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金融危機怎麼度過
Ⅰ 20世紀的經濟危機是怎樣度過的
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仍然是20世紀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據1932年的《財富》雜志統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人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失業人數占當時美國總人口的近3成,這還沒有把將近1000萬的農民包括在內,否則情況還要嚴重。
當時的工廠確實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麼多的工人。美國機車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賣出了1台機車。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賣600台。大蕭條時期,美國全國近86000多家企業破產,5500多家銀行倒閉,整個工業生產陷入停頓,金融系統也全部癱瘓。
當時普通美國人缺衣少食,生活艱難程度超乎想像。很多人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飲店裡點一杯咖啡,然後要杯白開水,把櫃台上的免費番茄醬倒到開水裡一攪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湯了。冬天來了,只得將報紙塞在襯衣里禦寒,往鞋裡墊入硬紙板和棉花取暖。
1933年,新就任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顧,不能為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輕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
羅斯福一改美國政府施政傳統,採取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觀點,推行政府幹預經濟的系列政策,史稱「羅斯福新政」。
為了讓全美國1700多萬人不再依靠親屬和政府救濟,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就業崗位。
1935年後,羅斯福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系法案、公用事業法案、公平勞動標准法等立法,創立失業保險、老年保險、最低工資標准、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保障工薪族的經濟安全。
羅斯福新政很快將美國帶出大蕭條的泥沼。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
而羅斯福本人,也成為美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連任4屆的總統。
Ⅱ 如何度過經濟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中國企業更意識到了風險防範之重要性。有專家指出,當前我國企業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信息化水平,尤其是加強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用信息化促進企業產業升級和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中國企業禦寒的一件冬衣。本次美國金融危機,帶來了許多有關信息化方面的思考。其中就包括,經濟高速發展,信息不對稱,以致信息評估失靈、失真;政府監管,信息不靈,信息化監管系統建設不足;金融創新,信息不透明,風險加大,衍生產品缺乏控制;企業內外效益信息披露不夠;對金融信息缺乏分析能力等。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國外企業已紛紛向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生產製造基地,這也就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也導致中國的外需不振,迫使中國的經濟和產業結構要加快調整。此外,當前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還可能帶來更多影響中國經濟走勢的未知風險。遵循發展規律,當前要使中國企業和產業規避風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成產業升級和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最終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在貨幣政策和宏觀調控等措施之外,提升信息化水平,並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大融合,亦被提上日程並值得關注。有專家指出,將信息化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管理當中,可以優化組織結構,優化管理鏈條和工藝,不僅能減少在經營過程中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可以實現企業的資源優化配置,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和效益。藉助信息化,企業還能及早建立風險防範預案。實際上,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通過推進信息化,把握市場環境變化,適時調整應對策略和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使企業轉變了發展方式。如通過廣泛應用技術,僅天津電力GRPS就減少了人員90%左右,其中成本開支82.5%。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企業生產經營當中的每項活動都有可能降低人工成本費用的支出,給企業帶來豐厚效益。很多企業還通過對信息流的科學及時控制、合理采購和交付,大大降低了庫存成本;加速了應收賬款的回收。特別
Ⅲ 金融危機下,經濟怎麼樣才能安全度過
你這個問題很深奧,但是我依然得要回答你。
在這樣都一個局勢下,要吃,要喝,要幹嘛還得幹嘛,地球依然轉動,太陽照樣起來。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應對方式。有人創業,有人待業,有人自殺,有人勤勉。方式不同而已。
沒有什麼,過不去。
Ⅳ 怎麼度過金融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如狂風般掃盪到每一個角落,處處可見 「人仰馬翻」。從美國次貸危機開始,到美國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兩房」危機,再到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林銀行被收購、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瀕臨破產被注資850億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續下跌,預示著華爾街最冷的冬天還沒有到來,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中。這些都可能對中國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中國即便在危機之初可以屹立不倒,但也絕對無法獨善其身,因為現在的世界是如此緊密地纏繞在一起。
作為每一個普通人,應該金融危機來臨的時候,應該這樣應對∶
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一定要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把我們所經手的每一件事情做到盡可能完美,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的無可挑剔,做不到第一也不能做到最後。積極充電,提升個人專業素質
利用閑暇時間,抓緊時間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通過各種渠道讀書、學習、培訓,任何一次學習機會都可以讓我們獲益匪淺,並且得到提升。節約成本
公司在內部挖潛,挑戰最低經營成本,積極准備「過冬的棉衣」。多留出點時間陪陪家人和孩子
在工作之餘,多做一點感情投資,陪陪家人,陪陪孩子吧,在物質可能不會太豐盛的未來,來一份豐盛的精神大餐也是蠻不錯的選擇呢。保持一顆平常心
在非常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Ⅳ 金融危機老百姓該怎樣度過
面對這次金融危機,我們需要理智冷靜地對待,沒有必要受到媒體狂轟濫炸的影響而產生負面情緒。現在的媒體就是喜歡炒作,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看點,就抓住不放,放到無窮大。而且媒體記者也未必是經濟學家,所以媒體觀點未必是正確的。即使很多經濟學家在一起討論,也肯定不會觀點一致。所以對於我們從事具體業務的人來說,危機來了,還不如理性冷靜地思索,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判斷走勢。
很多事情,不管它有多復雜,多熱鬧,真要看清本質,就要沉下心來,用最基本的原理去分析它;要真的解決問題,就要直指問題中心,一針見血,一招制敵。比如我國廣大出口商很擔憂的市場需求問題,就沒有很多報道那麼悲觀,也沒有一些所謂專業人士說的那麼樂觀。
怎麼面對?還是用我們老祖宗的辦法。節儉。節儉是上輩人的習慣,消費才能創造價值。錯,中國人為何在全球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紮根,除了辛勤的勞動,更重要的是節儉的習慣,「細水長流,遇災不愁」。正是這種習慣讓我們在遭遇任何困難的情況下,都有能力平穩過渡,並且用最快時間站起來!
Ⅵ 怎樣度過金融危機時刻
這個好像不屬於你關心的問題吧
要想擺脫金融危機,就是要自給自足,靠內銷而不是外貿拉動經濟。
完全的計劃經濟是可以擺脫金融危機的。
Ⅶ 土耳其陷入金融危機,這對全球的金融經濟會不會有影響
土耳其的經濟危機並不會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引發連鎖反應。
土耳其的貨幣危機已經導致土耳其國內的金融市場面臨非常不穩定的因素。這導致土耳其的主要貨幣出現了嚴重貶值的傾向,而貨幣的嚴重貶值也導致土耳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危機。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土耳其國內的經濟危機並不會出現像地區或者是全球蔓延的傾向。
一、土耳其的經濟影響力較小。土耳其並不是一個具有很強地區影響力的經濟強國,這也使得土耳其的經濟危機只能夠影響到土耳其國內的經濟發展問題。而且一些發達地區的國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經濟保障能力,這也使得經濟發達的地區能夠很好的應對土耳其國內的金融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當然也希望有關組織以及國家能夠關注一下土耳其的金融危機情況。因為土耳其的金融危機一旦向地區蔓延的話,將很有可能會出現不可控的因素,這其實對於地區的穩定也會帶來相當大的影響以及沖擊。
Ⅷ 土耳其金融危機2001
有什麼好鄙視的,至少他花時間找了這篇資料!頂2樓
一、危機始末
20世紀90年代,土耳其經濟出現滯脹,而且長期的經濟不景氣使得國際投資者對土耳其漸漸失去信心。為了使國內經濟走出困境、清償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債務和穩定投資者信心,土耳其迫切需要IMF的緊急貸款。2000年1月,土耳其為了獲得IMF和世界銀行80億美元的貸款,採納了IMF一些令人懷疑的建議,開始實行緊縮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改革銀行體系和對國有資產進行私有化等等。這一系列緊縮政策降低了通貨膨脹率,但是對困境中的土耳其經濟無疑雪上加霜。
2000年11月,土耳其政府接管了10家陷入困境的銀行,導致投資者產生恐慌心理,全國范圍內出現擠兌風潮,金融危機首次爆發。土耳其政府為了穩定銀行體系,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銀行部門注入了約60億美元的資金。這一數量遠遠超過了1999年底與IMF達成的關於控制貨幣發行規模的協議。為了固守協議,11月30日土耳其央行宣布停止向市場投放資金,導致隔夜同業拆借利率很快漲到接近2000%的年利率水平。如此高的利率吸引了大量股市資金,結果伊斯坦布爾股交所的全國100指數在12月份下跌幅度超過50%。土耳其政府立即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緊急干預,主要包括:銀行業重組和對擁有巨額不良貸款的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開放電信業;積極尋求國際援助等等。歐盟和IMF也分別提供1.5億歐元和77億美元的援助。到當年12月中旬,危機暫時平息,土耳其經濟開始步入正軌。
誰知好景不長,短短三個月後,金融危機竟又卷土重來。由於土耳其長期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土耳其總統和總理在治國方略上曾出現重大分歧並有多次爭執。2001年2月19日,他們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月度例會上再次針鋒相對。消息傳出後,投資者信心大受打擊,紛紛撤資,土耳其又爆發了貨幣危機。外匯市場上投資者拋售土耳其里拉,土耳其政府有限的外匯儲備(2000年底不到200億美元)根本無法維持釘住匯率制。2月22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舉立即引起外匯市場劇烈動盪,美元對里拉的匯率從前一天的1比65萬飆升至1比120萬。土耳其政府在金融危機再次爆發後痛下決心,推行金融市場化改革,抑制壟斷,引入競爭。IMF和世界銀行也認可了土耳其政府的做法並再次提供援助,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危機很快被遏制住了。
二、危機的原因
(一)宏觀經濟不平衡
1.經常項目巨額赤字。20世紀90年代,受到重要貿易夥伴俄羅斯金融危機、兩次大地震、98年底以後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土耳其出現大量貿易赤字。2001年1月至8月貿易逆差為232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佔GDP的比重為5.2%。
2.通貨膨脹嚴重。據2000年10月公布的數字,土耳其的通脹率為44.4%。
3.債務負擔沉重。2000年土耳其債務總和達110億美元,佔GDP比重為50%左右。
(二)匯率制度不合理
IMF2000年向土耳其提供貸款的一個條件是當年1月1日起土耳其開始實行爬行釘住匯率制,要求里拉同由美元和歐元組成的一籃子貨幣掛鉤,一年內最大調整幅度為15%。要實現穩定匯率和降低通脹的雙重目標,土耳其有限的外匯儲備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雖然名義匯率水平保持穩定,但是高通脹率造成了里拉的實際升值,使得經常項目赤進一步字擴大。
(三)銀行體系不健全
長期以來土耳其一直實行金融為國家發展政策服務的策略,政府和銀行關系過於密切,造成銀行業集中度很高、銀行經營效率低下。同時政府對於出現問題的大規模銀行歷來都採取資金支持而非清理整頓的做法,使得國內銀行業缺乏自律和監管機制。
(四)政局不穩定
90年代以來,土耳其一直由各黨派組成聯合政府執政,各項政策在政府內部經常不能達成一致,導致政策貫徹不力。政治危機就直接誘發了2001年2月的金融危機。
三、危機的影響與啟示
土耳其金融危機除了使俄羅斯、波蘭、阿根廷等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證券市場出現輕微震盪外,並沒有向其它地區擴散,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也較小。在2001年中期,土耳其經濟也開始復甦,僵硬的匯率制度已經廢除,里拉在貶值後提高了國內貿易品的出口競爭力,減少了進口需求,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危機雖然遠去,但有一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土耳其接受了IMF的一系列葯方,依照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來管理經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自由主義主張管住貨幣,其它的一切讓市場自由決定,政府應該放棄干預。新自由主義以貿易自由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公營事業私有化為主導思想來管理經濟。這體現的實際是世界市場強者的聲音,新自由主義硬把強者邏輯說成對弱者也有好處。土耳其稀里糊塗地成為了跨國公司和國際金融巨頭的盤中佳餚。當土耳其陷入危機,IMF開出了緊縮性政策的葯方,認為緊縮能降低需求、減少進口和改善經常賬戶,但是緊縮政策會使本已低迷的國內經濟大受打擊。同時IMF反對央行充當最後貸款人,認為應通過兼並解決國內的問題銀行,這樣就不僅失去了維護國家金融穩定最後一道屏障,還大開外資進入的方便之門。國際銀行就能以國際援助為名,以投資者身份跟進,大肆掠奪危機國的財富。
事後看來,如果土耳其早些拒絕IMF的建議,金融危機或許能夠避免。就算在危機發生時,央行也可以充當最後貸款人來穩定市場信心,緩和危機。然而固守新自由主義的原則使得土耳其政府放棄了這個選擇。可見,控制國家信貸、實行適度干預才能保證發展中國家經濟健康、平穩地發展。(范坤祥整理)
非出自本人
Ⅸ 金融危機什麼時候才能度過呢
這次的金融危機是先在虛擬市場表現出來,然後再反映到實體經濟上的,所以等虛擬市場好轉了以後各國的實體經濟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蕭條!!
歐盟最新資料顯示,這次金融危機對歐美的影響會持續到2010年!
國務院最新資料現實,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會在2009年底結束!
Ⅹ 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們應該怎麼度過
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美國的房地產的次級房貸引起的。
主要原因:
1、它與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特別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過去一段時期由松變緊的變化有關
從2001年初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開始了從加息轉變為減息的周期。此後的13次降低利率之後,到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達到過去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反映在房地產市場上,就是房貸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這一階段持續的利率下降,是帶動21世紀以來的美國房產持續繁榮、次級房貸市場泡沫起來的重要因素。因為利率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在房產市場上有了產生的可能性和擴張的機會。表現之一,就是浮動利率貸款和只支付利息貸款大行其道,占總按揭貸款的發放比例迅速上升。與固定利率相比,這些創新形式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的、靈活的還款額度。這樣,從表面上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支撐過去連續多年的繁榮局面。
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了逆轉;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13次調高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標志著這輪擴張性政策完全逆轉。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
2、它與美國投資市場、以及全球經濟和投資環境過去一段時期持續積極、樂觀情緒有關
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趨勢加大,全球范圍利率長期下降、美元貶值、以及資產價格上升,使流動性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張,激發追求高回報、忽視風險的金融品種和投資行為的流行。作為購買原始貸款人的按揭貸款、並轉手賣給投資者的貸款打包證券化投資品種,次級房貸衍生產品客觀上有著投資回報的空間。在一個低利率的環境中,它能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回報率,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性,吸引了不僅來自美國、而且來自歐亞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從而使得需求更加興旺。面對巨大的投資需求,許多房貸機構降低了貸款條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級房貸產品。這在客觀上埋下危機的隱患。事實上,不僅是美國,包括歐亞、乃至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均參與了美國次級房貸衍生產品的投資,金額巨大,使得危機發生後影響波及全球金融系統。
3、與部分美國銀行和金融機構違規操作,忽略規范和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打包行為有關
在美國次級房貸的這一輪繁榮中,部分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一己之利,利用房貸證券化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降低貸款信用門檻,導致銀行、金融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的增大。在過去幾年,美國住房貸款一度出現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趨勢。歷史上標準的房貸首付額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現了負首付。房貸中的專業人員評估,在有的金融機構那裡,也變成了電腦自動化評估,而這種自動化評估的可靠性尚未經過驗證。
有的金融機構,還故意將高風險的按揭貸款,「靜悄悄」地打包到證券化產品中去,向投資者推銷這些有問題的按揭貸款證券。突出的表現,是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產品時,不向投資者披露房主不僅難以支付的高額可調息按揭付款、而且購房者按揭貸款是零首付的情況。而評級市場的不透明和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又使得這些嚴重的高風險資產得以順利進入投資市場。
至於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就我們國家而言,最受影響的就像國內專家說的那樣,主要是還是出口。如果對我們日常生活,個人認為暫時好像還沒有造成不可接受的結果,如果有,那就是不敢隨便辭職了。
危機還沒有結束,所以還是那句,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