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古代日本女皇陛下是什么年间

古代日本女皇陛下是什么年间

发布时间: 2022-06-25 20:10:15

① 欧洲古代女皇众多,为何在中国武则天之后再无女皇

武则天的传位难题终结后世女主的女皇梦 ――女皇在强大男权文化下的彻底屈服 (谨以此文祝贺三八妇女节。)众所周知,武则天在立储问题上曾经一再犹豫不决,徘徊于“武”和“李”两姓之间。一方面是武承嗣、武三思积极游说,并且以天子传位只能传给同姓作为理由;另一方面则是唐朝旧臣以狄仁杰、吉顼等为代表,建议她应该从母子和姑侄哪个亲缘更近来考虑,应该以母子优于姑侄。但没人建议过,是否可以用母女(比如太平公主)或者武则天母亲杨氏一支其他的亲属作为备选对象,原因何在?先谈太平公主。据说她被武则天称为“类己”,可能既有外表长得和武则天有几分相似之处,也可能在性格、兴趣上也有一些类似。和她的母亲类似,太平公主也喜欢参与政治。在武则天朝她就亲自引见张昌宗给母亲作男宠,从而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到了中宗复位,太平公主又和其长子薛崇简,配合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与安乐公主,彻底粉碎了安乐公主的“皇太女”梦。历史上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太平公主刚毅、果断的性格。在平定韦后和安乐公主之乱后,大家要请相王李旦(中宗李显的弟弟)取代傀儡幼主李重茂,但如何开口叫他下台也是一个问题。那天在太极殿上,幼主向西坐着,相王李旦站在唐中宗的灵柩旁边,太平公主假意先问丞相刘幽求:“皇帝想把帝位让给他的叔父,可以吗?”齐幽求马上回答:“在这国家多灾多难之际,皇帝仁爱孝顺,效法尧舜禅位贤人的传统,实在是出于至公无私之心;相王代替皇帝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担,乃是叔父对侄儿慈爱备至的表现。”可幼主还不识相地继续坐在帝位上没有动弹。太平公主立刻上前说:“天下臣民之心已归附相王,这个宝座已经不再属于你这小子了!”说完便将他从宝座上拉了下来。这才顺利完成了唐睿宗李旦的继位。由此可见,太平公主也具备武则天的那种敢作敢为的气质。到了唐睿宗执政,却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什么事情都犹豫不决。而太平公主由于其立下的大功,权势更加显赫。唐睿宗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睿宗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睿宗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睿宗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睿宗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甚至于达到权势压过皇帝的地步,很多人可以直接通过她来达到升官的目的。太平公主对于权势的渴望和她的个人能力,大有其母的遗风。那么,为什么武则天在立储的事情上没有考虑她呢?由于历史上对于女性的名字、生辰都语焉不详,所以我们只能推断出太平公主大致生于663年。从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到其退位并且病势的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太平公主的年龄大约在27到42岁之间。而武则天取得实际权力也要到50岁的时候,即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进号“天皇”,并加皇后号为“天后”,天下人将两人并列为“二圣”。而实际上,是武则天代替高宗来行使皇帝的权柄。),比较而言,太平公主的年龄在当时还是略显稚嫩。太平公主在整个武则天时期不仅没有年龄优势,在政治上也尚未有问鼎大位的实力和来自背后的强大家族支持。不论是武家,还是李家,各自的支持者都还没有把这位年轻的公主放在储位竞争者名单里。至少在李家帮中,还有很多其他的皇子皇孙可以考虑,尚未轮到一个早就出嫁给“薛家”或者改嫁给“武家”(公元690年前后)的女儿。而在夺储斗争最激烈的698年,作为李家女儿、武家媳妇的太平公主,更加不可能同时为两家所接受。因为武攸暨在武家属于武承嗣、武三思等人的同辈,如果太平公主出来争取皇储的位置,立刻就形成排挤武承嗣、武三思的效应,自然得不到武家的支持。同样的,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显虽然仅比她大一岁,可毕竟也是武则天的亲生骨肉,兼有李家血统,自然成为李家帮推荐的不二人选。两边都粘的结果恰可能是两头都不能摆平。所以,除非太平公主自己积极向武则天要求,否则不可能得到任何外力支持。太平公主对于武则天的了解却一定比他人更为深刻。对于武则天接连废黜了长子李弘(毒杀)、立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她知道自己虽然深得母亲的喜欢,而一旦被其猜忌,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太平公主自己也根本不敢为自己争取皇储的地位。所以,据历史记载,终武则天朝,由于太平畏惧武后的威严,太平一直都较为收敛克制,不肯积极招揽权势。(太平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故于诸子中独爱幸,颇得预密谋,然尚畏武后之严,未敢招权势)一直到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等才开始直接干预政治。所以,在武则天这样一个强势母亲之下,太平公主还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而武则天也根本就没有把她考虑进去。再说武则天母亲那支――杨氏。据历史记载,武则天的生母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由于是偏房所出,加上武则天的母亲又生了3个女儿,所以一直在武家被轻视。特别是在武士彟死后,武元庆、武元爽及武士彟哥哥的儿子武惟良、武怀运等都不依礼对待杨氏,杨氏对他们怀恨在心。等武则天成为皇后,在母亲杨氏的唆使下,立即展开了对于其同父异母哥哥们的报复。(在武则天的请求下,高宗把武惟良贬为检校始州刺史,武元庆为龙州刺史,武元爽为濠州刺史。武元庆到龙州后,因忧虑得病而死。武元爽因事定罪流放振州而死。后来用计毒死自己姐姐和姐姐的女儿,再嫁祸给武惟良、武怀运,从而一并诛杀了当年曾经轻视她的全部仇人。)可历史上除了武则天母亲杨氏之外,武则天没有再把自己的好运惠及任何其他杨氏的亲属。原因在于,第一,武士彟是反隋而起兵的开国功臣,而杨达家族实际上是隋朝旧皇族的余绪,恐怕早在隋末战乱中破败了。第二,杨氏嫁给武家之后,也就不再是杨氏家族的成员,而其父遂宁公杨达也早在隋炀帝大业八年(壬申,公元612年)时过世。到了武则天一辈,更不可能和杨家发生任何关系。之所以提起武则天母亲杨氏家族,其实在于说明一个更加深刻的悖论:武则天的“武”姓本身,就是男性氏族为主体的产物,也就是从父姓而非母。如果武则天要继续“武”家的统治,以“武”代替“李”,也不过是以一个父系家族代替另一个父系家族来掌握皇权;也立刻抵消了武则天作为女主临朝称帝的特殊意义。当然,从武则天当时的考虑来看,她本人也并没有特别要把“女皇帝”作为优先条件来考虑皇储;甚至她根本就未能提出任何合适的女性继承人作为考虑目标。武则天虽然有权力创造一个代表男女平等的“曌”,却改变不了她既定的礼教宗法关系背景,改变不了不论是“武”还是“李”都依然是男权宗族为标记的符号,和这些男性家族符号与她之间的支配和从属关系。其实,在武则天征询狄仁杰关于立储的意见时,狄仁杰就曾经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而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对此,武则天不得不认真考虑,因为生前可以权倾天下的她,也难以保证死后是否还有机会在宗庙中有一席之地。因为这整个祭祀制度也和宗法制度是配套推行的,要想在武则天一朝一代予以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即使她一意孤行立武家人为皇太子,也很难保证武家可以在她死后继续维持她的地位。因此,她最终还是决定立儿子李显为储。在被迫退位给太子李显之后,武则天病势沉重,于同年底病逝。临终遗诏,主动去掉皇帝称号,以后称为则天大圣皇后,赦免被其迫害的高宗后妃王氏和萧氏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三人的亲属。也算是退回到武则天称帝前的礼法状态。不过,武则天的出现,仍然启发了当时隐隐打算冲击男权地位的其他女性皇族成员。到了中宗登基,当年和他同甘共苦的韦氏被立为皇后,也有打算效仿武则天进行干预政治的行为。在中宗临朝的时候,这位韦后也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中宗和韦后之女安乐公主一辈,安乐公主在韦后的支持下居然请求中宗立她为“皇太女”。这个独特的称呼,在今天看来,其意义甚至比武则天称帝还要大得多。因为,历史上不仅仅一个武则天有资格登上皇帝位,如果不是传位问题的困扰,其实后来有很多掌握政治实权的女主,完全有条件直接登上皇位代替孱弱的君主;可就是对于武则天的这段历史教训引以为戒,她们之后大都选择了垂帘听政的形式来间接控制权力。没有后续制度的配合,即使她们一时得到皇帝的尊号,最后也一定会由于继承权问题而不得不把皇位拱手相让给其他皇室后裔;除了一时荣耀,丝毫不能得到更多的价值。最后,除了象武则天一样留下一块无字石碑之外,似乎没有任何额外的利益。但如果安乐公主的计划得以实现,乃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宗法继承制度,历史上恐怕不仅仅就只有一个女皇帝了。因为,一旦不论男性还是女性皇室后裔具有平等的继承权,一任女皇帝传位给自己的女儿也变得很正常,而新任女皇帝才有动机也有必要继续保留前任女皇的全部皇帝称号,而不必再象武则天晚年那样自行放弃皇帝称谓。这样,女皇帝制度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巩固。这也许是武则天当时所未能考虑到的一个可能,但也许是她在当时也无法断然下决定改变的一个制度阻碍,是她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传统势力的最大软肋。不过,由于太平公主加上相王李旦、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也彻底灭绝了中国历史记载的唯一一次请求设立所谓“皇太女”的企图。纵观历史,直到唐以前,一直都有一些非常精明能干的女性在男性为主角的政治舞台上盛装登场,而唐代确实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出现了武则天、太平公主、安乐公主还有上官婉儿等一大批在政治上有野心、有动作的女性。加上唐代已有的女官制度,也为女性问鼎政权创造了最大的可能。但纵使在这样的时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之后,女性参政的颠峰一过,男权思想深入骨髓的政治文化也逐渐开始意义到女性的威胁,不断从制度上、文化上进一步强化对于女性的压迫,也对于任何女性干政的蛛丝马迹更为警觉。早在韦氏干政时期,就有大臣桓彦范上表,引用《易经》和《尚书》来规劝中宗停止韦氏的政治权力。(桓彦范表曰:《周易》说:‘妇女没有什么错失,在家中主持家务,就是吉利。’,《尚书》说:‘如果母鸡司晨打鸣,这个家庭就要败落了’。我发现陛下每次临朝,皇后总是坐在帷帐后面参预对军国大事的处理。臣观察历朝帝王,没有哪一个与妇人共同执政而不导致国破身亡的。再说阴凌驾于阳之上,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妇人欺凌丈夫,是违背人伦之道的。希望陛下观察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时刻想着社稷与百姓,敦促皇后严守皇后的本分,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来干预国家政事。”)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那个时代的士大夫阶层也对于武则天的前车之鉴开始警惕,积极想方设法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避免。到了唐之后,虽然偶有精明能干的女主以皇太后或者实权皇后的地位临朝,却都仅仅是昙花一现,大都最后要选择一个皇子、皇孙来继承大位。因为在文化和政治的双重限制之下,那个女性政治家长袖善舞的辉煌时代已经在传统政治历史上一去不复返了。 余论:欧洲的女皇和中国女皇也许有心的读者会比较,为什么在欧洲王朝历史上可以允许女性皇室成员继承皇位?笔者分析,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从西方历史上,并没有绝对禁止女性对于家族财产的继承权,所以在皇室继承法也不是绝对排斥女性继承人。比如,英国、奥地利、西班牙、俄国、葡萄牙、丹麦、荷兰等国,女性不仅仅有继承王位的传统,而且还诞生不少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君主。第二,不得不从婚姻和血缘问题上找原因。虽然没有禁止,但在传统上也一般是规定,在没有合适男性继承人的前提下,才可以考虑由女性继承人来继承。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基本上发生的几率异常低,除非是这个皇帝根本就没有生育能力,比如汉召帝。而对于欧洲皇室,由于他们实行的毕竟是有限婚姻制度,在原则上一夫一妻制里,皇室的子嗣自然远远不如拥有号称“三宫六苑72嫔妃”的中国皇帝来得兴盛。而且,由于欧洲皇室非常在意血统的纯正,不断鼓励皇室之间的通婚。其结果就是,基因质量由于近亲婚配而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不少皇室的家族遗传疾病。这种结合的生育质量和生育能力,自然又大打折扣。更加成为问题的是,一旦本国皇室没有合适的男性后裔,其他国家的皇室就有机会提出由他们具有姻亲关系的继承人来继承其皇位,外国干预就会接踵而至。为了避免这种状况,不少欧洲皇室不得不把女性继承人作为当然选择。而这些问题,对于中国历代皇族而言都不存在。一个正常的皇帝总是有大把的儿子,至少他也有大把的叔侄兄弟。所以,女性也就始终得不到皇位的继承资格。由此,光有一个武则天夺权也不能改变女性成员没有皇位继承权的制度根本。“他妈的”老师继续展现真我风采——让我们啼笑皆非的谬误为何140年来中国比不上日本?——写在两会召开之际 惩治汉奸言论法——炒作还是谄媚 慈禧太后:权力腐蚀了母性?

② 皇帝的由来

【“皇帝”的来历】
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文“皇帝”一词相传为秦始皇所创,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2232年的皇帝制度时期。皇帝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则称皇帝为“陛下”、“万岁”或“圣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中央政府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运作,但同时由于中央政府长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权力可能过重,有可能威胁皇帝的权力,甚至通过政变自己当皇帝,比如王莽篡政。
欧洲
西方的“皇帝”一词来自拉丁语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为罗马军队的最高统治者、元首、皇帝。古代欧洲国家君主通常称为国王,只有神圣罗马帝国因为自称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和延续,所以其君主称为皇帝。
法国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恢复君主制,因为国王(roi)这个头衔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已经极不得人心,象征腐朽、专制、蛮横,所以拿破仑不称国王而称皇帝。从这个时候起,“皇帝”这个称号有一种冠冕堂皇的、比国王高一级的味道在里头。所以,1804年,奥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国国王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并于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1867年,奥地利帝国实行二元君主制,改为奥匈帝国,奥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国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国有自己的议会和政府)。
俄国
1721年,俄国元老院授予沙皇彼得一世以皇帝(Imperator)的头衔,以与其更加强大的君权和更加庞大的国家相对称。俄国元老院直接把古罗马帝国皇帝的拉丁文头衔拿来献给彼得。这也是彼得大帝吸收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一。在此之前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沙皇”(Tsar),也就是“恺撒”的意思。
普鲁士
德文“皇帝”是Kaiser,凯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德文写成Römischer Kaiser,拉丁文写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纪以后,欧洲许多国家变为君主专制国,皇帝这个头衔大多作为专制君主的头衔使用。当时欧洲的皇帝只有法国(拿破仑)、奥地利和俄罗斯三个。1850年,德意志邦联议会曾经给普鲁士国王加皇帝的尊号,但是被拒绝。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才接受这个头衔。
英国
英国本土一直是王国。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继承莫卧儿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头衔是“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及海外领地女王,国教保卫者,印度女皇”
这是所谓“大英帝国”的来源。不过确切地说,应该说是有一个共同君主的两个国家,大不列颠王国(及其海外领地)和印度帝国。英国在印度的直接统治者为Viceroy,直译为“副王”,意译为“总督”。而英文皇帝称emperor,女皇称emperess。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男性的英国君主头衔是“国王大皇帝”。只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和乔治六世三个国王用了这个头衔。爱德华八世未加冕即逊位,乔治六世时期印度独立,印度皇帝的头衔被取消。
其他
自从彼得一世和拿破仑使得“皇帝”的尊号成为伟大帝王的头衔和象征之后,一些小国的君主也称自己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称墨西哥皇帝的奥地利马克西米连大公等等。海地独立之后,还曾经有一个奴隶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埃塞俄比亚也有皇帝,不过更确切的翻译是“万王之王(国王们的国王),犹太人的雄狮”。因为在埃塞俄比亚,国王也是一种和公爵伯爵一样的贵族头衔。中非共和国总统博卡萨也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加冕为皇帝。
匈奴采用单于,突厥和蒙古采用可汗。日本使用天皇称号大概是在隋朝时期,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记载是673—688年前后天武天皇的《飞鸟净御原令》。中国称日本元首为天皇大约是在清朝的同治、光绪时期。越南的后黎朝和阮朝君主对内自称皇帝,对中国则称国王。朝鲜在1896年后改为帝国,其国王李熙也改称皇帝。
当今世界上仍有不少王国,而政体绝大多数是君主立宪制,皇帝只是象征性,没有多少实权。曾做个小统计,目前尚存的王国共有29个,其中亚洲14个,欧洲11个,非洲3个,大洋洲1个。
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已死了四十年,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于前年在法国病逝,世界上到底还有多少皇帝的后人?开国、治国、亡国,朝代之兴衰起落,都和皇帝分不开。君王已成了历史名词,中国再不会有皇帝,留下大量史料让后人去挖掘。要研究中国历史,就必须从“皇帝学”入手。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胡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③ 英国早期女王有哪些权利

英国女王即英国女性君主。英国君主是英国及英国海外领地的国家元首,现在的男性君主称为国王(King),女性君主称为女王(Queen)。现任的君主是1952年2月6日登基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港英时期的香港,因为其宗主国的关系,加上广府话的“王”与“皇”同音,在一般场合会称呼“英王”作“英皇”和“英女王”作“英女皇”,但正式的翻译应为国王(King)和女王(Queen),而非皇帝(Emperor)和女皇(Empress)。不过鉴于使用习惯,仍然可以“英女皇”称之。
不知你是否知道,在今日的欧洲君主制国家的在位国王之中,有三个是女王:英国女
王伊丽莎白二世、荷兰女王贝亚特里克丝、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她们都不是本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王。 在欧洲历史上,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中世纪的骑士时代,皇帝、国王这些名词从来都只是男人的专利,只有东罗马帝国出了几个影响不大的女皇帝。但从14世纪开始,在一个又一个的国家,一个又一个的女王(皇)断断续续地出现了,一直到当代,累计有三十来位。(统计一下,英国6位,俄国4位,荷兰3位,卢森堡2位,西班牙3位,葡萄牙2位,瑞典2位,丹麦2位,奥地利1位,波兰1位,匈牙利1位,还有苏格兰、纳瓦拉、那不勒斯等现在已为人兼并的国家也出过女王,不过有些女帝王严格来说不能算是“继承”王位,而只能说是“夺取”王位,如俄国的叶卡捷琳娜等。) 三十来个,在欧洲庞大的帝王群体中只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她们不但将欧洲历史谱写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实实在在在史书上留下了足以流芳后世的业绩。总的说来,欧洲女王的表现还算不错。其中丹麦的玛格丽特一世(1387~1412年在位)、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一世(1474~1504年在位)、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奥地利的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在位)分别被本国的史学界认为是本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其他女王基本上处于中上或中下的位置,而甚少有荒淫无道祸国殃民之辈,唯一一个被推翻的女王是西班牙的伊莎贝尔二世(1831~1868年在位),但使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是她的祖父和父亲,她本人要负的责任其实也不多。 她们走上女王宝座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从公主到女王和从王后到女王。身为王后,在国王丈夫死后,继承人尚年幼或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便自己走上权利舞台的中心,进而即位称尊的情况,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司空见惯,在欧洲则以俄国的两个叶卡捷琳娜为典型代表。但更加有欧洲特色的是从公主到女王的情况,欧洲历史上的女王大多属于这一类。 在即位之后,基本上男性国王能承担的事务,她们也能承担,但亲自带兵打仗除外,不过,17世纪之后,国王亲自带兵打仗的情况已越来越少见,因此也不见得是严重的问题。女王结婚之后与丈夫之间权力如何分配也是一个问题。有不少女王,结婚后就将主要王权交给丈夫,甚至把王位也让出,如瑞典女王埃里奥诺拉,也有的女王结婚后能将丈夫和整个江山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更有甚者,有的女王选择了终身不婚,以保证自己的权力不旁落,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这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女性对父母的财产和地位的继承权问题。古代法兰克蛮族国家的《萨利安法典》曾规定妇女没有继承权,但《圣经·民数计》中则说道:“一个人时候应该由女儿继承。”(意为无子嗣的时候)。欧洲各国历史上的情况不大相同,但大体上是女性有继承权,但要排在相应的男性后面(这与亚洲国家女性根本没有继承权,一出嫁就完全成了别人的还是不同的)。 欧洲各国情况的不同,表现在欧洲的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同。欧洲中心传统色彩较浓厚的地区,如法国、德国等,女性继承王位一直是被禁止的,如法国国王腓力五世就曾组织学者会议,搬出《萨利安法典》,确认女性没有王位继承权,即使在国王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王位也只能由国王的其他男性亲属继承。但在“边缘地区”,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等,女性则在名义上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在东欧,除了波兰和匈牙利在14世纪的一例特殊情况,在其他时代,女性都不得继承王位。而俄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在18世纪这个“女皇世纪”,接连有四个女沙皇产生,但在其他世纪,女性继承皇位则通常是被禁止的。 但一个女王的出现,总是会带来一系列复杂和棘手问题,因此即使在那些女性名义上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国家,一个女王的产生仍然会面对种种阻力,这也是欧洲历史上女王只是很少数的缘故。但当一个国王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的情况出现时,他通常又会谋求将王位传给他的女儿而不是其他男性旁系亲属,这就使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成为一个“模糊问题”,不同的国家、家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打算,而欧洲各国王室之间都有错综复杂的婚姻血缘关系,对同一个王位,常常有多个国家的王室成员可以提出自己有继承权的依据,这就是欧洲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为何会引起那么多的纷争甚至战争的原因了。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无嗣而亡。他的堂兄,瓦卢瓦公爵腓力继位为王,是为腓力六世。但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继承人,原因是,他是查理四世的外甥,也即法国前国王、查理四世之父腓力四世的外孙,而除了他,腓力四世所有的儿孙都已死亡,至于腓力六世,充其量只是腓力四世的旁系后代而已。而腓力六世则认为,按法国的传统,女性是没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因此不买这个“腓力四世的外孙”的帐。因此爆发了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被他们的后代一直延续下去,从1338年一直打到1453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英国国王一度在法国加冕为王,不过最后还是被赶出法国。英法两国在领土、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矛盾,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而英法两国在女性继承王位问题上的理解不同,则是这场战争的导火线。 171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正在为自己的后嗣问题深深担忧。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他想让他的女儿即位,不愿让他的皇位落到德意志邦联其他王公手里。因此,他颁布了历史上有名的“国本诏书”,规定若无男嗣,女儿也可即位。这一诏书遭到了德意志邦联各王公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依据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还没有过女皇的先例。而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支持者则反驳说,虽然历史上没有过女皇,但也没有规定过女人不得继承皇位。查理六世将“国本诏书”作为他一切外交政策的核心,为换取国际上对“国本诏书”的支持,他可以在其它方面作出牺牲。1740年,查理六世病逝,玛丽亚·特蕾西亚顺利即位,但与此同时巴伐利亚选侯阿伯特宣称自己才是帝国皇帝,并伙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及法国军队入侵奥地利,这场战争历史上称为“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幸而奥地利取得英国的帮助,最后战争打成平手,普鲁士承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皇位,但从奥地利割走了西里西亚地区。 1833年,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七世病死,他只有两个女儿,遗嘱中由他的长女伊莎贝尔继承王位,是为女王伊莎贝尔二世。但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卡洛斯认为女性没有继承权,自称自己才是王位合法的继承人,集结了一批持异议的政治、宗教派别,发起了“王室正统运动”的战争,史称“卡洛斯战争”,失败后流亡国外,他的后代还一直在谋求西班牙王位,以至于西班牙王族分化成两个世袭,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类似的,叔叔和侄女争夺王位的战争,还有葡萄牙女王玛丽亚二世和王叔米格尔的战争。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是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内部不同王族世袭之间,以及同一王族内部由于对女性继承王位的理解不同而引发的战争的典型代表。当然,这些战争本身还有更深的政治社会背景,女性继承王位的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线。进入20世纪,欧洲君主制遭到了沉重打击,不再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但20世纪中叶,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在欧洲一隅的丹麦,再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丹麦国王斐特烈九世只有三个女儿,按照丹麦王位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他的弟弟克努特亲王被指定为王位继承人。但再战后丹麦女权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很多人为斐特烈九世的长女玛格丽特不能继承王位感到愤愤不平。1950年,“丹麦妇女协会”首先挑起争论,她们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认为应该由玛格丽特继承王位。争论持续了两年,连篇累牍的社论、专题、特写、报道不一而足,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此事件被丹麦首相埃里克森利用,他将女性继承王位问题和他主张的将议会由两院制改为一院制的问题合在一起进行公民投票表决,以便提高投票率。结果,在1953年的公民投票中,多数人赞成修改王位继承法,确立女性的王位继承权,玛格丽特得以取代她的叔叔克努特亲王成为王储,并于1972年即位至今。有评论认为,此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当代的欧洲人实际上更喜欢由一位女王来统治(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久前在日本关于能否接受一位女天皇的民意测验中,90%的人明确表示无法接受)。 时至今日,欧洲君主制国家已经所剩无多,而且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只是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而存在的“橡皮图章”,由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来当国王已不再是那么重要。加上当代欧洲国家中女议员在国会中占有20%到30%的席位已不足为奇,甚至有达到40%的(如瑞典),至于女首相、女部长、女党魁等在欧洲国家中已司空见惯,死抱只有男性才能继承王位的观念已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尽管王室的制度总是落后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当前,瑞典、挪威已立法规定男女王族成员具有完全同等的继承王位的权利;在英国、西班牙、丹麦、荷兰,女性王族成员虽然在王位继承顺序上要排在血缘关系相同的男性王族成员后面(如姐姐要排在弟弟后面),但也已经有无可非议的王位继承权;例外的是,在比利时和摩纳哥,仍然只有男性王族才拥有王位继承权。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Mary I, 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理论上她是从1553年7月6日, 实际上从7月19日在位一直到1558年11月17日她去世时)。 她是都铎王朝的第四任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 她主要事迹是曾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1555年)。 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于是而被称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从此以后, Bloody Mary在英语中就成了女巫的同义词。 但是她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她的继任者伊莉莎白一世所颠倒。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于萨里),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 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着名人物。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间开始确立。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
安妮女王
安妮女王(Anne of Great Britain 又译为安女王,1665年2月6日~1714年8月1日),英国女王。安妮是詹姆斯二世与王后安妮·海德的次女。1683年,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成为威廉三世的继承人。1702年,安妮即位为英国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并,实现两个国家真正的联合。由于安妮身体虚弱和无后嗣的忧虑,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博林布洛克子爵曾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爱德华联系,希望他能以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施鲁斯伯里公爵为政府中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确保了王位由信仰新教的汉诺瓦选帝侯乔治继承。
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年5月24日 ~1901年1月22日) 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伊莉莎白二世
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全名伊莉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以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托上帝洪福,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属土及领地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信仰的保护者”. 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备注:港英时期的香港,因为其宗主国的关系,加上广府话的“王”与“皇”同音,在一般场合会称呼“英王”作“英皇”和“英女王”作“英女皇”,但正式的翻译应为国王(King)和女王(Queen),而非皇帝(Emperor)和女皇(Empress)。现在很多媒体(包括官方的)和个人也会把如今的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称作“英女皇”,实际是不严谨的,因为一来她本人并没有获此头衔,二来大英帝国已经解体,即使想要成为女皇都没有帝国了,而如今英国只是王国,女性君主只能是“女王”而不是“女皇”;不过鉴于使用习惯,仍然可以“英女皇”称之。
编辑本段伊丽莎白二世
人物简介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原名伊丽
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sor),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和英联邦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首领。她的头衔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与其国土和领地之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信仰的保护者”。她于1952年2月6日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三长的国家元首,在她作为国家元首的国度中大约生活着1.25亿人。
人物生平
伊丽莎白二世出生在伦敦的外祖父母家中,她的曾祖母是亚历山大王后,祖母则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约克公爵是乔治五世的第二个儿子,他当时并不是王位的继承人。 因此伊丽莎白出生时的头衔是伊丽莎白公主殿下,在其母亲约克公爵夫人的督导下在家中接受教育。她的历史老师C·H·K·马丁是伊顿公学校长,除此之外她还学习各种语言(她的法语讲得很流利)。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她提供神学方面的指点,她一直是名虔诚的圣公会会员。 1936年伊丽莎白的伯伯爱德华八世退位,她的父亲继位为国王,她也立即成为王位的继承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伊丽莎白13岁,她与她的妹妹玛格利特公主都到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避难。当时有人建议两位公主应该到加拿大避难,遭到他们母亲的反对:“孩子们不能在在没有我的情况下离开,我不能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离开,而国王不能在任何情况下离开。”1940年伊丽莎白公主首次发表了广播,针对的是所有避难中的孩子。 1945年伊丽莎白公主说服了她的父亲,允许她直接参与协助打赢这场战争。她参与了一个支援战争的妇女团体,在那里她的编号是第230873号伊丽莎白·温莎第二中尉。这是她第一次与其他孩子共同受训。据说她本人非常喜欢这次经验,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经验,使她之后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上学,而不是让他们在家学习。 1947年伊丽莎白首次外访,她与她的父母亲到了南非。在她21岁生日那天她对英联邦和帝国做了广播,宣誓将终身投入到对英联邦和帝国人民的服务中。 1947年12月20日伊丽莎白与希腊的菲利浦王子结婚。菲利浦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第三个表哥,他们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菲利浦王子在结婚前宣誓放弃希腊王位的继承权,在爱丁堡公爵这个头衔之前他没有头衔,就叫作菲利浦·蒙巴顿中尉)。这桩婚事非常适合一位即将继承王位的女性,因为她的夫君接受过王室训练,却又不会继任另一国的王位。但是这桩婚姻却不是刻意安排的,两人的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包括有关菲利浦不忠的流言。 婚后夫妇两人居住在伦敦的克莱伦斯宫(Clarence Palace)。他们育有四个孩子(见下)。虽然英国的王朝被称为温莎王朝,夫妇两人同意他们的孩子应该使用蒙巴顿-温莎(Mountbatten-Windsor)作为他们的姓氏。 从1951年起乔治国王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伊丽莎白开始代替父亲出席在公开场合中。那一年她访问了希腊、意大利和马耳他(当时菲利浦随军驻扎在此)。10月她又访问了加拿大和华盛顿。1952年1月伊丽莎白和菲利浦又访问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2月6日他们在访问肯尼亚时得知伊丽莎白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她继位的那一刻她正在一个树上旅馆中。她的加冕典礼于1953年6月2日在西敏寺举行。
人物轶事
头戴王冠、手持权杖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加冕之后伊丽莎白和丈夫菲利浦搬到了伦敦市中心的白金汉宫。但是像之前所有的国王一样,伊丽莎白并不喜欢居住在白金汉宫。对她而言,位于伦敦西部的温莎城堡才是她的家。她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苏格兰的巴尔莫勒尔城堡度过的。 伊丽莎白女王是历史上外访最多的国君。1953年至1954年她和菲利浦花了半年时间周游世界,她也成为第一个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的在位君主。1957年10月她对美国做了国事访问,1959年则又访问了加拿大。1961年她首次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她访问国大多数欧洲国家和许多欧洲以外的地区,并经常出席英联邦首脑会议。 伊丽莎白在宗教、道德标准和家庭事务上非常保守。她对待宗教责任十分严肃,并将她的加冕誓言看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她不太可能退位的原因之一。像她的母亲一样,伊丽莎白女王从来没有原谅爱德华八世选择退位,因为在她看来他抛弃了自己的职责,并迫使自己的父亲负担其这个责任,而这一责任又被视为是缩短其父亲寿命的罪魁祸首。

④ 在古代,日本皇家的人应该怎么称呼。

为了维持“天皇是天照大神之后裔”的神话,日本皇室成员没有姓氏。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男子的名字以“仁”(日语罗马字 hito)结尾,女子的名字以“子”(日语罗马字 ko)结尾。历史上有少量例外。

天皇的直系子孙还有称号:直系三代以内皇子、皇孙称“亲王”,皇女称“内亲王”;直系三代之外皇孙称“王”,皇孙女称“女王”。从前“女王”的称号只可到直系第六代皇孙女,明治天皇之后这一限制取消。另外还有“皇太子”、“皇太孙”、“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王妃”等称呼,意义与中文的相同。

天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敬称“陛下”,其余皇族敬称“殿下”。天皇去世为“崩御”,其余的皇族去世为“薨去”。

所有皇室身份都是男系继承的,即皇族的子女、孙子女是皇族,而外孙子女不是,因为女性皇室成员(内亲王、女王)嫁给平民之后即脱离皇籍,成为平民。除非女性皇族成员嫁给男性皇族成员,女性皇室成员的后代才会是皇族。

取得皇室身份的途径包括在天皇、亲王、王的家庭中出生,或者嫁给天皇、亲王、王。而内亲王、女王不在此列。脱离皇籍的途径有成年后自愿脱离、女性成员和非皇族结婚、和皇族成员离婚、等等。

皇子诞生后在正式命名之前先有宫号(或称号、幼名),如昭和天皇从前称迪宫裕仁,今上天皇从前称继宫明仁。

宫家

除了皇太子之外,其他皇子在成年或成婚后,会经宫内厅批准建立一个宫家。宫家不同于作为幼年称号的宫号,譬如秋筱宫文仁亲王的宫号是“礼宫”,成年后建秋筱宫。

明治维新时,日本皇室有五个宫家:伏见宫、桂宫、有栖川宫、闲院宫、山阶宫。明治天皇时期又新设了十个宫家:久迩宫、贺阳宫、朝香宫、东久迩宫、小松宫、北白川宫、竹田宫、华顶宫、东伏见宫、梨本宫。以上十五个宫家及该宫家成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皆根据新的《皇室典范》均脱离皇籍,并以宫家名为姓氏。

日本现有的宫家均为大正天皇的后代所设,分别是:秋筱宫、常陆宫、三笠宫、桂宫和高圆宫。

⑤ 几个国家古代对国王的称呼

欧洲首先是元首(屋大维开始),然后是皇帝(戴克里先开始),此时推行的四帝共治,皇帝还有副手叫恺撒,从此恺撒成为欧洲君主的称谓,俄国沙皇就是恺撒的音译
西非桑海王国国王先称索尼,后叫阿基里亚
埃及的是法老
阿拉伯帝国则是哈里发,奥斯曼帝国则是苏丹(素丹),后来一些地方割据势力有称埃米尔的,这种称谓一直使用到现在,中东阿拉伯国家还在使用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则称单于、大汗或可汗
吐蕃称呼为赞普
印加王国叫太阳之子
古代两河流域的国王一般的头衔是万王之王,宇宙四方之王(尤其是巴比伦王国、亚述王国、波斯帝国)
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称呼,古代也叫神皇.在称呼天皇之钱,日本大和国的最高执政者称为'大王'.
在西方,他们奉罗马帝国为宗主,在西方人的认知中,“皇帝”就是罗马皇帝,而且是需要由教宗来册封的,所以各个国家的君主就自称“王”,也就是“国王”。
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到现任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前任乔治六世都有称呼为“印度女皇”或着“印度皇帝”。

⑥ 日本的《天皇陛下》是什么意思

天皇是日本国历代君主的尊称。

公元7世纪之前的日本,没有天皇这种说法,在律令制改革后,人们用“大王”来称呼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天皇”一词起初是一种宗教术语,是中国道教对宇宙的统领者的尊称。在中世纪到近代这漫长的岁月里,“天皇”也绝非对最高统治者们唯一的称呼。

帝、院、朝廷、天子、主上都曾是统治者们惯用的称呼,甚至推翻幕府统治、重新掌握国家大权的明治天皇也是在反复思量后才决定采用“天皇”这一称谓的,而在其统治之初,诸如“皇帝”、“天子”这样的称呼也不绝于耳。

(6)古代日本女皇陛下是什么年间扩展阅读:

变革:

圣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了“皇纪”。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按道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

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

⑦ 日本的皇室姓氏是什么

日本皇室成员没有姓氏。

姓氏:
为日本要维持天皇是天照大神之后裔神话,日本皇室成员没有姓氏。

命名: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男子的名字以“仁”(日语罗马字 hito)结尾,女子的名字以“子”(日语罗马字 ko)结尾。历史上有少量例外。

称号:
天皇的直系子孙还有称号,直系三代以内皇子、皇孙称“亲王”,皇女称“内亲王”;直系三代之外皇孙称“王”,皇孙女称“女王”。从前“女王”的称号只可到直系第六代皇孙女,明治天皇之后这一限制取消。

另外还有“皇太子”、“皇太孙”、“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王妃”等称呼,意义与中文的相同。

称呼:
天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敬称“陛下”,其余皇族敬称“殿下”。天皇去世为“崩御”,其余的皇族去世为“薨去”。

参考网络:http://ke..com/view/2837417.htm

⑧ 古代日本人们往往都管天皇叫做“皇上”、“帝”什么的,是不是到现在就不这么叫了

皇帝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帝当然就指五帝了,三皇是神啊,皇上意思是比神还高,现在日本政教分离了,所以天皇地位没原来那么高了

⑨ 在古代日本天皇的孩子、叫他什么

是叫亲王的。明治维新前,天皇除皇后外,有妃、夫人、“御息所”“更衣”等,还有随时可作偏房的女官。
天皇的男性子孙概称为亲王,除皇太子外,结婚之后一律封为宫家。
天皇的女性后代概称为内亲王,出嫁后自动脱离皇籍,不再算是皇族成员。

日本战后新《皇室典范》第一章规定,皇位由“属于皇统的男系男子”继承,不承认女系及女皇,也就是说,只有天皇亲血统的男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继承顺序如下:⑴皇长子⑵皇长孙⑶皇长子的其他子孙⑷皇次子及其子孙⑸其他的皇子孙⑹皇兄弟及其子孙⑺皇叔伯及其子孙⑻没有以上皇子孙时,皇位传给最亲近的皇族。

⑩ 古代皇宫里面的人物关系

太妃: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上,皇帝、亲王、郡王、"五候"的遗孀,以及丧夫的诰命夫人,是可以享受"晋爵"的待遇的。皇帝的妃嫔受封为各级太妃,王爷的遗孀们均封为太王妃,通称"太妃",诰命夫人受封为"太夫人"(如果丈夫为受封为"某国公",遗孀的封号是"太某国夫人")。"太妃""太夫人"的名号是可以追封的。

皇太妃:太妃,又称皇太妃,和太嫔(亦称皇太嫔)一样,是一种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尊封给先朝嫔御的位号。

皇妃:皇妃,皇帝的嫔妃,位份于皇后、皇贵妃、贵妃之下,皇帝驾崩则称为皇妃又称太妃,于位份皇太后之下,皇后、妃嫔之上。

皇后:

皇后(拼音:huáng hòu)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 "后"与"后",古已有之。"后"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启就称作夏启后,后引申指"君主的妻妾",这是一个位份、称谓,而不仅仅是"皇帝后面的女人"。在以前王朝运作中,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枚均为"后"所执掌。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阿哥:阿哥是一个满族俗语,即对兄长子辈的互称,清代没有成年的皇子,也指对年纪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亲热的称呼,尤其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未婚女子对自己异性朋友的称呼。太子是指被钦定为皇位继承者。

公主: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

起源,《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而在王即周天子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不亲自主持婚礼,让同为姬姓公爵级别的诸侯主婚,这便是"公主"的由来。

并且因为周王室姓姬,所以周天子的女儿也称"王姬",《诗经·召南·何彼襛矣》就写到:"何彼襛矣,美王姬也。"此后"王姬"也成为帝王的女儿的代称。诸侯之女也称为公主,《史记·吴起列传》记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公主并不等同于皇女,而是作为封号与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对应,未出嫁即早夭的皇女在大多数朝代不会被授予公主称号。反之也有皇帝养女,和亲王女、宗女会被授予公主身份。公主下嫁称适,迎娶公主则称尚。

东汉时期皇女及诸王女都称公主,皇女一般为县公主等级,也有郡公主,如长乐郡公主刘曼,王女为乡公主、亭公主等级,也有王女破格封为县公主者,东平宪王刘苍女、琅邪孝王刘京女。曹魏沿用东汉制度。

隋朝,皇女为郡公主、王女为县公主。

唐朝以后开始,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亲公主称谓,郡主为太子之女,县主为亲王之女。

宋朝,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亲王女为郡主,郡王女为县主,宋徽宗时期改公主为帝姬,南宋改回公主。

日本皇女封为内亲王、女王,欧洲君主的女儿、姊妹、姑姑(若母亲为女王或女皇则包括姨母),以及其他直系王室成员之女。

清朝会将皇上的女儿,王爷的女儿统称为格格。

嫔妃:嫔妃(读音:pín fēi) 帝王妻妾。古代皇宫里的女官。 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多指皇帝的妾,侍从。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妃,原意为配偶,多指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昭仪:昭仪,读作zhāo yí,为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昭仪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当时为仅次于皇后的位号,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后世至明均曾设置,地位已经下降,多位列九嫔之一。

福晋:

福晋(音译词,意为夫人),满人及清代皇室宗亲贵族妇女封号。

满人皇室亲王、郡王之妻称"福晋",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及庶福晋之分(凡嫡妻、为了强调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婢妾俗称"庶福晋"。

贝勒、贝子、镇国公及以下世爵之妻,只能称"夫人"。

清代亲王、郡王的侧室称侧福晋,贝勒及以下只能称侧夫人,或侧太太、侧奶奶。世家更是这样。

(10)古代日本女皇陛下是什么年间扩展阅读

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汉蔡邕《独断》卷下:"帝嫡妃曰皇后。"《宋史·仁宗纪二》:"﹝景佑元年﹞十一月己丑,册立曹氏为皇后。"

《隋唐演义》第六八回:"太宗与皇后各自一案坐了,徐惠妃坐在皇后旁边。"刘成禺《洪宪纪事诗》之一七九:"寄言来日聋皇后,胜却徐妃半面妆。"

在甲骨文里,"后"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拢起的手,但自金文将字型成镜像般翻转,拢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因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发号施令者为女性的权威,所以"后"的意思为有权威的女性长辈。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所以,也因而引申为帝王的正妻等涵义。

"后"原为君主之意。在《诗经》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郑玄各项笺曰:"后,君也。"如大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

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但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还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中有:"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

古代时中国的皇后被嫔妃、侍女等称为娘娘(殿下) 。在西方称呼为陛下。

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现有多位皇后并立的现象。但其中只有中宫才有真正后宫之主的权利,换言之少数民族的其他皇后实际等于妃嫔的意思,只是叫法不同。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princess]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

公叔为相,尚(娶)魏公主。--《史记·吴起列传》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 黄宗羲《原君》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文既死,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而害吴起 。"

宋高承《事物纪原·天地生植·公主》:"《春秋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至尊不自主婚,必使同姓者主之,谓之公主。盖周事也。《史记》曰: 公叔相魏 ,尚魏公主 , 文侯 时也,盖僭天子之女也。《春秋指掌碎玉》曰:天子嫁女, 秦汉以来,使三公主之,故呼公主也。"

五代 冯鉴 《续事始》卷十:" 汉制天子女为公主,姊妹曰长公主,帝姑为大长公主。"

《明史·公主传》:"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

2.对某些妇女的尊称。 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汉礼,皇后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

福晋:亲王、郡王的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庶福晋、格格之分。凡正房为“嫡福晋”(将正房称为嫡福晋,又有强调“第一夫人”之意),侧室为"侧福晋"、庶福晋,为侍妾(非正式的称呼)、格格,为最低阶侍妾。

庶福晋:

庶福晋,对“格格”等侍妾非正式的客气称呼。庶福晋地位比较低了,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则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

清制规定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侧福晋冠服比嫡福晋降一等)。

亲王、亲王世子、郡王其他未经册封的侧室,凡生有子女者,可每年一次由宗人府汇奏请封侧福晋,经过皇帝的认可后,由礼部册封(康雍时期,亲王可封侧福晋两人,郡王封侧福晋一人。干隆时定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奉特旨赏给者不拘额数),咨送礼部都入册(见于《大清会典》)。

其实,在清朝入关之前,嫡福晋和侧福晋的区别并不大,都是出身名门的女子,只不过嫡福晋的出身或其他方面更好一些,才能拥有女主人的身份地位。但是嫡福晋和侧福晋都是被作为妻子对待的,一个相当与正妻,一个是平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相同,都是嫡出。而庶福晋则是侍女或女奴之类的身份,相当于妾,地位远远不如侧福晋,所生子女根本不能与嫡福晋和侧福晋所生子女相提并论。

清朝入关之后,嫡福晋的地位才被突出,但侧福晋的子女却仍不是庶福晋所生子女可以比较的,地位也不同。侧福晋也是受正式册封的,身份一般也不低。庶福晋没有册封,身份很低。以亲王为例,亲王嫡福晋所生子(除世子外)封不入八分辅国公,所生女封郡主;侧福晋所生子封二等镇国将军,所生女封郡君;媵妾(俗称的庶福晋)所生子封三等辅国将军。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7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1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0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09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4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0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7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