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怎麼反抗土耳其
⑴ 巴爾干戰爭的具體情形是怎樣的
巴爾干戰爭先後爆發了兩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保加利亞、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4國組成的巴爾干聯盟所發起的,目的是反對奧斯曼帝國,使巴爾干各族人民擺脫土耳其的壓迫。
1912年8月,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爆發反土起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要求土耳其給予馬其頓和色雷斯以自治權。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個要求,並開始進行軍隊動員。這就構成巴爾干聯盟對上宣戰的直介面實。1912年10月9日,門的內哥羅對土採取軍事行動。18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希臘也相繼行動。這幾個同盟國動員的兵力為95萬人,展開的兵力為60.3萬人,擁有火炮1511門。希臘海軍擁有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11艘炮艇。
土耳其動員了85萬人的兵力,戰爭初期派到歐洲戰場的約有41.2萬人,擁有火炮1126門。土軍還可以從小亞細亞抽調一些兵團來加強力量。土耳其海軍較希臘海軍為弱,共有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4艘炮艇。巴爾干同盟各國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質量,尤其是炮兵質量和軍隊戰斗訓練水平上,均勝過敵軍。
這些國家的軍隊在民族解放斗爭目標的鼓舞下,士氣高昂。保加利亞軍隊在伊斯坦布爾方向以3個集團軍組成主要集團。塞爾維亞的主要兵力對付土耳其軍隊在馬其頓的集團。希臘的弗薩利亞集團軍和伊皮魯斯集團軍分別准備對付薩洛尼卡和亞尼納。希臘海軍應對土耳其海軍採取行動,保證盟國在地中海的制海權。門的內哥羅軍隊的任務是協同塞爾維亞軍隊在馬其頓作戰。盟軍對土軍形成了包圍態勢,准備在土耳其援軍到達之前在巴爾干擊潰敵軍。土軍指揮部則力圖在增援部隊抵達前採取積極行動阻止盟軍的進攻。土耳其認為保加利亞是最危險的敵人,為了對付它而展開主要集團。
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進攻。保軍越過保土邊界向南推進,10月22日與土軍交戰。位於保軍集團右翼的第2集團軍,擊退土軍,開始圍困埃迪爾內。
在左翼作戰的保軍第1、3集團軍,在多次遭遇戰中擊退土軍,於10月22~24日在基爾克—基利塞附近擊潰土軍第3軍,開始向南推進。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烈交戰,土軍第4軍被擊潰。土軍倉促退卻。保軍指揮部未能組織對敵堅決追擊。土軍固守伊斯坦布爾以西35~45公里的查塔爾賈築壘陣地。保軍於11月17~18日企圖佔領上述陣地未果。這里的戰線開始穩定下來。
在馬其頓,土軍於10月23日對塞爾維亞第1集團軍發起進攻,但被擊退。次日,塞爾維亞各集團軍發起總攻。第2集團軍向西南方向實施突擊,構成對土軍集團右翼的威脅。第1集團軍向庫馬諾沃發起進攻,於10月24日佔領該地。第3集團軍對斯科普里實施翼側突擊,於26日將其攻克。塞爾維亞軍隊迅速向南推進,11月18日與希臘部隊協同下攻克比托拉。馬其頓的土軍集團被粉碎。
塞軍各兵團進至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帶,與門的內哥羅軍共同包圍了斯庫台。希軍掃盪了伊皮魯斯境內的土軍,包圍亞尼納。在馬其頓南部,希軍於11月1、2兩日在葉尼傑附近獲勝,向薩洛尼卡展開進攻,該城守軍於9日投降。希海軍封鎖土海軍達達尼爾海峽出口,實施了奪取愛琴海諸島嶼的戰役。
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布獨立。但盟軍爾後的幾次軍事勝利並不符合一些大國的利益。俄國在支持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交戰各國大使在倫敦就和約條件開始進行談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發生政變。新政府拒不接受和約條件。2月3日,巴爾干聯盟各國重新開戰。3月,土耳其丟失了亞爾納和埃迪爾內。在接連遭到幾次失敗後,土耳其才於4月簽訂第二次停戰協定。門的內哥羅不同意這項協定,繼續圍困斯庫台。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以簽訂1913年5月倫敦和約而告終。根據這項條約,土耳其喪失了它在歐洲的幾乎全部領土。盡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為了維護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等國王朝的利益,是出於這些國家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要求,但它使巴爾干各國人民擺脫土耳其壓迫的願望得以實現。這場戰爭客觀上具有進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質。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是以保加利亞為一方,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和土耳其為另一方所進行的戰爭。它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原有盟國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失去亞得里亞海出海口的塞爾維亞,要求馬其頓償付賠款。希臘也希望犧牲保加利亞以擴大自己的領土。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提出對多布羅加的領土要求。
帝國主義列強力圖破壞協約國在巴爾乾的影響,從中插手,更加速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爆發。在奧德同盟的唆使下,保加利亞於1913年6月29日夜間對馬其頓的塞爾維亞軍隊與希臘軍隊採取軍事行動。保軍各集團軍的進攻受阻。塞軍進行反擊,突破了保加利亞第4集團軍陣地。戰斗繼續到7月6日。保軍被迫撤退。10日,羅馬尼亞對保開戰。羅一個軍佔領多布羅加,羅軍基本兵力向索非亞推進,未遇任何抵抗。21日,土耳其撕毀1913年倫敦和約,與保軍作戰,佔領埃迪爾內。保加利亞在全面潰敗的威脅下,於29日宣告投降。
根據1913年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失去已收回的大部分領土,而且喪失了多布羅加的南部。1913年保、土簽訂的君士坦丁堡和約又迫使保加利亞將埃迪爾內歸還土耳其。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的結果是巴爾干半島的力量重新改組:羅馬尼亞脫離1882年三國同盟,而與協約國靠近,保加利亞則加入德奧同盟。巴爾干戰爭導致國際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巴爾干戰爭中,作戰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於作戰技術裝備的發展而引起的,首先是射擊威力、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也由於機槍數量增加;以及新式武器與飛機、裝甲車和無線電等軍事技術裝備的使用。
所有這一切促使陸軍改用疏開戰斗隊形,為了隱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溝,同時還必須保護部隊免遭空襲。軍隊在前線數百公里地段上展開。但顯而易見,交戰雙方均力圖把基本兵力部署在主要方向上。巴爾干戰爭證明了機動作戰和向心方向實施突擊,以及進行迂迴和包圍的優越性。軍隊火力的提高使防禦一方得到加強,因此,建立對敵巨大火力優勢就成了沖擊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
同時,防禦強度的增加,又使機動作戰更加困難。過渡到陣地戰這種作戰樣式的趨向愈益明顯。戰爭清楚地表明,為了取得聯合作戰的勝利,必須組織好盟軍的戰略協同。
⑵ 第二次巴爾干戰役詳細
先說背景: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巴爾干同盟獲得奧斯曼在巴爾干領土。但是巴爾干同盟內部瓜分領土出現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希望獲得部分被保加利亞佔有的領土,秘密簽訂反保秘約。而德國和奧匈帝國為擾亂巴爾干以安定後方,極力煽動巴爾干內部的民族紛爭。德奧公開支持保加利亞的領土訴求。
於是保加利亞有了德奧的支持,率先對塞爾維亞和希臘發起進攻。隨後羅馬尼亞和黑山加入塞爾維亞一方對保加利亞宣戰,奧斯曼為趁亂收復失地亦向保加利亞進攻。
之後保加利亞全線崩潰,奧匈打算救援保加利亞但被德國制止,因為德國尚未做好戰爭准備,不想惹怒協約國陣營。導致保加利亞戰敗。向五大戰勝國割讓大量土地,激化了巴爾乾地區的民族矛盾,最終成為一戰導火索
⑶ 歷史上巴爾干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薩拉熱窩 事件
⑷ 阿爾巴尼亞是為了什麼參加二戰的
1998年2月下旬以來,前在回科索沃地區用發了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巴尼亞兩族間近半個世紀以來足大的流血沖突,成為繼位用戰爭之後巴爾於半島新的熱點.引起世界廣泛關注.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以維護人權為借口、使用大量最新、最先進的空襲兵器,不顧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繞開聯合國,悍然對南聯目實施了代號為「聯田力量」的大規模空襲作戰,爆發了科索沃戰爭.這場以空襲與防空襲為主要作戰樣式的高技術每件下局部戰爭歷時78天.是繼海灣戰爭之後又一場大規模高技*局部戰爭.北門集團集中使用高新技術兵器,以空中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自始至簽字還了戰爭的主動權.北約先後有1200架飛機、55艘艦船、3艘航母參戰,在50餘顆太空衛星和數萬地面部隊的支援配合下.出動飛機32000架次,投擲各類炸彈2300萬枚,對南聯盟全境2000個軍事和民用目標進行狂轟濫炸,使南聯盟遭受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南軍在軍事實力相差極為懸殊、作戰態勢極為不利的形勢下頑強抗擊78滅,並取得了一定戰果.這場本來具有冷戰後民族矛盾特點的一主權國家內部事務自變動為西方強權於預下的國際紛爭,給南聯盟和世界帶來了深重災難,空襲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造成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台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科索沃戰爭在性質上是一場典型的以強凌弱、以多打少的侵略戰爭,在樣式上是一場典型的以高技術對低技術的「不對稱戰爭」。同時它也是一場廣泛動員人民群眾、靈活運用戰法、以劣裝備合擊優勢裝備之敵的人民戰爭.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一、科索沃戰爭危機的原因
眾所周知,南斯拉夫原是巴爾干半島上一個最強大的民族青構的聯和價統一國家,即「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90年代初,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性民族主義浪潮湧動的背景下,南聯邦一分為五:原定聯邦中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地動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馬其頓4個民族共和國於1991年6一11月間相繼動立;1992年4月27日,原南聯邦的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聯合組成了現在的「南斯拉夫聯合共和國」。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面積僅1萬多平方公里,首府普里什蒂娜,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人,其餘為塞爾維亞族和黑山族.歷史上,科索沃一度處於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之下,直至1912年巴爾干戰爭結束後,才並人塞爾維亞的版圖.二戰後科索沃隨塞爾維亞加人南聯邦。
在二戰期間和二戰結束初期,科索沃的阿族藉助外力企圖建立「大阿爾巴尼亞國」的暴力活動就始終沒有停止過,1968年科索沃的阿族學生曾舉行大規模的示威活動。在鐵托去世後的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人即要求在南斯拉夫國內建立一個獨立的共和國.1988年科6000多名塞族人和黑山人指責阿族人對他們進騷擾.舉行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1990年7月,科索沃的阿族議員宣布科索沃省脫離塞爾維亞不利,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
國議會即解散了科爾沃議會並收回其自治權,1991年科索沃阿族人舉行了「全民公決」,決定成立,「科索沃共和國」,隨後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議會,櫃絕承認塞爾維亞共和國政府任命的合法權力機構,1992年5月魯戈瓦當選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1994年,激進的同族分裂分子還成立了所謂的「科索沃解放軍」.試圖通過暴力活動爭取達到獨立的目的.自此塞阿兩族的沖突一直沒有間斷,直至演化為1998年以來的大規模流血沖突.長用以來,科索沃一直處於民族對立的矛盾之中.是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
(一)國內原因
一是歷史原因.主要表現在科索沃的歸屬問題上.塞爾維亞族和阿爾巴尼亞族各執一詞.塞族人認為歷史上科索沃是12世紀塞爾維亞王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他們歷史和文化的搖籃.公元1389—1912的500多年時間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科索沃,並強制推行伊斯蘭教,由於塞族人不願放棄東正教信仰改奉伊斯蘭教,因而遭到迫害,被迫大批遷離科索沃;而阿爾巴尼亞人則改信了伊斯蘭教並陸續遷人該地。阿族人則堅持認為,公元前4—5世紀在科索沃居住的原始部落伊利里業人是阿族人的祖先,因此,科索沃自古以來就是阿族人的領土。
二是政策失誤是造成矛盾惡化的重要原因.歷史願因固然是塞阿兩族矛盾產生的根源,但政策因素卻是導致科索沃民族矛盾惡化的重要原因.首先是鐵托的民族政策.二戰結束後身為在克羅埃西亞人的鐵托在前南推行的「各民族不論大小一律平等」的政策,曾被譽為是歐洲成功地解決多民族國家民族問題的楷模.但是為了消除歷史上大塞爾維亞主義的影響,鐵托的民族政策帶有明顯遏制和削弱塞爾維亞的傾向,當時流行的一個口號正是「弱塞強南」.在對待科索沃問題上,這一政策表現得尤為明顯.1963年,前南斯拉夫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境內建立了兩個自治省,即同族聚居的科索沃自治省和匈牙利、羅馬厄亞人聚居的伏依伏丁那丁那自治省。1974年公布的憲法又進一步擴大了自治省的權利,使其地位幾乎與南聯邦的6個共和國相當。根據「機會平等」(即各共和國和自治省不論大小,以同等名額的代表參加聯邦領導機關)和「輪流坐莊」(所有黨、國家、政府、群眾團體的主席均由各共和國和自治省輪流擔任)的原則,科索沃自治省可以向聯邦和中央機構派出等額的代表並有否決權,盡管它在聯邦中的人口比例很小。它甚至還擁有一個特殊的權利:塞若修改憲法必須徵得科的同意,而科省修憲卻無須塞首肯。這種「只要平等權利,但不必承擔平等義務」的做法,導致民族間對立情緒加劇,多年來塞爾維亞對此一直耿耿於懷。在經濟上,鐵托為了縮小差距,也提出了一種指導原則,這就是「南各族人民的政治平等必須用經濟平等補充完整」。為此南從60年代設立了「援助不發達地區聯邦基金」,規定發達地區每年必須將其生產總值的大約1.6%用於無償或以低息貸款的方式援助不發達地區,其中科省所得比例最大。為了拉平經濟發展水平,南平均每天要向科省提供120萬美元的援助,而科不是想辦法用這筆錢擺脫不發達的地位,而千方百計保住這種地位,同時斥巨資建豪華飯店和壯觀的銀行與圖書館大樓,「基金」建立了30多年,科一直是前南最貧困的地區。一味強調「無償援助」而不把建立「基金」 同經濟機制和市場規律掛鉤,早已引起聯邦內其他共和國不滿,這也是後來最發達的兩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率先脫離前南的經濟原因之一。此外,根據南斯拉夫建國之初的規定,只有在南斯拉夫境外沒有建立國家的民族即所謂的主體民族才能建立共和國,因此只有60萬人口的黑山族,可以成立共和國,而有200萬阿爾巴尼亞人的科索沃卻不能建立共和國,因為南境外已有了阿爾巴尼亞共和國,南斯拉夫對這個理論的提法未提供足夠論據加以闡述,阿族分離主義分子就利用這一點提出科索沃應成立共和國的要求。其次是米洛舍維奇的政策。對於鐵托時代的政策,塞爾維亞人深有不滿,但由於鐵托個人的絕對權威,在其在世時,塞爾維亞還能完全服從。但是隨著鐵托這個歷史性人物的消失和南斯拉失政治經濟危機的不斷加深,塞阿兩族的矛盾又進一步激化。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舍維奇認為,1974年的聯邦憲法和塞爾維亞憲法實際上把塞爾維亞分割成三個部分,塞爾維亞的重大決策自治省不贊成就行不通,致使塞爾維亞喪失主權,與其他共和國處於不平等的地位。1989年後米洛舍維奇兩次通過修改憲法收回了科的絕大部分自治權,最後甚至連科索沃阿族人應享有的文化平等權利也被剝奪,這一行為由於過於偏激,客觀上又刺激了矛盾的惡化。
三是人口增長因素。據資料記載,1929年阿族人只佔科人口的40%,1961年科索沃塞族人占科人口的比例也曾高達25%強,但現在還不到10%。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於1974年憲法擴大了科的自治權利後,塞族人感到受排擠而不斷遷出,同時外來的阿族人則不斷遷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阿族人從不控制人口增長,致使出生率急劇上升。科索沃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歐洲最高的,達到24.6%。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導致科省絕大部分地區幾乎成為純阿族區,客觀上也成為科尋求自治乃至獨立的重要依據。早在70年代,南就意識到這一後果的嚴重性,塞爾維亞總統米洛舍維奇曾打算有計劃地向科省安排塞族移民(包括後來欲把內戰期間逃出克羅埃西亞的塞族人安置進去),但均未成功。
(二)全面實施醞釀已久的以歐亞大陸地緣戰略為主體的「全球戰略」,構築 21世紀美國主導的全球戰略體系是科索沃戰爭的根本動因
美國的全球戰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提出來了。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集中體現為與前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由於美蘇大體形成戰略均勢,美國獨霸世界的夢想難以成真。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歷史上「惟一的最後一個至高無上的全球性超級強權」,這就為美國實現其領導世界的夙願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獨霸世界的夢想開始復活。特別是90年代中期後,由於經濟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一超」地位更加鞏固,美國獨霸世界的野心隨之迅速膨脹。美國決策層認為在於2015年前,世界上其他的戰略力量尚難以對美國構成挑戰,這是美國構築其全球戰略的「戰機遇期」,為此美國要充分利用這一戰略間隙,盡快布署其全球戰略,以確保美國長時期的霸主地位。
「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這是老霸權主義者所堅守的信條。雖已世易時移,而地緣板塊沒有改變,美國的新霸權主義亦難跳出其巢臼。控制歐亞大陸同樣是美國新的全球戰略的核心。對於美國來說,北美洲是它的根據地,拉丁美洲是它的後院,非洲尚是一塊拎不起來的「破碎大陸」,而惟有處於它左右兩翼的歐亞大陸,是它稱霸全球的心腹大患。美國新的全球戰略部署主要是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展開的,即以奪取世界霸權的獨霸地位為中心,以控制歐洲大西洋方向和控制亞洲太平洋方向兩個基本點,奪取歐亞大陸這一「世界島」。這樣,防止歐亞大陸出現對其「一超」地位構成挑戰的力量則成為美國全球戰略構想的主要內容。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早在其所著的《大格局》一書中即指出:美國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依照長期的潮流和人類的根本利益建立一個真正合作的全球大家庭。但與此同時,在歐亞大陸上不出現能夠統治歐亞大陸並能夠對美國進行挑戰的挑戰者」。這充分暴露了美國全球戰略構想的戰略意圖。未來在歐亞大陸能夠對美國霸主地位構成挑戰的國家中,美國認為最有威脅的在歐洲仍然是舊日的死對頭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在亞洲則為正在崛起的中國。為此美國確定了「控制兩洋,兩面夾擊」的戰略指導方針。在亞洲以美日軍事聯盟為基礎,推動美日條約「西進」;在歐洲則依託北約軍事集團,推動北約「東擴」與「北約任務全球化」。處於歐洲巴爾干半島腹地的南聯盟,是俄羅斯的傳統盟友,拒不融人西方體系,從而成了美國抑俄制歐的地緣障礙,關繫到美國全球戰略部署,這自然使之成為美國在歐洲首先要拔除的「眼中釘」。這樣科索沃戰爭就成為了美國啟動其全球戰略構想的突破口,是美國打響的為構築其21世紀美國主導體系的第一槍。它向世界發出了美國獨霸世界的全球戰略構想開始全面付諸實施的強烈信號。
(三)在更大規模上爭奪與控制全球資源是科索沃戰爭的根本原因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恩格斯曾經說過,暴力不僅僅是手段,相反地,經濟利益是目的。自古人類社會沖突與戰爭的歷史,就是一部充滿了爭奪資源與生存權的歷史。從奴隸社會的佔地掠奴,到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從希特勒的「閃擊」歐洲,到美蘇冷戰時期的爭奪勢力范圍,無一不是為了佔有資源和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今天美國的稱霸世界戰略以及北約的新戰略的終極目標,同樣是為爭奪全球資源,實現對世界資源的佔用和控制能力的最大化。據聯合國統計,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可以維持10億人比較富裕的生活,這個數字被稱為「金10億」,但目前世界人口已接近 70億,到達 21世紀初將突破 80億。眾多的人口本已使地球資源十分匾乏,而有限資源的分配又極不平衡。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而資源消耗最高的地區卻是北美和西歐。特別是美國,每天消耗掉的資源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受資產階級本性的驅使,它們關心的不是如何使世界公平、均衡地享用地球資源,而是想方設法使本國更多地去爭奪和佔有資源,實現佔有世界資源的最大化,以長期支撐其國家巨大的資源消耗量。因此有人講,美國龐大的虛擬經濟與巨大的能源消耗,對世界市場的嚴重依賴,是它建立全球霸權以控制世界資金、資源與能源流向,確保美國壟斷利益的深刻根源。說到底,美國積極策劃和推動北約東擴,就是「冷戰」後的一場更大規模的資源爭奪戰。這場爭奪戰的目標指向美國和西方盟國在兩極體制制約下未能得手或未掌握主導權的地區:中歐地區、前蘇聯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以及亞太地區,而科索沃戰爭則是這場新的資源爭奪戰的關鍵一仗。
科索沃戰爭如能得手,就可以把俄羅斯擠出巴爾於地區,美國和北約國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佔領該地區的經貿和軍火市場。中東歐的軍火市場對美國極具誘惑力,二戰後該地區一直是俄羅斯軍火銷售的重點地區。冷戰結束後,中東歐國家紛紛要求加入北約,並開始按照北約人盟的標准改造軍隊,導致中東歐軍火市場急劇擴大。據估計,首批加入北約的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三國僅更換戰斗機一項就需花費100萬美元。科索沃戰爭在掃除北約東擴障礙的同時,也將把大把的軍火訂單交給西方,主要是美國。戰爭結束後,美國在該地區軍火市場的份額將上漲10%~20%,在該地區的軍火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極力打壓俄羅斯的終極目標是圖謀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俄羅斯是個地域遼闊的資源大國。其自然資源的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2。現代西方軍事理論家認為,要想利用俄羅斯豐富的自然資源,必須首先削弱俄羅斯,把他肢解成數個國家。美國圖謀俄羅斯的目標是不斷擴大美國消費品和農產品在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使俄羅斯充當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原料出口國,特別是能源出口國的角色。此外通過科索沃戰爭,西方要達到的經濟目的還有向東扼制俄羅斯由黑海進人地中海的咽喉要道,進而保護美國在黑海的石油利益;向南可以加強北約南翼,核制中東北非不馴服的產油國,確保中東石油通道暢通無阻。在科索沃,美國積極發動戰爭,通過這場戰爭,美國不僅能鞏固美元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為美國繼續獲取更大的和長遠的全球壟斷性經濟利益奠定基礎,而且可以為美國軍火產品打開市場,帶來巨大的戰爭利潤,進而刺激美國內需求,創造就業機會。據稱,科索沃戰爭又可以給美國軍火商換來數百億美元的軍火出口,並帶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此外,美國通過科索沃戰爭可以加大對歐洲經濟的控制,突出美國經濟的優勢地位,鞏固以美元為核心的世界貨幣體系,確立「經濟霸主地位」。科索沃戰爭再次證明了經濟利益是戰爭的根本動因的這個永恆的真理。
⑸ 哪一個國家抵抗土耳其20萬大軍,男人大多戰死,現在是一夫多妻制
這個國家就是阿爾巴尼亞。當時斯坎德培選擇帶領軍隊向土耳其宣戰,讓阿爾巴尼亞走向富強而不是讓國家向土耳其屈服。於是在此期間斯坎德培就瘋狂與土耳其軍隊作戰,並且獲得了非常多戰爭的勝利。
等到土耳其與斯坎德培正面作戰的時候,發現他們只有武器卻並沒有子彈,這就讓土耳其軍隊的軍事實力大大下降,並且讓斯坎德培輕易獲得了戰爭勝利。雖然斯坎德培經常進行偷襲活動並且獲得勝利,但是卻並沒有傷及土耳其的根本,所以對整個土耳其國家產生不了非常大的影響。
等到斯坎德培逐漸老去的時候讓阿爾巴尼亞的處境變得越發尷尬起來,當他們有投降意願的時候土耳其人選擇把他們所有人進行全部絞殺。可以說後期的阿爾巴尼亞是非常悲慘的,它現在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並且國家人口增長的速度非常快。在1912年的時候,阿爾巴尼亞才獲得獨立。
⑹ 科索沃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黑山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鐵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聯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體。1992年之後,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1999年,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邦重新組建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