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打赢俄国怎么打不赢苏联
⑴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可以打败沙俄,为什么在二战时期的诺门罕战役却打不过苏联
战略和武器方面的因素都有
早在诺门坎战役之前,日军极度轻视苏军,认为一个日本兵足以对付3个俄国兵。
一开始拟定的战略也就是边境扫荡行动,只出去一个联队,就这么点人还搞个分兵合击,结果还迷路了
接着又犯了逐次增兵的老毛病。23师团先上,快残废了才上7师团和重炮联队。而毛子是一口气全上了
最终时刻,还是盲目自信,虽然有情报表示苏联正在增兵,关东军还是不相信
结果被合围,大败
二就是武器方面的因素
坦率的说,在轻武器和坦克方面,日本吃亏并不大,当时日本的97坦克对毛子的T26和BT5基本是旗鼓相当,但在火炮方面就差大了
日本在东北当时总共才两个150重炮联队,师团的炮主要还是75毫米口径的
而一个毛子步兵师就有12门122毫米炮,外带152加农炮,火力10倍于日本
按照当时参战者的回忆,日本炮弹很快打光,接着就是挨炸
航空兵也是一样,日本走的是精兵政策,到了后来全消耗光了,干挨炸
⑵ 日俄战争日本赢了,打苏联就输
战争拼的是什么?
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谁正义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得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帮助,在武器方面并不弱于沙俄,在东北地区反而具有优势
而且俄国当时腐败盛行,军官团腐朽,日本在这次倾国运为止一度的较量中获胜了
而之后,苏联是当时的欧洲第二工业国,钢产量碾压日本,装备差异更大
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中等工业国的日本,去挑战苏联,自然是死路一条
⑶ 日本能战胜强横的沙俄,为什么却赢不了霸道的苏联
日俄战争是海战,八月风暴是陆战
俄国是陆地大国,传统上陆军强海军弱
日本是岛国,海军强陆军弱
⑷ 二战时期日军为什么无法和苏联抗衡
原因之一:诺门坎战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1939年5月11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军仗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在冲突中明显占了上风。他们侵入喇嘛庙一带,并就地构筑工事,扩大战果。关东军企图利用这一契机永久占领哈拉哈河东岸有争议的大片草原。驻蒙苏军根据苏蒙同盟条约,出动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边界,援助蒙军。妄自尊大的关东军认为向苏军显示实力的机会到了,便在诺门坎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准备给苏军以重创。
名将朱可夫临危受命
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发起的挑衅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费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是不是对苏开战前的试探?他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挫败日本人的野心,稳固苏联的远东边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想让这位名将出马,狠狠地教训日本军队。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的苏军首席军事顾问。他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的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决不亚于日军,且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已稍超过日军,只要指挥正确,定然能夺取全胜。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驻蒙古的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带着参谋长等随行人员飞赴伊尔库茨克,再转飞往贝加尔苏军司令部调兵遣将,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在诺门坎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军发动奇袭,妄图攻占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日本方面也在继续为扩大战事作准备。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以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又正式批准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这回,荻州立兵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军部首脑们保证: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定可在一个月内解决战事。
1939年6月下旬,日军参谋总长武藤指示:“地面战斗行动,大致应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界限。”这就等于批准关东军可以超越边界争议地区,进入蒙古内地作战。紧接着,日军前线部队的援兵陆续到达,参战部队除第23师团外,还有第7师团主力、第2师团以及第4师团和关东军直辖的全部炮兵。为减少日军的伤亡,荻州还调集两个旅的伪满军队开到前线。他们的装备尚可,但官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愿意为日本主子充当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让这两个旅的官兵挖壕沟地洞,运送军用物资。7月1日,日军出动百余架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轰炸了苏军和蒙军的后方基地等重要目标,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苏军诱敌深入,日军损失惨重
1939年7月1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队指挥官发来的电报。他得意洋洋地告诉幕僚们:“空军将士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已击毁苏蒙军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兵站、粮库、军火库都燃起了大火。尤为值得庆贺的是苏军两个飞机场都完蛋了,飞行员们从空中望见苏军多架飞机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参谋长等人用劲鼓掌,众人又振臂欢呼。
当日深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渡过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击了苏蒙军队的两翼。苏蒙守军似难支撑,且战且退。日军乘胜前进,却没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日军遭到苏军的远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东岸。接下来的是草原上的拉锯战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各出动几百辆坦克,在草原上激战。最终,日军大败。近二百辆坦克与百余辆自行火炮被苏军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击毁,数百名坦克手战死,关东军吃了大亏。在激战中,苏军飞机频繁出击,炸毁日军几处炮兵阵地。
原来,朱可夫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他在开战前即令苏军制造假象,以百余架木制飞机模型冒充战机。苏军几百架参战飞机则躲入日机航程之外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地下机库,伺机反击。上当的荻州损失惨重,只好向军部请求增援。7月25日,日军又紧急抽调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出关参战,同时做好调用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及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参战的准备。朱可夫运筹帷幄,沉着应战,
击退了日军的反扑。8月中旬,在强大的航空兵掩护下,苏军坦克部队开始反攻,日军全线溃败,其中第23师团被苏军坦克群包围,许多联队指挥官在绝望中切腹自杀,被苏军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次大战中,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
1939年9月15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原因之二:日德同盟与日苏友好条约
说诺门坎什么的,其实是把当年那场冲突(其实真算不上战役)给夸大了,其实两方损失差不多,作战目标上苏联实现的多一点,日本实现的少一点,其实也不存在完败之说(主力部队突围成功了,远远谈不上全歼,战后满洲国和蒙古国的领土也没有出现多少变动),至于技术层面,其实输的是苏联,机械化作战的水平明显比日军低(日军其实在当时算是很前卫的一支军队,对当时欧洲、包括英国和德国的新一代军事理论跟的很紧,苏军的伤亡和装备损失都比日本大得多,坦克还只是当步兵辅助火力用,而且损失率比日军高很多,制空权则一开战就丢掉了,整个作战模式还停留在红白战争的年代,日军之所以最后处于下风,主要是前线战术指挥官是一帮二逼(当然,这个其实也有战后政治宣传之嫌))。从结果而言,诺门坎虽然苏军占优,但是完全没有撼动关东军占据满洲国这个事实,更不要说对关东军的军事力量有什么实质性的削弱。相反,以防备苏联为名,关东军在此战之后大量搞预算,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军队中最强大的力量,并且在42年从司令部升格为总司令部。
最早渲染诺门坎日军大败的是日本人自己,其实是当时日本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这么一搞,当时占据关东军和本土军部高层的老牌军官立刻都靠边站了,最后一个大正内阁,平沼内阁也总辞了,从此东条和近卫这些新一代政治人物占尽先机。因此,所谓诺门坎完败在以关东军为最大资本的日本军队少壮派和政坛极右派而言,发挥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而苏联渲染诺门坎大胜的理由就更复杂了,不要忘了,当时的苏联正在闹大清洗,这次战斗的指挥者是斯大林清洗红军高层后几乎唯一一个幸存者,而当时清洗的理由之一就是“日本间谍”。(但朱可夫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斯大林一死他立刻率领红军势力支持赫鲁晓夫闹政变,几乎把苏联变成了枪指挥党,当然,失败了。)
所以,当时的苏日明面上很乐意把对方当作大敌,实际上么,呵呵。
至于为什么不和德国一起打苏联,原因很简单,因为德日之间一点也不铁杆(说到铁杆盟友,不论各种仆从国的话,德国其实一个也没有,包括意大利也是各种貌合神离),日本对于法西斯或纳粹主义的接受度并不算高(当时在亚洲最钦慕纳粹的是常公~~~所以小胡子当时和南京政府关系各种好),其实和苏联当时而言也没有什么战略冲突(只有在蒙古问题上有冲突,苏联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则非常暧昧,比美国暧昧得多,在美国禁运之前,和日本真正有战略冲突的西方大国只有英国),所谓南下北上之争,去好好Google一下那段历史就知道了,不把苏联作为优先的作战对手其实是贯穿整个日本作战思路的,这一点没啥冲突,所谓南进北进,其实更多是日本内部的一场政治斗争(和明治初期的征韩论之争很相似,其实当时两方争夺的真正焦点并不是打不打朝鲜帝国,而是谁应该在新政治体系里当大佬)。而且,真正的南进与北进之争发生在德军在苏联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之后,其实和诺门坎也关系不大,而且当时的争论焦点不是南进还是北进,而是南进成功之后,是掉转枪头北攻苏联(前提是德军已经或快取得决定性胜利了,日本军部内部当时对这点其实保有疑问)呢,还是继续西进打印度,甚至打中亚),南下东南亚、并且尽快结束中国大陆作战是日军最优先的作战目标,这点在当时的日本军部是没有争议的,因为最优先的对手和战略目标都在这条线(ABCD)。
其实说到底,西方国家而言,日本立意一定要灭掉的只有英国的亚洲势力,对美国的战略思路始终是以战求和(当然,珍珠港之后有高层提出要打到华盛顿,但那只是日本二战时期各种脑热言论之一,一直到中途岛,日本打太平洋战争的思路始终是以一场决战迫使美国人以对日本较有利的条件上谈判桌。当时包括德国在内,大家都很明白,美国如果真放开了打,谁也没把握将其完全击败。)
之所以有这种现象,是因为二战的时候日本和德国的战略目完全不同,德国的目标是征服世界,它的军事行为中意识形态驱动的成分很大,日本其实始终以征服亚洲为主,是传统的民族争霸思路,从日俄战争起,追求的就是赶走西方人,建立一个自己独霸的亚洲,因此对于欧洲战场主要以观望为主,和苏联始终维持着外交关系。因此对于德国而言,从来就没有把日本当成生死攸关的盟友(小胡子从始至终看不上这帮东方矮子),可惜它在意识形态上的头号盟友意大利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⑸ 二战日本为什么不打苏联
这就是政治上不正确的做法,在36年之后,谁敢提这个,谁就要靠边站了
实际上一开始,日本就有两条战略路线
一条是皇道派的,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拉上中国当小弟,北上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
还有一条就是统制派,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先打败中国,然后南下,夺取东南亚,获取资源
两派的战略一直在冲突,最后就是36年2月26日的总爆发,之后,皇道派失势,北上进攻苏联的策略就是政治上不正确,你要是敢提,就别在军队里混了
到了39年的时候,关东军一度头脑发热,在诺门坎和苏联交了次手,大败而归,大家认清了苏联的实力,暂时不提进攻苏联了,全力对付中国
而41年,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日本一度考虑过要北上进攻苏联
但考虑到三点
1、实力不足对付苏联,苏联即便是最紧张的时候,远东
地区也有100万兵力,而关东军的鼎盛时期,兵力不过80万,兵力不如人、装备不如人,怎么打?
2、西伯利亚没有资源,美国已经开始了对日本的石油禁运,远东地区没有石油,反过来,南下进攻东南亚的话,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印尼的石油产量足以满足日本需求
3、后勤考虑,进攻西伯利亚的后勤要求太高,日本无法满足
⑹ 二战期间日本打苏联能打赢吗
日本和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大强国,一个是轴心国集团的第二大巨头,一个是反法西斯联盟的第二大强国。二战中,两国一个单挑美国,一个硬扛德国,表现的都非常抢眼。诺门坎战役中,两国又打了个旗鼓相当,所以很多人认为二战时的日本和苏联实力差不多,日本完全有能力挑战苏联。甚至有人认为,不是日本放苏联一马,苏联早就被德日东西夹击干掉了。那么二战时的日本真能挑战苏联?只能说你想多了。二战时的日本根本没能力挑战苏联,因为两国实力相差悬殊。可以说,苏联闭着眼都能打赢日本。
从国力来看,苏联国力至少是日本的三倍以上。经济上,1939年二战爆发前,苏联的经济总量超过400亿美元,而日本仅仅160亿美元,苏联是日本的2倍以上。工业方面,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世界的13.7%,而日本仅仅占到3.8%,1938年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苏联的工业产值占比暴增到17.6%,而日本仍然不足4%。日本除了造船方面,其他领域全面落后于苏联,苏联的主要工业品数量是日本的数倍。以钢铁为例,1940年日本的钢铁产量为686万吨,而苏联高达1832万吨,是日本的三倍。整体来讲,苏联的国力至少是日本的三倍以上。不过二战爆发时,日本已经提前进入了战争状态,产能接近顶峰,而苏联还没有进行全面战争动员,所以二战前双方的差距并不准确,两国差距明显偏小。当苏联火力全开后,两国差距迅速拉大,差距越来越明显。因此,如果考虑到国土、资源、战争潜力等因素,日本和苏联的差距至少在5倍以上。
国力的差距自然造成了军事的差距。尽管苏德战争前,处于狂暴中的日本似乎有了叫板苏联的实力。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进入了全面的战争动员状态,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生产能力暴增,战争潜力迅速激发出来,日本已经完全无法和苏联相抗衡。二战中,苏联动员了4000多万人参战,兵力一直保持在1000万以上,苏军在苏德战争中伤亡高达2600万,到结束时苏联仍有1200万兵力。而日本即使巅峰时期,把老弱病残都动员起来才勉强拼凑了720万军队,和苏联的差距非常明显。二战中,苏联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7万架飞机,苏联一年的产能几乎能顶的上日本整个二战的军火产量。两国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差距不是一点点。日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海军方面,日本的海军远比苏联强大,但日本的海军对付苏联这种陆上强国用处不大。如果日本和苏联开战,除非日本人不上岸,只要上岸就会被暴打。
如果日本和苏联开战,日本陆军几乎会在三个月内就被赶出大陆,日本只能退守本土。依托强大的岸防力量和空军优势,日军根本无法靠近苏联近海,只能对苏联进行海上封锁。但对于苏联这种能够自给自足的一流工业强国,日本的封锁根本就无济于事。苏联完全可以用自身强大的国力耗死日本。以苏联的工业能力和资源,如果苏联向海军方面发展,很快就能够在海军方面赶上日本。如果苏联夺取制海权,日本除了投降别无他法。二战后期,苏联出兵东北,苏联红军在一个月内轻松的干掉了数十万关东军,苏军从库页岛向日本本土疯狂推进。苏联还制定了疯狂的引爆富士山计划,不是日本及时投降,估计日本真可能被苏联从地图上抹去。二战后,日本被苏联吓破了胆,所以一直不敢招惹苏联。直到现在,虽然有美国撑腰,日本仍然对俄罗斯充满了畏惧。日本是个崇拜强者的民族,能让日本人畏惧的大气都不敢喘,只能说明苏联比日本强的不是一点点。
⑺ 为何日俄战争日本能赢,但到了二战日军在苏军面前却不堪一击
1、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赢了,但是赢得不全面。虽然俄国将远东的利益让给了日本,但是没有赔款,日本经过日俄战争元气大伤,不像甲午那样,清政府赔了钱,日本很快满血复活。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长期没有换过劲儿。而二战张鼓峰和诺门坎时期日本其实败得不算太难看,苏军损失也不小。45年那真心不提了,关键是当时日本已经被彻底掏空了。
2、日本从日俄战争到二战期间变化不大,特别在作战思想上,并没有特别的创新。在武器装备上也没有本质性的革新。苏联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让苏联工业有了巨大的飞跃,机械化作战成了苏联军队上下的主流思想。相关武器上也大力发展,在开战之初对于日本有了相对的优势,到了45年对日本绝对优势。
3、日俄战争期间,英美法为了制衡俄国,大力扶植日本,给与日本大力的支援。30年代日本因为入侵中国多少受到欧洲列强的制裁,至少没有那么全力支持其打仗。到了45年日本更是成了全世界的公敌,当时日本的最后希望是苏联出面调停……
4、军队的骄横心里。很多日俄时期的宣传画显示出俄国非常的骄横,看不起黄种的日本人。到了30年代,日本因为侵华战争顺利以及曾经打败沙俄的历史,产生了骄横的心理。情报部门甚至只搜集对自己有利的情报,对说明敌人强大的情报视而不见。
5、有很多日本的老部队发生了质的蜕变,比如在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拼死冲锋、“立下大功”的第四师团,到了诺门坎战役期间畏敌不前,士兵纷纷装病,气得联队长们纷纷到到医务室改行当大夫。
⑻ 二战后期,日本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你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二战后期,日本的陆军装备已经丧失了全部优势。而日本以海军对战美国,美国海军在珍珠港后损失严重,中途岛战役后虽然有所挽回,但优势还是不太明显。美国距离日本本土很远又隔海洋,而且日本占领的岛屿,防御工事坚固,军人素质很高,易守而难攻。硫磺岛战役就是实例。
⑼ 二战时期日本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日本输在军用补给,人才储备,兵源上,在加上战线太长,不适应长期作战,战略上就已经输掉了。
⑽ 为什么日本刚崛起时可以打败俄罗斯,后来却完败于苏联
说起来,一个国家往往都是刚崛起的时候战斗力最强,先说日俄战争,当时俄国依旧是沙皇统治的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日本则是经过明治维新的新兴国家,国内政通人和,工业实力迅速发展,所以日本占了人和,另外双方交战的战场在中国东北,日本背后就是朝鲜大后方,补给方便,而沙俄则是要跨过辽阔的远东,自然没有地利,而且当时国际上英国为了限制俄国,从而大力支持日本,所以日本又占了天时,即便如此,日本也付出了10万军队的伤亡,费了死劲才打败俄国毛熊。再说二战末期日本关东军败于苏联红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时苏联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沙俄,共产主义的旗帜正高高飞扬,通过欧洲战场与德国一场场的血战大战,攒下来一大批能征惯战的老兵老将,实力空前强大,再看日本,太平洋战场上输给美国,中国战场上面临国军和八路军的全面反击,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没什么力气了,所以被百万红军一举打败最精锐的八十万关东军,一点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