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的日本有多少军官
❶ 抗战时期,日军中的“大佐”可以带多少兵
现如今,“抗日剧”仍然是电视荧屏上的热播剧,在这些抗日电视剧中,观众经常能够听到一些与日军职位有关的称呼,比如上将、大佐、中尉、少尉等诸如此类的称谓等。在以上这些称谓中,抗日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当属“大佐”,凡是出现在抗日剧中的大佐,必然都是日军中最厉害的角色之一。大佐身边不仅会有一堆人保护他,这些人也往往是侵略战争的真正指挥者。抛开影视剧不谈,真实历史现状中的日本大佐究竟可以带多少兵?为何日军中有些军官宁愿不当少将都要争当大佐呢?
日军大佐
当然,想要担任日军连队指挥官的大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所指挥的联队是一个师团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大佐必须具备洞察全局的长远战略眼光,以及非常优越的军事素养。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在这一场血腥的侵略战争中带领部队走向胜利,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许多抗日电视剧中,日军中最大的反派角色一般都被设定为大佐。
❷ 问下:有知道抗战时期日本的军官分级么、
日本的军官分为师团长、旅团长、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
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
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
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
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
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
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
及其他部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
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
(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
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
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
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
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
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
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
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
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
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
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
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
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
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
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
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
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
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
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
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
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
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
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
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
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
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
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
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
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
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
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
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
(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
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
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
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
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
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
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❸ 抗日时期日本的一个小队、中队、大队分别是多少人
1、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队长军衔是少尉或者中尉。
日军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2、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是180人,队长军衔一般为大尉。
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日军的一个标准的180人的步兵中队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3、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大队人数是1100人,大队长的标准军衔是大佐。
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
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中队只有8 挺);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炮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炮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3)抗战时的日本有多少军官扩展阅读
1840年日本从中国鸦片战争失利中得到教训,看到了改良“兵制与兵器”的重要性。1853年6月,美国军舰炮击鹿儿岛。第二年,英、美、法、荷联合舰队又向下关轰击。
日本蒙受耻辱,决心急起直追,效法欧美,改良兵制。当时日本还处于幕府时期。幕府决定仿照西洋军队,组织洋式兵队3个大队,包括步、骑、炮兵共计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规定陆海军将校的阶级"。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设立的西欧式军衔制度。
明治维新以后,天皇根据兵库县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议,建立起中央直辖的军队,分为陆军和海军两个军种。大元帅为最高统帅衔,授予天皇。当时的日本宪法规定,天皇为陆海军之统帅,全权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并宣战讲和及宣告戒严,凡有重要之军事,皆亲裁之。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共授元帅31人,其中,陆军17人,海军13人。
❹ 日本侵华日军有多少人
有近200万人。
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数次大规模会战,到武汉会战结束,基本稳定了战局。进入相持阶段后,又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十多次会战,并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沉重打击了日本速战亡华的迷梦。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政府军兵力最高时达500万人。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
(4)抗战时的日本有多少军官扩展阅读:
抗战时期中日军事力量对比: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因为中日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是非常惊人的。
从经济基础角度看,日本每年的工业产值相当于60亿美元,中国当年的经济产值也就13.6亿美元,日本当年的钢产量是580万吨,而中国当年的钢产量只有4万吨。
日本当年煤的产量是5070万吨,中国是2800万吨。中国那么多的煤,只有日本的一半多一点。日本的石油储备169万吨,中国的石油只有1.31万吨。
铜呢,日本是8.7万吨,中国只有700吨。飞机,日本每年可以造1580架,当年就能造这么多,中国一架也造不了。
大口径的火炮,日本当年生产了744门,中国连一门也造不了。日本当年造了330辆坦克,中国一辆也造不了。汽车,日本当年造了9500辆,中国也是一辆造不了。
军舰,日本当年生产的军舰是52400吨,中国一吨也造不了,也就是说当世界进入这个机械化军事时代的时候,中国居然不能生产任何一种机械化时代的主战兵器,坦克、飞机、军舰、大炮都不能造,那么无论是经济形态、技术形态还是军事形态,日本都已经遥遥领先中国一个时代。
具体到双方军事实力的直接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差别就更大。卢沟桥事变以前,中国海军,中华民国的海军两万五千人,装备舰船是66艘,分为巡洋舰、轻巡洋舰、运输舰、练习舰、鱼雷艇等等,总吨位只有57608吨。
而日本海军截止到1937年,它拥有舰船285艘,总排水量达到115万吨,比中华民国的海军整整多了110万吨,日军的海军编成是12.7万人,当时的编成,有4搜航空母舰,航空母舰是6.9万吨,将近7万吨。
水上飞机母舰2艘,3.1万吨,战列舰9艘,27万多吨。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练习舰1艘,一个练习舰就有1万吨排水量。
潜水母舰5艘,还有布雷舰、海防舰、炮舰等等,一大批的军舰还在建造。其中在建造的两艘战列舰,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大和”号和“武藏”号。
一艘军舰的排水量就在7万吨,也就是说日本一艘军舰的排水量相当于整个中华民国海军海军的吨位,这就是双方当时海军的差距。
在抗战爆发的时候,当时民国空军能够投入作战的飞机,只有200余架,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00多人。
可是日本呢?每年生产飞机是1500多架。战略后期进入极限动员以后,日本每年能生产飞机一万到两万架。
当中日进入全面交战以后,日本的海陆军航空兵总共有飞机2700架。它还有舰载飞机,大量的舰载飞机。
陆军战斗力差距就更大了。从人口上看,当时我国是四亿多人。熟悉战争史的读者都知道,自从拿破仑战争以后,各国实行的都是平时少养兵,节省经费,多储备预备役的兵力。当时中国正好相反。
平时养兵,民国的时候养兵170万,四亿多人的一个国家,养兵170万。当时国民党的现役的步兵是182个师,还有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加上还有6个独立旅、炮兵4个旅等等。
当时中国的预备役,只有150万人。以当时中国人口数量这么大,可是只有这么少的预备役的部队,说明动员能力非常差。
那我们再看日本,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候,日本的人口为九千万,日本把它统计的是多少人呢?大概是9000万人左右,日本当时养的常备军38万人,变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还有5个野战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还有一些守备部队等等。
日本有一个规定,就是凡是17岁到40岁之间的男子必须服兵役,也就是说战争一旦发生,它可以动员的参战的兵力达到一千万人。
其中受过军事训练,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的人,最后达到将近450万。它前面28万人,到最后侵华战争爆发的时候,迅速补充了几百万人。
日本,当时的军事动员体系,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效率极高。日本可以利用朝鲜到华北的铁路网,而且它掌握了太平洋,特别是西太平洋的海军优势,把兵员运到中国,运到朝鲜,很快就能输送到中国的腹地。
当时有一个统计,就是它从朝鲜每星期可以运两到三个师,从朝鲜运到满洲,每星期运两个师。在华北战场,日军可在开战的八到十天,由本土直接运来两到三个师团。
在沿海战场,日军第一梯队用两到三个师的投入,就要一个星期。而后呢,再续加同样的兵力,八至十天,非常快。
一个中国将领曾对日本有这样一个判断,事实上在后来的战场发展中,就是这个样子。它的动员能力甚至还超出了中国政府的预见。
再就是在兵员的训练上,同样中国和日本的军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当时中国的士兵大多数都是文盲,黄仁宇写过《万历十五年》,他在抗战的时候,当排长,据他的记录,他就发现了基层的军官,连点名的花名册都点不了,不认识字。
平时就更谈不上研究战术了,打仗全凭血气之勇,凭冷兵器时代那种动员,那种激励士气的方法。进攻的时候呢,以密集的队形蜂拥蚁附,像蚂蚁、像蜜蜂一样。可是一旦失败,就各自逃散,完全没有战术。
单就射击训练来看,当时一发子弹的价值,在中国相当于7斤半大米,或者是35个鸡蛋。所以平时,由于这个东西如此昂贵,军队在训练当中,舍不得打子弹,一发子弹射出,七斤半大米就没有了,只能是空枪射击,这就导致后来军事训练素质非常低下,枪法不准,在战场上就体现出来了。
由于中国连续失去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以至于抗日战争,乃至 战争中的中国军队,只能是以农业时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对抗工业时代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而不得不承受战场上人员惨重的损失。当然,这场战争中国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主要是精神的胜利、信仰的胜利、民族团结的胜利和东方智慧的胜利,而不是凭借我们自己强大的工业力量和技术力量,而不是直接的物质上的军事实力。
因为历史的欠账,一再错失社会变革和军事变革的机遇,在清朝付出累累白银和山河破碎的代价之后,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又付出了累累的白骨。这是我们永远应该铭记的教训。
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军事训练基础差,经济力量弱小,好多年轻的战士连饭都吃不饱,就要上战场,凇沪会战中,国军经常是上去一个师,基本被打光,然后再补一个师,可以说是人肉盾牌。
中日战争中,中国的优势是人多,幅员广阔,地大物博。能够经得起时间换空间的战略部署,纵深比较长,日本拖得越久越对他不利。
再就是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机枪大炮,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也出乎了日本人的预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日战争
❺ 日本在中国死了多少军官
日军将领死了一百多个,中低级军官很多,应该有几万人。
抗战中,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其中,共有126名日本将官阵亡于与国军会战中。
❻ 抗日战争日本比较出名的将领有哪些
1、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大将,死于美军战机袭击。
2、东条英机: 大将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
3、土肥原贤二 :侵华间谍头目
4、松井石根 :南京大屠杀元兇
5、梅津美治郎 大将 日本第六任关东军司令官
6、坂垣征四郎 中将 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日军第5师团长
7、谷寿夫 中将 日本第6师团长南京大屠杀参与者
8、冈村宁次 大将 侵华日军总司令
9、阿部归秀 少将 日本第32旅团长
10、藤田进 中将 日本第3师团长
排名不分先后,想知道更多的搜索日本甲级、乙级战犯就可以
❼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中国死了多少军官和士兵
有很多种说法。
中国大陆官方的说法是在中国有55万日本军人阵亡。
日本方面的说法是20万日军阵亡。
台湾方面的说法是大约有100万日军阵亡。
美国官方的调查,大约是70万阵亡。
首先大陆 , 大陆的说法本身就很不成熟,建国初期,文献大量南移,日军官方名册也递交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所以我认为大陆的说法只是一种估算。
日本官方 , 日本的说法就更可笑,日本向来是不愿多说自己的伤亡数。在太平洋战场,麦克阿瑟将军就嘲笑日军说:“我现在命令已经全部被日军击沉的美国第七舰队,在海底向东京全速撤退。”
再说这么点阵亡的数量和靖国神社里的牌位数都不成比例。按照日本向来的作风,此说法极端不可信。
台湾的说法,也有欠妥之处,台湾由于撤台太快,根本来不及调查,而且日军为了掩盖战争罪行,在名册中将大量日军人员平民化修改。所以台湾的名册也不可信,最主要的是如果基本按照二战1:3的战损比例。那么日军全军都已经覆没掉了。
美国官方的说法是比较真实可信的,在整个时期美国都有介入国共日三方,获取的情报和资料也是最全面的,并最有时间进行调查,而且按照美国的一贯情况,美国的资料都是比较真实可信严谨认真的。70万阵亡的数量也基本符合伤亡比。
总之,我推荐楼主相信第三方调查的结果。
我也比较赞同,日军在中国阵亡70万的数据。
❽ 日本在中国死了多少将军
日本一共有104名将帅被中华抗日儿女击毙,其中包括一名元帅,4名大将,37名中将以及62名少将。
例如:晋察冀军区部队在黄土岭战斗中,击毙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鲁西军区部队在聊城伏击战中,击毙沼田德重中将。
晋察冀军区敌后武工队在正太铁路娘子关偷袭战中,击毙下田力宣中将;晋冀鲁豫军区冀南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中,击毙饭田泰次郎中将;新四军第7师在无为反“扫荡”作战中,击毙山县业一中将;海南民众自卫队在儋县伏击战中,击毙和田纯久少将等。
(8)抗战时的日本有多少军官扩展阅读:
日军114师团师团长沼田德重中将在淞沪、徐州、武汉会战和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扫荡”作战中,残酷屠杀无辜百姓,是日军中有名的恶魔。1939年6月1日,日军调集第114师团等部,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后期,沼田德重率部对鲁西地区发动进攻。
八路军第115师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副旅长段君毅,指挥部队展开反“扫荡”作战。6月底,伤亡惨重的日军,被迫停止“扫荡”,各部陆续撤退。沼田德重率部于7月16日由聊城向东撤退,途中遭到鲁西军区部队的伏击,伤亡200余人。
❾ 抗战时期日本的军衔怎么分的啊和中国对照的军衔怎么称呼的
日本:根据“陆军定员令”(明治23年11月1日勅令第267号)
旧日军的最小编制是步兵班/分队,记得是8个步枪兵+2个机枪射手或轻迫击炮射手
其上是小队,由3个分队合成,一般为30人,,视情况可加强至50人,相当于排
小队上面是中队,相当于连,一个步兵中队含将校5名、下士10名、兵卒120名、看护手1名计136名,这里的将校是尉级军官,指中队长
大队包括大队部(16名,含战马3匹)+4个中队(各136名)及机关枪中队和步兵炮小队各一
还有一个和大队(小、中大队均为步兵编制)平级的技术兵种编制为连队,一般为装甲兵或航空兵采用
大队的上级是旅团,而旅团可以由连队或大队组成,若是大队,则为旅团本部+4个大队;连队则是2个连队
再往上就是师团了,一个师团下辖三个旅团
基本上到师团级的兵力都以地域划分了如最废柴的第4师团亦称大阪师团
再往上的军基本上就不是一个固定编制了而是根据战役目的编制的例如某某派遣军,其兵力总量不定。着名的关东军实为5个独立守备大队(主要守备南满铁路)和4个师团组成(后增至14个师团)
其军衔基本存在其下对应关系:
下士——伍长
中士——军曹
上士——曹长
少尉——少尉
中尉——中尉
上尉——大尉
少校——少佐
中校——中佐
上校——大佐
少将——少将
中将——中将
上将——大将(最高军衔)
没有元帅军衔,所谓的元帅乃天皇赐予的荣誉称号,无实际军权
各军阶担当的职位如下:大将为方面军司令官、中将为军司令官�9�9师团长、少将为旅团长、中将�9�9少将为各种学校长,大佐为歩兵连队长、中佐为骑兵�9�9战车连队长、少佐为大队长、中佐�9�9少佐为飞行战队长,大尉�9�9古参中尉为中队长、中尉�9�9少尉为小队长�9�9连队旗手,军曹�9�9伍长为分队长。 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衔分为3等10级,即将官3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上尉、中尉、少尉)。
陆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海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空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
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
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
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
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
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
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
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
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
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
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
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
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
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兵: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晋升为上等兵军衔;
初级士官:义务兵服现役期满,被批准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级士官军衔;第一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二期服现役的一级士官,晋升为二级士官军衔;
中级士官:第二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三期服现役的二级士官,晋升为三级士官军衔;第三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四期服现役的三级士官,晋升为四级士官军衔;
高级士官:第四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五期服现役的四级士官,晋升为五级士官军衔;第五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六期服现役的五级士官,晋升为六级士官军衔。
❿ 抗战时期日本共出动多少陆军侵华
日军的基本单位是师团,它有多种编制。在抗战爆发时,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师团)。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二个旅团,旅团下辖二个步兵联队,步兵联队辖有三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一个大队炮小队(二门70mm步兵炮),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师团还辖有一个炮兵联队、一个辎重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四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以及其他部队。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三十六门75mm山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四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120mm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mm速射炮四门),总编制为25000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骑兵旅团(辖二个骑兵联队与一个骑炮兵联队、一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三十六门120mm榴弹炮与十二门75mm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二十四门150mm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十六门100mm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八门150mm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三十六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三十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在侵华战争中,由于作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两种编制。三单位制师团的编制为师下辖一个步兵团,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联队,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四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二十四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到了武汉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战场的扩大与战争消耗,日军越来越多将三单位制师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投入了第一线。因此、日军进行了编制上的调整,将三单位制师团的后勤部队予以补充,使总人数达到了1.5-1.7万人。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总人数达6000-7000人。该编制仅限于一线部队,守备部队仍为原编制。另外又开始将四单位制师团改为三单位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又编组了两旅团制师团。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旅团辖四个步兵大队、步兵大队辖四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八挺重机枪)。师团无炮兵、仅直辖工兵队、辎重队与通讯队,总人数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军又将师团分为甲乙丙三种(此时己无四单位制师团了)。甲种师团有两类、一类为原有的常设师团、总人数为2.1万人,拥有三十六门75mm山炮或野炮。一类为原有的特设师团与三单位制师团,总人数为1.8万人。乙种师团也是三单位制师团、只是没有炮兵联队与骑兵(搜索)联队,总人数为1.4万人。丙种师团即两旅团制师团。同时、日军又出现了独立警备队与独立步兵旅团两种编制。独立步兵旅团的编制与两旅团制师团所辖的步兵旅团相同,人数为5100人。独立警备队下辖六个步兵大队、大队下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无特种兵(在此处、特种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种),总人数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兵力编制做了最后一次调整、大致有以下几点、1、给丙种师团的步兵大队增编一个步兵炮中队。2、将独立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改为辖有四个步兵中队、一个机枪中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人数达1500人的大编制。旅团炮兵则辖有六门野炮与十二门山炮,同时其工兵、辎重部队也予以扩编,使其总人数达8000人以上。3、编组了丁种师团,其编制大体与丙种师团同,但无特种兵。其步兵大队的机枪中队只有四挺重机枪,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以上就是抗战时期日军编制的全部情况了。
三、装甲部队
日军由于当时上层思维模式的束缚,对于军队的机械化认识不够,看不到坦克战术对战争的影响,所以机械化进程远不如欧洲各国。日军装备的坦克是轻型坦克,只是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时刻才研制真正的中型坦克—4型坦克。最初日军的坦克型号是89式,用于我国喜峰口战役,以后被很快的淘汰了,89式是日军第一种坦克。95,97轻型坦克(号称中型坦克而已)只是悬挂不同。94轻型侦察坦克、95式、97式是日军在二战的主要坦克装备,就是现在的影片中经常露面的那些坦克,横扫东南亚的日军坦克也是它们。日军最好的97式,还是停留在铆接车体,小口径47mm短炮的基础上,大概与T26,II式,III式坦克一个级别。
日军要称机械化还差得远,光是有战车不算,还要看其它车辆的配属。日本部队连一般卡车都不多,更不要提其它轮型或履带载具。初期的日本战车炮连近至100公尺数台齐发都不能击穿美国M3轻战车的正面装甲,火力之差由此可见。末期的炮虽然可以击穿,不过老美也有M4了。日军当时有四个战车师团的建制,其中两个隶属侵略东南亚的南方军,一个配置给满州的关东军,最后一个驻守本土,侵华派遣军一个都没有。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军侵占菲律宾的战役中,日军在马尼拉郊区使用坦克师团与美军M4战车交火,200辆97式被击毁达到180辆,完全失去战斗力。
日本不研制重型坦克的原因,也和不装备冲锋枪的理由相似:国力贫弱。对比美国的2000万吨和德国1800万吨的钢产量,日本每年只能出产区区400万吨劣质钢,并且大多数钢铁和军费用来建设海军,以至日本的所谓装甲部队,在装备落后的中国步兵面前耀武扬威,但在诺门坎和密支那,在装备精良的苏军和中国驻印军装甲部队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日军的师团主要是以步兵为主,坦克是按需要临时配置。在二战中,日军没有集中使用坦克的例子,在同苏联的两次作战时也是这样的,所以会被朱可夫大败于偌门坎。在昆仑关一役,日军是距险而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战役。日军在二战时还沉湎于日俄战争时期的肉弹战术,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日军会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会有各种自杀攻击形式了。在这个前提下,部队的机械化就是天方夜谈了。所以,日军在二战期间实际上还是停留在一战的地步,尽管他们的装备比1914年要好得多。日军由于没有专门的舟桥部队,所以对于一些重装备的及时投入战斗是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