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什麼時候解除封鎖

土耳其什麼時候解除封鎖

發布時間: 2023-08-08 09:35:20

Ⅰ 土耳其對於加沙地帶危機的立場(急)

新華網安卡拉2009年2月7日電(記者 文怡)土耳其總統居爾7日呼籲巴勒斯坦內部實現民族和解並建立聯合政府。
新華網大馬士革2009年5月15日電(記者拱振喜)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與土耳其總統阿卜杜拉·居爾15日在大馬士革呼籲巴勒斯坦各派盡快舉行認真對話,以實現巴勒斯坦民族和解。
新華網安卡拉2007年11月13日電(記者文怡)土耳其總統居爾13日表示,土耳其希望看到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推動中東地區早日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從以上官方媒體的報道來看,土耳其作為伊斯蘭國家,是支持巴勒斯坦民族統一和建國的。

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認為加沙局勢不斷升級的全部責任應由「挑釁的」以色列來承擔,而非象阿拉伯國家政府和國際上的官方文書所指控的那樣:是伊斯蘭抵抗組織「哈馬斯」一再向以色列定居點發射火箭彈而導致了現今的加沙局勢。埃爾多安認為,就加沙局勢升級的責任而指控哈馬斯是「不可接受,也是不允許的。」
埃爾多安表示,為斡旋哈馬斯、以色列和安理會,他已經作好了全部准備,力促在加沙停火和解除對加沙的封鎖。此外,他還將調停哈馬斯和法塔赫,力促雙方繼續民族和解進程。
1月4日,星期天晚上,埃爾多安在卡達半島衛視的訪談節目中說:「導致現今的加沙局勢,以色列應當承擔責任,因為是以方沒有遵守停火協議,而不是哈馬斯。哈馬斯為了能夠解除封鎖,停止以色列的對加沙的侵犯而遵守了停火的協議,但是以色列一再持續封鎖加沙,從不解除對加沙的封鎖。」
埃爾多安認為:「讓哈馬斯承擔這樣的責任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允許的,因為,正是以色列以其飢餓政策挑釁了哈馬斯,逼迫哈馬斯宣布終止停火,更何況,哈馬斯還因其是民選政府,面臨著滿足民眾需求的巨大壓力。」

從以上看出土耳其並不將哈馬斯當做恐怖分子,是支持哈馬斯的。
tips:巴勒斯坦現在又兩個政權,法塔赫控制著約旦河西岸,哈馬斯控制著加沙地帶。

Ⅱ 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是什麼時候打破的

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始松動,到79年兩國建交,正式解除封鎖

Ⅲ 急!!有關巴以沖突

資料一

沙龍政府2001年3月上台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特別是「9·11」事件後,沙龍借「反恐」之名,不斷強化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打擊,指認阿拉法特領導的巴民族權力機構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實體」,要求改變巴領導層,從而導致巴以和談陷入僵局。

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希提出了一個中東和平計劃。此後,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在此基礎上幾經磋商,最終形成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並在2002年12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但由於以色列的阻撓,美國沒有及時公布方案的具體內容。

去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進行改革,設立了總理職位並組成新內閣。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並公布了「路線圖」計劃內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亞喀巴舉行峰會,宣布「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並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此後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

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停火。由於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激進派別中止停火,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去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資料二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去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人們一直擔心它可能成為一個有圖無路的裝飾品。一年半過去了,由於各種原因,「路線圖」確實仍停止在起跑線上。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特11月11日去世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否在新一年裡重啟「路線圖」,終止暴力沖突,返回和平軌道,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由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有關中東問題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標是建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路線圖」計劃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被巴以雙方所接受。對陷入僵局近3年的中東和平進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遺憾的是,在過去一年半時間里,巴以雙方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而難以自拔。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的軍事打擊和「定點清除」逐漸升溫,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也不斷製造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以色列以阿拉法特「推進民主改革和打擊恐怖活動不力」為借口,稱他為「和平的障礙」,並拒絕與其接觸。以色列總理沙龍後來拋出所謂的單邊行動計劃,試圖通過撤出位於加沙的所有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部分定居點來實現與巴方分離,然後再根據以方的主張界定一個巴勒斯坦國。這一計劃遭到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對,也遭到了以色列極右勢力的抵制,但是沙龍還是設法在10月26日獲得以色列議會通過。

阿拉法特去世後,巴以局勢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沙龍的強硬姿態表面上有所緩和,他日前發表講話稱2005年對中東和平來說是「等待多年的歷史性突破年」。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方面順利完成了權力過渡,並表示將通過明年1月舉行的巴勒斯坦大選來推動巴方的政治改革。這些變化為重啟已擱淺的「路線圖」計劃提供了契機。包括美國、俄羅斯、歐盟、聯合國以及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強調,有關各方應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推動中東地區實現和平。美國總統布希也表示,建立巴勒斯坦國將是他在第二個任期內優先考慮的事情。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方面也對重開談判態度積極。沙龍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阿巴斯日前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的專訪時均表示願意舉行會晤,沙龍還表示將同巴方面討論以色列從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的單邊行動計劃。可以預見,推動巴以恢復和談、實施「路線圖」計劃,將在新一年裡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主調。

然而,「路線圖」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仍將面臨眾多嚴峻挑戰。首先是如何處理好「路線圖」計劃與沙龍單邊行動計劃的關系。沙龍政府極力推行單邊行動計劃,並已闖過數關,這一計劃不僅贏得了美國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以色列議會的認可,沙龍決不會輕易放棄。而巴勒斯坦以及國際社會一致認為,單邊行動計劃必須納入「路線圖」計劃之內,應以「路線圖」計劃為主線來實施巴以和平的步驟。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認定和處理好「路線圖」計劃和單邊行動計劃的關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美國能否擯棄「偏以壓巴」政策,在巴以和談中充當公正、公平的調解人角色,是中東和平能否向前推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偏以壓巴」的政策過去一直制約著巴以和談,美國支持並幫助以色列孤立和打壓阿拉法特是巴以和談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阿拉法特「自然離去」,對於早就希望他在巴以和談中「靠邊站」的布希政府來說,重啟巴以和談的機會成熟了。特別是蟬聯總統的布希在伊拉克問題上焦頭爛額,重啟中東和平進程,不僅可以緩解他在伊拉克問題上面臨的壓力,還可以爭取阿拉伯國家支持美國的中東政策。然而,只要美國不放棄一貫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中東就很難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路線圖」計劃第一階段的實施是其成敗的關鍵。根據計劃,以色列需要拆除2001年3月以後在約旦河西岸建立的60多個小型定居點,大約有6萬名猶太定居者將被遷回以色列境內。沙龍提出的涉及7000多名猶太定居者的加沙撤離計劃,已遭到定居者和以國內極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路線圖」計劃第一階段還要求巴方進行政治改革,打擊恐怖活動、解散激進武裝組織。在落實「路線圖」方面,巴以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資料三

自4月30日「路線圖」推出以來,中東和平進程明顯加快,有關峰會接連不斷,巴以也都表示出了一定的善意。尤其是5月29日以總理沙龍和巴自治政府總理阿巴斯的第二次會晤,更是在一些棘手問題上取得了進展。這也是巴以爆發沖突兩年半來最有成果的一次會談。如果這種趨勢得以繼續,中東和平就有希望。

觀諸過去一個月的巴以局勢,至少在兩個問題上有所突破:一是以色列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之後,終於接受了「路線圖」;另一個則是巴勒斯坦改革取得進展,與哈馬斯等激進武裝的停火談判也峰迴路轉。

在5月29日的巴以領導人會面時,承接這兩大突破,沙龍和阿巴斯還在一些長期扯皮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比如,沙龍承諾解除對約旦河西岸城市的封鎖,撤離部分巴控區,允許巴工人進入以色列工作,釋放部分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

相對於以方的「重建信任」舉措,阿巴斯也表示出了強烈的和平意願。他表示,巴方將打擊暴力行為,為和平創造良好條件。他並且向沙龍通報了與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的談判情況。

這些「善意」舉措如果能付諸實施,無疑為巴以雙方落實「路線圖」計劃創造了良好氛圍,也為下一步和談奠定了基石。

巴以和談之所以能在現在這個時刻出現進展,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最近的壓力。作為啟動和平關鍵一步,美國總統布希下星期將前往中東,分別與阿拉伯國家領袖和巴以總理舉行高峰會談,推動「路線圖」付諸實施。面對這種大趨勢,巴以也必須「表現」出自己的和平意願。

從巴以內部來看,雙方也確實都有實現和平的意願。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半的流血沖突後,雙方都認識到,暴力不能解決問題,「路線圖」確實是一個歷史機遇。沙龍此前也曾說,盡管他本人對「路線圖」不「熱衷」,但「路線圖」卻是目前最好的一個和平方案。

但也應該看到,盤根錯節了50年的巴以問題,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盡管巴以和談出現了一些轉機,但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巴以仍然存在著明顯分歧。沙龍就為接受「路線圖」設置了14條「保留意見」,其中包括巴方必須放棄難民「回歸權」,以色列不停止猶太定居點建設。這些保留意見,自然遭到巴方拒絕。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很可能成為和平進程的「絆腳石」。

同時應該看到,對於「路線圖」,巴以內部都有強烈的反對意見,也不排除會有陽奉陰違甚至故意製造事端者。這就需要巴以雙方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果斷的政治決策,放棄「以暴遏暴」的手法,以最大的誠意和努力保持克制,為對方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條件。國際社會同時也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對巴以施加公正而強大的壓力,確保「路線圖」不再重蹈以前和平計劃的覆轍。只有這樣,中東初現的和平曙光才能最終轉化為和平的果實。

資料四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 「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資料五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 「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目前,很多國家都公開指責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法一般原則和准則,抨擊以色列猶太民族由一個飽受苦難和折磨的民族變成了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的劊子手,稱其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行動是侵略行徑。

資料六
巴以沖突的由來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阿拉伯半島上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為該地區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也來此並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希伯來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該地區後,將猶太人逐出該地並使之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統治巴勒斯坦。

中東問題涉及巴勒斯坦問題和阿以爭端兩方面,巴勒斯坦問題是其核心。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於19世紀末興起,主張猶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隨後許多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統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接管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並以約旦河為界把該地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1917年,英國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准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納粹德國的屠猶政策,大批猶太人想方設法移居巴勒斯坦,並不斷與英國統治當局和當地阿拉伯人發生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該地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耶路撒冷市為國際城市。猶太人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國,但阿拉伯人堅持反對並最終沒有建立國家。阿以矛盾此後不斷激化,並於1949、1956、1967和1973年相繼發生四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不僅佔領了聯合國決議劃分給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佔領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區以及整個耶路撒冷市,近15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Ⅳ 熱氣球最高可以升多高

熱氣球如果不帶人的話,可以極限升到2萬多米高,目前帶人的熱氣球最高只升到7千多米。

Ⅳ 關於二戰的事

二戰大記事
(1939年)

9月1日 德國進攻波蘭
9月3日 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英國頒布義務兵役法案並建立戰時內閣;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對德宣戰;德國潛艇擊沉英國客輪「雅典尼亞」號
9月4日 日本政府聲明不參與歐洲戰爭
9月5日 美政府聲明美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6日 南非聯邦對德宣戰
9月7日 阿富汗聲明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9月8日-28日 華沙保衛戰
9月10日 加拿大對德宣戰
9月12日 同盟國在阿貝維爾城召開第一次最高軍事會議
9月15日 蘇、蒙和日本簽訂哈勒欣河停戰協定;德軍佔領盧布林
9月16日-17日 波蘭政府遷往羅馬尼亞
9月17日 蘇聯紅軍越過蘇波國界,進駐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9月26日 法國政府禁止共產黨活動
9月28日 蘇聯和愛沙尼亞簽訂互助條約
9月28日蘇德簽訂劃定邊界條約
9月30日 波蘭流亡政府成立
10月2日 最後一批波蘭兵停止抗擊德軍;泛美會議確定美洲沿海300海里為安全海區
10月8日-12日 德國將波蘭西部省份並入德國,並在其餘地區建立「波蘭佔領區總督管轄區」
10月19日 英、法、土簽訂同盟條約
10月28日 布拉格等捷克城市舉行反法西斯遊行示威
11月1日-2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接受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加入蘇聯,並與烏克蘭、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並
12月18日 德國戰艦「施比海軍上將號」在拉普拉塔灣被擊沉
(1940年)

2月24日 德最高統帥部批准進攻法、比、荷作戰計劃
3月21日-6月16日 法國雷諾政府當政
4月9日 德軍侵入挪威和丹麥
4月14日 英法遠征軍在挪威登陸
5月10日 德軍侵入比利時和荷蘭
5月10日 英國張伯倫下台,丘吉爾組閣
5月13日 德軍在色當突破盟軍防線
5月14日 荷蘭軍隊投降
5月18日 希特勒命令將比利時的三個區合並於德國
5月20日 任命魏剛為法國戰區盟軍總司令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時軍隊投降
6月3日-7日 英法軍隊從北挪威撤退
6月10日 義大利對英法宣戰
6月14日 德軍攻入巴黎
6月16日 丘吉爾建議建立英、法兩個國家的統一體
6月18日 戴高樂將軍號召進行抵抗並組織「自由法國」運動
6月20日 美國建立兩黨政府
6月22日 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滅亡
6月24日 法意在羅馬簽訂停戰協定
6月28日 美國通過國防法
7月1日 法國貝當政府遷往維希
7月19日-8月19日 義大利軍隊進攻北非
7月4日 法國貝當政府與英國絕交
7月10日 法國民議會將國家全部政權移交貝當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備「海獅戰役」
7月18日 英日簽訂暫時封閉滇緬公路協定
7月22日 英國成立專門作戰指揮機構
7月31日 德國軍政領導人會議決定準備發動對蘇戰爭,軍隊增加到180個陸軍師
8月13日 德空軍開始集中轟炸英國
8月17日 希特勒宣布完全封鎖不列顛群島
9月13日 義大利軍開始進攻利比亞
9月25日 德國侵略者取締挪威行政委員會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簽訂三國協定
10月12日 德軍進攻羅馬尼亞
10月28日 義大利進攻希臘
11月5日 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美國總統
11月14日-19日 德空軍襲擊伯明翰、考文垂
11月20日 匈牙利加入法西斯國家三國協定
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 英軍在北非對義大利軍發起反攻
12月18日 希特勒簽署關於對蘇戰爭的第21號命令(「巴巴洛薩計劃」)

(1941年)

1月22日 英軍佔領托布魯克(北非)
2月9日 德國宣布吞並盧森堡
2月11日 德軍進入北非
2月17日 保加利亞-土耳其發表互不侵犯宣言
3月1日 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協定
3月25日 南斯拉夫加入三國協定
3月27日 通過英、美協同作戰報告
3月30日-4月15日 德、意軍隊在北非發動攻勢
4月6日 德國及其盟國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
4月11日 美海軍擴大大西洋巡防區
4月13日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
4月17日 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4月21日 希臘軍隊投降
4月24日-29日英軍從希臘撤退
5月20日 德空運部隊在克里特島登陸
5月27日 英軍擊沉德國主力艦「俾斯麥」號
5月27日 美國宣布處於「無限期緊急狀態」
6月8日 英軍進駐敘利亞
6月9日 德國成立特別司令部「東方部」
6月18日 德國-土耳其簽訂友好互不侵犯條約
6月22日 德國法西斯侵入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
6月22日 丘吉爾聲明在對德戰爭中英國支持蘇聯
6月23日 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決定建立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
6月23日 美國政府聲明在戰爭中援助蘇聯
6月30日-7月1日 德軍佔領里沃夫和里加
7月7日 塞爾維亞開始反法西斯武裝起義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保衛戰
7月12日 蘇、英就在對德作戰中協同一致問題達成協議
7月21日 德空軍第一次空襲莫斯科
8月4日-10月16日 敖德薩保衛戰
8月14日 英、美簽訂大西洋憲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發表宣言
9月8日 德軍包圍列寧格勒
9月30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衛戰
10月19日 英國軍事生產工人全國會議通過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
10月30日-1942年7月4日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11月27日 義大利侵略軍被趕出衣索比亞
12月5日 蘇軍在莫斯科轉入反攻
12月6日 英對芬、匈、羅宣戰
12月7日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2月8日 德最高統帥部指示德軍在蘇德戰線轉入防禦
12月11日 德、意對美宣戰。德、意、日締結共同對英、美作戰協定
12月16日-17日 英、蘇代表在莫斯科談判
12月16日 阿根廷進入特別戒嚴狀態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軍最高統帥
12月21日 南斯拉夫游擊隊組成第一支正規軍
12月24日-1942年1月14日羅斯福和丘吉爾就對軸心國斗爭的策略問題進行談判
12月25日 日軍佔領香港
12月 巴拿馬、古巴、海地、瓜地馬拉、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對德、意、日宣戰

(1942年)

1月1日 26國《同盟國宣言》在華盛頓簽訂
1月2日 日本佔領馬尼拉
1月5日 波蘭共產主義組織統一為波蘭工人黨
1月13日 同盟國代表會議在倫敦通過懲治戰犯聲明
1月15日-28日 美洲國家第二次協商會議
1月18日 軸心國劃分作戰區軍事協定
1月29日 蘇、美、伊在德黑蘭簽訂同盟條約
2月1日 挪威吉斯林傀儡政府成立
2月6日 菲律賓建立全國抗日統一戰線
2月15日 日軍佔領新加坡
2月23日 美英簽訂在反侵略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2月28日 日軍侵佔爪哇島。
3月7日 日軍侵佔仰光
3月9日 荷軍在印尼投降
3月 菲律賓成立人民抗日軍
3月 阿爾巴尼亞建立全國解放委員會
3月 英美建立聯合參謀部
4月28日 美空軍襲擊東京、橫濱、名古屋和神戶
5月4日-8日 珊瑚海海戰
5月5日日軍佔領菲律賓群島
5月5日 日軍佔領瓜達爾卡納群島
5月20日 蘇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衛國戰爭勛章命令
5月26日 蘇、英簽訂在戰爭中結成同盟以及戰後合作互助條約
5月30日 蘇成立游擊運動中央司令部
6月1日 墨西哥對軸心國宣戰
6月4日-7日 日本艦隊在中途島戰敗
6月11日 蘇美簽訂在戰爭中互助原則的協議
6月28日 德軍開始向頓河進攻
7月14日 印度國大黨工人委員會要求印度立即獨立
7月17日-1943年 斯大林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7月18日-25日英美倫敦談判
7月25日-12月31日 蘇軍在北高加索進行保衛戰
7月 加拿大軍參加歐戰活動法案生效
8月9日 英殖民當局逮捕甘地、尼赫魯等國大黨領導人
8月12日-15日 英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
9月5日 蘇發布《關於游擊運動的任務》命令
10月14日 蘇聯政府聲明"希特勒侵略者及其同夥應對在歐洲所佔領的國家所犯下的罪行承擔責任"
10月23日 英國在阿拉曼開始進攻
11月2日 蘇設立國家非常委員會調查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夥的暴行
11月8日 英美軍隊在德屬北非港口登陸
11月11日 德、意軍隊侵佔法國非佔領區
11月13日 英軍進入托布魯克
11月19日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轉入反攻
12月4日 蘇波簽訂互助友好聲明
12月18日 蘇聯政府發表關於阿爾巴尼亞獨立的聲明

(1943年)

1月13日 德國宣布總動員
1月14日-26日 英美卡薩布蘭卡會談
1月18日 蘇軍突破列寧格勒封鎖線
1月21日 英美聯合司令部指示對德國工業設施進行空襲
1月23日 英軍進入的黎波里
2月8日-14日 蘇軍解放庫爾斯克、克拉斯諾達爾、頓河羅斯托夫、伏羅希洛夫格勒
2月10日 《阿爾及利亞人民宣言》制訂
2月10日 甘地開始絕食三周
3月5日-4月2日 都靈、米蘭等城市軍工企業舉行罷工
3月5日 雅典萬人遊行示威,抗議德國佔領者強迫人民負擔勞動義務
3月9日 以蘇加諾為首的印尼「人民精神力量中心」建立
3月21日 英美軍開始進攻突尼西亞
4月7日-10日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會談
4月15日 法共《人道報》發表《准備武裝起義總指示》
4月25日 蘇聯政府和波蘭流亡政府絕交
5月11日-19日 丘吉爾和羅斯福在華盛頓會談
5月12日-13日 德「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西亞投降
5月27日 法國建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
5月末 印度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6月3日 法民族解放委員會在阿爾及爾成立
6月10日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決定解散共產國際的全部組織機構
7月10日 英美陸戰隊在西西里島登陸
7月12日-13日 「自由德國」全國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
7月24日-25日 義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奧政府建立
7月25日-8月3日 英美空軍集中襲擊漢堡
7月27日 義大利解散法西斯黨
8月17日 英美軍佔領西西里島
8月17日-25日 英美魁北克會談
8月23日 蘇軍解放哈爾科夫
8月25日 以蒙巴頓為首的東南亞盟軍指揮部建立
8月 日本宣告緬甸「獨立」
9月8日 義大利宣告投降,德軍佔領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9月23日 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法西斯「社會共和國」
9月25日 蘇軍解放斯摩棱斯克
10月13日 義大利(巴多里奧政府)對德宣戰
10月14日 菲律賓傀儡共和國成立並和日本締結軍事同盟
10月19日-30日 蘇、美、英外長莫斯科會議
10月21日 日本在新加坡建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11月1日 美陸戰隊在布干維爾島登陸
11月6日 蘇軍解放基輔
11月20日 美軍在吉爾伯特群島登陸
11月22日-26日 開羅會議
11月28日-12月1日 德黑蘭會議
12月24日 蘇軍開始進攻烏克蘭

(1944年)

1月14日 蘇軍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轉入進攻
1月24日 蘇軍解放烏克蘭第涅伯河右岸地區、西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部分地區
1月27日 列寧格勒封鎖完全解除
3月15日 法國抵抗運動全國委員會批准抵抗運動綱領
3月19日 德軍佔領匈牙利
3月 法國愛國戰線組織合並為法國內地軍
5月11日 英美軍隊開始進攻羅馬
6月2日 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布成立法國民族解放委員會
6月4日 盟軍進駐羅馬
6月6日 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6月13日 德國V-1飛彈首次射擊英國本土
6月15日 美軍在塞班島登陸
6月20日 羅馬尼亞組成民族民主同盟
6月23日-24日 蘇軍在白俄羅斯開始進攻
6月26日 美軍進入瑟堡
7月3日 蘇軍解放明斯克並在東部包圍的中央集團軍群部分兵力
7月10日-10月22日 蘇軍進行利沃夫-散多梅希攻擊戰
7月18日 盟軍進入克恩城
7月18日 日本東條英機內閣辭職。小磯國昭組閣
7月20日 施陶芬博爾格上校謀殺希特勒未遂
7月21日 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成立
8月1日-10月2日 華沙起義
8月2日 土耳其和德國斷絕外交和經濟關系
8月15日 盟軍在法國南部登陸
8月18日 德共主席台爾曼被害
8月19日-25日 巴黎人民起義勝利
8月20日 蘇軍在摩爾達維亞開始進攻
8月21日-27日 盟軍進抵塞納河並強行渡河
8月23日-24日 羅馬尼亞「八?二三」武裝起義,羅馬尼亞對德宣戰
8月26日 美英事實上承認戴高樂政府
8月28日 戴高樂命令解散國內武裝力量
9月2日 盟軍解放布魯塞爾
9月14日 蘇軍在波羅的海轉入進攻
9月19日 英蘇和芬蘭簽訂停戰協定
9月21日 蘇聯和南斯拉夫就蘇對南軍事援助進行談判
10月20日 美軍在萊特島登陸
10月20日 蘇軍和南斯拉夫軍隊解放貝爾格萊德
10月23日 蘇、美、英政府承認法國臨時政府
10月24日-25日 美日艦隊菲律賓海戰
10月28日 盟國和保加利亞簽訂停戰協定
11月2日 鐵托和舒巴希奇簽訂協議成立南斯拉夫統一政府
11月10日-11日 德國從希臘撤軍
11月29日 人民解放軍解放阿爾巴尼亞
12月10日 蘇法簽訂同盟互助條約
12月16日-25日德軍在阿登反攻

(1945年)

1月2日-5日 蘇聯承認波蘭臨時政府並恢復甦波外交關系
1月17日 蘇波軍隊解放華沙
1月20日 匈牙利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匈對德宣戰
2月4日-11日 雅爾塔會議
2月8日-24日 蘇軍向西里西亞進攻戰
2月8日 盟軍在萊茵河地區開始進攻
2月13日 布達佩斯解放
2月23日 土耳其對德日宣戰
3月9日 日本在越、柬、老撤銷法國的殖民行政機關並建立傀儡政府
3月9日-12日 印度支那共產黨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通過准備抗日武裝起義的方針
3月22日 開羅代表大會簽訂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
3月27日 緬甸舉行反對日本侵略者武裝起義
4月1日 盟軍在魯爾區包圍德軍兵團;美軍佔領沖繩島
4月4日 從匈牙利領土徹底驅逐德國法西斯軍隊
4月5日 蘇聯政府廢除蘇日中立條約;捷政府通過「科希策綱領」
4月9日 蘇軍進入哥尼斯堡
4月11日 蘇、南簽訂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4月12日 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
4月13日 蘇軍佔領維也納
4月16日 蘇軍開始進攻柏林
4月19日 義大利起義者解放波倫亞
4月21日 蘇波同盟互助條約
4月25日 蘇美軍在托爾高會師
4月25日-6月26日 聯合國大會在舊金山召開
4月28日 墨索里尼被處死
4月29日 德軍在北義大利投降
4月30日 希特勒自殺
5月1日 歐洲協商委員會批准「德國管制機構協定」
5月2日 蘇軍佔領柏林
5月5日-9日 布拉格人民起義和解放
5月7日 德軍無條件投降書預簽
5月8日 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
6月5日 蘇、美、英、法宣告德國戰敗,由四大盟國掌握德國最高政權
6月26日 簽署聯合國憲章
6月28日 波蘭民族統一臨時成立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會議
8月6日 美國原子彈炸毀日本廣島
8月8日 蘇軍對日宣戰
8月9日 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8月14日 日本最高首腦討論無條件投降問題
8月14日 蘇中簽訂友好同盟條約
8月15日 日本天皇的《停戰詔書》正式播發,宣布無條件投降
8月18日 蘇軍在千島群島登陸
9月2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東京灣內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甲板上簽署正式投降書

Ⅵ 加沙的歷次戰爭

巴勒斯坦西部地中海岸與埃及接壤的一片土地。1948-1949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由埃及管理。主要城市加沙。該區呈矩形,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6-8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被以色列佔領。
加沙地帶是位於以色列與埃及之間、面向地中海的一個狹長地區,一個交通要塞。面積365平方公里,2015年約有22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1937年的「皮爾方案」中,加沙地帶是巴勒斯坦南部阿拉伯區的一部分,在地理上並沒有同約旦河西岸分離。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包括加沙地帶在內的1.15萬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阿拉伯國」。由於阿拉伯國家反對,「阿拉伯國」未能成立。1967年「六·五戰爭」中,加沙地帶被以色列佔領。
根據巴以簽署的相關協議,加沙地帶1994年5月成為巴勒斯坦率先實行有限自治的地區之一,並一度成為巴勒斯坦的政治中心。2005年8月15日,以強硬著稱的以色列阿里埃勒·沙龍總理實施單邊行動計劃,開始從加沙地帶撤離了8000名猶太人,當年9月12日,以色列軍隊完成了撤軍,包括約旦河西岸的4個地方,結束了對加沙地帶38年的佔領。加沙真正回到巴勒斯坦人懷抱。但長期以來,由於以色列動輒實行封鎖政策,加沙地帶民眾處於極端貧困狀態,6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以色列從加沙地帶的撤離是因為據沙龍判斷,根據人口比例繼續佔領下去是很困難的事情了。包括約旦河西岸,意圖是要建造起隔離牆,把佔領的土地合並在一起,與巴勒斯坦人分離開來,維持以色列的猶太性,總之,就是要保持以色列的住民大多數是猶太人。 在加沙地帶,活躍著眾多巴勒斯坦武裝派別。巴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巴伊斯蘭聖戰組織等主要武裝派別都集中在這里。隨著巴以沖突的持續,巴武裝人員不時從加沙地帶向以境內目標發動襲擊,以色列則加大了對加沙地帶的封鎖和軍事打擊,多次進入加沙地帶展開軍事行動。 2007年6月,哈馬斯與巴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在加沙地帶發生沖突,哈馬斯奪取了加沙地帶控制權。自哈馬斯全面控制加沙地帶後,以色列關閉了加沙地帶通往外界的關口。以色列的封鎖造成加沙地帶生活用品極度短缺,民眾生活十分艱難。
2008年12月26日,以色列向加沙地區發動了代號為「鑄鉛行動」的作戰計劃,造成至少1414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500人受傷。 以色列國防部長巴拉克2010年5月27日向多國外交官解釋以方封鎖加沙地帶的政策時表示,哈馬斯一直試圖損害以安全利益並羈押以被俘士兵沙利特,因此,以方的封鎖還將繼續。
然而,近3年的封鎖已在加沙地帶造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分析人士指出,封鎖對正在進行的巴以間接談判構成負面影響。封鎖一日不除,巴以僵局恐難打破。
加沙:城如監獄民不聊生
2007年6月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通過武力奪取對加沙地帶的控制權後,視其為主要安全威脅之一的以色列開始對加沙地帶實施封鎖。
以色列在加沙地帶外圍修建了十米高的厚重水泥隔離牆,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座崗樓,隔離牆以外300米是安全隔離區,闖入隔離區者將遭到無情射殺。此外,根據國際規定,加沙地帶西部沿海有15公里的捕魚區,但目前以色列僅允許加沙地帶的漁民在距海岸線3公里的范圍內打漁,以軍艦隨時在海上巡邏,向越線的漁船開火。
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將當下的加沙地帶形容為一所巨大的「監獄」。據不完全統計,150多萬人口的加沙地帶目前有70%以上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一半以上的耕田荒廢,失業率奇高,大部分居民生活只能靠聯合國的救濟維持。
以色列對加沙地帶實施封鎖的主要目的就是打擊哈馬斯勢力,而哈馬斯的宗旨是通過武力,抵抗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佔領。
2008年底至2009年初,以色列以阻止加沙地帶武裝人員向以境內發射火箭彈為由實施「鑄鉛行動」。軍事打擊共造成14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5500餘人受傷,約5萬人無家可歸,巴勒斯坦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40億美元。
由於擔心哈馬斯利用建築材料構建軍事設施,以色列禁止任何鋼筋、水泥等物資進入加沙地帶,即使聯合國也無法將建築材料運入加沙地帶,當地居民只能把遭戰火摧毀的建築手工拆除,然後用畜力車將廢料運送到水泥廠回收再利用。當地遭損毀破壞的建築無法被修復,斷壁殘垣只能凄涼地「滯留」原地,各條道路年久失修,坑窪不平。
以方:面對譴責堅持封鎖
2010年5月27日,以色列政府的一位人士告訴新華社記者,以方打算強制要求一支由多國民間機構組織、向加沙地帶運送人道主義物資的船隊接受檢查。這一決定反映了以政府現階段在加沙地帶封鎖政策上的態度。
以色列一直視控制加沙地帶的哈馬斯為主要安全威脅之一。但從長期看,封鎖政策無法給以色列帶來徹底的安全保證。「鑄鉛行動」後,來自加沙地帶方面的襲擊活動雖然有所減弱,卻沒有消失,哈馬斯仍堅持武裝反抗以色列佔領巴方領土的方針。
封鎖政策以及「鑄鉛行動」讓以色列面臨巨大國際壓力。一名未公開姓名的歐盟資深外交官先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暗示,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政策讓其成為歐盟地區官方和民間的批評對象,縮小了以色列外交空間。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政治學教授加迪·沃弗斯菲德也對上述看法表示認同。他說,類似強制檢查向加沙地帶運送人道物資船隊這樣的行動對以色列來說就像「外交公關上的一次災難」。以色列內閣多名部長也在2010年5月26日的一次會議上表達了對加沙地帶政策損害以方國際形象的擔憂。
近一段時期,以政府迫於國際社會壓力在封鎖加沙的問題上出現些許松動。但按照專家普遍看法,以色列短期內解除加沙封鎖的可能性不大。沃弗斯菲德認為,以色列強制檢查運送人道物資船隊的決定表明,以方將維持加沙封鎖政策,即使清楚這一政策將損害自身外交利益和國際形象。
前景:解封不易尚需努力
加沙地帶民眾深受以色列封鎖之苦,不斷組織各種集會、遊行等活動,一再呼籲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敦促以色列盡快解除封鎖。
阿巴斯多次表示,對加沙地帶百姓的封鎖令人痛心,應盡快解除對那裡的封鎖,使加沙地帶居民享有正常生活的權利。阿巴斯呼籲哈馬斯為巴勒斯坦人民的未來考慮,盡快恢復與在約旦河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舉行對話,簽署由埃及起草的民族和解協議,實現巴勒斯坦人民的內部團結。
封鎖也對正在進行的巴以間接談判造成嚴重影響。哈馬斯明確表示,以色列在持續封鎖加沙地帶同時與巴民族權力機構進行的談判前景令人擔憂。
為解除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封鎖,聯合國付出了不懈努力。2010年3月以來,包括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內的不少聯合國官員先後走訪加沙地帶,對那裡的經濟、人權、教育、兒童發展等問題進行調查和評估。潘基文3月訪問加沙時說,以色列封鎖加沙的政策「令人無法接受」。
雖然國際社會將繼續致力於解除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封鎖,但在以色列的強硬政策下,解除封鎖之路依然漫長。 以軍襲擊救援船隊
當地時間2010年5月31日凌晨,以色列軍艦向試圖駛入加沙地帶沿海地區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船隊開火。
據以色列媒體報道,沖突造成19人死亡,26人受傷,傷者包括4名以軍士兵。以色列軍方當天下午證實,已將船隻拖至以南部港口,並對船上人員和物品進行了檢查。
這支船隊由40多個國家資助,計劃於當地時間31日抵達加沙地帶。船隊共裝載了超過1萬噸的食品、葯品和建築材料等物資,船上有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的約750名船員。
雙方各執一詞 一支由6艘船隻組成的國際救援船隊當天凌晨試圖進入加沙地帶海域,正在該海域巡邏的以色列海軍強行攔截該船隊後,登上了其中一艘土耳其貨船,隨後雙方人員發生激烈沖突,並造成多人死傷。
沖突發生後,雙方對事件的起因各執一詞。
反對以色列封鎖加沙地帶的國際和平組織「自由加沙運動」表示,以軍登船後立即開火,船上平民出於自衛進行了還擊。
以色列軍方則發表聲明,稱以軍登船後發現部分船員手持武器,並有一名船員試圖搶奪以軍槍支,槍支走火引發了其他士兵開火。以色列副外長阿亞龍則強調,從救援船隻上搜出的部分槍支推斷,此次沖突很可能是該船隊事先策劃好的。
多方反應強烈
以軍的襲擊行動招致多方強烈反應。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0年5月31日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向前往加沙地帶運送援助物資的船隻開火,並呼籲對這起事件展開徹底調查。
土耳其副總理阿林奇宣布召回土駐以大使,並表示將向聯合國安理會發出申請,要求徹查此事。此外,土耳其原計劃與以色列聯合舉行的3場軍事演習也被全部取消。同一天,上萬名土耳其人上街遊行,抗議以軍向國際救援船隊開火。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對以方的行為進行了措辭強烈的譴責。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表示哈馬斯將舉行緊急會議。
埃及外交部譴責以色列軍隊對國際救援船隊的襲擊行為,呼籲以立即解除對加沙的封鎖和對其他巴勒斯坦領土的限制措施。
敘利亞外交部也發表聲明指出,以色列的行為是「血腥的海盜行徑」。敘外長穆阿利姆還號召國際社會幫助被以色列拘捕的船員平安返回各自的國家。
阿盟對以軍的行徑「強烈譴責」,認為這一「恐怖主義行為」是對國際法和人道主義的藐視。阿盟將就此召開緊急會議。
歐盟輪值主席國西班牙的外交部已就此召見以色列駐西班牙大使,要求以方就這一「嚴重事件」作出解釋。 法國外長庫什內發表聲明,譴責此次事件,並要求立即就此展開調查。
英國政府對事件表示遺憾,並呼籲以方開放所有通道,以便讓國際援助物資進入加沙地帶。
當地時間2010年6月5日,備受關注的以色列攔截加沙國際救援船一事再生枝節,一艘駛往加沙地帶的國際人道主義救援船「雷切爾·科里」號當地時間5號遭到以色列海軍攔截,以海軍士兵在沒有與船員發生沖突的情況下登船。
據當地媒體報道,以色列海軍三艘軍艦從當日清晨就開始尾隨該船,並五次發出令其改道的要求,但最終無果,海軍士兵中午時分由艦艇登船,而沒有採用像5月31號登船時直升機空降的形式。報道還稱,以軍是得到對方完全同意的情況下才登船的,登船後船員服從以軍命令,以軍只用了幾分鍾時間就控制了船員,並沒有與對方發生任何沖突。
「雷切爾·科里」號救援船來自愛爾蘭,載有約1200噸物資,其中包括建築材料和紙張等以色列嚴格控制運入加沙的物資,船上的19名國際人士包括志願者、媒體記者以及船員,大部分來自愛爾蘭和馬來西亞。該船原計劃於2010年5月31日被以軍攔截的6艘船同行,但因故障取消了行程。加沙地帶。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5號攔截行動之後發表講話說,今天我們看到這兩艘船的區別,科里號是一艘和平之船,我們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尊重他們表達的權利,而土耳其船的背後是一群支持恐怖勢力的暴力極端分子,他還表示,以色列將繼續行使自衛的權利。
實際上,在「雷切爾·科里」號救援船出發前,就已經遭到以色列外長利伯曼的警告:「任何傷害以色列主權的船隻都將被截流,『雷切爾·科里』號抵達加沙的機會為零」。
聯合國人權組織官員當天對以軍登船的行為表示不滿。
以色列空襲加沙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秘書長阿拉比於2012年3月12日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對加沙的持續空襲,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承擔起責任,依據國際法採取果斷行動,阻止以色列的行為。
阿拉比說,這些敵對行為將產生嚴重的後果。他表示將繼續與巴勒斯坦領導層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保持磋商,以便採取行動阻止沖突繼續。
另據埃及官方中東社報道,埃及駐以色列大使奧斯曼表示,埃及正全力斡旋以促使以色列盡快結束敵對行動,防止事態進一步升級。
2012年3月9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人民抵抗委員會」下屬軍事派別「薩拉赫丁旅」總書記祖海爾·蓋斯在加沙城西部遭以軍導彈襲擊身亡並引發此輪巴以沖突。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的轟炸迄今已造成2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另有73人受傷。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對加沙地區發動空襲。這是四年來以色列最密集的轟炸行動,到目前為止已造成至少15人死亡,包括哈馬斯武裝組織一名軍事領袖。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17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51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5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09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14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80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72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308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77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