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苏联万岁是什么电影
① 日军集体不要命的万岁冲锋,实在太疯狂了这电影叫什么名字
登陆之日 마이 웨이(2011)
导演:姜帝圭
编剧:姜帝圭/Byung-Hyun Kim
主演:张东健/范冰冰/小田切让/金仁权/韩承龙
类型:剧情/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韩国
语言:韩语 / 日语 / 俄语 / 德语 / 汉语普通话 / 英语
上映日期:2011-12-22(韩国)
片长:137分钟/ 144分钟(蓝光加长版)
又名:我的征途 / 我的路 / My Way / マイウェイ 12,000キロの真実 / Mai-wei
② 推荐几部好看的看日战争电影!!谢谢
很感人 不错
《紫日》
导 演:冯小宁
编 剧:冯小宁
主 演:富大龙 前田知惠 安娜·捷尼拉洛娃 王学伟
上 映:2000年
地 区:中国大陆
颜 色:彩色
类 型:战争片 剧情片
紫日 (2000)故事梗概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我国东北大兴安岭林区,日寇正在疯狂地屠杀中国劳工。苏联红军的坦克冲进集中营,救出了惟一的幸存者杨玉富。苏联红军继续向前,他们派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军医娜佳护送伤员和杨玉富向后方转移。 由于地理不熟,他们误入日军军营,寡不敌众,一场血战之后,只剩下了娜佳、杨玉富和一名苏联军官逃入林区。 途中他们遇到与大队失散的日本林场工程师的女儿秋叶子,看着这16岁少女惊恐万分的眼神,他们决定带她一起走。但是无名的仇恨使秋叶子将他们带进了日军布下的雷区,军官不幸触雷身亡。娜佳十分愤怒,让杨玉富结果秋叶子,杨玉富看着她那稚嫩惊恐的目光,慢慢地放下了手中的刀。 三人慢慢走出雷区,在茫茫的林海中迷了路。经过一片沼泽地时,秋叶子不小心陷入泥潭,看着她一点一点下沉,高举双手大呼救命时,娜佳和杨玉富对视了一下将娜佳的冲锋枪当作棍子递给秋叶子,当秋叶子抓住枪托时,杨玉富心中一惊,可秋叶子并没有向他开枪,娜佳和杨玉富合力将秋叶子拉出沼泽。 在经过了山火、猛兽和缺少食品的磨难,三个不同国籍、不同经历的人相互理解了,命运将他们紧紧连在一起。迷路的他们又转回了已经空无一人的日本军营,幸好那辆苏联坦克完好无损,他们装上了许多食品和弹药,娜佳驾驶着向苏军后方驶去,收音机里播送着莫斯科的广播,日军已宣布无条件投降。 装甲车驶出森林,他们看到一幕恐怖的场景,绝望的不甘心失败的日军法西斯正在屠杀日本侨民,其中有许多老人、妇女、儿童,秋叶子高喊着“战争结束了,可以回日本了”向他们跑去。然而日军的子弹射进了她的身体,在和平来临之际,她长眠在大兴安岭的原野上。极度愤怒的娜佳和杨玉富开着装甲车向日军冲去。
本片是冯小宁导演“战争与和平”六部曲的收山之作,讲述3个不同国籍的青年,在经历了重大的生死考验后,如何从敌对变成朋友,在与世隔绝、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走出战乱的原始森林。影片延续了冯小宁作品如诗如画、写实亦写意的一贯艺术风格。影片对白极少,而是以大量的电影语言和紧凑的情节来扣人心弦,而深刻的人物内心变化则是影片的重点所在。
当年电影院内《紫日》的宣传海报上画着一个裸泳的少女,底下一行字写着:“电影第一次与俄罗斯人体艺术审美结合,女军官自由裸泳美丽特写展示明媚春色。”这个疑似三级片诱惑的宣传,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票房。如果冲着这个目的去看电影的话,会让人有些失望,因为片中的裸泳镜头才短短的几十秒,而且多是远景,基本上看不清重点部位。
影片中当前苏联女军医娜佳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后,脱去自己全身的衣服,全裸着冲下山坡,跃入河中畅快游泳,这一镜头持续了大约一分钟。娜佳由俄罗斯姑娘安娜·尼拉洛娃扮演,19岁的安娜有着俄罗斯少女的青春与健美,身材高大,一头标准的俄罗斯族栗色长发,俊秀的脸上透着一丝内在的刚强,还经常掠过一缕顽皮挑逗的微笑。面对裸镜,安娜说:我觉得这个镜头非常美,美中不足的是我有点胖。俄罗斯女演员的开放程度可见一斑。让我联想到小时候看过的前苏联电影中大量的女性胴体,可以说俄罗斯女人曾经是我的性启蒙,感谢俄罗斯!中俄友谊万岁!
③ 求一部日本苏联战争电影(好像是)
《登陆之日》是一部韩国和美国合拍的战争片,2012年7月10日开始上映.由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小田切让、范冰冰等主演,该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身着德军军服的两名东亚人金俊植以及长谷川达夫的故事。
(3)日本人苏联万岁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电影背景是日本殖民朝鲜时期,日本将军之孙长谷川辰雄(小田切让饰)与贫贱子弟金俊植(张东健饰)竞逐长跑,直至奥运选拔。尽管俊植涉险夺冠,却被诬陷违规。愤愤不平的民众与军方发生冲突,最终俊植被充军,他和兄弟们屡遭日军凌辱。
一次野战,俊植意外俘获了专门射杀日军的狙击手斯莱(范冰冰饰)。上将辰雄来前线督战,令俊植受辱。俊值每晚坚持长跑,却被烧了跑鞋,因为不愿做敢死队,索性集体出逃。当俊植看到苏军压境,决定跑回送信。结果,日军惨败,辰雄和俊植被俘。上将辰雄来前线督战,令俊植受辱。俊值每晚坚持长跑,却被烧了跑鞋,因为不愿做敢死队,索性集体出逃。当俊植看到苏军压境,决定跑回送信。结果,日军惨败,辰雄和俊植被俘。
④ 日本步兵大战苏联坦克是什么电影
电影《登陆之日》
(My Way)是一部韩国和美国合拍的战争片,由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小田切让、范冰冰等主演,影片于2012年7月10日开始上映。
⑤ 片中有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俄国人的电影名叫什么
《紫日》
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最后一部,前两部为《红河谷》、《黄河决恋》
⑥ 这是什么电影是苏联和日本打这个画面
这是电影《登陆之日》中间一段描写苏军进攻日本的战争片段,似乎是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
《登陆之日》(My Way)是一部韩国和美国合拍的战争片,由姜帝圭执导,张东健、小田切让、范冰冰等主演,影片于2012年7月10日开始上映。该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身着德军军服的两名东亚人金俊植以及长谷川达夫的故事。
影片的故事背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朝鲜,到三十年代末的蒙古战场、四十年代的诺曼底战场等,几乎横跨了二战的前后。史实中,的确有少部分亚裔士兵包括数量不等的日本帝国陆军纯日籍士兵、朝鲜籍日本兵及来自中国的国民政府军士兵,他们在历经多番被俘后存活下来,这些战争包括苏日国界战争、中日战场、苏德战争、诺曼底战役。该片基于这一史实,刻画描写两名分别为日籍韩裔及日裔士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为生存而奋斗的故事。
⑦ 苏联人和日本人,美国人的抗日电影,最后日本军人杀了那个日本女孩
我看过一部叫《紫日》的,那个日本女孩是个学生,还有一个上发条会放音乐的小玩偶,还有压缩盘饼干之类的。应该是你说的那个
⑧ 使命召唤5里的二战。
楼主你好
第一个问题:
二战时期有火箭弹,而且已经发展出很多种类。如专门用于对地火力覆盖的“喀秋莎”以及美军专用的从辅助作战舰只发射的集束火箭弹;用于驱潜舰上的反潜火箭弹;英国海军舰艇上被称为“UP”的防空火箭弹;装备在交战双方战斗机上的对地支援/对空火箭弹等等。
至于楼主所说的游戏中的火箭弹支援,光从其庞大的落点范围和密度便可直到是从舰艇上发射的。该种舰艇便是被称为LSM(R)--即一种由中型登陆舰(LSM)上装载火箭的旨在在登陆开始前用近距离较强火力压制滩头防御的支援性辅助舰艇。它装备了85个火箭发射器,1门5英寸,2门40毫米炮和3门20毫米炮。
(它的图片请看最后)
第二个问题
楼主所说的水上飞机是着名的PBY“卡塔利娜”船身式水上飞机。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海航集救助,运输,侦查,支援,反潜为一体的高空中滞留时间的大型水上飞机。
以下资料来源于网上
美国联合飞机公司(康维尔的前身)生产的PBY型反潜巡逻机,是该公司可与B—24齐名的两大支柱产品之一,也是世界航空史上久负盛名、产量最高的水上飞机。PBY有一个优雅的别称叫“卡塔利娜”,原是个与公司名称谐音的地名。
“卡塔利娜”的原型机XP3Y—1于1933年10月28日获海军开发认可,1935年3月28日,一号机在水牛工厂正式交付,并进入评价试验。三个月后即获得首批订货,并转往圣地亚哥分厂投入批产试制。1935年10月,试飞中的原型机返厂后重按巡逻机(P)和巡逻轰炸机(PB)的技术要求作进一步改进,同时改装了功率更大的R—1830—64发动机。
1936年5月19日,改进型XPBY—1再次露面,这种以PB命名的飞机在美国还是头一次出现。它从佛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飞抵加州的圣地亚哥,创造水机飞行距离5550千米的世界纪录。
首架批产机PBY—1于1936年9月出厂,1937年5月交付部队,10月5日在VP—11F中队正式服役。
全金属结构的PBY有一个水上安定性良好的宽矮而修长的机身和高置于流线形翼台上并带有支柱的大面积矩形整体高单翼。两台R—1830系列“双黄蜂”空冷活塞发动机紧挨着安装在中翼上,能减少单发停车后的偏航力矩。翼尖有一对可收放浮筒,飞行中可兼作端板。机头为多角形轰炸瞄准舱和前炮塔,稍后为多人驾驶舱。后机身背部两侧有两个巨大的蛋形全透明观察舱兼炮塔,是该机特征之一。机身下方为双断阶艇底,其尾部设可伸缩炮塔。PBY的后期型号还改装了雷达、探磁器和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全机拥有7.7毫米、12.7毫米机枪4~5挺,可在翼下挂弹2吨或鱼雷2条。
继原型XP3Y—1和生产型一号机XPBY—1之后,PBY又发展出十多种改型,主要是:PBY—1,1936年10月5日服役的第一种生产型。
PBY—2,装备稍有改动,1937年5月服役。PBY—3,改装1000马力的R—1830—66发动机,最高时速增至307千米,1937年11月服役。PBY—4,发动机改用1050马力的R—1830—72型,机身背部用蛋形观察舱兼炮塔替代了以前的两个滑门式射击窗。机枪口径也改为12.7毫米,最高时速317千米,转场航程7125千米。
PBY—5服役于1940年9月18日,战前曾为加入“中立巡逻”预购过200架。发动机改用1200马力的R—1830—82或92型,立尾后缘改直线,装甲强化,油箱可防弹,尾部下方改装伸缩型小炮塔,虽燃油量减至5580升,但仍因总重增加而导致飞行性能下降。—5A是装有起落架的两栖飞机,1939年11月22日试飞,1941年底服役,其陆军型叫SA—10。
PBN—1“诺麦德”1941年海军菲拉蒂尔弗亚飞机厂用PBY—5进行修形改进后的产物。立尾升高,艇身和浮筒重新选形。中翼内设整体油箱,最大携油量7890升,机头改用12.7毫米机枪的新炮塔,还改良了飞机结构及电气设备,1943年2月服役,生产出156架,其中138架援苏。
PBY—6A是1944年4月至1945年4月间在新澳林兹工厂生产的改型。机头和立尾同PBN—1,装甲减少206千克,发动机同—5A,并设起落架。驾驶舱顶部装有雷达,因总重增加导致飞行性能下降。曾有48架援苏,75架供应美陆军,即OA—10B。
“GST”是苏联于1938年引进技术仿制的型号,改用M62发动机,1939年试飞,生产过几百架,成为战时苏联水上飞机主力。
此外,加拿大毕卡斯飞机厂从1943年4月开始仿制过379架PBY—5A,返销给美陆军的230架救护机称OA—10,内183架一度移交海军,即PBV—1A。波音加拿大公司从1943年5月开始仿制PBY—5,改称PB2B—1,共240架,后又仿制PBN—1,改称PB2B—2,共362架,大部援英,即“卡塔利娜”4B和6,其余售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装雷达。
“卡塔利娜”总产量(苏联除外)为3290架,其中892架是仿制型,创水机最高纪录。
第三个问题:
万岁冲锋(万歳突撃)的确存在。楼主觉得生疏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在中国,我们称之为“玉碎”。
日语原文玉砕
散华
假名ぎょくさい
さんげ
罗马字gyokusai
sange
它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旧日本帝国军队在和与之装备和火力支援比差距悬殊的美军作战时使用的“终极武器”。由于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广泛采用跳岛战术,使得驻守岛屿的日军陷入没有补给没有援兵的孤立状态。绝望的日本人在遇到高度机械化的美军部队时可谓很少有优势可言,当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被美军拔除,后路被美军切断时,日军便采用万岁冲锋的方法进行“总玉碎”
以下资料供楼主参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方总部用“玉碎”表示自杀式攻击或誓死战斗的策略。“散华”是同义词,代表“像樱花一样散落在地”,代表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追求的境界。
1943年5月29日,驻守阿留申群岛阿图岛的日本守军约2600人经过激战,全部阵亡。当时日本军方考虑到“全体阵亡”的说法对于国民的精神打击过大,为了激励士气,便首次在报道中使用了“玉碎”一词。
日军主要的玉碎战役有:
*1943年5月29日:阿图岛战役
*1943年11月22日:吉尔伯特群岛战役
*1944年2月5日:马歇尔群岛卡瓦加雷环礁战役
*1944年2月23日:马歇尔群岛布朗环礁战役
*1944年7月3日:比亚克岛战役
*1944年7月7日:塞班岛战役
*1944年8月3日:天宁岛战役
*1944年8月11日:关岛战役
*1944年9月7日:拉孟战役
*1944年9月13日:腾越战役
*1944年9月19日:安高尔岛战役
*1944年11月24日:贝里流岛战役
*1945年3月17日:硫磺岛战役
第四个问题:
苏军虽然整体作战效率(即多军级,多兵种间合同作战能力)低下,然而由于苏联政治工作到位(军队建制中有政委逐级存在),故苏军士气高昂。然而苏军的装甲部队装备较德军处于劣势,苏军主要的装甲力量(后期
)T-34-76型坦克无论在装甲或者火炮威力方面都不如德军同时期的黑豹和虎系列坦克。然而得益于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大量的苏联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以及高昂的士气,便使苏军轻而易举地克服了个体装备上的劣势。但远远不能达到以一挑十的地步。
在四年的卫国战争中,在经历过清洗后的苏军迅速成长为擅长于大平原大纵深作战的队伍,虽然其大规模作战方案仍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其摩托化集群的作战能力已令人叹为观止。历史上在冷战时期达到成长尖峰的苏联军队是唯一能与高度机械化的美军相抗衡的军队,然而在二战时,尚未做到全军摩托化的苏军较美军的单兵素质,装备质量以及支援力量还有较大差距。
第五个问题:
本人热衷于二战时期的东线战场已经有些年头了。我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客观的看法是: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由于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可妥协的隔阂与尖锐的意识形态差异,此种区别在武斗中便表现在德军在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实施了诸多暴行(即种族灭绝,枪杀俘虏以及撤退时“摧毁一切”);同时也表现在在苏联强大的政治机器的运作下,苏军对于德军,德国乃至德国人几乎变态的妖魔化的仇视。
根据纳粹当局在1941年中下旬出台的《政治委员条令》(即对于俘虏的苏军中的政治工作人员,包括政委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不经军事法庭审判直接处决)也因为这样交战双方自然都没有善待对方俘虏的习惯。相信楼主在游戏中听到最多的便是“复仇”“血债血还”。不论是德国的党卫军枪杀苏军俘虏抑或苏军枪杀德军俘虏,都已经成为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规则和潜规则。更有甚者,苏联的宣传机器更是爆出:杀死德国人,不停地杀死德国人”的口号激励士气。颇受苏联官兵喜爱的苏联诗人爱伦堡更是以笔墨不停地重复着杀死德国人的信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兵员素质不高的苏军枪杀俘虏自然正常。
以上。
由于这是美军半路出家从登陆舰改装的火力舰,故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关于它的一点信息..还好我回忆起以前看过的一本英国人写成的书,里面有关于它的插图..找到一并奉上~绝对的极品~~
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晰辨认出遍布甲板上的密密麻麻的火箭发射器
⑨ 请问有部关于日本战俘在苏联西伯利亚的电影 叫什么名字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
⑩ 电影只要想就能是哪部外国电影里面的
普通一兵》是一部表现苏联士兵在卫国战争中英勇献身精神的影片。而承担将其译制成汉语任务的则是一群完全没有经验的门外汉。他们来自东北解放区的各个文艺团体。其中部队文工团员出身的话剧演员袁乃晨担当了中国第一部译制片导演的重任。剧本翻译是孟广钧、徐立群,主要配音演员为群众演员张玉昆和吴静。着名演员凌元担任剧务工作。这些译制片的开拓者们反复尝试,甚至想出了很多土方法,终于在8个月后完成了译制工作。同时,他们也为译制片积累了最初的经验 。例如影片中苏联红军冲锋时高呼“乌拉”(万岁),但中文的“万岁”却无法与人物的口型吻合。最终,他们想出了用“冲啊”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