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土耳其 » 土耳其和塞爾維亞什麼關系

土耳其和塞爾維亞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6-05 21:22:39

㈠ 如果中日仇恨度是10,那希臘與土耳其、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之間仇恨度是多少

首先糾正你一點,中日的民族仇恨沒想像的那麼高,現在又鬧起來了主要是日本人逗比。中日仇恨如果打10分的話,總分至少得15分以上。

希臘和土耳其的仇恨值是滿分,或者說是爆表了。這一對是真正的世仇,不死不休。對希臘人來說,死掉的土耳其人才是好土耳其人。土耳其前首都伊斯坦布爾是拜占庭滅亡前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土耳其現在的首都安卡拉是拜占庭的小亞細亞重鎮安哥拉。對希臘人來說,土耳其歷史上從希臘竊走的領土是現在的土耳其全境,土耳其必須亡國滅種,才能恢復希臘的榮光。能對立到這份上是需要水平的,中日和這一比只能算是打醬油。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這三者之間的仇恨關系則是另一個極端,逗比中的戰斗機。他們都是南斯拉夫人,准確點說是都是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部族。大部分巴爾乾地區歷史上被拜占庭統治,信仰東正教。西部和北部地區被匈牙利和神聖羅馬統治,信仰天主教。土耳其滅亡拜占庭後進入巴爾乾地區,部分人轉信回教。信教不同教派的三伙人形成三個民族相愛相殺,不惜把祖國分成幾塊。程度雖然慘烈,但是主要是由於逗比造成的,打分只能給5分以下。

㈡ 地緣關系與歷史淵源能成為兩個民族之間的矛盾嗎

1918年,同盟國戰敗,塞爾維亞得以復國,該年12月,塞爾維亞、鄰國黑山以及由原奧匈帝國所管轄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伏伊伏丁那共同組建了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即南斯拉夫的前身。 鐵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聯盟1990年代初期的解體。1992年之後,南聯盟只剩下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1999年,塞爾維亞在科索沃戰爭中遭到北約的轟炸,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告終。 2003年,南斯拉夫聯邦重新組建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 科索沃的歷史悠久,據克羅埃西亞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斯迪帕切維奇考證,最早生活在科索沃地區的是40多個伊科里.特拉切好戰的游牧部落,他們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在公元前4—5世紀就在科索沃居住.公元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批斯拉夫移民越過多瑙河到達巴爾干並定居下來。他們修建城堡、教堂,開墾荒地,把從事放牧的伊利里人趕向丘陵、山地。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中的塞爾維亞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到公元14世紀,在艾蒂安杜尚大公的統治下,塞爾維亞王國進入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一度擴大到馬其頓和希臘,而科索沃則是王國的中心。當時的地緣政治學認為,統治科索沃就統治了巴爾干,可見科索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89年6月28日,土耳其蘇丹穆拉特率領奧斯曼大軍,在科索沃的梅爾勒平原同塞爾維亞王子拉薩爾率領的基督教聯盟軍隊進行決戰,結果,穆拉特與拉薩爾雙雙戰死,科索沃從此被土耳其人佔領,整個巴爾乾地區逐漸被奧斯曼化。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軍隊攻佔,1456年雅典陷落,1459年貝爾格萊德落人土耳其手中,塞爾維亞王國正式滅亡。 土耳其的佔領導致巴爾乾地區一分為二,南方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人和一部分波斯尼亞人,北方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拉渥尼亞人和伏伊伏丁那人。當時奧地利的維也納是歐洲文化的中心,而土耳其的亞洲專制主義則是愚昧、腐敗、混亂和暴戾的同義詞。許多塞爾維亞人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奴役,紛紛逃往北方和西方,特別是克羅埃西亞和伏伊伏丁那,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則移居科索沃,填補了塞爾維亞人留下的空缺。在科索沃,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實施一種改變當地居民宗教信仰的政策,以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在此之前,當地塞爾維亞人信仰東正教,阿爾巴尼亞人則販依天主教。奧斯曼帝國雖然沒有採取強制性措施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這些教徒沒有規定非信伊斯蘭教不可,他們允許東正教、天主教的存在,但教徒必須向當地政府繳納人頭稅,而這種稅款相當高,幾乎使一般東正教、天主教教徒無力承擔得起。而如果有誰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就可以免交此項稅款。故而許多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了伊斯蘭教。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塞爾維亞人紛紛遷徙到基督教占統治地位的地區,這種長途跋涉在17世紀達到高潮。歷史資料表明,從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初,約有三、四萬塞爾維亞人移居到哈布斯堡帝國的匈牙利地區或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埃西亞地區。土耳其統治者將流亡者留下來的土地與房屋分給了改變了宗教信仰的阿爾巴尼亞人,並把居住在相鄰地區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入科索沃。到18世紀,科索沃已成為阿爾巴尼亞人佔多數的地區。據土耳其1910年人口普查,當時科索沃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已佔當地人口的60%以上,其餘為塞爾維亞人、土耳其人和保加利亞人。 從18世紀末起,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涌。 1941年,南斯拉夫被軸心國瓜分,科索沃被墨索里尼拼湊的「大阿爾巴尼亞」並吞,有近10萬塞爾維亞人被迫逃離家園。由於阿爾巴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以致於在法西斯入侵科索沃的時期,佔領者並未遭到阿爾巴尼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後,強調「獨立、平等和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自決權」,在塞爾維亞共和國內建立了一個科索沃——梅托希亞自治剩在60年代,大約有7— 30萬阿爾巴尼亞人逃到科索沃來。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傾向逐漸抬頭,發達地區要求取消國家控制,而塞爾維亞則堅持中央集權和聯邦掌握投資基金。由於歷史的原因,科索沃是南斯拉夫最貧窮的地區,1953
求採納

㈢ 塞爾維亞是從奧匈帝國分出來的嗎

不是,塞爾維亞是從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巴爾乾地區獨立出來的

㈣ 為什麼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協定

俄國在支持巴爾干國家的同時,又擔心保軍進抵伊斯坦布爾不利於自己解決黑海海峽問題。德國和奧匈帝國則認為塞爾維亞和希臘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因此不希望它們強大,卻把土耳其看作是自己潛在的盟邦,因此竭力防止土耳其覆滅。在各大國的壓力下,1912年12月,土耳其與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簽訂了停戰協定。

㈤ 塞爾維亞與各鄰國戰爭

1912年,當時的塞爾維亞王國參加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希臘等國結盟對土耳其宣戰,土耳其戰敗,塞爾維亞獲得了馬其頓的部分領土。

1913年6月,塞爾維亞又進行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因前一次巴爾干戰爭瓜分領土不勻,塞爾維亞等國與保加利亞發生戰爭。保加利亞戰敗,塞爾維亞得到了華達馬其頓,包括今天的比托拉科索沃等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1915年塞爾維亞全境淪陷。1918年復國,戰後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塞哥維亞、波斯尼亞等合並,成立南斯拉夫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南斯拉夫淪陷,領土被軸心國瓜分:伏伊伏丁那匈牙利兼並,科索沃並入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其餘部分則由德軍佔領。

1945年盟軍獲勝,南斯拉夫成立社 會 主 義聯 邦,吞並了一部分義大利領土。

南聯邦於1992年 解體,塞爾維亞與獨 立的幾個共和國如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發生戰爭,

1999年,塞爾維亞又在科索沃戰爭與阿爾巴尼亞發生沖突。

㈥ 塞黑國家的全稱

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

㈦ 歷史上巴爾干戰爭的背景

巴爾干半島位於歐洲的東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匯合處,既控制著地中海和黑海的門戶,也控制著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自14世紀以來,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土耳其殖民統治和奴/役之下。因而巴爾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擺脫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加上20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帝國的日益衰落,尚未被瓜/分的土耳其及其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成為帝國主義瓜/分的重要目標。所以這里一直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其中既有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也有巴爾干各族人民與帝國主義矛盾,還有巴爾幹人民同土耳其封建統治者的矛盾,以及巴爾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所有這些矛盾、特別是列強之間的矛盾使巴爾干半島地區經常發生糾/紛、沖/突和戰爭。

1912年3月至8月間,已經獨立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哥羅4國先後結成反土同盟,即巴爾干同盟。隨後帝國主義各國出於自己的侵/略目的,都插了進來。俄、英、法站在巴爾干同盟一邊,德、奧則支持土耳其。這樣巴爾乾的局勢更加復雜化。10月,同盟各國相繼對上宣戰,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土耳其戰敗求和。同年12月巴爾干同盟四國與土耳其在倫敦舉行談判,由於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插手,使交戰雙方的談判斷斷續續地拖了好幾個月,直到1913年5月30日,才簽訂了《倫敦和約》:土耳其在歐洲的領土除保留伊斯坦布爾及附近的一小塊地區外,其餘部分分割給巴爾干同盟各國;承認阿爾巴尼亞獨立。對於巴爾干各國來說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是一次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

歐洲的首腦們企圖壓下巴爾干危機,然而,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後,由於各帝國主義的挑撥,在分配戰果時巴爾干同盟內部產生於嚴重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於是塞爾維亞和希臘於1913年6月1日簽訂了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隨後羅馬尼亞也加入其中。俄國想利用這個同盟對抗德、奧,便對其表示支持。奧匈帝國為了對付俄國,便支持保加利亞。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第二次巴爾於戰爭是一次非正義的爭奪領土的王朝戰爭。結果,保加利亞被塞、希、羅、門、土五國聯軍打敗。8月10日,雙方在布加勒斯特簽訂了和約,保加利亞不僅喪失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土地。

兩次巴爾干戰爭中,交戰雙方的背後都有帝國主義的支持,因此,巴爾於戰爭實際上反映了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的矛盾斗爭。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後,保加利亞為了伺機「復仇」積極投靠德、奧集團;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則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系。這樣,兩大侵略集團對巴爾乾的爭奪和巴爾干各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和復雜,終於成為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和歐洲的火/葯庫。隨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由此而起。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5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1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