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有什麼深洞
A. 地球一萬米深處到底有什麼
1萬米深處很可能是很多的岩漿,地心裏面的溫度非常高。
B. 土耳其的地下城是什麼時候修建的
提到城市二字,我們可能想到的是霓虹閃爍,道路寬廣,可是,你能想到建造於幽暗的地下城是嗎?其實不僅有地下城,而且還不止一座,他們藏匿於土耳其的山區中,
這些巨大的城市,確確實實存在著,那它們的建造者是誰用途又是什麼?對此,人們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對錯,但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也沒有權威的定論,
C. 土耳其地下宮殿的規模有多大呢
對於地下宮殿來說大家應該並不陌生,人死之後都要深埋於地下,這就是所謂的落葉歸根,在土耳其被發現一處巨大的地下宮殿,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樣震驚中外的地下建築群卻僅僅是因為有個村民,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這樣一座巨大的宮殿已經成了當地最著名的建築,生活在地下,這是很多人不敢想的事情,在這里卻可以體驗到,如果大家到土耳其去旅遊,一定不要忘了去這座宏偉的地下建築群,相信它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D. 世界主要喀斯特區域概況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及冰蓋以外的陸地面積約20%為喀斯特岩石出露。北半球的碳酸鹽岩特別發育,古老的岡瓦納大陸除去其邊緣有些白堊紀或時代更新的碳酸鹽岩之外,出露的碳酸鹽岩較少。不是所有的碳酸鹽岩都發育喀斯特景觀,這是因為岩石中不溶物的影響,因而大陸區域發育碳酸鹽岩喀斯特面積估計超過10%~15%。世界上幾乎95%的洞穴發育在灰岩中。
曾有學者劃分出了全球最適宜於喀斯特作用的地質-氣候帶,它們是:阿巴拉契亞-加勒比喀斯特帶,西歐和地中海北岸喀斯特帶與東亞、南亞及赤道太平洋喀斯特帶。中國是後一個喀斯特帶上最為集中分布的喀斯特區域。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含有重要的喀斯特區域見圖3-58所示。
圖3-58 世界主要碳酸鹽岩分布圖(據Fordetal.,1989)
歐洲的法國、德國、英國、愛爾蘭、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立陶宛、烏克蘭,挪威、西班牙、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瑞士、瑞典、匈牙利、捷克、波蘭、羅馬尼亞;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西、古巴,墨西哥、波多黎各;亞洲的中國、日本、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韓國、朝鮮、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黎巴嫩;非洲的阿爾及利亞、辛巴威、尚比亞、埃及、馬達加斯加;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
有關全球喀斯特的分布情況,將簡單介紹之。
1.歐洲地區
包括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塞爾維亞及馬其頓等國在內的亞得里亞海東岸喀斯特帶約占上述各國總面積的1/3,不僅因為其發育模式,還因為其科學研究程度,而成為經典的喀斯特區域。喀斯特一詞即源於該區域,諸如落水洞、溶斗、窪地及坡立谷均已成為國際通用專業術語。該區域的碳酸鹽岩主要發育在為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及白堊紀及古近紀,阿爾卑斯運動奠定了地質構造與地形特徵。著名的喀斯特景點如斯洛維尼亞的波斯托伊娜洞、什科茨揚洞及克羅埃西亞的普利特維采(十六湖)、奧姆勃拉泉等。深度超過1000m的洞穴在這一區域達7個。
義大利從寒武紀到第四紀廣泛分布碳酸鹽岩,但主要為中生代及古新世碳酸鹽岩,出露於北部東西向的阿爾卑斯山脈、從北向南的亞平寧山脈以及西西里及撒丁島。
撒丁島寒武紀灰岩洞穴及溶斗等封閉負地形中有與海西期岩漿活動有關的菱鋅礦、重晶石礦床。義大利許多鋁土礦充填於封閉的負地形中,表明是晚白堊世前期陸地與喀斯特時期的產物。現代地貌發育始於中新世早期。
義大利的洞穴中安裝了照明、修築了步道並提供導游的洞穴達數10個,還有一些洞穴供探險、宗教活動、洞穴治療等。著名的洞穴如佛拉薩西洞具完善的環境監測系統,特里雅斯特的大洞則以固體潮監測裝置而聞名。義大利境內深度逾千米的洞穴達11個。
法國喀斯特及其研究居於世界前列,其碳酸鹽岩分布占國土的1/15,分布在潮濕海洋性氣候到東南歐的地中海型半乾旱氣候區域。發育了從寒武紀到新近紀的碳酸鹽岩。深度逾千米及長度超過50km的洞穴各有6個。
法國的碳酸鹽岩主要分布在阿爾卑斯山西麓及比利牛斯山北麓,受到了強烈的褶皺與斷裂,在法國中南部結晶岩中央高原周圍為灰岩高原,並向東北延展至阿爾丹地塊。北部為巴黎盆地及埋藏的灰岩。古生代末及中新生代以來的沉積間斷發育了一系列古喀斯特。
近70餘個供公眾游覽的洞穴分布於前述碳酸鹽岩出露地段,諸如阿赫芒洞、歐朗舍洞、代芒塞勒洞、克拉穆斯洞及奧格尼亞克洞等著名洞穴。還有許多喀斯特發育地點如天生橋及喀斯特泉等也開放供游覽,韋澤河流域的洞穴有逾百個地點為史前文化遺址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包括著名的拉什科洞,為保護洞穴岩畫而於附近復制了一個拉什科洞供游覽而將原洞封存。
中歐及東歐許多國家包括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及斯洛伐克等國在阿爾卑斯及其以東的喀爾巴阡山山地發育了中生代碳酸鹽岩以及小面積分布的早古生代碳酸鹽岩。這些國家的喀斯特分布面積除奧地利超過10000km2以外,一般均在5000km2以下。
奧地利80%的碳酸鹽岩分布在北部灰岩帶構成的阿爾卑斯山區,深度超過千米的洞穴達14個,50km以上的洞穴達9個。
這些國家有許多旅遊洞穴,尤其是奧地利的冰洞、匈牙利布達佩斯等地的熱水洞穴以及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的跨越匈牙利-斯洛伐克邊境的阿格泰萊克洞穴均享譽盛名。
以俄羅斯為主的獨聯體國家境內,碳酸鹽岩廣泛分布,基於大地構造單元,諸如俄羅斯(東歐)及西伯利亞地盾、烏拉爾造山帶、阿爾卑斯、貝加爾、遠東褶皺帶等許多單元中均發育有喀斯特。
碳酸鹽岩發育跨越從元古宙至中生代地層。喀斯特發育受氣候帶的影響,除黑海區域為地中海型氣候喀斯特以外,多為溫帶及寒帶喀斯特特徵,受到冰川作用的影響,還發育了冰洞,以烏拉爾、克里米亞、大高加索及天山等喀斯特地區最發育。
特別要提及的是喬治亞的造山帶發育了7個深度千米以上的洞穴。其中高加索黑海邊的深洞穴居世界之首,深度已達2164m。中亞的烏茲別克也發育了深逾千米及總長度50km以上的洞穴。在烏克蘭發育的洞穴系統中,有2個長度超過50km的洞穴,其中石膏洞的總長度達215km,是居世界第3位的長洞穴。
2.美洲地區
美國國土除阿拉斯加以外面積的15%是灰岩及石膏或其他可溶岩出露或接近地表。東部大西洋及海灣平原區域從卡羅來納到佛羅里達沿著太平洋及墨西哥灣為古近紀、新近紀和白堊紀灰岩及白堊,沿著平原的內緣作帶狀分布。古生代及其他古老岩石分布的中東部區域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及內陸低地,從寒武紀到密西西比亞紀(早石炭世)碳酸鹽岩發育了良好的喀斯特。大平原區域碳酸鹽岩主要分布於新墨西哥南部。西部落基山地區域主要分布晚古生代及三疊紀灰岩,為眾多狹窄的、不連續小面積的地帶。
在世界50km以上長度的洞穴系統中,美國佔了10個,猛獁洞穴系統長度已達590.629km而居世界首位。
美國具照明及步道設施並配備導游的游覽洞穴近200個,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游覽洞穴數的國家。除了洞穴以外,還有其他一些喀斯特地貌及水文地點也開放供公眾參觀。加勒比地區如古巴、牙買加等島嶼以及墨西哥等國家碳酸鹽岩十分發育。著名的牙買加由陡而深的封閉窪地或溶斗及錐狀山峰組成的山地,為古近紀及新近紀的灰岩。墨西哥深逾千米的洞穴達9個,長度在50km以上的洞穴有6個,是國際洞穴界關注的地區之一。
加拿大的喀斯特也有一定的分布。聞名於世的尼亞加拉瀑布(Niagara Fall),就是發育於白雲岩地層上。加拿大氣候寒冷,許多洞穴發育與冰水作用具有一定的關系。但是,福特(D.C.Ford)教授認為,還是應當把它們作為一般喀斯特對待,不能稱為冰水喀斯特。
古巴及波多黎各的喀斯特,因受氣候條件控制而具有熱帶喀斯特特徵。古巴也有塔狀的喀斯特景觀,但不像我國南方峰林和峰叢景觀那麼典型、有特色。波多黎各的碳酸鹽岩年代新,孔隙率大。
3.亞洲地區
日本西南部山口縣秋吉台發育有鷹克洞(長4400m,深達145m)、秋芳洞(長2200m,深達128m)等一系列洞穴。這些洞穴主要是因大氣降水滲透補給的水流,對碳酸鹽岩產生溶蝕作用而形成的。
越南北部的下龍灣有海上峰林喀斯特景觀。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及其周圍地區,有較多變質石灰岩,為花崗岩體所環繞,石灰岩通過斷層與花崗岩接觸。吉隆坡為較平坦的準平原,也有類似峰林的景觀。石灰岩埋伏於地下的深度超過100m。吉隆坡石灰岩變質過程有熱液喀斯特作用,這是來自地球深部富含二氧化碳的熱液對石灰岩產生溶蝕作用,後期又有正常降水對變質石灰岩產生的溶蝕作用。沙撈越一帶有高20~40m高的石林分布,面積約0.5km2。
土耳其西南部安塔利亞(Antalya)至帕木卡里(Pa-mukale)一帶,也沉積有大片碳酸鹽岩。位於地中海北部的海岸帶,年降雨量可達1000mm以上,亞熱帶的闊葉林茂盛,氣候和我國東南兩廣地區相似。但不同點在於我國受季風影響,炎熱季節的高溫和多雨兩者同時出現,使熱帶、亞熱帶喀斯特景觀廣泛發育;而土耳其則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為旱季,秋冬為雨季,高溫季節和多雨季節是相脫離的,相應地就沒有峰林等喀斯特景觀發育。但在遠離海岸地帶的內陸高地,因雨量減少而呈現半乾旱氣候狀態,消失地表水至地下的喀斯特落水洞及地下喀斯特通道還是較多發育的。這一帶地質構造條件,導致有來自深部的熱液喀斯特作用,使在地下溶蝕的碳酸鹽岩的成分———碳酸鈣(CaCO3),隨著喀斯特熱礦水而外泄於地表。喀斯特熱礦水涌流出地表後,由於溫度及水流壓力的變化,加上生物作用,便在帕木卡里一帶高差90m的河谷產生大片鈣華沉積,形成鈣華瀑布、鈣華堤壩、鈣華梯田等,構成一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在當地語言中,「帕木卡里」就是棉花堡的意思,即從遠處往上看,在多級的階地上就好像鋪蓋上雪白松軟的棉花,這些「棉花」,其實就是鈣華沉積。
黎巴嫩有2/3的領土為喀斯特地區,地表也有坡谷、窪地、谷地、漏斗、盲谷、落水洞。地下也有地下河、湖及暗河。中生代中期至上新世活躍的地殼抬升運動,導致紅海裂谷張開、阿拉伯板塊與非洲板塊分離,以及與之伴生的斷陷、斷裂,都對黎巴嫩以及其鄰近地區喀斯特的發育起著主要的控製作用。這一地區地表較乾旱,從喀斯特的地表景觀中也可見到尖峻的溶溝溶槽,且具有熱帶的喀斯特特徵。地下喀斯特水較活躍,出現許多喀斯特泉,最大泉水流量可達10m3/s,不少泉水流量達0.28~2.83m3/s。
4.大洋洲
澳大利亞南部的努拉波爾(Nullarbor)平原下面有碳酸鹽岩分布,面積達20萬km2的半乾旱—乾旱喀斯特地區,表面喀斯特現象發育,植被不好,只有起伏3~5m的溶溝溶槽和淺的窪地(10~15m長和2~3m深),但也發育有喀斯特塌陷和落水洞,地下洞穴也較發育(James,1991)。冰期海水面下降及來自地殼深部的火成岩,都對喀斯特作用帶來影響。
5.非洲、南美洲
非洲、南美洲都屬於古岡瓦納大陸,陸地形成後基本上就再沒有下沉為海底,因此,在這兩塊大陸上發育和出露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很小,只有極少數地區局部發育有岩溶地貌景觀。非洲大陸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以發育有劍狀喀斯特(石林)而聞名全球。
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800餘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中有50餘處與喀斯特有關,它們既有文化遺產也有自然遺產及文化與自然遺產,具生物多樣性及地學多樣性特徵。這些地點包括洞穴、喀斯特泉、地表喀斯特景觀與鈣質沉積物、歷史與文化遺跡、化石產地及宗教廟宇等,馬達加斯加及馬來西亞的針狀喀斯特和雲南石林屬同一類型。這些遺產地中許多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E. 土耳其出現數百天坑,這是怎麼回事
數百天坑是由於地質因素和地下水減少,導致該地區近年來地面沉降發生率增加,使該地區出現眾多岩坑。幾乎所有天坑都呈螺旋狀向下延伸,似乎深不見底。天坑的不小不等,直徑幾米、十幾米、幾十米的都有,人站在它的周圍都顯得很渺小。膽小的人還有一些不敢靠近,那裡似乎有一種深邃的恐怖,從天坑內散發出來自大地的深沉呼吸。
F. 土耳其洞穴房屋具備什麼樣的特色這些居民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有什麼樣的關系
土耳其洞穴他主要是由拜占庭修道院改建成的,把原有的建築風格和西亞情結融合在一起之後裝潢而成,住在這裡面能夠感覺到穿越時空的刺激感,洞穴他在房間裝飾都非常的讓人震撼,可以說被歷史的風塵掩埋了近千年,後來被改造之後,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土耳其地跨亞、歐兩洲。鄰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希臘和保加利亞,瀕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線長3518千米。黑海海峽為國際水運交通要道。亞洲部分主體為安納托里亞高原,周圍有山脈環繞,全國最高峰大阿勒山海拔5165米。沿海為低地和平原。主要河流有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及其支流。
G. 新世界十大奇跡是什麼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絕大多數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這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開羅及尼羅河上游西岸吉薩等地.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為石灰岩,部分為花崗岩.
埃及共發現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壯觀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塊雕薹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的信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古代埃及人是用甚麼方法設計它呢?
2.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臘眾神之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時世上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部份奧運項目就曾經在此舉行.遺址位於希臘西岸奧林比亞(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於公元前470年,於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築師Libon設計,宙斯神像則由雕刻家Pheidias負責.神殿是以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頂則使用大理石興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條約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撐著,神殿的面積達41.1 米乘107.75米
3.法洛斯燈塔
法洛斯燈塔興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與別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卓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位置:在埃及(Egypt)的亞歷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Pharos)上.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鑒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法洛斯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4.巴比倫空中花園:
與羅得斯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事實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園的古人也只是從別人口中聽回來,並沒有真的看過,到底空中花園是否純粹傳說呢?
空中花園位於Euphrates河東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中.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從來都不是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了空中花園
5.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臘的狩獵女神,阿拉伯人稱她Lat,埃及人稱她依西斯(Isis),而羅馬人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臘阿提密絲女神深受敬仰,因此興建了七大奇觀之一阿提密絲神殿.
提密斯神殿遺址估計位於古城愛菲索斯(Ephesus)中,約在土耳其的Izmir (Smyrna)南面50公里.
6.羅得斯島巨像:
羅得斯島巨像是十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因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間便倒下了,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實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羅得斯島聯邦和馬爾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發生了一場戰爭,戰勝的羅得斯島聯邦得到大批戰利品,為了記念這場勝仗,他們便變賣戰利品來建造羅得斯島巨像.
7.毛索洛斯墓廟:
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隻馬拉著一架古代雙輛戰
車.此墓廟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廟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墓廟的其中一邊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毛索洛斯墓廟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毛索洛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毛索洛斯墓廟的資料,令我們對毛索洛斯墓廟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8.中國萬里長城:
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
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
長城是有史以來唯一在太空中可見到的三度空間建築物.以現代科技來修築都不容易,而我國竟能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實在難得.長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頗不相同.漢代以泥和蘆葦修築長城.長城體積也各不相同,以居庸關一帶來說,高約8.5公尺,下部寬8.5公尺,上部寬約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當於城樓),高約12.3公尺,多數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則置兩,三重.
長城東段經過山地或丘陵地,古稱「塹山堙古」,「用險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偉;中段,西段都在乾燥區域,人煙稀少,僅色荒涼.如果登臨其間的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或山海關,遙望我國山川的偉大形勢,將令人嘆服先民開疆拓土的艱難,而激起無限的壯志雄心.
9.法洛斯燈塔外傳之亞歷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馬其頓 (Macedonian) 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古城--亞歷山卓 (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
亞洲,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 (Pharos) 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法洛斯燈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著港口.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國王宮殿等大量建築物遺跡.雖然亞歷山卓擁有如此繁榮,但到了今天,亞歷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學家認為由於在公元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已倒下.科學家在亞歷山卓港進行過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於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國的專家聲稱在亞歷山卓港的海底發現了大規模的古代遺跡,同時亦發現出古代的道路及鋪設道路的鋪石痕跡.調查人員發現於古代時沉入海中的雙耳長頸瓶 (Amphora),這是古希臘的一種壺, 壺上有兩個手把,用作運送葡萄酒等交易貨品.調查隊亦發現了法老雕像的頭部,工作人員以金屬器具先固定法老的頭部,再運用汽球將雕像送上水面,而這次調查是在法洛斯燈塔的可能所在位置進行,只要將雕像的頭部與旁邊的工作人員相比,就可以想像到此雕像的巨大.隨著這一些的發現外,多次的調查已經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遺跡,而發掘出來的遺跡大多有幾噸至幾十噸重,從這些遺跡中,我們慢慢可以想像到神秘的法洛斯燈塔的外觀.由於亞歷山卓的繁榮,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術的落後,可以想像到照耀著整個港口的法洛斯燈塔對於保衛古代船員的生命佔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人類能否對法洛斯燈塔有更清楚的認識,全在於政府及專家會否重視對亞歷山卓港的發掘.如果亞歷山卓港的發掘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築物特色重現.
10.秦始皇兵馬俑:
外國元首,學者參觀秦俑博物館後認為,秦俑坑的發現,不僅在中國,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個奇跡,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公認它是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 1974年,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發掘出土,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本世紀最壯觀的考古發現.秦兵馬俑,無論在數量上,質量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見,它對於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紀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它既是中國人民的藝術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
古代泥塑藝術的寶庫 秦始皇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而塑造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手勢,臉部表情神態各異,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顯示出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H. 土耳其最奇特的酒店,客人都住在洞中,這是怎麼回事
入住洞穴酒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住宿的人體驗當地的風俗,因為去土耳其旅遊的時候,洞穴酒店是熱門的,選擇,這個旅館當中雖然是洞穴改建的,但是裡面的設施都是非常完善的,裡面的房間都非常的豪華,住在裡面會讓人感覺非常的舒適,所以很多人都喜歡住在這樣的酒店當中,不僅能夠享受舒適的酒店,還能夠體驗不一樣的感覺。
這下大家應該知道,為什麼很多的客人在土耳其旅遊的時候都會住在洞穴當中,因為這些洞穴並不是普通的洞穴,而是洞穴酒店能夠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所以很多人都會在這里入住。
I. 土耳其洞穴房屋是玄武岩嗎
不是。
數萬年前火山噴發留下的凝灰岩層,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下,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態的岩石。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一片片的石柱沖天而立。
J. 土耳其的地下古城有哪些特點
走進地下城,到處都是洞,房間之間有很多的「窗戶」,小路繞來繞去,上上下下的路有好幾層,必須要順著牆上的箭頭才不至於迷路。一路上,到處都是穴居生活的痕跡,儲存油、酒和水的罐子,擠壓葡萄的水槽,油煙熏黑的公共廚房,牛棚馬圈和深的不可思議的井……據了解,每一座地下城都代表一個大的社區,保證安全是地下城的最高准則,炊煙容易暴露行蹤,因此數個家庭共用一個廚房。
地下城的通風設施設計很完美,在地下城中心有通氣孔與地面相連,通風道在地下城密如蛛網,其兩壁人工開鑿的鑿痕清晰可見。據勘測,從地面通風口算起,最深的地下通風井竟達80多米。地下通道每一層的入口都用一塊巨石門堵住,裡面的住戶則可以通過地道在各層之間自由出入而不被人發覺。這種石門為圓盤形,直徑約15米。石門的石質非常堅硬,並非當地所產的凝灰石。
在地下城內,人工開鑿的石梯隨處可見,每層之間都以石梯相連。地下城的古代居民很注意相互傳遞信息,牆上鑿有通話孔。這里甚至還有學校,教室中間的講台及兩排課桌都是以原石鑿成。
據介紹,在代林庫尤村發現第一個地下城的兩年之後,同樣規模的另一個地下迷宮在凱梅克里附近被發掘,有一條長10000米的地道連接著這兩個地下城鎮。更令人驚異的是,在以後的10年中,有關人員在這里發現的地下城已達36座,而且,目前發現的所有地下城相互之間都能通過地道連接在一起。
現在人們已繪制出這些地下城的俯視圖,僅僅在代林庫尤的地下城,就有52口通風井和無數條小型通道。更令人感嘆的是,還有許多山中地下的教堂和房屋因地震引起的洞口坍塌尚未被挖掘。因此,地下城的數量可能遠不止這36座,其總數可能達到100座之多。據說,目前來這里徒步旅行的人們越來越多,大家甚至還抱有一個目標,便是能在這里「發現新的地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