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打德國
Ⅰ 德國和土耳其為什麼關系這么近
德國崛起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在三百年前,統治現今德國領土的哈布斯堡王朝和統治現今土耳其領土的奧斯曼帝國是接壤的。
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奧斯曼帝國和西歐國家相比開始走向衰敗,國土也漸漸分裂,國內有識之士試圖從歐洲引入新的工業和軍事技術,想要重振國家。一開始是找法國人,無奈法國政局不穩,自顧不暇;而新興的德意志普魯士國家剛剛完成統一大業,國勢正旺,於是從十九世紀初,奧斯曼帝國不斷地從德國聘請軍官擔任軍事顧問。
一戰之後,許多本來明顯的地緣和軍事聯盟關系都隨著新興國家的出現而變得曖昧。二戰時土耳其並未捲入戰爭,但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倒向美國以對抗蘇聯,隨後加入北約,和德國重新共處一個陣營。在重建德國的勞動力裡面,土耳其人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這些勞工之所以最後要努力在德國留下,也許和德國歷史上對於土耳其的影響有所關聯。
Ⅱ 土耳其在一戰時是德國的鐵桿盟國,到了二戰土耳其做了些什麼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一九一九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一九二一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為土耳其。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廢蘇丹制,奧斯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十月二十九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二戰土耳其是中立國,但它與德國的關系類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國的關系,都是親德但卻拒絕捲入戰爭。德國二戰後重建時,由於缺乏成年男性勞動力,從土耳其「引進」了大量勞工,因此現在在德國到處可見土耳其人。
Ⅲ 土耳其為什麼要參加一戰
在一戰爆發以前,土耳其雖然在國力上不如那些世界強國,但它最起碼還是一個世界大國。但是在一戰結束以後,土耳其遭到了一系列的嚴重製裁,以至於喪失了全國70%的。其實土耳其原本可以宣布中立,可是它最終在1914年11月對協約國陣營宣戰。那麼,土耳其為何會加入同盟國集團呢?
在一戰爆發的初期,德國在東西兩線都取得了勝利,土耳其誤認為戰爭將會在半年內結束。土耳其與沙俄存在領土爭端,它試圖藉助德國的力量對付沙俄,等沙俄戰敗以後,自己好收復一些土地。1914年11月,土耳其正式對協約國參戰。在此之前,土耳其的主要對手就是沙俄,兩國海軍在黑海反復鏖戰。戰局的發展很讓人意外,德國速戰速決的戰法失敗,戰爭演變成了消耗戰,這對德國來說很不利。時間進入1916年以後,雖然德國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戰略上仍處於被動狀態。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二年,在法國的凡爾賽舉行戰後會議。這次會議主要討論如何處置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的問題,正是在這次會議中,土耳其喪失了70%的領土。
Ⅳ 德國與土耳其為什麼互撕
近日,土耳其政府與多個歐洲國家「互撕」引發全球關注。事情緣起3月初,德國連續取消兩場土耳其部長級官員前來參加的為修憲公投造勢的集會。隨後的3月9日,瑞士蘇黎世地方政府宣布,由於「安全不能保障」,取消土外長恰武什奧盧原定於12日出席的在瑞土耳其人集會活動。3月11日,恰武什奧盧計劃前往荷蘭鹿特丹與當地土耳其人會面,然而荷蘭政府以「公共安全方面的原因」禁止恰武什奧盧所乘坐的航班著陸。當晚,土家庭和社會政策部長卡亞·薩揚從德國赴荷蘭,也在土耳其駐鹿特丹領事館附近被荷蘭警察攔截,並被告知他已被列為「不受歡迎的外國人」。3月12日,土農業部長原計劃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一場拉票活動,但集會場地的業主臨時取消了這場活動。同日,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在新聞通報中說,鑒於當前土耳其和荷蘭及德國之間的矛盾升級,建議土耳其總理耶爾德勒姆推遲訪問丹麥。3月13日,奧地利總理克恩表示,出於「公共安全」考慮,將阻止土耳其官員在奧地利為土耳其修憲公投舉行政治活動……對此,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接連炮轟德國、荷蘭等國的行為是「納粹行徑」,引發了歐洲多國和歐盟的抗議和回擊。
去年7月15日土耳其發生未遂軍事政變後,在德土耳其人很快捲入其中。7月31日,「歐洲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同盟」在科隆組織了一場有4萬人參與的大遊行,以表達對埃爾多安的支持。德國對此十分警惕,因為在德土耳其人本來就因為融入不暢而成為德國社會的一大問題,如果這些人更深地捲入母國內政,可能給德國帶來更多的麻煩。因此,德國拒絕了埃爾多安向在科隆集會的支持者發表視頻講話的要求。德國總理默克爾還呼籲土耳其裔德國公民忠於德國,要求在德土耳其人「不要將土耳其境內的沖突轉移到德國」。但是埃爾多安政府反而加強了對在德土耳其人的工作。
今年1月21日,土耳其議會通過了極具爭議的憲法改革草案。若草案在今年4月獲得公投通過,土耳其原本的議會內閣制將改革為總統制,總統的權力將大幅擴張。理論上,即使實行總統制,總統最多也只能連任一次,但是新總統制下的總統選舉定於2019年11月舉行,總統任期也將根據此次選舉結果重新開始計算。因此,如果埃爾多安能夠連續贏得選舉,他就有可能一直執政到2029年。為了確保修憲公投順利通過,正發黨高層近期進行了一系列造勢活動,而能否爭取到在德土耳其人的支持顯得十分重要。但德國方面認為,土耳其國內選民在修憲問題上分化明顯,土耳其一些反對派也流亡到了歐洲,正發黨高層此時集中訪歐拉票,很可能導致在德土耳其人因修憲問題產生內部沖突,不利於德國的安全與穩定。尤其在歐洲國家穆斯林移民問題日益嚴重且又紛紛面臨本國大選的大背景下,土耳其政治家的活動加劇了歐洲國家的擔憂,更加不敢向強硬的土耳其讓步。在此情況下,德國等歐洲多國陸續抵制土耳其政客入境。
Ⅳ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沒有攻擊土耳其
熟悉二戰的朋友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德國的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依靠強大的空軍作為後勤支援,配合以“閃電戰”的思想,在地面機械化部隊的牽引下,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陷了大半個歐洲,將戰車一直開到了英國附近,有包括法國和波蘭在內的歐洲大國被德國征服,此時的德國戰力可謂是十分強大。而土耳其位於亞洲西部的小亞細亞半島和巴爾干半島的色雷斯東部地區,地跨歐亞兩大洲,扼守土耳其海峽(黑海海峽),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歷來是各國戰爭時期的紛爭之地。而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一團戰火的狀況下,身為歐洲邊境的土耳其卻一直保持著中立的態度,而德國也貌似沒有對土耳其動手的行為,這不禁讓人產生了疑問。因為拿下土耳其德國軍隊既可以直接進軍中東,直取印度,又可以完成對蘇聯的戰略包圍,那麼為何一直到二戰結束都始終未見德國對土耳其動手呢。
最後也是德國自身的的原因,我們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的軍工體系被肢解,但是其之後默默的悄然建設軍隊力量,這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就是空軍,其次是陸軍,但是海軍卻一直是德國的弱項,由於海軍艦艇建設動靜太大,德國一直無法有效將其隱蔽,因此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力量在歐洲來說是戰力比較弱的。而德國想要攻擊土耳其就必須要經過地中海,雖然英國戰力有損,但是海軍是其強項,而地中海也一直處在英國的保護之中,因此德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海上去與英國抗衡,這也是不攻打土耳其的一個主觀原因的所在。
Ⅵ 德國為何會拉上二流的奧斯曼土耳其參加一戰
德國當時並非情願地選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盟友,而是因為在當時的地緣政治條件下德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利益已經深度捆綁了。德國也因為錯誤的外交策略導致在歐洲大陸上舉目無親,只得依靠孱弱的小弟土耳其了。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國際環境 作為當時的頭號強罩頌皮國,大英帝國長期以來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在大陸上維持均勢,也就是所謂的「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防止歐洲或東亞出現一個獨占的霸主,同時英國要保持海上的絕對優勢,絕不允許其他國家挑戰他的國際霸權。 維多利亞時代前期的首相帕麥斯頓說:「 」保持英國作為歐洲仲裁者的地位,而後是全世界的仲裁者,這一切取決於英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而且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隨著進入20世紀後英國勢力衰減,20世紀初的國際格局早已暗流涌動。 但是在整個十九世紀英國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他就如同非洲草原上的雄獅,雖然日漸衰老但餘威尚存。其他國家雖然在心裡已經盤算了無數次反抗計劃,但都不敢直接面對大英帝國動手。 但初生牛犢不怕虎,誰也沒想到首先跳出來反對英國霸權的不是它親手培養的小侄子美國而是剛剛完成統一不久的愣頭青普魯士德國。 普魯士帝國 普魯士帝國 說起來,德國實際上還是英國大陸均衡政策下的產物,為了制衡當時貴為歐洲大陸霸主的法國和患有領土飢渴症的俄國,英國人需要在歐陸上有個可靠的打手,但誰也沒想到最後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造就了這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可怕對手。 德國地處中歐,是歐洲最後一個崛起的工業大國。在英國支持下初生的德國剛好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憑借著在電力方面的技術發展,德國實現了彎道超車,在1871年實現統一後,僅僅用了三十年德國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就超過了原霸主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資本主義強國。而且相較於在第一次物差工業革命中崛起的法國、英國,在新興的化學、電氣工業上德國可謂是一騎獨塵。 草蛇灰線,伏延千里。德國軍事上的改革創新也為此後的多番大戰打好了軍事基礎。 普魯士軍隊 德國通過19世紀初的軍事改革,創立了軍隊大腦總參謀部體制和全民皆兵的戰爭動員體制,實現了高校指揮與全民武裝,建立了一支有著三級兵源的軍隊體系,分別是普魯士正規軍為核心,預備役、民兵役待命。 創新,創新,多少強大假汝之名。靠著這個獨一無二的軍事體系,德軍在普魯士統一戰爭中打敗規模高達40萬之巨,並且有著克里米亞和墨西哥戰爭經驗的法軍。這一役也為誰是歐陸第一大軍事強國蓋棺定論。 在軍事、經濟上一時風頭無兩的德國對於當時的國際經濟、政治體系十分不滿。當老牌殖民強國忙於全世界搶地盤的時候他還在窩里斗,而完成統一並且開啟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卻早已瓜分完畢,德國空有一身肌肉卻無處施展。隨著鐵血宰相俾斯麥退出政壇,德皇威廉二世親政,激進冒險主義在德國政壇生根發芽起來,而這必然與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發生矛盾,漸漸的,英俄矛盾被英德矛盾漸漸地替代,成為當時世界格局的主旋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疆域變遷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已經落後於西方發展大潮,但憑借著祖上打下來的土地,它在中東的地理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而失意人德國自然也與這個相鄰不遠的沒落帝國打得火熱起來。 德國在挑戰英國霸權的時候並未多加試探,直接一步到位。通過試圖修建一條鐵路把與英國的矛盾徹底激化。 19世紀80年代,德國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對金屬、礦藏、能源以及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長。而疆域遼闊,地處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擁有現代工業急需的鉛、鋅、煤、石油以及銅等自然資源。因此德國計劃向落後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三方之間的聯系,各取所需,互利共贏。仔細想想,這個計劃在今天的國際社會上是不是有點眼熟。 3B鐵路 這一計劃的中心就是德國打算修建的3B鐵路,從柏林出發,經過拜占庭最後到達巴格達,因為三地都是以B為首字母,故而稱為3B。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因為自身的羸弱,常被歐洲諸國輪番欺負櫻賣,而懷有挑戰者身份的德國自然不可能去拉攏現有體系的收益者,只有獨辟蹊徑,拉攏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樣的過氣帝國作為盟友。土耳其與德國的關系友好也從此打下基礎,土耳其移民日後更是成為德國境內第一大移民種族。在2018年足球世界盃上我們也看到了土耳其血統的徳裔球員厄齊爾因為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合照而在德國引起軒然 *** 。 而在1908年,英國勘探隊在伊朗發現數目驚人的石油也為這新舊之爭添了一把火。中東不再是漫漫黃沙的不毛之地,而是埋藏著黑色黃金的天賜寶地。但是不巧的是此前英國從未把目光投向這片無利可圖的荒地,所以這里還未有歐洲國家的諸多染指。石油,這個工業的血液將掀起第一次波瀾。 日不落帝國 當時大英帝國的政治家認為3B鐵路所控制的區域恰好是英國本土與印度之間的交通命脈和中東的產油區。這條鐵路一旦修建成功,那麼中東的石油資源也是德國人勢在必得的囊中之物,如虎添翼的德國還占據著英國的生命線,帝國的崩潰也全在德國人和土耳其人的一念之間。 英國意識到此前大搞的大陸均衡已經瀕臨崩潰,必須找到歐陸上的戰略同盟國,為了壓制德國,必須拋棄超然的孤立政策,不惜與傳統對手法國和俄國結成同盟。 勇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 也不知道是不是梁靜茹給了德國勇氣,面對當時的三位西方霸主——英國、法國、俄國。它既不合縱連橫也不逐一擊破,德國直接帶上了他的二流盟友們和這三大強國開干,後面的故事大家也就知道了,在一戰失敗中的德國也因為一戰的傷痛而毅然決然地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因為盟友拖後腿,二戰中的戰五渣義大利和把頭號工業強國美國拖入二戰戰場的日本,德國又遭遇了同樣的大敗。 外交,是多麼的重要。盟友,是多麼的無能。
Ⅶ 德國跟土耳其淵源怎麼這么深
德國二戰結束後,青壯年死傷大半,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需要大量勞工,旁邊的東歐國家都在搞共產主義,跟當時的西德是完全兩個陣營的。德國人看了一圈發現就土耳其離得不遠,青壯年大把,就把人都招來當工人了,跟中國的農民進城務工一樣。來了么,人家就不想走了,拖家帶口,越來越多土耳其人來到德國。
Ⅷ 二戰中土耳其宣布中立,為何最後幾個月倒向蘇聯和英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土耳其站錯了隊,慘被列強瓜分。歷史教訓讓土耳其認識到:不要輕易選邊站,萬一再老眼昏花站錯隊,那點家底還夠列強分的嗎?
但是,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走鋼絲。看地圖就知道土耳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土耳其往北就是蘇聯,往西就是德國重點經營的巴爾干半島,往南是地中海、非洲,往東是亞洲。
位於歐、亞、非十字路口,還扼守對各方都非常重要的黑海出海口,各方都緊緊盯著土耳其,都在督促土耳其上自己的船。
最先找上門來的是英國、法國,1939年初,英、法想和土耳其簽訂互助條約。土耳其現在不確定英、法能不能頂住德國,但也沒有直接拒絕,就是拖。英、法被拖得七竅冒煙,土耳其依然不鬆口。畢竟,得罪英、法是小,距離自己太遠。而蘇聯就在自己旁邊,得罪了蘇聯那位爺,有自己好果子吃嗎?
土耳其想巴結蘇聯,蘇聯還瞧不上土耳其。蘇聯當時正和德國談判,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土耳其代表灰頭土臉的來到莫斯科,又灰頭土臉的離開莫斯科,蘇聯人連個驢肉火燒也沒請客人吃。
蘇聯既然不把自己當盤菜,看來只能和英、法這種次一級的強國簽約了。英、法需要土耳其在地緣戰略上的支持,自然也向土耳其提供保障:只要德國或蘇聯進攻土耳其,或影響到土耳其的利益,英、法一定會提供所有必要的援助。
土耳其不敢過於相信英、法,他們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醜行,就發生在前不久。果然,英、法對和土耳其簽訂的白紙黑字,沒說賴賬,也基本不履行。
土耳其也不想和英、法泡蘑菇,他們還是更看重蘇聯。蘇聯進攻芬蘭,英、法要土耳其開放領空,土耳其因怕得罪蘇聯,拒絕了英、法。
英、法還不死心,又想忽悠土耳其當炮灰。德國在1940年5月進攻西歐時,但土耳其拒絕英、法。
英、法提出了什麼要求?竟是讓土耳其封鎖黑海出海口。這等於向德國宣戰,土耳其憑什麼做那隻替猴子火中取栗的蠢貓。
土耳其對二戰的態度,還是先圍觀,看情況再說。對德國,對英、法,對蘇聯,都是既不得罪,也不入伙。土耳其還是擺脫不了狡兔本性,當土耳其看到德國勢力大,蘇聯岌岌可危時,土耳其就跳上了德國的船。
在蘇德開戰前四天,也就是1941年6月18日,土耳其就和德國簽約,承認互不侵犯(實際上是德國承諾不侵犯土耳其)。土耳其嘴上說不在蘇、德之間選邊站,但看土耳其的種種作為,還是站在德國一邊。
土耳其和蘇聯(沙俄)有很深的歷史恩怨,再加上蘇聯要尋找印度洋的出海口,勢必要突破土耳其。站在土耳其的角度,他們寧可讓德國吃掉蘇聯。這樣一來,土耳其的生存壓力就會大大的減輕。土耳其人告訴德國人:祝你們早日消滅蘇聯。
現實卻打了土耳其一記響亮的耳光。二戰後期,德國越打越沒脾氣,眼看蘇聯要贏了。
土耳其有的是辦法。不就是向蘇聯人賠笑臉嗎?土耳其開始向蘇聯,以及英國暗送秋波,說有什麼事可以談談價。此時是1943年,雖說德軍敗象明顯,可土耳其還是不敢確定德國會不會來個咸魚大翻身,對加入蘇英陣線還是拖拖拉拉。
蘇聯對土耳其的首鼠兩端明顯不耐煩,蘇聯老大通過英國傳話:要跳船趕緊跳,現在還來得及。到了明年,盟軍對德軍優勢更大的時候,也就不稀罕你跳不跳船了。
這話已說得非常清楚:留給土耳其的時間不多了。
也不知道土耳其是怎麼想的。到了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都開了,土耳其還在猶豫是否跳船。連對土耳其向來「好脾氣」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都忍不住說:給你最後一次機會,別玩兩頭通吃,最後讓你一頭都吃不著!
土耳其知道再也不能保持所謂的中立了,趕緊對德國宣戰,時間是1945年2月23日。而蘇軍向德國首都柏林發起總攻的時間,則是1945年4月16日。
蘇聯大罵土耳其狡猾,哪有這么宣戰的,分明就是白撿便宜。而西方出於在戰後抗衡蘇聯的考慮,對土耳其的狡兔三窟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還是倒向西方,1952年加入北約,成為北約與蘇聯對抗的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