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尖端科技有哪些
㈠ 日本在哪些尖端科技领域领先世界呢
机器人咯,日本机器人从80年代开始就是全世界最多的!没有之一哦!其他精工和解刨学也是!
㈡ 世界上的尖端科技的介绍多点
七种武器
“凤凰”号探测器是一个由3条腿支持的平台,平台直径1.5米,高约2.2米;其中心是一个多面体仪器舱,舱左右两侧各展开一面正八边形太阳能电池阵,跨度5.52米。与“火星极地着陆器”相比,“凤凰”号探测器的最大变化是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凤凰”号探测器携带了7种科学探测仪器,美国宇航局工作人员把它们戏称为7种探索火星生命来源的“秘密武器”,它们分别是:
(1)机械臂(RA)
它是“凤凰”号探测器上最重要的设备,用来挖取火星表面及表面下层的土壤样品。它将挖得的样品送入着陆器搭载的“显微镜电化学与传导性分析仪”和“热与气体分析仪”中进行化验分析。
机械臂长2.35米,有4个自由度,末端装有锯齿形刀片和波纹状尖锥,能在坚硬的极区冻土表面,挖掘1米的深坑。机械臂还可为装在臂上的相机调整指向,引导测量热与电传导性的探测器插入土壤。
(2)显微镜电化学与传导性分析仪(MECA)
它是在“火星勘探者”计划中所使用的仪器基础上略加改进而成的,包括湿化学实验室、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热与电传导性探测器4台仪器,用以检测土壤的元素成分以及给土壤样品拍摄成像。
(3)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TEGA)
它包括微分扫描热量计和质谱仪两部分,用以对土壤样品的吸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对加热后释放出的挥发物进行分析。
(4)表面立体成像仪(SSI)
用以测绘高分辨率的地质图和机械臂作业区地图,进行多光谱分析和大气观测。它可拍摄着陆位置地形的高清晰度、彩色、立体图像。
(5)机械臂相机(RAC)
它安装在机械臂末端的挖掘铲上,用以拍摄机械臂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高分辨率图像,分析土壤颗粒的类型和大小。
(6)火星下降成像仪(MARDI)
用于在“凤凰”号下降过程中动态拍摄火星表面,勘察着陆点附近的地质情况。
(7)气象站(MS)
这是加拿大宇航局为“凤凰”号着陆器专门研制的新仪器。它由激光雷达和温度压力测量装置两部分组成,可以监测火星大气层的尘埃、温度等变化,记录火星北极每天的天气状况。
登陆火星
在开展探测任务之前,“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必须先要在弥漫着尘埃物质的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在这里,有几个环节是极为关键的,第一是探测器要准确进入火星轨道,第二要准确变轨。
在到达火星大气层前7分钟,探测器和巡航系统分离;半分钟后,探测器通过转轴将隔热罩转到前方,这个过程需要90秒钟;再过5分钟,探测器到达火星大气层表面,此时的速度为5.7公里/秒,离火星地表面的高度为125公里。
随后,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在3分钟之内,探测器与大气剧烈摩擦,不仅降落速度大大减低,前部表面也迅速升温,最高会达到摄氏1420度。在离火星表面12.6公里处,探测器打开后面的降落伞,并依靠降落伞减速3分钟。在降落伞打开后的25秒内,探测器抛掉前部隔热罩,并且将3条“腿”伸出;在降落伞打开75秒后,探测器的雷达开始工作,并以每秒10次的频率将探测到的有关探测器离火星地面的距离、探测器下降速度和水平速度等参数反馈到“凤凰”号所载的计算机,直至安全着陆为止。
到离火星表面1公里的时候,探测器的速度已降低到56米/秒,探测器抛掉降落伞,开始自由降落;半秒钟后,减速推进器开始点火,探测器上的计算机利用雷达收集到的信息调整12个减速推进器的脉冲火力,来减缓探测器的垂直下降速度和水平移动速度。
在探测器离火星表面30米的时候,降落速度减到2米/秒左右,然后在12秒内慢慢降落到火星表面。在雷达探测到“凤凰”号的“腿”接触到火星地表面时,缓冲发动机会及时停止工作。
与“火星探路者”、“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通过气囊着陆在火星赤道地区有所不同,“凤凰”号是依靠减速推力器的制动作用着陆在富含水冰的火星北极地区。因为“凤凰”号的质量太大,仅搭载的科学仪器就重达59公斤,用气囊难以保证软着陆的安全。
美国西部时间5月25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26日7时53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收到了从2.76亿公里以外传来的“凤凰”号着陆后的尖叫声,此时,无线信号从火星传到地球需要15.3分钟。这标志着“凤凰”号在历经315天,穿越宇宙6.79亿公里后,成功降落在了火星北极区域。从后来传回的图片中人们可以看到,“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正金鸡独立,一条“腿”站立在火星表面。
由“凤凰”号机械臂上的相机拍摄到的照片,人们能更多地了解“凤凰”号着陆器当时的情况:它的3条腿刚好放在一块看上去像是冰的物体上,显然是“凤凰”号的助推器将尘土吹走,这块物体才显露出来,而这块白色的光滑物极有可能就是一片冰床。
㈢ 日本哪些领域领先世界
【摘要】:正
众所周知,日本的传统强项是制造业。制造高质量的产品,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日本人的特征。与此同时,日本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认真研究,加上其认真苦干的精神,在某些领域,日本已经掌握了世界最尖端技术,以制造业为基础,尖端技术为前导,可以确保日本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保持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加上日本的总体社会环境是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也为其持续性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总地来说,日本在下列领域掌握着领先技术:超导技术:日本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实力公司包括:日立,东芝,日本车辆,三菱重工等;材料技术:NEC,东芝,日立,古河电工,神户制铁所,住友电工,东京电力,等等;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NEC,日立;下一代
DVD
技术:SONY;东芝;下下一代DVD
技术:日立;
㈣ 日本产品占世界市场百分比最高的是什么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着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
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
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
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着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
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
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
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政府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
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政府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政府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
必要的。
日本着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
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
(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㈤ 世界十大尖端科技国家有哪些
美国(什么都有)俄罗斯(重工业)印度(电子业)中国(轻工业)日本(生产)
㈥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
(1)简单分析:
除多优良港湾外,促使日本工业业发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深刻的历史原因。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后,对外侵略扩张,实行殖民统治,靠战争和掠夺来积累资本,刺激本国的工业发展,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扶持日本经济,使日本工业很快得到恢复。从5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日本抓住机遇,使工业生产开始高速增长。
●重视科技。日本一直重视发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在大力开发尖端科技的同时,日本特别重视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推动了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发展教育。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之一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日本努力发展国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危机意识”的灌输,使国民自觉地努力工作。长期以来,日本人工作强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时间之长,是欧美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
2)详细分析
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中间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历史条件历史赋予战后日本的条件是双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却在充分认识客观条件的基础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其不利的一面,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长期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时,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均处于严重的瘫痪和混乱状态,大多数国民在饥饿失业的困境中几乎失去了恢复和重建经济的信心。但事过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请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本经济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进行评估。专家们指出,日本面临的不利条件主要是:(1)国土狭小,总面积只有37.7万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总面积的75%。(2)矿产资源贫乏。虽有铁矿和煤矿,但储量极少,而原油储量则更少,只有900万吨左右。(3)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太少。(4)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落后20~30年。(5)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差,被视为劣等货。(6)战败投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7)企业资金不足。同时他们也指出,日本经济发展不光有不利条件,也有有利条件:(1)尚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2)重化工业发展有较长历史,也较为先进,尽管已转化成了军工产业,但恢复民用并不难。(3)劳动力质量高,这是自明治维新以来重视教育的结果。(4)国民长期接受岛国意识熏陶,受儒家思想影响,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场经济观念,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强,工作勤奋,集体感强,能够联合对外。(5)拥有大量高级技术管理人才,随着战后对日官僚财阀的整肃,他们脱颖而出,走上社会经济、政治主导岗位。(6)国家干预经济有经验,效果突出。(7)有美国的保护,军费支出少。(8)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进步显着。(9)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战中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向和平经济,新的科学技术在和平环境中发展更快。(10)作为东亚经济强国,日本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均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有利于展拓市场。
鉴于上述情况,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优势,克服社会竞争不足和竞争过度两方面的不利影响;(2)用联合的力量对外,吸收海外的技术、资源、管理,同时,为防御海外资本的侵入,组成各种贸易组合等;(3)建设加工贸易型经济,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资源,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加工的产品出口到海外;(4)加强质量管理,创造出一整套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以优质、低价、服务周到的产品占领海外市场;建立强有力的金融组织体系和相应的金融制度,解决企业资金不足问题等等。
㈦ 日本人为什么创新能力那么强呢
日本人创新能力强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并积级开展尖端科技的研究开发。
日本提高创新能力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从“科技模仿立国”走向“科技创新立国”。
1,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跻身于世界科技大国之列。但日本的基础科学研究薄弱,远不及美欧等科技发达国家,为此,日本政府决定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基础科研经费的比例。
2,1995年11月,日本颁布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明确提出将“科技创新立国”做为基本国策。
二,调整科研领导体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统一领导。
1,原日本的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由日本科学技术厅、文部省、通产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领域分别负责。
2,科技厅和文部省主要负责基础科学和大型研究项目,通产省主要负责应用技术的开发。由于这几家科研主管部门各自为政,不能通盘考虑日本的整体科研战略,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展开。
3,日本众议院立法通过国家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科学技术厅和文部省合并,组建教育科学省,并将现属通产省的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门负责基础科研的机构划归教育科学省,建立起一体化的科研领导体制。
第三,确保优秀的科研人才。日本政府决定实施研究人员任期制度,不搞研究终生制,促进科研人才流动。在任期内达不到预期目标者将被淘汰出局,使国立科研机构成为最优秀科研人员汇集之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果断提拔年轻人负责研究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衔接,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为了缩短科研成果走进工厂的时间,日本设立了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委托开发”和“开发斡旋”制度,由国家出钱委托企业开发,实行成果共享。
第五,改革教育体系,加速科技人才培养。日本政府要求把理工科大学、特别要把国立大学的研究生院建设成科研人才的基地,造就大批科研人才,并调整大学的学科设置和教育研究体系,增加新学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充实和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日本政府还要求中小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㈧ 日本领先世界科技有哪些
世界科技实力排名:
第一名:美国
第二名:英国
第三名:日本
美国国家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中,日本是仅次于美国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国,这一直被视作是日本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大学的排行榜和对世界科技贡献度上面,日本的大学仅次美英。
自二战以后,日本政府极其重视对教育的投入,以“科技立国”,教育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遗憾的是,日本的大学似乎有点先天不足,创新能力和冒险精神都远落后于美英。
日本拥有很多大集团和大公司,如东芝,三菱等等,这些公司都拥有很强悍的科研实力,日本注重细节的精神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相比之下,美国的产品往往显得比较粗糙,这可能美国制造业衰退的关键原因),从而占据市场,这也让他们拥有更多研发经费。
通过美日之间的技术共享,日本不废吹灰之力的获得了很多关键技术(这里的技术共享并不是指实用层面的,通用公司不可能将自己的汽车制造技术告诉本田),但不得不说,很多关键技术都是由美国人发明的,然后,由日本人进行开发并占据市场。从开始的仿造到后来的技术创新,日本的崛起成为亚洲的一个神话。
上世90年代,以硅谷为代表,美国率先开始了信息革命,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打败日本。自此之后,日本加大了对顶尖科学技术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比如说,获诺奖的人数稳步提升)。与美英相比,日本人缺少那种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尤其是美国人的科学冒险精神),这可能是日本人致命的弱点。但日本人也有一个优势,他们往往会在一个行业干一辈子,而美国很多人一生中可能会转无数个职业(美国人似乎不喜欢在某一个职业干一辈子),我们都知道,技术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有三十年经验的老工程师,老教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轻松打败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尽管他可能没有那个年轻的博士那么聪明)。比如说,钱永键获得了诺奖,而他的科研成果离不开另外一个人的支持,而这个向钱永键提供关键资料和科研成果支持的人,早已经不在成事科研,如今是一名加油站的加油工人,尽管他当时完全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与英国相比,日本失去了语言优势,也没有英国那么多顶尖的大学,虽然早稻田和东京大学都是世界顶尖的大学,但与牛津和剑桥相比,它们确实还嫩了一点!
在
20个关键科技领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错,在材料科学,尖端机器人等等,日本都拥有巨大科研实力。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还有疑问的话建议你可以去兜游互助广场看看
㈨ 哪位大虾能介绍一下日本的三菱重工
三菱重工,是日本最大的军工生产企业。2003年自防卫厅接受的军工订货额为2800亿日元,居各家军工企业之首。三菱重工生产的装备,如F-2和F-15J型战斗机,以及90式坦克,在航空自卫队和陆上自卫队中都起到了核心作用,在海上自卫队,三菱重工则建造了几乎一半的潜艇,和三分之一的驱逐舰。其在日本军工行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历史沿革及概要
三菱重工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年间。1884年,三菱创始者岩崎弥太郎从政府租借了工部省长崎造船局,将其命名为长崎造船所,此后发展为三菱造船株式会社。至1934年,由于公司业务已拓展至重型机械、飞机、铁路车辆等领域,公司更名为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占领当局解体财阀的政策,三菱重工于1950年被分割为西日本重工业株式会社、中日本重工业株式会社、东日本重工业株式会社等3家公司。但随着美国政策以及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1964年,三家公司合并,重建了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至今。这期间,三菱重工的汽车部门于1970年独立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目前,三菱重工业务涵盖机械、船舶、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力、交通等领域,至2004年4月1日,注册资本金2656亿日元,员工人数34306人。拥有9家海外事务所或代表处,9家分公司,6个研究所,9个事业所。年订货额21592亿日元(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年销售额19401亿日元(统计日期同前)。其中,以部门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计算,船舶•海洋部门占8%,核能部门占23%,机械和钢结构部门占20%,航空•宇宙部门占17%,车辆、机床等产业部门占29%,其它产业占3%。
三菱重工属于三菱财阀的成员。今天的日本财阀,是以所谓keiretsu(日文汉字“系列”的发音)的形式出现的。三菱系列公司均为三菱集团组织“金曜会”(意为星期五俱乐部)的成员,它们包括(为统一起见,本文使用的为其日文汉字名或英文原名):
旭硝子(玻璃、化工方面公司)、麒麟啤酒、新日本石油、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东京三菱银行、尼康相机、日本邮船、P.S三菱(从事建筑行业)、三菱铝业(Mitsubishi Aluminum)、三菱化学、三菱化工机、三菱气体化工、三菱地所(从事房地产业)、三菱自动车、三菱重工、三菱树脂、三菱商事、三菱信托银行、三菱伸铜、三菱制钢、三菱制纸、三菱仓库、三菱综合研究所(日文汉字为“三菱总合研究所”)、三菱电机、三菱电线工业、三菱扶桑卡客车、三菱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三菱人造纤维(“三菱Rayon”)、明治安田生命保险。
同一系列的公司之间,能够进行较为紧密的合作,各个公司在自己分工负责的领域内,可以为其它兄弟公司提供好的产品或较低的价格。例如由日本邮船就是三菱重工船舶部门的订货大户,三菱电机则为三菱重工提供机电产品,三菱制钢、三菱伸铜、三菱铝业和三菱材料等公司,则可为三菱的船舶和航空航天部门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三菱银行和东京海上等公司可以提供贷款和特殊保险服务(如航天发射保险)。尼康公司负责的光学产品、三菱树脂负责的新材料等,对高科技武器而言,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菱集团也有一些关联公司和社会团体作为外围,包括:
“IP Talk”集团(从事电话卡业务)、热海阳和洞(岩崎小弥太纪念馆)、MT保险服务有限公司、关东阁(一家利用岩崎家族故居改造的酒店)、小岩井农牧、湘南郊区俱乐部、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综通集团(主要面向东京三菱银行的物业管理公司)、大日本涂料、Dia高龄社会研究财团、钻石家庭俱乐部(由金矅会29家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的婚介机构,主要面向集团内部服务)、千岁兴产、东洋文库、丸之内Yorozu(一家从事房地产中介和广告代理的公司)、三菱金矅会(三菱系29家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联谊机构)、三菱俱乐部、三菱经济研究所、三菱广报委员会、三菱财团、三菱CC研究会(IT业研究机构)、三菱社名商标委员会、三菱市场研究会、三菱养和会(一家以运动、健康为主旨的俱乐部)、LEOC日本(从事医疗和公司食堂管理的公司)。
可以看出,通过大集团的协作和分工,三菱重工能够从兄弟企业和团体,获得资金、技术、原材料、上游产品、金融服务、销售等多种支持。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以下为三菱重工军品相关部门的介绍:
船舶•海洋事业本部
船舶工业是三菱重工最早起家的部门。目前,该事业部下属4家中,长崎、神户、下关等3家造船厂建造军品。
长崎造船厂:长崎造船厂二战时期曾经建造过“武藏”号战列舰,目前也是自卫队主要的驱逐舰生产厂家,先后建造过太刀风级、旗风级、榛名级、朝雾级、金刚级、高波级等多型舰艇。最新一艘高波级驱逐舰4号舰“涟”号(さざなみ,sazanami),便是于2005年2月在长崎造船厂服役的。
下辖本部、香烧工厂、幸町工厂和谏早工厂。总占地面积2420127平方米(以下均为2004年数据),建筑面积929976平方米,员工人数6299人。该工厂是海上自卫队主要的水面舰艇建造地,截至至2004年4月,已为海上自卫队建造舰艇105艘522000排水吨,修船266艘次858000排水吨。
本部目前拥有225000吨船坞一座,80000吨船台一座,300000吨和95000吨的修船坞各一座。并拥有岸壁5段1120米,水深6~10米。
香烧工厂是1972年完工的造船工厂,拥有1座长990米,宽100米,深9.55~14.5米的100万吨级船坞,以及一座500000万吨级的修船坞,并拥有岸壁3段1053米,水深9.5米。
幸町工厂是船用发动机、发电机、舵机、压缩机等设备的生产工厂。
谏早工厂是军用产品的总装工厂,也是火箭和人造卫星用的姿态、轨道控制系统和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地。
根据三菱重工给出的数据,长崎造船厂的年生产能力为:新造船190万总吨,修船550万总吨。陆地•船舶用蒸汽轮机400万千瓦,船用推进器100具。2004年,该工厂产品生产额3796亿日元,其中船舶•钢结构产品占39%,船用设备占9%,陆用锅炉和汽轮机设备占42%,航天和其它产品占10%。
神户造船厂:神户造船厂二战前即生产过潜艇,战后成为自卫队的专业潜艇生产厂家,海上自卫队的潜艇均在该厂和川崎重工的神户造船厂建造。神户造船厂先后建造过春潮级、夕潮级、亲潮级潜艇,最新一艘亲潮级潜艇“高潮”号,也是于2005年3月在该造船厂服役的。
实际上,该厂的主要产品集中在核能和发电领域,产品包括压水型反应堆,核动力发电机组等,至今已经完成23台核电机组的建造,功率共计2000万千瓦,形成了完善的核电、核动力机组设计生产能力。2004年,在该造船厂2918亿日元的销售额中,53%来源于发电机及核动力领域,只有22%来源于船舶•海洋领域。同时由一个工厂负责潜艇和反应堆的建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情况。
该造船厂的建造部门包括本部及二见工厂,本部负责修造船工作,二见工厂负责铸造、大型机械组装以及核动力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工厂目前共计占地面积1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2300平方米,员工4607人。
下关造船厂:位于本州西端的下关,是自卫队小型舰艇的生产地之一,海上自卫队最新型导弹艇隼级的1、2号艇,就是在这里生产的。目前,该厂有33000吨船台一座,600吨轻质合金艇体专用船台一座。40000吨、17000吨、4000吨和1000吨船坞各一座。
横滨制作所:该工厂主要从事柴油机、汽轮机,以及船用辅机的生产,也承担修船业务,其本牧工厂有2个修船坞。
凡用机特车事业本部
“凡用机”指的是各种民用机械,“特车”是日文“特殊车辆”的简称,也就是指军用或治安用车辆。该事业部生产了陆上自卫队主要的装甲战斗车辆,包括90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87式自行高炮、90式坦克抢救车、91式架桥坦克等型号。并为海上自卫队的扫雷艇生产了6NMU型非磁发动机。
相模原制作所:该工厂隶属凡用机特车事业本部,位于东京附近的神奈川县的相模原市。也是“特车事业部”军用车辆的生产地。除了军用车辆外,该工厂也生产建筑工程机械,各种发电机和发动机等民用产品。
凡用机特车事业部,近年来在北海道的千岁又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
航空宇宙事业本部
航空宇宙事业本部下辖航空宇宙事业部,军用飞机部(日文为“防卫航空机部”),制导武器部(日文为“诱导机器部”),民用飞机部(日文为“民间航空机部”),航天事业部(日文为“宇宙机器部”)。
三菱重工的航空部门历史悠久,1920年代即制造了日本海军最早的国产战斗机10式舰载战斗机,二战前及二战期间的着名产品还包括89式舰攻、96陆攻、零式舰战、一式陆攻等各型飞机。二战以后,该部门于1950年代仿制了F-86F型战斗机,1960年代仿制了F-104J型战斗机,1970年代进入大规模的军品生产阶段。目前,该分部的主要产品如下:
航空产品(包括许可生产和组装):包括F-2、F-15J、F-1、F-4EJ等型战斗机,T-2型教练机,SH-60J、UH-60J、HSS-2B、MH-53E等型直升机,YS-11、MU-300等型民用飞机,多种航空发动机,并承担波音777、波音747、空客A-340等型飞机部件的转包生产。
航天产品:H-IIA型火箭,国际空间站日本部分。并且正在研制更大推力的低温火箭发动机以及航天飞机等其它航天器。
其它武器装备:“爱国者”导弹,ASM-2型空舰导弹,SSM-1型舰舰导弹,AAM-3型空空导弹,97式鱼雷。
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统制作所:该工厂为三菱重工的战斗机和直升机生产厂,其产品涵盖前述提到了三菱重工所生产的各型飞机和火箭,也是航空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主要的战斗机、直升机生产商。该制作所下属三个工厂,大江工厂负责研发、管理和部分零件制造,飞岛工厂负责航天产品的总装和航空产品的部分分装。小牧南工厂则负责航空产品的总装和试飞工作。
该工厂也负责日本磁悬浮列车技术的试验和生产。目前日本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山梨线所使用的列车,就是由该工厂与东海铁道株式会社共同研制的。
名古屋制导推进系统制作所:该工厂负责生产各型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制导武器和制导头。下属本部工厂和田代试验场。2003~2004财政年度,该工厂生产额1396亿日元,其中50%为导弹产品,34%为航空、火箭发动机,16%为其它制导装备。其产品涵盖前文提到的三菱重工生产的各型导弹和制导武器,以及H-2A型火箭所用的发动机。
该公司目前为自卫队“爱国者”型导弹的主要生产商,并即将开始生产“爱国者”III型导弹,日本若参与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该工厂将会是海基和陆基拦截器的主要承包商。
其它生产机构
广岛制作所:该工厂的产品领域涵盖各种机械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该工厂负责日本位于青森县六所的铀浓缩工厂的建造,该工厂采用离心法获得浓缩铀,设计能力1500吨SWU(分离功单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废料处理基地,其名义则是为了安全处理核废料。
高砂制作所:该工厂主要生产各种动力装置,目前年生产能力为:火力、核动力发电机组400万千瓦,燃气轮机720万千瓦,水电机组200万千瓦。工厂占地面积98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206平方米,员工人数3380人。
研发体制及机构
三菱重工负责研发的机构是技术本部。
技术本部下辖各个研究所和技术研修部、技术企划部及知识产权部。
技术本部从事研发的主要机构是各个研究所,它们包括:
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地处横滨市,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环境、运输和防卫、工业等方面的尖端技术,例如太阳能电池、薄膜技术、新元素、激光技术及各种传感技术。
长崎研究所:主要方向为船舶工业相关的流体动力、材料、工艺、声学、制导等方面技术。该研究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民间企业所属试验水池群,包括推进性能水池、适航性水池、浅水水池、水洞以及冰海水池等。该研究所可以视为日本船舶工业最为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高砂研究所:位于兵库县高砂市,主要从事能源、交通和动力方面的研究,包括燃气轮机、核电、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空调制冷或供暖设备、机器人、发电机组管理等方面。
广岛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尖端技术,包括新材料、固体高分子电池、燃料电池、X射线照相机、高纯度制氢设备等。该研究所也从事钢铁、化工、建筑、交通、印刷和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
横滨研究所:主要方向为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也进行柴油机、蒸汽轮机等发动机领域的研究。
名古屋研究所:该所的特长在于为包括机械、船舶、建筑等各个领域提供工业设计方案。也从事流体动力、声学、电子制导、高分子化学、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三菱重工企业内部有完善的研发、制造、销售体系,与三菱系其它兄弟企业亦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其目前的军工生产规模,只是处于“维持”状态的体现,与其背后真正的军工生产潜力相比,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㈩ 日本能造出xf91发动机,比涡扇十还要好一截,显然日本空军隐藏的实力高于中国空军。
一架“心神”战机造了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