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要出兵黎巴嫩
㈠ 多國希望參與貝魯特港重建,都是哪幾個國家
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爆炸,數英里外的建築物被摧毀。爆炸發生後,包括法國、中國、土耳其和卡達在內的幾個國家紛紛為重建貝魯特港口提供服務。“就目前而言,黎巴嫩的共識是,我們的最佳利益就是與法國站在一起。如果我們支持法國,美國不會說什麼;如果我們支持中國,美國會繼續對黎巴嫩施壓。如果我們與土耳其和卡達合作,他們與穆斯林兄弟會的關系與阿拉伯國家的敵對關系對黎巴嫩一點幫助都沒有。”一位消息人士透露。
㈡ 土耳其有什麼軍事問題
和黎巴嫩偶爾有邊界沖突,另外黑海的經濟權爭奪也是和軍事有關的問題,黑海局勢一直是比較緊張的。
㈢ 在敘利亞問題上,為什麼黎巴嫩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其實黎巴嫩在敘利亞問題中根本不重要,不是敘利亞戰場上重要的玩家。
那麼,黎巴嫩究竟在敘利亞問題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1、黎巴嫩真主黨是敘利亞政府的支持者之一。作為什葉派的武裝力量,黎巴嫩真主黨連同伊朗政府,是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主要支持者之一。真主黨直接派兵,協助敘政府軍參加了打擊ISIS和反對派的戰爭。但相比與俄羅斯和伊朗,真主黨對敘利亞局勢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
2、黎巴嫩是敘難民主要接收國之一。敘利亞戰爭已經持續了7年多,產生了大量的難民,這些難民除了少部分逃到了歐洲之外,大部分居住在敘利亞周邊的土耳其、約旦和黎巴嫩。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超過100萬敘利亞難民居住在黎巴嫩境內。大量難民的湧入對黎巴嫩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敘利亞局勢反過來加劇了黎巴嫩政壇各派的分裂與對立。長期以來,黎巴嫩政壇分為親沙特的三一四聯盟和親伊朗的三八聯盟。前者包括遜尼派各政黨以及部分基督教馬龍派力量;後者則主要包括真主黨、阿邁勒運動等什葉派政黨和另一部分基督教勢力,雙方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關系。但由於真主黨在敘利亞戰場不斷取得勝利,其在黎巴嫩政壇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讓三一四聯盟倍感壓力。這也是沙特逼迫黎巴嫩遜尼派總理哈里里辭職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黎巴嫩在敘利亞問題上沒有扮演重要角色,相反敘利亞局勢反過來卻對黎巴嫩局勢產生了影響。其實黎巴嫩在敘利亞問題中根本不重要,不是敘利亞戰場上重要的玩家。那麼,黎巴嫩究竟在敘利亞問題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主要有以下三點:1、黎巴嫩真主黨是敘利亞政府的支持者之一。作為什葉派的武裝力量,黎巴嫩真主黨連同伊朗政府,是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主要支持者之一。真主黨直接派兵,協助敘政府軍參加了打擊ISIS和反對派的戰爭。但相比與俄羅斯和伊朗,真主黨對敘利亞局勢的影響是比較有限的。2、黎巴嫩是敘難民主要接收國之一。敘利亞戰爭已經持續了7年多,產生了大量的難民,這些難民除了少部分逃到了歐洲之外,大部分居住在敘利亞周邊的土耳其、約旦和黎巴嫩。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超過100萬敘利亞難民居住在黎巴嫩境內。大量難民的湧入對黎巴嫩的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3、敘利亞局勢反過來加劇了黎巴嫩政壇各派的分裂與對立。長期以來,黎巴嫩政壇分為親沙特的三一四聯盟和親伊朗的三八聯盟。前者包括遜尼派各政黨以及部分基督教馬龍派力量;後者則主要包括真主黨、阿邁勒運動等什葉派政黨和另一部分基督教勢力,雙方保持著微妙的平衡關系。但由於真主黨在敘利亞戰場不斷取得勝利,其在黎巴嫩政壇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讓三一四聯盟倍感壓力。這也是沙特逼迫黎巴嫩遜尼派總理哈里里辭職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黎巴嫩在敘利亞問題上沒有扮演重要角色,相反敘利亞局勢反過來卻對黎巴嫩局勢產生了影響。
㈣ 1958年美國出兵武裝干涉黎巴嫩 為什麼背景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黎巴嫩,面積10400平方公里,這個亞洲國家歷史上戰亂很少,經常在阿拉伯國家事務中充當「調和人」的角色,素有「中東瑞士」之稱。1958年5月,當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對投靠美國的夏蒙政府的武裝起義時。美國為了保住在中東的勢力范圍,便同樣毫不客氣地對黎進行了直接的武裝干涉。這次武裝干涉是美國鎮壓阿拉伯各國人民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按照黎巴嫩憲法規定,總統不得連任。但是,夏蒙的任期於1958年9月即將屆滿,他便玩弄各種陰謀手段,妄想連任,並殘酷鎮壓人民的反抗。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掀起了一場大規模武裝起義。最初,群眾採取大示威、總罷工和總罷市等斗爭形式,最終發展成為人民武裝。人們拿起各種自製的武器,不斷向政府軍的軍營沖擊,用繳獲的武器再來武裝自己。至6月下旬起義武裝控制了黎巴嫩四分之三的領土,使夏蒙反動政府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黎巴嫩人民武裝起義兩個月來取得的勝利,大大鼓舞了中東地區人民反對美國及其仆從的斗爭。美國一直將中東地區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黎巴嫩當局不僅歷史上與美國有著「特殊關系」,而且在黎境內已有美國的幾處軍事基地。美國為了保住在中東的陣地,一開始就對黎巴嫩人民起義進行了干涉,運送武器支援夏蒙反動政府鎮壓起義人民,並派遣海軍在黎巴嫩沿海進行威脅。1958年7月15日,美國以黎巴嫩政府的請求和「保護黎巴嫩主權」、「保護美國僑民」為借口,悍然採取突然襲擊方式,派兵在黎巴嫩登陸,粗暴干涉黎巴嫩內政。7月16日下午3時,在美海軍第6艦隊護送下,15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在貝魯特以南國際機場附近的哈爾迪灣實施登陸。爾後又通過西德「空中走廊」不斷增兵。到8月上旬,美國侵黎兵力達到4.8萬人。其中,地面部隊達1.5萬人,作戰部隊1.1萬人,編成4個陸戰營、2個空降戰斗群和1個坦克營,後勤部隊4000餘人。美國侵略軍侵佔了貝魯特及其附近的山區、國際機場區、火車站和海港區,還控制了幾條公路。執行支援任務的美國空軍約3000人,編成一個混合空中攻擊部隊,有飛機71架,駐扎在土耳其的亞達那美國空軍基地。此外,美國海軍第6艦隊及所屬200餘架飛機,全部調到地中海東部海域,其中有50餘艘艦集中在黎巴嫩沿海活動。
㈤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打仗,土耳其為啥出兵
繼2016年的「四月戰爭」和今年月的交火後,曾同為蘇聯成員的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再度因領土爭端發生沖突。
截至9月28日,雙方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納卡)的交火造成至少32名士兵喪生,上百人受傷。
亞美尼亞聲稱擊落了四架亞塞拜然直升機、擊中了33輛坦克和裝甲車;亞塞拜然則宣布控制了納卡周邊的七座村莊。
(5)土耳其為什麼要出兵黎巴嫩擴展閱讀:
兩國獨立之後,紛紛組建了自己的軍隊,納卡地區也組建了亞美尼亞人軍隊,沖突越來越激烈,斷斷續續地不停發生小規模戰爭,但納卡卻牢牢地被納卡軍隊控制住。
國際組織多次調停,但都沒有什麼效果,三方都拒絕首先讓步。亞塞拜然認為,要討論納卡地區的最終地位,亞美尼亞必須從所有佔領區撤軍;亞美尼亞則堅持,先對納卡地區地位達成共識,然後才能撤軍;納卡當局則要求先獲得正式承認,再開展進一步談判。
㈥ 現在土耳其入侵利比亞
2011年西方國家支持利比亞反對派推翻卡扎菲政權之後,利比亞國內的派系矛盾逐漸失控,在推翻卡扎菲的過程中崛起的大量民兵組織目無法紀、肆意妄為,動輒以武力干預政治,利比亞面臨的政治、經濟、社會危機並沒有得到任何緩解,反而更加惡化,最終在2014年爆發了第二次內戰。這次內戰直接的原因是議會問題,2014年利比亞的議會選舉產生了新的國家立法機關「國民代表大會」以取代舊的「利比亞國民議會」,但利比亞國內部分政治派別和武裝組織對選舉結果不滿、以武力支持舊議會繼續連任。其後爆發的武裝沖突導致「國民代表大會」遷出首都的黎波里、轉移到東部城市圖卜魯格,舊議會的支持者占據了的黎波里。利比亞軍事強人、曾是卡扎菲舊部、後又參加反卡扎菲「革命」的哈夫塔爾將軍也在此時打著捍衛新議會、對抗宗教保守派的旗號起兵,成立了「利比亞國民軍」,與「國民代表大會」結成同盟。從此,利比亞實際上分裂為東西兩部。2016年,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斡旋下,利比亞沖突各方達成政治協議,舊的「國民議會」解散,成立了新的「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聯合國的初衷是想以一個統一的兼顧各方利益的新政府來結束兩個政府、兩個議會對立的局面,但很快利比亞國內各派又就權利分配問題產生了新的爭端,「國民代表大會」和「國民軍」拒不承認「民族團結政府」的合法性。結果「民族團結政府」及其支持者占據包括首都的黎波里在內的利比亞西部地區,「國民代表大會」和「國民軍」占據利比亞東部地區,利比亞東西兩個政府對立的局面依然沒有任何實質改變。
2.利比亞西部「民族團結政府」的支持者以宗教保守派為主,他們要求加強伊斯蘭教在利比亞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東部「國民代表大會」政府則以世俗勢力為主,主張政教分離、降低伊斯蘭教對利比亞政治的影響,而現在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在宗教問題上也「向右轉」,越來越靠攏伊斯蘭教保守派,與利比亞西部政府存在共同語言;
3.近年來,土耳其出於干涉敘利亞戰爭的需要收編了大量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但由於俄羅斯的介入,土耳其對敘利亞的干涉受到很大掣肘,為了減輕財政包袱,也為了避免這些反對派武裝長期滯留在土耳其控制區帶來不穩定因素,土耳其將「過剩」的反對派人員投入到利比亞戰場,既可以支持「民族團結政府」,又可以充分榨取這些過剩人員的價值,讓他們充當「炮灰」,避免直接出兵可能遭受的不必要的損失。
㈦ 土耳其出兵敘利亞,這屬於侵略行為嗎
當然屬於侵略行為,屬於干涉他國的內政。敘利亞在怎麼打仗,那是自己家的事情,外面的人從道義上來說是沒有權利插手的,敘利亞也沒有邀請土耳其來參與戰爭,土耳其出兵敘利亞是有著自己的政治目的的,並不是好心來幫助敘利亞。
自去年中東巨變後,土耳其憑借其經濟、軍事、人口等方面的實力已成為地區最突出的強國之一。敘利亞危機爆發後,本來和大馬士革關系不錯的土耳其態度急轉,公開力挺敘利亞反對派,組織了一次次國際會議為反對派籌資、打氣,土耳其事實上成為了敘反對派的大後方。敘土沖突升級是敘利亞危機外溢效應的一部分,是西方借外力推動敘政權更迭戰略的新動向,部分國家在敘利亞問題上擺出唯恐天下不亂的架勢。
㈧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