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对待日本战俘
❶ 抗战胜利后日本战俘如何处理
送回日本,国民政府还给日本战俘发放粮食,据估计,在三个月内就要为日本俘侨提供的粮食多达128.2万余大包,如果按当时每包8000元计算,共需款102.574亿元。 同时允许日本战俘携带物品回国,日本官兵与侨民可以携带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双皮靴、三条短裤、三件衬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甚至还允许携带现金,军官可以携带500元(国民政府货币单位,下同),士兵200元,一般侨民1000元。 为了保证战俘和日本侨民的安全和健康,不使瘟疫在遣送途中流行,1946年2月6日《中国战区遣送计划》进一步规定,日俘、日侨在上船前一律接种伤寒疫苗,遣送船也要消毒。为了使伤病和失去行动能力的日本俘侨早日回国,中国政府专门组织了1.2万多副担架和2万余人的护送队伍,对伤病的日俘、日侨实行特殊护送。 时任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在《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中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抗战胜利伊始,举国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对于遣返数百万日俘日侨无论陆运、水运、空运,以及其他补给行政支援等,都是极大的负担,可是我们仍然排除万难,迅速安全地把他们遣送回国。 “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联络总部”部长、着名战犯冈村宁次也承认,中国人是友好的,没有采取歧视与报复。 作为战败国的俘虏与侨民,可以携带衣服、被褥、粮食、现金回国,且途中受到医疗、饮食供应上的照顾,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当时担任日本海外撤侨对策特别委员会委员长及撤侨援护院参与的大久保传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南洋各地,中国东北(当时由苏军占领)以及韩国遣返的军民,几乎全是赤裸裸的,光身一条,什么东西都没有带,相反,由中国大陆归来的,则不管是粮食、衣物,都带有足以暂时维持生活的行李回来。”
❷ 时的美军是怎样对待日本战俘的
比较公认的事实是,二战主要交战国中,对日内瓦公约遵守最好的国家一个是德国,一个是美国。
事实上,和普遍看法不同的是,美军对于战俘的待遇明显更优于德军。
因为德军是区别对待,当对手遵守日内瓦公约时(比如美军、英军),德军也按照日内瓦公约来对待对方战俘;
但是当对手不遵守日内瓦公约时,比如苏联,德军也虐待他们的战俘(尽管没有达到苏联的程度)。
而美军哪怕对完全不遵守日内瓦公约的日军,都按照日内瓦公约的待遇来对待日军战俘。
.
中国的左派们编排了大量美军虐待德军战俘的谣言,却无法解释,为什么邓尼茨将尽可能多的德军运动到美军面前主动向美军投降,甚至在电视剧兄弟连中,有德军千里跋涉越过战线向美军投降--------这是事实而不是美国人美化的。
❸ 日本战败后中国怎样对待日本的遗孤,战俘,移民
首先大部分的军人和侨民都被遣返回了日本。其次有部分日本军人和侨民以雇佣军的身份参加了接下来的内战(国共双方都有,国民党方面主要有阎锡山系统内,全部由日本军人组成的十总队。共产党方面(特别是在东北地区)也吸纳了许多解放军中紧缺的技术人员,比如飞行教官,炮兵,军医,护士,武器专家等)。
其次建国后遣返日侨主要是在中日建交前的50-60年代。1953年中日双方签署了协助日本侨民回国的公报,先后有3万多人从上海、天津和秦皇岛启程返回日本。这些人中包括许多战后留在中国参加内战的前日本军人。
1956年起,在中国抚顺和太原的战犯管理所经过改造的日本军人陆续被释放,他们也同样被送回了自己的祖国。
至于战争“遗孤”主要是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回到了日本(大致有7000人)。
但至今还有个别人依然留在中国,主要在东北。
❹ 中国抗战时期俘虏的日本兵后来怎么处理的
抗战胜利后,日本军人缴械投降,成为日俘,住在中国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侨,国民政府还设立了一个叫“日侨俘管理处”的机构来管理他们。那时“中国本部”(不包括东北和台湾省)有日俘一百二十八万三千多人,日侨约八十万人,中国政府要把他们送回日本,当时称为“遣俘”和“遣侨”。“中国本部”使用广州、上海、秦皇岛、青岛等十三个港口进行遣送工作,上海最受重用。资料显示,上海港口送出日俘七十六万人,日侨约六十万人。
按照国际通例,战胜国有权使用战俘的劳力。当时在南京的江湾新建的机场就是日军战俘修的。据当时战俘营的资料记载,当时修路还是靠铁锹锹和镐,日俘因为之前挖过许多战壕掩体,操作十分熟练,但是动作比较慢,也许是不甘心吧。一锹一镐下去却很认真,从来不敷衍了事,也不会有人磨洋工或者擅自休息走动。在我看来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时候,一枪一个洞,一弹一个坑,使得生灵涂炭,留下无数的断桥残壁,现在征用他们的劳力,既是一种赎罪也是一种教育。
根据盟军的规定,日俘遇见战胜国的军人,不论对方级别高低,都要敬礼,而对方不必还礼。据记载当时在战俘营里很多小军官就故意每天走过那些日俘的工地,享受一个个日军战俘的敬礼。日本的军官动作敏捷,姿势标准,从未违背盟军的规定。很多人看了这个可能觉得无聊,但是抗战八年他们除了这个还能捞到什么呢。
如果说日俘决心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他们办到了,当时的报纸杂志不断“称赞”他们,说他们在投降前一天照常出操上课和整理内务,纪律严谨。缴枪之前把枪擦得干干净净。他们登船回国时秩序井然,不但没有人抢占好位子,而且还让妇孺优先。他们的财物都得留下,只准带很少的钱和随身用品,例如五百日元的现款,一只手表,一只钢笔。宪兵检查严格,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
不久,日俘走海路赴东北,在葫芦岛(葫芦岛是遣返日俘和日桥的最大港口)登岸。据当时史料记载许多日本侨民在码头上排成队伍,接受检查,老人弯着腰,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妇女,牵着小孩子,最后才是青壮男子。队伍很长,十分寂静,甚至连小孩子的哭闹声都没有,就像在一幅油画中才有那样的沉默。
那是成功前往葫芦岛遣返的日俘和日侨,但是留在“化外之地”的东北日俘和日侨就没那么幸运了。首先日本人确实在东北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再加上东北人民性情刚烈,脾气暴烈。在他们的字典里“以德报怨”根本就不存在。就在那段时间,所有的国仇家恨在一瞬间爆发,他们杀死许多日俘和日侨,还抢劫了许多在伪满洲国日本侨民的房舍。许多日俘日侨被飞机炸死,被中国老百姓杀死,衣服被人扒光冻死。还有部分日俘和日侨因生病得不到治疗,也死了。还有不少是自杀而死。
日俘被死神一次一次筛选,最后大难不死的,再回到日本去受罪(日本本土也已被美军炸成一片废墟)。在台北出版《日治时期在满洲的台湾人》中记载到,天皇下诏投降,教他们“不能忍者忍之,不能受者受之”。“忍”能维持自尊,也许这是日本人的性格特点之一,但是也只有在中国人手中办得到,或许可以说,这才是中国给他们的特惠。
抗战时期,兵学家蒋百里有一名言,他说日本盛产清酒、樱花和鲤鱼,这三样东西可以代表日本人:清酒没有后劲,象征日本的国力难以为继;樱花突然满树盛开,也一夜败落干净,象征日本的国运无常;厨师烹鱼前,鲤鱼躺在砧板上不动,象征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可怕的是清酒喝光了,酒厂再造;樱花谢尽了,明年重开;鲤鱼死了,来世轮回。细思极恐。
其实在这里我并不想美化日军的侵略与罪行,也无心夸耀大和民族如何有樱花般灿烂的品质。我只是对这些在战争中的牺牲品的同情。在我看来战争永远是政治家的游戏,他们煽动了人民投入了战争,最后买单的却是人民,留下的只有双方到现在都没有解开的仇恨和无法抹去的历史。
❺ 为什么二战时中国人对日本战俘那么好
有仇必报这当然是人性,但是,可以宽容,这是人性更高的层次。正式由于中国持续地和平改造日本,这是大智慧,而韩国就不懂这个,至今,韩日关系不咋滴....
❻ 日军怎样对待中国俘虏
二战时代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一个历史阶段,也绝对是我们文明史上的污点,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给我们中国乃至很多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抹不去的伤害,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也在其中。尽管美日当时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他们曾经对美国也进行了毁灭性的杀虐,折磨美国女俘虏的方式十分残忍!
而这样的刑罚仅仅只是众多刑罚中的一个,小编认为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彻底惹怒了美军,在二战的后期美国为了报仇也同样用了不是很光彩的手段,两颗原子弹投到日本,30万人瞬间死伤无数,所有的建筑都化成了一堆灰烬,虽然说战争已离我们远去,但这样的罪行深深的烙在我们的印象中,可是日本却选择了瞬间失忆!
❼ 中国是怎么对待被俘虏的日本人的
日本俘虏很少,因为他们被军国主义洗脑了,基本都会战死或者自杀。
有记载的俘虏中,多数都被杀掉,少数儿童(没错,当时日本15岁的兵多的是)被放走。
❽ 二战后为什么中国人和苏联人对待日本战俘的方法天壤之
苏联接收50万日本战俘参加远东、东西伯利亚等地区劳动。这是苏联接收日本战俘的主要处理方式。 根据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1945年9月1日的总结报告记载,“俘获日军官兵573 984人,将军110人。” 1945年8月16日,苏联远东军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接到斯大林的一项命令,上面有贝利亚等人的签 字,其中规定:“日本关东军战俘将不运往苏联,以示完全符合波茨坦公告的精神。在日军缴械投降后,尽可能在当地建立战俘营。同时,负责组建战俘营的前线指挥员还要抽调必要的军队来监管和押解战俘。战俘的伙食定额按照日军在满洲的标准执行,从地方储备中拨给。战俘营的组织和管理问题,由内务人民委员部战俘事务管理总局局长克里文科中将及其下属军官负责。” 1945年8月23日,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人民委员部,再次给苏联远东军下达了《关于接收并安置日军战俘参加劳动的第9 898号决议》的密令,规定:“接收50万日本战俘参加苏联境内的强制劳动,将他们安置到国家的各个生产部门当中,采取适当措施安排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文件指出,从日本战俘中挑选体力上能适应到远东、西伯利亚工作的人,每1 000人编为一个营,营、连级军官从战俘中的中下级军官选拔。文件要求为战俘提供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汽车及畜力运输工具等,保证冬夏制服、被褥、衬衣等军用物品的发放。 “52万日本战俘被苏联政府从满洲地区押送到苏联远东与东西伯利亚等地区” 接收如此大规模的战俘人员,地方当局根本没有任何准备,缺少住房、棉服,食品和药品也极度匮乏。营养不良、对气候的不适应、疾病流行等原因导致日本战俘营在1945~1946年冬季出现了战俘大量死亡现象。有数据显示,“1945年12月死亡3 385人,1946年1月死亡5 168人。其中营养不良死因死亡率占48.2%,肺炎占11.9%,斑疹伤寒占8.4%。” 按照之后苏联和日本的长期交涉,苏联分批次遣返日本战俘。(注:无确切遣返数据来源) 日本战俘尚有部分被编成了战斗序列,继续从事军事战斗。部分高级军事人员和科技人员成为了苏联军队的指挥和顾问,为苏联军队效力。(注:无确切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