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为什么能在隋唐时期落后崛起

日本为什么能在隋唐时期落后崛起

发布时间: 2022-10-24 11:50:36

‘壹’ 日本有何发展史

在我国隋唐时期,日本大概就是小村庄,不值一提。之后就有个大和部落发达了,出现了天皇,之后又出现了三个朝代飞鸟、奈良、平安京,之后就是各地大名崛起,再之后就是近代日本。

‘贰’ 唐代中国日本的关系怎样

相互独立,但当时日本很仰慕中国文化,派来许多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管理制度及科技、农业等各方面的知识,为日本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日本文化尚可看到中国唐文化的影子。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日本为什么能在隋唐时期落后崛起扩展阅读:

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 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

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为了促进日本国家 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 和精神武器, 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 对当 时的世界各国而言,对佛教的掌控能使本国摆脱旧有的传统政治体 制的束缚,使国内臣民变得顺从, 尊重统治阶级意旨,进而跻身于先进国家的行列 。

网络-唐朝

网络-日本

网络-遣唐使

‘叁’ 为何在清朝时代,日本崛起只用了不到30年

日本说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是日本却是一个比较善于学习的民族,他善于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以及科研技术,所以说日本在短短的30年内就完成了崛起。
1、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之下日本摆脱了落后的封建主义,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王朝。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多次派遣使团去欧美一些发达的地方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回来之后日本将国家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的革命,首先打破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比较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综上所述,在清政府时期日本之所以能够从弹丸之地的小国一跃成为亚洲最强的国家,主要还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比较善于学习,它敢于变革也不害怕流血和牺牲。

‘肆’ 为何日本能延续两千年不被推翻,中国却改朝换代不断

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是国家的元首,国家统一的象征。王室家族的徽章为十六瓣菊花,所以也被称为“菊花王朝”。虽然日本在历史上出现过南北朝两个天皇并立的分裂局面,但是日本自有朝以来,总共126代君主,且均出自这一个王族,从未改朝换代,号称是“万世一系”。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前日本前14代天皇均无史可查,而出自神话传说,时间也都跨度很大,以当时人的健康水平根本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所以天皇最早有着可靠依据的应该是从15代应神天皇开始。

日本的分封建制,弱化了中央幕府将军的权威和实力。统治者之间的斗争,这也使得日本更加容易接受外部新鲜事物,最终促成日本的明治维新率先结束封建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近代化。当统治者内部没有矛盾,权力集中于天皇一身时,那么统治者与国民之间对立也就开始了,为了转移矛盾,对外扩张也就开始了,直到二战结束接受美国改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伍’ 日本的大化改新为什么要效仿中国

因为当时中国处在唐朝盛世,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很强大的国家,而且又与日本相邻,所以要仿效中国

‘陆’ 日本战败后在经济上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

美国为抵制和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浸透”,首先在欧洲实施了“马歇尔计划”,接着又在日本推行了马歇尔计划的翻版“道奇计划”(又称 “道奇路线”,ドッジ・ライン/Dodge line,1949-51年度),由底特律银行董事长约瑟夫·道奇于1949年2月赴日本具体实施。两个计划的结果是加快了包括战败国德、日在内的有关诸国的经济复兴。
日本战后的经济崛起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美国所实施的全面扶植计划。美国最开始是希望能够借助战败的契机迅速占领日本,但是伴随着美苏关系的紧张。美国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要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必须通过扶植日本,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占领,实现遏制中国和苏联的目的。美国最终确定了扶植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而不再是以往削弱日本的策略。于是美国的对日政策开始出现了重新的调整。
为了使得日本国民在战后迅速摆脱粮食危机以及通货膨胀的危机。美国在 1948 年对日本制定了稳定经济的旧原则,还专门派到其到日本担任财务顾问,于是就有了后来日本的道奇计划,道奇计划主要是实施稳定经济就原则的具体制度,来帮助日本实现国内经济的稳定,从而从本质上来改善当时通货膨胀的症状,进一步的拯救日本的经济。美国是整个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国家,美国所派出的各项专业人员对于日本的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使得日本最终摆脱了战后通货膨胀的困境。从根本上拯救了整个日本的经济。可以说没有美国的扶持日本的经济想要复苏是十分困难的,依靠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完全办不到的。
随后美国和日本有专门签署了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在 1950 年对于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争,在这次战争当中美国和日本签订了特需订货的协定。正是由于这个协定的签订给日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这个时期使得日本整个国内的经济形势都有所好转,开始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繁荣。而正是由于这条协定的签订,从此之后,日本有了进一步发展经济的资本。可以说,朝鲜战争之后整个日本的经济开始走向了复兴之路。美国对于朝鲜的侵略战争,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日本生产的。这种特许订货的协定,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

‘柒’ 同样是岛国,为什么日本能在古代吸收中国的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之下,古代日本文化是在逐步吸收中国文化养分的过程中形成的。文章就古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首先,探讨了古代日本善于吸收中国文化的成因。从岛国环境、思维模式、民族的单一性、成功的体验及侵朝失败的教训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其次,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三个层次,缕述了古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内容。物质文化方面,中国的水稻与农耕技术、铁制生产工具及青铜器等的传入使日本民族脱离朦昧状态走上人类文明之路;土木建筑、制陶、雕版印刷术等生产技术的传入更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精神文化方面,汉字的输入,结束了日本没有文字的历史;儒学的东渐影响着日本的政治、教育思想及道德观念的改变;佛教的东传影响着日本的政治、文学、艺术和建筑;在制度方面,而隋唐时期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大量吸收,使日本建立了较完备的律令制,成为法制完善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再次,概括出了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受日本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捌’ 日本大国崛起的过程(历史专家请进)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着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是不是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日本的崛起源于他们的教育 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小国危亡的思想他们的小孩都知道要奋斗努力 不像我们国家给孩子说的是地大物博 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教育方法 教育思想

‘玖’ 中国哪个朝代对日本文化影响最深远

应该是唐代

唐文对日本的影响

挖掘教材 比较教学——从“开元通宝”与“和同开珎”的比较看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充分利用教材上插图学习历史,在内容上,是对教材的深挖,可加强了对相关史实的领悟;在思维训练上,有利开启形象思维的大门,为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创造条件。
中学教材初中第一册《第5课海内存知已》,在叙述唐对日本影响时,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开元通宝》,一幅是《和同开珎》,这是两幅性质相同的插图,放在一起本身就是教材的一种比较设意,教学上就可以顺其自然,利用这两幅图充分展开对唐日文化影响的比较学习。
比较的前提是要对这两幅图有科学地、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找到比较点。“开元通宝”钱,许多人对它的铸造时期有误解,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铸造的,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是对中国古币史不了解。鉴别古币是哪一朝的,光看年号是不准确的,应了解铸币历史发展背景、看钱文、字体书法等特点合乎何朝代,看形制、锈色来判断,这样对古币的时间断定过程,也是对它的全面了解。开元通宝钱是在我国陕西以及日本都有大量考古发现,它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当时分铜、铁、铅、金、银等币质,主要是铜质,铁质多为私人民间盗铸,又叫开通元宝,它结束了铢两钱制(秦时半两钱,重8克;汉五铢钱,铢为重量单位),开始进入通宝、元宝时代(仍为圆形方孔,通宝用了1300多年至清,又出现无孔铜币),因此开元通宝为后世通宝、元宝之起源。为什么叫开元通宝呢?通宝为通行宝货之意,统一货币的称谓,开元意为武德四年始铸;以后各代所铸币大都是以当年年号纪年,且形制尺寸、大小重量与开元通宝差别不大。开元通宝终唐世289年,一直铸行不衰,是唐最主要钱币,绝大多数是铜质(唐也另有过乾封泉宝、会昌开元等钱),元代也铸过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轻重不一,标准币是8克,故十钱为一两重。开元通宝的字体是由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字在篆隶之间,又含楷意,结构精严,笔法凝重端正,对后世钱文化有深远影响。不同时期铸形有一定区别,初唐开元通宝字形深峻,大型、精美,中唐开元外轮不一圈,铸工书文比初唐逊色,后期开元边缘较阔,铸工草率,书上图可见是为初唐书,结构严谨匀称,方圆兼济,隶书中带有楷意。
和同开珎是我国考古人员于1970年10月在陕西西安市南郊发现的五枚日本银钱,圆廓方孔,名曰和同开珎,据考定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逃安禄山之乱于四川时,邠王李守礼后人窑藏。据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珎”是“宝”字的简化,日本人曾经误认为“珍”,“和同”是日本奈良朝和铜年号的省略,西安出土“和同银币”是铸于和铜元年,即公元708年,此时正值唐中宗景龙二年。唐代也曾以金银铸钱,中宗时代已有之。日本以银铸钱,无疑出于仿效(但唐代的金银钱是吉祥钱,不曾于市上流通,日本因缺铜,故曾以银钱作为流通的货币,但不久就废了。)据郭沫若考证,这枚发现的和同银币是日本遣唐使所献的“贡品”,由朝廷颁赐的,这一点与在日本发现成千上万枚的开元通宝意义不同,后者显然更多的贸易作用,从本币字体上看日本使用汉字,而且字体明显受欧阳询字体影响。
基于对两种古币的了解,可从中比较看出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广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第一,从两种货币发现的地点来看,说明当时中日贸易往来频繁,特别是唐对日本贸易影响很大,以至在日本本土通行大量中国货币。
第二,从两货币形状看,日本受中国圆形方孔钱影响,也说明日本思想上深受中国天圆地方观念影响。
第三,从钱文看,日本文字深受中国文字影响,日本文字在五世纪开始使用汉字来表达交流思想,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汉字,如“留学生”一词即由日本人创造于隋唐时期,专指那些留居国外学习或做研究的人。从唐朝开始,日本人民又逐步简化汉字的楷字和草书,在9世纪形成了表达日本语言的文字叫假名,取自草书字体汉字称平假名,取自楷书体汉字偏旁者称片假名。日本人称汉字为真名,这些字母同早已使用的汉字一起,成为日本人民表达思想的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第四,从钱文的书写来看,可以说明日本人深爱中国书法艺术,且深受中国书法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例如现在日本有一个着名的报社叫《朝日新闻》,这四个报头就是日本人精心从中国传统的欧阳询书写的碑文中集字而成。
第五,从钱的制造看,开元通宝是采用的范铸法,和同开珎的外轮与开元通宝相同,铸法一致,说明日本手工铸造业受中国影响。
通过两货币比较,以小见大,窥斑见豹,从中可见日本文化在思想文化、经济政策商贸、手工业等方面深受中国唐朝影响,当时日本是在全方位向唐朝学习。
这种有益的比较方式,着眼于挖掘了教材内容的隐性知识,引起学生对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图一表的重视,培养敏锐地观察能力;同时,由于老师对知识的纵深把握、详细讲述,配合具体的插图或实物展示,创设了形象、鲜活的历史情景,带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激发历史想象,拓展积极地发散性思维,能集趣味性、生动性、思维的活跃性为一体,创造性地学习;同时它也带给学生一种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此为范例,还可以对比日本平城京与唐朝长安城,继续比较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师:日本的平城京(即是现在的奈良城)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它与唐朝的长安城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都有朱雀大街,并把南城一分为二;都有西市、东市,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都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方。
师:这说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设与管理、经济制度、皇权思想等从里到外,都渗透着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最后师共同总结、补充、延伸:唐对日本的文化影响真是广泛。在政治上,日本留学生归国后,效仿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在文化领域,日本大量吸取了唐朝的文化,仿效唐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也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在生活习惯上,也习染唐风,学会唐朝制茶方法,后发扬光大,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日本人也在重阳节登高,日本的传统服装和服也是由唐朝服装改进而来,他们还向唐朝学会了制豆腐、酱油、榨糖、缝纫等工艺,围棋也于此时传入日本。唐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正如日本一位汉学家内藤湖南所说: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了。这深刻地说明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大——它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日文化的比较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唐与日本交往中所显示的强盛,同时还感受到日本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先进文化学习的民族,这种好学精神有利于推动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日友好往来的历史也告诫后人,只有和平友好往来,双方民族才会共同进步。

中国的文化能用八字概括:"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尤其到了隋唐便到了全面繁荣的时期,一时邻国争相学习效仿,在隋朝便派出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安邦定国之策,文化繁荣之道,而在日本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630-894年的2个多世纪中,日本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最少250人,最多则有600人。他们分配长安太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到处参观采访,充分领略唐朝的风土人情。他们在中国时与一些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着名的例子就是:晁衡(阿倍仲麻侣)回国时不幸沉船,一时人们都以为他死了而悼念他,李白作了一首《哭晁衡》。遣唐使回国后在日本崭露头角,在各领域都有一定建树。

遣唐使是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空前盛举,特别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遣唐使的贡献首先应该是引进唐朝的典章律令,从而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在长安的考察学习中,遣唐使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回国后仿行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授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其次是汲取唐文化,来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遣唐使每次是满载而归,带去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诵读唐诗汉文,白居易等着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像、音乐、舞蹈等艺术。
唐文化的传播不仅靠的是外在因素,还在于日本人所具有的广泛吸收的优点,他们善于利用别国的经验而业改善自己,在留学唐朝回国人的策动下,645年,以中大兄弟皇子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为了铲除日益骄横的苏我氏一族,发动革新政变,更改国号为大化:颁布诏书实行新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仿照隋唐的经济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政治方面,在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废除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官制和冠位制。新政中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大宝律令》,《养老律令》,以法律确认了新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改革了土地制度。仿造唐朝租庸调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规定授田人民必须担负租庸调制。《班田收授法》的颁布,抑制土地兼并,解除豪族对部民的奴役,固定农民的租税和徭役负担,并承认农民宅地,园地的私有权和山林池沼的使用权,这些,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深入,中日经济政治交流也日益密切。大化改新后,日本古代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氏族和奴隶主的统治最后崩溃。建立起为新生产关系开辟道路的政治上层建筑。日本社会从此开始过渡到封建社会。
奈良时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新高潮,新的农业制度,班田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中国传入的先进农业技术广为流传,一些先进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这些工具中,有许多是由中国传入,如镢镢,又称"唐镢",它是当时中国传入的大型锄。由于日本人的博采众长,使他们在建筑、服饰、医学、文字等方面受益匪浅。现在的日本还保留着一些唐朝遗风,而在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字和语言。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于此同时,"唐镢"?唐犁""唐锻冶"、"唐讹"、"唐墨","唐物"等名称在日本语言中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词汇。同时儒学和道家精神也同时在日本蔓延开来,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与人们的思想。
从以上看来,可以说日本文明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唐朝的文化,所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烙进了日本的历史里。

‘拾’ 古代日本为什么如此落后

古代日本一点都不落后也就隋唐之前比较落后隋唐以后学习隋唐后来又逐渐发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等到西洋国家崛起以后又像西洋国家学习并且有了当时世界最虔诚的基督徒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徳川家光闭关锁国才导致日本开始落后不过一直有兰学可以相对真实的了解西方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4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3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