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土耳其部分地區以什麼農業為主
⑴ 中亞地區的農業有何特點
中亞農業生產的特點:以旱作農業為主、畜牧業分布廣、灌溉農業較發達。
中亞五國與我國新疆一樣,位於遠離海洋的內陸區域,是典型的大陸性乾旱氣候區。冬夏分明,冷熱懸殊。夏季白天氣溫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溫差大。
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為2000-3000小時,光熱同季,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和養分積累,尤其有利於優質糧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長。在灌溉條件下農作物基本保收。
自然地理
中亞五國的東部以西天山的南脈為界,南部以科畢達山脈和阿姆河的中游及其上源噴赤河為界,與中亞的自然地理界線並不吻合,這是上個世紀沙俄征服中亞和蠶食中國西部領土的結果。
它的北部已越過哈薩克草原,深入到西西伯利亞南緣的額爾齊斯河流域,也是不與那裡的自然地理界線吻合。唯有它的西界是天然界線,那裡是裏海的東岸,海岸線蜿蜒,形成一些半島、島嶼和沖積的沙嘴。
在自然地理風貌上它大致為南部的荒漠、綠洲和山區與北部的草原、平原和丘陵,其界線大體在伊犁河、錫爾河的北岸到裏海一線。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中亞
⑵ 七大洲四大洋的農業類型
四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具體的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因為荷蘭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港鹿特丹就以此為其航道,在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海港紐約也在這兒啊,所以大西洋毫無疑問的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七大洲即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州;歐洲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一個洲;南極洲暫時還沒人在上面定居;非洲人口增長率最大;亞洲人口最多;北美洲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南美洲有足球王國巴西;大洋州有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澳大利亞;具體下面: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大洋州: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地球上的陸地廣布四方、彼此隔開,而海水則是四通八達、連成一體,這一連片不斷的水體便構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為主體,與圍繞它所附屬的大海共同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個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羅的海、紅海、南海等等。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七大洲:【亞洲】【概況】名稱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位置:位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面積5071萬平方千米,亞洲大陸約佔4/5。范圍: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05′),南至皮艾角(東經103°30′,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系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地理區域: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東亞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東南亞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也叫西南亞,包括阿富汗、伊朗、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中亞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的南部。北亞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居民】人口35.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以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在1億以上的還有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等地最為密集。種族: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語言:亞洲語言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印歐語系。宗教: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中南半島各國的居民多信佛教;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上的居民主要信伊斯蘭教,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和佛教;南亞各國的居民主要信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西亞各國的居民主要信伊斯蘭教。【自然環境】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地形: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寬1500千米,南北長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窪地棗死海,水面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火山與地震: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向北經尼科巴群島、安達曼群島、德干高原北部、伊朗高原北部到小亞細亞半島一帶,為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亞洲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洲之一。水系: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湖裡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窪地;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亞洲湖泊分布較廣,大致可分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五大湖群。氣候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甚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風,5?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自然資源】礦物亞洲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鐵、錫、鎢、銻、銅、鉛、鋅、錳、鎳、鉬、鎂、鉻、金、銀、岩鹽、硫磺、寶石等。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60%以上。森林和草原: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開發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發展。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亞洲草原總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5%。水力:亞洲各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度,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海洋漁業: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群島、台灣島、西沙群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經濟簡況】亞洲各國中,除日本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許多國家發揮其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優勢,經營多種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積極勘探、開采礦產資源;大力發展製造業,使經濟體制由以農業、礦業為主的「單一」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亞洲的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在世界經濟中已佔重要地位。農業稻米、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蕉麻)、柚木和胡椒等的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稻米產量佔世界第一位,印度占第二位;馬來西亞的天然橡膠產量佔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亞占第二位。金雞納霜主要產在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主要產在菲律賓;柚木和胡椒主要產在東南亞各國。黃麻、椰干、茶葉的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黃麻主要產在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椰干主要產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等國。茶葉主要產在印度、中國和斯里蘭卡。其他還有棉花、花生、芝麻、煙草、油菜子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工業:石油年產量約佔7-10億噸,佔世界年產量的27-30%;天然氣年總產量約1000億立方米,佔世界年總產量的6%以上,煤年產量約10多億噸,佔世界年總產量的22%以上;年發電量約10000億度,約佔世界年發電量的13%;鋼產量年約1.7億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錫精礦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其中馬來西亞產量佔世界各國中第一位。鎢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45%。亞洲的畜牧業、漁業也很發達。亞洲工業: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和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佔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系完整。日本是高度發達的世界經濟大國。蒙古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尼西亞和汶萊以生產原油為主要。印度工業較發達。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亞多數國家工業均以生產原油和煉油為主,西亞能源在世界能源中占重要地位。交通:亞洲的交通各地發展不一。中國東半部、日本、爪哇島、斯里蘭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發達,以鐵路、公路運輸為主。廣大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區以畜力為主。東南部沿海海上運輸發達。經濟發達地區空運發展迅速。【非洲】【概況】名稱阿非利加洲,簡稱非洲。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區伸入西半球。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隅以狹長的紅海與蘇伊士運河緊鄰亞洲。范圍:大陸東至哈豐角(東經51°24′、北緯10°27′),南至厄加勒斯角(東經20°02′、南緯34°51′),西至維德角(西經17°33′、北緯14°45′),北至吉蘭角(本賽卡角)(東經9°50′、北緯37°21′)。面積:約302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次於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地理區域:非洲目前有56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將非洲分為北非、東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個地區。北非通常包括埃及、蘇丹、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東非通常包括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和塞席爾。西非通常包括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和加那利群島。中非通常包括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通常包括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汪、聖赫勒拿等。【居民】人口74800萬。佔世界人口總數12.9%,僅次於亞洲,居世界第二位。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長率均居世界各洲的前列。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區,每平方千米約1000人。撒哈拉、納米布、卡拉哈迪等沙漠和一些乾旱草原、半沙漠地帶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還有大片的無人區。人種: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成份最復雜的地區。非洲大多數民族屬於黑種人,其餘屬白種人和黃種人。語言:非洲語言約有800種。一般分為4個語系。宗教:非洲居民多信奉原始宗教和伊斯蘭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自然環境】海岸線大陸海岸線全長30500千米。海岸比較平直,缺少海灣與半島。島嶼: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島嶼數量最少的一個洲。除馬達加斯加島(世界第四大島)外,其餘多為小島。島嶼總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不到3%。地形:非洲大陸北寬南窄,呈不等邊三角形狀。南北最長約8000千米,東西最寬約7500千米。非洲為一高原大陸,地勢比較平坦,明顯的山脈僅限於南北兩端。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佔全洲面積60%以上。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約佔全洲面積5%。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帶。地勢大致以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剛果河河口至衣索比亞高原北部邊緣一線為界,東南半部較高,西北半部較低。東南半部被稱為高非洲,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有衣索比亞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稱)、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在南非高原上有卡拉哈迪盆地。西北半部被稱為低非洲,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大部分為低高原和盆地,有尼羅河上游盆地、剛果盆地和查德盆地等。非洲較高大的山脈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帶,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脈;東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脈;東部有肯亞山和乞力馬扎羅山。乞力馬扎羅山是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為非洲最高峰。非洲東部有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裂谷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湖,向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經紅海至死海北部,長約6400千米;裂谷帶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艾伯特湖,至艾伯特尼羅河河谷,長約1700千米,裂谷帶一般深達1000?000米,寬幾十千米到300千米,形成一系列狹長而深陷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薩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6米,為非洲陸地最低點。沙漠:非洲的沙漠面積約佔全洲面積1/3,為沙漠面積最大的一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積777萬平方千米;西南部還有納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火山與地震:東非大裂谷帶內及其附近,分布著一系列死火山和活火山,其中高大火山海拔達5000米以上。非洲中、西部亦有不少高大火山。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水系:非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68.2%。大西洋外流水系多為源遠流長的大河,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奧蘭治河等。尼羅河全長6671千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剛果河的流域面積和流量僅次於亞馬孫河,位居世界第二位。印度洋外流水系包括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及非洲東海岸的短小河流、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河流等。非洲的內流水系及無流區面積為95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總面積的31.8%。其中河系健全的僅有查德湖流域。奧卡萬戈河流域和撒哈拉沙漠十分乾旱,多間歇河,沙漠中多干谷。內流區還包括面積不大的東非大裂谷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不同於其它乾旱內流區。非洲湖泊集中分布於東非高原,少量散布在內陸盆地。高原湖泊多為斷層湖,狹長水深,呈串珠狀排列於東非大裂谷帶,其中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湖泊和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位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是非洲最高的湖泊,海拔1830米。查德湖為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面積時常變動。氣候: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乾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赤道橫貫中央,氣候一般從赤道隨緯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的地帶約佔全洲面積95%,其中一半
⑶ 伊朗的農業結構以什麼為主
伊朗的農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
伊朗農業比較落後,但政府對農業比較重視,政府對農業基本生產條件改善、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和培訓的投入較大。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水稻、玉米,油料作物主要有向日葵、大豆、油菜籽等,單產水平較低,主要農產品嚴重供不應求,糧食、食用油和食糖等農產品主要依靠進口。
⑷ 西亞主要的灌溉農業區是()A.土耳其B.伊朗C.阿富汗D.兩河平
由於西亞降水稀少,農作物需要引水灌溉,農業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的綠洲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叫兩河平原,是西亞主要的灌溉農業區.以色列氣候乾旱少雨,淡水資源嚴重缺乏,但由於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農業成就.
故選:D.
⑸ 土耳其主要的農業類型
盡管工業和服務業的份額在不斷提高,但農業仍然是大多數土耳其人的職業。就食品而言,土耳其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自給自足的國家之一。土耳其的土壤肥沃,氣候宜人,降雨充沛,幾乎可以種植任何種類的農作物。土耳其的所有地區都進行農業耕作,但東部山區的耕作卻很少,那裡的主要活動是以畜牧業為基礎,占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
土耳其農業就農業用地而言,土耳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35.5%為耕地,而15%為森林。到2015年,耕地面積約為2400萬公頃。大約有18.4%的耕地被灌溉。蔬菜產品占農業總產值的76%,其次是畜牧業,而林業和漁業僅占很小的比例。水果和大田作物占蔬菜產品的大部分,其中小麥是主要作物。根據2015年的數字,土耳其是全球最大的榛子,無花果,杏和葡萄乾生產商,第四大新鮮蔬菜和葡萄生產商,第六大煙草生產商,第八大小麥生產商,以及第十大棉花生產商。茶葉也大量生產和出口。
⑹ 伊朗高原適宜發展的農業部門和原因
伊朗高原適合發展畜牧業。因為伊朗高原的地勢不平坦,而且處於副熱帶高壓,降水量較少,所以不適合發展種植業!
⑺ 西亞地區農業多分布於哪裡原因是
農業區集中在沿海、河谷(兩河流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綠洲地帶
西亞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受氣候影響,灌溉農業地位重要。主要糧食作物小麥、大麥、豆類,次為粟、稻穀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甜菜等。畜產品和干鮮果品重要,是出口產品,如椰棗、榛子、阿月渾子、石榴、油橄欖、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
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兩河流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綠洲地帶,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場以畜牧業為主。農產品自給率低,是世界農牧產品主要進口區之一。
希臘語「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意為「河流之間的土地」,是古代希臘人和其繼承人羅馬人對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地區的稱呼。這一地區包括現代伊拉克的全境以及敘利亞和土耳其與其相連的部分。我國學術界一般譯為「兩河流域」或直譯為美索不達米亞。
發源於土耳其境內亞美尼亞高原的幼發拉底河(全長2600公里)和底格里斯河(全長1850公里),由西北流向東南的波斯灣(古時分別流入海,現匯合為阿拉伯河入海)。用兩河的河水進行人工灌溉成為兩河文明誕生的關鍵和發展農牧業生產的命脈。同時伊朗境內的卡閏河和凱爾哈河(古稱烏克奴河和烏拉亞河)形成的「小兩河流域」與兩河流域的南部低地平原和底格里斯河下游東岸地帶都有緊密的聯系。
兩河流域的農業和畜牧產品相當豐富:穀物、蔬菜,如肉(牛羊為主,豬較少)、皮革、羊毛、亞麻以及角製品等。穀物有小麥、紅小麥(emmer)、小米等。而大麥因適應本地略帶鹽鹼土壤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主要的穀物。大麥芽被用來釀造啤酒,小麥和大麥被磨成麵粉烤制面餅。主要油類植物是芝麻。豐富的椰棗(俗稱「伊拉克蜜棗」)也是兩河流域人民的美味食品:南部炎熱的氣候和充足的灌溉水非常適合棗椰樹生長。
當地的自然資源總的來說是貧乏的。河流能提供魚和水產品、蘆葦。葦桿用來編席、藍和箱,造船和建房。由於棗椰樹的木質粗糙和它的果樹性質,本地缺乏木材。石料僅有石灰石和「摩蘇爾大理石」二種。
⑻ 列舉各國各類農業地域類型
根據農牧業結構、栽培或飼養方法、農業投入、技術水平、商品率、專業化程度等,全世界可劃分為四大類型,細分為12個類型。
自給傳統農業類型 有以下五個:
游牧型 天然牧場為主要飼料基地,以飼養綿羊、山羊、牛為主,還有馬、駱駝、驢等。以放牧為中心,逐水草而居,隨季節更換牧場。經營粗放,單位面積的載畜量與單位面積產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投入少,設備簡陋,屬自給自足牧業,商品率低。多居住移動式房屋,如蒙古包等。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帶:①乾燥半乾燥草原地帶,包括蒙古高原、中亞、西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區。②高山、高原地帶,如中國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等;③北極寒冷地帶,如愛斯基摩人的狩獵、採集、漁業屬之。
綠州農業型 多以種植業為主,多種植小麥、雜糧、棉花和果菜等(如棗椰)。利用地下水或泉水發展的灌溉農業,以坎兒井為典型代表。傳統的經營方式,但較為集約化。主要分布在乾燥、半乾燥地區內的綠洲地帶,西亞的兩河流域,中國的新疆與甘肅的西北部,伊朗高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的上、中游,撒哈拉沙漠地區等。
遷移農業型 (亦稱「補釘農業」)放火燒山,辟為旱田。以種植雜糧等糧食作物為主。原始經營方式,不施肥,以木棒、刀為工具,俗稱「刀耕火種」,十分粗放,過兩年土地肥力消耗殆盡則遷移他處,易地再焚燒林木後再耕種。單位面積產量極低,且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東南亞各國的山區,非洲中部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區等。
亞洲傳統農業型 亞洲分為水田農業與旱田農業兩種類型。水田農業是亞洲農業最典型的代表類型。以種植水稻為主,輪作較少,多水稻專業化生產。一般經營規模較小,小農個體經營為主。從發展水平又可分兩個類型區:①集約型。主要指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精耕細作,勞動力與物力投入多,現代化水平較高,一年可兩熟,多則三熟,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高達6~7噸;②粗放型。主要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現代化水平較低,經營較粗放,每公頃產量只有2~3噸。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季風區。這里高溫多雨,雨熱同季,水田率高,開發歷史悠久,是世界稻穀的主要生產區與出口區。
旱田農業型 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玉米、小麥、高粱、粟等,經濟作物種類多,如棉花、麻類、煙草、甘蔗、花生和大豆等。多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飼養牛、馬、豬及家禽等。經營較粗放,多為小農個體經營,產量不夠穩定,商品率低。多分布在水田區的邊緣或外圍地區,以中國的華北、東北地區,印度的德干高原,恆河中上游及日本的北海道地區為代表。
商品化農業類型 有以下四個:
混合農業型 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種植穀物(以麥類為主)、薯類、甜菜和飼料作物。廣泛實行輪作,並多飼養肉牛、豬等。農業投入多,集約化經營,單位規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洲的溫帶、寒溫帶地區,氣候冷涼濕潤。現代化水平較高的西歐、南歐(義大利波河流域)和北美洲,相對水平較低的巴爾干半島各國。
酪農型 (或稱產奶區)即乳用畜牧業區。種植業與畜牧業緊密結合,以種植飼料作物和養奶牛為主。發展成飼料牧草型奶牛業。農業投入多,經營規模大,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高,商品率發達。近年飼養品種有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增加豬、禽),是世界農業發達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地區。以北歐丹麥,西歐的荷蘭、瑞士,北美洲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北島最為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多以鮮乳為主,遠離消費中心的以乳製品為主。與混合農業相比,一是乳用畜牧業專業率高;二是集約化水平高。
地中海式農業型 以栽培桔柑、葡萄、油橄欖、檸檬等地中海水果馳名。夏乾季節發展灌溉,利用冬雨種植小麥。一般農業投入較多,專業化率與商品率較高。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區,以南歐最為發達,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代表。
園藝農業型 以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觀賞植物為主。精耕細作,經營規模不大,屬多勞、多肥、多設施、多投入、多收益農業。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城市與城市帶的近郊區,以及運輸條件方便的遠郊區,與輸送園藝、空運農業相結合,如荷蘭花卉園藝世界聞名,日本 高冷地農業(屬遠郊區)等。
企業化大農業類型 有以下三個:
企業穀物農業型 以種植穀物為主,冬、春小麥為中心,有與玉米或其他麥類輪作的。經營規模較大,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大。二次大戰後初期,一般每戶平均擁有耕地90公頃,80年代以來,其規模擴大一倍。屬現代化水平、專業化程度、商品率、勞動生產率與收益都高的農業地域類型。產業革命後,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解決食糧問題,而以大量生產小麥的企業化穀物大農場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濕潤地區,以北美洲(西經100°以西)的中西部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區、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為代表。
企業畜牧業型 飼養肉牛與綿羊為主,並有少量麥類與牧草種植。經營規模大,草場放牧,在屠宰前進行飼料育肥。商品率高,效益高。在產業革命後,隨著世界肉、毛、皮市場需要量猛增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的巴西高原東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尼亞地區,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紐西蘭,以及南非等半乾燥地區,是世界牛肉、羊毛的重要生產區和出口基地。
種植園農業型 仲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生產天然橡膠、甘蔗、咖啡、可可、椰子、油粽、茶、香蕉、棉花、煙草、西撒爾麻等。為近代出現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在產業革命後,對工業原料、飲料、食品需要量與品種增加,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亞非拉地區後,他們利用各地區、各國自然條件的優勢,廉價的勞動力強迫形成的。多為單一經營,以資本主義大農場為主。生產技術較高,產品基本上供出口,商品率高。還有些當地居民或華僑經營的小農場。主要分布在世界熱帶雨林區,全年高溫多雨,年均溫在20~28℃,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排水良好的山麓緩坡地帶。南北半球的20°以內區域,以東南亞、南亞、中美洲和西非洲最為集中。
合作化(集團化)農業類型 從土地佔有關系和經營組織系統劃分為獨立地域類型區。指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改革後,土地收歸國有,大的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投資建設。小的由集體或個人備置。建有國營農場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單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農業生產承包制度、效益顯著
⑼ 西亞和北非主要的農業類型是
北非產棉花(世界長纖維棉花的主要產地就是埃及和蘇丹)、阿拉伯樹膠以及柑橘、葡萄等,而西亞的主要農產品則是:土耳其的穀物、棉花、煙草、無花果、橄欖油;塞普勒斯的柑橘、葡萄和土豆;
所以選A
⑽ 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二節中東種植業和畜牧業
中東的種植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大河灌溉農業為主,另一種是以雨水灌溉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香料、萱麻、紙莎草等。中東地區,經濟以游牧放養 為主,土耳其、伊朗的手工編織地毯聞名世界。中東地區許多國家的農業生產中畜牧業占重要地位,其原因是終年乾旱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