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馬步芳為什麼跑土耳其

馬步芳為什麼跑土耳其

發布時間: 2022-06-04 08:30:01

⑴ 保安族為什麼要叫保安族

「保安」系本族的自稱,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

據記載,保安族大約自明朝初年起,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爾(當時俗稱「保安三庄」)一帶,自稱「保安人」,周圍的土族、藏族稱其為「回回」。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

歷史上,歷代統治者不承認保安族是一個單一民族,一直稱其為「保安回」、「番回」。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於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為單一民族 。



(1)馬步芳為什麼跑土耳其擴展閱讀:

保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時,保安族就全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不僅對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領域,而且對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別是對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保安族信仰的伊斯蘭教,主要包括老教和新教兩個教派,屬於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各派在教律上基本一致。大約在清代早期,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的發展中出現了「門宦」。在保安族地區主要形成了崖頭門宦和高趙家門宦兩個門宦,都屬於嘎底林耶教派。

⑵ 解放軍六百餘騎是咋打進青海首府西寧的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解放軍六百餘騎是咋打進青海首府西寧的?

這是一段我軍的英雄歷史,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下面我們來具體的說一下。

總結

1949年9月5日,高原古城西寧解放,馬步芳反動集團苦心經營了數十年的家族式黑暗統治至此結束。從此,青海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⑶ 為什麼沒有活捉西北四馬

訂閱
中國近現代史上,有一支較為特殊的武裝力量。他們起於草莽,興於亂世,先後依附清政府、北洋軍閥、蔣介石等勢力,稱霸西北百餘年。這支武裝,就是顯赫一時的西北「馬家軍」。
「馬家軍」的代表人物為馬步青、馬步芳、馬鴻賓、馬鴻逵,人稱「西北四馬」。其中,尤以大軍閥馬步芳最為人熟知。馬步芳嗜血好殺,經過幾番爭斗,使青海最終成為馬家天下。然而,歷史是無情的,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中,「馬家軍」最終灰飛煙滅。而西北諸馬,也因不同的歷史選擇,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命運。
1948年前後,解放戰爭在全國范圍高奏凱歌,最後蘭州決戰,馬家軍幾乎全軍覆滅,馬家在西北的軍閥統治,以失敗而告終。
馬步芳對兵敗蘭州悲憤交加。懷著這種心情,他率一家老小出逃中東,先到了埃及開羅,後寓居沙烏地阿拉伯,過著苦悶彷徨的生活。1975年7月31日,馬步芳在無限的鄉愁中死在了沙特,終年72歲。
除馬步芳,其餘「三馬」中下場最慘的要數馬鴻逵。西北解放前,馬鴻逵及其妻妾兒子逃到了台灣,隨即受到國民黨「監察院」一些「委員」的聯名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將他「撤職查辦」。馬鴻逵沒想到會落到這般田地,便決定學一回馬步芳,三十六計走為上。
馬鴻逵於1950年去了美國。抵美後,馬鴻逵辦起一家「普馬拿」牧場,以養馬為業。然而,對故鄉的思念,始終藏在馬鴻逵心中。美國移民局勸他加入美國國籍時,他對身邊家屬說:「你們入不入美國國籍由你們,我生為中國人,死為中國鬼,死了要埋在祖國土地上。」隨著年歲的增大,這種感情愈加篤厚,他甚至在私下裡對人掩面而泣,哽咽道:「恐怕此生回不了大陸了!」
1970年1月14日夜,馬鴻逵臨終前反復吐著含糊不清的話語:「我死也要回去……」是夜,馬鴻逵病逝,終年78歲。
再來看看馬步青。1949年8月,在解放軍進軍寧夏時,馬步青就與家眷一起逃往西寧。西寧解放前又逃往重慶,後經香港到台灣定居。馬步青在台灣歷任中將參議、國策顧問、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等職。1977年2月9日,因病在台北病逝,終年79歲。
在馬家軍閥生死存亡的關頭,只有馬鴻賓認清形勢,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選擇了與其堂弟馬鴻逵完全不同的道路,率由其兒子馬憞靖、馬憞信擔任正副軍長的國民黨陸軍第八十一軍和平起義,回歸到人民的懷抱。1950年1月8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後,馬鴻賓先後被任命為甘肅省副省長兼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1960年10月21日下午,馬鴻賓因患胃癌在蘭州逝世,終年7

⑷ 甘谷縣的歷史名人——要10個 簡介要詳細

王進義,男,干湖甘谷八里灣人,1969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微全分析與納米技術研究室負責人。主要從事微全分析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及葯物學的研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David Geffen醫學院博士後。其間在該校H. R. Tseng與西門子Hartmuth C. Kolb教授實驗室從事了細胞、酶反應、DNA與蛋白質分析等大規模多功能集成微流控晶元的研究,並在加州理工Stephen R. Quake教授的微流控實驗室完成了晶元製作全過程的培訓及多功能集成晶元的設計、製作與相關問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Anlytical Chemistry》、《Chem. Commun.》及《Biomed. Microdevices》等雜志,並申請美國專利一項。其中,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的論文被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作為前沿研究而報道。
馮浩菲,1942年生,甘肅甘谷八里灣人,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主任、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詩經學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文獻學理論和傳統經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代表性著作有《毛詩訓詁研究》、《中國訓詁學》、《中國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前兩書分別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後一書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為全國研究生通用教材。
書中分為九大類,即關於詩的一般性問題、關於詩樂問題、關於六交、關於四始、關於《詩》史、關於《詩序》、關於《國風》、關於二《雅》、關於三《頌》。每大類之下又多遞分出若干小類,大小共百餘論,歷代《詩經》論說中所出現的各種主要問題大都包括在內了。關於撰寫體例另見《例言》,此不贅述。
陳繼明,甘肅甘谷大石頭人。1984年畢業於寧夏大學中文系。任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中文系教授。寧夏作協副主席。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短篇小說《月光下的幾十個白瓶子》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
王恩德 男,1948年8月出生,甘肅省甘穀人,中共黨員,教授,1977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一直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計算機軟體體系結構、數據倉庫技術、多媒體技術

張智威,生於台灣,祖籍甘谷,現定居美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博士。張智威一次性出資20萬元硬化巷道,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力配合,全村群眾投勞3000多人(次),捐款1.2萬元。目前,已硬化巷道2條550米,第3條110米即將竣工,同時安裝上了路燈。
范三畏,男,漢族,生於1952年7月,甘肅省甘谷縣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對先秦神話和隴右古史傳說有著長期深入的探索。其「伏羲神話與文化研究」系列論文曾獲甘肅高校94——95年度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所撰《曠古逸史——隴右神話與古史傳說》(「隴文化叢書」之一)獲得第十二屆中國圖書獎。

安鼎年,男,1931年12月20日生於甘肅甘谷,漢族,中共黨員。天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系給排水專業,同年入大學任教,從教43年。《工業水處理》、《離子交換與吸附》雜志編委;天津建委顧問,天津城建學院兼職教授。 有突出貢獻的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際IAWQ協會會員,載入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14th Edition

石新貴,1947年6月生,甘肅甘穀人。歷任蘭州軍區測繪大隊學員、技術員、政治處幹事、幹部股股長,蘭州軍區司令部直屬政治部幹部科幹事、副科長、幹部處處長。1985年10月任蘭州軍區司令部直屬工作部副部長。1990年9月任蘭州軍區直屬工作部政委。1993年3月在國防大學學習。1994年5月任蘭州軍區第1技術偵察局政委,甘肅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少將軍銜。

魏曉妹 女,1957年8月生,甘肅甘穀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水量轉化理論與調控技術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82年元月從原陝西機械學院水利系畢業分配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院任教至今,並在本校在職攻讀研究生,分別於1992年和1996年獲得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1年曾兼任水建學院副院長,先後主管科研、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學工作。2000年晉升為教授。現兼任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水利學會水文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和《地下水》雜志編委、陝西省政協常委。
鞏作義,著名書法家,號渭舟,朱國山人九世孫,1950年生,甘肅甘谷縣人。南京大學畢業,著名書法家。現為中國書協會員、山東省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山東水彩畫院副院長、山東教育學院書法客座教授、山東省慈善總會理事等職。出身於名門,受其先祖鞏建豐(雍正皇帝的老師、康熙皇帝的文學顧問)門風影響,自幼酷愛書法藝術,早年拜我國著名書法家魏學文、武克雄為師學習書法。學書始從漢碑入手,上溯鍾鼎、甲骨,旁及北魏刻石、晉、唐,到宋、元、明、清。其作品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盡皆自成一體,尤以隸書為上品。
陳雲琳,女,籍貫是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1965年7月生於北京;1987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物理系磁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3-1999年在天津大學理學院和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9年2月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9月任副教授,同年進入南開大學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1年出站,現在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光電材料研發中心工作目前為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 Optics Communications 、物理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王奎祿 渭陽鄉小王家村 總裝核研所專家組組長 軍職少將
何喜奎 八里灣鄉徐家岔村 陝西機場管理集團 總裁
馬尚武 安遠鎮馬坪村 總後西北物資局副局長 大校
趙進余 大石鄉趙坡村 原二十八分部副參謀長
趙 亮 大石鄉趙坡村 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高級法官
張敬貴 安遠鎮陽賽村 西安市鑫泰房地產開發公司書記
王海峰 渭陽鄉槐溝村 光大銀行西安分行經理
王世奎 安遠鎮 總後潼關車材庫政委 正團上校
程世雄 八里灣鄉中岔村 第四軍醫大學基礎部副政委 正團上校
李進福 大石鄉貫寺村 四醫大唐都醫院招待所所長 正團上校
嚴 宏 城關鎮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眼科主任 教授
張 偉 十里鋪鄉白雲村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病理科主任 教授
郭世文 十里鋪鄉白雲村 交大一附院神外科教授
王方晨 十里鋪鄉白雲村 金花企業集團財務總監
18 李 青 安遠鎮李家堡村 《中華熱土》畫報社副總編
20 馬效忠 西坪鄉馬家山村 長慶油田合作項目部主任
21 黃曉東 城關鎮 長慶油田通訊處處長
22 駱建勝 新興鎮駱家莊 長慶油田處長
23 張學英 安遠鎮陽賽村 西安市房地局房屋託管所辦公室主任
24 王友仁 八里灣鄉魏家岔村 原西安理工大學基礎部書記
25 程全生 八里灣鄉中岔村 陝鼓集團駕校校長

甘谷籍黃埔軍人名錄
黃埔7期:
李 茂:甘肅甘谷禮辛鎮人。
黃埔9期:
王天中:字子和,時年24歲 ,甘肅甘谷縣北關人。
黃埔10期:
鞏葆貞:時年23歲 甘肅甘谷東街上巷書房院人。
姚汝崇:字效儒,時年23歲,甘谷縣北關人。
王定一:字兆西,甘肅甘穀人。
黃埔14期:
李景春:字綉天,時年24歲,甘肅甘谷禮辛鎮人,後遷居隴西。曾任國民黨三青團中央書記,解放後隨蔣去台,80年代回到家鄉。
王育成:字鳴琴,1912年生,甘肅甘穀人。1939年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西安第七分校第十四期參謀班,曾任第十七集團軍騎兵旅參謀長、寧夏鹽池縣縣長。1944年任第十七集團軍第十一軍少將參謀長。1947年任第十七集團軍少將參謀處長。1949年9月23日在寧夏銀川起義。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八十年代獲平反。
黃埔16期:
馬維駿:字重*,時年21歲,甘肅甘谷禮辛鎮北山楊家灣人。後隨馬步芳去土耳其。
黃埔17期:
王樹德:字輔民,時年22歲,甘肅甘谷北關謝家人。
黃埔18期:
侯思祖:字孝則,時年24歲,入18期一總隊學習,甘肅甘谷盤安鎮人。
黃埔21期:
安鼎臣:甘肅甘穀人。
原世銳:時年22歲,甘肅甘谷盤安鎮原家莊人。
毛友義:字子良,時年23歲,甘肅甘谷盤安鎮南坡寺人。
王定一:時年22歲,甘肅甘谷盤安鎮人。
蒲樹政:字德一,時年25歲,甘肅甘谷東街大寺門巷人。
黃埔23期:
謝志義:字哲*,時年24歲,甘肅甘谷縣西三十里鋪王家寨子人。
黃埔軍校西安七分校12期
李正德:字令節,甘肅甘谷禮辛鎮人,陸軍少將。曾任國明黨內蒙特派員兼保安司令,解放後為蘭州市政協委員,於2005年11月去世。
李克義:甘肅甘谷禮辛鎮人,解放後任新疆農三師農科所農藝師,現退休在新疆。
李明剛:字清芳,甘肅甘谷禮辛鎮人,曾任國民黨四十二軍連長。現退休在家。
黃埔軍校成都三分校:
李 果:甘谷西關人,十八期騎兵科畢業。
賈 璞:甘肅甘谷禮辛鎮人,已去世。

⑸ 西寧的文化產業發現的怎麼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噢~

西寧是青海省省會。 西寧市簡稱寧,因取「西陲安寧」之意而得名。地處青海省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西寧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市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地勢自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 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市現轄城東區、城中區(含城南新區)、城西區、城北區、海湖新區、國家經濟開發區及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總面積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寧市總人口達220.87萬人, 佔全省39.25%,城鎮化率達到63.7%。

西寧市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仍作省會。

西寧市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從文藝的表達方式看,有戲劇、曲藝、歌舞、音樂、民歌等。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庄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寧市的「漢族民間小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7)。此外,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綉、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西寧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34萬人,占總人口25.96%。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並存,其中,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團結奮斗,相濡以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友好、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市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周延伸,總鋪軌里程1300餘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 西寧機場每年客運吞吐量以45%的速度遞增,現已實現和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寧機場二期工程核心建設項目,航站樓現已開工建設。1997年6月開通的「蘭—西—拉」(蘭州—西寧—拉薩)通訊光纜工程,是青海、西藏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的重要途徑。
西寧市把旅遊業作為最具潛力、最具競爭力的生態產業,依託青藏高原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後,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戰略規劃。西寧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積極響應,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打造「天路起點,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環西寧200公里「中國夏都」旅遊圈。利用已開辟或正在開辟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多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爾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西寧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社會噪音),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及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等。目前西寧正在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及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西寧市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了群眾體育、傳統民族民間體育、競技體育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晨練的人數不斷增多,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傳統的賽馬、拉巴牛、摔跤、武術等體育活動有聲有色;競技體育成果顯著,西寧市湟中縣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王麗萍、王軍霞、孫英傑等體育名將均在此進行過賽前集訓。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盃攀岩賽等大型賽事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特別是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

西寧市依託全省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青海重要的工業基地,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水能、動植物、礦產、石油、天然氣、鹽湖等資源已成為拉動青海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全省迄今為止已發現各類礦產123種,其中煤、鋰、芒硝、石膏、鈉鹽、鎂鹽、鐵、銅、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國前列。風能、電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隨著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青洽會」、「藏毯博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民族文化旅遊節」等重大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走進高原,走進西寧,旅遊觀光、投資置業。

四海的賓朋,我們尊貴的客人,來吧,雪域古城歡迎您,高原夏都歡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溫暖你我熾熱的心靈!

⑹ 「西北三馬」指的都是誰,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呢

西北三馬一般我們現在指的是民國那段特殊時期里西北地區軍閥即青海馬步芳、寧夏馬鴻逵,甘肅馬鴻賓,馬鴻賓和馬鴻逵是堂兄弟。

⑺ 西寧是如何解放的

蘭州戰役,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政府利用「二馬」盤踞西北作最後掙扎的企圖,擊潰了馬步芳的主力部隊,打通了進軍青海、解放西寧的道路。1949年8月27日,集結在甘肅臨夏地區的左路軍第一兵團接到了進軍青海、攻奪西寧的命令。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命令一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率部從永靖渡黃河,取道民和、樂都,沿湟水以南的山區小道直取西寧。二軍在王震的直接指揮下,由臨夏西進循化,奪取古什群峽橋,過黃河,取道甘都、化隆,協同一軍攻佔西寧。

解放軍進軍青海遇到的第一道難關是跨越黃河天險。馬步芳殘部也妄圖憑借黃河天險阻擊解放軍進入青海。

8月27日,一軍來到永靖渡口時發現,馬家軍逃跑時已將原來渡口的鐵索橋徹底破壞了,大小船隻也被掠走或燒毀。但是我軍所到之處,群眾無不歡欣鼓舞,渡河行動自然得到了當地各族群眾的大力支持,各族群眾協助部隊搜集和製作了他們祖祖輩輩賴以渡河的工具——羊皮筏子,許多經驗豐富的水手還跳入水中幫助解放軍渡河。8月28日拂曉,先頭部隊在河對岸守敵並沒有發覺的情況下開始秘密渡河,並很快攻佔了王家大山和黃家大山,控制了北岸渡口,掩護大部隊過河。

從8月28日到9月2日,經過數天的搶渡,1軍3萬餘人,2000餘匹騾馬、上百門重炮以及全部輜重,憑借羊皮筏子、木筏、船隻等工具,安全迅速地渡過了黃河天險。二軍先頭部隊於8月26日出發進軍循化。9月3日,二軍五師主力進駐甘都。5日,五師解放了化隆。7日,二軍全軍渡過黃河,分批向西寧挺進。

此時各地的馬家軍已經不戰自潰,倉皇逃竄,那些被抓來的壯丁乘機開溜,紛紛棄槍而逃。

就在大舉挺進西寧的同時,我軍收到了馬步芳准備逃跑的情報。我軍騎兵偵察先遣小分隊立刻就接到了一道密令:活捉馬步芳,解放西寧城!

這支由38人組成的偵察分隊接到密令後,輕騎快馬,一路上風馳電掣、星夜賓士直插西寧,准備活捉馬步芳。這支隊伍馬不停蹄,一路飛奔,途中累死了好幾匹戰馬,還有些吃不消的戰士掉了隊。9月3日,當這支偵察小分隊趕到西寧樂家灣飛機場時才得知,馬步芳已經乘飛機倉皇逃跑了,西寧基本成了一座空城。

萬分遺憾的小分隊只好在大部隊還沒有到達之前分成每3人一組,接管了4座城樓。這時候,馬步芳的部隊已經被打散了,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小分隊與西寧城內的部分士紳和各族群眾一道維持社會秩序,看守馬家軍遺棄的財產,等待大部隊的到來。此時我軍大部隊浩浩盪盪,向西寧開進,西寧勝利解放的曙光在東方亮起。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5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3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