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土耳其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

發布時間: 2022-06-02 13:38:19

㈠ 誰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有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莫言,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愛麗絲·門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赫塔·米勒,勒·克萊齊奧,多麗絲·萊辛,哈羅德·品特等等。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東高密,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3年10月30日,中國首家培養網路文學原創作者的公益性大學「網路文學大學」開學,莫言擔任該校的名譽校長。2014年12月,莫言先後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㈡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有哪些

歷屆(1901年-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如下:

1、1901年: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發現X射線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荷蘭)、塞曼(荷蘭)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

3、1903年: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發現天然放射性;皮埃爾·居里(法國)、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人)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4、1904年:瑞利(英國)氣體密度的研究和發現氬

5、1905年:倫納德(德國)關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6、1906年:約瑟夫·湯姆生(英國)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並發現電子

7、1907年:邁克爾遜(美國)發明光學干涉儀並使用其進行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國)發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爾摩·馬克尼(義大利)、布勞恩(德國)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理查森(英國)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華(荷蘭)關於氣態和液態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維恩(德國)發現熱輻射定律

12、1912年:達倫(瑞典)發明可用於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調節裝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內斯(荷蘭)關於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和製成液態氦

14、1914年:馬克斯·凡·勞厄(德國)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16、1916年:未頒獎

17、1917年: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國)發現元素的次級X輻射特性

18、1918年: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對確立量子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19年:斯塔克(德國)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20、1920年:紀堯姆(瑞士)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國)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22、1922年: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關於原子結構以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23、1923年: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美國)關於基本電荷的研究以及驗證光電效應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發現X射線中的光譜線

25、1925年:弗蘭克·赫茲(德國)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26、1926年:佩蘭(法國)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27、1927年:康普頓(美國)發現康普頓效應;威爾遜(英國)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空氣的徑跡

28、1928年:理查森(英國)研究熱離子現象,並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31、1931年:未頒獎

32、1932年:維爾納·海森伯(德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

33、1933年: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創立波動力學理論;保羅·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國)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論

34、1934年:未頒獎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101、2003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安東尼·萊格特(美國)、維塔利·金茨堡(俄羅斯)「表彰三人在超導體和超流體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102、2004年:戴維·格羅斯(美國)、戴維·普利策(美國)和弗蘭克·維爾澤克(美國),為表彰他們「對量子場中誇克漸進自由的發現。」

103、2005年:羅伊·格勞伯(美國)表彰他對光學相乾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約翰·霍爾(JohnL.Hall,美國)和特奧多爾·亨施(德國)表彰他們對基於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104、2006年:約翰·馬瑟(美國)和喬治·斯穆特(美國)表彰他們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105、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106、2008年:日本科學家南部陽一郎,表彰他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益川敏英提出了對稱性破壞的物理機制,並成功預言了自然界至少三類誇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而獲獎;美國物理學家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因「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獲此殊榮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0、2012年: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教授大衛·維因蘭德因「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1、2013年: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2、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3、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因在發現中微子振盪方面所作的貢獻分享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4、2016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5、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基普·S·索恩、巴里·巴里什以及雷納·韋斯,因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6、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以及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因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7、2019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皮布爾斯因宇宙學相關研究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士科學家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因首次發現太陽系外行星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8、2020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里亞·格茲共同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㈢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介紹

諾貝爾(1844年-1896)在逝世前一年的1895年11月27日立下了遺囑,將他的全部財產,即當時的3100萬克朗(相等於現在的2億3000萬美元)設立基金,用每年的利息授予一年來在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方面對人類社會做出卓越貢獻的人。瑞典政府立即建立基金會,並決定在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的這一天舉行頒獎儀式。

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由皇家科學院評定,醫學和生物學獎由瑞典皇家卡洛琳學院評定。負責評定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並沒有"皇家"二字掛在名稱上,但和王宮一起坐落在斯德哥爾摩的老城島上。

文學院共十八名院士,從院士中又選出五名組成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審議世界各處提出的候選人的名單。這些名單是世界各地具有推薦資格的推薦人提出的,有的則是上一屆留下來的名字。

按照諾貝爾文學獎章程的規定,下列四種人具有推薦資格:(1)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2)各國科學院院士或相當於院士資格的人;(3)各國高等學府中的語言和文學的正教授;(4)各國作家協會的主席和副主席(不包括理事、會員);推薦必須提交正式推薦書並附被推薦者的原著或譯本,由個人簽署,不接受團體的推薦,推薦書必須在每年2月1日午夜前送達瑞典文學院,逾時則算作下一年度推薦。候選人名單每年少則幾十名,多則一百多名。委員會先對名單進行篩選,減到15名,然後再繼續討論繼續篩選,到了5月底,便減縮到只剩下5名。從6月開始,院士們便進入暑期閱讀,審看最後五名候選人的作品,到了9月,假期結束,院士們便以書面形式報告自己選擇的人選及其理由。這之後,每星期四晚上進行討論、辯論、投票,直到人選中有一名候選人獲得9票以上。如果一直無人達到9票以上,可考慮頒給兩人或延期至下一年。

----------- http://news.sohu.com/20061012/n245764442.shtm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
搜狐文化: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官方網站消息稱,來土耳其的作家奧罕-帕慕克因其作品已經揭露了文化的撞擊與同等性而榮獲200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並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137萬美元、107萬歐元)的高額獎金。

奧罕-帕慕克於1952年出生於伊斯坦布爾,學習建築的他是當今土耳其最重要也最暢銷的作家。自1979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以來,帕慕克的寫作生涯可謂榮譽等身,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獨立小說獎、法國文藝獎、德國書業和平獎等多種榮耀。

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爾罕罕帕慕克。」

1998年奧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出版,這本書確立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並於2003年獲得都柏林文學獎,這是達10萬歐元的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納卡佛文學獎,成為包攬歐洲三大文學獎項的當代文學大師。地理上伊斯坦布爾是歐洲的最邊緣,帕慕克的小說卻站上了歐洲文學的主流位置。(章天)

㈣ 2015年諾貝爾獎得主都是誰

2015年諾貝爾獎得主如下:

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威廉·坎貝爾(愛爾蘭)、大村智(日本)、屠呦呦( 中國)。
寄生蟲病千百年來始終困擾著人類,並一直是全球重大醫療健康問題之一。寄生蟲疾病對世界貧困人口的影響尤其嚴重。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葯學獎獲獎者在最具破壞性的寄生蟲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貢獻。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一種新葯阿維菌素(Avermectin),這種葯物的衍生品已經極大地幫助降低了盤尾絲蟲病以及淋巴絲蟲病的發生率,並且已經顯示出對其他類型寄生蟲感染的有效性。屠呦呦製成了青蒿素,這種葯物顯著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兩項新發現賦予人類對抗這些疾病的新的強大工具,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患者從中受益。這些工作為改善人類健康,減少患者病痛所帶來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日本)、阿瑟·麥克唐納(加拿大)。
201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展現中微子變化的實驗中所起到的重要貢獻,而這種變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質量。該發現改變了我們對物質最深處的運作的理解,這對我們如何看待整個宇宙至關重要。人們從這項發現中獲得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結論,那就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是沒有質量的中微子,其實是有質量的,只是很小而已。現在全世界在不斷地進行實驗和劇烈活動來捕獲中微子並檢驗它們的屬性。對於中微子最深處秘密的發現將重塑我們目前對於宇宙的歷史、結構及未來命運的認識。

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克(美國)、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林達爾的發現稱為鹼基切除修復,即細胞里有一些蛋白質(尿嘧啶糖苷水解酶、糖苷酶等),專門尋找某些特定的DNA鹼基錯誤,然後把它從DNA的鏈上切掉,從而修復它。莫德里克的發現稱為DNA錯配修復,指的是,細胞會對DNA鏈進行標記,蛋白質可以憑借這種標記來判斷哪條是舊有的、哪條是新加的,從而知道該去修復誰。桑賈爾的發現稱為核苷酸切除修復,指的是細菌的DNA在致命的紫外線照射下之後,如果再用可見藍光照射,它們能死裡逃生,復甦過來。他們發現的細胞修復自身DNA的機制,為創新癌症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

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
評委會說「因為她豐富多元的寫作,為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樹立了紀念碑」。阿列克西耶維奇曾是一名記者,經歷過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等歷史事件,遭盧卡申科政權迫害後離開白俄羅斯。她以基於上千次采訪寫成的記錄性小說——記錄從二戰到普京時代蘇維埃歷史及心理變遷的系列小說,總稱為《烏托邦之聲》,為國際文壇所矚目。

五、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突尼西亞)。
評委會表示,突尼西亞一度由於社會動亂和政治暗殺而瀕臨崩盤。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在國家處於戰爭邊緣的時刻,創立了替代性的和平政治進程,避免國家陷入內戰。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做出的努力,推動突尼西亞建立起憲政體制,確保了全體人民的基本人權,不分性別、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

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英美雙重國籍)。
迪頓解決了經濟學中的三個重要問題:消費者如何決定個人支出在不同種類商品上的分配;社會收入在消費和儲蓄之間如何分配和兩者的互動關系;如何最好地衡量和分析人類的福祉和貧困。將諾貝爾獎頒發給在不平等問題方面有很大學術建樹的安格斯·迪頓有著現實關懷,並有助於世人對此問題引發關注。

㈤ 諾貝爾文學獎歷年獲獎名單

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憑借作品《孤獨與沉思》,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憑借作品《羅馬風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憑借作品《挑戰的手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4年,弗雷德里克·米斯塔爾憑借作品《金島》,何塞·埃切加賴憑借作品《偉大的牽線人》,共享諾貝爾文學獎;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憑借作品《第三個女人》、《你往何處去》,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憑借作品《青春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憑借作品《老虎!老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憑借作品《精神生活漫筆》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憑借作品《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憑借作品《特雷庇姑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憑借作品《青鳥》、《花的智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憑借作品《群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評價作品《吉檀枷利》、《飛鳥集》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5年,羅曼·羅蘭評價作品《約翰·克利斯朵夫》、《名人傳》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6年,魏爾納·海頓斯坦姆憑借作品《朝聖年代》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17年,卡爾·耶勒魯普憑借作品《磨坊血案》 ,亨瑞克·彭托皮丹憑借作品《天國》 ,二人共享諾貝爾文學獎;

1919年,卡爾·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施皮特勒憑借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0年,克努特·漢姆生憑借作品《土地的成長》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1年,阿納托爾·法郎士憑借作品《苔依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2年,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憑借作品《不吉利的姑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3年,威廉·勃特勒·葉芝憑借作品《麗達與天鵝》、《凱爾特的薄霧》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4年,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憑借作品《福地》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5年,喬治·蕭伯納憑借作品《皮格馬利翁》、《聖女貞德》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6年,格拉齊亞·黛萊達憑借作品《邪惡之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7年,亨利·柏格森憑借作品《創造進化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8年,西格里德·溫塞特憑借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29年,保爾·托馬斯·曼憑借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0年,辛克萊·劉易斯憑借作品《大街》、《巴比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憑借作品《荒原和愛情》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2年,約翰·高爾斯華綏憑借作品《福爾賽世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3年,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憑借作品《耶利哥的玫瑰》、《米佳的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4年,路伊吉·皮蘭德婁憑借作品《尋找自我》、《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6年,尤金·奧尼爾憑借作品《天邊外》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7年,羅傑·馬丁·杜·加爾憑借作品《蒂伯一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8年,賽珍珠憑借作品《大地》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39年,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憑借作品《少女西麗亞》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4年,約翰內斯·威廉·揚森憑借作品《漫長的旅行》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憑借作品《柔情》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6年,赫爾曼·黑塞憑借作品《荒原狼》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7年,安德烈·紀德憑借作品《田園交響曲》、《背德者》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8年,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憑借作品《荒原》、《四個四重奏》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49年,威廉·福克納憑借作品《八月之光》、《我彌留之際》、《喧嘩與騷動》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0年,伯特蘭·羅素憑借作品《哲學—數學—文學》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1年,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憑借作品《大盜巴拉巴》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憑借作品《給麻風病人的吻》、《愛的荒漠》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3年,溫斯頓·丘吉爾憑借作品《不需要的戰爭》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4年,歐內斯特·海明威憑借作品《老人與海》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5年,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司內斯憑借作品《冰島之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內斯憑借作品《小毛驢和我》、《悲哀的詠嘆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7年,阿爾貝·加繆憑借作品《局外人》、《鼠疫》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8年,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憑借作品《日瓦戈醫生》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59年,薩瓦多爾·誇西莫多憑借作品《水與土》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0年,聖瓊·佩斯憑借作品《藍色戀歌》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伊沃·安德里奇憑借作品《橋·小姐》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2年,約翰·斯坦貝克憑借作品《人鼠之間》、《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3年,喬治·塞菲里斯憑借作品《「畫眉鳥」號》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4年,讓·保羅·薩特憑借作品《詞語》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5年,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憑借作品《靜靜的頓河》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6年,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憑借作品《行為之書》 ,奈莉·薩克斯憑借作品《逃亡》,二人共享諾貝爾文學獎;

1967年,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憑借作品《玉米人》、《總統先生》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8年,川端康成憑借作品《雪國·千隻鶴·古都》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69年,薩繆爾·貝克特憑借作品《等待戈多》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0年,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憑借作品《癌病房》、《古拉格群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1年,巴勃魯·聶魯達憑借作品《情詩·哀詩·贊詩》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亨利希·伯爾憑借作品《女士及眾生相》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3年,帕特里克·懷特憑借作品《風暴眼》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4年,埃溫特·約翰遜憑借作品《烏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馬丁遜憑借作品《露珠里的世界》 ,二人共享諾貝爾文學獎;

1975年,埃烏傑尼奧·蒙塔萊憑借作品《生活之惡》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6年,索爾·貝婁憑借作品《赫索格》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7年,阿萊克桑德雷·梅洛憑借作品《天堂的影子》,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8年,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憑借作品《魔術師·原野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79年,奧德修斯·埃里蒂斯憑借作品《英雄輓歌》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憑借作品《拆散的筆記簿》、《米沃什詞典》,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1年,埃利亞斯·卡內蒂憑借作品《迷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2年,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憑借作品《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3年,威廉·戈爾丁憑借作品《蠅王》、《金字塔》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4年,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憑借作品《紫羅蘭》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5年,克洛德·西蒙憑借作品《弗蘭德公路·農事詩》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6年,沃萊·索因卡憑借作品《雄獅與寶石》,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7年,約瑟夫·布羅茨基憑借作品《從彼得堡到斯德哥爾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8年,納吉布·馬哈富茲憑借作品《街魂》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憑借作品《為亡靈彈奏》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0年,奧克塔維奧·帕斯憑借作品《太陽石》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1年,內丁·戈迪默憑借作品《七月的人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2年,德里克·沃爾科特憑借作品《西印度群島》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3年,托尼·莫里森憑借作品《天堂》、《寵兒》、《所羅門之歌》、《最藍的眼睛》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4年,大江健三郎憑借作品《個人的體驗》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5年,謝默斯·希尼憑借作品《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門》、《在外過冬》、《北方》、《野外作業》、《苦路島》、《山楂燈》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6年,維斯瓦娃·辛波絲卡憑借作品《我們為此活著》、《向自己提出問題》、《呼喚雪人》、《鹽》、《一百種樂趣》、《橋上的歷史》、《結束與開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7年,達里奧·福憑借作品《喜劇的神秘》、《我們不能也不願意付錢》、《大胸魔鬼》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8年,若澤·薩拉馬戈憑借作品《里斯本圍困史》、《修道院紀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99年,君特·格拉斯憑借作品《鐵皮鼓》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0年,高行健憑借作品《靈山》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1年,維·蘇·奈保爾憑借作品《神秘的按摩師》、《米格爾街》、《大河灣》、《島上的旗幟》、《超越信仰》、《神秘的新來者》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憑借作品《無形的命運》、《英國旗》、《船夫日記》、《慘敗》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3年,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憑借作品《恥》、《彼得堡的大師》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4年,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憑借作品《利莎的影子》、《鋼琴教師》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5年,哈羅德·品特憑借作品《看房者》、《生日晚會》、《歸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6年,奧罕·帕慕克憑借作品《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爾》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7年,多麗絲·萊辛憑借作品《金色筆記》、《倖存者回憶錄》、《黑暗前的夏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8年,勒·克萊齊奧憑借作品《戰爭》、《逃之書》、《墨西哥之夢》、《非洲人》、《訴訟筆錄》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09年,赫塔·米勒憑借作品《河水奔流》、《行走界線》、《狐狸那時已是獵人》、《呼吸鞦韆》、《心獸》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0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憑借作品《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1年,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憑借作品《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2年,莫言憑借作品《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3年,愛麗絲·門羅憑借作品《逃離》、《快樂影子之舞》、《愛的進程》、《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親愛的生活》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憑借作品《星形廣場》、《暗店街》、《青春咖啡館》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5年,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憑借作品《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最後的見證:失去童年的孩子們》、《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6年,鮑勃·迪倫憑借作品《隨風飄盪》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7年,石黑一雄憑借作品《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別讓我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018年,補頒獎項給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2019年,獎項頒發給彼得·漢德克。

㈥ 到現在為止,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有幾位,是誰

1990年—1999年

1990年:伊萊亞斯•科里(美)開發了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的貢獻。

1992年:羅道夫•阿瑟•馬庫斯(美)對創立和發展電子轉移反應的貢獻。

1993年:凱利•穆利斯(美)邁克爾•史密斯(加)對DNA化學的研究,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喬治•歐拉(美)對碳正離子化學反應的研究。

1995年:保羅•克魯岑(荷)馬里奧•莫利納(墨)弗蘭克•羅蘭(美)對大氣化學的研究。

1996年:羅伯特•苛爾(美)哈羅德•沃特爾•克羅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發現富勒烯。

1997年保羅•博耶(美)約翰•沃克爾(英)闡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機理 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離子傳輸酶的發現,鈉鉀離子泵。

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論的研究, 約翰•波普(英)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的研究。

1999年:艾哈邁德•茲韋勒(美)用飛秒激光光譜對化學反應中間過程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托馬斯·林達爾、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

2000年—2016年

2000年:艾倫•黑格(美)艾倫•麥克迪爾米德(美/紐西蘭)白川英樹(日)對導電聚合物的研究。

2001年:威廉•諾爾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還原反應,巴里•夏普萊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應。

2002年庫爾特•維特里希(瑞士)約翰•貝內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對生物大分子的鑒定和結構分析方法的研究。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對細胞膜中的水通道的發現以及對離子通道的研究。

2004年:阿龍•切哈諾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歐文•羅斯(美)發現了泛素調解的蛋白質降解。

2005年:羅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羅克(美)伊夫•肖萬(法)對烯烴復分解反應的研究。

2006年:羅傑•科恩伯格(美)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所作的研究。

2007年:格哈德•埃特爾(德),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8年:下村修(日)、馬丁•查爾菲(美)、錢永健(美),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2009年: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英)、托馬斯•斯泰茨(美)、阿達•約納什(以色列),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貢獻。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鈴木章(日),發明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

2012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美)、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獎。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邁克爾•萊維特(英、美)、阿里耶•瓦謝勒(美、以色列),在開發多尺度復雜化學系統模型方面做出貢獻。

2014年:埃里克•貝齊格(美)、威廉•莫納(美)、斯特凡•黑爾(德),為發展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做出貢獻。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美),因「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獲獎。

2016年:讓-皮埃爾•索維奇,J•弗雷澤•斯托達特和伯納德•L•費林加三位科學家因「設計和合成分子機器」獲獎。

㈦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一共有多少位及他們的資料

要知道自從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開始頒獎以來,到2005年為止,一共有將近100位文學家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3未頒獎)所以要把他們的詳細資料都列舉出來放在這里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後的答案很可能就像樓上這位朋友的回答一樣冗長)
所以我在這里只告訴你一個地址,而在這個地址里有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詳細資料。包括他們每個人的獲獎年份、獲獎作品、獲獎理由、獲獎者的代表作、獲獎者的照片等等。這樣也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你看這樣可以嗎?
這個地址是CCTV文化頻道的諾貝爾獎專欄,如果你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在CCTV文化頻道裡面找到諾貝爾獎的來歷;諾貝爾臨終的遺囑;諾貝爾獎的評獎制度....等等諾貝爾文學獎的相關資料。
諾貝爾獎專欄地址如下:
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1458/01/
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資料則在這個地址:
http://www.cctv.com/program/dssgsw/20031024/101451.shtml

㈧ 我想知道有關今年諾貝爾得主的個人情況

北京時間昨天晚上7點,瑞典皇家文學院正式宣布,54歲的土耳其著名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Pa-muk)獲得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奧罕·帕慕克去年就是200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院士們一度因為帕慕克是否應該獲獎而爭執不休,結果延後一周開獎,而最後獲獎的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只是妥協的產物。時隔一年之後,瑞典皇家文學院終於可以將「遲到」的獎章送到他手中。

帕慕克的大部分作品以描述文化的沖突為主。瑞典皇家文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奧罕·帕慕克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尋找他故鄉憂郁靈魂的途中,他發現了標志沖突的新符號和文化間的交織。」「帕慕克曾經說過,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歷了一次從傳統的奧斯曼家庭氛圍到西式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中,他寫了一部家庭編年史,在托馬斯曼的精神指引下,追蹤了一個家庭歷經三代的變化。」瑞典文學院院長賀拉斯·恩達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帕慕克1990年的作品《黑書》(TheBlackBook)確立了他在讀者中的地位。恩達爾還表示,帕慕克的政治傾向沒有影響院士們的選擇,「在他的國家,他是一個有爭議性的人物,但其他的獲獎作家何嘗又不是。」帕慕克手持《我的名字叫紅》

在土耳其國內,奧罕·帕慕克也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作家。去年2月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有三萬名庫爾德人和一百萬名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被殺害,他的這番言論,引發政府不滿,進而控告帕穆克侮辱國家。

對於帕慕克的獲獎,許多評論家認為,瑞典皇家文學院終於作了一次「順乎民心」的選擇。而美國人連獲本年度諾貝爾4項大獎,在一定程度上再次推遲了菲利普·羅斯、約翰·厄普代克、諾曼·梅勒等美國著名作家的獲獎。

據悉,帕慕克將獲得約140萬美元的獎金和一枚金質獎章,頒獎典禮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㈨ 有關近幾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成就和故事

1、多麗絲·萊辛

多麗絲·萊辛生於1919年10月22日,英國女作家,代表作有《青草在歌唱》《金色筆記》《特別的貓》等,被譽為繼伍爾芙之後最偉大的女性作家,屢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以及多個世界級文學獎項,並在2007年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她是迄今為止獲獎時最年長的女性諾貝爾獲獎者。此外她是歷來第三十四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據英國《衛報》、BBC消息,英國女作家、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於2013年11月17日去世,終年94歲。她先後從事過保姆、電話接線員、辦公室工作人員、速記員和記者等職業。

但她始終沒有停止過閱讀。多麗絲的童年幾乎在孤寂中度過,孤獨之中,她與19世紀的文學大師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開始她並沒有想過要成為一名小說家。第一次婚姻失敗後,多麗絲開始涉足反種族歧視的激進的政治生活。1945年她再婚,但緊接著就是又一次婚變。

二戰後的歲月是艱辛的,萊辛說她幾乎生活在夢魘里,經濟狀況一度陷入窘迫。1950年,萊辛的第一部小說《青草在歌唱》在倫敦出版,為她贏得了聲譽,登上了英國文壇。

2、勒·克萊齊奧

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訴訟筆錄》、《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 《戰爭》(2008年獲獎作品)、《烏拉尼亞》等。

勒·克萊齊奧從小就顯示出文學方面的天賦,他年僅7歲,在隨母親去與父親團聚的輪船上,寫成小說《漫長的旅程》和《黑色的奧拉迪》在為期一月的行程期間,開始了自己的文學生涯,他在尼斯文科大學學習之後,繼續在倫敦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習文學。

23歲的勒·克萊齊奧進修碩士學位期間,在克洛德·伽利瑪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當年即入圍法國文學最高獎「龔古爾」獎,並成功獲得法國重要文學獎「勒諾多」獎,從而一舉成名。

3、赫塔·米勒

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授予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專注於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代表作品:《心獸》、《狐狸那時已是獵人》、《低地》、《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呼吸鞦韆》(2009年獲獎作品)等。

作為赫塔·米勒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帶有明顯的自傳成分。本書講述了巴納特施瓦本地區艱苦的農村生活。作者運用一種獨白的聲音,訴說她在這片灰暗鄉間成長的經歷,以孩子的視角反映了人們精神的狹隘和日常生活的殘酷。

長篇小說《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講述了發生在一名年輕的制衣廠女工身上的故事。與書名截然相反,主人公一直在赴一個審問自己的「約」。於步步緊逼的質問中,主人公越發清晰的思路慢慢堆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時代對小人物的迫害於質問間躍然紙上。

4、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表彰略薩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城市與狗》是略薩的成名作,也是標志著拉丁美洲「文學爆炸」展開的四部里程碑小說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還有,《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獲獎作品)。

1937年1歲多時跟媽媽1家人移居玻利維亞的科恰邦巴,1946年回到祖國秘魯的皮烏拉省,省政府所在地皮烏拉市,在薩萊西諾學校讀書,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於利馬的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後來在秘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完成中學學業。

巴爾加斯·略薩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

5、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1931年出生,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先後共出版《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小路》《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等10部詩集。1990年患腦溢血致半身癱瘓後,仍堅持寫作純詩。

1966年獲貝爾曼詩歌獎,1979年獲瑞典文學獎,1982年獲文學促進大獎。1990年患腦溢血致半身癱瘓後,仍堅持寫作純詩。201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活道路很簡單,直至退休,一直是少管所和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名心理學家。旅行和寫作幾乎構成了他全部的業餘生活。

㈩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年份 獲獎者 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蘭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1902年 赫爾曼·費歇爾 德國 「在糖類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瑞典 「提出了電離理論」
1904年 威廉·拉姆齊爵士 英國 「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裡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馮·拜爾 德國 「對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與化學工業的發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國 「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並且使用了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電爐」
1907年 愛德華·比希納 德國 「生物化學研究中的工作和發現無細胞發酵」
1908年 歐內斯特·盧瑟福 英國 「對元素的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德國 「對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對化學平衡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奧托·瓦拉赫 德國 「在脂環族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的研究」
1911年 瑪麗·居里 波蘭 「發現了鐳和釙元素,提純鐳並研究了這種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質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維克多·格林尼亞 法國 「發明了格氏試劑」
保羅·薩巴捷 法國 「發明了在細金屬粉存在下的有機化合物的加氫法」
1913年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瑞士 「對分子內原子連接的研究,特別是在無機化學研究領域」
1914年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美國 「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 德國 「對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別是對葉綠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未頒獎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國 「對從單質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頒獎
1920年 瓦爾特·能斯特 德國 「對熱化學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國 「對人們了解放射性物質的化學性質上的貢獻,以及對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質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頓 英國 「使用質譜儀發現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且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爾 奧地利 「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頒獎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國 「闡明了膠體溶液的異相性質,並創立了相關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奧多爾·斯韋德貝里 瑞典 「對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奧托·威蘭 德國 「對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研究」
1928年 阿道夫·溫道斯 德國 「對甾類的結構以及它們和維他命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國 「對糖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 德國
1930年 漢斯·費歇爾 德國 「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的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血紅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卡爾·博施 德國 「發明與發展化學高壓技術」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 德國
1932年 歐文·蘭米爾 美國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3年 未頒獎
1934年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美國 「發現了重氫」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法國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倫·約里奧-居里 法國
1936年 彼得·德拜 荷蘭 「通過對偶極矩以及氣體中的X射線和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7年 沃爾特·霍沃思 英國 「對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
保羅·卡勒 瑞士 「對類胡蘿卜素、黃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里夏德·庫恩 德國 「對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國 「對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瑞士 「對聚亞甲基和高級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頒獎
1941年 未頒獎
1942年 未頒獎
1943年 喬治·德海韋西 匈牙利 「在化學過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為示蹤物」
1944年 奧托·哈恩 德國 「發現重核的裂變」
1945年 阿爾圖里·伊爾馬里·維爾塔寧 芬蘭 「對農業和營養化學的研究發明,特別是提出了飼料儲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B·薩姆納 美國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美國 「制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國
1947年 羅伯特·魯賓遜爵士 英國 「對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植物產物,特別是生物鹼的研究」
1948年 阿爾內·蒂塞利烏斯 瑞典 「對電泳現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別是對於血清蛋白的復雜性質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奧克 美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0年 奧托·迪爾斯 西德 「發現並發展了雙烯合成法」
庫爾特·阿爾德 西德
1951年 埃德溫·麥克米倫 美國 「發現了超鈾元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美國
1952年 阿徹·約翰·波特·馬丁 英國 「發明了分配色譜法」
理查德·勞倫斯·米林頓·辛格 英國
1953年 赫爾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發現」
1954年 萊納斯·鮑林 美國 「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復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應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美國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爵士 英國 「對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
尼古拉·謝苗諾夫 蘇聯
1957年 亞歷山大·R·托德男爵 英國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國 「對蛋白質結構組成的研究,特別是對胰島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 捷克 「發現並發展了極譜分析法」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國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 梅爾文·卡爾文 美國 「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馬克斯·佩魯茨 英國 「對球形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約翰·肯德魯 英國
1963年 卡爾·齊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學性質和技術領域中的研究發現」
居里奧·納塔 義大利
1964年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英國 「利用X射線技術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質的結構」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國 「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 羅伯特·S·馬利肯 美國 「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脈沖對反應平衡進行擾動的方法,對高速化學反應的研究」
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 英國
喬治·波特 英國
1968年 拉斯·昂薩格 美國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系,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69年 德里克·巴頓 英國 「發展了構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
奧德·哈塞爾 挪威
1970年 盧伊斯·弗德里科·萊洛伊爾 阿根廷 「發現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貝格 加拿大 「對分子的電子構造與幾何形狀,特別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爾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威廉·霍華德·斯坦 美國
1973年 恩斯特·奧托·菲舍爾 西德 「對金屬有機化合物,又被稱為夾心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的開創性研究」
傑弗里·威爾金森 英國
1974年 保羅·弗洛里 美國 「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5年 約翰·康福思 英國 「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瑞士 「有機分子和反應的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國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7年 伊利亞·普里高津 比利時 「對非平衡態熱力學的貢獻,特別是提出了耗散結構的理論」
1978年 彼得·米切爾 英國 「利用化學滲透理論公式,為了解生物能量傳遞作出貢獻」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國 「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格奧爾格·維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羅·伯格 美國 「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沃特·吉爾伯特 美國 「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國
1981年 福井謙一 日本 「通過他們各自獨立發展的理論來解釋化學反應的發生」
羅德·霍夫曼 美國
1982年 阿龍·克盧格 英國 「發展了晶體電子顯微術,並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學意義的核酸-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國 「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美國 「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國 「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 美國
1986年 達德利·赫施巴赫 美國 「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李遠哲 中國
約翰·查爾斯·波拉尼 加拿大
1987年 唐納德·克拉姆 美國 「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讓-馬里·萊恩 法國
查爾斯·佩德森 美國
1988年 約翰·戴森霍費爾 西德 「對光合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的測定」
羅伯特·胡貝爾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爾 西德
1989年 悉尼·奧爾特曼 加拿大 「發現了RNA的催化性質」
托馬斯·切赫 美國
1990年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美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對開發高解析度核磁共振(NMR)譜學方法的貢獻」
1992年 魯道夫·馬庫斯 美國 「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 凱利·穆利斯 美國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邁克爾·史密斯 加拿大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對建立寡聚核苷酸為基礎的定點突變及其對蛋白質研究的發展的基礎貢獻」
1994年 喬治·安德魯·歐拉 美國 「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5年 保羅·克魯岑 荷蘭 「對大氣化學的研究,特別是有關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研究」
馬里奧·莫利納 美國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美國
1996年 羅伯特·柯爾 美國 「發現富勒烯」
哈羅德·克羅托爵士 英國
理查德·斯莫利 美國
1997年 保羅·博耶 美國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約翰·沃克 英國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麥
1998年 沃爾特·科恩 美國 「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約翰·波普 英國 發展了量子化學中的計算方法
1999年 亞米德·齊威爾 埃及 「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研究」
2000年 艾倫·黑格 美國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美國
白川英樹 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 約翰·貝內特·芬恩 美國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庫爾特·維特里希 瑞士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譜學來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羅德里克·麥金農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4年 阿龍·切哈諾沃 以色列 「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歐文·羅斯 美國
2005年 伊夫·肖萬 法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中的復分解法」
羅伯特·格拉布 美國
理查德·施羅克 美國
2006年 羅傑·科恩伯格 美國 「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爾 德國 「對固體表面化學進程的研究」
2008年 下村脩 日本 「發現和改造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馬丁·查爾菲 美國
錢永健 美國
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 英國 「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馬斯·施泰茨 美國
阿達·約納特 以色列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國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鈴木章 日本
2011年 丹·謝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體的發現」
2012年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美國 「對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 美國 給復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邁克爾·萊維特
亞利耶·瓦謝爾
2014年 埃里克·貝齊格 美國 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斯特凡·黑爾 德國
威廉·莫納[1] 美國
2015年 托馬斯·羅伯特·林達爾 瑞典 DNA修復的機理研究[2]
保羅·莫德里奇 美國
阿齊茲·桑賈爾 土耳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5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