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产业转移日本怎么办

产业转移日本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2-07-05 23:47:25

❶ 探日本产业转移之因, 思中华强国之路。(10分)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

(10分)
(1)削弱 (降低)
(2)提高(上升)
(3)国内
(4)价格数量
(5)太平洋海外
(6)知识技术知识技术海外
(7)略

❷ 日本的产业转移早在什么时候向海外转移最初转移的产业是什么

最初转移的产业是制造业,大概在70年开始吧。

❸ 国际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共同成为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主体力量
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同时,随着全球整体产业结构水平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已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也并不少见。在产业移出国的行列中,既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也有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外移,中国、东盟等也纷纷加入到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行列中。新兴工业国在国际产业转移链中往往身兼产业承接方与产业转移方两种角色,成为现代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现象。
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前提是其自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即发展先进产业以替代向外转移出去的相对落后产业。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新兴产业往往都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受研发投入、研发时间、技术革新等方面的制约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处于最高梯度的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技术革命。虽然从总体上说世界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正逐渐缩短,但最高梯度的产业转移相对于低梯度的产业转移来说间隔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所遇到的困难会更大一些。处于产业梯度顶端的发达国家如果在产业外移后,没有新兴产业产生、替代或产生迟缓都会导致其产业发展的停滞不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在向东亚国家进行最近一轮产业转移后,由于新的产业未能及时出现代替原有产业,出现所谓“产业空心化”现象以致引发经济衰退。因为在当时日本的产业梯度已接近全球产业梯度的顶端,它很难再吸收美国转移出的产业;美国当时刚刚进入“信息时代”,其新兴IT产业不会向外转移,其原有产业大多与日本接近甚至已被超越;同时日本自身又在新兴产业研发上遇到了困难;因此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后,产业升级难以为继就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所以尽管有金融危机、大企业集团问题、经济泡沫等因素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缺乏新兴产业形成的“产业空心化”是导致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严重衰退的主要原因,而非日本经济学界有人认为的是日本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结果。

❹ 日本产业转移在60年代至90年代是什么产业类型

1.日本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外资法》、《外汇法》、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等产业政策的实施,成功地将吸引的海外投资及国内的私人资本引向大型工业设备领域。凭借积极的设备投资,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迅速转化为以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为核心的结构形式。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之快,无论是从整个产业还是从制造业,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系数都远远高于欧美主要国家,说明其结构变化剧烈。

2.日本制造业产业国际转移的演进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钢铁、电力、机械和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设备投资向巨型化、大容量化发展,增强日本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特别是高档家用电器等)尤为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产技术上达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后,日本的对外贸易继续大幅度增长,在对外贸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顺差局面,并呈稳定增长趋势。外贸顺差的结果导致了日本资本输出的迅猛增长。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日本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范围遍及轻纺、化学工业等,由于日本资源匮乏,缺乏重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品,所以,对采矿业的投资比重最大。日本向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先进的采矿技术和资金,再将生产出的矿产品返出口到日本国内,扶助重工业的发展。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开始快速增长。
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冲击”、石油危机、总需求增长的减速使日本国内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条件逐渐丧失。日本重工业遭严重打击,耗能型的重工业向节能型改进,同时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于贸易摩擦,如北美和欧洲汽车市场的案例,而将生产转移到海外。三是由于日元汇率走高而将生产向海外转移,特别是电气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商,为寻求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纷纷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和中国。四是为了开拓需求增长潜力大的市场(如中国)而将生产设施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一时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欧洲。

4.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人口高龄化社会问题加深,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消费品市场增长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币值极不稳定。上述种种因素导致老的组装加工业在日本渐失生存与发展的比较优势。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装加工业开始加快向海外转移步伐,转移的方向是欧美和东亚。

5.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直接投资的重心已转移至东亚和中国。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日本对欧美投资不断减少,对东亚投资却逐年上升。自1993年开始直接投资表现为“清一色亚洲格局”。日本对亚洲的投资虽然在整体规模上不如其在美、欧的投资,但始终保持比较平稳的上升态势。这是因为日本在美、欧的投资存量很高。日本对亚洲海外投资的案例数在整体上高于日本对美、欧的投资案例数。这就表明,由于近年来东亚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东亚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亚洲吸引日资的能力有了显着的提高。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对亚洲投资的案例数与日本对欧洲海外投资案例数的变化趋势成显着的反向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日本一改以往利用丰富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活动,开始转向偏重于注重亚洲需求的快速增长和转化。此外,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海外投资,在产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间分工方面获得了实质性发展,并有将部分产品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东亚、中国的趋势,而非欧洲、北美。

❺ 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不利影响

标准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所获得的利益如果大于在国内损失的雇用者所得,投资母国则获得利益。笔者至今也是这种观点。但是,如果许多不利条件重合,投资母国也有可能遭受损失。遗憾的是,像电机产业这种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出口产业,最近迅速将出口基地转移至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似乎是迎合了这些不利条件。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制造业生产向海外转移,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积累等经营资源的投入场所将由国内转向国外。如有关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经济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经营资源这一生产要素的海外转移,将降低无法在国际间进行转移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的报酬,引起经营资源以外的可以在国际转移的生产要素(资本等)的向国外转移。向海外转移将提高经营资源的报酬(企业利益)。如果具备一定条件,比如本国是“小国”(指国际价格将不因本国的经济活动变化而受到影响)、实行完全竞争机制、没有产业集聚效应等,由经营资源报酬的增加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大于由于实际工资的减少所引起的负面效应,投资母国的经济福利水平将得到提高。

下面尽量以简单的数值例子就提高投资母国经济福利的机制进行直观的说明。假设每年创造30兆日元附加价值的某机械产业转移到了中国。过去,在该产业的就业人员为400万人,每人年薪为500万日元,雇用者所得为20兆日元,其它10兆日元为利润(营业剩余)。如果该产业在中国雇用800万名工人,每人年薪折合日元为25万日元(假设其生产效率为日本的一半),可以维持和以往同样规模的生产。假若该产业的销售额和附加价值总额为30兆日元不变,那么转移至中国后的利润为30兆日元减去在中国的劳动成本2兆日元,等于28兆日元,即利润增加了18兆日元。这时,假使在日本失业的400名职工找到新的工作岗位,其年薪在50万日元以上,则职工的整体损失低于18兆日元,决定日本经济福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纯收入的价值总和)将增加。

相反,用以上方式也可以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产向国外转移会降低投资母国的经济福利。向国外转移的企业在降低劳动成本后,其利益没有相应地增长,而取代转移至国外的产业为失业者提供重新就业机会的其他产业,其劳动生产率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投资母国则有可能陷入贫穷。

90年代以后,日本直接投资的特点是,以电机产业为首的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的出口主导型产业,纷纷在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投资建设工场,作为出口基地。实际上,这种投资特征与下文所述使投资母国贫穷化的直接投资的条件相符合。

(1)日本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 前面的数值是以该机械产业的产量在转移至国外后不变为假定条件的。但是,在日本企业之间的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随着整个产业的生产向国外转移、生产成本下降,将出现价格下跌竞争,产量会逐步扩大。另外,如果竞争只限于日本企业之间,即便生产成本下降,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的企业手中抢夺市场,所以,产业整体的销售额不会得到太大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受益的只是中国的工人以及由于价格下跌而受惠的全世界消费者(向国外转移的产业如果是零部件产业,则投资企业也能受益)。该产业的利润在打入国外市场后,也有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稍微专业一点的说法是,比如,在需求价格弹性接近1,企业之间实行垄断性竞争,加价率不变的情况下,则会出现这种现象)。近几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当地法人的产品销售利润率指标反映了日本国内经济的萧条,许多企业在国外的利润率超过了其在国内的利润率。但是,我们并不能认为其利润增长与劳动成本的降低具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如果将以上观点和标准教科书的假定进行一下比较,则可得出日本在该产业并不属于“小国”,所以直接投资将有可能引起贫穷化的结论。而且,假若日本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而不仅日本企业,同时欧美企业也纷纷进入发展中国家,日本也会因为国际性价格机制被破坏而陷入贫穷。在这种场合,日本将不是因为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本身,而是由于国际性价格机制被破坏(国际经济学术语中的“交易条件恶化”)而走向贫穷。

(2) 出口型直接投资 如果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回避贸易障碍以打入当地市场,那么通过扩大市场,能够提高利润。但是,如果是出口型直接投资,而且是日本企业之间的竞争,那么,整个产业的市场则难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1)中所述,利润提高的幅度不会太大。比如,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日本不同,其面向当地市场的性质比较强。

(3) 出口主导型产业向国外转移的意义 出口主导型产业向国外转移时,并不是什么产业都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重新就业的岗位。比如,不能因为医疗·护理产业今后需要400名年薪350万日元的就业人员,而认为劳动者的损失是6兆日元(20兆日元减去14兆日元)。日本不可能停止从国外进口粮食和原油等,因此,在失去了出口主导型产业之际,必须有能够取而代之的出口产业出现。

不远的将来,这种出口产业的交替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失业率提高将降低实际工资,减少雇用者所得。如果出口主导型产业消失,贸易收支顺差减少,日元将会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元贬值将增高进口产品价格,降低实际工资,实际上和工资下跌具有同样意义。与目前的出口产业相比,取代它的出口产业的生产率越低,其工资下跌和雇用者所得损失的规模将越大。

问题在于取代目前出口主导型产业的出口产业(现在服务贸易规模正在扩大,因此服务产业有可能像美国那样发展成出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到底有多高。比如,假使与上文所述在国内市场消失的该机械产业相比,取代它的出口产业(如原材料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前者的一半,那么,在实际工资降到其一半之前,要实行相应调整。目前日本很难出现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的新兴出口产业,雇用者所得损失的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

笔者并不认为:目前日本已具备以上所有不利条件,对外直接投资正在使日本走向贫穷。因为上述模型分析是为了阐明论点,而采用了 非常单纯的假定而在具体应用于现实时则必须谨慎行事。假使日本消费者和零部件采购企业是价格崩溃所产生的利益的主要受惠者,或许就不会走向贫穷。

❻ 产业转移为什么会使日本的国内市场萎缩

因为产业转移会导致一系列供应链都发生转移,所以产业转移的确会使日本的国内市场萎缩;
打个比方,日本的汽车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国或东南亚,因为就近采购能使成本降低的缘故,那么汽车所用的零件,钢铁,配套装备也会采购当地产品,这会减小日本国内的相关产业的市场,从而导致国内市萎缩。

❼ 日本都向哪些国家进行过产业转移 怎样转移的 有什么政策

1。扩内需,促消费,由外需,投资拉动转变为内需外需,消费投资共同拉动。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平衡发展
3,平衡区域经济,破除城乡二元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由依靠资源消耗的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

❽ 日本的工业已经逐步向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以外的什么和什么转移

日本的工业已经逐步向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以外的内陆和西部转移。日本的领土有岛屿组成,内陆面积很小,接受不了多少产业转移。日本扩大海外投资,把大量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去。

❾ 日本真的会因为地震而出现产业转移

核心技术肯定会向中国转移相当一部分,毕竟现在日本的人工费用和税收都位于世界前列,企业根本无法承受。
产业转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毕竟中国的厚黑学理论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
很多看中国新闻的人都觉得中国很爱好和平,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势。事实上,有很多事情,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报道过,例如掠夺非洲资源等等,以至于某些中国人总有种被迫害狂的感觉
如果日本把东北地区所有的工厂都转移至中国,日本的失业率可能会达到10%
而且中国这些年的技术创新在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
日本的技术在被中国引进后5年左右就会被超越

❿ 日本产业转移为何刻意避开中国

中国既是日本汽车等产业最大的海外销售市场,也为日本产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日本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似乎应是中国,早前一些分析员甚至翘首期待日本产业大转移能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外部动力。但是,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分析称,中国不会是日本产业转移最大的受益者。那么,日本为什么要战略性地避开中国? 中国风险(ChinaRisk)这一概念,在日本国内并不算新鲜。日本早稻田大学经营学教授林志行称:日本人目前最担心的‘中国风险’是行政干预下中国经济运行上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行政干预本身。日本庆应大学神保谦教授认为:从宏观层面上讲,首要的‘中国风险’是中国经济走向不明朗,中国经济是在过度行政干预下运行的,并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这导致产业界和学界按照基本原理和要件来预测中国经济时,经常会出现预测错误(因而)警惕性会高很多。 另外,在微观层面,日本产业界最警惕的无疑是核心技术的流失。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海外调查部中国东北亚课课长真家阳一分析称:按照惯例,日本产业界在全球布局时,一般都只把中低端环节放在海外生产,高端精密科技领域往往是放在日本国内的,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技术泄露,同时避免转移到海外后,可能出现的不可控因素。 陈言说:在日本人的潜意识里,想到中国就想到‘污染’、‘腐败’这样的词。但污染、腐败等诸多社会弊端,对日本产业是否转移到中国所起的影响是有限的,最为糟糕的是,在日本产业界的潜意识中,他们把中国更多地和仿制、狡猾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让日本产业界无法释怀的是中国高铁处处仿日。包括外观在内的很多方面都极像日本新干线的中国高铁,被日本产业界习惯性地称为准新干线。日本新日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层透露称:中国决定大举推进高铁建设后,日本和德国为了中标,推进高铁技术出口,竞争异常激烈。中方对日、德采取忽冷忽热战略,交替性亲近一方疏远一方,最终从日本和德国技术人员处获得大量技术信息。日德两国厂商如同相争的鹬蚌,得到的实质性好处很少,却都有不同程度的技术泄露。 除了极力规避中国风险外,日本产业界也高度警惕中国冲击(ChinaShock)。据笔者观察,日本国内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只有两种比较极端的声音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崛起论,很少能听到较为理性的声音。 在中国崩溃论方面,最近的一次中国冲击是2010年上半年风起云涌的罢工潮。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内,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一大比较优势,且几乎是绝对性的比较优势,对劳动者实行铁血式管理是中国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在中日经济学界、企业界都存在普遍共识。 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廉价劳动力会逐渐变为仅是相对优势之一而已。在2010年的罢工潮中,约七成罢工事件发生在日系工厂,消息传到日本后,成为日本国内持续关注的焦点。参与解决广州本田罢工事件的知名律师村尾龙雄对笔者表示:在华日系企业负责人的思维仍有些僵化。罢工事件发生后,他们给政府打电话,希望像以往那样依靠与政府长期建立的‘关系’,迅速以行政手段解决。但仔细观察便知,在2010年的罢工事件中,中国政府机关基本上持中立的态度,想靠行政镇压手段解决,已越来越不符合现实了。 在罢工潮的冲击下,日本国内认为北京模式趋向终结、中国比较优势正在丧失的声音渐强,呼吁日本产业界不要将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中的舆论也在日本国内空前高涨,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海外产业重心从中国布局转向东南亚布局,成为日本产业界的热门话题。 与中国崩溃论相对应的是中国崛起论,这种论调从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带来的中国冲击中体现了出来。 钓鱼岛撞船事件对日本产业界所造成的冲击效应远比想象中严重。当时中方采取中断稀土出口、强化通关限制等一系列经济反制措施让日本产业界着实体会到了切肤之痛,使得日本经济过度依赖中国的现状暴露无遗,这也促使日本产业界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中国风险、中国冲击演变成经济上受制于中国的同义语,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威胁论的味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产业转移属于迫不得已之举,且涉及许多高端产业和高精技术的转移。在日本,联合东南亚、南亚诸国共同应对中国的岛链制华战略,虽然最近几年很少见诸报端,但这种思维和战略设想在政界及产业界却是根深蒂固,将技术转移至同样拥有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东南亚,恐怕要远比转移至中国更具有战略价值。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2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6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6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3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9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42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7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7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1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