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煉油廠什麼時候開始建

土耳其煉油廠什麼時候開始建

發布時間: 2023-08-06 11:50:38

⑴ 石油七姐妹的形成發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紀70年代—20世紀20年代)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石油溪旁誕生了美國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業。1870年出現了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第一家行業壟斷性的石油托拉斯——標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個石油「巨頭」。19世紀80-90年代,美國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70%~80%,而標准石油托拉斯控制著美國30%的石油產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運輸以及85%以上的石油煉制和油品的生產、出口。它在美國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區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當初就是標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澤西州、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的子公司。
標准石油公司的壟斷,引起了政界、媒體界的不滿,從19世紀90年代起,標准石油公司不斷受到訴訟。1911年,在羅斯福總統的主持下,美國最高法院裁決標准石油公司解體為各自獨立經營的34家地區性、專業性子公司。
分離出來的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繼承了標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資產,仍然是美國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煉制和銷售)業務很強,而上游(勘探和開發)業務很弱。20世紀20-30年代,它先後兼並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漢伯爾(Humble)石油公司,把它們變為自己的上遊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薩斯州等地相當數量的石油資產。與此同時,在北邊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國石油60%的股權;在南邊它進入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在1932年購買了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內瑞拉的大量石油資產。這樣,到30年代後期,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不僅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煉制商、第一大油品銷售商(營銷網路遍及西歐、東南亞、北美),而且成為第一大原油生產商,確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紐約標准石油公司本來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開拓海外市場的專業子公司,它的燈用煤油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優勢在下游,早就在歐洲、亞洲建立了銷售網路體系。紐約標准石油公司從「標准大家庭」獨立出來後,不久便與真空石油公司合並,成為一家「有下無上」的石油公司。20世紀20年代,它收購了當時美國一家名為馬格諾利亞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體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標准石油公司中分離出來的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標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區性的是上下游一體化的公司。它的優勢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為美國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產量佔到全美產量的26%。
另外兩家美國石油巨頭「出生」於得克薩斯州南部的紡錘頂(Spindletop)油田。1901年,這里的高產井噴湧出的強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現出來,其中只有屬於得州本地資本並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薩斯公司(即後來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灣石油公司,頂住了標准石油公司的壓力成長起來,依託得州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大量油氣發現,成為有實力向海外發展的兩家美國石油公司。
殼牌集團在印尼(當時是荷屬殖民地東印度群島)起家。其母公司有兩家:一家是皇家荷蘭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蘇門答臘島上找到並開發印尼第一個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煉油廠、第一條輸油管線和第一座碼頭。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國的殼牌運輸貿易公司,靠運輸、銷售俄國巴庫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羅洲找到一個油田,建了一座煉油廠,並在遠東有龐大的石油運銷體系。1907年,這兩家公司合並,組成皇家荷蘭—殼牌集團。20世紀20年代初,它兼並了墨西哥之鷹石油公司,成為當時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內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20年代在馬拉開波湖以東發現了大油田,成為委內瑞拉(3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第一大石油公司;與此同時,它進入羅馬尼亞(當時歐洲第一大產油國)、美國(當時美國原油產量佔世界產量一半以上),最終成為最國際化的上下游一體化的跨國石油巨頭。
英國石油公司發跡於伊朗。它是在中東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於中東石油的戰略地位,英國政府在其中投資,並控股40%。它隨著中東(尤其是伊朗)石油工業的發展而壯大。
到20世紀20年代,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競爭,20年代中期發生了大規模的價格戰,對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七姐妹」的「聯姻」與卡特爾的形成(20世紀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這個階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產油國(尤其是中東)互相「聯姻」,結成了廣泛的、多層次的關系網,結成了共存共榮的利益共同體——壟斷資本主義石油市場的卡特爾。
這個卡特爾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殼牌領導人發起的阿克納卡里會談。在這次會談中,殼牌、BP、新澤西三家石油公司達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場的「阿克納卡里協定」,並且就世界市場的原油價格商定了一個「法則」——以美國得克薩斯海灣出口原油的價格加運費為基準。這是一個有利於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東找油的規則,它在任何時候都將保證成本高的美國原油生產商有利可圖,並使拉美、中東各公司由於其原油生產成本低而獲利更多。隨後,「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參加了「阿克納卡里協定」。
同在1928年,在美國政府「門戶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英國政府被迫「開放」美索不達米亞的石油資源,改組土耳其石油公司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澤西與美孚(最初還有海灣等公司)組成的近東開發公司、法國石油公司、BP和殼牌各持有23.75%的權益,其餘5%權益留給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創始人古爾本基安。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個產油國家聯手投資,共享資源。競爭者在這里成了合夥人。根據它們的秘密協定(「紅線協定」),在原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范圍內,各公司不得獨自開發其石油資源。後來,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達、阿聯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長國)的獨家經營權,從而使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達、阿聯酋的石油資源。
1932年,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並且獲得了沙烏地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薩斯公司拉進來,雙方各持股50%,組成合資公司——美國阿拉伯公司(簡稱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經過一番勾心鬥角的爭斗,美國另兩個巨頭——新澤西標准和美孚公司撕毀了「紅線協定」,加入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開發。控制了沙烏地阿拉伯石油資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國海灣石油公司與英波石油公司聯手,取得覆蓋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組成對半合營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政府策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主張國有化的伊朗摩薩台政府,取代英國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統天下」的是美歐石油公司集團——伊朗石油參股者財團。英國石油公司保留40%股權和作業者的地位,殼牌獲14%的股權,五大美國公司——新澤西標准、加利福尼亞標准、德士古、美孚及海灣各得7%的股權,另外9家美國小公司共享5%的股權。伊朗保留了「國家所有」的空殼。
除在上述中東地區互相「聯姻」之外,1933年,殼牌與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達成協議,按50∶50比例合資,組成殼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歐洲開展上游活動。1938年,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的石油資產合並,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與美孚聯手,把在印尼的資產合並,組成Stanvac公司。為了共同開發奈及利亞資源,殼牌與BP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內瑞拉,海灣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蘭德公司的一半股權讓給了主要對手新澤西標准和殼牌公司。
這樣,到20世紀50年代,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經編織起了盤根錯節的關系網,結成了「聯姻」式、共為母公司的親緣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榮皆榮、一損皆損、共存共榮的利益共同體,一個實實在在的卡特爾。 「七姐妹」快速發展(20世紀50—70年代)
20世紀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發展的時期,它們迅速壯大成為實實在在的「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七姐妹」在中東發現了幾個大油田,沒有來得及開發。中東石油工業的大發展是在50年代前後開始的。
伊朗於1928-1938年相繼發現了加奇薩蘭和阿賈加里兩個特大油田,並在「二戰」後正式投入開發。1958年和1963年又先後發現阿瓦士和馬榮兩個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產量不斷攀升,1943年為1009萬噸,1950年達到3226萬噸,1963年達到5349萬噸,1970年達到1.0545億噸,1974年超過3億噸。
伊拉克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是基爾庫克油田,「二戰」後才全面開發。1953年和1961年又先後發現魯邁拉和北魯邁拉兩個特大油田,以及一批億噸級(可采儲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戰前最高年產量約400萬噸,1952年突破1000萬噸,1954年躍上3000萬噸,1963年突破5000萬噸,1971年達到8327萬噸。
阿聯酋1958年發現烏姆謝夫大油田,1964年發現扎庫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億噸級大油田。阿聯酋1959年開始產油,1968年產油2400萬噸,1971年達到5000萬噸。
沙烏地阿拉伯1938年到1972年相繼發現可采儲量億噸以上的大油田17個,其中10億噸以上的特大油田7個,特別是加瓦爾油田,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采儲量超過100億噸。沙烏地阿拉伯1945年產量只有288萬噸,1950年為2665萬噸,1960年達到5000萬噸,1965年突破1億噸,1970年已接近2億噸。
整個中東地區1945年的石油產量為2565萬噸,1956年達到8600萬噸,1955年1.6億噸,1960年2.6億噸,1965年4億噸,1970年高達6.87億噸。
中東油田的特點是儲量大、油層厚、單井產量高。美國平均單井日產量為12桶(1.64噸),委內瑞拉平均單井日產量為225桶(30.8噸),而中東平均單井日產量是5000桶(685噸)。
1953年,來自中東的利潤,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億美元,新澤西標准石油公司6550萬美元,海灣石油公司7600萬美元,紐約標准石油公司3559萬美元。
1957年,來自伊朗的利潤,BP 8970萬美元,殼牌2660萬美元,新澤西等5家美國石油公司各1520萬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裡,加利福尼亞標准石油公司從亞洲(主要是中東)賺得了6.45億美元的利潤。其中,1954年一年獲得利潤1.17億美元,而它在亞洲的投資總共只有1300萬美元。同一時期,它在亞洲的資產累計達3.85億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積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實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見一斑。197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資產額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內,其中新澤西標准第一,殼牌第二,資產額分別為215.58億和200.67億美元。按營業額排名,它們全在前15名以內,新澤西標准、殼牌分別位居第二、第四,各為203.975億和140.6億美元。按資產額計,其餘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灣、美孚、英國石油、雪佛龍。其中老七雪佛龍的資產為84.84億美元,營業額為57.11億美元。

⑵ 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

現代的交通那麼方便發達可以說與燃料息息相關,那麼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在哪嗎?讓我來帶大家了解下吧。

全球最大的10個煉油廠大部分分布在亞太地區,印度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煉油廠基地,其次是委內瑞拉、韓國。根據煉油加工的產能,Hydrocarbons-technology.com列出了全球10大煉油廠名單。

1)印度賈姆納加爾聯合煉油廠(Reliance Jamnagar Refinery)

賈姆納加爾聯合煉油廠位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的賈姆納加爾,所有者為印度瑞來斯實業公司(Reliance Instries),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煉油廠,每天的煉油總產能為124萬桶/天。

賈姆納加爾煉油廠投資約60億美元,佔地7500多英畝,耗時三年才建成,擁有50多套煉油加工裝置,把原油加工成各類成品油。

煉油廠賈姆納加爾煉油廠擁有加氫脫硫、催化重整、流化床催化裂解、延遲焦化等工藝裝置,還包括硫磺回收、產氫裝置、merox工藝、TAME等工藝裝置。

2)委內瑞拉帕拉瓜納煉油中心(Paraguana Refining Centre)

拉帕拉瓜納煉油中心是全球第二大煉油廠,建於1949年,位於委內瑞拉帕拉瓜納半島。煉油廠所有者為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煉油產能為95萬5000桶/天。

3)韓國蔚山煉油廠(Ulsan Refinery)

蔚山煉油廠位於韓國蔚山市,由韓國SK Energy集團公司所有,煉油產能為84萬桶/天,主要的產品有液化石油氣、汽油、柴油、航空燃油還有瀝青。

蔚山煉油廠建於1964年,初期產能為3萬5000桶/天,1996年進行了擴建,產能增加到了81萬桶/天,目前是全球第三大煉油廠。

4)韓國麗水煉油廠(Yeosu Refinery)

韓國小城麗水市擁有世界第四大煉油廠,加工原油的產能為77萬5000桶/天, 煉油廠由GS加德士(GS Caltex)集團運營,是韓國GS控股和美國雪佛龍的合資企業。煉油廠建於1969年,擁有27萬桶級別的加氫脫硫裝置,還有加氫裂化裝置和基礎油加工廠,2007年新配備的重油加工裝置,可以把渣油轉化為價值更高的輕質油,如煤油、柴油。

5)韓國溫山煉油廠(Onsan Refinery)

溫山煉油廠位於韓國蔚山市,加工原油的產能為66萬9000桶/天,由韓國雙龍石油化工有限公司(S-OIL)所有, 生產石油化工產品和潤滑油基礎油,其中,Bunker-C裂化生產中心(BCC)和潤滑油基礎油生產中心出產的產品質量最佳。2011年,公司投入了12.8億美元,增建了一個芳香烴加工廠。

6)美國亞瑟港煉油廠(Port Arthur Refinery)

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亞瑟港,石油加工產能為60萬桶/天,由Motiva公司所有,該公司是殼牌和沙特阿美的合資企業,雙方各持有一半股份,是目前全美最大的煉油廠。

亞瑟港煉油廠已經有100多年歷史,1903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要的高辛烷值飛機燃料生產基地。2012年,產能擴展到了60萬桶/天,成為了全美最大煉油廠,主要的產品有汽油、餾分油、飛機燃油、潤滑油基礎油、石油化工產品和溶劑。

7)埃克森美孚新加坡煉油廠(ExxonMobil Singapore refinery)

石油加工產能為59萬2000桶/天,在新加坡裕廊的煉油廠建於1966年,以煉油、乙烯及下游石化產品為主,其中還包括一個化工廠,帶有兩個世界級的乙烯裂解裝置。

8)埃克森美孚貝塘煉油廠(ExxonMobil's Baytown Refinery)

貝塘煉油廠是全美第二大、世界第八大煉油廠,石油加工的產能為58萬4000桶/天,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貝塘,由埃克森美孚公司獨資運營。貝塘煉油廠建於1919年,次年開始運營,1940年增建了化工廠。

貝塘煉油廠生產飛機燃油、柴油、煉油氣體、丙烷、化工原料、汽油、基礎油等產品,煉油廠集成了兩個化工廠,形成了高科技含量的石化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

9)沙烏地阿拉伯塔努拉角煉油廠(Ras Tanura Refinery)

該煉油廠位於波斯灣海岸城市朱拜勒附近,建於1945年,由沙特阿美公司運營,最初的產能為6萬多桶/天,目前石油加工的產能為55萬桶/天。

10)美國Garyville煉油廠(Garyville Refinery)

Garyville煉油廠位於美國路易斯安娜州,是美國第三大煉油廠,目前石油加工的產能為52萬2000噸/天,是馬拉松石油公司旗下的煉油廠。Garyville煉油廠1973年開始建設,1976年竣工,2009年經過擴建,達到了目前的產能。Garyville煉油廠主要生產汽油、柴油、瀝青、聚丙烯、丙烷、硫磺等。

⑶ 伊拉克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據2008年BP世界能源統計,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儲量約為1150億桶,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9.5%,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居世界第三位(除加拿大外)。伊拉克石油生產和出口在國民經濟中處於主導地位,是伊拉克支柱產業,也是伊拉克戰爭後重整經濟的重要條件。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收入主要來源,占其GDP的60%和出口收入的90%。國際市場高起的油價推動了伊拉克經濟的持續增長,2007年伊拉克GDP增長10.2%,比2006年高出3.7%。

一、伊拉克石油工業近況

伊拉克現有73個油田,其中超特大型油田6個、特大型油田17個、大油田20個。代表性油田有南部的魯邁拉油田和北部的基爾庫克油田,目前約45%的石油產量來自魯邁拉,20%多來自基爾庫克。受伊拉克戰爭和國內局勢影響,伊拉克國內油氣勘探成果不豐。2006年6月,伊拉克在扎格羅斯(Zagros)山脈獲得1個石油發現,其Tawkel井的測試日產量為5000桶油當量,探明儲量約為1億桶,是自1993年以來最大的石油發現。2007年7月又獲得1個陸上天然氣發現,也位於扎格羅斯。

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前,伊拉克平均日產原油260萬桶,日出口原油210萬桶。由於戰爭及戰後破壞,伊拉克原油生產急劇下滑,平均日產原油僅134.4萬桶,其中日出口量不足40萬桶。2004年伊原油產量回升至1億噸,平均日產200.0萬桶,日出口量也相應回升至145.0萬桶。受安全局勢動盪等因素影響,2005年伊拉克原油產量有所下滑,平均日產183.3萬桶。原油出口受其影響,其中第四季度跌至戰後新低,平均日出口110萬桶。之後幾年,尤其自2007年始,伊拉克國內投資約3400萬美元保護石油生產設施的安全體系開始發揮重要作用,並推動原油產量及出口量持續回升(表32-1)。2008年第一季度,伊拉克日均原油產量達240萬桶,出口量達192萬桶。第二季度原油日均產量更增至243萬桶,為伊拉克戰爭以來最高水平。

圖32-22007年伊拉克原油出口地區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伊拉克現有煉廠8座,共有原油一次年加工能力3195萬噸,催化重整能力450萬噸,加氫裂化能力371萬噸,加氫精製能力1330萬噸/年,潤滑油年生產能力50萬噸。其中,最大的3家煉廠為拜伊吉(Baiji)煉廠(30萬桶/日)、巴士拉(Basra)煉廠(15萬桶/日)和道拉(Daura)煉廠(11萬桶/日),3家合計能力占伊拉克總煉油能力的近90%。所幸煉廠在伊拉克戰爭中破壞不大,平均日煉油能力維持在64萬桶以上水平,主要石油產品產量保持基本穩定。石油產品日產量2003年為46.4萬桶,2007年平均為48.1萬桶。

伊拉克北部的拜伊吉和南部的巴士拉、道拉等煉廠曾遭到海灣戰爭破壞,且大部分煉廠存在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等問題,急需升級改造。伊拉克石油部正著手上述煉廠的改擴建工程,尤其是納傑夫煉廠二期工程,以達到日煉油3萬桶的設計能力。

伊拉克的下游石油產業存在著輕質產品緊缺、汽油質量差等諸多問題,最突出的還是成品油供不應求的矛盾。煉油能力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尤其自2005年始,50%以上的成品油依靠進口。由於需求缺口較大,許多生產企業被迫待油停工,加油站無油可加。為解決油品供應問題,伊拉克石油部計劃未來幾年在國內新建幾座煉廠,提高現有煉油能力。伊拉克石油部部長宣布,准備出資10億美元,在南部卡爾巴拉及納傑夫兩省交界處建一座日煉油14萬桶的大型煉廠。伊拉克石油部還計劃在其南部納西里耶市新建一煉油能力為30萬桶/日的煉廠及北部阿爾比勒省7萬桶/日的庫亞煉廠。伊拉克石油部已向美、韓、日等一些國際知名公司發出邀請,參與伊拉克煉廠的項目競標。同時為保證運輸和進出口暢通,需要大筆資金對遭受破壞的輸油管道和石油終端進行大范圍的修復工作,以恢復並提高運輸和吞吐能力。

二、伊拉克投資環境分析

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在美國推動下,伊拉克歷經臨時管理委員會、臨時政府時期、過渡政府時期,直至2006年5月20日成立的戰後首屆民族團結政府。5年以來,伊拉克恐怖暴力事件接連上演,宗派沖突愈演愈烈,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國內局勢日漸混亂,而新政府未能對動盪不安的局面取得有效控制。

2008年,伊拉克在經歷了3個月的相對平靜之後,7月再次掀起暴力高潮。北部石油重鎮基爾庫克的爆炸造成200多人傷亡,首都巴格達的3起連環爆炸造成數十人死傷,伊拉克再次成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暴力事件的回潮再次說明伊拉克局勢動盪的根源依然存在。

伊拉克戰爭打碎了伊拉克原有的國家機器。戰後美國扶植的幾屆政府雖經選舉產生,但政府內部各派都只代表各自利益,對重大問題難以達成一致,大大削弱了執政能力。伊拉克民眾反美情緒高漲,反美活動持續不斷,是伊拉克暴力事件的根源之一。

伊拉克政府早在2007年2月就通過了《石油天然氣法》草案。草案規定: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負責管理國內石油相關事務;石油收入上繳國庫再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省平均分配;油氣資源向外國石油公司開放,合作方式依據產品分成協定,即外方在合同初期獲75%的利潤,待收回開采成本後按20%提取利潤。草案旨在以公平方式使伊拉克人人享有石油資源帶來的利益,同時吸引外國投資振興伊拉克經濟。但各派在石油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致使石油法草案至今未獲議會通過。

伊拉克是一個伊斯蘭國家,95%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其中遜尼派穆斯林佔40.5%,什葉派穆斯林佔54.5%,北部庫爾德人大多屬遜尼派。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人是影響伊拉克政壇的3個主要族群。占人口少數的遜尼派生活在油氣資源貧乏的伊拉克中部和西北部,長期處於主導地位。什葉派分布在石油資源豐富的伊拉克南部和巴格達西部。庫爾德人居住在富含石油資源的北部地區,雖屬遜尼派,但因強烈的民族獨立願望多次與中央政府對峙沖突。石油利益分配問題是派別間沖突迭起的重要誘因之一。

伊拉克北部庫爾德一直是外國公司垂涎而又不敢涉足的地區。庫爾德自治區無視中央政府,自行通過法律與一些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15份石油勘探及輸出合同,激怒了巴格達政府,多次強調合同違法,並把這些公司列入永不合作黑名單。

為獲取更多利益,英美介入伊拉克政府石油天然氣立法,草案取消了原先伊拉克政府對石油的控制權,對外國石油公司開放油氣資源,其中條款明顯有利於美國等西方石油公司,引起舉國上下一片反對聲。草案法規定,65個油田交由外國公司開發,採用產品分成模式,協議期長達20~35年,兩階段的分成比例高達75%和20%。伊拉克專家認為產品分成協議一般適用於開采前景不樂觀、生產成本高的高風險油田,不符合伊拉克的油田情況。縱觀中東其他石油生產國,大多採用技術服務或有限產品分成模式。多數伊拉克人擔憂若草案通過,伊拉克石油資源將落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石油公司掌控中,因此伊拉克國內不滿和反對的聲音很大。

伊拉克政府9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蘊藏在伊拉克地下的豐富石油資源被看做是重新振興這個戰亂國家的最大資本。因此石油工業重建,增加石油出口收入是伊拉克政府最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緩慢。

影響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進程的首要因素是安全穩定問題。盡管戰爭已經結束,但武裝分子對輸油管道、電力設備等設施的不斷襲擊,使國內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石油生產與出口未能按預期速度恢復。伊拉克石油部一直忙於維護不斷遭到襲擊破壞的油田設施,加強石油設施及人員的保安工作。2007年7月以來,投資約3400萬美元建設的安全體系對於防止伊拉克境內石油生產和加工設施遭襲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原油產量的持續回升,這對持觀望態度的外國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條好消息。因此只要伊拉克國內局勢穩定,安全生產有保障,外資引進易如反掌。

石油天然氣法的遲遲不出台也是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步履維艱的主要因素。在開放油氣資源吸引外資、與外國公司合作模式上,因無法律依據可依,工作難有進展。伊拉克許多在產老油田超強度開采,又歷經戰亂,設備年久失修,管理技術水平低,急需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維修和更新改造。伊拉克現有煉廠均建於20世紀70年代,同樣存在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煉油能力低等問題,且大部分曾遭到戰爭破壞,需要注入大筆資金。總之,伊拉克石油工業重建面臨巨大資金壓力。

美國劍橋能源研究協會的報告顯示,目前只有10%的伊拉克石油儲量被勘探確認,而確認的資源中也只有17%的油田得以開發。伊拉克的石油儲量為1150億桶,估計可能遠超過此數。伊拉克石油開發條件優越,具備油層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產量高、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等一些其他國家不具備的有利條件。

2008年3月,伊拉克內閣經過會議討論,批准石油部與外國公司簽訂為期兩年的「技術支持協議」,藉助外國公司的專業技術和人力支持,提高5個在產油田的原油產量,實現2008年300萬桶/日的目標產量。約有150家公司申請參加招標,而伊拉克與英美的幾個石油大公司則舉行單獨談判。

2008年4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了首批通過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名單,拉開了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轉向部分對外開放的序幕。名單顯示有4家中國公司入圍,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中國中化。此次入圍將成為中國進入伊拉克乃至中東地區油氣資源布局的切入口。早在1997年中國石油就與伊拉克簽訂了阿赫達布油田開發協議。而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中化一直在伊拉克尋找油氣資源的合作機會。在入圍資格預審的35家公司中,英美等西方石油企業占據了23家。

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石油部部長沙赫里斯塔尼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BP公司、法國道達爾石油公司和美國雪佛龍石油公司中得頭彩,獲得短期服務合同。

與此同時,2008年6月,伊拉克石油部宣布國內6座油田和2座氣田面向全球招標,以提高全國石油產量。這6個油田分別是:巴士拉省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省基爾庫克油田、基爾庫克省巴伊哈桑油田、巴士拉省祖拜爾油田、米桑省米桑油田和巴士拉省西佔爾納油田。此外西部的阿卡茲氣田和東部的阿卡茲氣田也在開放名單上。伊拉克政府在原有35家公司名單中又追加了剛通過資格預審的6家公司,共計41家公司獲准競標。6月,伊拉克石油部首次發布在魯邁拉油田和盧海斯油田兩口深勘探油井鑽井作業的招標通知;8月,石油部又重新發出招標邀請。

2009年中國石油與英國石油公司正式和伊拉克簽署合資開發伊拉克最大油田——魯邁拉油田。

這一系列的招標活動標志著伊拉克石油工業由完全國有化向對外開放走出了一步,盡管開放程度有限,合同也僅局限於短期技術服務。伊拉克政府要發展石油工業,外資的作用必不可少,同時也基於國內安全局勢的改善。不能指望各派別在短期內消除分歧,對石油法草案達成一致,但石油收入畢竟是伊拉克重振經濟的最大資本,最終各方會達成協議,允許外資進入石油領域。

由於伊拉克海岸線很少,在波斯灣海域的油氣基本沒有發展。

⑷ 鋼鐵雄心

我首先想知道你是想打密碼弄錢還是為了真實感而不去修改弄錢
第一種改---F12 輸入MONEY 然後按小鍵盤的上鍵再回車(重復N次後錢花不完了)

第二種自己產--工業管理那裡有個本國消費品需求,需求越高錢越多,需求越低錢越少。而且和政策有關比如鷹派是減消費增加預備役人員鴿派是減少預備役增加增加消費品需求增加金錢收入,還有民主社會 開放社會 自由市場政策都是減少各方面的長處來增加消費品需求和收入

第三--貿易--電腦雖然很傻而且腦子是肱二頭肌做的但是一般除非你的貿易物資給的很多而且都是他需要的他才會跟你簽定貿易協定否則人家肯定拒絕,到後面實際錢沒多大作用,像英國這類國家比較喜歡搞外交就需要很多錢了。像老毛這種窮光蛋二桿子就不需要多少錢了,直接拉起人馬和對方PK然後吞了就是了。

⑸ 裏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在發現中東石油之前,裏海可以稱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場的支柱。
13世紀馬可·波羅就在其書中提到,聽說巴庫附近有一個石油泉,可用來燒火。巴庫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恆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實際上是從石灰岩裂縫中噴出的可燃氣體形成的,而這同石油蘊藏有著莫大的關聯,在巴庫郊區,現在仍保存著完整的古老的拜火教神廟。
1901年,裏海的原油產量達到1100萬噸,占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在當時的世界石油貿易中,裏海佔30%。1940年,僅亞塞拜然一地的石油產量就達2200萬噸,占當時的蘇聯全國產量的70%。伊朗在裏海基本沒有進行油氣勘探開發。2004年伊朗進行了第一次招標,並在2005年開始對裏海深水部分進行鑽井,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就產量分成協議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進行了磋商。
一、亞塞拜然
位於阿普歇倫半島上的巴庫的石油,早在中世紀就已經形成規模開采。1875年的開采量為8.3萬噸,10年以後達到187.5萬噸。石油開採在前蘇聯時期僅次於俄羅斯居第二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里開採的石油佔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好景不長,到了1908年,巴庫的石油產量失去了居世界領先地位的優勢。1923年,為了開發比比艾巴特油田伸向海中的部分,於是向海里填土,在人工小「半島」上鑽了一口井,在井深460米處噴出了石油。這是開發裏海石油的開端。1925年,在淺海區堆築了一座人工島,用來打井。建人工島造價太高,這里採取了建造木頭棧橋的辦法,開采水深1米的淺水區的石油。
當亞塞拜然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後,巴庫的石油不再出口,國內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少。由於俄羅斯境內的烏拉爾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發現了大量石油資源,亞塞拜然的石油逐漸被冷落,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巴庫的石油開采量不足全蘇聯石油產量的10%,亞塞拜然再也不是世界十大產油國之一了。
自1994年以來到2001年底,亞塞拜然先後與外國石油公司簽署了15個勘探開發合同,合同區面積1059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積6860平方千米。主要的外國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Salyan、阿吉普、中國石油和Moncrief等。
在海上對外合作方面,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亞塞拜然通過亞塞拜然國家石油公司(SOCAR)同外國石油公司談判簽署了一些石油合同。1994年9月,與亞塞拜然國際營業公司(AIOC)簽署了第一個大型海上投資項目。以後,1998年末和1999年初,CIPCO 和NAOC集團由於打了一批乾井而停止作業,這些銀行集團勘探Apsheron sill以北的構造,這些構造即使在前蘇聯時期也被認為沒有前景。但是,由於油價回升和原油外輸問題的解決,仍然不斷有公司前來談判項目。
陸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倫半島北部的希阿贊地區、半島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爾萬地區,以及薩良平原。20世紀90年代以後,陸上石油在阿原油年產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亞塞拜然最大外國石油開發商——英國石油公司(BP)曾稱,阿裏海大陸架探明石油儲量約10億噸,天然氣儲量1.37萬億立方米。最新的預測稱,阿裏海大陸架石油遠景儲量35億~40億噸,探明剩餘可采儲量30億噸。天然氣遠景儲量18萬億~20萬億立方米,探明剩餘可采儲量8500億立方米。
二、土庫曼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為600萬~700萬噸,但從8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蘇聯解體導致的經濟聯系破裂、開發中的油田的儲量逐漸耗盡,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開始大幅減少,到1996年時已減少到440萬噸。隨後,土庫曼開始有計劃地增加石油產量,採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南卡梅什雷扎礦區開發一批新油井,使一批停產井復產,用高壓氣舉法改造一批老油井,鼓勵一批外國公司參加裏海陸架及相鄰區域的開發項目等。如今,土庫曼的石油年產量在950萬噸左右,約佔全球產量的0.005%。
土庫曼是一個天然氣輸出國。天然氣主要出口獨聯體國家,少量輸往西歐。以1990年產氣量877億立方米為例,本國國民經濟只需要80億立方米,其餘全部出口。
最近幾十年來,土庫曼加強了在其所屬裏海區域的油氣勘探作業,實際上這里所有的水域都能引起專家們的勘探興趣。經過多年的勘探,在這一地區的陸地和陸架上共發現了至少161處石油天然氣礦,包括至少30處石油和天然氣礦,131處天然氣和天然氣凝析油礦。此外,土庫曼國家地質康采恩下屬的鑽探企業在其他優先開發的天然氣富集區也進行了大量勘探作業。
三、哈薩克
哈薩克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特別是瀕臨裏海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十分豐富。其中瀕臨裏海的阿特勞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79處。該州已開發的田吉茲、克羅列夫、肯拜和伊馬舍夫等四大油氣田最為有名。曼吉斯套州是瀕臨裏海的另一個富油區,其已探明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69處。2003年該州石油(包括凝析油)產量為1365噸。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卡沙甘裏海陸架油田的開發給曼吉斯套州經濟帶來了新的更廣闊的發展前景。據資料顯示,裏海陸架石油總儲量為130億噸,其中卡沙甘油田儲量為50億噸。曼吉斯套州從2003年11月底開始在其瀕臨圖普卡沙甘海灣的巴烏切諾鎮建設裏海石油開采保障基地,准備大規模地開采裏海石油。關於裏海陸架石油開采問題,哈薩克政府經過與國際財團激烈討價還價後,最終決定以義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為主,殼牌石油公司參與投資開發。
卡沙甘油田區塊位於北裏海水域。油氣勘探、開發的產量分成協議包括卡沙甘、卡拉姆卡斯和卡伊蘭3個油田。協議簽訂於1997年11月8日,1998年4月27日生效。最初的簽訂合同方為阿吉普、BG、英國石油(哈薩克)、Statoil、美孚(哈薩克)、殼牌(哈薩克)、道達爾(哈薩克)、哈薩克裏海陸架公司和哈薩克石油公司。
西哈薩克阿克賽地區的卡拉恰甘納克凝析油氣田是一個世界級的特大型油田。據評估,其石油儲量達27億噸。2003年8月1日,該油田已經通過裏海輸油管道向歐洲地區供應石油。克孜勒奧爾達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1處。此外,在較為貧窮的南哈薩克州也發現有儲備較大的天然氣井,並於2003年完成了一起建設工程。南哈薩克州天然氣田建設完成投產後,將基本滿足哈薩克南部地區,包括江布爾州奧塔爾熱電廠的天然氣供應。
阿克糾賓州是中國石油企業最早參與哈薩克石油開發的地區。該州已探明的碳氫化合物礦藏至少19處,其中扎納諾爾油田的控股權為中國石油總公司所掌握。
截至2007年11月哈薩克已運營的油田共55個,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油田有7個,它們依次是:田吉茲油田、烏津油田、卡拉恰干納克油田、卡拉姆卡斯油田、熱得拜依油田、讓那諾爾油田、庫姆科爾油田。2002年哈薩克產原油4700萬噸,同比增長17%;出口原油3927萬噸,同比增長21%;出口總值50.4億美元,同比增長18%。哈薩克的石油工業前景看好,特別是裏海海上油田開發有巨大潛力。石油工業已成為目前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經濟領域,至2003年3月油氣領域共吸引外資119.3億美元。
四、裏海劃界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之後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並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朗、土庫曼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亞塞拜然所有,以便自己從中牟利。
五、中哈管道
1997年以前所完成的管線,都是為將前蘇聯內部間連接而設計的,都經過俄羅斯。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羅斯牽制。為與俄羅斯爭奪裏海石油控制權,美國修建了一條繞過俄羅斯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輸油管道從亞塞拜然的巴庫起,經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傑伊漢,全長1730千米,於2006年7月投入運營,年輸量為6000萬噸,成為該地區第一條避開了俄羅斯的能源輸出管線。
美國與歐盟還倡議鋪設穿過裏海海底的跨裏海管道,該項目一旦建成,就可與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管道連接,使中亞天然氣可以不受俄羅斯控制而輸往國際市場。
1997年中國和哈薩克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計劃。當時中哈商定共同鋪設一條西起哈薩克裏海岸邊的阿特勞,東至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長達30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總投資為25億~30億美元,整個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從阿特勞到肯基亞克;第二段從肯基亞克到阿塔蘇;第三段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從阿特勞至肯基亞克之間的這段管道已於2003年3月由中哈雙方合資建成。2005年12月15日從哈薩克境內的阿塔蘇到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口竣工投產,是中國第一條跨國輸油管道,也是戰勝美國及俄羅斯的唯一一條從裏海通往亞洲的運油通道。該管道初期年輸油能力600萬噸,2006年全線貫通,每年輸油能力為2000萬噸,該管道的建成標志著我國能源多元化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將為我國能源的安全供應提供重要保證,2008年1季度俄羅斯Gazpromneft和TNK-BP公司允許通過該管線出口石油1.2萬桶/天,中哈輸油(阿塔蘇—阿拉山口)管線的油源來自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的Aktobe油田、CNPC和Kazmunaigaz共同投資的Kumkol油田。
2007年8月18日中國和哈薩克簽署的《中國和哈薩克聯合公報》中計劃將裏海石油管道與中國石油位於哈薩克西部的另一處油田和管道相連接,建成一條從裏海橫跨整個哈薩克直到中國的出口路線,此外該管線可連通中亞各國油氣,根據哈薩克總統表述,從哈薩克到中國的管線還將輸送來自土庫曼的石油和天然氣,它將成為中亞第一條非俄羅斯的天然氣出口路線。2008年7月,中哈天然氣管道開始建設,它是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的組成部分,全長1300千米,由中哈雙方合資建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線西起土庫曼,穿過烏茲別克和哈薩克,通向中國的華中、華東和華南地區,管線總長約1萬千米。管線建成後,土庫曼將在30年內每年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天然氣。
1994年俄羅斯提出動議,中俄合建一條輸油管道,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蘊藏的豐富石油銷往中國。2001年兩國政府簽署協議,擬共建安加爾斯克—中國大慶石油管道(安大線),但2002年底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等突然提出建設安加爾斯克—納霍德卡石油管道(安納線)以取代安大線,此後俄羅斯又推出了泰舍特—納霍德卡方案(泰納線)。
「對於俄能源資源來說,中國無疑是最大、最穩定的市場,通向中國的渠道也最安全、最便捷」。俄羅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俄羅斯境內的石油和天然氣蓄積量分別佔世界的40%和45%。而鑒於東北亞國家正在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領導力量,俄羅斯也已將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在內的東北亞市場作為戰略重點。俄羅斯希望東方市場將來要佔全俄羅斯能源出口市場的38%。從外交角度看,俄羅斯現在西部安全環境形勢嚴峻,需要以中國作為依託,發展同東北亞國家的關系。現在還不能說俄羅斯的發展重點已經東移,但至少可以說俄羅斯已將開辟東方市場、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作為戰略重點,做了比較詳細的戰略部署。俄羅斯有意搭乘亞太經濟發展的快車,這對於中國來說應當是一個機遇。
六、近年新發現
1.亞塞拜然的油田
BP公司在2006年10月25日稱,由BP公司作業的亞塞拜然Azeri-Chirag-Guneshli(ACG)特大型油田群儲量由54億桶升至65億桶。AGG油田群是BP公司牽頭的Baku-Ceyhan管道的主要原油來源,該管道將從亞塞拜然向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每日輸送100萬桶以上原油。這將佔到全球原油需求的1%,並將成為非歐佩克國家主要的原油來源,尤其對於中國和印度等能源需求急速上漲的國家而言。
2.俄羅斯的油田
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2月報道,俄羅斯在裏海發現了一個大型石油和凝析油田,在其尤茲諾—拉庫塞廳娜雅構造上發現井的輕質、低硫石油日產量為800噸,被稱為俄羅斯近10年來最大的發現。此油田位於阿斯特拉罕南部西南方面220千米處,探明原油8.16億噸、天然氣336億立方米,初期資料表明可日產原油1.36萬噸。
3.哈薩克的油田
據美國《油氣雜志》報道,截至2007年底,哈薩克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41.1億噸,居世界第11位,在前蘇聯國家位居第2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831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1位。哈薩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曼格拉克半島和裏海窪地。主要的油氣田有田吉茲、卡拉恰干納克和卡沙甘。
田吉茲為哈薩克最大生產油田,位於裏海北部濱海沼澤區,該油田於1979年發現,1993年投產,估計石油儲量150億~260億桶,探明石油儲量60億~90億桶,為世界第12大油田。2007年石油日產量平均為28萬桶。
卡沙甘位於裏海北部,該油田的開發者為Agip KCO公司。卡沙甘油田是自1968年以來全球發現的最大油田。Agip KCO公司估計卡沙甘油田探明儲量為130億桶,總資源量為380億桶。因為各種原因,該油田的投產時間由2005年推遲到2008年。
七、裏海油氣對中國的影響
裏海是繼波斯灣之後又一塊世界級的產油區,被譽為21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應基地之一,僅哈薩克屬裏海部分預計石油地質儲量就為134.5億噸。中國海油一直期望進入該地區。
早在2003年,中國海油就差點購買全球最大的石油開采項目——北裏海項目的部分股權。
2003年3月,英國天然氣國際有限公司(BG)同意退出裏海北部合作開采協議,並擬將其所持的股權平均出售給中國海油和中國石化兩家中國公司。此後,兩家公司分別於當月與BG簽署了意向性協議,將各自出資6.15億美元收購該項目8.33%的股權。但由於這一項目的其他兩大股東殼牌和埃克森美孚選擇行使優先購買權,使中國海油及中國石化進軍裏海的計劃最終化為泡影。北裏海項目無功而返,在當年曾被視為中國石油公司「走出去」遭受的重大挫折之一。
2005年9月9日中國海油總公司宣布,已與中國石油集團和哈薩克油氣股份公司簽署備忘錄。三家公司將共同進行達爾漢區塊的前期勘探工作。達爾汗區塊亦是北裏海項目的一部分。這是繼中國海油2003年收購北裏海項目權益未果後,中國石油公司首次進入裏海地區。
除中國海油外,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在陸上油氣開發方面與裏海地區合作也是相當緊密的,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裏海的重視。
裏海地區對於我國的油氣安全供應及國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我國相鄰的裏海地區理應成為我國參與海外經營活動的重點地區。裏海與我國具有傳統上的商貿往來和文化交融,具有良好基礎和諸多共同利益。「上海五國」定期峰會為開展合作提供了保障機制,邊界問題的解決又推動了雙邊關系的發展,增加了相互信任。裏海的能源開發、經濟發展及政治穩定對於我國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將起到積極作用。
其二,裏海是連接俄羅斯和海灣的重要樞紐,參與裏海石油開發,不僅有利於發展我國與俄羅斯、海灣國家的關系,而且在裏海、西西伯利亞、海灣諸石油資源區連接成片以後,可以發揮我國在裏海地區的石油合作基地作用,通過裏海獲取源自伏爾加—西西伯利亞地區、海灣地區穩定的石油供應,開辟我國石油供應的陸路通道。
其三,裏海地區與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油源區相比,雖然目前的可采儲量尚不及後者,但西西伯利亞屬於俄羅斯一國所有,而裏海地區則屬於多個國家,裏海各國紛紛實行門戶開放政策,石油私有化進程加快,並對國際石油資本競相出台各種優惠政策,各國家間呈競爭態勢。一旦合作實施,相對不容易因我國與某一國的關系起落而危及在該區域的整體石油利益,反而對我國進口俄羅斯西西伯利亞的原油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其四,在以石油、天然氣相關能源為基礎的地緣政治中,裏海位於心臟地帶。控制了裏海油氣資源,就可能在全球能源的戰略格局中取得主動。
其五,從地區能源連接的層次分析,未來只有把新疆和裏海的油氣資源一並考慮,我國的西油、西氣東送戰略才有堅實的實現基礎。
最後,裏海經濟仍低迷,急切地期待著國際資本的參與,這為我國參與石油投資提供了機會。由於裏海各國受資金和技術的限制、油氣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現實,我國在參與裏海石油投資時,可以強化下游企業的合作,可與之合資合營煉油廠,直接或間接加工裏海石油,上、下游合作,部分用於國內市場,部分給裏海各國或輸送到其他進口國,這對各方都有好處。由於裏海地區各國均為內陸國,急需出海口,故重建歐亞大陸橋、恢復「絲綢之路」向東的窗口是其共同的願望。我國可為裏海諸國提供任何西方國家、俄羅斯等均無法提供的資源,因為我國是裏海向東通往世界市場和出海口的必經之路,所以它們對我國參與裏海石油勘探、開發持積極態度。向東輸送,不僅符合裏海諸國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有助於裏海諸國獲得能源上的獨立自主。所以就地緣政治高度而言,裏海對我國加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總之,裏海地區由於石油資源的巨大潛在價值,對於石油消費大國、周邊國家和發達國家來說,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國紛紛以戰略的眼光參與到裏海的競爭中來,裏海石油將成為21世紀國際石油政治的新熱點。我國要把握機遇,適時出擊,才能從中獲取最大收益,才能維護好國家能源安全。
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必將導致其成為世界各個利益集團的爭奪之地。沿岸各國之間、美俄之間必將在此展開更加激烈的爭奪戰。而作為經濟高速發展,擁有日益增大的石油天然氣需求量的中國,能否在裏海分得一塊蛋糕,分得一塊多大的蛋糕,將對未來中國能源的供應穩定、安全產生重要影響。願「第二個波斯灣」對我國、對世界的發展起到持續積極的影響。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27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1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73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19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02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5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53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87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