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日本臣服
① 信长之野望16怎么臣服
比较弱的势力,攻打他,有时会请求从属,3年后才可以吸收。
大名有一个分级,最高是S级,然后是A级。等级为A和S的都不会从属。比如伊达政宗等级是S,就算他弱到只剩一个城,也不会从属其他家。部分志效果,让其他势力容易从属,可以让等级为A的大名从属
首先大名格付不能是s,s级大名绝不会臣从。其次实力要比他强很多,具体多少不知道,但是这个实力主要看兵力而不是领土大小,你占了半个日本兵力只有几千人是不行的,反过来说你就几座城但是兵力几十万也可以让他臣从。
② 白江口之战真的让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吗
是真的让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当时我国的军力远强于日本,白江口之战更是让日本再也不敢冒犯。
③ 历史上真正让日本人臣服的是隋朝是吗
中日早在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交往,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至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这延续二百余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时期,组织、规模、目的、交通路线都有很大变化。
前四次为第一期,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长安。
第五和第六次为第二期,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日本失败,撤回军队,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务悰、刘德高相继来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为了送刘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为了修补白江口之战造成的唐日关系裂痕而派出的。
这两次遣唐使除了显示实力外最主要是震慑,而且当时的日本政局并不稳定,从661年7月齐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号中大兄皇子即位,这几年中日本‘群龙无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称制’的方式处理朝政。日本吃了败仗后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而唐朝为了震慑日本,才继派出使者郭务悰、刘德高来日。
第七、八、九、十次为第三期。
第十一、十二、十三次为第四期,这一时期的遣唐使在外观规模组织上不弱于第三期,甚至有所超过,但在精神上已是强弩之末。此时唐朝正是安史之乱之后,内有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之争,外有回纥、吐蕃等的入侵,国势江河日下,文风逐渐衰颓,而日本则是凡可汲取和借鉴的已大体输入完毕,贵族们也丧失了出没波涛追求唐文化的热情和锐气,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经费,日本政府也深感财政日益无力支付,故于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决定。
中国在魏晋时期对日本的卑弥呼女王进行了‘金印紫绶’,此时的日本由百十个小国组成,中国只封绶了一个王并不能够说整个日本都臣服于中国。
隋至初唐,中日交流日益频繁,日本派遣医官惠日、福因等赴中国求学,623年(推古天皇三十一年,隋恭帝皇泰元年)惠日等人回来报告说:“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卷2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大唐国为蓝本来建立‘法式备定’的天皇制国家”。从此,日本通过“全盘唐化”开始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革命——大化改新!
④ 日本真是轻易投降的吗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二战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光是参战的国家就达到了64个,而中国也是在这段时间经历了无比残忍的血历史,日本人在我国的土地上杀烧抢掠,无恶不作,还试图在三个月的时间把整个中国都完全吞并下来,而这种妄想很快就被现实给打断了,他们太狂妄了,甚至还去偷袭珍珠港,于是美国也被激怒,最后放了两个原子弹结束了这场战争。
但所谓的政变也只是日本天皇的一个手段罢了,想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激进派,把自己撇出去,让其他国家对自己表以同情,激进派没了留下的就是主和派,所以投降也是顺理成章了,可是在第一份投降诏书上绝口不提自己侵略做的事情也不说自己是投降的,是在九月二号的时候,第二份投降上才说清楚。
所以当时的日本天皇在日本投降的前一天晚上解决了日本国内的政变难题,才让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变得那么的顺利,拯救了日本民族。
⑤ 日本国曾被中国哪一朝代彻底打败并臣服
唐朝。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一战决定东亚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人民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为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村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最为兴盛,彪炳史册者很多。遣唐使作为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政治上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丰富的典章制度,他们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⑥ 白江口之战让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吗为何
663年,唐高宗派军援助新罗,与百济、倭国联军大战白江口,最终唐新联军取得了这次白江口之战的胜利。
此次战争影响深远,倭国方面很长时间内不敢再主动和中原国家开战,并积极派遣使者来中原朝廷学习,但并不能说白江口战争的胜利让日本从663年直到1592年臣服了900多年。
唐初时有三个不同的国家占据朝鲜半岛,以高句丽实力最强,并且和中原国家敌对,而百济依附高句丽,新罗与中原交好,两国经常攻打新罗。
663年,新罗被攻下数座城池后,向唐廷求救,唐朝派军出征朝鲜半岛。
此后日本两次下令斩杀元朝来使,忽必烈震怒,但当时元军不宜再多拉战线,只得暗中筹划再次攻日。忽必烈在1279年攻灭了南宋,中原再无大的后顾之忧,处理了其它事情后,再加上此前隐忍多时,不久便在1281年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但日军顽强抵抗,借助各方面优势,最后大挫元军,第二次征日失败,此后忽必烈因为其它战争和国力等问题未再继续对日作战。
1592年(明万历年间),即白江口之战900多年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四月开展了对朝战争,明朝也对日本开战。因为之前有了中间元日战争的插曲,所以不能说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臣服了900多年。
⑦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元朝末年在政府黑暗统治下,渐渐走向衰败,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最后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自此成为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取消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放弃征讨日本,并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如果朱元璋执意讨伐日本,说不定会步元朝的后尘,选择量力而行、发展经济才是王道,穷兵黩武会把国家推向万丈深渊,让百姓苦不堪言。
⑧ 白江口之战让日本臣服了九百年吗为何呢
白江口之战,也称白村江之战,此战是中日两国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历史上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
可以说它事实上奠定了此后900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格局。
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900余年间,日本未敢再次对中国开战。
其二、白江口之战,确实打痛了日本的军人,提到此战,他们就有畏惧感,不敢轻言战端
663年,日本朝廷为恢复威信,一举解决内外的困难,决定举全国之力出兵朝鲜。
当时的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军事力量因此锐减。
此年的8月,唐朝和新罗军队包围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惨烈的白江口海战从此拉开序幕。
唐朝名将,河南省尉氏县人刘仁轨,是汉章帝刘炟之后,就是这个刘仁轨率领明军海军,先行来到了白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