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怎麼看待蒙古人
㈠ 土耳其人是元朝時蒙古人的後裔嗎
土耳其是突厥人的後裔。
㈡ 日本人對蒙古人的看法
日本人對蒙古人很親,比美國還親,因為蒙古民族和大和民族的都以禮為重,容不下小心眼的人
㈢ 哈薩克和奧斯曼土耳其是不是蒙古人的後代
有蒙古人的血統,蒙古人是人類學基因傳播最成功的的民族。中亞突厥皆為黃白混血,哈薩克蒙古基因尤其多
㈣ 蒙古人在世界上名聲怎麼樣,世界人怎麼看待蒙古人
做了一千年奴隸當了一百年豪強。
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統治,當然,還有女真。蒙古的前身是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7世紀左右蒙古的先民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後來西遷。到公元12世紀,蒙古族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遼國統治時期,開始重心向南,試圖征服宋,未果。達成和議以後,蒙古的戰略地位就重要起來了,控制蒙古可以有效的壓迫宋朝的北疆。金滅遼以後,由於西遼的存在,加上北宋的不堪一擊,金國並不需要也不能夠控制蒙古。所以採取了相當殘忍的對蒙政策,一開始違背了金蒙之間的元約,然後乘其不備突襲蒙古,金世宗即位以後,下令「每三歲遣兵向北剿殺」。金章宗時期因蒙古連歲擾邊,連續出兵北伐。在此中,蒙古部鐵木真的宗親咸補海罕被金軍所殺,「欲復仇」。衛紹王即位後,鐵木真認為他懦弱無能,遂斷交。之後橫掃歐亞,並非全靠野蠻,較為先進的戰術和組織,以及龐大的軍工群體製造的精良裝備和先進武器都是相當重要的。
㈤ 誰知道西方人對蒙古人的看法
西方人對蒙古人的看法:
西方人一開始是怎麼認識我們中國人的?在現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稱我們中國人為唐人,稱我們的服裝為唐服。但是有些國家則不同,在電視上我曾經看到過中亞的有些國家稱中國為「秦朝」,可見隨著那些認識中國的時代的不同,對中土的稱呼也不同。而西方人接觸到的大批中國人(嚴格地說是東方人)不是漢人,而是蒙古人(西方稱之為蒙古利亞人),是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從13世紀初到15世紀末的三個世紀,蒙古人給歐亞大陸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記。曾經經歷過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人們直到現在對日本人還心有餘悸呢。日本人在中國的土地上才幾十年,就被稱為了「鬼子」。那麼蒙古人在西方三個世紀,西方人總要稱呼他們吧。稱呼他們什麼呢?「赤那」(china),至於為什麼稱呼他們為「赤那」(china),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旗幟,也許是「堅都一赤那、兀魯克臣一赤那」的部落在向西侵犯的時候在最西,先與西方人接觸的。在13世紀初到15世紀末的那些被侵略地方,如果一個村子,有人喊一聲「赤那人來了。」這個村子的人們會怎麼樣呢?那比鬼子進村兒恐怕要嚴重得多。日本鬼子畢竟還收買漢奸呢。蒙古鐵騎要比日本鬼子殘暴得多,就是狼群。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史書上像日本右翼迴避二戰的大屠殺一樣,總是磨能兩可,避重就輕,說什麼「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等等。
我們中國人在晚清初次看見八國聯軍的時候是如何區分他們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呢?我想是這樣的,在「米字旗」下的是英國煙土販子,在「大烙餅旗」下的日本鬼子,在「左上角有點兒肉丁打鹵的面條旗」下的是美國佬兒。我們老百姓沒有什麼文化,而且我本人是鄉下人,更沒見識,就是這么認為的。這些傢伙,*帶著干糧就殺向北京城了。在「赤那」(狼頭)旗下的是些什麼人呢?「赤那」人。
對基督教世界來說,從13世紀初到15世紀末的三個世紀是一個衰退的時期。這幾個世紀是蒙古諸族的時代。從中亞來的游牧生活支配著當時已知的世界。在這個時期的頂峰,統治著中國、印度、波斯、埃及、北非、巴爾干半島、匈牙利和俄羅斯的是蒙古人或同種的突厥族源的土耳其人和他們的傳統。
--(英)赫•喬•韋爾斯《世界史綱》
以上是《狼圖騰》第三十三節前的引言,這是西方人對蒙古人的看法。我想這么權威的作品,應該有一些說服力吧。在西方人中最先全面接觸到中國的第一人是馬可波羅,而馬可波羅到中國的時代正是元朝。馬可波羅給予元世祖合忽必烈很高的評價,由於他的親身體驗,西方人更加堅定不移地誤認為中國人就是蒙古人,而忽略了佔大多數的漢族人。
㈥ 歐洲人以什麼樣的姿態應對著蒙古人、土耳其人和其他入侵者
歐洲人一直是防禦姿態,他們應對著蒙古人、土耳其人和其他入侵者。奧斯曼人不僅就此吞並了匈牙利,還從這次難分高下的戰斗中吸取了教訓。他們開始僱傭基督教徒作為炮手;到1448年,他們就已經開始能用馬車堡壘戰術反過來對付匈牙利人了。又過了5年,在奧斯曼土耳其人手下服務的一名匈牙利炮術專家布置了幾十門中型火炮,這些火炮在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上炸出大洞,終結了拜占庭帝國的統治。
改進仍然在繼續。歐洲人學會了先將火葯弄潮,再讓它自然乾燥成小顆粒(俗稱"小米粒"),這樣的小顆粒的爆炸威力更大。起初,沒有哪種火炮結實到足以承受小顆粒火葯的爆炸強度,但到了15世紀70年代,法國在和勃艮第之間的軍備競賽中產生了一種體形更短、炮管更厚的火炮。這種火炮可以使用小顆粒火葯,發射的炮彈也不再是石頭彈丸,而是鐵彈丸。匈牙利人則為這種更強大的火葯找到了另外一種用法:他們把少量的火葯填入一種手持的槍中,這種槍被稱為"火繩鉤槍",因為其上有用來減少後坐力的鉤子。
於是,在這里我們又遇到了一個矛盾。大約在1415年,蒙古人和明朝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亨利五世和其他歐洲君主則落在後面。到了1615年,甚至早在1515年,這一趨勢就發生了逆轉,這個世界上已經少有什麼軍隊能夠抵擋歐洲人的火力了。歐洲人擁有了最優良的火器,而發明了火器的亞洲人則沒有。
為什麼中國沒有能夠保持住它在火器上的早期優勢,並進而對這個世界展開500年的戰爭呢?這或許是整個軍事史上最為重要的問題,但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卻難以達成共識。
最流行的一個理論,也就是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談過的理論,歐洲人受益於獨特的西方式的戰爭。他們自古希臘人那裡繼承了這種戰爭方式,而這種戰爭方式也造就了他們的火葯革命。"火器和爆炸物的真正關鍵點,並非是它們突然賦予了西方軍隊絕對的霸權,"軍事史學家維克托·戴維斯·漢森認為,"而是因為西方以高質量和大批量地將這些武器生產出來,而這沒有發生在歐洲之外的地方。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長期以來,西方文化都傾向於理性主義、自由探究和對知識的傳播,而這些都植根於古典時代的傳統。"他總結說,"鑒於歐洲文明起源於希臘",歐洲的騰飛是"合乎邏輯的"。
這樣的觀點不能令我信服。你讀到這里,我相信你不會驚訝於我的態度。在第二章中,我試圖證明並沒有所謂古代的西方式的戰爭這種東西,因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的作戰方式並非西方獨有的。他們的作戰方式,僅僅是遍及亞歐大陸幸運緯度帶上的一種大的趨勢中的地方(地中海地區)版本罷了,而我將這個大的趨勢稱作建設性的戰爭方式。
接著,在第三章中,我指出在公元的第一個千年裡,面對著騎兵的崛起,從中國到地中海的這種古代建設性的戰爭開始瓦解。我的這些觀點如果是正確的,那麼漢森這種繼續用所謂西方式的戰爭解釋歐洲的火葯進步的方式就必然是錯誤的。我們如果仔細觀察16世紀歐洲的現實,就會發現有太多的東西是沒法用西方式的戰爭理論解釋的。
㈦ 蒙古人對世界的影響
蒙古帝國
㈧ 蒙古人如何看待蒙古史
與中國民族大一統史觀不同,蒙古國人並不認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蒙古國家博物館的牆上,這一點被特別強調出來。蒙古國家博物館在不同展廳里是這樣敘述自己國家歷史的:匈奴帝國,鮮卑帝國,柔然帝國,突厥人建立的突厥帝國、藍突厥帝國、維吾爾帝國及最後的蒙古帝國、滿族統治之下的蒙古、革命前夜的蒙古、共產主義時期的蒙古與民主化後的蒙古。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博物館,在看似千奇百怪種類繁多的展品背後,實際上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即向參觀者證明自己國家民族的正統性與唯一性,蒙古國家博物館也不例外。蒙古國家博物館展廳的歷史排序,無疑是想告訴參觀者,蒙古國是自古以來中亞各個帝國的合法繼承者,歷史上各個帝國的統治者或是蒙古人的直接祖先,或與蒙古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千多年來,中亞的居住者、建國者與統治者的後代,便是現在的蒙古人。蒙古國家博物館告訴人們的,並不只是蒙古人對國家正統的申述,還有他們對外來統治者的態度。滿族或者中國,在這里被當成一個侵略者的角色,用來批判。
突厥王朝的展廳,是蒙古與代表土耳其政府的土耳其國際合作機構共建的,因為突厥帝國創立者的後裔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人。蒙古人能坦然面對古代突厥人的統治,卻無法坦然面對滿族或者中國人的統治。
照理說,從1636年清軍入關前征服內蒙開始算起,到1911年清朝滅亡,有清一代對外蒙古統治將近300年,比起後來蘇聯70年的間接「統治」要長出很多。但如果你到蒙古國家博物館就會發現,300年歷史的第五展廳「滿族統治下的蒙古」,不及「共產主義時期蒙古」展廳的三分之一,是10個展廳中空間最小的。
第五展廳展品的內容只突出兩個主題:軍事與刑具。前者強調清朝對蒙古的軍事征服;後者用圖片加實物刑具的方式,刻意突出滿族統治的殘酷、黑暗。實際上稍對蒙古歷史了解的人,只要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就可以看出蒙古國家博物館陳述立場的偏頗。
1921年蘇聯控制蒙古以後,沒收佛教寺院的財產,摧毀廟宇,逮捕喇嘛,基本上毀滅了藏傳佛教。在1932年蒙古出現反抗蘇聯的行動後,蘇聯當局開始在蒙古進行清洗迫害。從1933~1953年,有36000人死亡或失蹤,而當時的蒙古只有73萬人。短短20年間,這個國家將近5%的人非正常死亡。在文化上,蒙古遭受了與越南同樣的命運,傳統蒙文被改為俄羅斯式的斯拉夫文字,隔斷了他們自身文化的傳承。
以上數據都來自蒙古國家博物館,對比便知,第五展廳描述清朝對蒙古的殘暴統治,只是大而空的宏觀論述,缺少歷史證據的支撐,卻幾乎佔到整個第五展廳的三分之一;而蘇聯統治下對蒙古貨真價實的殘暴統治,卻隱藏在共產主義時期蒙古工業化大生產的成就展品中,被輕描淡寫般帶過。這分明是用政治來解釋歷史,用當下來詮釋過去,印證了克羅齊那句「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名言。
在第七展廳「革命前夜」里,有一段描寫更是赤裸裸地表現了蒙古人對中國商人的憤恨,現照錄如下:「中國商人充斥鄉間,從牧民手中以低價收購皮革、羊毛、駱駝毛等商品,再將這些商品高價賣出,迫使蒙古人負債累累,由於牧民不能讀懂中國商人的賬本,中國人因此很容易耍花招,蒙古人經常反抗他們的壓迫。」
蒙古國家博物館在這段文字旁,別有用心地配上了一幅沒有具體出處的圖片,上面是一個帶著鐐銬正在受刑的蒙古人,暗示中國人對蒙古的殘暴統治。在這里,滿族人的官府與漢人的商人都是被當作中國人來看待的。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外蒙古宣布自治,八世呼圖克圖出任皇帝。1919年,北洋政府派徐樹錚將軍入蒙,解散自治政府,外蒙古重歸中國。「蒙古如此之少的人無法與中國人抗衡,先後向俄、日、英、法、美求救,但均遭拒絕。」蒙古國家博物館回憶這段歷史時這樣記錄到。
在蒙古國家博物館的描述里,從沒有「分裂」這樣的詞彙,他們形容北洋政府的軍隊時用到的詞彙是「入侵。」其中一幅北洋軍在廣場閱兵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兵士們看上去趾高氣昂,旁邊的英文圖說是:中國政府撤銷蒙古自治的一個慶典。
這是該展廳極少有英文圖說的一幅照片。這頗讓人奇怪,與其他展館相比,這個展館的英文解說少的可憐,只有在涉及「中國軍隊侵略」的內容上,才會出現英文圖說。我因此懷疑是有些歷史蒙古人不想讓外國遊客知道。
其中一幅1919年徐樹錚與蒙古王公貴族的合影或許可以印證我的想法。照片中立者為徐樹錚與蒙古貴族,右側與後立者為北洋諸將,背後是各國國旗。這至少表明,當時徐的介入與取消蒙古自治,是得到部分蒙古上層與國際支持的,這或許頗讓現在的蒙古人感到難堪,因此英文介紹便被隱諱不提。
㈨ 蒙古帝國和奧斯曼土爾其幾乎同時建立,為什麼兩者沒有打過仗
蒙古帝國內訌,分裂,迫使西征停止。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是在13世紀由蒙古乞顏部鐵木真建立的的政權。包括中國元朝、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察合台汗國等,廣義的蒙古帝國還包括之後的北元和其他蒙古政權。
鐵木真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蒙古帝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1260年,蒙古帝國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
1264年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原屬蒙古帝國的術赤後王封地、察合台後王封地、窩闊台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後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被西方統稱為「蒙古帝國」。
(9)土耳其怎麼看待蒙古人擴展閱讀:
遠征四方:
參見:蒙古第一次西征之戰、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戰、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
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台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佔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1162~1227)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
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但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擊退了蒙古軍的進攻,這也是蒙古軍隊在歐洲第一次被擊敗,由於1242年窩闊台的死訊傳來,拔都以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的繼承權為借口,率軍撤退東歸。
其實如此長的距離,拔都即使趕回去,也未必趕得上汗位爭奪,此時蒙古軍隊已成強弩之末,繼續西進,必將受到歐洲三強英國、神聖羅馬帝國、法國軍隊的抵抗和遍地城堡的頑強堅守(之前這三大國的主力軍隊都未曾參戰,甚至都沒有引起重視),此時找個借口撤軍可避免身敗名裂。
蒙古帝國還曾於1257年進攻越南北部地區。元朝滅宋後,希望把在宋朝失去的原來中國領土安南奪回來,元軍又分別於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佔越南北部的地區,即當時的越南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元軍。元軍還曾經進攻佔城(今越南南部)。
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並深入緬甸北部中部東部,部分元軍進入阿薩姆地區,之後在1303年退出緬甸南部地區,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是中國領土,屬元朝的雲南省。元軍於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島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由於日本鐮倉幕府拒絕忽必烈要日本臣服的要求,侮辱並殺死元朝使臣,忽必烈兩次試圖教訓日本,第一次,1274年,在蒙古大將忻都、高麗大將洪茶丘率領下,攻陷對馬島,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陸並進攻。
128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派蒙古大將阿刺罕擔任總司令(行省右丞相)、漢人大將範文虎擔任副總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兩路,在對馬島上會師。會師之後,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
可是範文虎企圖由他來完成這件事,沒有等阿塔海到達,即行進軍,在日本平壺島(長崎北)登陸,結果不久碰上台風,這次台風歷時多天,好不容易風雨停住,範文虎發現他已無法收拾這個殘局,就把已經登陸駐扎在山下的約十餘萬人的部屬,全部遺棄,自己和一批高級將領,乘上殘余的幾艘戰艦,悄悄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