣營,土耳其蘇丹正犯愁是要摻和這場群架還是當圍觀群眾的時候英國人卻來了這么一出背信棄義的鬧劇--兩艘價值七百七十萬英鎊的超無畏艦是土耳其舉國上下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搞來撐門面表達發奮圖強理想的形象工程,英國人這么干讓土耳其人的臉丟到太平洋去了。同年八月,德國的地中海分艦隊被英國人追得走投無路,一腦袋躲進伊斯坦布爾,而後精明德國人居然順水推舟把包括戈本號戰列巡洋艦在內的數艘軍艦連人帶船送給了土耳其海軍,徹底把蘇丹的芳心打動了。土耳其人後來不但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更是大方地把相當一部分的軍隊指揮權交給了德國人。可以說,正是丘吉爾先生和德國人一起把土耳其推進了同盟國陣營。1914年10月,土耳其封鎖了協約國通過達達尼爾的航線,跟英國人徹底翻臉。為了兩艘超無畏艦把擁兵百萬的土耳其推到對手的陣營,海軍大臣丘吉爾先生的智商是需要不少人重新認識的。
估計在土耳其倒向同盟國之前,丘吉爾就考慮要拿土耳其人開刀了---徵用土耳其的寶貝軍艦正是為了給自己的計劃找個好借口。他在1914年9月就向首相提交了從海路進攻土耳其的計劃,建議奪取加里波利半島,而後殺進馬爾馬拉海,直接威脅伊斯坦布爾,或者叫做君士坦丁堡--這個名字更合基督子民們的胃口。但當時整個英國只有他一個人對土耳其有這么濃厚的興趣,其他的英國人都把目光盯在西線和德國的鏖戰中。直到另一頭的沙皇尼古拉二世發來求援信--這個俄國的末代沙皇是個很徹底的敗家仔,戰爭一爆發,他便響應英法的召喚向德國發動進攻,卻忘記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第一批出發的俄軍甚至有拿著冷兵器的。結果體制和裝備都處於劣勢的俄國人被新銳的德國陸軍在坦能堡一頓胖揍之後領著追兵把戰火燒到境內來了。同時,俄國在高加索和土耳其也打了起來。兩線作戰的沙皇撐不住了,寫信要求協約國對自己「英勇」進攻德國的舉動給予「報答」,信里飢不擇食地說明這種報答是「某種對付別處土耳其軍的牽制行動,海軍的或陸軍的都可以。」
英國人是有求必應的,尤其是這種引狼入室的要求,丘吉爾本來被束之高閣的計劃被迅速付諸實施。這個計劃的關鍵就在於加里波利半島,它猶如一隻土耳其人從東北方向伸進愛琴海的靴子,從鞋底開始到小腿部分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形成了細長的達達尼爾海峽,最窄的「鞋跟」部分僅有不到兩公里寬,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之後便進入了土耳其的內海馬爾馬拉海,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就建在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上。一旦加里波利半島失手,伊斯坦布爾就將暴露在英法海軍的艦炮射程之內。英國人這份熱情高漲的計劃終於把沙皇從飢不擇食的狀態中拉了回來,斷然拒絕了丘吉爾提出的南北夾攻土耳其的建議---伊斯坦布爾又名君士坦丁堡,信奉東正教的沙皇們歷來自稱是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是第三羅馬,君士坦丁堡可是東正教徒們嫡出正溯的聖地,讓新教徒或者天主教徒染指君士坦丁堡都將是對「第三羅馬」最大的侮辱。撇開宗教單從地緣政治上考慮,與其讓如日中天的英國人分享君士坦丁堡日後威脅自己富饒的南方,俄國人不如讓老邁的奧斯曼帝國繼續在這里苟延殘喘。
即使北邊的俄國人按兵不動,丘吉爾仍然堅持要單干。但這個固執的英國人只是個政客,他只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到了加里波利的價值,至於如何奪取它,他是一竅不通的。更可悲的是前面講到過---除了丘吉爾,之前英國人對這里沒有興趣,包括英國的將軍們。雖然對達達尼爾海峽和加里波利半島的情況兩眼一抹黑,英國地中海艦隊司令薩克維爾.卡豋上將依然覺得只要協約國的海軍力量一出現在加里波利,土耳其人將不戰自潰。
在卡豋上將的指揮下,由11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6艘驅逐艦、7艘潛艇、一艘飛機運輸艦組成的英法聯合艦隊在2月19日就殺到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炮擊這里的土軍炮台,並派了數量有限的步兵上岸毀壞了部分土軍撤離後留下的岸炮。雖然第一天的進攻沒有遇到太多的抵抗,但由於沒有派飛機校對目標,布置在縱深區域的土軍堡壘並沒有被摧毀,在卡豋准備進一步擴大戰果的時候遇到了麻煩,土耳其人鼓起勇氣反擊了。
第一個倒霉的是最前沿的掃雷漁船,或許是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讓這些人腦袋不清醒,這些英國漁民駕駛拖網漁船徑直殺向了海峽的蜂腰處--土耳其人重兵防守的恰納卡萊。結果可想而知--英國漁夫們的自殺式裸奔受到了土耳其大炮的熱烈歡迎。而後埋伏在半島沿岸制高點的土耳其士兵突然開火,前面上岸的英國登陸部隊恰好正在攀岩毫無還手之力,很快就被擊潰退回海上。土耳其人並不準備束手就擒,況且他們身後還有德國人---由德國顧問團指揮的土耳其第一、第二集團軍已經開赴海峽兩側,而海峽里則按照德國顧問的計劃密密麻麻地布置了十道由300多顆水雷組成的封鎖線---在達達尼爾海峽這種狹長水道中水雷是最有效的非對稱武器。
卡豋上將在發現大英帝國的米字旗沒能起到他想像中那種讓土耳其人望風而逃的威力之後立刻就病倒了,據記載是因為「長時間緊張」。丘吉爾先生一定沒有想到這位大英帝國的海軍上將體質這么差,但上將不行了就換中將上,約翰.羅德貝克中將接過了指揮權。很快,不到一個星期,事實就證明卡豋上將病得是多麼急流勇退且恰到好處。3月18日,羅德貝克同志把艦隊開進達達尼爾海峽繼續和土軍用大炮對轟。一開始順利得不得了,因為有飛機進行火力校對,僅一個早上沿岸的土軍炮群就被打啞了,畢竟這些幾萬噸的大傢伙不是吃素的,為首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擁有十五英寸(381毫米)的主炮,沒有任何土軍堡壘能受得了這種怪物的轟擊。然而到了下午情況忽然急轉直下,英法艦隊不知不覺跑進了土軍的雷區,雖然之前掃雷艇清理過這一帶,但一條土軍小木船在前一天又來這裡布了一批水雷。更不幸的是走在艦隊前面的掃雷漁船在遭到土軍炮擊之後竟然自己掉頭跑了,估計是前些天在雷區受的驚嚇太大,英國漁夫不準備再為那些躲在厚鋼板後面皇家海軍當替死鬼。法國人率先中標,老式戰列艦布韋號在返航的時候觸雷,難以理解的是它觸雷後並沒有停下來,而是邊開邊沉,最後帶著艦長和六百餘名船員一起沉沒了。之後觸雷的是英國人的不屈號和不可抗拒號,達達尼爾海峽艦隊的旗艦不屈號戰列巡洋艦觸雷後撤出戰場擱淺在博茲加島附近,老式戰列艦不可抗拒號則在沉沒前拉了一個同伴墊背,同為老式戰列艦的海洋號在試圖去拖帶它時觸發了第四枚水雷,兩艦則相繼沉沒。人們都沒有料到布韋號、不可抗拒號和海洋號三艘前無畏艦在水雷面前居然如此外強中干。相反不屈號戰列巡洋艦倒是體現出了比較強悍的生存能力。但不管怎麼說,用幾萬噸鋼鐵數百萬英鎊打造的高科技大傢伙被這么幾顆猥瑣而便宜的老式水雷弄得如此狼狽,大英帝國的臉丟大了,為了避免剩下的面子也跟著沉到海里去,羅德貝克趕緊下令倖存的艦只撤回愛琴海。
不過倔強的英國人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們發現單純依靠海軍無法奪取海峽之後決定海陸一起上,搞一次陸海軍聯合戰役。但從加里波利半島的什麼位置登陸?英國陸軍部沒想好,他們任命的登陸部隊統帥伊恩.漢密爾頓爵士是個著名的詩人,在詩歌方面造詣頗高,詩人一接到任命就激情四射地行動起來,他沖進書店買了一本君士坦丁堡的旅遊指南,跟一本1912年的土耳其陸軍操典一起放進包里就走馬上任了。和手忙腳亂的詩人將軍一樣,他的部隊也是陸軍部七拼八湊來的,七萬八千名來自英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的士兵陸續抵達戰區,其中以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兩國的軍隊被稱為澳新軍團。這兩個英聯邦國家的軍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得非常驍勇,比本土的英國陸軍厲害多了。如果沒有這些勇敢的士兵,英國人會輸得更加難看。
協約國艦隊休整和集結登陸部隊用了四十八天,期間隔海相望的希臘主動找上門來,表示願意出動三個師協助英法進攻加里波利。這份熱情立刻招致沙皇俄國的強烈反對,沙皇不但自己不肯出兵策應加里波利的英法聯軍,而且絕不容許希臘染指土耳其。說來也在理,希臘這么一個幾十年前剛剛脫離奧斯曼土耳其獨立的東正教小國萬一真跟著英法混成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沙皇做為「東正教的庇護者」面子往哪擱?為了沙皇的面子,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聯軍還是回絕了希臘的熱情,不過他們依然相信少了希臘這點兵力並不影響自己摧枯拉朽般地奪取眼前這個小小的半島。
這段時間里土耳其人在德國人的指導下有充裕的時間來布置它的防禦體系。為了此次戰役土耳其組建了擁有八萬四千人的第五集團軍,並將原來的第一集團軍駐扎在半島區域內的兵力也劃歸第五集團軍,全部由德國名將奧托.利曼.馮.桑德斯指揮,桑德斯敏銳地判明了協約國的進攻方向,利用加里波利半島多山的復雜地形挖掘了大量的壕溝工事,並增強了炮兵火力。而此時英國人卻連一張加里波利准確的地形圖都還沒搞到。
鑒於本方對戰場地形極度不熟悉這個客觀現實,詩人將軍漢密爾頓異想天開地布置了一個充分發放前線官兵主觀能動性的的登陸計劃,他只大致安排了登陸方向—澳新軍團從北路、英軍從南路、法國部隊則佯攻海峽另一側,具體登陸場由前線指揮官「自由選擇」。於是數萬登陸部隊在只有大致方向不知道登陸地點和登陸時間的情況下被派了出去。北路澳新軍團的指揮官威廉.伯德伍德爵士認為夜間發動進攻能夠起到奇襲的效果,而南路的亨特.維斯頓將軍卻覺得白天進攻比較有利於艦隊的火力支援。在無線電已經普及的1915年,這兩位指揮官卻在相隔僅有幾十公里的兩個地方各自為戰,在沒有通知友軍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登陸。4月25日,澳新軍團在位於加里波利半島的鞋尖位置賽迪爾巴希爾登陸,由於夜間光線嚴重不足,大批登陸部隊在還沒有到達海灘前就開始迷路抓瞎,土耳其人這個晚上卻沒有打瞌睡。伯德伍德爵士即興選擇的登陸場居然是一塊兩側都是懸崖的狹窄絕地,登陸兵力無法展開,大批人員和物資被限制在不到兩平方公里的狹長灘頭。土耳其人居高臨下的炮擊從澳新軍團登上海灘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盟軍的偷襲變成了強攻,澳新軍團擁擠的灘頭陣地成了一塊巨大的活靶子,每一發土軍炮彈都能捲起不少士兵的血肉。天亮前整個登陸場已經堆滿了屍體和傷兵,所幸的是海上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英法艦隊在天亮之後壓制了土耳其人的炮火,緩解了澳新軍團的困境,一些傷兵得以撤離灘頭,同時也給土耳其人造成了一定的傷亡。到黃昏時分,雙方的死傷人數就超過了五千人,其中澳新軍團的傷亡佔了其中的一半。之後這塊登陸場成為了整個加里波利戰斗最慘烈的地方,上萬澳新軍團將士埋骨於此。英勇的士兵和慘烈的傷亡讓兩國人民難以忘懷,十年之後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都把登陸的這一天定為法定假日,稱為「澳新軍團日」。
到了第二天,已經有一萬六千多澳新軍團的官兵登陸,但由於土耳其人占據了制高點,聯軍沒有能力擴大登陸場,反而是得到增援的土耳其人加強了炮擊力度,登陸部隊只能就地尋找山洞和彈坑來躲避炮火,傷亡人數不斷上升,戰線卻推進得極慢。當面的土耳其軍隊是由穆斯塔法.凱末爾上校指揮的第19師,凱末爾應該是很多中國人唯一認識的土耳其人,他因後來領導了凱末爾革命被稱為「現代土耳其之父」,如今土耳其但凡有閱兵或者遊行,第一個抬出來的就是他的畫像。凱末爾當時雖然已經參加了反政府組織,卻沒有在國家被入侵的時候倒打一耙,反而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他的第19師在後面的幾天里與澳新軍團開始了以不斷死人為代價的僵持,雙方一邊用大炮對轟一邊努力挖掘工事,傷亡數字不斷攀升。由於土軍占據了有利地形,雖然火力遠不如有艦炮支援的澳新軍團,但傷亡卻和對手差不多,基本上一個換一個。這個結果對於聯軍而言是徹底的失敗,當年的八旗兵在八里橋如果能跟英法聯軍取得這樣的交換比,別說圓明園不會被燒,指不定到1915年都滿清能混成列強了。
5月5日,桑德斯覺得在炮彈橫飛的沙灘上已經趴了十天的聯軍應該精神崩潰了,於是命令土軍發動反攻,但沒有想到這些來自南半球的牛仔們在挨了十天炮擊之後依然精神抖擻,脫離防禦工事的土耳其軍隊顯然不是澳新軍團的對手,反攻的土耳其人被迅速擊潰,但澳新軍團在第二天乘勝追擊的時候又被躲回工事的土耳其人擋了回來,雙方不得不回到幾天前的狀態。
海上的戰斗也很熱鬧,這里的主角是德國潛艇U21號,它在愛琴海兩天之內搞掉了兩艘英國戰列艦。這條潛艇是德國海軍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它之前曾經闖進大英帝國的內海愛爾蘭海一連擊沉三艘商船之後旁若無人地開到海岸邊上,用艇上的艦炮轟擊岸邊的一個英軍機場,大膽程度讓交戰雙方都大跌眼鏡。5月25日U21長途奔襲4000多海里,在夜裡偷偷溜進位於希臘角的協約國海軍錨地,等到天亮才升起潛望鏡挑了艘最大的英國戰列艦凱旋號下手,僅用一條魚雷就把凱旋號擊沉。而後U21居然沒有見好就收,反而潛行到沉沒的凱旋號旁邊坐底等候,英國人的巡邏艇、驅逐艦在錨地折騰了一天都沒有找到它。待到第二天U21又浮上來挑了另外一艘戰列艦尊嚴號發射了艇尾的魚雷,把尊嚴號也擊沉了,至此U21才趁亂離開。在英軍重重警戒的海軍錨地,U21用兩天時間兩條魚雷擊沉了兩艘英國戰列艦後全身而退,徹底羞辱了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U21的艇長奧托.豪森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偶像。當然,英國潛艇也曾經有過戰績,在達達尼爾分艦隊到達土耳其之前的1914年12月,英國潛艇B11曾經成功穿越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軍封鎖線,擊沉了土耳其人的古董鐵甲艦馬蘇迪號,不過從軍艦價值上看,馬蘇迪號已經下水40多年了,十艘馬蘇迪號也比不上一艘凱旋號戰列艦。
在遭受U21重創之後,英國海軍終於承受不了這樣巨大的艦船損失。之前的5月12日巨人號戰列艦被土耳其魚雷艇偷襲得手,再加上U21的戰績,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共損失了六艘戰列艦。而後來跟德國公海艦隊的大決戰日德蘭海戰也才損失了三艘戰列巡洋艦和三艘巡洋艦。5月底,海軍這些大傢伙們徹底沒了繼續呆在達達尼爾的勇氣,撇下還在灘頭苦戰的陸軍灰溜溜地離開了。也在這個月,海軍大臣丘吉爾下台。
雖然丘吉爾下台後自願下放到法國前線體驗生活,但其實丘吉爾先生最應該去的是他魂牽夢繞的加里波利,在那裡,他倡導這場「海陸軍聯合」奇襲登陸並沒有隨著他的下台而結束,而是演變成和西線一樣的戰壕戰,雙方的步兵連續數月在堆滿屍體的爛泥里毫無意義地反復廝殺,所有的進攻和反擊在到達對方的戰壕跟前時都是乏力的。雖然8月份英軍在蘇弗拉灣開辟了一個新的登陸場,但仍只得到了一條無法推進的戰線和一連串新的傷亡數字。很難理解協約國為什麼在艦隊撤離之後不但堅持將登陸部隊留在半島上繼續傷亡,而且還不斷向半島加派軍隊。任何人都清楚:離開了艦炮的火力支援,協約國奪取半島的希望比原來更渺茫了。戰壕中的士兵已經明白這是一場沒有希望的消耗戰,僵持期間雙方逐漸變得不那麼以命相搏,很多距離僅有幾十米的戰壕時常心照不宣地停火數天,甚至還互相朝對方的戰壕內投擲香煙和牛肉罐頭等補給品表達友誼。但地中海乾熱的夏天讓遠道而來的協約國軍隊苦不堪言,痢疾等傳染病開始迅速在戰壕中傳播起來,而艦隊的離開也削弱了灘頭陣地的醫療救治力量,戰場上發生了大量的非戰斗減員。隨之而來的秋冬季節則是長時間的暴風雨天氣,充沛的雨水甚至沖塌了雙方的臨時工事,數百名士兵被塌方的戰壕活埋。僵持的戰線和惡劣的氣候讓加里波利半島變成了一個不斷吞噬生命和物資黑洞。在1915年結束之前,陸續登陸的50餘萬協約國軍隊傷亡了59%,而土耳其方面則有25萬人傷亡。
到了1915年底,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丘吉爾先生的戰略意圖已經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了。協約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的笨拙表現先是把旁邊的保加利亞惡心到德國那邊去,而後德國和保加利亞在巴爾乾的聯手又把做為協約國前進基地的希臘搞得意亂情迷,也有了倒向德國的苗頭。擔心後院起火的協約國被迫撤離戰場。詩人將軍漢密爾頓對從這個原本應該讓他獲得史詩般勝利的戰場中撤離顯得非常不滿,他認為「撤離將會損失一半以上的部隊」。很明顯,漢密爾頓准備轟轟烈烈敲鑼打鼓地「體面撤退」。所幸陸軍部派了查爾斯.門羅將軍來接替他指揮部隊撤離。近代史告訴我們,英國人在撤退方面的天賦是無人可以企及的,從12月19日開始,在門羅將軍的指揮下,21天的撤離行動有條不紊無聲無息人員傷亡極少,土耳其人在幾天後還在向空無一人的協約國陣地開炮開槍和扔手榴彈,全然不知對手已經坐船遠去。這些應付了事的炮彈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下半年半島上的戰斗是多麼乏味無聊和缺乏目的性,以致土耳其人在開火前根本不想知道准心裡有沒有敵人。
1916年1月9日,當最後一船協約國士兵離開加里波利半島,這場傷亡總數超過50萬的無謂屠殺終於結束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它結束得比一戰早得多。
整個事件都是丘吉爾海軍大臣拙劣的表演啊,損失了2個國家+6條戰列艦+25萬大軍......德國人只是送出去2跳軍艦給了盟友做「軍援」而已!

Ⅶ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

Ⅷ 德國為何會拉上二流的奧斯曼土耳其參加一戰

德國當時並非情願地選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盟友,而是因為在當時的地緣政治條件下德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利益已經深度捆綁了。德國也因為錯誤的外交策略導致在歐洲大陸上舉目無親,只得依靠孱弱的小弟土耳其了。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國際環境 作為當時的頭號強罩頌皮國,大英帝國長期以來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在大陸上維持均勢,也就是所謂的「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防止歐洲或東亞出現一個獨占的霸主,同時英國要保持海上的絕對優勢,絕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他的國際霸權。 維多利亞時代前期的首相帕麥斯頓說:「 」保持英國作為歐洲仲裁者的地位,而後是全世界的仲裁者,這一切取決於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而且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隨著進入20世紀後英國勢力衰減,20世紀初的國際格局早已暗流涌動。 但是在整個十九世紀英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他就如同非洲草原上的雄獅,雖然日漸衰老但餘威尚存。其他國家雖然在心裡已經盤算了無數次反抗計劃,但都不敢直接面對大英帝國動手。 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誰也沒想到首先跳出來反對英國霸權的不是它親手培養的小侄子美國而是剛剛完成統一不久的愣頭青普魯士德國。 普魯士帝國 普魯士帝國 說起來,德國實際上還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下的產物,為了制衡當時貴為歐洲大陸霸主的法國和患有領土飢渴症的俄國,英國人需要在歐陸上有個可靠的打手,但誰也沒想到最後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造就了這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可怕對手。 德國地處中歐,是歐洲最後一個崛起的工業大國。在英國支持下初生的德國剛好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憑借著在電力方面的技術發展,德國實現了彎道超車,在1871年實現統一後,僅僅用了三十年德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就超過了原霸主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資本主義強國。而且相較於在第一次物差工業革命中崛起的法國、英國,在新興的化學、電氣工業上德國可謂是一騎獨塵。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德國軍事上的改革創新也為此後的多番大戰打好了軍事基礎。 普魯士軍隊 德國通過19世紀初的軍事改革,創立了軍隊大腦總參謀部體制和全民皆兵的戰爭動員體制,實現了高校指揮與全民武裝,建立了一支有著三級兵源的軍隊體系,分別是普魯士正規軍為核心,預備役、民兵役待命。 創新,創新,多少強大假汝之名。靠著這個獨一無二的軍事體系,德軍在普魯士統一戰爭中打敗規模高達40萬之巨,並且有著克里米亞和墨西哥戰爭經驗的法軍。這一役也為誰是歐陸第一大軍事強國蓋棺定論。 在軍事、經濟上一時風頭無兩的德國對於當時的國際經濟、政治體系十分不滿。當老牌殖民強國忙於全世界搶地盤的時候他還在窩里斗,而完成統一並且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卻早已瓜分完畢,德國空有一身肌肉卻無處施展。隨著鐵血宰相俾斯麥退出政壇,德皇威廉二世親政,激進冒險主義在德國政壇生根發芽起來,而這必然與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發生矛盾,漸漸的,英俄矛盾被英德矛盾漸漸地替代,成為當時世界格局的主旋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疆域變遷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已經落後於西方發展大潮,但憑借著祖上打下來的土地,它在中東的地理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而失意人德國自然也與這個相鄰不遠的沒落帝國打得火熱起來。 德國在挑戰英國霸權的時候並未多加試探,直接一步到位。通過試圖修建一條鐵路把與英國的矛盾徹底激化。 19世紀80年代,德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對金屬、礦藏、能源以及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長。而疆域遼闊,地處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擁有現代工業急需的鉛、鋅、煤、石油以及銅等自然資源。因此德國計劃向落後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三方之間的聯系,各取所需,互利共贏。仔細想想,這個計劃在今天的國際社會上是不是有點眼熟。 3B鐵路 這一計劃的中心就是德國打算修建的3B鐵路,從柏林出發,經過拜占庭最後到達巴格達,因為三地都是以B為首字母,故而稱為3B。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因為自身的羸弱,常被歐洲諸國輪番欺負櫻賣,而懷有挑戰者身份的德國自然不可能去拉攏現有體系的收益者,只有獨辟蹊徑,拉攏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樣的過氣帝國作為盟友。土耳其與德國的關系友好也從此打下基礎,土耳其移民日後更是成為德國境內第一大移民種族。在2018年足球世界盃上我們也看到了土耳其血統的徳裔球員厄齊爾因為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合照而在德國引起軒然 *** 。 而在1908年,英國勘探隊在伊朗發現數目驚人的石油也為這新舊之爭添了一把火。中東不再是漫漫黃沙的不毛之地,而是埋藏著黑色黃金的天賜寶地。但是不巧的是此前英國從未把目光投向這片無利可圖的荒地,所以這里還未有歐洲國家的諸多染指。石油,這個工業的血液將掀起第一次波瀾。 日不落帝國 當時大英帝國的政治家認為3B鐵路所控制的區域恰好是英國本土與印度之間的交通命脈和中東的產油區。這條鐵路一旦修建成功,那麼中東的石油資源也是德國人勢在必得的囊中之物,如虎添翼的德國還占據著英國的生命線,帝國的崩潰也全在德國人和土耳其人的一念之間。 英國意識到此前大搞的大陸均衡已經瀕臨崩潰,必須找到歐陸上的戰略同盟國,為了壓制德國,必須拋棄超然的孤立政策,不惜與傳統對手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 勇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 也不知道是不是梁靜茹給了德國勇氣,面對當時的三位西方霸主——英國、法國、俄國。它既不合縱連橫也不逐一擊破,德國直接帶上了他的二流盟友們和這三大強國開干,後面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在一戰失敗中的德國也因為一戰的傷痛而毅然決然地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因為盟友拖後腿,二戰中的戰五渣義大利和把頭號工業強國美國拖入二戰戰場的日本,德國又遭遇了同樣的大敗。 外交,是多麼的重要。盟友,是多麼的無能。

Ⅸ 土耳其在一戰時是德國的鐵桿盟國,到了二戰土耳其做了些什麼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二戰土耳其是中立國,但它與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德國二戰後重建時,由於缺乏成年男性勞動力,從土耳其「引進」了大量勞工,因此現在在德國到處可見土耳其人。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9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1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7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