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城市人均居住多少

日本城市人均居住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7-01 19:07:47

① 日本人都住多大的房子,主要是哪种类型

一户建、公寓等等。公寓举几个例子。
1. 再开发地区的高层塔式公寓
高层塔式公寓多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等日本再开发集中的地区。每栋公寓内可以超过100户,整栋超过20层的情况也非常多。这类公寓的公共设施部分往往非常充实,比如健身房、咖啡厅、儿童活动室、图书室、会客区、24小时服务台等,可以满足住户的各种日常需求。由于室内面积和布局的不同,户型常见于1LDK到4LDK,可以满足于各种家庭类型的居住。

2. 好地段的小、中型公寓
小、中型公寓多建在城市中心的好地段,常位于建筑物限制缓和的车站周边,住户出行非常便利,通勤快捷。正因为便利性非常好,所以这类公寓一旦出现,就非常抢手。只是,这类公寓的室内面积一般都不大,不适合人数较多的家庭居住,更适合单身租客的选择。

3. 住宅区的低层公寓
由于日本一些住宅地区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低层公寓就会比较集中的出现,一般以3层或4层楼居多。由于属于住宅地区,附近的公园、学校就会相对比较丰富,更受育儿家庭的居住。

4. 郊外的多栋型复合公寓
多栋型复合公寓,是指能够入住50-100户左右不同类型家庭的公寓所组成的公寓群,所有栋公寓的住户数量合计在1000户以上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这类公寓的的多位于城市中心以外的郊区,所以用地范围内会设有公园、医院、托儿所等基础设施。

② 日本人的平均住房面积

日本人住的是一户建,大多数人家的面积为60-70平方米。院子这类或者车库不算,他们没有公摊面积,我们公摊面积会扣个十几到二十几。

日本的绝大部分房产都是独立产权,买家买到的是房屋及土地的所有权。房产可以自由使用、世代传承,相比国内50年、70年的产权更加高性价比,房屋上空间也更大。

租赁产权的房产在日本非常少见,买家买到的是地皮上的房屋,而不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同时租期是有限的,到期后如果想要继续居住,买家需要与土地所有者协商延长期限。

日本房子的材料:

他们盖房子的时候所用的一些材料和我们中国人所用的材料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他们大多都会选择一些木板,又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抗压材料,因为这些材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面保护它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他们的材料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暖的作用。

③ 日本有多少人口

日本人口概况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岛国,由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等若干岛屿组成,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1999年,日本人口1.265亿,民族单一。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度很高,在1950年,日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1人,到2000年,每平方公里约3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7.44倍。近代,日本政府一直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在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即奉行积极的鼓励生育政策,给予贫困家庭育儿补贴,实行孕妇登记,死产检查等制度。在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订了《确立人口政策纲要》,提出到1960年,日本总人口达到1亿,要求一对夫妇平均生育5个子女。为此,政府在结婚年龄、信贷、赋税、子女辅养等方面采取若干措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出现婴儿出生高潮,人口激增,日本的人口政策由此出现变化。国会修改有关法律,彻底放宽了做人工流产限制,普及家庭生育计划,设立有关对应人口问题的机构。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政府以实现“静止人口”为其基本目标。
目前,日本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老年人口比重大。自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人口政策发生一系列变化后,日本的各项人口指标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1950-1955年,日本人口年均增长率1.43%,以后逐渐下降,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前期一度有所回升,但后来又继续下降,到1990-1995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0.31%,据联合国预测的中方案,1995-2000年,日本人口增长将进一步下降至0.20%。此间,日本人口的粗出生率与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也分别从1950-1955年的2.37‰与2.75下降至1990-1995年的9.7‰与1.49。由于近50年来,日本生育率持续的低下,联合国预测的中方案表明,到2015年时,日本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95年,日本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6%,到2000年,可能进一步上升到17.1%,到2020年时,可能上升至26.2%;与此相反,14岁以下的人口比重从1950年的35.5%下降到1995年的16.0%,到2000年可能进一步下降至13.8%。日本人口的老化,成为日本人口领域中最突出的问题,使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劳动力需求等成为了十分令人关注的问题.
日本人口的健康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自1945年以后,日本人口的寿命提高很快,1999年,日本人口的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76.8岁和82.9岁,是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比20世纪50年代前期男女平均预期62.1岁与65.9岁分别提高了14.7岁和17岁。同时,日本的婴儿死亡率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孕产妇死亡率均属世界上最低国家之列。1999年,日本婴儿死亡率4‰,5岁以下男女幼儿死亡率分别为6‰与5‰,孕产妇死亡率8/10万。
日本是性别比偏低的国家,与其它发达国家类似。在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男性死亡人数较多,1950年,日本男性仅占其总人口的49.03%,性别比96.2。此后,由于日本人口的迅速老化,女性平均较高于男性,老年女性人口增多,其人口性别比一直偏低。1995年,日本性别比仍维持在96.2,据联合国预测的中方案,日本性别比还可能进一步降低,到2020年,大致为95.3。
参考资料: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

④ 日本东京的人口密度大吗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搬离东京这一经济发达城市从而拿到高额补贴?还是继续在东京这座城市挤着日复一日的地铁勉强生活呢?当然,如果选择生活在东京,机会自然要比其他城市要多一点?评论区里写下你的选择吧!

⑤ 日本有多少居住人口~

日本人口 1.2777亿人;截至日本总务省2008年1月1日估计,其中男性为6233万人;女性为6542万人。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日本总人口21%。日本人口增长率近年来不断下降,现已降至0.15%。人口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加剧。日本的家庭规模正日趋缩小。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为2.6人,为历年最低纪录。
--------------------------
网上搜索来的2008年数据。

⑥ 日本百分之80人口在几个大城市这是为什么

工业化与大都市化是日本城镇化核心驱动力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1945年,日本的城镇化率仅为28%。二战之后,日本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55年城镇化率上升至56%,截至2011年,这一数据已超过90%,在亚洲地区属于领先水平。

纵观日本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大都市圈、卫星城、轨道交通等关键词频繁出现。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关键词都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业化是日本城镇化的第一推动力,大都市圈是日本高速城镇化的核心承载平台,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和大量的卫星城则是日本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首先,日本将“工业化”作为二战之后的国家战略,开始制定有效的产业规划和工业布局,高端制造和出口拉动成为推动日本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快速工业化使日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产业和城市的高度聚集。在日本工业化发展巅峰期,其工业产值对国家GDP的贡献曾超过85%,后来下降到50%左右,逐渐走向平稳。

其次,日本按照土地精细集约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日本都市圈发展规划。在工业化的快速推动下,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开始形成。这三大都市圈面积仅占日本国土面积的14.4%,但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高度集中的都市化推动了日本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最后,为了强化大都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立体交通成为日本城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保障。机场、高速公路、高速新干线、地铁、电车,再加上水上交通,这些构成了日本海、陆、空加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便捷的交通促使大都市周边产生了大量功能性卫星城,这些卫星城为疏解大都市的各种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崛起,现代服务业成为日本城镇化新的驱动力。科研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完全取代了日本传统工业,产业开始升级换代,以前的产品制造中心向总部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转变,第三产业推动着日本城镇化水平继续向前发展。

日本城镇化发展可见一斑,有得有失,可圈可点,对中国今后的城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解读日本城镇化中的“得”与“失”。

一、城密与乡疏矛盾

都市“过密化”与乡村“过疏化”是日本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特别是三大都市圈占据了日本过半的人口,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例如2010年,东京都平均人口密度为6017人/平方千米,东京都中心23个区平均人口密度为14389人/平方千米,大阪市人口密度为11843人/平方千米,名古屋市人口密度为6785人/平方千米,远高于当年北京的平均人口密度1196人/平方千米。虽然日本政府对大都市进行了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但是由于大量人口的过度集中,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公共资源配套不全等问题开始涌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农村出现劳动力不足、高度老龄化、空心化、文化水平落后及产业缺乏动力等问题,最终导致了日本出现乡村严重衰退的现象,这对日本乡村文化的保持和发扬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如今,日本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或中小城镇,纯粹生活在农村、渔村、山村的人口非常稀少。农村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日本粮食产量与自给率的大大降低,增加了粮食进口的依赖性。因此,当下中国城镇化有必要合理控制大城市人口,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以保证农村及农耕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市场与政府互动

市场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但政府的引导和法治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和市场要做好统筹互动,既要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调控性,同时也要划清两者界线,避免走向极端化。

尽管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但是政府恰如其分地发挥作用,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律保障和规划先行。日本政府先后颁布《国土综合开发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三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土地区划整理法》和《新市町村建设促进法》等系列法律法规,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的主观偏差、行政意志的“拔苗助长”和放任自由的无序增长等突出问题。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理清政府职能,把握好“市场的归还市场,政府的归还政府”这条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市场良性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对新兴城镇化进行科学规划,以“两场统筹”(市场、官场)引导城镇化的有序发展。

三、繁荣与泡沫教训

日本工业化驱动下的高速城镇化,让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更是如火如荼,土地和房产“神话”不断上演。毋庸置疑,房地产大量开发和暴利驱动助推着日本城镇化进一步向前迈进。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房地产也成为全民投资的首选。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日本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翻倍暴涨,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2000年之后,日本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当年约近5000家房地产企业或建筑公司破产倒闭,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次“大洗牌”后,开始回归理性。但是,这个泡沫却给日本经济带来了重创。之后十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此前日本经历的相类似,当时日本房地产以“硬着陆”收场,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史为鉴,中国新型城镇化需要避免房地产过度开发的泡沫化,必须通过科学引导和有效调控,杜绝“造城”式的“被城镇化”,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生态与生产并重

日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高度重视产业支撑,保持了城镇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步协调,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和造城运动容易形成“空城”和“鬼城”。由此可见,可持续的城镇化扩张应以产业支撑为前提,做好三产的协同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和增强城市活力,而且还可以有效避免过度城镇化和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在城镇化过程中,除了产业和生产之外,生态保护也是每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实证明,以生态破坏为基础的生产是不可持续的,是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动力虽然强劲,但也遭遇了生态毁灭性破坏的深刻教训。曾经令世界震惊的“疯人村”、“水俣病”、“痛痛病”、“哮喘病”、“核污染”等问题都已成为典型社会公害事件,这些都是过度产业化和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的后果,这种惨痛的代价是无法用金钱去弥补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日本开始制定《公害基本法》,城镇化才慢慢走向生态集约型发展的新方向。

日本政府1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东京圈净迁入人口2018年逼近14万,多数都道府县在与东京圈抢夺人才的大战中处于下风。

【首都:人满为患】

日本总务省1月31日发布一份报告,显示东京圈2018年净迁入人口为13.99万,同比增加1.43万人。

所谓东京圈,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其中,东京都2018年净迁入人口最多,达到79844人;埼玉县次之,24652人;神奈川县,23483人。

日本共同社报道,与往年相比,2018年数据把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涵盖在内;如果不算外国人,则东京圈净迁入人口连续23年增长。

为遏制东京圈人口过度增长,日本政府不断出招。例如,日本政府官员去年披露,今后原则上禁止东京市区的大学在十年内增加招生名额。

截至2018年初,日本287万大学生中,大约40%就读于东京圈;东京中心城区23个区的高校录取全国18%的大学生,是地方生源主要的就读院校。

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地方学子赴东京求学,毕业后在首都就业,导致地方人才流失。

日本人口迁移:从向三极集聚向东京圈一极集聚

日本存在两个版本的城市化率统计:一是市部人口比重。该比重为国内学界广泛引用及世界银行数据库收录,但受行政区划调整影响大。比如因行政区划调整,1950-1960年从37.3%激增至63.3%,2000-2010年从78.7%激增至90.7%。二是DID人口比重。为克服行政区划调整影响,日本统计部门在1960年定义人口集中地区(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s, DID),即人口密度高于4000人/平方公里的调查区,和市区町村内互相邻接、人口合计超过5000人的调查区。日本DID人口比重从1960年的43.3%快速增至1990年的63.2%,再增至2010年的67.3%。

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随着产业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在1973年左右从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向东京圈“一极”集聚。1)第一阶段,在197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换挡以前,因三大都市圈收入水平较高且经济持续集聚,人口大规模流入。1955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GDP占全国份额分别为23.8%、15.3%、8.6%,人口占比分别为17.3%、12.3%、7.3%,经济-人口比值为1.38、1.24、1.12。到1973年,三大都市圈GDP占比分别增至29.1%、16.9%、9.4%;人口分别达2607、1636、918万人,占比分别达23.9%、15%、8.4%,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22、1.13、1.12(未变)。

2)第二阶段,因东京圈收入较高且经济继续集聚、名古屋圈经济份额略有上升、大阪圈衰落,1973年之后东京圈人口继续保持净迁入状态,名古屋圈人口略有迁入,大阪圈人口基本处于净迁出状态。1974-2016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净迁入量分别为350、-89、10万人。2016年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经济份额分别为32.3%、13.9%、9.9%,分别较1973年变化3.2、-3.1、0.5个百分点;人口分别为3629、1831、1134万人,占比分别为28.6%、14.4%、8.9%,分别较1973年变化4.7、-0.6、0.5个百分点;经济-人口比值分别为1.13、0.96、1.11。该时期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增长主要源于自然增长。

此外,在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背景下,日本人口在2008年左右见顶,1990年代中期开始以来除东京都及东京圈三县、爱知县(名古屋圈核心)、大阪府、福冈县等少数地区外,绝大多数县逐渐面临人口净迁出,不少地区人口开始减少。至2016年,日本47个都府道县中已有39个人口见顶,49个主要城市中已有27个人口见顶。

⑦ 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世界人口的大致比例是多少

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还在不断加速。数据显示,在19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仅为30%,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到66%。

到2050年,北美是全球人口城市化比例最高的地方,超过80%的人住在城市里。而非洲则是城市化比例最低的地区,比例为56%。日本的东京地区城市居民人口达3800万,也是全球城市人口最多的地方。

在全球所有城市中,近50%的城市总人口数不到50万,而全球每8个城市人口中,就有1个人住在全球最大的28个超级大城市中。

⑧ 日本的人口

2003年日本人口为1亿274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
日本是世界长寿国之一,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居世界首位。但近年来由于新生婴儿数量逐年减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导致劳动人口日益减少,出现了所谓“少子高龄化”现象。2000年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1%,低于发达国家1.4%的平均水平。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1970年为7.1%,到2000年已达17.3%。
据日本政府推算,2007年日本人口将达到约1亿2778万人的峰值,此后随着新生儿减少,人口总数将逐渐下降。2015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将超过25%,每4人中就有1位老人。
日本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2000年全国超过500万人口的都道府县有9个。东京、大阪、名古屋被称为3大城市圈,3大城市圈50公里范围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3.9%。

⑨ 各各国家以及各各省市的人均住房面积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住房水平

--------------------------------------------------------------------------------

■丁娜 2006-4-17

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住房水平——与聂梅生女士商榷

今年3月,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说:“我国住房持有率达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6平方米,这一数字居于世界较高水平。”“目前,中国内地的人均GDP为1700美元,中国香港和日本的人均GDP则超过34000美元,而中国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积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于中国内地的人均住宅面积”。

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称:2004年底,上海市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0.4平方米,江苏、浙江、福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为20.4、23.9和24.5平方米。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多地少的香港和东京,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只有7.1和15.8平方米。

对照上述两段内容,发现聂梅生女士的讲话似乎有些问题:一是偷换了概念,错把东京当日本;二是用我们现在部分发达地区的数据去和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和东京比。这恐怕还是很有出入的。

世界“较高水平”到底是什么样子?

据建设部的相关资料,上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以下状况:美国60平方米,英国和德国38平方米,法国的该数字为37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而据一份资料对不同收入国家居住水平的分析,低收入国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中低收入国家该数字应为17.6平方米,中等收入国家为20.1平方米,中高收入国家为29.3平方米,高收入国家则为46.6平方米。

蒋浙安在《英国政府在战后住宅业发展中的作用》中写道:1986年,在英国2200万套住宅中住房自有率达到62%。超过80%的英国人住在一至三层、带花园和车库的小别墅里,只有收入较低的人才住公寓(flat),其小别墅住宅与公寓比已达4:1。很多英国人还有“第二住宅”:一处在大城市中,便于工作与学习,一处在乡村以供周末度假。

《环球时报》记者柴野2003年6月报道:德国有8000万人口,13500个小城镇,绿地占了城市的1/3。德国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左右,在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0平方米以上,85%的人有精巧别致的私人住宅庭院。连有上百年历史的房屋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卫生设备和供暖设施。

而据建设部赴美房地产考察团的反馈,1999年,美国2.7亿人口拥有1.1亿个住房单位,67%的家庭拥有独立住房,人均居住面积60平方米。

印度则存在两级分化情况。据《环球时报》记者钱峰2003年7月报道:印度各大城市都有集中的富人区。
从以上这些描述中,我们对世界“较高水平”应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在我国,“人均26平方米”如果是真实的,那可以说明住房数量“凑合”(但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统计的)。而我国的住房质量离“世界较高水平”还差距甚远,“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表示,我国的住房质量不高,在未来15到20年里,现有的160亿平方米住宅有大部分要拆了重建。许多城市10多年前盖的房子,现在看上去像建筑“垃圾”,目不忍睹。而住房功能不完善、配套不齐全也是普遍问题,尽管大城市稍好些,但是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等问题也没有很好解决。此外,我国居住的自然环境、安全环境相对比较差。

中国人居住的综合水平离“世界较高水平”还有很大距离,不宜坐井观天,盲目乐观;地方政府在解决民众居住质量、居住环境方面还任重道远。

(作者供职于海南民生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179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1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0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09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4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0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2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0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7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