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二战日本科技有哪些

二战日本科技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06-23 09:15:20

1. 二战时期日本处于什么位置,哪个国家的战力和科技最强

二战又称反法西斯战争,日本在二战期间属于参战国,日本与中国、韩国、苏联、英国等多个国家作战。日本在二战期间属于非正义的一方,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二战期间德国的战斗力和科技最强,日本有许多抢都是防德国的,而且的德国的资源丰富,科技也很强,而且德国出了很多物理学家。德国的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尤其是装甲兵。

2. 为什么二战前日本的军事力量那么强大、谁提供的技术

日本曾经还是最早发展出航母的国家之一。到二战前,石播磨造船厂、川崎、三菱(就是今天造家电的那个)等重工企业已经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工研发和制造能力。

3. 二战时日本有什么装备是世界领先的

日本潜艇部队很强,其部队规模、潜艇种类甚至超越了德国,但其作战思想过时,把潜艇当运兵船用,结果损失惨重......
日本是岛国,且身处装甲兵薄弱的亚洲,所以战争初期并不重视装甲部队发展,主要最为步兵支援武器使用。直到瓜岛战役后,日本才开始组建独立装甲部队,且开始研究中型坦克,也就是最终定型的四式坦克(其规格已经几乎与美国谢尔曼和苏联T-34持平),但由于为时已晚,只生产了60—150辆左右,未取得太多战果。之于后来的改进型五式坦克,仅仅造出了样车,日本就投降了......
日本在诺门坎之战后,开始研冲锋抢,至定型生产后定名为百式冲锋抢,但其庞大的弹药消耗量,令资源匮乏的日本不能容忍,所以除了下发给一支海军陆战队试用外,再无装备其他部队......
日本空军在珍珠港事件中名声大振,其零式战机在当时性能远远高于美国战机,但随着美国工业完成军事化转型,零式战机威风不再。于是日本又生产出了疾风四式战机,虽然其性能远远高于零食战机,但由于日本已是强弩之末,所以已经不可能给它太多的表现机会了......
另外,作为世界上最早几个开发和武器的国家,日本是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造出重水离合机的国家,但由于缺乏和原料,且不断遭受美国轰炸,所以最终研究没有成功......
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洋流的国家,曾利用洋流季风将携带炸蛋的氢气球送至美国本土,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其对美国国民的心理冲击还是很大的......
另外,日本在战争末期制造出的千奇百怪的自杀式武器(如樱花蛋),其中部分设计灵感、制作理念和工作原理也是领先于世界的.......

4. 日本在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间都引进了什么国外的技术

差不多就这些~~~
--------------------------------------------------------------------------------

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杨林
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崛起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跻身于
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凭借其在应用技术领域所
具有的巨大优势而堪称技术大国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创新成为发挥作用的
诸多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推动力而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制度框
架即是国家创新体系所谓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是指一个国家
内各有关部门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freeman
于1987年使用这个概念对战后日本经济成长中政府通产省的作用技术引进和反
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企业R&D研究开发战略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制度等作了精辟的分析1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然而事实上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并
非在战后才确立起来它最早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期并且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直至今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自明治维
新以后兴起的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的考察和分析来加深对于日本经济成长
过程及其成功要素的理解并力图得出于我们具有可借鉴意义的结论
一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兴起与演变明治至昭和初期
1868-1930
众所周知日本自1868年的明治维新以后开始了漫长的追赶西方先进国家即实现现代
化的历史进程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其雏形在经历了德川幕府
时期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之后上台伊始的明治政府已经意识到日本在几乎所有领域与欧
美等西方国家存在的巨大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明治政府开始推行全面学习西方的欧
化政策以期建立起与西方相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达到富国强兵能够与西方列
强相抗衡的目的在这一时期明治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在各官营产业中引进采
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则成为其欧化政策的一环一般说来先进技术从一国传播到另一国
的途径有文字信息图书文献和图片人聘用外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派遣留学生到
外国学习货物进口机器和厂房以及资金外国直接投资等而上述所有这些方法
在明治时期的日本几乎都被使用了2
一技术引进的起点聘用外国工程师的方式
按照格申克龙有关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着名论点3落后国家能够利用先进工业国家的最
1 C.Freeman: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Pinter Publishers Ltd.1987.
C. 弗里曼大野喜久之助监译技术政策与经济实绩日本的经验晃洋书房1989年第5页
2 Akira.Goto:The Japanese System of Innovat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79.
3 A. 格申克龙历史视野中的经济落后现象哈佛大学出版社麻省剑桥1962年
2
新技术从而处于有利地位即可以取得所谓后发优势然而在明治初期的日本由于还
没有形成有效地获取公开信息的渠道同时不具备培养国内技术人员的条件因此引进西方
技术就不得不完全倚赖于提供国的人工程师与物机械设备的转移从而聘用外国工
程师及技术人员就成为日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起点
在明治维新以后的数十年间各官营产业引进西方技术的主要手段就是聘用外国工程师
及技术人员这种大量聘用外国人的方式成为日本明治初期引进西方技术的重要特征其
实这种聘用外国人的方式在德川幕府时期创设长崎制铁所1857年横须贺造船所1866
年和鹿儿岛纺纱所1867年时就已经被采用4因此可以说这三所工厂的做法成为以
后明治政府采用的聘用外国人方式的原形只不过在明治维新以后被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官
营产业领域当时所采取的聘用外国人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
在聘用外国人较多的项目中在项目实施前即配置相应数量的具有各种必要的技术技能的
外国人并委任一个外国人为首长不一定是技术人员事实上整个项目的生产经营
和管理都交由这个首长来运营聘用的外国人基本上来自同一国家所使用的机械设备
也同样基本上是从该国引进的如横须贺造船厂铁道寮造币寮以及生野矿山等均属于这
一类的典型参见表1-1-1表1-1-2表1-1-3表1-1-4第二种类型在聘用外国人相
对较少的项目中只聘用外国人数人不设外国人首长及其他事务性职务外国人只从
事设计规划的顾问或某些要求特定技术的工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项目则是混合聘用来
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后一种类型在多见于一些项目的分部矿山内务省兴办的实验农场
以及北海道开拓使的项目等
表1-1-1 横须贺造船厂聘用外国人状况1872年 单位人
首长1 副首长1 会计官1 书记1 建筑长1 建筑师1
绘图1 修船长1 修船师1 船工1 漆工1 冶炼师1
锻工1 蒸汽机制造工1 蒸汽机制造工1 铸造师3 铜工1 钳工师1
钳工1 机械师2 机械手1 绞车师1 守卫1 医师1 助教1
全部为法国人
资料来源大藏省编工部省沿革报告收入明治前期财政经济史料集成第17卷改造社1931
年第324--326页
表1-1-2 铁道寮聘用外国人状况1872年 单位人
首长1 建筑首长1 建筑副长1 建筑工头副工头9 铁工3
锁工1 *绳工1 建筑木工2 木工2 石1 *铺轨工7 调度1
司机5 管理员6 监察1 守卫5 建筑监察1 仓库保管1
器械手9 器械保管1 *钟表师1 车工3 会计长1
*书记8 *医师3
除*号外均为英国人
资料来源同表1-1-1第165页
表1-1-3 造币寮聘用外国人状况1873年 单位人
首长1 书记1 试验分析师1 金银溶解师1 试验分析员3
*原料金属分析员2 *硬币局助理1 印钞局长1 副长1 制版1
机械局长1 机械手2 秤量师1 船长1 船舶机械手1
医师1
除*号有意大利人1名葡萄牙人2名外均为英国人
资料来源造币局泉友会造币100年造币局泉友会1971年第13页
4 中冈哲郎等近代日本的技术与技术政策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第173页
3
表1-1-4 生野矿山聘用外国人状况1872年 单位人
矿山师1 地质师2 医官1 矿工7 选矿工1 矿物分析师1 机械手2
全部为法国人
资料来源同表1-1-1第91-92页
明治新政府采用聘用外国人的方式所兴办的第一项官营洋式工业就是1871年在大阪创
立的造币局次年改称大藏省造币寮当时通过英国商人古拉巴的介绍由香港政厅造币局
引进一套机械设备在东方银行的斡旋下聘用以英国人金德尔为首长的20名外国人
开始生产金银铜币这之后大藏省又聘用美英德意的工程师设立了纸币寮由于日本
国内没有能够提供造币寮和纸币寮所需原材料的相关产业于是又引进了原材料的生产技
术造币寮开始了金属的精炼分析和硫酸苏打等化学制品的生产而纸币寮则自行生产洋
纸和印刷油墨由此造币寮和纸币寮也就成为日本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5
明治政府通过大量集中聘用外国人的方式兴办官营的兵器造币铁道电信冶
金矿山造船纺织产业并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上取得了成功明治政府所聘用的外国人
在1872年以前达到214人6最多时的1873年则达到239人而其后聘用外国人的数量则
出现急剧的下降参见表1-1-5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财政上的理由因为
对聘用的外国人所支付的薪酬远远高于政府的高官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的负担为减轻这
种负担而有计划地逐步削减聘用的外国人数而另一方面在减少聘用外国人数以后各
项官营产业的运营并未受到影响这也反映出明治政府的精明之处即在实行聘用外国人方
式的同时就着眼于日本人技师的培养并逐渐将外国人加以替代如在上述聘用外国人方式
的第一种类型中所实行的方针是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实权全部委托给外国人首长数
年后则由日本人技术官僚将这些权力接管同时日本人技师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
在聘用的外国人工程师技术人员手下工作数年后通常就可习得这些外国人的技术和技能
从而可以替代其工作职务这些日本人技师在习得新式技术技能之后逐渐由官营产业转
到民营产业还有些人自己创办了企业使得西方新式技术在日本得以普及
表1-1-5 明治政府聘用的外国人数 单位人
技 师 职 工 合 计
1873明治6年 204 35 239
1876 9年 170 26 196
1879 12年 111 9 120
1882 15年 51 6 57
1885 18年 38 38

5.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它的实际性能如何

迫击炮是步兵班组中最常用的火力支援武器,在战争中可以越过掩体对敌人进行打击,同时也不会让射手直接暴漏在枪林弹雨之中。所以日本在二战时期也装备了97式迫击炮,而且这型迫击炮在日军的基层部队收到了非常好的评价。之所以97式的评价这么高,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其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拆卸。机动能力非常强大。其次就是其弹道弯曲,射击死角几乎没有。最后就是其威力不错,不仅可以对人和建筑进行攻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像九二式步兵炮一样对装甲目标进行灌顶攻击。

最后就是其威力不错,不仅可以对人和建筑进行攻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像九二式步兵炮一样对装甲目标进行灌顶攻击。当然迫击炮的瞄准难度决定了其很难对装甲目标进行有效的打击,所以实际上打击装甲目标的任务还是交给九二式步兵炮或者扛着炸药包的士兵来完成。

6. 二战时各国科技分别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战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

整体来看,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

美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的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我在《战史笔记》中就曾经引述过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的飞机就超过了13000架、汽车超过40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的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的机会了。战争的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的看法。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的压倒性的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大、突出规模效应的二战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国的最高决策层里,并没有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的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的军事工业实力。所以XTL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心,殊不知,随着美英肃清北非,轴心国阵营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后面探讨战争潜力问题时我们将看到,德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

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上,前NZ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着的《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考察军工生产的产量数字,那么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关于德国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况在后面探讨主要交战国自然资源的部分还将提到。

再者,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诚如我在《战史笔记》中曾引用过的那样,施佩尔坦率地指出,自从1944年5月以后,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是真正的大灾难。“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见冯•梅林津所着《坦克战》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生产的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经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生产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破坏;相反,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的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量的打击范围,其工业设施和生产活动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安全运转状态。同样,苏联广袤的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NZ德军的打击半径之内,英国内地(西北部)的工业生产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的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国的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质性的破坏,英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的削弱,甚至还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优势,所以,同盟国的军工生产的主要部分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安全环境的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生产的效率和成本,而这点对于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键。

到了战争的末期,尤其是进入1945年之后,德国军工生产体系在同盟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和陆军的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的作战。而同时期的同盟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和总的战争形势一样,德国的军工生产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的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

苏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后的苏联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的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根据朱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提供的数据,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不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的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1941年德军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的深远意义,当XTL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的NZ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的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的重工业布局,英国人艾伯特•西顿在《苏德战争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过介绍:

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在乌拉尔山脉和亚洲还有一些工业区。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是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英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ZG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却不了解这些详情。苏联重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东转移而且从1928年就开始了。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的两倍)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根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1942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苏联飞机年产量达到40300架,坦克28983辆,火炮122500门。
有数据显示,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82.5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生产方面的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已介绍过,数字超过13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均每年要生产出2.7辆坦克、近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250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军用车辆、轻装备、弹药等必要的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在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生产的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的陆上战场仅限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的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4个不整齐的师),所以英军的陆上压力较小,陆军装备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其生产在三军装备生产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的位置。总的来讲,英国具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外资源的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自美国的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日本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的方式才能直观地体会到。譬如日本的飞机生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日本的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1941-1945年,日本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只生产了1065辆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日本装备的主战坦克普遍轻薄,日本自己称为“中型坦克”的坦克实际上只相当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轻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过15吨重,而同期德美苏英等国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过30吨,而像德国装备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经超过40吨)和1024辆轻型坦克,而美国却生产了24997辆中型坦克和4052辆轻型坦克。海军装备的生产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重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的装备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的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的后期,原料的输入几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生产能否维持下去。日本的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战时的日本虽全力生产,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日本的工业体系便在严酷的封锁和令人窒息的战略轰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意大利二战时的工业显得非常的脆弱,战争的实际进程表明,它甚至没有能力满足本国军队的基本作战需要。尽管墨索里尼对外把意大利吹嘘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倘若没有德国有力的军事援助,意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军轻易扫灭之时即已经崩溃了。我在《战史笔记》的第八部分中曾经引用过蒂佩尔斯基希的介绍:1940年意大利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十分缺乏,且陈旧不堪,当时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59个两团制意大利师中,由于武器装备不足,只有20个师达到战时编制的70%,另20个师只达到50%。如要进行总动员,一切都缺乏,陆军甚至无法让所有后备人员穿上鞋子。

整个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能力太小、财力不足,其武装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国的物资和装备的援助才能维持作战,因此我认为,意大利的国防工业实力在主要交战国中显然是最弱的。
国防科技实力对比

国防科技实力的直观体现就是军事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因此对主要交战国科技实力的比较只要观察一番它们在战争中的军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了然了。在这方面德国似应排在首位,我们只需列举一下二战时期德国取得的一些国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Ⅰ)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德国先后生产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当时都属于具有领先设计理念和最强大攻击力的陆战装备。据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视察过德国“虎”式坦克的苏军元帅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确有理由认为他只靠这种坦克就可以赢得这次战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确地讲是“虎1”型,该坦克全重超过了56吨,装备着威力巨大的88mm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1”式坦克击毁了大量的盟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这种坦克曾创造了在3900米的距离上击毁苏军T-34坦克的纪录,足见其攻击火力之凶悍。除了“虎1”,德国在战争后期还生产出了更加强大的“虎2”型坦克(又称“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吨,装备一门二战期间德军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但这种坦克产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国针对苏军T-34坦克而设计的对抗性装备,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该坦克的设计非常先进,具有现代理念,制造工艺也十分精细,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豹”式坦克被认为在性能上超越同时代盟军各型同类坦克。甚至它的敌人——苏军曾给“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评价,把缴获的“豹”式坦克被作为一种奖励交给最好的坦克乘员使用。在1944年,为能更好利用缴获的“豹”式坦克,苏军还印制了俄语版的“豹”式坦克手册,分发给驾驶它的坦克手。法军将缴获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战后使用过“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对未来战后西方坦克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种现代主战坦克。当今德国国防军所装备的主战坦克命名为“豹II”坦克,这可以视作是对二战时期德军“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于“豹”式坦克,NZ德国后来还发展出成功的变形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该车成为“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军装甲兵器普遍具有制造精良、工艺精细的特点,这反映出德国在装甲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这些性能出众的德国装甲战车存在着共同的致命缺陷——生产成本过高、结构工艺复杂、维修保养困难,这就造成了它们无法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数量的严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战场的时间偏晚,使它们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尤其是对于资源稀缺的德国来讲,这些王牌装备的前述缺陷就显得更加致命。

(Ⅱ)海军装备领域,德国虽然没有时间和条件建设出一支强大的水面舰队,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数的几艘大型水面战舰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国军工展现出的一流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准。
[

以“俾斯麦”号为例,这艘战争期间建成的战列舰引起了英国的极大恐慌,在我的《战史笔记》中可以读到,英国为了能击沉它,调集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众多“王牌”战舰(包括航空母舰)对“俾斯麦”号展开了全力围追堵截,轮番攻击,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才达到目的。仅仅为了一艘战舰,号称头号海上强国的英国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击呢?这恰恰说明了“俾斯麦”号的强大,据说,“俾斯麦”号的指挥官在出港时曾傲慢地声称:“英国海军没有一艘军舰能和我们匹敌,也没有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在我们的炮口下幸免!只要‘俾斯麦’号一旦出现在大西洋上,英国的运输就将中断,英国人将困死在孤岛上!”如此豪言当然有夸大之词,但从实战中可以证实,“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确配得上“二战时期最精良的战舰”的称号,它做工精良、结构设计科学、火力强大、生存力强,体现了高超的造舰科技。在着名的围歼“俾斯麦”号的海上战例中,英国曾引以为荣的巨大的“胡德”号竟然在几分钟之内就被“俾斯麦”号精准而凶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也身负重伤,不得不退出战斗。最终,英国皇家海军费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才终于取胜,有记载说,“俾斯麦”号在失去动力、被英国舰队围攻时中了七百多发炮弹都还没有沉没。可以设想,如果德国多几艘“俾斯麦”号的话,英国海军的制海权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潜艇的制造方面,德国生产的潜艇算得上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潜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及在同盟国阵营中引发的恐惧和忧虑充分说明了这点。而战争后期,德国生产的新式潜艇更有能力成为可以扭转战局的利器,只不过由于为时过晚和资源匮乏而未能发挥太大作用。

(Ⅲ)空军装备领域,喷气式飞机的成功开发和使用让NZ德国在空战装备的研发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关于这点,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作过介绍。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众所周知的Me-262,德国还曾生产出一种称为“乌鸦”的战斗机,其官方编号为Ta-183,1944年完成样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它的机载武器为四门30mm机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弹。飞机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这些数据都是当时的盟军飞机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乌鸦”战斗机没有参加过实战并且貌不惊人,但它成了在5年后的朝鲜战场上名震天下的苏联米格15“比斯”型战斗机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领域,导弹武器的诞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国印记,是德国科学家把人类战争带入了远程制导时代,V-1和V-2导弹分别成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鼻祖,战后,这两种导弹又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展各自导弹火箭武器的基础。

无论是导弹,还是喷气式作战飞机,都是绝对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种类,直到六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两种兵器仍然是各国武装力量的核心装备。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苏)的导弹航天事业和喷气式飞机计划的发展也都是建立在对NZ德国相关技术的直接吸收的基础之上。

(Ⅴ)核武器开发领域,德国在战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某种角度上讲,世人实在应当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犹政策以及对核物理学的轻视,则NZ肯定会首先掌握原子弹技术。1938年,德国人就发现了核裂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将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犹政策迫使许多出色的德国科学人才离开德国,为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学史上占据显赫地位的“巨匠”爱因斯坦,这导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军对NZ核计划的破坏等原因,才终于没有让XTL代表的邪恶世界第一个握有毁灭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领域,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众多科学人才为德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科技强国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础。前面列举的那些国防工业成就无一不是德国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优势也被同盟国充分注意到了,他们决定一有条件,就尽力掠取德国诱人的科技成果和宝贵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国突击队突入德国,俘获了德国第一流的火箭专家布劳恩等130名火箭高级技术人员及大量的V-2导弹,这些人被运到美国,成了美国国防高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并且确实为美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联自然也不会甘居人后,它在战争末期也从德国的导弹基地带走了数量庞大的实物和技术资料。

我个人的感觉是,美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除了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曼哈顿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科技人才,来自德国的爱因斯坦对于美国核开发计划的重要作用尽人皆知。总体而言,二战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还是在欧洲,欧洲也是当时顶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但无论如何,一个成功的“曼哈顿工程”已经足以将美国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当高的位置,毕竟,研制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和工业实力很具水准,因为核开发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小范围工程项目,它的成功有赖于许多相关工业和相关科技的有力支撑。

提到英国在二战中的国防科技成就,人们很容易首先想起来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颠战役期间大显神通的预警探测设备——雷达。的确,连英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雷达的有效运用,英国是打不赢不列颠战役的。当然,不仅在防空领域,在海战场和空中战场上也大量装备了雷达探测装置用于水面作战和反潜。雷达在战争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它同样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军事装备。雷达提供的远程实时探测、早期预警、目标识别、方位判断能力已成为部队作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雷达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摆脱生理视觉的局限来进行远程监测和目标信息采集,这种探测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直到今天,雷达仍然毫无疑问是最基本的探测手段。

除了雷达,英国人开发出的另一种水下目标探测装备也同样关键,那就是声纳。出于对一战中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大英帝国造成的恐慌,协约国在1917年就成立了“协约国潜艇探测委员会”,专门研究寻找对抗水中隐蔽的潜艇的技术对策,战后英国继续投入巨资研制,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开发潜艇探测装备。终于在30年代初期使声纳技术达到实用阶段。到1935年,就已经有半数的英国舰只装上了声纳。这一技术为同盟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苏联当然是工业大国,但也必须看到,二战期间,苏联在尖端国防科技领域和德美等强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并没有制造出具有很高技术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义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人们对于苏军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规模和顽强的战斗力,它在主战重装备方面唯一引起人们注意的莫过于T-34坦克了。但是这种坦克在综合性能上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坦克(如德军“豹”式坦克、美军M-4谢尔曼式坦克)相比并不占优。T-34坦克的特点在于机动性好、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产和投入使用,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超过50000辆的T-34,和美军M-4谢尔曼式坦克一道,成为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在东线,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冲击的T-34坦克淹没了性能上远比它强大但数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并最终淹没了孤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T-34坦克成了二战苏军的形象代表。

二战时期的日本谈不上是一个科技大国,它的最终失败根本上讲当然要归因于国力不济,但科技实力上的弱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点连日本的战争研究者也是认可的,日本战史专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写的《二次大战日本战败的原因——从军备研发的观点》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大东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两国[指日美两国]在国力与军力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物质力量上的差异。换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异。这显然是从结果所呈现的事实,而且是无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军机动舰队的旗舰之一列星顿号(USS Lexington)的雷达,已经发现一架日军的大型战机位于前方两百公里左右并向前移动。这时的列星顿号航空母舰已装备了能侦察来袭敌军战机的各式雷达系统,包括用来侦察来自水平方向敌机的SC雷达,侦察飞行中敌机的SM雷达,与防空大炮相连以击落敌机的马克二型(MARK II)雷达,以及用来寻找海上敌舰的SG雷达,并已准备攻击。根据雷达系统所提供的精准信息,450架的[美军]‘地狱猫’机队展开了出人意表的攻势,日军战机也一架架地被击落。那些打在日军机舰的子弹都设有‘可变式定时引信’。

‘可变式定时引信’是一种能在15公里的范围内,使用雷达波以在目标物的近距离爆破的设备。由于这种设备,让日军失去了第一战机队的244架,以及第二战机队的82架飞机。换言之,总共326架战机之中,日军就损失了230架飞机,与395位飞行员。”

日军竟然没有意识到美军居然装备有那样强大的雷达探测系统,因为当时的日军舰队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作战方法训练的。这种传统训练仍旧依靠以人眼为基础、辅以光学望远设备来探测远距离目标。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不止一次地吃了雷达的大亏,但却无力在这方面追赶上美国的水平。
意大利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任何展示。

综合分析,我对于二战各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档次:德国。

第二档次:美国、英国。

第三档次:苏联、日本。

第四档次:意大利。

7. 日本领先世界科技有哪些

世界科技实力排名:
第一名:美国
第二名:英国
第三名:日本
美国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中,日本是仅次于美国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国,这一直被视作是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大学的排行榜和对世界科技贡献度上面,日本的大学仅次美英。
自二战以后,日本政府极其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以“科技立国”,教育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遗憾的是,日本的大学似乎有点先天不足,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都远落后于美英。
日本拥有很多大集团和大公司,如东芝,三菱等等,这些公司都拥有很强悍的科研实力,日本注重细节的精神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相比之下,美国的产品往往显得比较粗糙,这可能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关键原因),从而占据市场,这也让他们拥有更多研发经费。
通过美日之间的技术共享,日本不废吹灰之力的获得了很多关键技术(这里的技术共享并不是指实用层面的,通用公司不可能将自己的汽车制造技术告诉本田),但不得不说,很多关键技术都是由美国人发明的,然后,由日本人进行开发并占据市场。从开始的仿造到后来的技术创新,日本的崛起成为亚洲的一个神话。
上世90年代,以硅谷为代表,美国率先开始了信息革命,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打败日本。自此之后,日本加大了对顶尖科学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说,获诺奖的人数稳步提升)。与美英相比,日本人缺少那种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是美国人的科学冒险精神),这可能是日本人致命的弱点。但日本人也有一个优势,他们往往会在一个行业干一辈子,而美国很多人一生中可能会转无数个职业(美国人似乎不喜欢在某一个职业干一辈子),我们都知道,技术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有三十年经验的老工程师,老教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轻松打败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尽管他可能没有那个年轻的博士那么聪明)。比如说,钱永键获得了诺奖,而他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另外一个人的支持,而这个向钱永键提供关键资料和科研成果支持的人,早已经不在成事科研,如今是一名加油站的加油工人,尽管他当时完全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与英国相比,日本失去了语言优势,也没有英国那么多顶尖的大学,虽然早稻田和东京大学都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但与牛津和剑桥相比,它们确实还嫩了一点!

20个关键科技领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错,在材料科学,尖端机器人等等,日本都拥有巨大科研实力。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还有疑问的话建议你可以去兜游互助广场看看

8. 二战时苏联和日本谁的科技强

1.坦克:
苏联方面无论是技术和产能都不是日本能比的。1939年的诺门罕事件BT对89是半斤对八两。但即使是当时日本的新锐战车97式出动,后来就有日方曾有评估:以97式和苏联BT坦克对抗,苏军可以在1500米距离上击穿日本装甲(25毫米),日军则只能在500米击穿俄国坦克的侧面(13毫米)。
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坦克在1000米以上距离射击,命中率通常不高。苏军坦克炮的优势因此也要打上折扣,但苏联的火炮和步兵反坦克火力有力的弥补了这项不足。

而当日本的四式中型在1945年研制成功时,战场上已经遍布苏联的T-35-85、KV-2了。最终四式也就制成区区的6辆而已。

2.火炮
火力方面,日军步兵能直接依靠的重武器,主要是92式步兵炮。这种炮口径70毫米,重204公斤,射程2800米。另外就是类似于轻型迫击炮的89式50毫米掷弹筒(射程650米)。
而苏联的1913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7000米;1927型76毫米团炮射程为8500米。苏联步兵还可以得到82毫米迫击炮的支援。而苏军的1933型76毫米师炮,射程达14000米。日军38式75毫米野炮,却只有8350米(改进型10700米)。只有机械化牵引的90式75野炮,射程达到14000米。日苏两军120(122)—150(152)毫米炮的射程,多数要差出5000米左右。

苏军122-152毫米师属榴弹炮,射程在9000-10000米。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射程达到17230米。

日军38式120-150毫米榴弹炮,射程只有5650-5900米。96式150毫米榴弹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射程11900米。少量的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实际口径149.1毫米),射程18100 米。

1939年式280毫米榴弹炮,炮口初速356米/秒,虽然射程只有10650米,但该炮发射的炮弹重达246公斤,威力惊人。

BR-18式305毫米榴弹炮是红军最具威慑力的武器,该炮炮弹重达330公斤,能在1000米距离以60度角穿透2-2.5米厚的混凝土,该炮射程16500米,炮口初速530米/秒。

3.战机
零式于1940 年首次出战时,零战的卓越表现使它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战斗机。初期的苏联战机性能乏善可陈,但1942年性能优越的La-5 出场,而1944年装备部队的La-7 型飞机堪称二次大战中最好的歼击机之一。

4.海军和海军航空兵
到1941年,苏联舰队便拥有三艘战列舰(其中两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下水的)、七艘巡洋舰、五十九艘驱逐舰、二百六十九艘鱼雷艇和二百一十八艘潜艇以及大批布雷舰、扫雷舰和辅助舰。虽然苏联海军在数量上很可观,但它的装备、训练和效率都远不及日本海军。在与德国空军和海军的作战中,苏联海军的力量被不断削弱。纵观整个战争,苏联海军主要都在执行防卫和陆战支援任务。

拥有二千五百多架飞机的苏联海军航空兵,实际上是一支以岸上机场为基地的苏联空军的分遣单位,它的人员保持陆军军阶并穿陆军制服。

日本海军是日本国家安全的支柱和国家力量的象征,是最能体现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军种。日本的海军实力在二战时期也确实发展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它之所以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手的质量很高。如果说日本的陆军在亚洲面对的对手普遍孱弱,那么日本的海军要建立西太平洋的霸权就必然要面对在这一地区拥有殖民地、海外领地和重大利益的美英两国的海上力量的挑战。而英美海军则是当时排名世界前两位的超级海上强国,面对这样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敌人,日本海军只有也达到世界一流才可能具备挑战英美海上霸权、实现日本对外扩张国策的能力。

中途岛战役前的日本海军是处于其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期。1941年的日本海军力量为:

战列舰10艘
舰队航空母舰6艘
重巡洋舰18艘
轻巡洋舰17艘
另有驱逐舰11级共105艘和潜艇数十艘

除此之外,当时的日本航空兵也堪称精英中的精英。42年6月6日第一攻击波轰炸中途岛的时候,零式一举击落了美海军陆战队的全部26架“野猫”战斗机,而自己居然毫无损伤!

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航飞行员的素质一落千丈,而美国的新式战机又不断涌现。而经验的飞行人员的缺乏,更是致命的缺陷。最终机动部队只有沦为诱饵的命运。

纵观以上,苏联拥有强大的工业基层,丰富的人力资源。当时苏联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而日本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日本可以像德国一样初期依靠相对较强的海空军技术力量取得胜利,但随着这战争的长期化,日本最终逃脱不了战败的命运。

9. 二战时候出现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不得不称赞德国和日本当时的科技实力。。。

~以下内容转自知乎~

梅塞施密特 (Messerschmitt) Me 163 "Komet" 火箭引擎战斗机

世界首架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战斗机,于1936年完成。以 Me 163 为基础,后续发展出了 Me 163A 以及 Me 163B. 截至1943年5月,梅塞施密特共生产70架 Me 163B,由于火箭引擎供应不足而无法继续生产。后由Klemm轻航空器制造公司继续生产,并试图更换引擎。原配的火箭引擎在1944年再次供应充足,但战争局势已定。

引擎:Walter HWK 509 A-2 火箭
翼展:9.30 m
长度:5.70 m
高度:2.50 m
重量:1.9 t (净重) / 4.18 t (满载)
作战半径:50 km (飞行时间约7分钟)
武器:2 x 30 mm MK 108 机炮 / 12 x SG 500 "Jagerfaust" 防轰炸无后坐力对空机枪

原文传送门

10. 二战的时候日本科技有俄罗斯,德国,美国强吗

看一下二战时候先进的武器装备就可以有很明显的发现排在前面的大多是德国人的武器美国人次之然后是苏联人和英国人,当时日本人的武器有些性能确实优异但很多都不是靠科技手段达到的,最明显的就是零式战斗机,太平洋战争初期然美国人吃尽苦头的零式在爬升率高,转弯半径小,速度快,航程远等特点压倒美军战斗机,但是实现这些特点的手段并不是零式的发动机马力有多大,气动外形有多好,而是由战斗机无装甲,使用铝合金骨架并在骨架上钻洞减轻重量而实现的,你说这能算正真的先进吗?至于现在科技是否超越了美德俄,你只要看2方面,那就是航天,还有就是整体军工实力,注意是整体军工实力,不是单单某一个方面,很明显以上3个国家日本都不是对手,最多在电子半导体这块有点特长。再多说一句日本虽然科技潜力巨大但是有美国人压制着这种潜力很难发挥出来,美国人会让日本发挥潜力吗?很明显不会因为这不符合美国人的国家利益。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7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1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0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09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4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1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7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