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江国地区是哪里
1. 日本也有战国时代,在此期间各个势力分布是怎样的
当时六十多国分别分布于五畿七道(ごきしちどう)(Go-ki-Shichi-Dou)内
五畿(ごき)(Goki),即天皇京畿一带之五国,又称“畿内”(きない)(Kinai):
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
七道(しちどう)(Shichi-Dou)分为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南海道、西海道、山阳道及山阴道;依照日本地理及地势命名。
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Hok-kai-dou)共一国(十区):
虾夷(北海道)
东山道(とうさんどう)(Tou-san-dou)共六国:
美浓、上野、下野、飞驒、近江、信浓
东海道(とうかいどう)(Tou-kai-dou)共十五国:
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甲斐、伊豆、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北陆道(ほくりくどう)(Hoku-riku-dou)共七国:
越后、越中、越前、佐渡、能登、加贺、若狭
山阳道(さんょうどう)(Sann-you-dou)共七国:
播磨、备前、备中、备后、安芸、周防、长门
山阴道(さんいんどう)(Sann-in-dou)共八国:
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
南海道(なんかいどう)(Nann-kai-dou)共六国:
纪伊、淡路、阿波、赞岐、伊予、土佐
西海道(さいかいどう)(Sai-kai-dou)共十一国:
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日向、大隅、萨摩、对马、壹岐
虾夷(えぞ)(Ezo):属北海道。现在之北海道地区。大和政权统治以外之地,以中国“化外之地”之概念起名,土着爱奴人之居地。镰仓时代向北缩少,后来退至渡岛半岛及津轻半岛一带。明治二年(1869)及明治十五年(1882)前后分为渡岛(おしま)(Oshima)、后志(しりへし)(Shiriheshi)、胆振(いふり)(Ifuri)、石狩(いしかり)(Ishikari)、天盬(てしほ)(Teshiho)、北见(きたみ)(Kitami)、日高(ひたか)(Hitaka)、十胜(とかち)(Tokachi)、钏路(くしろ)(Kushiro)、根室(ねもろ)(Nemoro)及千岛(ちしま)(Chishima)十一国/区。
陆奥国(むつ)(Mutsu):属东山道。俗称奥州。现在之福岛、宫城、岩手、青森、秋田诸县,总石高大约167万石(根据庆长年间之检地)。九世纪时与虾夷半分,大化革新后以后白河以北之地称“道奥”(道之奥),意即“道路远奥之地”。律令制时代改称陆奥;元明天皇和铜五年(712)分为陆奥、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分为陆奥、陆中、岩代、磐城。
出羽国(でわ)(Dewa):属东山道。俗称羽州。石高约3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形、秋田县。远征虾夷族阿倍比罗夫后开拓而成,分属道奥、越国,和铜元年(708)脱离越后国,和铜五年(712)自成一国,外加最上、置赐两郡。室町时代属关东管领管辖。明治元年改分羽前、羽后二国。最后演化为山形、秋田县。
越中国(えっちゅう)(Etsu-chuu):属北陆道。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富山县。古代越国(こし,Koshi))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拥越后国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为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与新川县合并为石川县,明治16年再独立为富山县。
越前国(えちぜん)(Echi-zen):属北陆道。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福井县东北部。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七世纪后期,除福井郡半部外,加入敦贺郡、丹生郡、足羽郡、大野郡、坂井郡、江沼郡、加贺郡、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十一郡构成越前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敦贺、足羽、福井县分置。
越后国(えちご)(Echi-go):属北陆道。石高约3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新潟县。古代越国之一,天武天皇时代将其三分国(越前、中、后);大宝二年(702),颈城、古志、鱼沼、蒲原四郡划为越中国;和铜元年(708)分为越后、出羽两国。明治四年的废藩置县后,改名新潟县。
2006-8-819:40回复
明智光复
2楼
佐渡国(さど)(Sado):属北陆道。石高约1万7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佐渡全境。初见载于文武天皇四年(700),古代越国一部,天平十五年(743)后属越后国,天平胜宝四年(752)再分。废藩置县后,曾改称佐渡、相川县,最后编入新潟县。
加贺国(かが)(Kaga):属北陆道。现在之石川县南部。俗称加州、贺州。石高约35万石(庆长时)。古属越国。大化改新时编入越前国。弘仁十四年(823)拥加贺郡及江沼郡为加贺国。室町时代一向一揆之热门地。废藩置县后,明治十六年,与能登国合为石川县。
能登国(のと)(Noto):属北陆道。俗称能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石川县北部半岛。古代之能登?羽咋二国,属越前国。养老二年(718),从越前国拥羽咋郡、能登郡、凤至郡、珠洲郡四郡自分。圣武天皇天平十三年(741)再与越中国合一,淳仁天皇天平宝字符年(757)再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七尾县,于同五年为石川县之一部。
若狭国(わかさ)(Wakasa):属北陆道。俗称若州。石高约8万5千石。现在福井县西南部。古属越国,为交通要道。
常陆国(ひたち)(Hitachi):属东海道。俗称常州。石高约5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茨城县全境。大化改新后自道奥国独立,并合高、久自、仲、新治、筑波、茨城六国统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后茨城与新治分离。明治八年合并,占茨城县北、东部。
上总国(かずさ)(Kazu-sa):属东海道。俗称上总。石高约38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南部。古称总国之一,曾称上狭。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下总国、安房国分立。天平十三年(741)再与安房国并合。天平宝字符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下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下总国(しもうさ)(Shimou-sa):属东海道。俗称下总。石高约40万石。现在之千叶县北部。大化改新后,与上总国、安房国分立。明治年间,与上总、安房再次合为千叶县。
安房国(あわ)(A-wa):属东海道。俗称房州。石高约43万石。现在之千叶县最南部。大化改新,养老二年(718),与上总国分立,拥平群郡、安房郡、朝夷郡、长狭郡。天平十三年(741)再与上总国并合。天平宝字符年(757)再分。明治年间,与上总、下总再次合为千叶县。为捕鲸业主要地。
上野国(こうずけ)(Kou-zuke):属东山道。俗称上州。石高约5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群马县。古代与下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上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古代东国经营之重点;古代牧马名产地。废藩置县后分为七个县,明治9年合为群马县。
下野国(しもつけ)(Shimo-tsuke):属东山道。俗称下州。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栃木县。古代与上野国、那须国合称为“毛野国”。四世纪时毛野国分为下毛野国成立。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栃木、宇都宫两县,同九年统合为栃木县。
武藏国(むさし)(Musashi):属东海道,俗称武州。石高约6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东京、崎玉县全境、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全境。古代无邪志国、胸刺国、知夫国之国。大化改新后合为一国。初属东山道,宝龟二年(771),入属东海道。镰仓时代,成为关东八国之一。废藩置县后,分置八县,最后合归为崎玉县、东京府、神奈川县。
相模国(さがみ)(Sagami):属东海道,俗称相州。石高约2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神奈川县大部分地区。古代相武、师长两国与镰仓别之地,大化改新后合为一国。废藩置县后,小田原、足柄县并入神奈川县。
伊豆国(いず)(I-zu):属东海道,俗称豆州。石高约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东及东京都伊豆诸岛。古代温泉胜地及重犯流放地。天武九年(680),与骏河国分离,拥三郡(后增至四郡)。废藩置县后,于明治九年伊豆半岛并入静冈县,伊豆七岛编入东京府。
骏河国(するが)(Suruga):属东海道,俗称骏州、骏河。石高约1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中东部。古称珠流河;大化改新时成立,天武十年(681)与伊豆国分离。平安时代属上国格,伊势神宫之庄园属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静冈县。
2006-8-819:40回复
明智光复
3楼
甲斐国(かい)(Kai):属东海道,俗称甲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梨县。古来之山国。七世纪前后成立。废藩置县后,改名甲府县,再成为山梨县。
远江国(とおとうみ)(Too-toumi):属东海道,俗称远州。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静冈县西部。因境内之滨名湖俗称“远之淡海”而得名“远海(江)之国”。大化改新(645)后,由素贺、久努等诸国统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堀江县、滨松县,同9年与静冈县合并。
三河国(みかわ)(Mikawa):属东海道,俗称三州。石高约2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东部。大化改新时与穗国合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额田县,同五年改称爱知县。
信浓国(しなの)(Shinano):属东山道,俗称信州、科野。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长野县。养老五年(721)与南部之诹访国分置,天平三年(731)再次合并。平安时代之庄园重地、牧马区之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长野、筑摩两县,同九年独立为长野县。
尾张国(おわり)(Owari):属东海道,俗称尾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爱知县西部。以木曾川与美浓国分置。明治五年废藩置县后并入爱知县。
美浓国(みの)(Mino):属东山道,俗称浓州。古称三野、御野。石高约5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后加信浓之木曾地方而正式成形。废藩置县后为岐阜县南部。
飞驒国(ひだ)(Hida):属东山道,俗称飞州。古称斐太、斐陀。石高约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岐阜县北部。大化改新时立为一国。废藩置县后初为筑摩县,明治九年与美浓合为岐阜县。
近江国(おうみ)(Ou-mi):属东山道,俗称江州。石高约7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滋贺县。古称淡海,因境内之琵琶湖俗称“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之国”。大化改新时设置,废藩置县后为滋贺县。
伊势国(いせ)(Ise):属东海道,俗称势州。石高约5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东南部。古代神国、皇大神宫之镇座地,大化改新后自成一国。于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志摩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天武九年(680)伊贺国分置;八世纪时志摩国分立。废藩置县后分为安浓津、度会县,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伊贺国(いが)(Iga):属东海道,俗称伊州、贺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北部。大化改新后与伊势国合并;天武九年(680)独立为伊贺国,拥阿拜、山田、伊贺、名张四郡。废藩置县后为安浓津县,明治五年编入三重县。
志摩国(しま)(Shima):属东海道,俗称志州。石高约1万8000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南端。因志摩半岛而得名;于七世纪,孝德天皇时代与伊势国、伊贺国合为一国。八世纪时自立。本只有志摩郡,后分为英虞郡、答志郡。明治九年合并为三重县。
大和国(やまと)(Yamato):属畿内,俗称和州。石高约45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奈良县。大化改新时自立为一国。古称倭、大倭、大养德;淳仁天皇天平宝字符年(757)始以“大和”名之。因古代大和皇朝之发祥地而得名。奈良时代之都。废藩置县后改名奈良県、堺県、大阪府。明治二十年正式改名奈良县。
纪伊国(きい)(Kii):属南海道,俗称纪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三重县西部及和歌山县。古称“木之国”,因“木之国”之音变长,和铜六年(713)正式名为纪伊。大化改新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后分为三重县一部及和歌山县。
和泉国(いずみ)(Izumi):属畿内,俗称泉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大和朝廷之御料地,由于该地有地下水泉涌出,故名和泉。灵龟二年(716),以河内国大鸟、和泉、日根三郡划为和泉监管地。天平十二年(740)并入河内国,入天平宝字符年(757)再次成立和泉国。废藩置县后称堺县,明治十四年(1881)编入大阪府。
河内国(かわち)(Kawachi):属畿内,俗称河州。石高约2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大阪府南部。明治十四年编入大阪府。现为东大阪市内一部分。
2006-8-819:40回复
明智光复
4楼
山城国(やましろ)(Yamashiro):属畿内,俗称山州、城州。石高约23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南部。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古称山背、山代,延暦十三年(794),桓武天皇改置平安京,以“从山河襟帯而自然作城之名胜”而改名山城。废藩置县后分置京都府及淀县;后合并为京都府。
摄津国(せっつ)(Settsu):属畿内(或山阳道),俗称摄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部。古代通称津国,和铜六年(713年)改称摄津国。天武天皇置摄津职,拥务古(武库)水门之良港,因与大陆(中国、朝鲜)交易而繁荣。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置尼崎、三田两藩为兵库县东部,其他部分编入大阪府北部。
丹波国(たんば)(Tan-ba):属山阴道,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石高约2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东北部及京都府中部。古称旦波。七世纪成立,和铜六年(713),北部五郡划为丹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入兵库县及京都府。
丹后国(たんご)(Tan-go):属山阴道,俗称丹北、北丹。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京都府北部。和铜六年(713),丹波国北部五郡(加佐、与谢、丹波(后之中郡)、竹野、熊野)划为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划入京都府。
淡路国(あわじ)(Awaji):属南海道,俗称淡州。石高约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南部之淡路岛。七世纪成立,古称淡道;后与阿波国合称栗国,本身称“阿波路”,由津名郡、三原郡组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划入兵库县。
阿波国(あわ)(Awa):属南海道,俗称阿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德岛县。古代与淡路国合称栗国;和铜六年(713)正称阿波。后因江户德岛藩而于废藩置县后分置德岛县、名东县,后来统称德岛县。
赞崎国(さぬき)(Sanuki):属南海道,俗称赞州。石高约12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香川县。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外加盬饱、小豆、直岛诸岛,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备前国领。废藩置县后曾改称香川、名东、爱媛,后正称香川县。
伊予国(いよ)(Iyo):属南海道,俗称予州。石高约36万6000石(庆长时)。现在之爱媛县。大化改新后自立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爱媛县。
土佐国(とさ)(Tosa):属南海道,俗称土州。石高约10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高知县。古名土左;古代都佐、波多两国在大化改新后合并为一国。废藩置县后成为高知县。
播磨国(はりま)(Harima):属山阳道,俗称播州。石高约3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西南部。大化改新后,合并针间、鸭、明石三国为一。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称为姫路县,后来改名饰磨县,同九年合并入兵库県。
但马国(たじま)(Tajima):属山阴道,俗称但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兵库县北部。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豊冈、出石、村冈三县,后来曾统合为豊冈县,最后编入兵库县。
美作国(みまさか)(Mimasaka):属山阳道,俗称作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北部。古代备中国之一地,和铜六年(713)后拥备前国英多、胜田、苫田、久米、真嶋及大庭六郡为一国。平安时代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分置津山、胜山、鹤田三县,后统称北条县,最后于明治九年编入冈山县。
备前国(びぜん)(Bizen):属山阳道,俗称备前。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东部。本属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和铜六年(713)后划北部六郡予美作。江户时代时,小豆、直岛诸岛划为国领。废藩置县后并入冈山县。
备中国(びっちゅう)(Bicchuu):属山阳道,俗称备中。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冈山县西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古名“吉备道中国”,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改名深津、小田县,明治五年正式并入冈山县西部。
备后国(びんご)(Bin-go):属山阳道,俗称备后。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东部。古吉备国之一部。大化革新后分为三国(备前、中、后)。废藩置县后本并入冈山县,明治九年改编入广岛县东部。
2006-8-819:40回复
明智光复
5楼
安芸国(あき)(Aki):属山阳道,俗称芸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广岛县西部。古名阿岐;因为古代交通之要地之繁荣。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改名安芸,乃源平时代,平氏庄园之地。废藩置县后并入广岛县。
因蟠国(いなば)(Itaba):属山阴道,俗称因州。石高约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东部。古称稻叶,为古稻叶国,大化改新后改名因幡。废藩置县后本并入鸟取县。
伯耆国(ほうき)(Houki):属山阴道,俗称伯州。石高约2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取县西部。为古伯耆国,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废藩置县曾改名鸟取县、岛根县,明治十四年合为鸟取县西部。
出云国(いずも)(Izumo):属山阴道,俗称云州。石高约19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东部。古出云皇朝之地,大化改新后立为一国,名称不变。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石见国(いわみ)(Iwami):属山阴道,俗称石州。石高约11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鸟根县西部。以石见银山而得名。明治四年废藩置县,编入岛根县。
周防国(すおう)(Suwou):属山阳道,俗称防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南部。古名周芳;七世纪末改名周防。大化改新后,并大岛、熊毛、玖珂、都浓、佐波、吉敷六郡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与长门国合为山口县。
长门国(ながと)(Nagato):属山阳道,俗称长州。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山口县北部。古称穴门、穴户;古代穴门、阿武国之地,七世纪时合并为穴门国,七世纪末改名为长门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为山口、丰浦、清末三县,与岩国县编入为山口县。
隐岐国(おき)(Woki):属山阴道,俗称隐州。石高约5万石(庆长时)。现在鸟根县之外岛。大化改新自为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入鸟根县。
对马国(つしま)(Tsushima):属西海道,俗称对州。石高约16万石(庆长时)。现在长崎县之外岛。古代对大陆交通、军事上之要地,古称津岛;天智天皇三年(664)置设军事机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改称严原县,同年与九州佐贺县合并为伊万里县。同5年编入长崎县,自为严原町,内有四町二村。
丰前国(ぶぜん)(Buzen):属西海道,俗称丰前、丰州。石高约14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及大分县之一部。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编三藩为小仓、中津、新田三县;最后统合为小仓县。同九年分别编入东部之大分县及西部之福冈県。
丰后国(ぶんご)(Bungo):属西海道,俗称丰后、丰州。石高约42万石(庆长时)。现在大分县之大部分。古代与丰后国合称丰国,文武天皇分为豊前、豊后两国,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为臼杵、杵筑等七县;同九年统合为大分县。
筑前国(ちくぜん)(Chikuzen):属西海道,俗称筑前,古称筑紫前。石高约33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西北部。古代筑紫国(つくし,Tsukushi)之一部,古代大陆文化流入、国防上之要地。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同时乃管辖西海道诸国之大宰府设置之地。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黒田、秋月两县,同年合并为福冈县。
筑后国(ちくご)(Chikugo):属西海道,俗称筑后,古称筑紫后。石高约27万石(庆长时)。现在福冈县南部。古代筑紫国之一部,文武天皇二年(698)把筑紫国两分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久留米、柳川、三池三县,曾改名三潴县,同九年编入福冈县之一部。
肥后国(ひご)(Higo):属西海道,俗称肥后,石高约34万石(庆长时)。现在之熊本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熊本、人吉两县,明治九年合为熊本县。
肥前国(ひぜん)(Hizen):属西海道,俗称肥前,石高约22万石(庆长时)。现在之佐贺县及长崎县全境,古代火(肥)国之一部。大化改新后(有说持统天皇十年(696)),分为肥前国、肥后国两国后自成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佐贺、长崎两县。
日向国(ひゅうが)(Hyuuga):属西海道,俗称日州、向州,石高约17万石(庆长时)。现在之宫崎县全境。古代袭国之一部分,占九州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铜六年(713)分设大隅国后立一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美津、都城两县,明治六年合为宫崎县。
大隅国(おおすみ)(Oosumi):属西海道,俗称隅州,石高约1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东部。和铜六年(713)拥日向国肝杯、赠于、大隈、姶罗四郡为一国。天长元年(824)并合多褹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萨摩国(さつま)(Satsuma):属西海道,俗称萨州,石高约28万石(庆长时)。现在之鹿儿岛县西部。
九州南部、鹿儿岛县西半部之旧国名,九州隼人族之居地。大宝二年(702),从日向分出唱更国(唱更意即“守边境”之意),数字后唱更国改名为萨麻国,八世纪末正名为萨摩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鹿儿岛县。
壹岐国(いき)(Iki):属西海道,俗称壹州,石高不明。现在长崎县之外岛。中国史书称一支国或一大国;日本方称伊伎、伊吉、伊岐、由纪、由吉,七世纪时正名壹岐。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并入长崎县。
2. 近江国指的是日本哪里
日本滋贺县
3. 日本 近江三郡是哪三郡
近江国伊香郡・浅井郡・坂田郡三郡的総称。现在的滋贺県长浜市・米原市・彦根市鸟居本地区。别名江北・湖北
4. 日本战国分六十六国分别是什么地图是什么样
战国六十六国如下:
近畿五国——山城、大和、河内、摄津、和泉
东海道——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相模、武藏、安房、上总、下总、常陆
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
北陆道——越后、越中、越前、能登、加贺、若狭、佐渡
山阴道——丹波、丹后、因幡、但马、出云、石见、伯耆、隐岐
山阳道——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备中、备前、美作、播磨
南海道——阿波、赞岐、伊予、土佐、淡路、纪伊
西海道——萨摩、大隅、日向、肥后、肥前、筑后、筑前、丰后、丰前、对马、壹岐
近畿以东为东国;近畿以西为西国
(4)日本近江国地区是哪里扩展阅读: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
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
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5. 日本关西包括的城市和地区最好都有介绍
日本关西地区:指以大阪府、京都府为中心的关原以西的地区,即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一共2府5县。
1、大阪府
大阪府是近畿地区乃至整个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中心。其人口总数名列东京都、神奈川县之后,位居全日本第三;人口密度仅次于东京都,位居全日本第二。大阪府的地方生产总值也仅次于东京都,位列日本第二。
古时,仁德天皇在此修建了难波高津宫(高津宫(高津神社)所在地即在难波高津宫的遗址上修建 );孝德天皇在这里修建了难波长柄丰碕宫(前难波宫);圣武天皇则修建了难波宫(后难波宫)。在迁都长冈京之前,大阪府一直是陪都所在。
2、京都府
京都府(きょうとふ京都府kyoutofu )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都道府县之一,从公元794年建都开始到1868年迁都东京的一千多年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京都是日本第七大城市,拥有140万人口。
京都被日本人称之为"心灵的故乡",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几个世纪以来,京都曾多次毁于战火,由于其珍贵的历史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京都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空袭(仅1945年1月16日到6月26日遭到了5次小规模空袭 ,后被美军官方下令禁止空袭)。无数的寺庙、神社以及其他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3、兵库县
兵库县位于日本列岛中部的关西地区,北临日本海,南濒大阪湾,经濑户内海与太平洋相望,是日本唯一一个既临日本海,又接濑户内海的县,是近畿地区的中心之一,是关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县。由大城市、农山村和离岛等各种地区形成,气候和风土各异,各地可享受洗海水浴、滑雪乃至泡温泉等多种娱乐和休闲活动,被称为“日本的缩影”。
根据其历史、风土、产业等不同,可以分以下5个地区:摄津(神户、阪神)、播磨、但马、丹波、淡路。陆上交通便捷,是关西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有神户机场和神户港,毗邻位于兵库县与大阪府交界处的日本唯一24小时开放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
濑户内海是沟通日本南北东西的天然通道;位于濑户内海入口处的神户是出太平洋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港口。
4、奈良县
奈良县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四周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县、三重县所环绕,属内陆县。由被称为“近畿之屋顶”的纪伊山地及扩展至北侧的平原组成,土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为77%,大约90%的人口集聚在县北部的奈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自710年至794年奈良县曾是日本的首都,称为“平城京”,是日本文化、艺术和工艺的摇篮。在佛教传入日本的公元6世纪至8世纪期间,奈良一直作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荣。公元710年,仿效中国唐代的长安城而创建的大规模国际首都“平城京”,作为历史性的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之中。
5、和歌山县
和歌山县(Wakayama-Ken),地处日本最大的半岛“纪伊半岛”的西南面,面向太平洋,东部与东北部分别与三重县、奈良县以及大阪府接壤,土地面积占全日本面积的1.25%,居第30位。
有长约650公里的海岸线、郁郁葱葱的广袤山林,木材资源丰富,有“山海之国”、“木材王国”、“果树王国”之称。林业、家具制造等行业比较发达;渔港众多,渔业是主要产业;工业以钢铁为主。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闷热,冬季气候平稳,除山区之外,几乎不下雪。
(5)日本近江国地区是哪里扩展阅读:
日本的行政区域:
日本的都、道、府、县是平行的一级行政区,直属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县都拥有自治权。其办事机构称为“厅”,即“都厅”、“道厅”、“府厅”、“县厅”,行政长官称为“知事”。
日本被划分为47个一级行政区:1都,1道,2府,43县。每个都、道、府、县下设若干个市、町(相当于中国的镇)、村。其办事机构称“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行政长官称为“市长”、“町长”、“村长”。
网络-关西地区(地理区域)
6. 问大家个日本的地理问题
我也是太阁迷 知道些东西。
安土城:在日本国的滋贺县安土町,古为近江国,位于九州岛近畿地方。日本最大湖泊琵琶湖位居滋贺县中部,占全县面积约六分之一。首府大津市
奈良现在也叫奈良,有“社寺之都”之称。
尾张清州城:位于现在日本的名古屋市。应永十二年(1426),尾张守护斯波义重筑。文明十年(1478),成为尾张守护所。弘治元年,守护斯波义统被织田信友所杀,信长笼络义统之子义银,夺得清州城。“本能寺兵变”后,秀吉等织田家重臣在此城召开“清州会议”,决定领土分配问题。江户时期“一国一城”令时,曾遭到拆毁,后重建成。因清洲城规模太小,不能承担军备的重任,因此在家康的授意并亲自监察下,义直于1609年开始在尾张那古野城的原址上着手修建新居城--名古屋城,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等20余位大名收到了协助筑城的命令,作为对德川家的尽忠表现,各大名异常的出力。只两年时间,就建成天守、1614年全部完成城体建设,从此,尾张的中心从信长时期的清州城移到了名古屋城。直到“明治维新”,此城一直是德川御三家的世袭居城。
二条城:位于京都地区。建于公元1603年,是德川家康幕府将军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二条城内名为“鹂鸣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是幕府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安全而设的报警机关。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为二条城的主要建筑。
永禄十二年(1569),织田信长在足利义昭的居处开始兴建二条城。天正元年(1573),信长流放义昭后烧毁了这座城,然后在其它地方另筑二条御所,并将之献给城仁亲王。天正十年(1582),本能寺事变爆发。信长长子信忠在二条御所放火自刃。关原之战后,得到天下的家康在京都会见丰臣秀赖时重新修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离宫二条城,是由德川家康所下令兴建的,筑城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德川的族人及武将在造访京都时,有个休憩的寓所.
城内最大的建筑群-二之丸御殿于西元1603年完工,而后,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再将本丸内的城域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到了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光庆喜“大政奉还”于皇室朝廷,奉还的仪式就在二条城的二之丸御殿内.
二条城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是日本历史朝代的移转之地,里面值得一探的建筑文物相当多,例如二之丸御殿,小堀远州设计的二之丸庭园,以及由京都御所的旧桂宫御殿移筑而来的本丸等.
二条城一向以樱花种类丰富见称,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在城内的樱之园,可观赏到有“樱花王者”称誉的八重樱华贵庄严的身姿。
1楼提到的大坂,其实是太阁中的播磨国的姬路城。
7. 本州岛的行政区划
本州岛的行政区划:
本州岛在地理上被分为5个地区,行政区共有31个县:
1、中部地区下辖九个县:爱知县、福井县、岐阜县、石川县、长野县、新潟县、富山县、静冈县、山梨县
爱知县是日本少数以工业为经济主导的县,是日本的制造业中心,拥有以丰田汽车为首的许多汽车相关企业。丰田汽车在1937年设立,之后汽车产业的发展使爱知县获得了长期的高度经济增长 。
福井县是日本男女平均寿命最长的县,经济、文化历来繁荣发达,名胜古迹众多,是世界三大岩柱奇观之一的"东寻坊"为中心的观光地,越前松岛、北泻湖等自然景观十分壮观,还有着名的温泉游园地芦原温泉等。
静冈县处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之间,是日本的主要交通要道。境内有富士山,有爱鹰山、远笠山等火山所在的富士火山带,山地一直延伸到伊豆半岛;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有"温泉半岛"之称;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摩托车、动力机械、乐器、办公用电子器具等。
2、中国地区下辖:广岛县、冈山县、岛根县、鸟取县、山口县
鸟取县市全国47都道府县中,面积为第七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另外,城市的数量也最少的。县厅所在地是县东部的鸟取市 。
山口县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端,形如半岛,是连通日本本州岛与朝鲜半岛乃至中国的交通要冲,政府驻地为山口市,可人口最多的经济中心为下关市。三面环海,是日本的水产大县,以下关市盛产河豚而最为着名,对外贸易发达,为日本资本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之一。
3、关东地区下辖:千叶县、群马县、茨城县、神奈川县、埼玉县、栃木县、东京都
埼玉县是位于日本关东地区中部的内陆县,历史上曾与东京都的大部分地区一起被称为武藏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被称为多彩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以工业、文化、艺术闻名,是东京北部最重要的工业区。
栃木县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属内陆县,为关东地区最大的县,位居日本第20位,人口密度相对较低。气候有内陆型气候的特征,冷暖温差大,冬季空气干燥,夏季湿度较高,年降雨量大。农业比较发达,旅游资源发达。
东京都,简称东京(Tokyo),也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海陆空交通的枢纽。东京位于日本列岛中央的关东地区南部,是由23个特别区及26个市、5个町、8个村构成的广域自治体,人口约1329万。
4、近畿地区下辖:兵库县、京都府、三重县、奈良县、大阪府、滋贺县、和歌山县
大阪府位于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大阪府的都市,是大阪府的府厅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大阪市面积22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267万人,是日本次于东京、横滨人口第三多的城市。GDP位列亚洲第二,仅次于东京,世界第六位。
滋贺县的古名叫近江国,又叫淡水国,位于日本列岛中部,东南与三重县接壤,西与京都府相临,西北与福井县为邻,东北与歧阜县连接,交通网四通八达,是连接日本东西的走廊和沟通太平洋与日本海的通道。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境内中心有日本最大的湖泊"琵琶湖"。
5、东北地区下辖:秋田县、青森县、福岛县、岩手县、宫城县、山形县
岩手县是日本着名的农业、渔业地区,一级行政区,是日本着名的稻米、肉牛、乳牛产地。海岸复杂多变,多天然良港,面临千岛寒海流与日本暖海流流的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和捕捞渔业十分发达。
福岛县(Fukushima-Ken),是日本东北地方南部的一县,国土面积13,782.75平方公里,福岛县东部的浜通地区位于靠近太平洋的一侧,气候温暖宜人,一年四季盛产各种水果,被称为"水果的王国"。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以东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导致核电站反应堆堆芯熔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的事故。
(7)日本近江国地区是哪里扩展阅读
本州岛地理介绍:
本州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全长约1,300公里,宽度在50至230公里之间,其总面积为231,216.49平方公里(2009年数据),占日本总面积的60%,海岸线则全长5,450公里。山岳地带横亘本州,构成整个岛屿的脊梁,此也导致本州北方与南方的气候差异性大。
主要气候为季风气候,从北方的温带季风气候递变为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州是火山岛,岛上迄今仍有活跃火山,地震频繁。全岛最高点富士山亦为日本最高峰,高3,776米。
本州全境河流密布,其中信浓川是全岛乃至于日本最长的河流。平原主要集中于沿海,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其中关东平原最大。
8. 近江国的地理
湖东的犬上川、爱智川、日野川、野洲川,湖北的姊川等众多河流形成了广大的冲积平原,湖东方面又有广阔的近江盆地;由琵琶湖流出的濑田川流向京都和宇治方向,以上河流的存在,连接了北陆、京都和中部的主要水陆交通,不仅使环湖的水运非常发达,交通非常方便外,也是该国生产力高的主要基础。除了水上交通,此地还是北陆道,东海道和东山道的交汇点,越过铃鹿山地是东海道;经山科盆地是至美浓国便是东山道,而向北至若狭国则是北陆道。是连接东西日本的交通要冲。除此之外近江也是京都的东大门,从东方上京,近江是必经之地。因此自古以来便有说法:控制了近江便控制了天下。被称为古代三关的铃鹿,不破和逢坂,便是在近江国的四周所设。
9. 近江国的历史
古代以来,近江大津便是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应仁之乱时战争不绝,近江便成为了从京都逃出的亡命将军们的避难之地。以此为背景,中世以来的市和座及行商人,在近江都有很多,特别是着名的近江商人。控制该国是取得天下的前提,进入战国时代,守护六角氏控制了南近江,而浅井氏则凌驾于主家京极氏之上,控制了北近江。
进入战国时代,北近江的守护京极氏由于互相争夺家督之位,导致原本的代官浅井氏势力不断扩大,最终取代了京极氏,制压了北近江。首先浅井氏向南近江的守护六角家示好,屈居其下。但到了浅井久政之子长政时代,打出了反六角家的旗帜,并使家臣团迫使老父久政隐居。浅井长政于1560年在野良田之战中大破兵力优于己军的六角氏,稳固了自身在家中的地位,并趁势入侵南近江,整编了家臣团,迈向了战国大名之路。相反,六角家当主义治却惟恐重臣后藤氏抬头,先下手杀死了重臣后藤贤丰,导致家臣团离反,进一步衰弱了本家的势力。
同时浅井长政娶了织田信长之妹织田市,与织田家结盟。在1568年织田军入侵近江时充当其先锋,为击败六角军作出了贡献。最终六角父子逃往甲贺,近江佐佐木氏四百年来对近江的统治就此结束。而信长为了确保东海至近畿的交通线,在此安插了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等诸多宿将,并确认盟友浅井长政领有半个近江,但一切都随着征伐越前朝仓氏而改变。
虽然长政为信长妹婿,但始终拗不过老父及家臣团救援老盟友朝仓的意见,最终对信长竖起了叛旗。但由于在姊川之战中的败北,小谷城逐渐被织田军诸将所孤立。此时浅井、朝仓与其他反信长的势力组成了信长包围网,与信长对抗,但随着局势逐渐对信长方有利,原属浅井麾下的近江诸土豪接二连三被策反。最终于1573年,信长出兵歼灭了驰援浅井的朝仓军,并将朝仓义景追到老家一乘谷城,最终迫其自杀,名门朝仓家灭亡。紧接着信长急袭小谷城,经过激战小谷最终落城,浅井父子自杀,浅井氏灭亡,自此近江完全被纳入了信长的掌握。接着信长在琵琶湖畔筑起了雄伟无比的安土城,作为其统一天下的据点。直到本能寺之变信长横死,由于明智光秀的谋反,安土城最终也在战乱中被烧毁。
之后信长的继任者丰臣秀吉以近江为自己的直辖地,并派遣心腹石田三成驻守。秀吉死后,三成为了阻止德川家康夺取丰臣政权而起兵(关原之战),但最终战败被杀。后德川家康分封重臣井伊直政到此,开创了后来彦根藩18万石的基础。江户时代除彦根藩外,此地还有众多小藩,另有他大名的飞地、幕府藏入地、寺社领、旗本知行地等,不可一一尽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