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族是什么民族
⑴ 日本的华族是指什么
华族(日本)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
“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⑵ 华族和夏族是一个民族吗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华族是与夏族对应的名词,在远古神话时代是划分两个部族的名词。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华人、华族、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华、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一语,华、夏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从汉朝起又称汉族,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二十世纪之前使用得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
“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由当初单指华夏族,扩展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周边少数民族身上。并成为了全体中华民族之人的代称,其下包括了“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侨”“华人”。
“华族”,中华民族的简称,指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人。也是国际上对华侨(Overseas Chinese)、华人(某国籍-Chinese)、及华裔(Chinese descendants或Chinese-某国人)的统称,国内习惯称之为“华人”,其所指为广义的华人。
据史书资料记载,“华夏”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周代《尚书·周书·武成》一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记录的是武王伐纣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经过,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又自称为“诸华”、“诸夏”,是华族与夏族合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又一传说夏族与华族并列,后合称华夏族,华族指世居中原以东部落民族的称呼,而夏族则指世居中原以西部落民族的称呼,这些都是一种文明划分的方式。
⑶ 日本华族目前的状况如何是否还有特权
古代日本人把贵族称作“华族”至今享有特权。。 宋代,倭人有个风俗,就是每当宋船抵达倭国,倭人都选取最漂亮、能歌善舞的倭女送上船去,请求宋人能够春风一度。而宋船返国时,许多倭女也要求一路追随,不为别的,就为能给宋人侍寝。
等她们与宋人欢好并怀孕后,这些怀孕的倭女都被大宋境内的倭人当作珍宝,用快舟送回国内生育——这是当时倭国的国策,目的是生下宋人后代,来给日本改良人种。
这样的倭女在出嫁时,其父母们会自豪的宣扬说:“我女儿曾和哪个宋人同居生活过,肚里的孩子来自天朝,是宋人的种”,他们的父母还以女儿与宋人同居次数多为容,最喜欢炫耀的就是:“我家女儿与宋人某某、某某、某某某……同床共枕过。”这段历史不仅被倭人记录过,宋人的《清波杂志》也曾记载:“倭国一舟飘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中国)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这些“度种”妇女生下的孩子,最后命运如何——基本上,没等那些妇女生下孩子,当地的大名(封建领主)就会把这些怀孕女子娶回家去,他们预定了!生下男孩则立为家族继承人;生下女孩,还没断了奶就会被诸侯抢着下聘,聘做下代大名正室。到蒙古人入侵日本时,实际上日本人已经完成了一次大换血,当时在任的封建领主基本上都是宋人的后代,所以他们才对亡宋的蒙古人有着刻骨仇恨…
⑷ 华族是什么族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华族制度之肇始:1869年,日本各地方诸侯版籍奉还之后,废除原来的“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呼,将其统称为华族。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其中,旧公卿家族根据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旧大名家族,根据石高(俸禄额)和在戊辰战争中的表现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据《华族令》册封的公爵包括旧五摄家族(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原幕府将军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维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条实美、岩仓具视、毛利元德(长州藩主)、岛津忠义(萨摩藩主)、岛津久光(萨摩分家)计十一家。
⑸ 日本华族是怎么回事
存在时间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编辑本段
概况
1869年,日本各地方诸侯版籍奉还之后,废除原来的“公家”(公卿)、“大名”(诸侯)等称呼,将其统称为华族。1871年日本取消旧身份制度,将国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华族成为仅次于皇族的贵族阶层,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华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个等级。其中,旧公卿家族根据家世,授予子爵以上爵位。旧大名家族,根据石高(俸禄额)和在戊辰战争中的表现授予男爵以上爵位。
根据华族令册封的公爵包括旧五摄家族(一条、二条、九条、近卫、鹰司),原幕府将军德川家族,以及明治维新中立下大功的三条实美、岩仓具视、毛利元德(长州藩主)、岛津忠义(萨摩藩主)、岛津久光(萨摩分家)计十一家。后陆续将维新功臣伊藤博文、大山岩、山县有朋、德大寺公弘、西园寺公望、桂太郎、松方正义及编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国顺由侯爵、伯爵晋升为公爵,共计19家。日韩合并后,义亲王李堈以及李键、李鍝等朝鲜王公也被册封为公爵。日本投降以后,公爵去世后爵位不再由其子继承,至1947年废除华族时,尚存岛津忠重、伊藤博精、鹰司信辅、徳大寺实厚、岩仓具荣、二条弼基、桂广太郎计七位公爵。
华族令册封的侯爵包括旧七清华家族(其中三条家被册封为公爵,德大寺家和西园寺家后来晋升为公爵),羽林家,在戊辰战争中支持官军的广岛、冈山、鸟取等藩的藩主家,德川御三家,原琉球国王,维新功臣西乡隆盛、西乡从道,以及由皇族庶子降为臣籍的小松家、华顶家、山阶家等等。日韩合并后,4位李朝王族成员以及李完用等3名韩奸也被封为侯爵。
⑹ 日本历史上的“华族”是指的“华夏民族”吗
不是。
日本历史上,“华族”一词,可以认为是“清华”的简称,原本是日本贵族中的一类。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公卿贵族门第按照身份的高低顺序,分为摄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等不同的门第家格,华族就是其中的清华家的简称。
日本明治维新后,打破旧有的社会阶层设定,将社会阶层设定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类。其中华族泛指贵族阶层,主要包括了明治维新前的公卿、诸侯、藩主等这类贵族人员,士族则包括维新前的旧藩士,即武士等。从此华族一词在日本成为整个贵族阶层的代名词,根据这些华族在明治维新前的旧身份,又分为公家华族和旧诸侯华族两类。
1884年,明治政府颁布华族令,对华族的等级进行了设置,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除了对旧有华族设定了不同的授爵标准外(原摄家、德川将军家、在维新中立有勋功的公家和旧藩主列为公爵;原清华家、中山家、15万石以上的旧藩主、对明治维新有功的大久保家、木户家列为侯爵,原5万石以上的旧藩主列为伯爵,不满5万石的旧藩主、大臣家以下的公家列为子爵,公家、诸侯的旁系等列为男爵),还规定规定根据勋功建树,原本不是华族的人可以获得华族身份,获得这些爵位的人就列入到华族,即贵族阶层。不是因为旧有血统,而是因为新建勋功而获得华族身份的称之为新华族、勋功华族,由此形成了日本华族阶层中的三大类别,即公家、旧诸侯、新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在1947年颁布新宪法,于新宪法中宣布废除了华族,不过旧有的华族家族在现代日本社会中仍然具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⑺ 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什么将贵族称为华族是根据音翻译过来的还是有什么特殊含义
查了日本侧的网站。华族是明治2年定下来的词汇,日本汉字:华族。当时候补的还有:“贵族”“勲家”“名族”“公族”“卿家”等等。为何最后定位“华族”,无记载。
⑻ 日本史上的“华族”是指的“华夏民族”吗
日本历史上,“华族”一词,可以认为是“清华”的简称,原本是日本贵族中的一类。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公卿贵族门第按照身份的高低顺序,分为摄家、清华家、大臣家、羽林家、名家、半家等不同的门第家格,华族就是其中的清华家的简称。
⑼ 华人和华族意思是不是一样的
不是一个意思。
华族的定义(华族分三类):
1.中国华族
华族是与夏族对应的名词,一个在战国时代末期才消失的词汇,在远古神话时代是划分两个部族的名词。后来,华族和夏族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逐渐融合,两个主要的部落联盟的融合标志着一个新的华夏族的日现雏形,华夏族作为后代汉族的前身和主体,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2.东南亚华族
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对华裔的称呼或他们的自称。
越南政府把在越汉族人当成民族问题来对待,承认汉族人为华族以及肯定他们在越南革命与建设中的作用。1986年10月,越南政府颁布新的政策,确认汉族人为越南公民,拥有与其他越南人一样的权利,同时强调汉族人是越南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称为华族。越南华族居于本国人口的第四位,人口达140万以上。越南华族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较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堤岸)和西南部地区为最。
同样,柬埔寨等国政府在处理汉族人和华裔的时候,把他们看成单一的民族即华族。
3.日本华族
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325493.html?tp=0_11
----------------------------------------------------------------------------------------------------------------------------------------------------------------------------------------------------------------------------------------------------------------------------------------
华人的定义:
通俗地说:华人=13亿大陆人口+2300万台湾同胞+700万香港同胞+50多万澳门同胞+近四千万海外地区后裔们
华人是对中华民族的人的泛称。今日广义的“中华民族”,包含中国境内各大小民族,以及这些民族在海内外的后裔。大部分新加坡人、部分马来人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因为他们没有中国护照和国籍。
“华人”不完全等于“中国人”。理论上“中国人”就法律与国籍来说是指:具有中国国籍(包括大陆与台湾)者。离开中国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称为海外华人,他们不一定具有中国国籍。
汉族古称为华夏族。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问答附》:“良由华人悟理无渐而诬道无学,夷人悟理有学而诬道有渐,是故权实虽同,其用各异。” 唐 许浑 《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诗:“恩沾残类从归去,莫使华人杂 犬戎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佞幸·滇南异产》:“夷人珍之,不令华人得售。”《恨海》第七回:“定睛看时,五个是洋人,两个是华人。
世界上按比例来排序,除中国海峡两岸以外,新加坡有75.6%华人,澳大利亚圣诞岛特区有97%华人,缅甸果敢地区有90%华人,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比例最多的地区之一。
资料来源http://ke..com/view/48232.htm
⑽ 请问日本华族,士族有什么区别
华族,原来的高级宫卿和武士中的大名,及极少数维新功臣组成,分别按原先的身份等级和维新功劳,授予了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所以说,所谓的华族,其实就是贵族阶层。
士族,原来的中下级武士和宫庭中的中下级事务官组成,属于原“公务员”身份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