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圣人

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圣人

发布时间: 2022-10-17 21:45:13

1. 周总理为何被日本人称为圣人

尤其在日本,孔子的粉丝们更是比比皆是,记录他老人家思想精髓的《论语》更是被捧为“宇宙第一书”!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人民充分把论语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创造了很多的谚语,其中最着名的一句莫过于“读论语而不知论语”,
用来讥讽那些死认书本、不重实践的书呆子。通常,在自大的日本人眼里,孔子这类圣人在今天的社会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中国的周总理却是个例外,许多日本人被他质朴的人格所折服,把他看成是与孔子、耶稣这些先贤们同样伟大的圣人。用日中经济协会常任顾问冈崎嘉太平的话说:他从小就在寻找像孔子、释迦和耶稣那样伟大的人,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结识了周恩来总理,他最终认定周恩来正是他所要寻找的圣人。
周恩来总理生前非常喜欢一本书——《中庸》,这部儒家经典的核心是教化人们应该做到四个自我: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型人物。要做到这一点,“诚”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诚呢?儒家的解释是诚者,物之始终,不诚不物,天道与人道相通,故修齐治平亦必以“诚心正意”为始基,在“诚心正意”上下功夫,做到以诚感人。
周总理出身书香门第,修身养性是人生的必修课,他平生最推崇的就是一个“诚”字。早学生时代,周总理便以诚实待人行事,自勉自励。无论是谈吐间,还是纸笔间,他都努力做到“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
,以诚待人,塑造完美的人生品格。
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周总理总结出了一条人生座右铭: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在他看来,“诚”乃人固有之天性,而“欺诈”不过是后来养成之恶习,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虽然欺诈私曲之徒比比皆是,为争霸窃权纷攘角逐,但未有以作奸欺世之术能范围世界、统领人心者。相反,“诚”则能够感动万物,包容天地。周恩来自己信奉以诚待人的原则,不虚与委蛇,不文过饰非,许许多多与他交往过的人都为他
的真诚所感动,为他的品格所吸引。
在中美历史上着名的“乒乓外交”中,周总理的真诚曾经打动了不少美国人。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运动员格伦·科恩是个不折不扣的美国嬉皮士。周恩来在接待他们时,科恩出人意料地征求周总理对美国“嬉皮士”的看法。周总理没有回避,很坦然地说:“在许多国家里,一般地说,青年人总是对他们的长辈所做的事情感到不满,应当让他们有寻求真理的自由,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接着他又补充说:“靠近人民,就不会走错路,但是如果你发现走错了路,那就要及时回头。”周总理的话没有一丝做作,这番坦诚真挚的回答立即赢得美国客人的现场鼓掌。
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对周总理的人格赞叹不已。他曾这样评价说:“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赫鲁晓夫的高谈阔论是多么装腔作势,而中国人的待人接物又是多么平易近人。其实,赫鲁晓夫的吹牛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自卑的心理;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周恩来非常反感虚伪奸诈之徒,他认为蒋介石就是这种人。蒋不仅言而无信,而且专靠玩弄权术起家,他用人喜欢“奴才”
,维系队伍不以诚孚众,而是制造矛盾,利用矛盾,操纵矛盾,用一个牵制另一个,互相提防,互相掣肘,以求“平衡”和防止异端。所以蒋介石虽然能在表面上形式上维持内部的统一,但实质上他们之间是各不买账,各怀鬼胎,平时口角相参,遇事互相推诿,这样当然“卒至自覆自败,与人以可讥可耻之据”。

2. 中国两位的古人在日本被推崇为圣人,分别是谁呢

日本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无论是因为历史原因,还是近些年来的文化和经济上的接触,大家对于日本都有一定的了解。随着大家对于日本的了解慢慢深入,会发现一个非常奇妙的时期,其实在日本的思想文化方面,和中国人还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小编并不是一个崇拜日本或者推崇日本的人,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叫做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在看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时候,可以先观人,后观己,再来反省自身,如此反复,方成大道。

这些名人虽然比现在的我们依旧强上无数倍,但是比我们强上无数倍的名人又怎只有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难以被我们吸收理解,或者就如同现在的中医一般,浩渺深邃我辈庸人难以继承。

有道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泱泱华夏五千年,何以轮到我辈时,反被他人撄吾锋。我们的错,在于难以明对错,不懂知得失。

日本的崛起在于重视文化传承和思想的变革,才能够在短短百年时间雄起于世界顶峰,我们有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样能!

3. 河南寺庙挖出千年肉身菩萨,为何会把日本人吸引过来

众所周知,佛教虽然是在印度诞生的,但在中国发扬光大。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力反而不及中国。

公元前2年,佛教西来。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的儿子汉明帝凭着子以母贵当上皇帝后,于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飞身的金人,随后汉明帝将这个梦告诉给了大臣们。


而且圆仁为日本天台宗的发展和中日两国天台宗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古代佛教、文化和友谊的一位伟大传播者,他的功绩在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和友好关系史上永垂不朽。

这就是圆仁为什么备受推崇的原因所在。

4. 日本人为什么要崇拜王阳明,这对于中国有什么启示

自己不读书不可拍,自己无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明明无知,明明愚蠢,却用闲言碎语污蔑圣贤,以管中窥豹概述群星,以自己偏见与愚蠢掩饰知识与智慧,这些行为只能被别人耻笑。

5. 为什么日本人那么推崇王阳明的学说

阳明心学对日本最大的作用是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很多重要人物都研究过阳明学,他们十分看重阳明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意志、强调实践的说法,要求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因此有很多人认为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原动力。所以说这也是日本人至今都非常推崇阳明心学的重要原因。

王阳明生前曾与一个名叫了庵的日本和尚有过交往,时间是在明朝正德八年,王阳明与带领日本一个贸易使团出使中国的了庵禅师在宁波结识,两人还在一起讨论了佛家学说学,王阳明给了庵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宣传了自己的“心学”思想,在了庵准备回国时,王阳明写了一篇《送日本正使了庵和尚归国序》的文章为之送行,这也证明了“阳明心学”从此时就已经传入了日本。

而阳明心学传入日本有史料记载的时间应该在王阳明去世80多年后,他的代表作《传习录》在1602年传入日本。在幕府时期,儒家理学是日本的官方之学,阳明学传入后,通过中江藤树、佐藤一斋、大盐中斋等一系列日本学者先后传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从此阳明心学在日本开始崭露头角。

(5)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圣人扩展阅读:

王阳明本名叫做王守仁,这个名字来自于《论语》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他少年聪慧,虽然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不过他早已默记了许多书籍。等到他能开口说话时,已经通晓各种事理。王阳明十三岁时,与私塾和老师探讨天下大事,便立志要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后来明英宗被蒙古俘虏,王阳明又立志学好兵书,报效社稷。

少年的早慧让他从小就勤于思考,不断寻求真理。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南宋思想家朱熹尊为祖先,在当时,百姓学习的儒家经典都是朱熹批注的。人们探讨学术问题都采用朱熹的思路,而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坚决倡导者,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认为世间万物都来自于"理","理"也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朱熹的这一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奉为真理,于是王阳明最初也是按照朱熹的办法来思考。朱熹认为,人要是想成为圣贤,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来找寻存在于万物中的"理",最终达到"物格知至"的境界。

为了成为"圣贤",王阳明便四处"格物"。新婚之夜,他悄悄跑到院子里,盯着院中的竹子看了足足三天三夜,却一无所获。失望之下,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理论到底是否可行。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曲折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七年后的明武宗正德元(1506),他因上疏抗争刘瑾专权,被痛打四十大板,贬到偏远的龙场。

在上任途中,他察觉有杀手跟随,便伪造跳水自尽的现场逃脱追杀。艰难到了龙场,他才发现,这里不但生活条件艰苦、气候难以适应、语言还互不相同,各族人民在这里聚居,导致这里社会混乱,民风剽悍。

他努力克服外在的不利条件,积极教化百姓,给大家讲道论理,很快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在空闲时间,他常常自己待在石洞里读书,久而久之,王阳明突然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观点,在王阳明自己看来,想要成为圣人,光靠自己就够了,以前总是从事物中寻找"理",想借此成为圣人的思路是错误的。

此外,他发展了南宋哲学家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也"的观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及其中蕴含的"理"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中,想要参透"理",需要的不是求诸外物,而是拷问本心。

他不但自己体悟,还在晚年开办书院,向学员讲授"心学",影响深远。他的思想蕴含的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的光芒不可磨灭。到了近代,无数革命志士对他的思想推崇备至,时至今日,还有许多人从中吸取营养,获益匪浅,他的龙场悟道,真可谓是意义深远。

日本人对王阳明更是大为推崇,曾参与指挥日本海军大败俄国海军的,创下近代黄种人大败白种人先例的东乡平八郎,一生崇拜王阳明。根《名邑余姚》记载,东乡平八郎始终随时带着一块写有“一生伏首拜阳明”的印章。

时至今日,日本企业家最崇拜两位中国人,一位是孔子,另一位便是王阳明。日本着名企业家,日航CEO,在日本商界被誉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他着作《活法》中,大部分的观点都源自王阳明心学。

6. 日本为什么会尊称康熙为“上国圣人”

日本自古以来就崇尚中国文化,自唐朝起更甚,其多次派遣唐使东渡中国,交流文化,学习技术,可骨子里从来不是个安分的国家,中国有战国,日本也爱搞内斗,内斗之后还更野心勃勃,图谋朝鲜,大明。

康熙帝称日本总称为倭子国,洞察到了日本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本性,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从来不给日本好脸色看,也许正是因为日本统治集团的本性,康熙帝的轻视与自信还有强大的统治才能才会让日本对康熙帝崇敬之至吧。

7. 时至今日,日本人为何对王阳明依旧如此推崇

首先说王阳明其人,本名叫做王守仁,是明代的思想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少年聪慧,文武双全。虽然他能力出众,却因为批判当权者,被皇帝贬谪到贵州一个偏僻的地方。没想到正是在这个地方,王阳明完成了从凡人到伟人的蜕变。

王阳明心学理论

可以说王阳明的理念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和尚在中国祭拜后,携着数本王阳明的书籍回到日本。日本政界的人物看完这些书籍后,如醍醐灌顶。王阳明注重脚踏实地的做事,日本人纷纷效仿,因此一批批实干家崛地而起,从而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8. 日本近代时期的不少着名人物为什么崇拜中国的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传入日本后,推动日本的明治维新,而且还影响整整的几代日本人。包括现在的稻盛和夫等等企业家。王阳明的思想彻底改造了日本,为日本的腾飞打下了基础。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个真理因为突破了中国遵循的圣贤学说,所以在中国被打入另册,但却在日本开花结果,引领日本不断向前,进入现代社会。所以说,在学习方面,日本比中国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更能塑造一个民族的品格。


(8)为什么日本人喜欢圣人扩展阅读

狂者胸次是王阳明屡次提到的一个境界,而在宋朝理学那里,更多提及的是圣人气象。他的心学也正是对理学的一次内部突破。

理学从天地生生之道出发,指出了万物无不有理,仁义礼智是天赋本性,之所以有善有恶,是因为被不同的气质之性所遮蔽,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欲;而王阳明则从心与理的这个缺口入手,从内心体认出发,提出心即理也,良知不需外求,本就在各人心中。

对于传统的儒家来说,做人就要修好自身道德,然后以道德给天下以安定,这是传统儒家当中的最高成就。而王阳明就达成了这个超级成就。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就是一个状元,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下王阳明非常轻松的就考取了进士。

9. 日本人为什么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日本人对康熙皇帝极为尊重和推崇,他翻译了康熙皇帝的圣域16条,并且把康熙皇帝称为上国圣人,其实这与康熙皇帝的丰功伟业和人格魅力是紧密相关的。

但康熙帝晚年智力败坏,他对继承人选择举棋不定,酿成了九子夺嫡的局面,这也是康熙帝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40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4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301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9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4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5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