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浴衣袖叫什么
① 日本和服式浴衣分不分振袖和留袖
和服的一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大振袖为正礼服,必入五纹;中振袖为准礼服,可以入三纹或一纹;小振袖则是一般装束。
”振袖“一词来源于日语”振袖(ふりそで)“,即:长袖(的和服)。
留袖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黑留袖就是黑色的留袖,黑留袖为已婚女性最正式的着装,在两胸前、两袖、背后有5个家纹。而只有三个家纹的为次正式的。未婚女性不能穿黑留袖。色留袖就是彩色的留袖,色留袖为较平常的服装,未婚女性也可以穿着。
② 日本和服,的分类!
按照大众的认识,现代和服(女装)一般可以分为:
(顺序从日常装到礼服)
日常便装: 浴衣
日常正装: 织布
小纹、色无地
介于礼服和日常服之间: 付下
次礼服: 访问着、色留袖
第一礼服: 振袖、黑留袖
婚礼礼服: 白无垢、打挂、挂下
浴衣是一种夏季穿着的和服便服,特点是布料轻薄、色彩缤纷多样。它的外形、剪裁和正装和服基本一致。但是和正装和服不同的是,穿着它的时候并不需要穿着“襦袢”(和服用内衣),加上使用的布料轻薄,因此十分凉爽和轻便。
在现代的日本、浴衣一般是年轻人夏天参加祭典活动(烟火大会、盂兰盆节)的时候穿。到温泉旅馆泡温泉的时候,旅馆也多数会提供更为简便、式样统一的浴衣给客人穿着。
*************************************
浴衣的原型来自平安时代的“汤帷子”,根据平安时期的《倭名类聚抄》记述,当时有一种用内衣布制作的沐浴用的衣服。那个时代经常会有几个人同时入浴的状况,估计汤帷子的出现是以吸汗以及遮掩身体为目的。有说法说当时的汤帷子一般是用吸水力好的麻布作为制作材料。
到了桃山时代之后,这种用于吸掉沐浴之后身上水分的衣服开始广泛流传,直到江户时代,已经变成了庶民喜爱的一类服装。
浴衣“ゆかた”这个名字,便是从汤帷子“ゆかたびら”里面省略得来的。
*************************************
浴衣是和服中结构中最为单纯的一种,它只有一层布料,而且由于制作浴衣的布料(棉布、麻棉布)不太受限制而且比较好买到,现代很多家庭都可以自己缝制浴衣。
穿着浴衣的时候,可以直接贴身穿着,顶多只需要在里面多穿一件肌襦袢。其穿着方法和普通和服一样。
浴衣一般使用带幅15-18厘米的“半幅带”作为腰带,同时也可以使用“兵儿带”作为装饰。此外,今年来因为日本年轻人越来越不懂得如何穿和服,于是用法简单的“定型带”也应运而生,现在浴衣搭配定型带已经非常常见。
至于鞋子,和浴衣相称的穿法是赤脚穿木屐,不过最近几年,搭配草履、草鞋、甚至人字拖和西式凉鞋的人也出现了。
由于浴衣算是和服中最便装的一种,如果穿着它出席比较正式的场合(茶会、相亲、婚礼等等)都是不太合礼貌的哟。
织布和服是正装中最为便装的一类。这种和服是过去农家妇女用自家织造的布匹制作的和服,因此这种和服一般十分结实,洋溢着朴素之美。到了现在,织布和服是指先在线上染色、然后再进行布匹织造,最后缝制的和服,有䌷、御召、木绵这几种。
其中最高级的是䌷,虽说它是最为便装的一种和服,却经常售价高昂。可能是因为它在这个手工制品更有价值的年代,作为全手工制作的东西非常值钱吧。这种风格优雅有韵味的和服一般适合旅行、购物、吃便餐的时候穿着。
*************************************
直到昭和中期,农村大部分的家庭依然有织布机。那些养蚕的农家将品级比较差的蚕茧抽死,然后一根一根地用手指纺成线,经过用蓝科植物染色之后,织成带格子纹呀条纹的布料,这就是䌷。
江户时代对于服装的规制非常严格,尽管如此,䌷虽然身为绢(真丝)的一种却没有绢的形态,可能是为此也允许百姓穿着使用。如此,在日本各地便诞生了传统而独特的䌷制和服。在各种䌷中,大岛䌷、结城䌷、塩沢䌷可并称为日本的三大䌷。
*************************************
穿着织造和服的时候,一般可以搭配一些手工味浓重、风格古朴的饰物。原木色的发簪和朴素的手袋。
小纹是日常正装和服之一,比起虽然朴素但是价格高昂的䌷,小纹无论从价格还是花样上都可算是十分的亲民。
“衣服上布满小型花纹图案”是这种和服的名称来源。小纹对比起其他例如说“付下”“访问着”之类的和服,由于它上面的花纹图案放在什么位置什么方向都没有关系,看起来格调不高,所以并不能作为礼服使用。(除了江户小纹)
而现在,只要衣服上分布的花纹重复、没有方向性,这样的和服便统称为“小纹”。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技法上,小纹既有印染的,也有手绘的。虽然小纹一般是指碎花的留袖(袖丈在50厘米左右)和服,但是也有应用小纹花样的振袖(袖丈较长)和服。
*********************************
作为正装,穿着小纹的时候,里面一定要穿上一层襦袢(最里面的肌襦袢可穿可不穿)。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穿着浴衣的时候,可以把衣踞(下摆)提得高于脚踝,甚至可以穿成比膝盖还短,所以可以选择身丈较为短的。但是在穿着正装的时候,由于衣踞应该贴近脚背,因此选择购买正装的时候,大家应该注意身丈不要过短。
配搭小纹的腰带和正装一样使用“袋带”“名古屋带”,不过由于小纹属于接近便服类的和服,所以使用的袋带可以是面料朴素的袋带,甚至可以选择带幅较窄的“小袋带”、半幅带。不过小纹可不用浴衣用的半幅带哦。
鞋子方面,视情况偶尔会有配搭木屐的人,但是一般都应该穿上二趾袜或者足袋配搭草履
“无地”的意思就是没有图案,于是和字面意思一样,“色无地”就是指在和服中,整件衣服仅有除了黑色以外单一色彩而没有图案的一类和服(黑色是丧服)。虽然没有图案,不过允许有织出来的暗纹。
如果在色无地上缀有家纹,那么它是和“访问着”同级的礼服;如果没有缀上家纹,则是次级礼服,或者是日常服。而且如果使用黑色的腰带,它又能能作为次级的丧服(参加丧礼穿的衣服);如果配上九寸带,它甚至还能作为参加法事的服装。因此,色无地是对穿着的TPO不太挑拣的、应用广泛的种类。
*******************************************
没有家纹的色无地给人一种便装之感,带有一纹(衣服背缝上有一个家纹)的色无地就可以用作参加茶会、祝贺会的次级礼服,如果带有三纹(背缝、左右肩各一个家纹)的色无地,格调几乎可以说比付下、或者是没有上家纹的访问更高了。
因为茶道讲求洗脱铅华,平淡宁静,所以色无地可以说是最符合茶道旨趣的服装。如果在法事、为熟人守夜、丧礼等场合穿着色无地,一般选用颜色朴素,带有一纹的色无地。要注意的是,尽管颜色朴素,但是如果衣服的暗纹是吉祥意思的纹样的话也是不太合时宜的。参加丧礼的时候,如果对方和自己关系远,按照规定属于轻丧的,可以穿灰色等颜色比较浅的冷色调,所用的带也可以使用深灰色一类的带,如果是属于中等程度,可以穿深蓝、紫、抹茶色的色无地,配合黑色的腰带,如果是最亲近的人去世,应用黑色的色无地(丧服)配合黑色的腰带,此外,各种小物(带扬、带缔、手包)也应该相应地选用黑色。
原本,付下的特征是虽然花纹有特定位置(一般在左前到后方的衣踞,右肩袖)、却没有真正的绘羽图案(在缝制后依然可以在缝线两侧连续的图案),不加入家纹,以及八卦没有做出共踞。不过最近,由于设计、缝制技术的提升,付下渐渐向访问着靠拢,衣踞的花样变得连续,而且也有很多付下开始加入家纹,现在两种和服经常是难以分辨了。
“付下”格调介于小纹和访问之间,也就是介乎于日常着和礼服之间,不论未婚已婚都可以穿。在朋友的订婚宴、派对、到别人家串门等场合都可以穿着,在孩子的入园日(幼儿园)穿着也很合适。其中花样华丽的款式虽然未能达到留袖(特指色留袖、黑留袖)的级别,但是也差不多可以达到和访问着同级。
**************************************
二十世纪中前期,因为小纹制作的工艺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反物(和服用布匹)设计,这种设计使得裁剪布料之后布料上的花纹图案会落在特定的位置上,这个技术当时已经非常发达。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出现的和服,便被称为“付下”。
不过尽管现在的付下的花纹相当华丽,已经几乎可以达到访问着的等级,但是在反物状态下已经描绘好花纹始终是付下的制作特征。
*************************************
因为付下的花纹是事先在反物上描绘好的,所以它可以和小纹一样,既可以做成成品卖,也可以以反物的形式进行贩卖。
比起前面既可作为日常着也可作为礼服的几类和服,“访问着”就算是完全归入礼服类的和服了。它的特征是全身带有“绘羽”花纹,也就是和服上的花纹图样不会因为布匹剪裁而割断,整个衣踞直到整件衣服都呈现出连续的图案。若是在访问着上缀上家纹,那么它的级别就和色留袖同级。不过虽然早期访问着刚出现的时候习惯在衣服上加上三纹,后来却逐渐废弃,直到现在几乎都没有多少会缀家纹。
访问着可以作为比较正式的场合上的礼服,并没有限制只能未婚或者只能已婚女子穿。另外在社交场合(宴会、上门拜访),也算是一种较为正规的礼服。多数用于出席婚宴(非亲属的)、茶会、派对。
***********************************
访问着的历史意外地相当的短,它是在明治时期,为了和外国的社交礼服裙相匹配对应而被发明出来的和服种类。
这种和服先是根据和服的比例尺寸裁剪布匹,然后进行假缝(用线简单拼合布块)出基本形状,之后再在这个基本成型的状态下在布料上绘制出制作成成品之后也能刚好连接上的图样,然后进行染色、刺绣等工序。访问着在腰带以上和腰带以下都有图案,而且都可以在缝线两侧连续,这是它和付下的最大区别。(不过就像之前付下的资料所说那样,近年因为设计和缝制技术提高,付下已经越来越像访问了)
***********************************
一般年轻的女孩穿访问着的时候,会选择颜色明艳,华丽花俏的绘羽花纹布满整件和服的访问着,而年长的女性穿着时,则会选择只在左前衣踞和右侧肩袖处有利落清爽图案的访问着。
在腰带搭配上,如果是和样式讲求韵味,不太过分华丽庄重的访问着搭配,可以选择织造的名古屋带啊,花纹独特而清爽的袋带,如果是和华丽的访问搭配,可以选择带有古典纹样,带有金银箔呀刺绣的豪华袋带。
此外,在战后为了振兴和服销售,发明出了一种䌷质地的访问着,这种访问着的布料和普通的访问着主要是布料不太一样。䌷本身毕竟是一种便服系的材质,因此不管多么昂贵的䌷访问着,也是不能用于出席婚礼、或者是公事的庆祝仪式上的哟。
留袖和服,是指仅仅在下半身带有花纹的和服,其中包括黑留袖(以黑色为底色)和色留袖(以除了黑色以外其他颜色为底色),是庶民和服中(公家/贵族和服指十二单类)已婚女性最高级别的礼服,可相当于西方的晚礼服。其中一般用黑留袖级别又比色留袖要高。
女子结婚之后,出席自己亲人、友人的婚礼,还有作为某场合地位高重的人物出场的时候,都适合穿用黑留袖,由于黑留袖是级别最高的礼服,一般会缀有五个家纹(背缝、左右后肩、左右前肩)。而穿着色留袖的场合比穿黑留袖的场合一般要轻松随意一些,例如订婚宴或者入伙酒什么的,而相应的色留袖也一般多数只会缀上三纹。
***********************************************
最初在江户时代那会儿有个习惯,就是女性会在结婚之后,把年轻时候穿的振袖和服截短袖子,缝起身八口。这样修改过后的和服——和它的花纹图案分布无关——就被称为“留袖”。渐渐地,留袖这个词的含义就演变成了“已婚女性的礼服”。
现在说到“留袖”,其实指的是化政文化兴盛的那段时期,由江户活动的艺人那里流行开来的的一种叫做“江戸褄”的只有下半身带花纹图案的和服。因为当时流行制成表里均为同色同料的“无垢”式样,因此八卦部分不仅和和服外层用同样的布料,而且即便看不见,也会绘制刺绣上同样的花纹。(也就是现在称为“比翼”的部分)
此外,在皇宫中因为忌讳穿黑,因此不穿黑留袖,当出现需要穿留袖的场合都会穿色留袖,而且襦袢、带、小物等等都是用白的。
**********************************************
婚礼上穿的黑留袖,一般会采用没有暗纹的黑色缩缅作为布料,缀有五纹。而黑色以外的色留袖则是视其使用目的,不仅有五纹,三纹、一纹也很常见,甚至没有纹的也有。而色留袖的布料也可以采用有暗纹的其他布料来制作。虽然留袖是已婚女性的礼服,不过今年来未婚女性拿来作为礼服的也开始多见了。最初是因为比较高龄的未婚女性在公开场合依然穿着振袖略感尴尬,觉得还是穿着留袖感觉和年龄更合衬而逐渐把这习惯蔓延开来的。
出席姐妹的婚礼的时候,考虑到新娘的情绪,一般要选比年龄更老成一点的黑留来穿;而当身为新郎的母亲出席儿媳妇的婚礼的时候,则要选用带有很多吉祥寓意图案的黑留;出席朋友的婚礼的时候,可以穿适合自己年龄的黑留。穿色留的话,因为婚后穿的机会挺多的,所以最好选择一些花纹古典,格调高雅耐看的款式。
适合留袖的,基本都是一些金银色光华灿烂的带,黑留袖和泥金箔袋带、金色布料的袋带、唐织袋带最为合衬,而色留袖则可以选用带金银箔的花纹精细的袋带。而适合留袖的带结则是二重太鼓。半襟、带扬带缔一般选用白色,总绞带扬和带白色纹的带缔就最适合不过了。穿留袖一定不能忘记扇子哟,最好是黑骨金/银面的扇子。
现在,“振袖”是未婚的女子最高级别的礼服。
我们前面介绍的几种和服都是按照和服上面的花纹、颜色作为分类的,然而这次我们说到的这种“振袖”却不一样,它是以袖子的长度作为分类。“振袖”名字的来由就是袖子的袖丈很长,有的甚至可长达3尺(约114cm)。根据袖丈的长度,振袖又可以分成大振袖(本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袖子越长则越是华丽,越是正式。
但是具体哪种长度为大振袖,哪种长度为中振袖、小振袖,现在即便是日本似乎也没有定论。有说大振袖的长度在114上下、中振袖长度在100上下而小振袖在85左右;也有的说法是大振袖是袖子拖到地上只能作为婚礼和服的种类,而中振袖是现在常用于成人式的款式;还有说法是大振袖的长度是到脚踝,中振袖的是到膝盖到小腿之间也就是2尺3寸到2尺8寸(87~106cm),而小振袖则是2尺也就是76cm。不过较为一致的认识是,现代大振袖和中振袖之间的区别已经比较模糊,它们两者都统称振袖。
而导致这种模糊的原因,大约是因为现在的女孩子身高增加了,例如原本中振袖就能垂到小腿中部,而按照现在女孩们的身高要大振袖的长度才能办到了,所以两者之间便变得难以厘清。
振袖的用途广泛,未婚少女在隆重的仪式,例如新年参拜、成人式、毕业式入学式上都可以使用,而振袖最为奢华的使用时刻就是婚礼~
****************************************************
最古早的时候,振袖是为了让体温比大人要高的16、7岁以下的小孩子能够散热通风、保持体温而设计的一种袖子宽大、袖子的背后全部打开的小袖和服种类(小袖的意思是手腕那边的开口比较小,是相对于十二单那类手腕那侧开口很大的和服而言),也就是说当时只有振袖有“振八口”。而当时已婚女子所穿的和服是没有“振八口”的。可见,振袖是年轻人穿的衣服是早有由来的,当时振袖的大袖子并非用于装饰,而这种长袖子的衣服也是男孩女孩都可穿的。
而真正演化出现代振袖的,则是江户时期。江户时代以前,年轻女子的正装和服的袖丈就已经渐渐延长,到了元禄时代(1688年-1703年),袖丈大概去到了55到95cm,到了江戸末期(1867年前)袖丈的长度已经去到了95到122cm。明治时代以后,这种和服便确立了作为未婚女性华美的礼服的身份地位。不过因为这么长的袖子毕竟会妨碍人的各种动作,所以除了作为礼服之外,平常年轻女孩也不会穿到这么长袖子的衣服。
关于振袖在年轻女子之间流行有这么一段小来由,在江户初期的舞子常常用摇曳舞动袖子来表现爱情,而以卷着袖子表示流露哀伤之类,此类表演被未婚女子竞相模仿,因此使得长袖和服大为流行。此外,据说舞动袖子也表示除灾、净身,所以在结婚、成人之日穿着振袖,也表示清洗身心而迈入人生另一道门。
***********************************************
现在的振袖一般仅限女孩儿和未婚女子穿着,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男孩过七五三的庆祝礼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样。
小振袖一般搭配袴穿着,常用于毕业式和入学式。
中振袖一般用于成人式、新年参拜。
大振袖一般用于婚礼。
大振袖(本振袖)和中振袖的区别~?
由于现在中振袖(成人式使用的振袖和服)袖丈有大振袖的袖丈那么长,于是导致很多人无法分辨中振袖和大振袖。其实无论中振袖的袖子有多么长,它依然是中振袖。
这是因为,大振袖(本振袖)的特征除了袖子的长度至少达到3尺(114cm)以上以外,还有就是衣服上会缀有五纹,而且袖口和衣摆都有棉条。
PS:话说留袖的介绍里面是说“结婚之后缝起身八口”,但振袖那边又说“留袖类没有振八口”……那到底……是不是结婚之后身八口振八口全封了?话说这里我真的不懂了
③ 日本的和服、大小振袖、浴衣它们的区别在哪
基本上日本的传统服装都可以称为和服。
大小振袖是和服的一种,根据袖子的长短,分为大中小振袖。
大振袖:
大振袖的袖长约110~120cm,穿上后袖底可至脚踩,是一种较有情调的和服式样。纹样一般采用友禅染和扎染工艺。同时结合贴金箔和刺绣,装饰非常华丽。振袖的带子采用袋带。打成豪华的装饰结。振袖的鞋、拎包等附属品也要求尽可能地瑰丽一些。 它是未婚妇女在成人式、毕业典礼、谢恩会、结婚仪式、正月以及各种重要聚会场合中穿着的正式礼服。其中黑色振袖通常被认为是最高贵的振袖。
中振袖:
是正式程度仅次于大振袖的礼服,用于结婚典礼及成人式等正式礼仪的场合。特别是结婚典礼等场合,穿偏黑和服的人很多,因为能够增添华丽感被人喜爱。 中振袖的袖长约90~98cm,穿上后大约到小腿肚位置。现在日本女性穿得最普遍的就是中振袖,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以前成人式等仪式上一般穿中振袖,但现在女性的身高比以前变高了,现在市场上长振袖数量也逐渐增多。
小振袖:
用于参加晚会等可以较为随意穿着礼服的场合。可以不那么严格地享受穿和服的乐趣。用于观剧、茶会等较为随意的出行、晚会。 小振袖的袖长约为76cm,即卒业式的二尺袖。小振袖一般市面上没有出售,而是指定袖子的长度订做。因为袖子比较短,给人以可爱的印象。
浴衣:
浴衣是一般夏天的时候才穿的单层的和服,比振袖穿的凉快,日本各地举行夏日祭时,很多人都穿浴衣去玩,一般酒店或者温泉旅馆也会备有浴衣以供沐浴后使用。
以上大部分来自网络。
④ 日本和服有几种分类
⑤ 日本和服种类
浴衣、小纹和服、色无地、付下和服、访问和服、振袖和服、留袖和服、海老茶袴、花嫁和服、丧服、男式和服。
1、浴衣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羽织和袴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打褂和袴也只作为略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⑥ 正装和服和浴衣和服区别
1、依据价格来分辨
浴衣价格基本在3000——10000日元。但是和服价格比较贵,是浴衣价格的十倍左右,一些高档的和服甚至要几百万日元。不过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是高档浴衣的价格和低档和服价格相近,因此由价格辨别浴衣和和服的准确率大致只有70%。
2、依据袜子来分辨
一般情况下,和服需要穿袜子,日语中叫做足袋(たび);而穿浴衣的时不需要。但有的时候,夏天人们也可能不穿足袋,所以说,依据是否穿了足袋来分辨浴衣和和服的话,准确率只有80%哦。
3、依据领子来分辨
一般来说,和服的领子有两层,里层叫做襦袢(じゅばん),浴衣只有一层领子。不过,近年来日本的浴衣也流行起了一种里面有一层蕾丝领子的设计,所以说,用这种方法辨别的话,准确率只有90%。
(6)日本浴衣袖叫什么扩展阅读
和服穿着注意事项:
和服着装时需要注意的是和服的左襟和右襟的盖法,一般来说,穿时右襟领贴胸口,左襟领再盖在右襟领上,此穿法称为“右前”;反之则为“左前”。
和服穿法,生人是“右前”即左搭右(襟领),由于日本人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相反,因此死者的穿法是“左前”即右搭左。
“右前”穿法,有一说是受到中国古代服装影响,也有一说是日本人惯用右手,因此惯将刀在配在左腰间,若采用“左前”穿法,拔刀时受左襟领影响,动作会不顺畅。
很多人不知道这一说法,穿和服时右襟搭左襟,甚至很多明星的穿着都是右襟搭左襟,比如说伊能静、杨丞琳参加某节目时就都出现这个错误,这是不正确的。
⑦ “浴衣”跟“振袖”有差别吗
浴衣是一般夏天的时候才穿的单层的和服,比振袖穿的凉快,夏天的时候在日本好多地方都举办[夏季祭祀]那时候很多人都穿浴衣去玩儿,
还有,有些日式旅馆酒店也房间里有准备简单的浴衣,为了洗澡后穿的睡衣,,,这种也算是浴衣的一种.
振袖是成人节,婚礼的时候都可以穿,袖子很长的.差不多比浴衣长两倍
和服还有很多种,也有好多种的穿法,日本人穿和服的机会很少,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方面,穿法也很难,所以一般人都特意到专门店里装和服
⑧ 日式浴衣,男式与女式有什么不同
男式的浴衣颜色比较素不很鲜艳,女式浴衣大多颜色鲜艳。男式没有腰上的衣褶,但女式的有。
浴衣(ゆかた)是和服的一种,为日本夏季期间的一种衣着。
浴衣是一种较为轻便的和服。顾名思义,浴衣是与沐浴有关的衣着;在日式旅馆中,浴衣是浸过温泉或沐浴后常见的衣着。浴衣亦常见于日本夏季期间各地祭礼、节日及烟花大会中。
浴衣与和服的区别在于:和服面料高档,穿法极其复杂,而浴衣大多是棉、麻布料。
浴衣与和服的主要区别就是和服比较正式,浴衣可以随意一点。浴衣是简易的和服 ,价钱比和服便宜,很多日本人到了夏天都会穿浴衣, 一般参加比较民风的节日,比如盂兰盆节,也会穿浴衣。和服穿着于正式场合,比如新年庆典、成人式、日本传统婚礼,那时需要指定穿着服饰。(中国人错误理解和服的时候,熟知的基本是浴服) 正式和服由于穿着繁琐,被谴责为不切实际的服装式样,但它的优点是赋予衣着者以优雅的风度。 和服分男用、女用、儿童用和单衣、夹衣,有"表着"(外袍)、"下着"(内袍)等种类。和服长度一般齐踝,交领,右大襟,宽袖,留身八口,上下无扣无襻,系腰带,衣上印有家族徽记。浴衣作为日本夏季传统服装,在色彩和花式的搭配上,都尽量体现夏天清凉的感觉。蓝底、紫底与白底是最常见的,配以金鱼、烟花、蝴蝶等可爱的图案。
⑨ 已经了解了和服和浴衣的区别,那振袖又是啥
振袖一般仅限女孩儿和未婚女子穿着。
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男孩过七五三的庆祝礼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样。
振袖分为三个细目——小振袖(二尺袖)、中振袖(振袖)、大振袖(本振袖)。
小振袖一般作为入学、毕业的礼服,中振袖则多用于新年、成人式、未婚女子出席正式场合,大振袖(花嫁振袖)多用于婚礼。
大部分人误认为,振袖的分类是按照袖子的长度来分,其中小振袖的袖丈为二尺,也就是76厘米左右,在这一点上基本没有异议,但是中振袖过去袖丈大约只有85厘米左右,后来却逐渐加长到和大振袖无异,使得连日本人都难以区分振袖、中振袖和大振袖这几个词的区别。导致这种模糊的原因,大约是因为女孩子的平均身高增加了。例如原本中振袖只能垂到小腿中部。
其实中振袖,也就是一般所称的振袖,和大振袖也就是本振袖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袖子的长度。中振袖除了袖子较长之外,其他结构基本和普通和服无异。
⑩ 日本人夏天穿的浴衣是和服么
虽然我们通常把浴衣叫做和服,但是其实浴衣的正确名字就是浴衣。和服只是我们认为浴衣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所以想当然的就把浴衣叫做和服了而已,但是事实上,浴衣就是浴衣,浴衣不是和服,真正的和服,是神社里巫女或者巫祝身上穿的衣服。也只有巫女袍和巫祝袍才是真正的和服。
所以下次再有人把浴袍叫成和服,你大可以纠正对方的叫法,告诉他,那不是和服,而是浴袍。
和服是一个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民族,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于过去数百年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服饰,他们不仅没有丢弃,还发扬光大,甚至能平时穿上街,这不得不说是对民族文化很好的一种保护和宣扬,是非常值得如今大量借鉴学习外国文化,反而忘了本民族传统的我们中国去学习的。
中国的汉服民族文化复兴,其实也是学习了日本。
不得不说,在干净的街道上,看着美丽的少女少妇们穿着漂亮的浴袍走来走去,真的是非常赏心悦目的场景,一点都不突兀,并且还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日本民族的传统民族风情。我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也能有这样一天,男男女女穿着漂亮的汉服走在大街上,但是却不会引起别人的奇异目光,也不会有人将汉服误认为是日本和服或者是韩服,并且每个人都知道汉服是汉族人的传统服饰,都知道那些汉服是我们的一朝朝一代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