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為什麼組建七國聯軍
Ⅰ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打仗,土耳其為啥出兵
繼2016年的「四月戰爭」和今年月的交火後,曾同為蘇聯成員的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再度因領土爭端發生沖突。
截至9月28日,雙方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納卡)的交火造成至少32名士兵喪生,上百人受傷。
亞美尼亞聲稱擊落了四架亞塞拜然直升機、擊中了33輛坦克和裝甲車;亞塞拜然則宣布控制了納卡周邊的七座村莊。
(1)土耳其為什麼組建七國聯軍擴展閱讀:
兩國獨立之後,紛紛組建了自己的軍隊,納卡地區也組建了亞美尼亞人軍隊,沖突越來越激烈,斷斷續續地不停發生小規模戰爭,但納卡卻牢牢地被納卡軍隊控制住。
國際組織多次調停,但都沒有什麼效果,三方都拒絕首先讓步。亞塞拜然認為,要討論納卡地區的最終地位,亞美尼亞必須從所有佔領區撤軍;亞美尼亞則堅持,先對納卡地區地位達成共識,然後才能撤軍;納卡當局則要求先獲得正式承認,再開展進一步談判。
Ⅱ 一戰中土耳其,保加利亞為什麼要加入同盟國一方作戰
土耳其在長期對抗沙俄帝國的過程中,與德國產生很多利益契合點。因此歷史上一直有親徳的政治傳統,在情感上本來就偏向同盟國;一戰爆發前土耳其在英國購買了一艘戰列艦(原為出售給巴西海軍的「里約熱內盧」號戰列艦,後因經濟原因停購,轉而被土耳其買下),一戰爆發時該艦已經海試。但是英國政府擔心土耳其會加入同盟國對英作戰,於是強行沒收了該艦便如英國海軍,命名為「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此事徹底激怒了本來還心存猶豫的土耳其,成為土耳其參戰的直接導火索。
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陣營主要原因是分贓不均及自身貪婪所至。
在俄國和奧匈帝國的慫恿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等國組成了聯軍,共同進攻奧斯曼帝國。最終土耳其被迫答應和談。在瓜分勝利果實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獲得了馬其頓地區的控制權。但這引起了自己盟友塞爾維亞的嫉妒。僅1年後塞爾維亞就聯合了希臘、羅馬尼亞共同夾擊保加利亞。土耳其在這個時候也對保加利亞發動了反擊,試圖奪回失地。保加利亞無力抵抗,這就是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在這次戰爭之後,保加利亞僅僅剩下了馬其頓地區17%的土地,其餘的土地被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瓜分。這就是一戰爆發前的復雜關系,在一戰爆發之後,德國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這深深的刺激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決定加入同盟國集團,其實它不想與其他國家為敵,只想全力進攻老冤家塞爾維亞。但是一戰的結果讓保加利亞很失望,德國一敗塗地,保加利亞也喪失了一部分領土。
Ⅲ 七國聯軍指哪七國
是八國聯軍,英,法,德,俄,美,日,奧,意,
Ⅳ 論述七次反法同盟組建的共同原因
1793年2月由英國策動,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撒丁、那不勒斯、俄國等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從各個方向進攻法國。1794年6月法軍在比利時的弗勒呂茲大敗聯軍,第一次反法同盟開始瓦解。1796年拿破崙在義大利重創奧軍,使同盟完全解體。
1798年底英、俄、奧、土耳其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法國督政府無力抵抗進攻,拿破崙乘機發動政變(霧月政變),掌握了國家權力。1800年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中打敗奧軍主力,迫使奧國和英國分別簽訂和約,第二次反法同盟瓦解。
由於英國與法國在爭奪土地和擴張方面的矛盾,英國糾集俄、奧等國於1805年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在奧斯特里茨的輝煌勝利迫使奧地利再次與法國簽約,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
1806年9月英國策動普、俄、瑞典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戰斗正式開始僅6天,法軍就在耶拿和奧爾斯泰特兩戰役中全殲普魯士軍,隨後長驅直入柏林,普魯士投降。1807年法軍在埃勞和弗里德蘭兩戰役中大敗俄軍,再加上法俄在瓜分東歐領土問題上達成協議,俄法簽訂和約後,俄國退出同盟。第四次反法同盟失敗。
1809年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聯合第五次反法同盟,奧地利偷襲法國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不等西班牙戰事結束,匆匆率兵回國,東征奧地利,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後來情勢逆轉,奧地利被迫簽訂《維也納和約》,再一次割地求和。
拿破崙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拿破崙陷入困境。萊比錫戰役中,同盟軍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第六次反法同盟成功。
1815年3月,拿破崙進占巴黎,建立了「百日王朝」。同盟國組織了70多萬的軍隊撲向法國。代表英國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威靈頓公爵親赴前些指揮作戰。由於在之前尤其是征俄戰爭中,法國精銳部隊和老兵的大量損失,使法軍的戰鬥力遠不及拿破崙南征北戰的時期。在人數上法軍以28萬處於絕對劣勢,而威靈頓公爵更是屢屢在劣勢情況下擊敗法軍而聞名。1815年6月18日法軍與英普為主的反法聯軍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滑鐵盧會戰,此戰以法軍大敗結束也便不出意料。拿破崙在失敗後返回巴黎,同年6月22日,被迫宣布再次退位。第七次反法同盟以最終的勝利而結束。同年10月,拿破崙被流放至聖赫倫那島。從此,皇帝再也沒有返回法國。1821年5月5日,拿破崙一世皇帝在島上病逝(或毒死,此點有待爭議)。
Ⅳ 土耳其不鄰大西洋為什麼還會成為北約成員國
土耳其戰略位置比較重要,是冷戰時期封堵蘇聯黑海艦隊進入地中海的最佳位置,而且土耳其是非社會主義國家,可以為美國承擔部分蘇聯黑海艦隊的進攻壓力,成為阻止蘇聯黑海艦隊進入地中海的第一道防線。土耳其從自己的戰略利益出發,自從土耳其進行近代改革後就有脫亞入歐的目標,進入北約後可以成為西方國家的一份子,可以說是土耳其本身一大重要外交成果。
Ⅵ 1國慘變40國,土耳其帝國究竟是如何慘被肢解的
土耳其帝國,作為15到19世紀唯一一個能夠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國家,為何在建國後期,慘遭分裂,從一個大國被分裂成四十個國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們曾經所擁有的輝煌,終會讓後人為之驕傲。
Ⅶ 土耳其為什麼發生軍事政變
主要是世俗社會和伊斯蘭主義之間的爭斗。
1960年至2016年間,土耳其軍隊發動了5次軍事政變,平均每十年一次。1960年4月27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傑馬勒·古爾塞勒將軍發動政變,推翻時任曼德列斯政權,並出任臨時總統、總理兼國防部長。1961年10月大選後,軍人政權還政於民。1971年3月12日,因不滿土耳其各種激進組織出現,土耳其軍方向蘇奈總統和國民議會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求建立「一個強大的可信賴的政府」。當天,1965年開始執政的德米雷爾正義黨政府被迫辭職,史稱「備忘錄政變」。1980年4月,土耳其選舉期間,由於左右勢力勢均力敵,選舉曠日持久,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同年9月12日,土耳其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科南·埃夫倫發動武裝政變,宣布解散議會和內閣,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接管國家權力。埃夫倫將軍自任國家元首,建立軍政府。後來的1997年6月18日,在軍方的強大壓力下,宗教色彩濃厚的總理埃爾巴坎辭去職務。2016年7月16日,土耳其爆發了第六次軍事政變。
根據土耳其政變軍方發表的聲明,他們此次政變是為了恢復民主與自由。當然這只是對外宣傳的說辭,或者說表面原因。究其根本,土軍方發動政變恐怕還是要歸根到世俗力量與伊斯蘭之間的交鋒上來。
現代土耳其脫胎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時期,伊斯蘭教被奉為國教,其採取政教合一的政體,民眾接受的是伊斯蘭化的教育。伊斯蘭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土耳其有著深厚的伊斯蘭文化傳統。
一戰後,凱末爾領導的革命獲得了勝利,土耳其共和國誕生。革命勝利後凱末爾採取了一系列世俗化的措施。取消了政教合一制度,實行政教分離;以資產階級世俗法律代替伊斯蘭教法,撤銷伊斯蘭法庭;撤銷伊斯蘭長老委員會,設立宗教事務委員會,由政府管理宗教活動;改革伊斯蘭化的教育制度,改以西式教育等。凱末爾的世俗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土耳其也成為伊斯蘭世界中,世俗化最徹底的一個國家。
凱末爾的世俗化改革勢必要觸及伊斯蘭勢力的利益,伊斯蘭勢力一直沒有放棄重拾影響。伊斯蘭勢力與世俗化力量一直都在交鋒,但總體而言,世俗力量一直占據優勢。作為世俗化力量象徵的土耳其軍隊一直都是世俗化成果的堅定捍衛者。1960年、1971年和1997年,土耳其軍方曾多次發動政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擊伊斯蘭主義的抬頭。
1961年,土耳其通過了《土耳其軍隊內部服務法》,其後1982年又修改了憲法。兩者都賦予了土耳其軍隊在國家危難之際極大的許可權。
土耳其軍方此次政變,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滿埃爾多安的伊斯蘭主義傾向。埃爾多安在還未當任國家領導人時,就曾表露出強烈的伊斯蘭主義傾向。1998年,他還因朗誦鼓吹原教旨主義的禁詩被判處四個月的監禁。2003年上台執政後,他採取了一些不利於世俗化的措施,導致土耳其國內日益伊斯蘭化。埃爾多安上台後,大肆建造清真寺,從2002年至今大約建造了17000座。在教育改革方面,他採取了偏向於宗教學校的政策,10年間,宗教學校的學生翻了10倍。
除此以外,埃爾多安失敗的周邊外交政策也有可能是此次政變的原因之一。2002年,埃爾多安上台後,積極推動「零問題」外交。土耳其通過這一政策改善了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地區影響力得到了提升,與此同時也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力的周邊環境。土耳其經濟在此期間高速發展,躋身為「新鑽國家」,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實力的增強,土耳其燃起了重做大國的雄心壯志。不斷插手周邊事務,導致與周邊國家交惡。土耳其的「零問題」外交也變成「零朋友」外交。此外,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先是放任不管,後又惹火燒身,導致土耳其國內安全惡化。一系列政策的失誤,引發了民眾的不滿。
最後,埃爾多安加速集權進程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埃爾多安於2003年11月受命組閣,正式執掌政權。作為一個強勢的政治人物,此後的土耳其政壇打上了深刻的埃爾多安個人色彩。顯然,埃爾多安也是一個迷戀權力的人。2007年埃爾多安獲得連任。當年,土耳其通過全民公決修改了憲法,將議會選舉總統制改為直選。此事也被看作是埃爾多安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作安排。2014年,埃爾多安在卸任總理後,成功當選土耳其第一任直選總統。土耳其實行的議會制,總統本是虛位的,沒有實權。但是埃爾多安,不甘於做一個沒有實權的總統,他試圖想推動土耳其成為一個總統制國家,但是這涉及到修改憲法。從目前正發黨在議會所佔席位來看,通過議會修憲顯然是不可能的,埃爾多安也只能另謀他法。
Ⅷ 中國和土耳其為什麼會有軍事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19~1923)。主要領導人為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故名。
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凱末爾革命的深遠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但導致它發生的直接原因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國簽訂了秘密同盟條約,追隨德奧集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土耳其的30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土耳其的慘敗,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1918年10月30日協約國迫使土耳其簽訂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協定》。1919年5月,希臘侵略軍繼英、法等國軍事佔領之後,侵佔伊茲美爾。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提出了滅亡土耳其國家的奴役性條約——《色佛爾條約》。
嚴重的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和對外貿易,都陷於破產的境地。土耳其民族處於危亡之秋。反對帝國主義瓜分和武裝干涉,成為土耳其民族最緊急的任務,也是土耳其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以民族革命戰爭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這次革命共經歷了三個時期:
1、政治組織時期
(1919年5月至1920年4月)。這個時期又經過了三個階段。1919年5月至9月,為統一全國政治組織階段。這階段中,7月成立了以凱末爾為首的代表委員會,9月成立了安納托利亞和隆美利亞護權協會,通過了堅持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廣泛政治綱領。1919年9月至1920年1月,為《國民公約》階段。1920年1月28日通過的《國民公約》宣布:土耳其享有同一切主權國家同樣的獨立和自由;土耳其領土完整;償還國債不能同獨立原則相抵觸;對阿拉伯人居住區、西色雷斯和安納托里亞東部三省(卡爾斯、埃爾達汗、埃爾溫特)由當地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廢除治外法權。1920年1月至4月,為土耳其大國民議會成立階段。1920年4月23日,凱末爾在安卡拉召開土耳其大國民議會,並組成了以代表委員會為中心的、對議會負責的國民議會政府,這標志著政治組織時期的結束。
2、民族獨立戰爭時期
(1920年4月至1922年9月)。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1920年4月至1921年3月為相持階段。這個階段中最主要的事件是1921年初建立了土耳其國民軍。在1月10日的伊涅紐戰役中,該軍以少勝多,打敗希臘軍,使戰局發生變化。1921年3月至1922年9月為反攻階段。1921年8月23日至9月13日的薩卡里亞戰役中,土耳其國民軍戰勝希臘軍,促使法國承認大國民議會政府和義大利停止對土耳其的干涉。1922年8月30日,在多魯——佩納爾的決戰中,希臘軍總司令特里庫皮斯被俘。9月18日,土耳其國民軍肅清了安納托利亞的希臘侵略軍。
3、外交談判和共和國建立時期
(1922年9月至1924年4月)。1922年10月11日,協約國與土耳其簽訂了停戰協定。1923年7月24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七國與土耳其簽定了《洛桑和約》。條約確定了土耳其的邊界,東色雷斯和伊茲密爾地區歸還土耳其,亞美尼亞和庫爾德斯坦少數民族地區仍歸屬土耳其;廢除外國在土耳其的領事裁判權和財政監督權。同日,英、法、意、日、希、羅、南、保、土九國簽訂了《海峽公約》,規定黑海海峽無論在和平時期還是在戰爭時期海上和空中都通航自由的原則;海峽地區非軍事化,由簽字國組成的「海峽委員會」實行監督。《洛桑和約》為土耳其贏得了國家的主權和民族的獨立,是土耳其人民反帝斗爭的重大勝利。但是海峽地區的非軍事化和國際監督,仍然損害了土耳其的主權。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布土耳其為共和國,凱末爾被選為總統。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標志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和神權統治,建立了土耳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共和國。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後,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凱末爾革命後,把君主立憲制變為共和政體,廢黜了封建社會的總頭目素丹及他代表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凱末爾革命的勝利,使土耳其擺脫了民族危機,為發展民族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創造了前提條件。
建立民族國家體系,是20世紀亞洲非洲民族民主運動發展的趨勢。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開創了這一趨勢的先聲。
建立民族國家後,進行現代化改革成為落後國家的當務之急,也是以後獨立民族國家走向富強的道路。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所進行的、以世俗化為特徵的現代化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
Ⅸ 奧斯曼土耳其為什麼要在一戰加入同盟國
在一戰開始後,雖然存在於德國的秘密協定,土耳其想保持其中立地位,決定封鎖土耳其海峽——沙俄和協約國重要的物資運輸通道,但德國巡洋艦格本和布雷斯勞在英國海軍的圍追堵截下,不得不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在黑海避難。
英國政府本不希望土耳其加入戰爭,因此做了很多斡旋,例如要求土耳其遣散德國海軍並保留德國戰艦至戰爭結束等,但被土耳其親德的陸軍派系所拒絕接受,協約國在協調了在中東的利益之後,聯合了實質上被控制的埃及宣稱在中東的一切敵視協約國的活動視為宣戰,結果土耳其舉國上下受此震動,要求政府收復俄土戰爭時被沙俄佔據的領土,土耳其遂加入一戰的同盟國一方,至戰爭結束。
Ⅹ 土耳其共和國是怎樣成立的
1920年開始,希臘在英國的支持下向土耳其進軍,進入到安那托利亞的腹地。凱末爾利用這一時機,開始組建土耳其國民軍。他號召復員的軍人起來為祖國的生存而戰,以復員軍人建立國民軍的骨幹,凱末爾還注意和農民武裝建立聯系。在凱末爾為民族獨立的強大號召力之下,許多官兵脫離舊政權參加國民軍,各地的農民游擊隊和自衛軍也先後加入了國民軍。
1921年初,15000人的國民軍,在伊諾努戰役中,面對四倍於自己的敵軍頑強斗爭,打敗了希臘入侵軍。到8月份,凱末爾親自指揮5萬國民軍,同10萬希臘軍在距安卡拉40公里的薩卡里亞河岸進行了一場大會戰。凱末爾提出了一切為了前線的號召,動員全體軍人不惜一切犧牲,英勇抗敵。所有男子都上了前線,運輸彈葯的任務就幾乎全交給了婦女。她們冒著槍林彈雨,將一發發炮彈送入戰壕。成千上萬土耳其兒女的血汗灑遍了薩里卡亞河畔。凱末爾後來回憶這次戰爭時說:「陣地的防線是沒有的,有的是肉體的防線。這肉體的防線是由全體人民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領土,都是用人民的鮮血換來的。」在凱末爾親自指揮下,經過22晝夜的血戰,擊潰了進犯的希臘軍,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凱末爾因這次勝利被大國民議會授予「加齊」(勝利者)的稱號,並晉升為土耳其國家元帥。
1924年8月26日,經過充分的准備之後,土耳其國民軍開始反攻。兩周之內把英國支持的希臘軍全部趕出了安那托利亞,收復了伊茲密爾,俘虜了希臘軍的總司令庫皮奇將軍,迫使蘇丹逃亡國外。1923年,英、法、意、希等協約國成員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簽定了《洛桑條約》,廢除了治外法權,確認了土耳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
1923年10月,土耳其國民軍進軍伊斯坦布爾,實現了全國統一,並且召開大國民議會,宣告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通過憲法,定都安卡拉,凱末爾當選為第一任總統。1924年3月3日,神職哈里發被廢除。1928年4月10日,憲法刪除了「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條文。土耳其至此完全成為世俗的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