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
㈠ 公元742年,玄奘接受日本国的邀请,先后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成功,从而传播佛教文化。
玄奘是唐僧,去西边的,鉴真是东渡的,小时候有动画的,没看过???
㈡ 唐僧这一人物取材于唐代的一位着名高僧玄奘,他曾六次东渡日本。
玄奘不是东渡日本是去天竺求佛,就是现在的汉传佛教。东渡日本的是唐后期僧人鉴真他比玄奘晚了一百多年时间。鉴真还是注明的医学家。在日本很受尊敬,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
㈢ 什么时候玄奘东渡日本
唐代玄奘西行取佛经于印度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戒律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两件大事。现在我就讲讲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故事。
佛祖释迦牟尼在生前曾对他的弟子们说过一句话:“以戒为师”。戒律的传授在过去的佛教界是极其神圣、重要的大事。过去戒律的传授是要由德学兼备的高僧,设立专门的传戒道场,把所有的戒律一条条地详细讲解,每讲完一条都要详细地询问能否做到,往往整个传戒的仪式要好几天的时间。
佛教自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以来,至公元7、8世纪也达于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但从佛教正统传承上来看,当年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备授具足戒资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日本佛教界高僧向日本政府提出需从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并推荐荣睿、普照这两位年轻的僧人去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荣睿、普照肩负着重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公元733年)随第九次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出的学习中国文化的使团)来到中国。
荣睿、普照来唐后,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达十年之久,这期间虽然在长安聘得了一位名叫道璇的僧人去日本传戒,由于道璇的学问资历还不够理想,加上僧员不足,仍不足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荣睿、普照从大安国寺的一位名叫道航的僧人那里,得知扬州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荣睿、普照为了完成来唐的使命,终于在唐天宝元年约同了长安的僧人道航、澄观、洛阳的僧人德清、高丽的僧人如海一起来扬州拜谒鉴真,邀请鉴真并请他推荐德学兼备的传戒师同去日本传授戒律。
鉴真生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扬州人,俗姓谆于,自幼便喜欢钻研各种学问。他十四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同时对医药学也作过深入钻研。鉴真二十岁时,随他的老师道岸律师游学二京(洛阳、长安)。当时,道岸的师父文纲、师兄弘景均应召来到京城,鉴真跟随这些名师学习佛学知识。鉴真从学的融济、文纲律师是律学始祖道宣的弟子,道宣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有极深的友谊。他们两人在医学和佛学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鉴真从这老师那儿获得许多药方,其中日本常用中药“奇效丸”,据说,此方是鉴真通过弘景而得自道宣。
当荣睿、普照来大明寺拜竭鉴真时,看到鉴真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世无二”的大德高僧,他们怀着虔敬的心情向鉴真陈述了来意,并向他顶礼说:“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可乎?”鉴真平时已传闻日本的情况,今看到他们一片诚意,深感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当时就问徒众说:“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可是在扬州的徒众一个也不出声,一位叫祥彦的僧徒出来说道:“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不等祥彦说完,鉴真又开口道:“另有谁愿意去?”仍旧无人回答,于是鉴真第三次开口道:“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大师的回答,语气是如此的坚决,在座的弟子不禁为师父的决心所感动,于是祥彦等十七位僧徒纷纷表示愿随师东渡传戒。那时,鉴真已有五十五岁。
自从鉴真接受日僧邀请,他不仅要克服“沧海淼漫”的自然障碍,而且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阻力,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前后六次东渡,五次失败。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鉴真作了一切东渡的准备,正待启航,不意浙东一带出现了海盗,随行的僧徒中间又发生了意见纠纷。道航认为高丽僧人如海学行欠缺,不应带他同行,如海遂向官府诬告,说道航等私通海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立即将荣睿、普照、道航等人拘捕,事后真相大白,荣睿等人已饱尝了四个月的铁窗风味。当释放时淮南采访使仍认为“今海贼大动,不得过海!”第一次东渡计划失败了。
同年十二月下旬,鉴真一行八十五人,在十二月下旬的一个月明之夜从扬州悄悄开航。但船到浪沟浦即遇风暴,浪击破船,停留一月修船,再度下海,船至扬子江口,又遇风浪,停泊一月,再次启航,不幸在衢州群岛触礁船沉,船上东西全被海浪卷走。全体人员登上一个荒岛,后被官船送回明州(宁波),大部分人遣送回乡,十七位僧人被送到浙江鄞县阿育王寺。第二次东渡又失败了。
第二年春,鉴真一行受聘到越州(绍兴)龙兴寺讲律授戒,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秋归阿育王寺。因越州僧人不理解鉴真东渡的意义,向官府控告说荣睿引诱鉴真,官府随即逮捕了荣睿,普照因躲在民家未被逮去。荣睿在押送解京途中,在杭州得病,假称病死,才得脱难,第三次东渡计划又夭折了。
天宝三年冬,鉴真派人先去福建购买船只,备办海粮,自己率徒众三十余人,声称巡礼圣迹,秘密从浙江小路往福州取齐。但扬州龙兴寺的弟子灵佑不忍鉴真远适异域,发起僧徒阻止鉴真赴日,江东道采访使遂下牒诸州,追踪拦截,鉴真一行在黄岩禅林寺被官差截获,强行押解回扬州,第四次东渡计划又成了泡影。
在这样的形势下,荣睿、普照感到再留在扬州龙兴寺使得官厅对鉴真的监视会不放松。为了回避风潮,他们遂移居同安郡(安徽安庆附近),在那里足足等待了三年。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两位日僧来到扬州崇福寺,鉴真又悄悄作第五次东渡准备。“买香药,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载所备。”鉴真及其弟子,加上荣睿、普照共有十四位僧徒,其他尚有申请同行的三十五人,船员十八人,共计六十多人。他们在六月二十六日夜从扬州新河秘密登舟,尚未出海,即遇风浪,飘到浙江海面,先后在三塔山、署风山各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登程后又遇狂风怒涛,在大海中整整飘流了十四天,最后飘到了海南岛。然后辗转从雷州海峡,经由广西、广东、江西、安徽,返回扬州,一路上历尽艰辛,前后历时两年。日僧荣睿在路过端州(广东肇庆市)不幸逝世,埋骨异乡。跟随鉴真始终如一的祥彦,在途经吉州时也病死了。鉴真因受暑热得了眼疾,治疗无效,不幸双目失明。鉴真虽遭受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但他了解到日本众生对佛法戒律的渴望,明确赴日传戒是他作为一个佛门弟子的使命,以“不遂本愿”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又准备作第六次东渡壮举。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归国前,特来扬州拜访鉴真,鉴真决意乘遣唐使船渡日。为了避开官府及僧人的阻拦,鉴真及其弟子于十月十七日夜秘密乘船离开扬州,普照从郑山阿育王寺赶来,大家会合后,一行二十四人搭上了遣唐使船,于十一月十五日夜启锚。这样,鉴真一行又踏上了第六次东渡的征途,次年(公元754年)二月到达当时日本的首都奈良,那时鉴真已经是六十六岁失明的老人了。
鉴真抵日后,讲律授戒,许多日本僧人得以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从此佛教中的佛法在日本才算具备了完整的传承。
鉴真初到日本后,便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的疾病。隋唐年间,虽中国医药知识及医药典籍相继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对于鉴别药物品种的真伪、规格、好坏尚缺乏经验。鉴真抵日后,尽管双目失明,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将有关药物的知识传授给日本人,矫正了过去不少错误;同时对于药物的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据日本《皇国名医传》里指出,自鉴真东渡日本面授医药知识,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认药品之知识,从此日本医道才完备。14世纪以前,日本医道把鉴真奉为医药始祖,直到德川时代,日本药袋上还贴有鉴真的图像,可见其影响之深。
鉴真东渡日本,把盛唐文化全面地介绍给日本,对日本的佛学、医药学、工艺技术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因此称他为过海大师。
鉴真在日本传法十年,于公元763年6月21日圆寂于奈良唐招提寺,享年76岁。鉴真逝世前一年,由他的弟子思托根据鉴真的形象,制成等身大小的干漆夹贮坐像一尊,即是现存唐招提寺开山堂内的鉴真像。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实人物作为对象的优秀塑像,是日本美术史上的一件重宝。
写至此赋诗一首,遥赠鉴真,以作本文之结尾:
东渡扶桑传戒法
沧海淼漫不足惧
愈挫愈勇志愈坚
为法当能舍己身
六次跨海功方成
至此东瀛教法全
日出之国佛缘结
过海大师美名垂
㈣ 唐朝什么之次东渡列日本,什么西行到什么取经
鉴真东渡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 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 日 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西行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五万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并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㈤ 在我国古代史中,西天取经的是谁;东渡日本是谁
西天取经的玄奘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东渡日本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1] ,着名医学家。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㈥ 唐代的玄奘法师东渡日本对不对
不对。玄奘是西游天竺,唐朝东渡日本的是鉴真
㈦ 唐僧取经应该是往东方走 怎么成了 西去呢 西去不是日本吗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当时印度小国林立,玄奘跋涉数千里,经历十余国,但主要是在那烂陀寺受戒和讲学。公元643年春,玄奘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到长安。
记得西安慈恩寺保存着玄奘取经石刻图: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佛珠,很有些帝王圣人之相。他脚蹬草鞋,腰间的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的圆盖是伞,伞前挂着一个小油灯。这大概是玄奘取经徒中,夜晚边赶路边读经书的情景。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来没有多少旅游经验。在茫茫荒野上,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边看书边行走。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在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造像水平达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内的鹿野苑与菩提伽耶,不搜索过在这其中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经的西天———印度的那烂陀寺。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630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婆罗门自恃才学过人竟然向那烂陀寺叫板,宣称寺中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学地位,玄奘挺身而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婆罗门就低头认输。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毅然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
各种宗教理学在那烂陀寺讨论了800年,然而穆斯林军队来了,公元1197年,在经过一阵烧杀掳掠后,那烂陀寺,这个佛教的思想家园从此湮没无闻。直到1861年,人们才在《大唐西域记》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这片遗址。如今,这个恢弘一时的佛教建筑已是一片破败瓦砾,被印度考古监察机构保护了起来。不过,这里几乎每个遗址旁都有一个简介,介绍玄奘何时来过这里,以及他在这里从事了哪些活动。话语虽短,却表达了印度人民对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解读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的无限感激。
㈧ 玄奘去印度取经.鉴真东渡日本发生在什么代(急~)
玄奘去印度取经 唐代 唐朝贞观年间
鉴真东渡日本 唐代(唐天宝年间)
都挺不容易的,是一个行为的持续
㈨ 三藏唐僧于哪一年出关而去
三藏唐僧于公元629年出关而去。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五万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并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公元645年玄奘归来,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玄奘将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编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㈩ 唐僧取经到达过日本么
唐僧玄奘没有去过日本,但在唐朝有日本和尚道昭跟随玄奘学习,之后在日本弘扬玄奘宗脉~即:法相宗。日本法相宗至今依然在传承,着名寺院有:药师寺,慈恩寺,兴福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