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在巴以沖突想要什麼
1. 我想知道巴以沖突的由來和始末。
(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歷史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巴勒斯坦地區也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再者,《聖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沖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艾薩克(Isaac)和孫子雅各布(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雅各布有十二個兒子,由於約瑟夫夢見在收獲時,哥哥們的麥捆圍著他的麥捆一圈,並且哥哥們的麥捆全部倒向中心倒向了他的麥捆。於是約瑟預示,哥哥們甚至父親都會向他臣服。這使得11個哥哥們全非常憎恨他們的兄弟約瑟夫,認為他自命不凡,於是把他賣到埃及當奴隸。不過約瑟夫有一個解夢的本領,深得埃及國王的喜愛,於是他被封作宰相。後來雅各布和他的兒子們來到埃及投靠約瑟夫,並大量繁殖他們的後代,這些後代就第一次被稱作以色列人(Israel,意思是上帝為其斗爭或者是與上帝作斗爭)。埃及國王看到繁盛的猶太人,視他們為威脅,為了除掉這個隱患,他找借口把這些以色列人貶為奴隸。痛苦的服役生活使可憐的猶太人反抗了,於是就有了摩西,也有了摩西十誡,帶領以色列人返回故鄉的故事。後事冗繁不再詳敘。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王國--以色列王國,而他們有兩位出色的國王,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在位期間,發展貿易,以武力維持其統治,使以色列發展到鼎盛。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王國定都耶路撒冷,被確立為猶太民族的神聖之地,這樣就為巴以沖突的症結難解奠定了根源。
由此看來,猶太人的歷史,至少是他們認為的事實,顯示出他們的民族特質,在他們的潛意識中,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但更是一個克服災難的民族,他們有勇氣,也有力量與種種上帝的考驗作斗爭。但是他們近代的慘痛遭遇似乎比《聖經》記載的大災難還更加悲慘,難道是他們的另一個考驗?可以肯定的是,那慘絕人寰的經歷永遠刻在猶太人歷經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國被滅亡以後,希臘羅馬王國也曾佔領過這片土地,猶太人就在這個時期流放到世界各地,他們失去了自己的家鄉,被迫逃到東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波蘭,但人身利益卻被大大的限制。也許是因為他們是一個聰明的民族,在政治、醫學、藝術各領域成就斐然,於是就遭到別的民族的嫉妒。沙俄時代和二戰期間的大屠殺成為了猶太人最慘痛的記憶,也許因為如此猶太人的憤怒一發不可收拾。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沖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兩國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後,受到阿拉伯世界國家排擠,阿拉伯國家於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四次對其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後來阿拉伯國家戰敗,100多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世代居住的家園,淪為難民。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勒斯坦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勒斯坦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譴責恐怖主義。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主持的秘密談判之後,以色列和巴解組織簽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計劃。1994年5月4日,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在開羅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里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1994年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1994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二)巴以沖突之源—聖殿山
猶太教古經典這樣記載:「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圍填世界的海洋;黑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臉就是聖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聖殿山,歷經滄桑,已成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巴以半個多世紀的流血沖突,最大的症結就在於聖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爭奪的根源和焦點,則集中在聖殿山的歸屬。2000年就是因為當時的利庫德領導人沙龍闖入這里,引燃了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
雖然名為聖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頭的影子,極目之處,只見一片矩形石建築群和蓊鬱的樹木。事實上,聖殿山還是古猶太人流傳下來的稱呼。猶太教古經典就曾記載,上帝為考驗猶太始祖亞伯拉罕,讓他在聖殿山一巨石上獻祭獨子以撒。在基督教傳說中,這塊石頭也被視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類始祖亞當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紀,雄才大略的猶太國王所羅門在這里建了第一聖殿,存放約櫃、諾亞方舟等聖物。聖殿後被毀,又重建,但最終於公元2世紀被徹底毀滅,猶太人也被驅逐出故土,浪跡天涯。
聖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稱此地為「聖地」。因為在這個當年的猶太聖殿遺址上矗立著有千百年歷史的阿克薩清真寺和金頂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為伊斯蘭教繼麥加和麥地那後的第三大勝地。原來的猶太聖殿遺跡也就幾乎盪然無存了。
踏步聖殿山,幾乎每一個磚瓦都有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或神妙,或凄婉。對於猶太人和穆斯林來說,聖殿山已沉入他們的心靈。但這種聖跡的重疊,也隨即轉化為宗教的紛爭和歷史的積怨,由此使這塊方圓不足0.135平方公里的的地方,承載著太多的仇殺與血淚;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巴以人民的對立情緒,直至2000年激化為流血沖突。
在聖殿山,巴以雙方也不時爆發激烈的槍戰,對於每一方而言,都會不屑和不滿於對方的到來,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聖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對於這座占據著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聖殿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願意拱手相讓。在阿克薩清真寺西面即是西牆。從外觀上看,這堵牆與巴勒斯坦其他牆別無二致。但由於歷史原因,它成了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古國不滅,民族長存的象徵,猶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稱為「哭牆」。許多猶太人就對當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們到「哭牆」祈禱耿耿於懷。這種情況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方結束。結果是猶太人以武力攻佔了整個東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猶太教的宗教導師)和將領們趕往西牆,撫牆放聲痛哭。
許多猶太人因此堅持,以色列決不能放棄聖殿山。2000年9月,「鷹派」代表人物沙龍穿過西牆右上方的一個小門,進入阿克薩清真寺,以此宣示猶太人與聖殿山的宗教關系。此舉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為一直延續至今的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聖殿山從此更加喧鬧。時常猶太人在西牆邊祈禱,巴勒斯坦人則藉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擲石塊,然後是以軍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開槍甚至闖入清真寺抓人。
(三)總結
可見,巴以沖突的直接起源在於猶太人的復國運動,建國後又屢次把巴勒斯坦人趕出故土,就像當年別人對他們所做的一樣,而且越演越烈,終於釀成了民族矛盾。而更為深刻的原因是,兩個民族都曾是這塊土地的主人,兩個民族都視同一個城市為宗教勝地,從而沖突就有了更為堅實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決也變得更加困難。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怨恨的釋放,雖然可以理解,但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分強硬和蠻橫卻為本來可以更好解決的問題留下了禍根。
2. 巴以沖突到底是咋回事
巴勒斯坦在亞洲西部,位於地中海、死海、約旦河之間,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公元前三千年,從阿拉伯半島遷來的半游牧部落的迦南人定居巴勒斯坦,公元前二千年建立迦南國。後來,愛琴海沿岸的腓尼基人來到巴勒斯坦沿海地區,「巴勒斯坦」這名稱在希臘語中是「腓尼基人的土地」的意思。再後來,公元前1200年,猶太人祖先(希伯來人)來到了巴勒斯坦。從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13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總共居住了約1300年。希伯來人原是游牧民族,以前常在幼發拉底河流域(即今天伊拉克)一帶活動,後來遷居到埃及。在公元前1200年前,希伯來人受埃及統治者欺負壓迫,在其首領摩西帶領下又遷居巴勒斯坦。
猶太人到巴勒斯坦後,就不斷與先前早已在此定居的迦南人、腓尼基人作戰,並於公元前1025年建立了希伯來王國。後把耶路撒冷作為首都。公元前923年,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兩部分,北部稱以色列王國,南部稱為猶太王國。後來,所有希伯來人都叫猶太人。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征服了以色列王國,其居民被亞述人同化。從此,猶太人向外離散過程開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消滅了猶太王國,其國王和大批居民被擄到巴比倫。
公元前538年,占據今伊朗一帶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波斯對猶太人很寬容,積極扶植猶太教,還允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但猶太人過慣了巴比倫繁華的都市生活,不想回巴勒斯坦,只有小部分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定居,,這些人成為現代猶太人的祖先。此時,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遠多於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其後幾百年,又有許多猶太人從西亞離散到南歐、北非、中亞等地。公元前143年猶太人擺脫了希脂人的統治,建立了獨立國家。但此次復國並未使散居在外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入侵滅掉猶太國,對猶太人實行殘暴統治。猶太人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先後舉行了4次大起義,反抗羅馬帝國殘暴壓迫、統治。但起義全被血腥鎮壓下去,羅馬帝國殺害猶太人100多萬。到公元132年,猶太人除被殺外,余者大部分被趕出巴勒斯坦,結束了長達1300年猶太民族主體定居巴勒斯坦的歷史。殘留的少量猶太人在其後的漫長歲月中,部分同化於當地民族,還保持對猶太教信仰和民族意識的則很少,如1170年,巴勒斯坦只有猶太人1440人。
猶太復國主義以上述歷史,作為在20世紀要在巴勒斯坦驅趕巴勒斯坦人來建立以色列國的根據。那麼,猶太人祖先曾在現今伊拉克、埃及居住過,是否猶太人也有權利趕走現今的伊拉克人或埃及人,在伊拉克或埃及的一塊地盤上建立猶太人國家呢?古羅馬人曾佔領過巴勒斯坦,古羅馬人的後輩是否現在也有權利要求佔領巴勒斯坦?
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的要求,當初有許多西方人士也是持反對態度。「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指派金.克蘭委員會調查猶太復國主義分子聲稱的,猶太人對巴勒斯坦的第一次佔領給予了猶太人以這塊土地的所有權問題。對這一問題的調查是這樣說的:『猶太復國主義分子的代表經常提出,基於2000年前的一次佔領,他們對巴勒斯坦擁有所有權。這種自稱的最初所有權簡直無法給予嚴肅的考慮。』事實上,24000居住在那裡的猶太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強烈反對在阿拉伯土地上建立一個猶太國。一年後,在英國上議院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一次辯論中,西登漢勛爵對以前和以後的許多觀點作出反應說:『我完全同情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的願望,但是,如果為此要使另一個民族承受巨大的非正義的對待,那麼我認為這樣的民族之家就不應該建立。巴勒斯坦並非猶太人固有的家園。它是在他們征服後佔有的,而且從來沒有全部佔領過。現在他們則公開索要這些。他們對巴勒斯坦提不出比古羅馬後裔對這個國家擁有的更為正當的要求。』」
並且,在猶太人到巴勒斯坦之前,迦南人、腓尼基人就已經在巴生活了許久,他們後來同化了殘留的部分猶太人,再後來,他們同進入這一地區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通婚(實際上,在伊斯蘭教產生前,巴勒斯坦已有大量阿拉伯人),同化演變為今日的巴勒斯坦人。因此可以說,迦南人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祖先,他們在巴勒斯坦已生活了5000年。他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是這塊土地的主人。
在基督教的傳說中,耶穌是被猶太當局抓獲並迫害致死,有的傳說又說出賣耶穌的猶大就是猶太人。反猶活動策劃者就此經常煽動基督教徒迫害猶太人。4世紀末,羅馬帝國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基督教在歐洲傳布更廣,其後歐洲猶太人所受迫害更嚴重。這種迫害從中世紀到現代,一直周期性地發生,使「基督教文明」區的猶太人「不僅遭到一個無權的民族所遭受的一般的經濟和政治壓迫,而且還遭到剝奪他們起碼的公民權的壓迫」。例如,從5世紀到7世紀,西歐基督教國家裡,大量猶太人被從各個城市趕出去,或被當作麻風病患者隔離起來。11世紀前後,十字軍征伐異教徒掀起的歇斯底里宗教狂熱中,十字軍所到之處,作為異教徒和傳說迫害耶穌罪人的猶太人被大肆殺戮。1215年,基督教會宣布禁止一切不佩徽章的猶太人在街上行走,違者處以死刑。1290年,英王愛德華一世下令將所有猶大人逐出英國,至少1.6萬名猶太人被迫離開英國。1182年、1306年和1394年,法國3次驅逐猶太人,還頒布法令規定:任何基督徒庇護猶太人或與猶太人談話,將被處以死刑。15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的宗教法庭以拷打和火刑處死來強迫猶太人改信基督教,並於1492年將20多萬拒絕改變信仰的猶太人驅逐出境。由於在西歐天主教區倍受欺凌,部分猶太人向東歐及俄羅斯遷移。但到了近代,大規模反猶運動又在東歐和俄羅斯發生。法國大革命後,西歐各國先後在法律上解放了猶太人,但迫害猶大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而日常生活中歧視猶太人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天主教「羅馬教會在煽動反猶方面起了主導作用,19世紀末期的教皇庇護九世曾說過,猶太人是『游盪於羅馬大街小巷中的野狗,總是在狂吠和騷擾我們』。」當猶太資產階級與當地資產階級競爭發生利益矛盾時,歐洲當地資產階級總是極力煽起反猶情緒來排擠猶太資產階級,以圖挫敗他們的競爭。而猶太勞動者更是承受階級和民族雙重壓迫。
反猶、排猶不僅在歐洲存在,在主要信奉基督教的、「民主的」、現在強烈要求巴勒斯坦人承認猶太人生存權的美國,同樣存在。甚至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排猶現象也很普遍。排猶情況散見於許多資料中。由在耶魯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斯蒂爾撰寫,講述20世紀美國最有名的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一生的《李普曼傳》寫道:「就連已被同化的德國猶太人也未能躲避19世紀末席捲美國的排猶浪潮。不僅新來的移民,就是有文明教養和完全『美國化』的老一代德國猶太人也都被上流社會的俱樂部、避暑勝地、大學中的兄弟會和女生聯誼會拒之門外。」「20年代初,正當李普曼敦促猶太人不要拋頭露面時,排猶主義又卷土而來,它對社會生活影響極大,以至於一些私立大學開始限制招收猶太學生。」 當時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的老闆「亨利.福特出錢資肋對『猶太人世界性陰謀』的攻擊,三K黨又在對排猶情緒火上澆油」。美國「20年代制定的嚴格的移民法公開歧視南歐人和東歐人——猶太人、義大利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美國記者兼作家曼徹斯特寫道,「1932年……首都(即華盛頓——筆者注)居民有26%是黑人,可是他們卻一直默默忍著痛苦……百貨店、電影院、政府機關自助食堂都不許黑人進去。黑種工人在賓夕法尼亞大道為司法部新樓挖地基都自帶午飯,否則就得挨俄;那怕要一杯水喝,也得走上兩英里路,過了第7街,才能找到一家小食店肯賣給他們……最富有異國情調的地區是卡洛拉馬高地和馬薩諸塞大道,很有些富麗的宅邸,不過猶太人誰都知道那是『閑人免進』的地方。那時排斥猶太人風氣之盛,不下於排斥黑人。」因此,歷史並不象有的人所說,20世紀只是希特勒德國才反猶、排猶,其他西方國家都在為捍衛猶太人的權利而斗爭。這種說法想將自己國家與反猶、排猶脫掉關系。其實,當時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都程度不同存在反猶、排猶,希特勒德國不過在此基礎上,把反猶、排猶浪潮推到了更高的高度。也就是說,西方世界歷來的反猶、排猶為希特勒德國反猶、排猶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西方各國資產階級都有很多反猶、排猶行為,而希特勒德國不過是他們中間的反猶、排猶的激進派。因此,美國匹茲堡大學威廉.薄偉林教授在2004年11月來華作演講時就講道:「1899年到1939年間,西方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徵是反猶主義猖獗」
如果說,猶太人長時間在基督教區的歐洲飽受欺壓的話,歷史上,阿拉伯地區的猶太人卻在較長時間里受到阿拉伯人的友好對待。曾經在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時,加入以色列軍隊同阿拉伯人作戰的、親認色列的美國學者薩弗蘭,在其所著的《以色列的歷史和概況》一書中寫到歐洲基督教區對猶太人的迫害、殺害時,還寫道,「一般說來是寬容的阿拉伯穆斯林的統治下,亞歷山大的猶太人又興旺起來……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在政治、財政、科學和教育各個領域里獲得了顯要位置。」當阿拉伯人從北非跨海,佔領西班牙後,猶太人也跟隨到了西班牙,「他們成為阿拉伯人強有力的夥伴,發展起燦爛的文明。城鄉一切行業都向猶太人開放,許多人在各個西班牙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領域得到最高的位置。」所以,薩弗蘭也認為,「猶太人在西方世界過的日子遠不及在伊斯蘭統治地區過得那樣好。」可是,後來猶太復國主義者們卻恩將仇報,他們不是向那些迫害、歧視他們的歐美資產階級進行斗爭,主張自己的權利,卻是在歐美資產階級支持下,向長期善待他們祖輩的阿拉伯人大肆進攻,搶奪阿拉伯人的土地和房屋,將上百萬阿拉伯人趕出自己的家園。猶太復國主義者建立以色列過程中及其後,用當年羅馬帝國對待猶太人的方法來對待長期善待猶太人的阿拉伯人民。
猶太人在「文明的、民主的」歐洲、北美飽受壓迫,使許多猶太人認為,是因為沒有自己的國家,才使自己的民族在1000多年裡飽受迫害。所以,在19世紀末,在歐洲和北美的猶太人中間,出現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該運動希望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回到這個自己的國家,以結束自己民族受迫害、受歧視的歷史。因此,猶太復國運動,猶太人想建立自己的國家,並不是法西斯德國後來迫害猶太人的結果,因為他們的產生是法西斯德國產生之前許多年的事。
正因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都反猶、排猶,只不過法西斯德國更過激一些(也就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別),因此,當德國大肆迫害猶太人時,西方其餘各國並沒有對法西斯德國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採取實際行動(而現在西方常攻擊不聽話的國家造成「人道主義災難」,然後給予軍事侵略或制裁),也未對受迫害的德國猶太人採取多少實際援助,不太願意接納他們。歐美其他國家一般只是對德國表示遺憾或進行譴責(譴責都算態度嚴厲的)。在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在法國暗殺了一名德國外交官的第2天,「1938年11月,……納粹集團搗毀猶太人的商店,焚燒猶太教堂,並在街上襲擊猶太人。數十名猶太人被殺,數千人被送集中營……這一震驚世界的事件被稱作『水晶之夜』羅斯福總統召回美國大使以示不滿……《新共和》雜志建議美國放寬移民條件,讓受迫害的猶太人進入美國。但是這一建議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1939年初,議員羅伯特.瓦格納提出一項提案,要求政府允許20萬德國難民兒童不受移民定額限制進入美國,可是政府對此緘默……美國政府和其他許多政府一樣……不希望他們逃到美國來,於是建議他們逃往安哥拉、馬達加斯加、英屬蓋亞那和烏干達等歐洲殖民地(以前英國曾建議在其東非的殖民地「為猶太人提供一個民族之家」——筆者注)。……但卻未能見效。」猶如現在作為美國黑人上層人士的賴斯完全溶入美國統治集團之後,立場就與統治集團相同而與普通黑人不同一樣,作為美國猶太人上層人士的李普曼也認為納粹迫害猶太人只是「歐洲『人口過剩』的問題」。「當有人極力要求修改美國移民法,接納難民時,李普曼卻建議『過剩的』猶太人到非洲去。李普曼沒有公開批評羅斯福對猶太人的慘狀漠不關心」。1939年中期,「聖路易斯號」客輪「滿載930名猶太難民從漢堡出發來到哈瓦那(當時古巴完全被美國控制),但是由於難民們的簽證不符合手續而被拒絕登陸,於是他們試圖在邁阿密靠岸,可是又遭到美國政府的拒絕,被迫返回歐洲。盡管早在1942年死亡營就盡人皆知,李普曼卻沒就此寫過什麼。……國務院實際上對納粹滅絕猶太人的計劃進行了消息封鎖……屠殺猶太人的步驟不斷加快,奧斯維辛集中營每天屠殺1.2萬人,共有100萬人在那裡慘遭毒手。而美國政府卻對難民採取冷淡態度,並且拒絕炸毀通向死亡營的鐵路。」因此,美國政府對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態度是冷漠的,甚至抱著隨他的便的態度,更沒有它常談的「制止人道主義災難」的「高尚」舉動。
戰後,迫害猶大人的粹德納國已不存在,但沒有納粹迫害的猶大人從歐洲外流現象有增無減。「歐洲猶太人的最大潛在避難所是美國,1945年12月22日,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宣告一項迅速接納來自歐洲的政治避難者和難民進入美國的政策……一年以後,在1946年12月19日,總統宣告,到10月21日為止,只有4767人在這些行政安排下被接納入境。」似乎非常關心猶大人的人權的美國實際上是口惠而實不至。英國外交大臣「貝文在惠特森召開的1946年工黨大會上宣布,美國壓迫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的理由是『因為他們不要猶太人住在紐約』,一位美國的猶太記者承認,……許多對猶太移民進入巴勒斯坦的最熱心的大會支持者,同樣也是限制猶太移民進入美國的熱心鼓吹者。」所以,英國學者柯克寫道,美國支持猶大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這些措施並不是全部地為著猶太難民的利益的;在美國,任何大量地在猶太社團增加人數,似乎連猶太社團本身也不贊同;因為猶太人總數業已達到500萬以上,而且猶太人集中在美國那些大城市裡早已引起程度嚴重的反猶太主義,而猶太社團則極力希望不要去使它激化。」因此,美國在國際上冠冕堂皇的、支持猶大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國家的口號下,掩蓋著其國內的反猶、排猶丑態,掩蓋著驅使在美國不受歡迎的人們去佔領他人家園以充當自己在中東的鷹犬的禍心。
英美對猶太復國主義及恐怖活動的縱容和支持
如果僅有散居各國的猶太人想復國,沒有勢力強大的帝國主義支持,猶太復國主義根本不能成功。猶太人復國成功,先期主要是有英國支持,20世紀40年代後主要是美國的支持。西方壟斷資本根據形勢需要,不時掀起排猶浪潮來打擊與其競爭的猶太資產階級,另一方面,有時他們又想利用猶太資本的力量來為其海外擴張勢力效力。正是基於後者考慮,英美資產階級先後大力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英國1882年佔領埃及後,特別想控制巴勒斯坦。英國想以巴勒斯坦作為向中東腹地擴張的跳板(當時西亞很多地區都是奧斯曼帝國屬地),並作為他控制的蘇伊士運河的東面屏障。英國認為,如能這樣,將加強自己與法國、沙俄等爭奪中東時的地位。
英國想去控制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也想去此處復國,英國的侵略野心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復國計劃相吻合,這使他們後來的勾結有了可能。猶太復國主義最早的領導人赫爾茨(奧匈帝國記者、猶太人)看出這種可能,想通過這種勾結來實現猶太復國計劃。他在1896年「發表了《猶太國家》一書,提出建立猶太國家的完整綱領。他宣稱,未來的猶太國家將依靠大資本家的金錢和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建立起來;這個國家將由富人治理,而窮人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至於土著阿拉伯人,必須強迫他們服勞役,然後將他們驅逐出去。」他還明確表示,「由猶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建立的國家將充當歐洲防範亞洲的堡壘」。猶太復國主義頭目、後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統的「魏茲曼在1914年曾向英國獻媚說:『如果巴勒斯坦進入英國的勢力范圍,並且英國此後鼓勵在那裡安置猶太人的話,那麼在以後50年中,將有可能引進100萬或更多的猶太人,他們將形成蘇伊士運河的一支強大的衛隊。』」猶太復國主義自願充當帝國主義對付亞洲人民(首先是中東人民)的鷹犬、打手。
一戰爆發後,猶太復國組織的頭目們也看出英國將從埃及出發攻佔巴勒斯坦,他們認為在英國支持下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家的前景就將實現,為此,他們頻繁與英國政府要員接觸。1917年,英軍大舉攻入巴勒斯坦,英國政府認為在巴扶植一個親英猶太實體應提在議事日程上了。英國想利用猶太實體來協助自己在中東的殖民事業(也就是讓猶太實體充當自己壓迫、鎮壓阿拉伯人的助手、打手);而在阿拉伯民族之外另加入猶太民族,可利用民族矛盾相互制衡,以分而治之實現統治;另外,如戰後其他國家要求各國退出所攻佔地域時,可以幫助猶太人建立家園為英軍長期留駐巴勒斯坦的借口。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在給猶太復國組織頭目、猶太財閥羅思柴爾德的信中正式宣布:「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之家」,這就是著名的「貝爾富宣言」。一個月後,英軍趕走土耳其人,佔領巴勒斯坦全境。戰後的1922年,國際聯盟正式批准巴勒斯坦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
在英國縱容下,「依靠國際猶太資本財團的資助,一些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大肆奪占阿拉伯人的土地,驅趕阿拉伯農民……猶太極端分子還建立了專門進行恐怖活動的秘密武裝。阿拉伯人忍無可忍,於1929年8月再次舉行武裝暴動,同猶太人發生激烈沖突。」因此,我們知道為什麼巴勒斯坦人要同猶太人斗爭,因為猶太復國主義者們霸佔了他們的家園。並且知道猶太復國主義者為霸佔他人家園不惜採取恐怖主義活動。知道是誰在巴勒斯坦首開恐怖活動的先河,知道侵佔他人家園的恐怖活動(包括以色列現在的國家恐怖主義)是引起反抗侵佔的恐怖活動(當然,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反抗活動)的原因。
30年代,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數量急劇增加。1880年巴的猶太人僅2萬,1918年也僅5萬人,占巴總人口的7%。1939年,在巴猶太人達「44.5萬人。英、猶默契,奪取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把許多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在阿、猶兩個民族之間播下仇恨的種子」。猶太人在巴的急劇增加,就其原因,除英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扶持外,還因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肆迫害,而「關注人權」的歐美各國對猶太人的慘狀漠不關心,拒絕他們入境避難,大批猶太人只有進入巴勒斯坦定居。因此,我們可以說,猶太人當時進入巴勒斯坦情有可原。但你應與原來一直住在這兒的阿拉伯人和平相處,而不能反而奪占阿拉伯人的土地、房屋,將其趕出家園。就象你避難進入某家,你不能反而將接納你的人家趕走啊!另外,約1800年前壓迫、殺害你們的祖先,並將其從巴勒斯坦趕走的是自歐洲侵入的羅馬帝國,而不是阿拉伯人的祖先。即使親以色列的美國學者費希爾也寫道,「猶太復國主義者沒有看到他們侵犯了另一個民族的家。」1939年起,英國修正了「扶猶排阿」政策。1939年5月17日,英國發表白皮書,限制猶太移民和「購買」士地。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1936~1939年巴勒斯坦人民反抗英、猶合夥侵佔其家園和財產的武裝起義,以及阿拉伯各國人民對英國「扶猶排阿」政策的抗議,迫使英國重新考慮他的政策。同時,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時,德國宣傳機器一再表示支持阿拉伯人,力圖拉攏阿拉伯各國反對英國。倫敦深知中東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為避免大戰之前自亂陣腳,需拉攏阿拉伯世界,為此必須改變對猶太人的政策。
5.17白皮書遭到猶太復國主義極力反對,因為這將使猶太人永遠無法成為巴勒斯坦的多數民族,從而影響他們在巴勒斯坦復國的計劃。「他們一般認為巴勒斯坦的政治前途最終主要取決於力量和人數對比的既定事實,而主要不是取決於任何法律上或政治上的公式。」因此「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和全世界的猶太復國主義者把這份白皮書抨擊成一份奸詐的文件,並要不惜任何犧牲來『挫敗』它……一個英國警察在耶路撒冷被擊斃;猶太建國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本.古里安(以色列建國後任首任總理)宣稱,這次暗殺就是『猶太人開始反抗』英國新政策的『標志』」。猶太人開始襲擊英國軍警,炸鐵路、工廠,1944年11月6日還暗殺了英國常駐中東大臣。從此,猶太復國主義脫離大英帝國軌道,轉而投向美國。英國也看出美國要通過扶持親美的猶太國家,在中東排擠英國。因此在隨後一段時間里,英美對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上產生了一些矛盾。
「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正式主張……在1942年於紐約市比爾特摩爾旅館起草的綱領中提出。這個比爾特摩爾綱領由猶太建國會的內部總理事會在耶路撒冷予以批准。該綱領要求成立一個包括整個巴勒斯坦在內的猶太共和國,並且要求移民不受限制,移民事務由猶太建國會實行管理。」可以看出,猶太復國主義根本不想與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共處,他們想獨占巴勒斯坦,為此不惜用各種方法(包括威脅和各種暴力恐怖活動)將阿拉伯人趕出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同樣,為使各地猶太人「不受限制」移居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也不惜用恐怖活動對待英國當局。「古里安已經警告過,如果英國政府重又按1939年的白皮書行事,那麼所得到的答復將會是在巴勒斯坦發生『流血恐怖』和『經常性的殘暴行動』。」現在,包括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以色列說,抵抗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搞恐怖活動,要求解除抵抗佔領者的武裝(他們說這是非法武裝)。但是,為大量移民巴勒斯坦,趕走巴勒斯坦的原住阿拉伯人, 當年猶太復國主義搞了無數計的恐怖活動,成立了專搞恐怖活動的非法武裝。「古里安批准了巴勒斯坦的三股非法猶太復國主義武裝力量的公開行動。」三股武裝力量是哈迦納、伊爾貢和剛毅隊,哈迦納成員約6萬人。
這三股武裝力量除大肆襲擊英軍警(包括用汽車炸彈炸毀巴勒斯坦英軍總部)外,還在巴勒斯坦大搞恐怖活動。1945年10月31日晚,哈迦納突擊隊「撬起巴勒斯坦鐵路的鐵軌153處;伊爾貢攻打利達火車站;剛毅隊則破壞了海法煉油廠。兩星期後,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政府大廈被焚,……1946年的頭幾個月……恐怖主義者的行動仍在繼續,……哈迦納卻公然誇耀自己參與了恐怖活動。」
猶太復國主義還針對巴勒斯坦人大搞恐怖活動。「巴勒斯坦人外逃的主要原因還是對猶太恐怖主義的恐慌和懼怕。這種恐怖活動的規模是巴勒斯坦人無法相比的。猶太恐怖活動採取兩種方式:對巴勒斯坦人的實際暴力行動;有組織的私下散布關於巴勒斯坦人的謊言、誹謗和威脅運動,猶大人稱之為『心理戰』。兩者的目的都十分清楚,就是要把巴勒斯坦人逐出他們的家園。猶太恐怖主義最可怕的暴行是在名叫代爾亞辛的巴勒斯坦人的村莊犯下的。1948年4月10日,約260名巴勒斯坦男子、婦女和兒童在那裡被屠殺,有些人是被砍死的。一位孕婦被屠刀剖開了肚子。」「代爾亞辛不是巴勒斯坦人唯一遭受大屠殺的地方。在納斯爾.艾爾-丁,安.艾爾-宰通赫,艾爾-比納,艾爾-巴薩和薩夫薩夫,都發生了巴勒斯坦公眾遭受猶太恐怖分子製造的浩劫。」猶太復國主義是現代巴勒斯坦地區恐怖主義活動開創者,並且他們是現在高喊反恐的美國縱容和支持下進行的恐怖活動。「猶太復國分子敢於如此膽大妄為,主要是因為有美國這個後台撐腰。」美國認為,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活動將使英國難以管理巴勒斯坦,美國通過猶太復國主義恐怖活動將擠走英國,使這一地區納入美國勢力范圍。對於以色列建國,「有些西方學者說:『是恐怖分子把以色列送給了猶大人。』對於這段歷史,後來曾任以色列總理的貝京曾說:『我們的敵人把我們叫做恐怖分子,……而那些非敵非友的人,……在英國的宣傳影響下或出於習慣,也使用這個詞。我們的朋友……具有歷史眼光的也只用一個詞來稱呼我們:愛國者。』但是,由於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強勢地位以及它與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同盟關系,人們卻往往傾向於忽略這些事實(即猶太復國主義大肆進行恐怖活動的事實)。」
因此,對於猶太復國主義為在巴勒斯坦建國所採取的大量恐怖主義活動,當時是世人皆知的。貝京也承認,即使是中立人士(貝京所稱的「非敵非友」人士)也叫他們為「恐怖分子」。而希望通過猶太復國活動為自己在中東培育一頭鷹犬、建立一個堡壘的美帝國主義,卻縱容、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主義行為,並把世人都稱為恐怖分子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尊稱為「愛國者」。正如張家棟等所言,由於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大力支持,對猶太復國主義在建國前乾的大量恐怖活動,西方主流媒體現在都默不做聲(他們對以色列現在的、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國家恐怖主義同樣默不做聲),他們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掩蓋(「忽略」)猶太復國主義的恐怖主義歷史。
面對猶太復國主義不斷的恐怖活動,加上美國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支持和美國對英的壓力,以及戰後的英國在很多地方都要依靠美國的支持,英國覺得難以進行與猶太復國主義的戰爭。再加阿猶矛盾難以處理,英國覺得無力繼讀對巴勒斯坦的統治。英國決定撒手不管,將巴勒斯坦交聯合國處理。
參考資料: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605/7028.html
3. 急!!有關巴以沖突
資料一
沙龍政府2001年3月上台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措施,特別是「9·11」事件後,沙龍借「反恐」之名,不斷強化對巴勒斯坦地區的軍事打擊,指認阿拉法特領導的巴民族權力機構是「支持恐怖主義的實體」,要求改變巴領導層,從而導致巴以和談陷入僵局。
2002年6月,美國總統布希提出了一個中東和平計劃。此後,聯合國、歐盟、俄羅斯和美國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在此基礎上幾經磋商,最終形成了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並在2002年12月華盛頓會議上通過。但由於以色列的阻撓,美國沒有及時公布方案的具體內容。
去年3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進行改革,設立了總理職位並組成新內閣。4月30日,中東問題四方會議代表分別向巴以雙方遞交了「路線圖」計劃文本,並公布了「路線圖」計劃內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約旦紅海港口城市亞喀巴舉行峰會,宣布「路線圖」計劃正式啟動。
「路線圖」計劃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體制,並在安全問題上與以合作;以方則應撤離2000年9月28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的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此後的兩年為第三階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
為落實「路線圖」計劃,巴以首腦曾多次舉行會晤,巴激進組織也一度宣布停火。由於以色列堅持其強硬政策,導致巴激進派別中止停火,巴以沖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去年9月巴以和談中斷,「路線圖」計劃擱淺。
資料二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去年6月正式啟動以來,人們一直擔心它可能成為一個有圖無路的裝飾品。一年半過去了,由於各種原因,「路線圖」確實仍停止在起跑線上。巴勒斯坦前領導人阿拉法特11月11日去世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能否在新一年裡重啟「路線圖」,終止暴力沖突,返回和平軌道,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由美國、歐盟、俄羅斯和聯合國有關中東問題四方提出,其核心目標是建立與以色列和平共處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路線圖」計劃不僅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也被巴以雙方所接受。對陷入僵局近3年的中東和平進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遺憾的是,在過去一年半時間里,巴以雙方陷入以暴易暴的怪圈而難以自拔。以色列針對巴勒斯坦的軍事打擊和「定點清除」逐漸升溫,巴勒斯坦激進組織也不斷製造針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以色列以阿拉法特「推進民主改革和打擊恐怖活動不力」為借口,稱他為「和平的障礙」,並拒絕與其接觸。以色列總理沙龍後來拋出所謂的單邊行動計劃,試圖通過撤出位於加沙的所有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地區的部分定居點來實現與巴方分離,然後再根據以方的主張界定一個巴勒斯坦國。這一計劃遭到了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對,也遭到了以色列極右勢力的抵制,但是沙龍還是設法在10月26日獲得以色列議會通過。
阿拉法特去世後,巴以局勢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沙龍的強硬姿態表面上有所緩和,他日前發表講話稱2005年對中東和平來說是「等待多年的歷史性突破年」。另一方面,巴勒斯坦方面順利完成了權力過渡,並表示將通過明年1月舉行的巴勒斯坦大選來推動巴方的政治改革。這些變化為重啟已擱淺的「路線圖」計劃提供了契機。包括美國、俄羅斯、歐盟、聯合國以及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都強調,有關各方應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推動中東地區實現和平。美國總統布希也表示,建立巴勒斯坦國將是他在第二個任期內優先考慮的事情。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方面也對重開談判態度積極。沙龍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阿巴斯日前在接受美國《新聞周刊》的專訪時均表示願意舉行會晤,沙龍還表示將同巴方面討論以色列從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撤離的單邊行動計劃。可以預見,推動巴以恢復和談、實施「路線圖」計劃,將在新一年裡成為中東和平進程的主調。
然而,「路線圖」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仍將面臨眾多嚴峻挑戰。首先是如何處理好「路線圖」計劃與沙龍單邊行動計劃的關系。沙龍政府極力推行單邊行動計劃,並已闖過數關,這一計劃不僅贏得了美國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以色列議會的認可,沙龍決不會輕易放棄。而巴勒斯坦以及國際社會一致認為,單邊行動計劃必須納入「路線圖」計劃之內,應以「路線圖」計劃為主線來實施巴以和平的步驟。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認定和處理好「路線圖」計劃和單邊行動計劃的關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美國能否擯棄「偏以壓巴」政策,在巴以和談中充當公正、公平的調解人角色,是中東和平能否向前推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美國「偏以壓巴」的政策過去一直制約著巴以和談,美國支持並幫助以色列孤立和打壓阿拉法特是巴以和談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阿拉法特「自然離去」,對於早就希望他在巴以和談中「靠邊站」的布希政府來說,重啟巴以和談的機會成熟了。特別是蟬聯總統的布希在伊拉克問題上焦頭爛額,重啟中東和平進程,不僅可以緩解他在伊拉克問題上面臨的壓力,還可以爭取阿拉伯國家支持美國的中東政策。然而,只要美國不放棄一貫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中東就很難實現全面、公正和持久的和平。
「路線圖」計劃第一階段的實施是其成敗的關鍵。根據計劃,以色列需要拆除2001年3月以後在約旦河西岸建立的60多個小型定居點,大約有6萬名猶太定居者將被遷回以色列境內。沙龍提出的涉及7000多名猶太定居者的加沙撤離計劃,已遭到定居者和以國內極右翼勢力的強烈反對。「路線圖」計劃第一階段還要求巴方進行政治改革,打擊恐怖活動、解散激進武裝組織。在落實「路線圖」方面,巴以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資料三
自4月30日「路線圖」推出以來,中東和平進程明顯加快,有關峰會接連不斷,巴以也都表示出了一定的善意。尤其是5月29日以總理沙龍和巴自治政府總理阿巴斯的第二次會晤,更是在一些棘手問題上取得了進展。這也是巴以爆發沖突兩年半來最有成果的一次會談。如果這種趨勢得以繼續,中東和平就有希望。
觀諸過去一個月的巴以局勢,至少在兩個問題上有所突破:一是以色列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之後,終於接受了「路線圖」;另一個則是巴勒斯坦改革取得進展,與哈馬斯等激進武裝的停火談判也峰迴路轉。
在5月29日的巴以領導人會面時,承接這兩大突破,沙龍和阿巴斯還在一些長期扯皮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比如,沙龍承諾解除對約旦河西岸城市的封鎖,撤離部分巴控區,允許巴工人進入以色列工作,釋放部分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
相對於以方的「重建信任」舉措,阿巴斯也表示出了強烈的和平意願。他表示,巴方將打擊暴力行為,為和平創造良好條件。他並且向沙龍通報了與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的談判情況。
這些「善意」舉措如果能付諸實施,無疑為巴以雙方落實「路線圖」計劃創造了良好氛圍,也為下一步和談奠定了基石。
巴以和談之所以能在現在這個時刻出現進展,既有外因,也有內因。外因是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最近的壓力。作為啟動和平關鍵一步,美國總統布希下星期將前往中東,分別與阿拉伯國家領袖和巴以總理舉行高峰會談,推動「路線圖」付諸實施。面對這種大趨勢,巴以也必須「表現」出自己的和平意願。
從巴以內部來看,雙方也確實都有實現和平的意願。在經歷了長達兩年半的流血沖突後,雙方都認識到,暴力不能解決問題,「路線圖」確實是一個歷史機遇。沙龍此前也曾說,盡管他本人對「路線圖」不「熱衷」,但「路線圖」卻是目前最好的一個和平方案。
但也應該看到,盤根錯節了50年的巴以問題,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盡管巴以和談出現了一些轉機,但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巴以仍然存在著明顯分歧。沙龍就為接受「路線圖」設置了14條「保留意見」,其中包括巴方必須放棄難民「回歸權」,以色列不停止猶太定居點建設。這些保留意見,自然遭到巴方拒絕。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很可能成為和平進程的「絆腳石」。
同時應該看到,對於「路線圖」,巴以內部都有強烈的反對意見,也不排除會有陽奉陰違甚至故意製造事端者。這就需要巴以雙方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智慧、果斷的政治決策,放棄「以暴遏暴」的手法,以最大的誠意和努力保持克制,為對方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條件。國際社會同時也必須建立相應的監督機構,對巴以施加公正而強大的壓力,確保「路線圖」不再重蹈以前和平計劃的覆轍。只有這樣,中東初現的和平曙光才能最終轉化為和平的果實。
資料四
巴以沖突的歷史由來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 「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資料五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議規定,在2.7萬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由於這項決議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強烈反對,巴勒斯坦國卻未能誕生。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5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長期以來,以色列在被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實施猶太移民政策,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力求通過改變其佔領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大以色列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 「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多年的戰爭使雙方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在阿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議,然而這些協議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盡管根據有關協議,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議。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沖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動」,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目前,很多國家都公開指責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法一般原則和准則,抨擊以色列猶太民族由一個飽受苦難和折磨的民族變成了超級大國在中東地區的劊子手,稱其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行動是侵略行徑。
資料六
巴以沖突的由來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阿拉伯半島上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成為該地區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也來此並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希伯來王國。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該地區後,將猶太人逐出該地並使之流落世界各地。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被當地土著人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15世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統治巴勒斯坦。
中東問題涉及巴勒斯坦問題和阿以爭端兩方面,巴勒斯坦問題是其核心。歐洲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於19世紀末興起,主張猶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隨後許多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從統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接管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並以約旦河為界把該地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1917年,英國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准許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納粹德國的屠猶政策,大批猶太人想方設法移居巴勒斯坦,並不斷與英國統治當局和當地阿拉伯人發生沖突。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規定在該地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耶路撒冷市為國際城市。猶太人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國,但阿拉伯人堅持反對並最終沒有建立國家。阿以矛盾此後不斷激化,並於1949、1956、1967和1973年相繼發生四次大規模戰爭。以色列通過戰爭,不僅佔領了聯合國決議劃分給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佔領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區以及整個耶路撒冷市,近15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4. 巴以沖突中,土耳其為什麼如此執著地力挺巴勒斯坦
你這不是廢話么,猶太人戰後要求復國,恰好巴以地區在當時並沒有現代意義的國家,只有巴勒斯坦人的部落在該處游牧,所以受當時美英集團操控的聯合國作出決議,允許猶太人返回故鄉建國,把當地一分為二,建議建立以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人為主體的巴勒斯坦國,以色列在世界猶太財團的資助下,很快就建立了國家機器,而巴勒斯坦人本是游牧民族,倉促之間不僅丟失一半上千年的家園,還得迅速適應現代國際法,因此,遲遲的沒有建立國家,周邊同屬阿拉伯民族的國家以及同屬穆斯林信仰的國家都同情巴方,給與援助,可是迅速壯大之後的以色列,仗著現代軍事力量,不停的擠壓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周圍埃及等國看不過眼,就爆發了五次中東戰爭,可惜伊斯蘭世界戰鬥力實在太差,五次都是以色列方佔了優勢,這就導致了以色列同伊斯蘭世界結下不解之仇,已不再是同情巴勒斯坦人了,而是宗教和名族之間的仇恨了,不可調解了,所以在巴以沖突中,土耳其一定會站在同宗教的巴勒斯坦一方,客觀來講,以色列在對待巴勒斯坦問題上,確實很無恥;
5. 簡要闡述巴以沖突的歷史以及現狀,並分析巴以沖突難以遏制的原因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首先要說到巴以問題
三千多年前,現在猶太人的祖先生活在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一帶,並且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後來逐漸衰落、分裂為猶太國和以色列國(相當於南北朝),分裂後更加衰落,陸續被若干強國(亞述、巴比倫、波斯、古羅馬)征服,但是猶太人始終保持抗爭,多次起義獨立,但都被一一鎮壓。直到公元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人征服了這一地區,妄圖強迫猶太人皈依伊斯蘭教,但是頑強的猶太人絕不屈服,雖然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後來這一地區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但這個伊斯蘭國家也一直保持著對猶太人的殘酷鎮壓。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因為追隨德國參加了同盟國,一戰戰敗後成為了列強瓜分的對象,猶太人的這片故土也被英國「委任統治」。
散居海外的猶太人不忘故土,一直重視教育、自強不息,成為了最會經商的民族,到了近代,猶太人在美、英、法等國家都成功的融入了上層社會,在英美等國家的支持下,很多猶太人放棄了各自優越的生活環境,義無反顧的回到了自己祖先生活和戰斗過的故鄉,建立了以色列國,定都耶路撒冷。
但是千百年來,耶路撒冷已經被阿拉伯世界視為聖城,豈能輕易讓出?於是爆發了多次中東戰爭,面對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圍攻,英勇的猶太青年用熱血一次次捍衛了自己的故土,最後在聯合國的調解下簽訂合約,奠定了現在的巴以分界局面。
6. 土耳其和以色列發生沖突沒
為抗議美國一意孤行將駐以色列使館遷往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民眾舉行大規模抗議示威,並與以色列士兵發生沖突,沖突造成大量巴勒斯坦民眾傷亡。國際社會對以色列軍隊的暴行表示強烈譴責。繼14日土耳其宣布召回土耳其駐美國和以色列大使後,15日,土耳其又要求以色列駐土耳其大使離開土耳其。
南非政府也在14號宣布立即撤回其派駐以色列的大使,以抗議以色列軍隊殺害巴勒斯坦示威群眾,並指出,以色列軍隊的軍事鎮壓為永久性解決巴以沖突設置了新的障礙。
科威特譴責以軍濫用武力殺害平民
科威特政府當天也強烈譴責以色列軍隊濫用武力殺害巴勒斯坦示威者,稱該行為違反國際法。科威特內閣還呼籲聯合國安理會採取緊急措施,保護巴勒斯坦平民,並結束以色列軍隊的暴力行為。
阿聯酋宣布向巴受害者提供援助
同一天,阿聯酋外交與國際合作部發布聲明表示堅決反對以色列軍隊對巴勒斯坦和平示威者實施暴力行為,呼籲國際社會擔負起制止暴力和保護巴勒斯坦人民的責任。阿聯酋政府還宣布將通過阿聯酋紅新月會向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受害者提供總值500萬美元的葯品和醫療緊急援助。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移動網
7. 中東問題巴以沖突的歷史現狀與趨勢
巴勒斯坦問題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解決,已成為國際問題中一個持續時間最長、所涉及因素最復雜、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地區熱點問題。巴勒斯坦問題作為中東問題的核心,涉及到大國爭奪、歷史恩怨、宗教信仰、民族感情、領土爭端、阿以沖突、各國利益等錯綜復雜的問題,使這一問題的解決變得異常困難。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經過半個多世紀刀與火的爭斗後終於在1993年9月,雙方簽署了著名的奧斯陸協議,決定通過和談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但在長達7年多的和談過程中,巴以雙方未能達成和平協議,並在2000年9月底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由於雙方在沖突中的利益不同,導致沖突越演越烈,以致使巴以沖突在2002年3月底後進一步惡化,雙方陷入了「全面戰爭」的狀況。目前,由於巴以對和平協議立場相距甚遠,雙方分歧在短期內難以彌合,巴以間停止沖突實現和平仍需時日。
一
中東地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除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外,它在國際地緣政治中處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制高點。冷戰後,美國利用在中東地區建立起來的強勢,將中東地區納入其構築全球霸權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環,並極力排擠歐洲和俄羅斯等大國染指中東地區事務。歐洲和俄羅斯並不甘心被擠出中東地區,他們與美國圍繞各自的利益在中東地區明爭暗鬥。
中東地區特別是耶路撒冷老城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發祥地,巴勒斯坦問題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點之一是,巴以雙方同時對這塊土地表示擁有主權。這個問題既涉及到過去的歷史,又關繫到目前的現狀。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遷徙到現在的巴勒斯坦地區,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延續了幾百年。後來猶太人的國家被征服,猶太人便開始了浪跡天涯、漂泊四方的生活。英國在1917年發表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的《貝爾福宣言》後,世界各地主要是歐洲的猶太人開始大批遷移到巴勒斯坦。在二戰期間,歐洲猶太人慘遭希特勒迫害的命運,使更多的國家對猶太人的命運表示同情。大量湧入的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人不斷發生武裝沖突,促使聯合國在1947年通過了第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家和一個猶太人國家。但阿拉伯國家認為,聯合國分治決議是外部大國強加給他們的,所以堅決反對。在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告獨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軍發動了對以色列的進攻。在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大片巴勒斯坦土地,造成大約100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從此便產生了巴勒斯坦問題。
巴勒斯坦人民在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旨在:「從猶太復國主義佔領下完全解放整個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沒有宗教和種族歧視的民主的巴勒斯坦國」。「武裝斗爭是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方式」。以色列長期將巴解組織視為「恐怖組織」,對其進行軍事打擊。隨著中東局勢的發展,巴解組織斗爭目標也趨於更加實際,逐步地修改了早期確立的斗爭目標,表示將放棄武裝斗爭,接受聯合國分治決議,將通過政治和外交斗爭來實現建國的目標。在1991年馬德里中東和會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終於在1993年9月簽署了奧斯陸協議。這標志著兩個民族在暴力爭鬥了近半個世紀後終於相互承認,並承諾將通過和談的方式解決他們之間的爭端。巴以從此開始了長達7年多的奧斯陸和談進程。
二
奧斯陸協議不是巴以間的和平協議,而是巴以和談進程的開始。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認為,奧斯陸協議只是粗線條地勾畫出巴以實現和平的一些基本原則,其中有80%的問題需要雙方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些基本原則包括:以聯合國第242號決議為基礎,實行「土地換和平」;巴以相互承認,雙方承諾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在和談過程中,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採取任何有可能破壞現狀的行動等。巴以在和談中主要談判的內容有巴勒斯坦建國、巴以未來邊界、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和耶路撒冷歸屬等棘手的問題。考慮到巴以在和談中所要解決的問題難度極大,阿拉法特和拉賓決定,奧斯陸協議採取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分三個階段實施的方式,在1999年雙方完成和談,達成和平協議。他們原來設想巴以兩個民族通過逐步地和平相處,建立相互信任,慢慢地化解雙方長期沖突積累的冤讎,使和談所涉及的盤根錯節的問題變得容易一些。
巴以從1993年9月簽署奧斯陸協議到2000年9月底爆發大規模流血沖突,在7年多的和談進程中經歷了以色列拉賓、內塔尼亞胡和巴拉克三屆政府。由於以色列在和談中占據著明顯優勢,因此,以色列每屆政府對奧斯陸協議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巴以和談的進展情況。在拉賓政府時期,雖然第一階段協議的實施比原計劃晚了4個月,但基本上還是順利的。阿拉法特於1994年7月重返加沙,成立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巴勒斯坦人民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自治。由於內塔尼亞胡從一開始就反對奧斯陸協議,所以在他執政的3年裡,巴以和談基本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況,不僅耽誤了奧斯陸協議實施的原定時間,還破壞了巴以在早期和談中建立起來的信任。
巴拉克在1999年上台後,雖表示將繼承拉賓的遺志爭取同巴勒斯坦達成和平協議,但奧斯陸協議實施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柯林頓仿效當年卡特總統的做法,在2000年7月邀請阿拉法特和巴拉克到戴維營,舉行了長達14天全封閉性的馬拉松談判。在戴維營峰會上,盡管巴拉克在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撤出范圍問題上越過了自己所設置的「紅線」,但仍沒有滿足巴勒斯坦要完全收復耶路撒冷東城的要求。耶路撒冷被全世界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教視為聖地,涵蓋著民族感情、文化遺產、宗教信仰和精神象徵等諸多因素,並非是簡單地用「土地換和平」所能解決的。戴維營峰會不歡而散後,雙方的關系趨於緊張。
導致巴以沖突的直接原因是2000年9月以色列反對黨領袖沙龍不顧巴勒斯坦的反對「訪問」耶路撒冷伊斯蘭聖地。但一般認為,巴以沖突迅速蔓延,並持續不斷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巴以和談沒有達成雙方滿意,特別是巴勒斯坦滿意的結果。在過去7年多的和談中,以色列常常對自身安全考慮過多而忽視了巴勒斯坦的尊嚴。巴勒斯坦至今收復的一塊塊互不接壤的「飛地」,需通過以色列設置的「安全通道」相連接。以色列在安全通道上進行嚴格檢查,使巴勒斯坦人蒙受了侮辱。巴勒斯坦人民在7年多和談的進程中既沒有得到經濟實惠,也沒有滿足民族獨立的願望,因此,普遍存在著對和談失望和對以色列不滿的情緒。
巴以最後沒有達成和平協議的原因很多,其中較為重要的是雙方在理解聯合國第242號決議上存有難以調和的差異。奧斯陸協議是以聯合國第242號決議為基礎,以「土地換和平」為原則。巴勒斯坦堅持認為,根據聯合國第242號決議,以色列必須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巴勒斯坦土地包括耶路撒冷東城在內完全撤出。但以色列認為,聯合國第242號決議只是籠統地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的土地,至於具體撤出的范圍則需要巴以通過談判來確定。巴以爆發沖突使中東和平進程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三
巴以沖突的爆發給以色列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震動。以色列大多數主張與巴勒斯坦實現和平的黨派和社會團體認為,巴以應在聯合國第242號決議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既滿足巴勒斯坦基本要求,同時又能為以色列絕大部分民眾所接受的方案。他們中間有相當部分人包括前總理拉賓的遺孀都認為巴拉克對巴讓步太大,但絕大多數人認為,如能以巴拉克建議與巴實現和平,他們願意「痛苦」地接受。在巴拉克的建議被拒絕和隨後爆發的巴以沖突後,許多和平運動的成員開始對巴以實現和平喪失了信心,重新喚起了以色列「生存危機」的憂患意識,更加關注本國的安全保障問題,導致對和平的主張趨於保守。2001年2月強硬派沙龍在以色列總理特別選舉中輕取巴拉克充分反映出以色列民眾對和談態度的情緒變化。
沙龍在競選時承諾將採取措施盡快平息沖突,為以色列民眾帶來安全。沙龍在和談上的立場比巴拉克明顯後退,認為巴以達成最後和平協議的條件還不成熟,巴以間只能達成一個長期的過渡協議。沙龍執政後採取了軟硬兼顧的手法想盡快地平息沖突,但沖突不僅沒有停下,反而呈升級的趨勢。沙龍面臨著以色列國內極右勢力越來越大的壓力(認為他採取措施平息沖突的力度不夠)。「9·11」事件後,美國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戰爭,沙龍認為,以色列可搭乘美國打擊恐怖主義的便車,將打擊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動」納入到美國國際打擊恐怖主義的行動中去。但布希當時為了爭取阿拉伯國家支持美國在阿富汗打擊「塔利班」的軍事行動,不僅拒絕了沙龍的想法,反而壓以色列在巴以沖突中保持「克制」。以色列和美國在打擊巴勒斯坦「恐怖主義」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沙龍認為,美國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實行的是利己的「雙重標准」。但在阿富汗取得軍事上的勝利後,美國的打擊恐怖主義目標已開始轉移到打擊中東地區的反美極端勢力上。美國指責阿拉法特在巴以沖突中對巴勒斯坦恐怖主義打擊不力,並警告阿拉法特,不能在參加美反恐聯盟的同時與「哈馬斯」和「真主黨」站在一起。此時,美國在打擊恐怖主義問題上的立場開始與以色列接近。
2001年12月初,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在以色列製造了連續自殺性爆炸事件後,美國對巴以沖突的立場開始發生變化,布希多次表示,「以色列有權利保衛自己」,「以色列不能在恐怖的威脅下進行和談」。在美國的默認下,沙龍指責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實際上是「支持恐怖活動的實體」,沙龍決定效仿美國在阿富汗的做法加大了在沖突中打擊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的力度。與以往以色列軍事報復不同,在這之後以色列軍事行動有削弱和推翻阿拉法特的明顯的政治目的,以色列軍事打擊目標包括阿拉法特的總統官邸、總統專機和加沙國際機場跑道等重要的巴勒斯坦國象徵性的建築,並將阿拉法特「軟禁」在總統府內。與此同時,沙龍指責「阿拉法特是以色列的本·拉丹」,已不再是以色列和談的對手。
面對以色列軍隊嚴厲的打擊,巴勒斯坦各組織宣布對以色列發動全面的「聖戰」,開始頻繁地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和在以色列製造大規模的爆炸事件。此階段巴以間沖突激烈的程度,慘烈的場面和雙方死傷人數都是罕見的,雙方沖突實際上都已經情緒化了。2002年3月27日,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在以色列製造了一起慘案後,以色列於3月29日開始了「防護牆軍事行動」,全面攻佔了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區,闖入巴勒斯坦總統府,將阿拉法特「監禁」起來。巴以沖突正在逐步失控,處在一個十分危險的階段。
四
巴以沖突局勢全面惡化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以色列立即從最近佔領的巴勒斯坦地區撤出。由於美國在沖突中明顯地偏袒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反美反以高潮,影響了美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國際社會甚至連美國國內也有很多人對布希政府的中東政策表示出強烈的不滿。同時,日趨惡化的巴以沖突局勢也打亂了美國准備對伊拉克採取軍事打擊的戰略部署,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利益構成了威脅,迫使布希政府不得不再次調整中東政策,明確地要求以色列從巴勒斯坦控制的地區撤出,並決定派國務卿鮑威爾前往中東地區調解巴以沖突。但以色列堅持只有在緝拿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和阿拉法特宣布停火後再撤軍,使鮑威爾的調解無功而返。最後在布希總統的直接干預下,巴以達成了一個折中的協議,由美英安全人員負責關押被以色列通緝的6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有條件地讓阿拉法特自由活動。
為了防止巴以沖突再次發生失控的危險局勢,最近鮑威爾提出了今年夏季在土耳其召開一個解決巴以沖突的部長級國際會議,試圖打破巴以間報復與反報復惡性循環的僵持局面。盡管目前有關圍繞召開巴以和談國際會議各方正在展開活動,但很多人對會議能否召開,或這樣的國際會議對結束巴以沖突有多大作用表示懷疑。首先,目前各方對召開會議的有關問題仍爭執不下:哪些國家被邀請參加會議;阿拉伯國家認為,以色列應在會議召開前撤回到巴以沖突爆發前的地區,但以色列堅決反對;最重要的是各方對會議的議題難以統一。以色列擔心巴以沖突國際化,堅持會議僅僅討論巴以停止沖突的問題。其次,作為發起國的美國本身對這次會議信心不足,告誡人們不要對會議寄予過高的期望。最後,持續的巴以沖突已造成雙方特別是巴勒斯坦大量的人員傷亡,兩個民族的仇恨加深了。布希政府因國內政治的需要難以改變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巴以雙方的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因此,盡管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巴以沖突局勢可能會出現暫時的緩解,但沖突完全平息的可能性不大,仍會持續下去。現在看來,巴以間實現和平仍然需要相當長
的時間。
望採納,如有疑問請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