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人怎么进化

日本人怎么进化

发布时间: 2022-10-09 05:07:49

Ⅰ 日本人到底是不是秦朝术士徐福带去的种啊

考古研究发现,在数十万年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进入朝鲜半岛上居住,一些又迁徙到日本。考古学和人类学观点认为日本民族是主要由东北亚通古斯语族人、古代中原人、少量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少量马来人以及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逐渐迁移到日本融合衍变而来。从1996年开始中日两国考古学、人类学和医学专家联合组成的中日人骨共同调查团多次证实了以上的结论。还有一条移民路线是从中国东部直接跨海到日本。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
日本列岛上在4世纪后才出现国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岛原来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此外,在汉语中,“扶桑”、“东瀛”也是日本国名的别称。据《汉书》、《后汉书》记载,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或“倭国”。公元4世纪中叶,日本开始成为统一的国家,称为大和国。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后,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国家。12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管实权的“幕府时代”。

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实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日本传说《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Ⅱ 日本人种起源于哪里为何他们的文字和语言和我们中国很相似

对于日本人种的起源,考古学家给出了四种说法,但都未找到确切的证据。考古学家已经提出四点相互矛盾的理论。最广为接受观点是,日本人是由古代冰河时期的一批人进化而来,他们在遥远的公元前20000年占领了日本。另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日本人是亚洲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在第四世纪穿过朝鲜半岛征服日本,但是他们断然不是韩国人。还有一种理论,西方的考古学家和韩国人喜欢,而日本人反感,认为日本人是朝鲜移民的后裔,他们在公元前400年携带农耕文明到达日本。最后,第四种理论坚持认为,以上三种理论的人群,混合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而福建泉州出土的矮人墓只是猜测是当初的日本人,但并非是距今五千年,因为考古学家们发现他们的头骨和现代人几乎一样大。目前最有可能的推测是1500年前后骚扰我国沿海(包括福建)的倭寇尸骨。

日语是大和人的固有语言,与朝鲜语、蒙古语等同属于阿尔泰语系。日语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较大影响。一些日本的语言学家认为,日语中一些固有常用词汇如“马”“梅”“米”等的发音与汉语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因为受到了中国人的影响。在文字的形成方面更是受到了中国汉语的巨大影响。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比较短。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产生于公元5世纪,而且是用汉语记载的。公元478年,当时日本的统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国南朝皇帝的国书也是用汉文写成的。后来(约在公元10世纪),日本人又利用汉字的草书创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于——お),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ィ;宇——ウ;江——エ;于——オ),从而逐渐形成了汉字与假名相结合的日语文字书写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1981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常用汉字表》中收入汉字1945个。如果加上法务省公布的166个“人名用汉字”,一共才有2111个。但诸桥辙次编撰的《大汉和辞典》中却收入汉字5万余个。这些汉字绝大部分是从中国汉字中吸收的,仅有少数是日本自己创造的“和字”。日语中实际上共有48个假名。但因为每个假名都有平假名和平假名两种写法,所以也可以说有96个假名。

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日语属于粘着语,即主要依靠助词、助动词的粘着来表示单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时态、否定、推量、被动、可能等语法机能。日语的语序是谓语在句子的最后,即在宾语和补语的后面而不是像汉语、英语那样在前面。

Ⅲ 日本人是由非类人猿进化发展而来的吗

日本人同我们一样都是有类人猿进化来的~

Ⅳ 日本人难道真的不是猴子进化的吗祖先是谁

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从体质结构和日本语的起源两方面来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体,也是日本文明的创造者。然而,这里所说的“民族”,既不同于人类学中的“人种”概念,也不同于民族学中狭义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较为宽泛的概念。因而,本书所说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学界至今仍聚讼不决。从体质结构来看,诸种见解大致可分三类:(一)“人种更替说”,认为在日本列岛曾发生一次乃至两次人种更替。如在19世纪80年代,解削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在绳纹时代生活于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绳纹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其他人种驱赶往北方。(二)“混血说”,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在绳纹时代之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的其他人种混血,逐渐形成现代日本人。医学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仍为学界主流。(三)“演变说”(或称“连续说”),认为绳纹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质逐渐演变,成为弥生时代人、古坟时代人乃至现代日本人。它更为重视人种的继承性,既不赞同“人种更替说”,也不大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二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持此说,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时代日本人的体质结构来看,属于蒙古利亚人种是毫无疑义的。考古学已证明在10万年乃至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岛生息。但是,由于尚无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的发现,因而无从了解其体质特征。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丰桥市牛川町发现的“牛川人”,约生活于旧石器时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征。除“牛川人”外,在日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圣岳人”,其生活时代均不超过3万年前,已进入“新人”阶段。它们的体质特征是身材较矮。例如,在冲绳岛发现的“港川人”,距今约18000年,男性身高约155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与中国大陆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后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较,较之华北地区的身材较高的“山顶洞人”,他们更类似于在中国广西发现的身材较矮的“柳江人”。可以认为,在冰河期海面较低而出现陆桥时,“古蒙古利亚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之一部,从中国大陆南部移居到冲绳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们便是绳纹时代日本人的母体。

从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时代。由于已渡过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隔绝,一般认为,绳纹时代人与大陆来往甚少。目前,已发现数干具绳纹人的遗骨。从其体质结构来看,虽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同为绳纹人也有体质差异,但大都保留着“古蒙古利亚人”的典型体征,如身材矮、脸型短、鼻扁平等,与现代日本人显然不同。然而,自绳纹时代晚期开始,又有亚洲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到弥生时代,大陆移民急剧增加。1953年,九州大学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县土井浜发现了200余具保存良好的弥生人遗骨。其体质结构与绳纹人明显不同,其特点是身材高(平均约162—163厘米)、脸型长等,更接近于现代日本人。经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弥生时代的大陆移民,来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蒙古东西伯利亚等东北亚地区,属“新蒙古利亚人”系统,最初居住于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后逐渐向东扩散,经近畿地区扩散至关东地区。在扩散过程中,他们不断与原居民(绳纹人的子孙)混血。不过,学者们对大陆移民的人数与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其估价却大相径庭。持“演变说”的学者认为,这些来自东北亚的大陆移民,因后续乏人,在混血过程中,逐渐为原居民集团所吸收,其影响不大。而持“混血说”的学者②,则运用当代的人口统汁法和拟态模型法推算,移民过程近千年(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大陆新移民的人数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在有些地区应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们认为混血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人们的想象。自然人类学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说。诚然,他们也承认地域的差异,认为在弥生时代来自东北亚的新移民大多居住于北九州地区。其一部分曾扩散至近畿和关东地区,而地处偏远的东北地区、北海道、西北九州,离岛地区,则较少或几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响,仍以绳纹人的子孙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于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是未受混血影响的绳纹人的直系子孙。于是,在弥生时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构造,即移民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西日本)和绳纹系统弥生人(主要分布于东日本)。而且,指纹、耳垢、齿冠的类型调查以及近年来新兴的血液、病毒的遗传因子调查,亦似乎支持这种“二重构造”说。当然,在弥生时代,也可能有中国江南地区的移民,直接或经南岛地区进入日本.但日本学者的有关研究尚不多见。

弥生时代后的古坟时代(3世纪至6世纪),大陆移民仍不断进入口本,且继续向东日本扣各地扩散,与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续进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构造”仍然存在。直至现代依然如此。只是绳纹人系统的影响,日渐缩小而已。因而,从体质结构来看,日本民族绝非单一民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来自东南亚的人口集团和来自东北亚的人口集团,不断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从日本语起源的角度来看,与日本民族起源问题直接相关的,是日本浯的起源为何,它属于哪一语言系统。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的人们到达并生活于日本列岛,那种语言才叮能成为日本语的来源。通过探索日本语的起源亦可证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许多日本学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语的语法结构与包括朝鲜语在内的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宾语或补语置于动词谓语之前,语句的构成顺序是主语一宾语一动词谓语;在单词后附加助词或助动词,表示语法意义;名词无性与单复数的区别等。这表明日本语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包括朝鲜浯)可能是从共同砠语分化而来的同系统语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种血缘关系上,也可能与生活于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具有某种关连。但是,他们也同时注意到,日本浯和阿尔泰语系诸种语言之间,也有一些不同点。例如缺少单词读音的音韵对应关系,因而阿尔泰语系不可能是日本语的惟一来源。

于是,一些学者逐渐注意到,日本语与“南岛语系”(即马来与玻里尼两亚浯系)之间或许有某种亲缘关系。“南岛语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至南太平洋诸岛的一大语系,其范围可至中国南部的一些非汉族的少数民族。“南岛语”与日本语的类似点是:元音(元音)有5个,即(a)(i)(u)(e)(o),不使用双重元音;单词以元音结束;浊音不同于单词之首等。这表明,使用“南岛语”的东南亚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对日本民族的构成曾发生影响。但是,足以证明这些民族曾从南太平洋或东南亚直接进入日本列岛的考古学依据,却十分罕见。一些学者便推测,南岛语系的语言可能是经过中国南部,然后传入日本的。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应将日本语视为“混合语”,即日本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由若干种语言混合而成的。有的学者从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诸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认为占代日本语的形成,大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绳纹时代之前的数千年,在东北亚地区的落叶林带,可能存在一种称为“原东北亚语”的基础语。绳纹时代初期的日本语可能来自这一系统,日本语中的阿尔泰语系的某些特征可能由此而来。而到了绳纹时代晚期或弥生时代前期,从事水田稻作的移民,由朝鲜半岛,或直接由中国长江下游地区进入日本。这样,不仅从朝鲜半岛继续传入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而且也可能有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吴。越语传入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吴、越语均属南方系统的话言,越语属南岛语系或泰语族,吴语则属藏缅语族。)日本语中的南岛语系的某些特征则可能由此而来。进入古坟时代,中国大陆移民增多,汉语对日本语的影响更为强烈。正是上述这些语言要素的混合,形成了古代的日本语。

日本语是由亚洲大陆北方系统语言和南方系统语言混合而成的“混合语”,这也可以佐证日本民族是亚洲大陆北方人口集团和南方人口集团混血而形成的“混合民族”,最后成为一统的大和民族。

与日本民族形成一样,日本国家的形成也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由于日本出现历史文献的时代较晚,因而我们只有借助日本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追溯这一过程的原委。

一般认为,在弥生时代前期相中期(约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在北九州和畿内地区已出现了许多“原生小国”。中国正史《汉书·地理志》记载说:“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其中的“百余国”,虽非确数,但也反映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时期,在日本列岛小国林立的状况。《后汉书·倭传》则记载说: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虽不能说日本列岛上的这些小国均有条件与汉朝建立交往关系,但“三十许国”的数字要比“百余国”少了许多。这大约可以反映出这些小国在逐渐向地域统一的方向发展。《后汉书·倭传》特别提及其中的“倭奴国”,说:“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其中提及的汉光武帝于公元57年赐给倭奴国王的印章,在1784年2月(旧历)于福冈县志贺岛被发现了。这是一枚长宽约为2.3厘米,厚0.8厘米的金印,蛇形纽,阴文篆书“汉委奴国王”5个字。在相当长时间内,一些人对此印是否汉代遗物表示怀疑。但是,近年来在中国先后发现了“滇王之印”(1957年)、“广陵王玺”(1981年)、“文帝行玺”(1983年)等汉代印章。“汉委奴国王”金印与这些汉代印章在纽式、形制、重量或字体上相似。由此可断定“汉委奴国王”金印确系汉代遗物,也可证明中国史籍对当时日本国家状况的记载大体无误。此外,从日本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以九州北部和大阪湾沿岸为中心的近畿地区,发现下一些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群集中生活的据点集落遗址。这些集落遗址大部周围筑有壕沟。这些据点集落遗址中,均出土了一些反映少数人巳具有某种权威的随葬品,如铜镜、铜剑、铜矛,铜戈、铜铎、玉器等。在有的遗址中还出土了用于战争的铁制武器,如铁镞等。这些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这些集落的内部已有上下贵贱的区别,对外已进行战争。④因而,每一个集落都可能是一个“原生小国”,当时的日本列岛确实存在过“百余国”井立的状况。中国史籍《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稍后逐渐形成的地域大国邪马台国的社会政冶状况。邪马台国⑤约存在于公元2世纪至公元3世纪后期。在邪马台国内,已有上下尊卑区别,“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也出现了阶级区别,有称为“国大人”和“大人”的贵族统治阶级,有隶属于“大人”的被统治阶级“下户”,还有更为低贱的可作赠品的“生口”,和可作殉葬品的“奴婢”。邪马台国已形成国家机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王,“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以后经内乱“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曰卑弥呼”。在女王卑弥呼统治时期,其下设辅臣“有男弟佐治国”。女王卑弥呼居城池内,还有常备军守卫。“居处宫室楼观,城栅严设,常有人持兵守卫。”中央一级的官吏,还有分管政治、贸易和外交的“大率”、“大倭”和“大夫”。邪马台国已有租赋制度,“收租赋,有邸阁”;也有刑罚,“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家族。”邪马台国还监督与控制着同一地域的其他小国,如“斯马国”至“奴国”的21个小国和“伊都国”等。女王卑弥呼曾多次遣使曹魏,并受到魏明帝的册封,称“亲魏倭王”。卑弥呼女王死后,葬仪隆重,“大作冢,径百余步,殉葬者奴蜱百余人。”《三国志·魏志·倭人传》有关邪马台国的记载表明,邪马台国已是控制相当大地域的阶级国家,⑥尽管其阶级分化与国家机构仍未尽成熟。

中国史籍《晋书·武帝本纪》亦记载了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女国王最后一次遣使入贡的情况。不过,自此以后直至《宋书·倭国传》记载宋高祖刘裕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赐沼倭王赞,有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史籍对日本的状况缺载。而恰恰在这一时期,在畿内地区兴起了控制日本大部分地域的大和国王权。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有关大和国的兴起及其统一日本的活动虽已不得其详,但根据少量的保存至今的金石文材料,可知大和国王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格。据传为百济肖古王赠给大和国的七支刀,现仍保存于奈良县天理市石上神宫。刀上的铭文表明此刀是百济国王为感谢大和国派兵渡海攻击新罗而解救百济所赠送的,现保存于我国吉林省辑安县境内,建造于公元414年的高句丽奸大王(广开土王)碑的碑文,则记载大和国曾派兵渡海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结果,新罗求救高句丽,击退了大和国军。此外,自5世纪初期至中期,在大和盆地、河内平原一带出现许多人型古坟,也表明大和国是较邪马台国更为强大的存在。

中国史籍《宋书·倭国传》则记载了5世纪大和国五位国王(即“倭五王”赞、珍、济,兴、武)与刘宋交往的情况。他们部曾遣使朝贡,并接受刘宋皇帝的册封。例如,倭王珍被封为“安车大将军、倭国王”,其臣属13人亦分别被封“平西、征虏、冠车、辅国将军号”。据《宋书·倭国传》记载,末顺帝开明二年(公元478年),倭王武曾遣使上表,表文中提及其先祖统一日本的活动情况说:“自昔祖祢,躬榄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下海北九十五国。”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日本国家的体制,却不得其详。不过,这一时期的大和国不仅逐渐统一了日本,而且成长为可与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百济相抗衡的强国。因为它在致力于接受中国南朝刘宋朝廷册封的同时,还试图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地域性册封体制。《宋书·倭国传》记载,倭王珍,济、武都曾要求宋朝皇帝册封其“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等封号。结果,倭王济与武部分地达到了目的,刘宋朝廷承认了他们对百济之外的其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控制权。

日本成为制度完备的国家,应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的事。7世纪初,推古女王和圣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大陆。在与隋的交往中,开始称国名为“日本”,称国王为“天皇”。他们认真学习隋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所谓的“推古朝改革”。尤其是在645年实行。大化改新”之后,日本更是频繁地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到中国,全面地学习唐朝的各项制度,实行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并仿照唐的“律令”而稍加修改,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将各项改革和制度法典化,使日本成为比较成熟的文明国家。

①1931年。直良信夫曾发现所谓“明石猿人”的腰骨化石,但最近的研究证明,它不属于“猿人”,而属丁更晚的“新人”阶段。
②直木孝次郎:《倭国的诞生》,小学馆,1978年初版第5次印刷,第378页。
③埴原和郎:《日本人的形成》,收入《日本通史》第1卷,岩波书店1993年第一版,第96页。
④佐佐木高明;《日本史诞生》,集英社1991年5月初版,第256--260 页。
⑤有关邪马台国的所在位置,学界历来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在北九州,有的
认为是在畿内地区的大和。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在此从略。
⑥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l版,第5--12页

Ⅳ 日本人的起源是什么

实际上,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在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说”的理由是,有日本人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

“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日本人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云南日报·大观周刊》2000年11月15日报道)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日本《产经新闻》1999年3月19日报道)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Ⅵ 日本人的起源

关于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马来人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编,1962年)。
我愿意指出的是,历史上中国人从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活动,并不限于一次,而且也不限于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才开始。事实上,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明确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根据上述能够见到的并且能够解读的远古信息来说,华夏居民向日本岛迁徙的重大活动,至少有如下数次。一 、帝禹时代的迁徙活动:对东海岛屿的考察
我在《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待出版)、全彩绘大画册《经典图读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专着中指出,《山海经·五藏山经》乃是帝禹时代(公元前2200年)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中《东山经》的第三条考察路线,记述的是今日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当时尚被海水淹没),以及东海的一系列岛屿,它们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岛、济州岛、福江岛、下甑岛、鹿儿岛、琉球群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缩印在《经典图读山海经》的扉页)。
显然,帝禹时代的地理大发现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动),不能排除伴随有华夏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迁徙的可能。

请采纳

Ⅶ 日本人的起源

到今天,日本人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根究竟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和争论都很多,大家“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吵得难解难分。说法之一认为,现今还居住在日本北海道上的少数民族阿伊努人就是日本列岛上最早期的居民。只是,阿伊努人的相貌特征与现在的日本人并不相同,他们更接近白种人的特征。因此有人认为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日本民族,他们是从遥远而寒冷的北部欧洲而来,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由于与日本其他民族混居与通婚,才逐渐拥有了黄种人的特点。但仍然有学者认为他们的来历以及人种都还是有争议的问题。至于他们是不是日本最早的居民,学者之间也没有达成共识。吴太伯的后代另一种说法认为日本人是吴太伯的后代,这也就意味着日本民族始自中国。虽然很多日本学者极力反对这一观点,但这种说法却在中国及日本古代就开始流行。吴太伯是周太公的长子,也是后来着名的周文王的伯父。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即周文王的父亲)之后东渡到了日本,创立了大和民族,也相继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日本历史上有野史这样记载,但在后来遭到了被焚的后果。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东北亚的一支骑马民族(即马背民族)征服日本后,建立了大和国家。当然,批判这种说法的人就更多了。看来,追寻日本人的根的路途还得继续走下去。
揭示日本人的起源,是一件比你想象的还要困难的任务。在当今世界的强国之中,日本人拥有最独特的文化和环境。他们的语言起源是最具争议的语言学问题之一。这些问题,是日本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被别人看待的核心问题。日本强烈的控制欲,和与邻国敏感的关系,使揭掉神话的外衣寻找答案比以往更加重要。

寻找答案很困难,因为证据之间互相矛盾。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日本人在外貌和基因方面和其他东亚人特别是韩国人相似。和日本人喜欢激动一样,他们在文化上和生物学上相当接近,只有位于北海道北端的吓夷人例外。总的来说,这些事实似乎可以证明,日本人刚刚总亚洲大陆来到日本岛不久,因为时间太短了,他们还没有从他们的亚洲近亲那里发生太多改变,而吓夷人才是那里的原住民。但是如果这是真的,你会期望日本语会显示出一些与大陆语言相通的特性,就像英语与德语显示出明显的亲缘关系(因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直到公元六世纪才从欧洲大陆征服英格兰)。日本古代的语言,和其近代起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如何解释?
考古学家已经提出四点相互矛盾的理论。最广为接受观点是,日本人是由古代冰河时期的一批人进化而来,他们在遥远的公元前20000年占领了日本。另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日本人是亚洲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在第四世纪穿过朝鲜半岛征服日本,但是他们断然不是韩国人。还有一种理论,西方的考古学家和韩国人喜欢,而日本人反感,认为日本人是朝鲜移民的后裔,他们在公元前400年携带农耕文明到达日本。最后,第四种理论坚持认为,以上三种理论的人群,混合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
其他民族的种族起源问题,我们可以平静的讨论。但是日本人不行。直到1946年,日本学校还在传授一个源自日本的最早史书中的神话故事,这本史书写于公元8世纪。这个神话是这样描述的,诞生于造物主邪那歧(Izanagi)左眼中的太阳女神Amaterasu,派遣她的孙女Ninigi来到位于日本列岛之一的九州的大地上,和一个大地之神成亲。Ninigi的重孙Jimmu,再一头美丽的圣鸟的帮助下,击败了他的无助的敌人,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任皇帝,那时是公元前660年。为了填补自公元前660年至日本最初纪年的帝王史,该史书又杜撰了13位其他的假想的皇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之前,日本的裕仁天皇最终宣布,他并非神之家族,日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得不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和美国的考古学家不一样,他们承认由古代原住民留下来的美国古代遗址和现代的美国人没有任何关系,日本的考古学家坚信,日本的所有考古遗迹,无论其多么古老,都是现代日本人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在日本,考古学由自然科学预算资助,每年雇佣近50000名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并且不可思议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
为什么他们这么在乎?和大多数的非欧洲国家不一样,十九世纪晚期,在形成工业化社会的巨变中,日本很好了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和文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如今,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入侵的时候,日本人非常清楚的关注保持他们的传统文化。他们相信,他们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经过了独特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承认日语和其他任何语言的关系,似乎意味着文化身份的屈服。
造成冷静得讨论日本的考古学如此困难的原因是,日本人对历史的解释,深深的影响了如今的思维习惯。在东亚的各民族中,是谁把文明传播给了谁?谁对土地拥有历史上的主权?这些已经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比如,大量的考古学证据表明,在公元300年至700年之间,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有人和物品的往来。对此,日本人的解释是,日本政府了朝鲜半岛,并且把朝鲜半岛的奴隶和工匠带回了日本;而韩国人坚信高丽人征服了日本,并且日本帝国的创立者是高丽人。

因此,1910年,日本向朝鲜半岛派遣军队,并且把半岛变成了它的附庸国,日本的军方领导人称颂这次吞并为符合古老意志的合理的安排。在接下来的35年里,日本军方势力权利消除韩国文化,并且在学校中力图用日语取代韩语。这种做法,是一种源自于久远的歧视性态度的后果。日本的鼻子坟墓依然埋葬着20000个鼻子,它们是从韩国人身上割下来,被作为战利品带回来的,这场战争是16世纪日本的侵略。不必惊讶,许多韩国人厌恶日本人,并且这种延误又产生蔑视。
什么是真正的符合古老意志的合理的安排?现在,日本和韩国都是经济强大的国家,通过朝鲜海峡隔海相望,因为错误的神话故事和曾经的暴行而彼此审视。如果这两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找到共同的立场,这对东亚意味着病态。因此,日本人到底是什么人?对此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解。
日本独特的文化开始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比较而言,它远比大不列颠更加孤立,大不列颠距离法国的海岸线只有22英里,而日本到亚洲大陆最近的一点(朝鲜半岛南部)距离为110英里,它到俄罗斯大陆的距离为190英里,到中国大陆的距离为480英里。同样的,独特的气候也将日本隔离。它每年近120英尺的降雨量,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湿润的国家。和欧洲广泛的冬季降雨不同,日本的雨季集中在夏天作物成长的季节,使其成为温带地区最高农作物生产力的国家。同时,日本国土的80%,由不适于农业发展的山地组成,并且只有14%的土地作为农田,这些农田非常肥沃,以至于每平方英里的土地养活的人口,是大不列颠相同土地养活人口的8倍。日本的高降雨量也保证了被砍伐树木的快速再生。尽管经过了数千年的连绵不绝的人类战争,日本依然向游客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绿色,因为它的70%的国土都被森林覆盖。
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变化,日本的森林树种多样:在南部的低海拔地区,为常绿阔叶林;在中部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在北部和高海拔地区,为针叶林。对于史前人类来说,落叶阔叶林是最富饶的,提供丰裕的可食用的各种坚果,比如胡桃、栗子、七叶树栗子、橡子和掬子。日本的水生态系统也很富饶,湖泊、河流和近海水域出产丰富的大马哈鱼、鳟鱼、金枪鱼、沙丁鱼、鲭、青鱼和鳕鱼。现在,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消费国。日本的水生态系统还盛产蛤蚌,以及其他贝类、蟹类、虾类和可食用的藻类。丰富的物产是日本史前文明的关键。
从西南到东北,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分别是: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直到十九世纪晚期,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主要居民还是虾夷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还有少量的农业,日本人征服了主要岛屿的剩余部分,我们才开始了解他们。
诚然,从外表看来,日本人和其他东亚人非常相似。而虾夷人不同,他们的独特外表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单一成分的民族都不一样。比如说,每个虾夷(男)人都有浓密的胡须和茂盛的体毛,他们经常被分类为高加索人(所谓的白色人种),不清楚他们如何横穿欧亚大陆向东迁徙来到日本。尽管如此,从遗传基因组成来讲,虾夷人还是和东亚人种有关联,包括日本人和朝鲜人。虾夷人独特的外表,采集和打猎的生活方式,日本人普通的外表,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经常被用来作为直接的证据证明,虾夷人是日本列岛靠打猎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后裔,而日本人则更可能是来自于亚洲大陆的近期的后来者。

但是这个观点很难和日本语言的独特性相一致。每个人都承认,日语和世界上其他任何语言都没有亲缘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日语是亚洲的阿尔泰语系中独立的一个成员,这个语系包括土耳其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韩语也经常被认为是这个语系中独立的一员,并且日语和韩语在这个语系中相比其他成员更加亲近。但是,日语和韩语相似的地方,还仅仅限制在一般的语法功能和大约15%的基本词汇,而不是语法的细节功能和关联的词汇。相对于俄语和英语,它们的区别更加明显。
随着时间的流逝,语言也在不停演进,两种语言越相近,它们近代的分歧就越多。通过统计语言中的共通词汇和语法功能,语言学家何以推算这些语言是在多长时间以前开始纷华的,并且这种推算证实,日语和朝鲜语至少在4000年前就以经分离。而对于吓夷语来说,它的起源还处于怀疑之中,或许它和日语没有任何关系。
在基因和语言之外,第三种关于日本人起源的证据来自于古代图画。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日本居民的画像,是被城为埴轮(haniwa,日本古坟时代陪葬品:译者注)的雕像,它们矗立于具有1500年左右历史的墓葬的外边。这些雕像无疑是刻画东亚人的。他们不同于有浓密胡须的虾夷人。如果日本人确实在北海道南部取代了吓夷人,那么取代的时间必然发生在公元500年之前。
我们关于日本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信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史书,因为中国远比韩国或者日本更早的发展了文字记录的能力。在古中国早期形形色色的东夷访客中,日本的名称为Wa,据说,它的居民被分割为100多个争夺激烈的部落。日本公元700年之前的历史,只有从一些韩语或者日语的碑文中保存下来,而日本更多的史书完成于公元712年至720年之间,在韩国要稍晚一些。以上表明,日本的文化大量的来自于韩国本身,而韩国来自于中国。在史书中,同样记载了大量在日本的韩国访客和在韩国的日本访客,然而在日本和韩国的历史学家那里,分别被解释为曾经征服对方的证据。
那么,日本人的祖先看起来比他们所写的更早之前到达日本。他们的生物学因素证明他们在近代到达日本,而他们的语言证明他们很早以前就以经到达。为了解决这个自相矛盾的难题,我们必须回归到考古学。
日本岛和东亚大陆之间狭窄的海洋,在冰河世纪曾经是一片干燥的陆地,那时很多海水冰冻在冰山之中,海平面比现在的高度要低500英尺。陆地桥连接着日本的主要岛屿,连接着俄罗斯大陆,连接着朝鲜半岛南部。哺乳动物穿过陆地桥,走向日本,这其中不仅包括现在日本熊和猴子的祖先,还包括古代的人类,当然这些早在船只发明以前。石器时代的人类早在50万年前到达日本。

大约在13000年以前,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冰山迅速融化,日本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温度上升,降雨充沛,湿度加大,植物的生产力达到现在的水平。落叶阔叶林里到处是坚果树,它们在冰河世纪只能生长在南方,现在也扩张到北方的针叶林中,给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海水的上涨淹没了陆地桥,把日本从一个与亚洲连接的陆地,变成了一个大范围的群岛,把曾经的平原变成了物产丰富的浅海,并且创造了数千公里高生产力的海岸线,以及大量的岛屿、海湾、冲击平原、河口,这些地方都富产海洋生物。
冰河时代的结束,伴随着第一个在日本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改变:陶器的发明。根据考古学家的一般经验,发明的流程是从大陆到岛屿,并且认为小的边缘的群体不会对其他世界贡献革命性的成果。因此,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陶器,制造于12700年前的日本。作为人类经验史上第一次使用陶器,人们把它们做成各种形状的密封的盛水容器。随着他们拥有了蒸煮食物的能力的时候,他们可以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丰富的资源:蔬菜的叶子,可以在户外的篝火上烤干或者烘干;贝类,可以被轻易的打开;并且一些类似于橡子的有毒食物,现在可以把毒性煮掉。柔软的熟食可以用来喂养婴儿,可以使婴儿更早断奶,提高婴儿的成活率。牙齿稀少的老人,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现在也可以被供养并活的更长久。所有这些使用陶器产生的重大影响,造成了人口的爆发式增长,使日本人口从大约数千人爬升到25万。
岛国居民要向大陆居民学习,这种一直以来的偏见,被发明陶器的日本人打破,但这并不是给考古学家带来震惊的唯一原因。另外,最初的日本陶器工匠,显然都是狩猎和采集者,这一点也违反了传统的观点。通常情况下,只有定居民族才使用陶器:因为游牧民族使用帐篷运输笨重的、易碎的器皿,以及武器和孩童。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定居民族往往是农耕民族。但是日本的物产如此富饶,人们可以定居下来,制造陶器,同时依然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直到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到达日本之前的10000多年中,陶器帮助日本居民充分的利用环境所赐的丰富的食物资源。
许多古代的日本陶器都在柔软的泥土上装饰着旋转或者压制的绳状花纹。因为在日本语中,绳纹用jimon表示,在那个时代,绳纹被应用于陶器本省,用于制造陶器的古代日本人,并且应用于从陶器发明开始至10000年后结束的整个历史时期。最早的绳纹陶器,可以追溯到12700年前,源自日本最南端的九州岛。从那时开始,陶器开始向北扩张,在9500年前左右到达现在东京所在地的附近,并在7000年前到达最北端的北海道。陶器的向北扩张,跟随着富产坚果美食的森林北迁,证明了因为气候导致的食物大增长,允许了定居生活的实现。
绳纹时代的人民如何生活?遍布日本的成百上千个考古遗迹中发掘出来的生活物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很明显,他们的膳食营养非常合理,即使现在的营养学家也要拍手称赞。
一个主要的食物范畴是坚果,尤其是栗子和胡桃,以及除去或者煮掉了毒性的七叶树果和橡子。在秋天,坚果的收获量巨大,并且可以贮存在6英尺宽、6英尺深的地下储藏室中度过冬天。源自植物的其他食物包括浆果、水果、种籽、叶子、嫩枝、花卉和根。总之,考古学家在绳纹时代的遗迹中,认定了64中可供食用的植物。

和现在一样,日本古代居民在海洋食品方面也引导着世界的潮流。他们在公海捕猎金枪鱼,在沙滩上杀死海豹,在河流里捕捉随洋流迁徙的大马哈鱼。他们把海豚驱赶到狭窄的水中,用棍棒击打,或者用尖矛刺穿,和现在的日本猎人做的一样。他们用在河坝中网捕捉各种各样的鱼,用鹿角做成的鱼钩钓鱼。他们在退潮的时候采集贝类、螃蟹和海藻。在陆地上的动物中,野猪和驯鹿是最常见的猎物。它们被陷阱诱骗,被弓箭射杀,被猎狗追逐。
关于绳纹时代生活最具争议的问题是,农业的的贡献有多大。许多绳纹时代的遗迹中留有可供食用的植物,它们是源自日本的野生种类,而且今天还作为农作物在种植,包括红豆和绿豆。这些绳纹时代遗留下来的植物,不能明显的显示出农作物和其野生祖先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不知道它们是从野外采集的还是人工种植的。遗迹中还有一些可供食用或者其他用途的植物种类不是源自于日本的,比如大麻,那些一定是从亚洲大陆引入的。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也就是绳纹时代的末尾,一些主产地为东亚的谷物如稻谷、大麦、小米开始在日本出现。所有这些引人注目的线索表明,绳纹时代的人们很可能已经开始实践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但是很明显,作为一种非主要的方式,其对他们的饮食贡献很小。
研究绳纹时代采集和狩猎者的考古学家,不仅发现了难于运输的陶器(其中一些有6英尺高),还发现了笨重的石器工具,残余的带有修葺痕迹的坚固房子,多达50户甚至更多居民的村庄,还有坟墓,所有这些深入的证据表明,绳纹时代的居民是定居民族,而不是游牧民族。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居住中心较短的距离——森林、河流、海滩、海湾和公海,使这种居住在家的生活方式成为可能。绳纹时代,居住的的人口密度很高,尤其是在日本中部和北部,那里有丰富的坚果森林、不停迁徙的大马哈鱼和富饶的海洋。绳纹时代,日本的总人口估计在25万,当然相对于现在不屑一顾,但在当时令人惊讶。
和我们强调绳纹时代居民确实拥有什么一样,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他们没有什么。他们和同时期的几百英里之外的中国人和韩国人生活的很不一样。绳纹时代居民没有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除了狗(可能还有猪),他们没有其他驯养的动物。他们没有金属工具,没有文字,不会编织,几乎没有官吏和平民之别的社会等级。陶器风格的地域性区别表明,几乎没有任何推动中央集权和统一的力量。
尽管在东亚范围内也特立独行,但绳纹时代的日本并不是完全孤立的。陶器、黑曜石和鱼钩证明,绳纹居民和韩国、俄罗斯和冲绳有贸易往来——正如亚洲大陆农作物的引入。但是,和后来相比,那点和外界有限的贸易,对绳纹社会几乎没有影响。绳纹时代的日本是一个狭小的封闭的空间,在多达一万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改变。
暂且放下日本人,让我们回忆一下,在日本绳纹时代行将结束的公元前400年,亚洲大陆的人类社会是怎么的吧。中国已经形成了由富裕的贵族和贫穷的平民组成的帝王之国;人们居住在高墙保护的城镇中,国家正处于向中央集权过渡的阶段,此后不久,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从约公元前6500年开始,中国已经发展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北方以粟类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已经开始豢养猪、鸡和水牛。到了这时候,中国人至少已经有了900年的文字书写史,1500年的金属工具史,并且刚刚发明世界上第一个铁器。这些发展同样传播到韩国,韩国也拥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至少在2100年前种植水稻),公元前1000年开始冶炼金属。

数千年来,亚洲国家蓬勃发展,可是与亚洲大陆只隔着一道朝鲜海峡的日本,公元前400年的时候,仍然被使用石器工具的采集和狩猎者盘踞,他们只和朝鲜半岛发生一点贸易。纵观人类历史,拥有金属武器,以稠密农业人口为基础的庞大军队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直在驱逐和消灭稀少的狩猎和采集者。但是绳纹时代的日本怎么样在如此长的时间中幸免?
为了理解问题的答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道公元前400年,朝鲜半岛分隔开的,不是富裕的农民和贫穷的狩猎-采集者,而是贫穷的农民和富裕的狩猎-采集者。中国本身和绳纹时期的日本很可能没有直接接触,而是由韩国充当联系人。水稻在温暖的中国南方被驯化,却迟迟才传播到较为寒冷的韩国,这是因为培育抗旱的品种花去了很长的时间。早期,韩国的水稻农业采用旱田而不是水田灌溉,所以产量不高。因此,韩国早期的农业文明,竞争不过日本的狩猎和采集。在引入韩国的农业方面,日本人看不到任何优势,而且贫穷的韩国农民没有把他们的生活方式强制推进到日本的优势。当然,我们将要看到的,是这种优势突然而戏剧性的逆转。
陶器发明带来了日本的人口爆发,在之后的一万多年后,日本历史上第二个重大的事件触发了第二次人口大爆发。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来自韩国南部的新的生活方式到达日本。这第二次改变导致了激烈争辩的问题——日本人到底是谁?这次改变是标志着绳纹时代的居民被来自韩国的移民取代,成为现代日本人的祖先,还是日本的原始绳纹时代的居民依然占据日本并开始学习新知识?
这种新的生活模式,最早出现在日本最西南部的岛屿——九州的北部海滨,与韩国南部隔着朝鲜海峡。在那里,我们发现最早的铁制金属工具,和无可置疑的全面的农业。此时的农业以灌溉稻田的形式出现,经考古发掘,包括完整的沟渠、河坝、堤岸和水田,以及大米残迹。1884年,在东京的一个行政区,具有这个时期特征的陶器被第一次认证之后,考古学家将这这种新生活方式的时期成为弥生时代。和绳纹时代的陶器不同,弥生时代的陶器在形状上非常接近同时期韩国南部的陶器。新的弥生文明的许多其他元素也明显是从韩国和其他国家引入到日本的,包括青铜器皿、编制物品、玻璃器具以及工具和房屋的样式。
在水稻作为最重要的农作物的同时,弥生时代的农民引入了27种新的动植物种类,当然包括被驯养的猪。他们可能已经开始实践一年两收,夏季种植灌溉水稻,然后排干水,在冬季种植小米、大麦和小麦。必然的,这种高效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立即在九州触发了人口的增长,考古学家已经指出,这次增长比绳纹时代更加剧烈,尽管绳纹时代持续的时间要14倍于弥生时代。
几乎就要同时,弥生时代的农业文明从九州跳跃式的发展到毗邻的本州和四国,在200年之内到达东京地区,并且在下个世纪到达寒冷的四国北端(距离第一个弥生时代的定居点1000英里)。对本州北部短暂的占领之后,弥生时代农民放弃了那里,据推测是因为水稻农业正不过绳纹时代的狩猎和采集生活。在接下来的2000年里,本州北部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更远处最北部的日本岛屿北海道,以及那里的居民虾夷猎人,甚至根本就不被当作日本过的一部分,知道他们在19世纪被征服。

Ⅷ 日本人到底怎么来的,传说是中国的童男童女演变的,可是,到底怎么来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日本考古学家故意把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复杂化,提出了一个遥远而又无法考证的命题:日本人是公元前两万年前由古代冰河时期的猿人进化而来的。那时,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被冰层覆盖,气候非常寒冷,动物到处逃窜。那些跑到日本的猿人,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乍看起来,也没有错,因为人类的前身都是猿人。日本考古学家实际上是有意偷换概念,不愿意从自己的外貌特征去考证自己的祖先,甚至连亚洲人的属性都不想承认。但各国的考古学家考证认为:日本由本土猿人经过一万多年繁殖进化的土着人,人种较为劣质。现代日本人,主要是从公元前的某个时期开始,持续不断徙迁的移民,也包括秦始皇派到日本寻找长生不老仙人草的3000童男童女。移民大多数是黄皮肤人,主要来自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汉人、朝鲜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和中南半岛的印支人。
1996年,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的人骨,与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居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1999年3月19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

Ⅸ 日本人的祖先是哪里人,还是日本的土人进化来的

有人说日本人是武大郎与潘金莲留下的后代。他们的国旗是武大郎卖剩下的一个炊饼,放在豆腐包布上晾着时的情景的写照。日本女人背后背着的小布包,装的是潘金莲出去偷情时的用被褥。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01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52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0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63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4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6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22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