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老大叫什麼名字
『壹』 一戰時期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當時的老大(領導者)是誰
奧匈帝國在一戰爆發時的皇帝是佛蘭茨約瑟夫一世,1916年佛蘭茨死後,卡爾一世繼位。整個一戰期間91914-1918),同盟國集團中只有奧匈帝國的領導人更替過。其它國家(德國:威廉二世,保加利亞:費迪南一世,奧斯曼土耳其:默罕默德五世),都是在位時間貫穿已佔整個過程,一直干到戰敗退位為止。
『貳』 土耳其的首都以及第二大城市叫什麼名字
安卡拉
安卡拉(Ankara),土耳其的首都和第二大城市,安卡拉省省會,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貿易的中心,位於小亞細亞半島上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部。
『叄』 伊朗VS土耳其VS沙特,誰是西亞老大
毫無疑問土耳其是老大!無論工業,經濟,軍事。 其次應該是伊朗。第三沙特。 沙特是有錢,但這個不算強國。 但沙特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裡面影響力最大,因為這是伊斯蘭的發源地。 若發生戰爭穆斯林國家都有出兵保護沙特的可能性。
土耳其是伊斯蘭世俗化做的最好的國家,也是東突的幕後老闆。沙特只是靠石油發財,封閉的群主國,一些恐怖組織的幕後金主。伊朗,其實80年革命後在向土耳其的路靠攏,但好笑有點走歪了。
西亞三大國,伊朗,土耳其,沙特,都是面積大國,都是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資源。都是地廣人稀。伊朗和土耳其都是7000多萬人口,沙特3000萬人。
論工業,土耳其最強,論軍事伊朗最強,論經濟沙特最富裕,三大國各自都有大靠山。土耳其工農業產業在伊教國家中最發達,也和歐洲關系最好,歐洲是土耳其的盟友。沙特石油多富裕是阿拉伯世界老大並且有美國扶持,伊朗本身資源和工業體系都不錯還有俄羅斯在背後撐腰。
西亞三大國綜合實力怎麼排,伊朗,土耳其,沙特,誰是中東龍頭,西亞老大?
『肆』 土耳其總統是誰
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土耳其語:Recep Tayyip Erdoğan;英語:Recep Tayyip Erdogan),土耳其共和國第12任總統(現任)、正義與發展黨主席,土耳其第25任總理,土耳其政治家。[1]
埃爾多安出身於貧寒穆斯林家庭,早年是職業足球隊員,後畢業於馬爾馬拉大學經貿學院。1994年3月當選伊斯坦布爾市市長。1998年因當眾頌揚宗教詩篇被判刑入獄10個月。2001年,創建正義與發展黨(正發黨)並任主席,次年大選獲勝。
2003年3月,出任土耳其政府總理。此後,執政的正發黨又贏得2007年和2011年大選。2014年,出任土耳其總統,並於2018年成功連任。[1][2]
埃爾多安在任總理期間,土耳其人均收入翻了三倍,對內鎮壓庫爾德起義,對外激烈反對以色列,並謀求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因試圖恢復奧斯曼帝國,被《經濟學家》稱為「新時代的蘇丹」。
『伍』 巴基斯坦惡狼谷男主演叫什麼名字,就是那個很酷的老大,在影片中他說他是土耳其人,我很喜歡他拍的電影
埃爾達爾·貝斯康格魯 《瓦里》《我唯一的陽光》《Barda》
『陸』 1國慘變40國,土耳其帝國究竟是如何慘被肢解的
土耳其帝國,作為15到19世紀唯一一個能夠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國家,為何在建國後期,慘遭分裂,從一個大國被分裂成四十個國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曾經所擁有的輝煌,終會讓後人為之驕傲。
『柒』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前,土耳其由誰控制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實際始於八世紀)。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盡管拜占庭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拜占庭人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對東羅馬的羅馬人來說,這並不自相矛盾。他們的語言是希臘語,他們的文化在許多世紀中是希臘文化,但到7世紀為止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拉丁語。他們周圍的國家(東方的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西方的歐洲國家,北方的俄羅斯)都將他們稱為羅馬人。假如有人將他們稱為「希臘人」,那麼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因為「希臘人」表示「原始人」。一直到17世紀這個帝國不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從17世紀開始,西方的歷史學家為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中世紀的羅馬帝國引入了拜占庭帝國這個稱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拜占庭的起源
拜占庭之名原起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 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作為羅馬帝國的陪都,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於連接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公元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復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庭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戰爭和衰弱
公元527年,拜占庭迎來了第一位強勢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夙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德拉城再次會戰,貝利薩留的軍隊少到可憐……但波斯軍隊犯了愚蠢的錯誤,他們背城列陣而且要命的是背的不是自己的城,於是多於對手數倍且裝備精良的波斯軍理所當然(或者匪夷所思)地慘敗……隨後波斯軍一敗再敗,但還是於531年卡爾基斯阻擋了貝利薩留的前進步伐,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隨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達爾旺人開戰,貝利薩留出征非洲,可憐的拜占庭遠征軍步騎兵總數連馬都算上才2萬還多個零頭!更要命的是其中還包括了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雇傭兵。搭船出海取道伯羅奔尼撒、途經西西里一路磕磕碰碰,直到9月初才踏上非洲大地的貝利薩留不僅不知對手的實力到底是1萬還是100萬甚至連個詳細點的地圖都無,幸好當地願意當向導賺小費的人還算不少,貝利薩留終於在9月中旬在迦太基撞上達爾旺人的大軍。人說強龍難壓地頭蛇,但貝利薩留卻敢於在地頭蛇門口大玩迷蹤步,一番錯綜復雜的迂迴使達爾旺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慘遭和當年的波斯軍同樣的命運。外強中乾的達爾旺人此後再也沒組織起任何一次較像樣的反擊,終於534年3月投降,達爾旺王國滅亡。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制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
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查士丁尼很快又和波斯重開戰端,接著哥特也成了他的眼中釘!接下去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並入拜占庭,連年的征戰使拜占庭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大,查士丁尼大有恢復羅馬雄風的架勢。但征服的地盤瘋狂擴張之餘,拜占庭軍隊數量顯然還遠沒龐大到足於控制如此之多的土地,因此那些名義上已被征服的區域實際上仍十分危險,而帝國的勝利實際是以廣大被征服土地的衰弱來換取帝國的中心區域的繁華。不過必須承認的是查士丁尼大帝是相當成功的,他使拜占庭帝國進入了全面的法制時代,並且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無與倫比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查士丁尼是非凡的君主,上帝賞賜給羅馬人的明珠——至少對於羅馬人來說確實是這樣。
到了571年,查士丁尼二世上台,和波斯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又再次爆發了,波斯軍攻破德拉城,拜占庭賠款求和。接著是雙方戰戰和和反復糾葛,和波斯重復這種徒然的拉鋸戰顯然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消耗……但雙方接下去的幾任統治者顯然並沒意識到這點,仍熱衷於這種游戲。數十年戰亂導致的結果是兩個龐大的帝國軍力日益衰弱,到最後居然有許多邊境城市根本就沒有駐軍!那麼中東的阿拉伯人便乘機崛起了,他們不斷蠶食帝國邊境的土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以聖戰為名開始了對波斯和拜占庭的全面戰爭,強大的騎兵部隊橫掃龐大帝國的土地,早在長期互斗中大傷了元氣的波斯和拜占庭根本無力抵抗,埃及、巴勒斯坦等地紛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波斯帝國也終於在公元七世紀中葉被完全吞沒,拜占庭和波斯的世紀之戰終於可以永遠結束了,但接下去它將單獨面對阿拉伯。
拜占庭繁華依舊,因為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區域可以基本不受戰爭的影響,優勢的地理位置使拜占庭成為當時幾乎是最為富饒的國家。但現在阿拉伯人使情況發生了變化,君士坦丁堡的大量名貴珍寶使阿拉伯人覬覦不已,於是他們便幾乎是長年累月地試圖侵襲這富饒的城市,步步進逼。公元673年左右,阿拉伯終於對君士坦丁堡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多達十餘萬眾的阿拉伯軍隊從海陸兩面對君士坦丁堡展開圍攻,但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牆卻將他們阻隔在一個進退不得的狹小區域,拜占庭海軍隨即趕來,用一種類似火焰噴射器的神秘武器將阿拉伯人的海軍完全摧毀。於是失去了海上增援的阿拉伯軍隊被迫退卻,拜占庭軍乘勝追擊,阿拉伯軍遂兵敗如山倒。此戰阿拉伯軍損失慘重,十萬兵力與上千戰艦化為烏有。
此後阿拉伯被迫止住了擴張的步伐,此時的拜占庭雖控制范圍無法與查士丁尼時代相比,但因著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改革一直保持繁榮昌盛,確實較少的地盤也比較容易治理得好,它在很大的范圍內仍充當著老大的角色。因此我們可以這么說:保衛拜占庭繁榮面貌的正是強勢的經濟,當然也離不了數量不多但精銳善戰的軍隊——似乎拜占庭的軍隊從查士丁尼時代開始就有了以少勝多的傳統。
十字軍入侵事件
時間到了公元十一世紀,阿拉伯仍控制著巴勒斯坦,歐洲羅馬教庭因此向歐洲封建制國家動員發起了旨在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雖沒大進展,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阿拉伯人的勢力,但第四次東征卻給拜占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事情的經過也頗有戲劇性:
公元1202年,由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動員起的兩萬十字軍戰士和馬匹裝備在威尼斯會合,為了配合此次的東征行動,威尼斯人幾乎忙碌了一整年,准備了大量的戰船和數量龐大的糧草……這時卻出了狀況!按原先的約定十字軍出征前需向威尼斯人付清裝備費用,但此時十字軍統領所能交付的金錢和約定該支付的數額相差十萬八千里,於是威尼斯船隊便死活不肯開拔。眼看時間耽擱,十字軍將領急得跳腳,於是便要求與威尼斯總督協商。威尼斯總督丹多羅倒是痛快人,但會面時十字軍將軍們見到的卻是個年過八旬的老盲人……這些將軍們簡直不敢相信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總督會是這么一個角色。總督很爽快地答應先做事後談錢,附加條件則是要十字軍帶他一同起程,並順路幫威尼斯收復幾個港口。有何不可?但十字軍們中計了,丹多羅總督另有謀劃!開拔後十字軍實際上根本無法控制威尼斯船員,因為他們都只聽總督的命令,丹多羅總督很隨意地偏離原定路線,半途還接了個名叫亞歷克斯的流亡拜占庭王子上船。然後事情就更有趣了,這流亡的拜占庭王子居然要十字軍護送他回君士坦丁堡,「我的人民會張開雙臂歡迎我,而你們將得到更多的裝備和支援,然後再去收復聖地!並且我的國家還將替你們償清積欠威尼斯人的款項!」王子頭頭是道,總督連聲附和,十字軍將士們也動了心——早已聽說君士坦丁堡黃金之城的大名,就當是乘機游覽一番異國風情也是相當不錯……而且還有眼前這王子關於裝備和金錢的誘人許諾。於是,這支十字軍完全偏離了預定的路線,龐大的船隊駛向了拜占庭。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城下,不速之客抵達,那個流亡海外多年的王子得意洋洋地亮出了自己的旗號,張開雙臂等著國人的「擁抱」;城上的群眾也張開了雙臂,可惜不是「擁抱」,而是沖他做鬼臉,放聲嘲弄,用西紅柿丟他!看來他流亡海外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但這下十字軍將士們可惱了,怎麼繞了那麼大彎子,費了那麼大週摺,等來的卻是這般狼狽的「歡迎儀式」?火冒三丈之餘士兵們向城牆上射擊泄憤,拜占庭軍隊一怒之下開炮打船,當場擊傷數艘,船隊被迫撤離岸邊。這下可好了,不僅原先王子所說的裝備和金錢成為空中的幻影,現在甚至連城也進不得,十字軍將士們原先滿懷的希望變成了極大的失望,他們暴跳如雷。在丹多羅總督「義憤填膺」的鼓動下,氣昏了頭的十字軍居然決定強行進入君士坦丁堡!這可是天大的冒險計劃,要知道這座城市曾經歷過比這些十字軍強10倍的敵人圍攻而屹立不倒!攻擊開始,海軍從海邊試圖搶灘,十字軍2000騎兵則登陸市郊取陸路進攻,拜占庭人自是不依,部陣抵抗。事情到了這里完全變了樣,本該在巴勒斯坦聖地和回教徒作戰的十字軍如今卻在錯誤的地點跟錯誤的對手開打了。
拜占庭軍防守嚴密,十字軍死傷眾多,連續數波強攻均毫無進展。丹多羅總督親帥領航旗艦向灘頭發起沖鋒……只見總督在隨從的攙扶下居然冒著箭雨親自踏上灘頭陣地,高舉佩劍,大聲吶喊。眼見此情此景,威尼斯人和十字軍戰士們洶涌的士氣從心中升起,一窩蜂地跟著沖上灘頭,瘋狂地沖擊拜占庭軍的防禦工事,戰況慘烈!歷經數次沖鋒,拜占庭防禦陣地終於失守,於是……就象一個裝滿水的大桶底部被鑿了個洞,再也止不住了!十字軍發瘋般地湧入城市,竟連續擊潰數批前來支援的拜占庭軍!真是諷刺!君士坦丁堡這座數百年來從未被回教徒攻破過的「捍衛上帝尊嚴」的堡壘最終卻被「章顯上帝榮耀之軍」攻破。順便說一句,十字軍東征這點子最早還是拜占庭教皇的主意。
破城後的十字軍真可用混亂二字來形容,目不暇接的珍寶使他們嘆為觀止,嘆為觀止之餘紛紛大肆掠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兵在外將命有所不聽!」大多是無產階級農民組成的士兵們完全失控,教堂內的黃金雕像成了他們搶劫的首要目標,甚至為爭奪財寶而互毆!他們將精緻華麗堪稱藝術瑰寶的黃金雕像砸碎,為的只是便於攜帶——在他們眼裡這只是黃金而不是工藝品。威尼斯人和其餘品位較高的十字軍將士則瞄準了教堂內的名貴圖畫書籍和工藝品,這些東西輕便易帶且極富收藏價值。
鬧劇持續了數周,拜占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十字軍並廢黜了拜占庭皇帝,隨十字軍而來的流亡王子亞歷克斯被捧上了王位……但拜占庭人對他並不買賬,他很快死於非命。大肆劫掠後十字軍終於滿載財寶而歸,奇怪的是丹多羅總督並沒再隨船回到威尼斯,他跟著留下來的部分十字軍繼續在拜占庭的土地上南征北戰。數年後,已九十高齡的他終於將生命交給了上帝,他長眠於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墓碑至今仍在。關於威尼斯的丹多羅總督到底跟拜占庭有何深仇大恨歷來眾說紛紜,就讓他隨歷史塵埃飄散而去吧。因著拜占庭的受創,此後威尼斯乘機取代了拜占庭的海上霸主地位,因此對於威尼斯人來說他們的丹多羅總督可謂是功勛卓著。
『捌』 土耳其真的成為中東老大了嗎
近日,美國在國際戰事上表現極為跳躍,重點就在中東戰場。剛激化完伊朗同以色列之間的戰事,轉臉又插手巴勒斯坦。就近幾天發生的,美國毫無徵兆的將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引發巴勒斯坦極大不滿,美軍對以色列的偏袒還可以再明顯一點嗎?
一直以來,以色列同巴勒斯坦之間因為耶路撒冷所屬權不止一次大打出手,此番本國公然將的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無疑是在支持以色列才是所屬國,巴勒斯坦自然不甘就此罷休,從而引致加沙一帶爆發了巨大沖突,最終巴勒斯坦不少平民喪生其中。
原本以色列依仗美國在國際上的形式風格就不受各國看好,此番更加稱為眾矢之的。其中土耳其就及其看不慣以色列的形式做風,另外也是覺得巴勒斯坦接連在沖突中死亡的群眾尤為可惜。成功站隊巴勒斯坦指認以色列在國際上的暴行。
但是話說回來,雖然沖突是發生在以色列同巴勒斯坦之間,但是戰爭的源頭卻是美國。美國一味的想在中東地區達成自己目的,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其把大使館遷移至耶路撒冷就是先給以色列「一塊糖」,只有這樣以色列在後續才能協助其達成目的。
盡管特朗普千算萬算,但是節骨眼上還是有意外。特朗普原本是想團結中東所有國家共同應對外來力量,這股團結力量的領導人正是以色列。土耳其的出現可謂時候一盆涼水從頭澆到尾,因為不堪美軍接連刺激,躋身成為中東「反美」老大,帶頭和美軍過不去。美國大呼:不能接受!
據悉,就在美軍將大使館遷移後,土軍也立刻有所行動,緊急召回了美國以及以色列的駐國大使。如此來看,土耳其本次來勢洶洶,短期內中東戰火將持續高漲。難道美軍真的就不能歇停會兒嗎?到處搞事情,中東現在已經一團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