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净土园林有哪些
A. 东京有哪些经典的园林
小石川后楽园、六义园之类,皇居我觉得也算吧。
西洋庭园也算的话 旧岩崎邸庭园 旧古河庭园
B. 什么叫禅宗园林,还有什么叫净土园林,还有写意园林谢谢最好专业的回答!
禅宗园林、净土园林没听说过,我估摸着跟寺庙及佛教文化有关,写意园林就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创作的意境,运用国画的写意手法,不求形似,追求神似的一种园林创作!
C. 日本的传统园林是什么
日本传统园林艺术 日本文化是日本本民族文化与传入日本的中国文化的一种融合,也是一种以非常独特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文化。 据538年的《上宫 圣德法王帝主》及552年的《日本书记》中记载,当时佛教从中国传入,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追求华丽、富贵的建筑法或被日本所接受,日本人开始大规模兴建佛教建筑。其后,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入,使得当初的日本庭园在很多方面受到中国的影响。 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日本的造庭法式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形成了寝殿式庭院,随后在镰仓时代(1185年-1373年),由于中国禅宗思想的广泛传播,作为寺庙庭园的一种类型出现了枯山水园,另外还出现了书院庭园和回游式的山水庭园。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山水庭园最为兴旺。到了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人们又开始追求豪华、气派的庭园,那个时候大约是在公元15-16世纪,相当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风尚流行了大约200年,建造了大量优秀的庭园,着名的桂离宫庭园就是这个时代的作品。京都的名园有很多是这个时代建造的。从17世纪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开始,虽然营造了大量的庭园,但是真正被称为名园的作品并不多。更详尽一点说,日本传统庭园从奈良至江户时代可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奈良、平安时代(646年~1185年) 日本的传统庭园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在庭园中挖湖、堆山,以湖表示大海的景色。在奈良时代(646年一784年),因为与中国有水上交通,船只在大海中行驶时,感受到很多陆地上无法欣赏到的景色,为了在自己花园中再现这种景色,多采用这种挖湖的方式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到了平安时代(784年-1185年),作为一种住宅形式,发展成为寝殿式庭园。一般寝殿的南侧是大面积的花园。被称为“寝殿”的建筑一般多放在庭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其左右或者是后方的附属建筑被称为"对屋"。寝殿是一家之主的寝室,对屋是供家族中其它成员使用的寝室。寝殿的南方是主要庭园,有用石子铺设的园路。再往南是人工挖的湖和用挖湖的土堆成的山。一般在湖中设置中之岛,并用小桥进行连接。另外,从对屋通过回廊可以到达南侧的湖岸,在那里有被称为“泉殿”或“钓殿”的庭园建筑,其建筑形式多为一半伸出水面,作为夏季纳凉或是钓鱼、欣赏庭园景色的场所。人们在湖中荡漾着小舟,有音乐的伴奏,吟诗作歌或举行酒宴等活动。不过这只是一种规范的描述,因地形的变化,湖的形状、建筑的配置等都随之自由地变化。 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建筑,不管是住宅还是寺庙等大都面向南而建造,背后有山作依靠,并被视为最理想的布局方式。正因为如此,庭园建筑都是面向正南而建造。在其北部或者东北部设有流水,水流从对屋间穿过流入南面的湖中。湖中的水一般是采用从东部流进、西部流出的手法。湖岸作成自然曲折的形状,并且点置着大小不一的庭石,其间种植着野生的花草和灌木,表现自然界的景色。在湖周围的山、岛上到处可看到自然式的石组和种植,还有叠水、小溪等,均是追求创造和再现一种自然景色的情趣。 作为佛教寺院庭园的“净士庭园”也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因为是直接把佛教净土曼陀罗中描写的庭园建造在佛寺的境内,所以从南门进入后,首先有一个很大的湖。湖的中央有岛并用桥与对岸相连,通过桥可以到达本堂。在湖中种植着莲花。净土曼陀罗主要是表现佛教的极乐净土,而莲花又是极乐净土的象征,所以在净土庭园中一定种植着莲花。 平安时代,作为宅院形式的寝殿式庭园和作为佛寺的净土庭园,其偶然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水面。 第2时期:镰仓、室町时代(1185年-1573年) 这时的寝殿式庭园,建筑渐渐地与武士家的生活不相适应,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单、素朴的武家或造庭的手法。发展到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又演变成书院式住宅样式。这是日本近代住宅建筑的萌芽,其最终源于镰仓时代 (1185年-1373年)的武家样式。庭园也是一样,在镰仓时代的初期,可以看到受寝殿式庭园的影响,多为较大面积的水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也渐渐地变小,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内庭,湖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以沿湖欣赏四周的景色,又可以从某个建筑中眺望远方的景色。与寝殿式庭园相比,镰仓时代的庭园在规模上要小一些,多是在狭小的内庭中创造一种变化丰富的庭园空间。 随后,禅宗思想从中国传入,武家很多是皈依于禅宗的,为此,禅宗寺院被十分广泛地建造。当时的禅僧追求一种高尚的教养境界,而在衣食方面却十分简朴,庭园中有与北宗画中相同的石组、白砂铺地等在以前很少见到的一种山水式庭园,其中立石表现着群山,石间有叠水和小溪,并流过山谷间汇入大海这样一种情景的描写。也有通过一片白砂来表现宽广的大海,其间散置着几处石组来反映海岛等象征的表现。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在于每位观赏到此景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想、体验和理解。京都的大仙院和龙安寺就是这种庭园的代表作品。 因为这些庭园中不用水来表现山水的状态,而被称为"枯山水"。枯山水从平安时代就已出现,但是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引人了北宗画的手法,以禅宗的自然观为基调,是一种象征性十分丰富的庭园形式。如果拿大仙院和龙安寺进行比较,前者非常具象,后者则十分抽象,同样被称之为"枯山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说从大仙院到龙安寺是一种飞跃,但是龙安寺是采用当时从中国传入的盆石的手法,综合了北宗画的构想而完成的作品。 第3时期:桃山、江户时代(1573年-1867年) 桃山时代,秀吉统一了全国,在伏见、桃山营建了城堡,这些城堡在京都十分豪华。为了与其相协调,庭园也都采用体量较大的庭石和有颜色的石组,作法十分豪放。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江户时代的初期。京都的三宝院、桂离宫、二条城庭园等都是这个时期营建的代表性名园。 与此同时,茶道出现于室町时代的中期,到了桃山时代(1573年一1603年)逐渐盛行。茶的精神是一种对自然的尊敬,轻视华丽,在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宾主相和,以饮茶为极乐的一种茶文化社交活动。因为这种精神是由禅的教理而产生出来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适合这种特殊环境的茶室,它们很多被独立建造在庭园中。茶庭非常注重自然的姿态,在茶道上配置了各种设施,除了普通的园路外,还有匕石、丁布,另外也设置了起照明作用的石灯笼,洗手用的蹲踞,种植上也避开花灌木而选择常绿树为主的植栽。 到了江户时代,社会逐渐安定,再一次形成了作庭的高潮。由于当时十分盛行旅行,所以大部分的庭园都具备各地名胜的特点。那个时期的庭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宽大,园中的水面也作成回游形式,堆山、叠水、小溪、流水及大面积的草坪,另外还开设花园、花菖蒲,造园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茶道的日益盛行,在庭园中开始出现茶室,营造茶庭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有时还会出现在一个庭园中营造几个茶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利用绿篱和植栽进行分隔,人们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庭园进入下一个庭园。这个时代,此类样式的庭园被称为"大名庭"。 江户时代(1603年一1867年),社会不断安定和繁荣,有钱人多在郊外购地建花园。这些庭园没有大名庭那样宽阔,多是以筑山流水的处理手法营造庭园,在湖中设置蓬莱岛象征着长命百岁。庭石也是按七、五、三的形式进行配置,表示一种祝愿的寓意,而且还十分流行用佛名来命名庭石。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的庭园,已经失去了室町时代的禅味,也没有桃山时代的豪华,有的是独创性和新鲜感。而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明治以后(1867年-1988年),营建了很多自然写景式的大庭园,写意式的小庭园,石庭和茶庭,其中出现了代表明治大正年代庭园特征的草庭。进人昭和时代,出现了一种以新的自然观为基础的景趣个性化创造的自然风格庭园,被称为杂木庭。这种形式的庭园一改传统的修剪形式的造园手法,追求一种不加人工的修剪,庭内的植被、花灌木、乔木等植栽都是以其自然的生长状态进行展示的庭园。 可以肯定,今后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许还会出现新的自然观,"日本庭园"也肯定会如前面所讲到的一样,会有更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自然式的庭园,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象征手法的,以修剪的植栽形式为中心的庭园。
D. 日本有个景点取名极乐净土,是何意思
作为一个旅游国家的日本,好多方面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前去打卡游玩。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日本一个有名的景点,取名:极乐净土。坐落在日本的大阪。这里有最为出名的日本历史古迹—四天王寺,于593年建立,是日本最早的官家寺院也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寺院之一。
“极乐净土”的美景与环境令许多游人乐不思蜀,以至于忘记闭园的时间。在喧闹繁杂的大阪,能有这样一处“极乐净土”不受外界干扰,能够如此营造出平静美好的环境,实在是令人向往的好去处。
E. 什么是净土园林
作用,,1,视觉上的,丰富景观层次
2,心理上,愉悦心情,
3,有时,色彩还可做为交通导向的指引
“净土园林”应该叫“净土宗园林”。日本园林的早期一种模式,实为寺庙园林的类型,主要构成有“金堂”,“滨洲”“中岛”等,跟“书院造园林”差不多。都为回游式园林,
F. 日本三大皇家园林有哪些
1、桂离宫
2、修学院离宫
3、仙洞御所
【桂离宫】
桂离宫,原名桂山庄。也因桂川在它旁边流过而得名。建筑从选址到景观规划,都追求简朴而接近自然。到20世纪,欧洲现代主义者视其为日本传统的精华。
桂山庄建于日本元和六年(公元1620 年)。当时的主人是居住在京都八条的皇族桂离宫智仁亲王。正保二年(公元1645 年)由智仁亲王的儿子智忠亲王进行扩建。到明治十六年(公元1883 年),桂山庄成为皇室的行宫,并改称桂离宫,归当时的宫内省管辖。
为了保护国家文化遗产,日本政府于1976 年聘请建筑专家和教授多人组成委员会,负责拟定方案,对桂离宫进行翻修。他们对建筑物实行大拆卸,用合成树脂对原建筑材料进行加固,然后重新组装,历时5年多,于1982年3 月才竣工。专家们估计,经过这次彻底整修,这座宫苑至少可以维持300多年。桂离宫的建筑和庭园布局,堪称日本民族建筑的精华,不少外国人认为,“日本之美”即以桂离宫为代表。
【修学院离宫】
修学院离宫位于日本京都市左京区比睿山麓,是日本三大皇家园林之一。 是1656年—1659年期间后水尾上天皇建于比睿山山下的大型山庄,修学院的建造由后水尾上皇所设计与指导,连模型都是他亲力亲为。园林始建于1655年,竣工于1699年。占地约54万5000平方公尺,由上、中、下三个茶屋(庭园)构成。茶屋立于幽雅的小池之畔,建筑和大自然浑然天成,巧妙绝伦。以修学院山为借景、宽阔的庭园以及优美的氛围,堪称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仙洞御所】
仙洞御所位于京都御所的东南,原为土御门殿京极殿的旧址,初期的建造是在永禄十二年左右,由织田信长进行规划,其后丰臣秀吉又进行了一些扩大修改,增加了一部分庭园,现在的庭园主要建造于江户初期至本期。历史上它被多次烧毁、重建、改造,最后形成今天这样一个优雅的庭园。
G. 了解日本园林的历史沿革
一、日本古代的苑园1、《前汉书》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全国,岁时来献见玄”。这是我国关于日本列岛的最古的比较可靠的记载。
2、从在第八世纪用文字写出的包括日本太古传说、神话和皇室古祭、历代王名和宫殿所在等的《古事记》(成书于公元112年)、《日本书记》(成书于公元720年)有关历代皇居中宫苑的零星记载中,可以大概了解到日本古代苑园的概况。
(1)第3-4世纪日本孝照天皇建有掖上池心宫、崇神天皇建有矶城瑞篱宫等。
这些皇宫外饶有壕沟、或土城围绕,有列植的灌木,用植物材料编制的墙篱等。宫苑里有赏乐性的池泉。
(2)《日本书记》卷七载“宫之池放养鲤鱼”;卷七载“穿城起苑,以盛禽兽,而好田猎,走狗试马,出入不时”;《日本书记》卷十五载“显宗天皇跳提到仿汉土曲水宴”(即曲水流杯饮)
总之,犹如中国周代的灵池、灵囿一般。
二、奈良时代(公元645年——780年)的庭苑
日本文化革新后,日本古代律令天皇制国家的形式已经成型。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文化革新到奈良时代末期(由于都城在平城京即奈良,故称奈良时代)出现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史称奈良时代。其最盛期的年号成为“天平文化(公元729年——780年)”。(在日本美术史上通常分为“飞鸟时代”、“白风时代”、“白风时代”。相当于我国唐朝的开元、天宝、圣德年间)。
此阶段在庭园方面,推古天皇时期((公元593年——618年)因为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
日本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深受汉唐文化的影响,喜作汉诗和汉文,汉代的“一池三山”神仙境界也影响到日本的文学和造园领域。从史书上了解奈良时代时代后期圣武天皇喜爱自然景物,平城宫内的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等庭院中多泉石之美。同时受海洋景观的影响,池中堆岛兴起,及瀑布、细流的表现。庭园建筑有了发展,如位于湖畔的“滨台/滨楼”为后代“钓殿”建筑的雏形。
三、平安时代(公元794年——1192年)庭园和造庭秘传书
1、公元794年迁都平安京,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有模仿汉上林苑“甘泉苑”的“神泉苑”。其遗址现尚存。
2、平安时代前期对庭园中石组细流、草木的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
3、这个时期有日本最古的造庭法秘传书的写作,名《前庭秘抄》/《作庭记》。
橘俊纲(1028-1094年)着《作庭记》,是一部关于日本早期园林的造园技术的着作。用汉文体写作。该书分上下两卷,主要内容:上卷先论庭院形态、造庭立石方法、自然缩景的表现。题材主为海洋、瀑布、溪流自然景观,并就海池、河山岛瀑布的意匠着论。下卷主要为立石口传,立石禁忌,一树事,一泉事、一杂事等;还有寝殿造,庭园意匠轮。
四、镰仓时代(公元1192年——年)庭园
1、公元十二世纪末,镰仓幕府建立以后,日本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着发展。由于武士出身多为下层,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故在建筑方面,武士造住宅时的形式与贵族的华丽样式不同,朴素而实用。也影响到庭园的观赏利用。到了镰仓时代后期,从大宋传入的禅宗思想对庭园样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时期的庭园已由从象征的形式发展到把大地风景在小块园内“缩景园”的表现形式中。
五、吉野—室町时代庭园和造庭书
1、吉野时代初了日本庭园史上最着名的梦窗国师。他设计了日本许多名园,曾设计构筑京都西芳寺(苔寺)、天龙寺、永保寺、吸江寺、瑞泉寺、惠林寺等庭园。他所创造的庭园特色是广大的水池,池岸线曲折多变,在置石方面中发展了石组的技法和泷口(瀑布)的构造,犹如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的风格。后来这种风格发展成“枯山水庭园”。
(1)梦窗国师/梦窗疏石(1275~1351),又称“禅僧疏石”、“梦窗国师”等。伊势人,俗姓源,字梦窗。日本镰仓时代末期着名佛教临济宗僧人,号称“七朝帝师”,其法系形成“梦窗派”,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造园家,也是日本枯山水式庭园的先驱之一。
(2)京都西芳寺/苔寺:因为这里的青苔最出色,故又名“苔寺”。 苔庭立于苔寺川畔,岚山与松尾山之麓,地形富于高低自然之变化。园中除枯山水外,其余皆为池泉式庭园,以心形的“黄金池”为中心,有石径、小桥及花木竹林。而无论枯山水与池泉,皆没于厚厚的青苔里。据云,苔寺之苔种类多达四十余种。6世纪来,这些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青苔,任其自然衍生,故无论池沼之边、台级之上、桥畔、径间,还是石块上、树枝上,都蔓衍着青苔,茸茸密密,如毡似锦。苔寺就因这一片片葱郁的青苔而闻名遐迩。又由于作庭历史悠久,园中古木参天,花卉丰富,故四季皆可观。尤其当枫叶转红之秋与白雪覆地之冬,景致最堪欣赏,是游客最多的时节。
2、室町时代是日本庭园在意匠方面最具特色的时代。造园技术发达,着名的庭园师辈出。
中任和尚受梦窗国师的影响,也筑有名园多处。他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庭园形式即茶庭(茶庭在桃山时代大兴)。早在南宋时期,日本禅僧荣西再度来华4年,带回啜茗习尚,为室町时期(明代)茶道、茶庭树立了基础。
3、此时期的造园着作有《山水奔野形图》和“嵯峨流”(当时造园的一种流派)庭古法秘传之书等。
“嵯峨流” 庭:中心为心形水池,水池后正面为守护石、水池前左为客人岛,水池前右为主人岛,池中心为中岛,水池前为礼拜石和平滨。
4、此时期的着名的造园实例有鹿苑寺金阁庭园和慈照寺银阁庭园;
(1)鹿苑寺金阁庭园:因寺院内金箔贴制的舍利殿——金阁非常有名,故被叫作金阁寺。金阁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聪明的一休》)作为别墅而修建的,足利义满死后被改为禅寺“菩提所”。据说以金阁为中心的庭园表示极乐净土。
5、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作有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庭。
(1)枯山水庭园和龙安寺方丈南庭
枯山水庭园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是日本枯山水庭园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面积仅330平方米,平面形状呈矩形,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据说石组按照5-2-3-2-3排列,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总有一块看不到,意蕴人生之不完美)。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此物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六、桃山—江户时代庭园
1、公元16世纪,茶庭勃兴。茶庭顺应自然,面积不大,单设或与庭园其他部分隔开。四周围以竹篱,有庭门和小径通到最主要的建筑即茶汤仪式的茶屋。茶庭面积虽小,但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和茶的精神协调,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尘凡一般。庭中栽植主要为常绿树,洁净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长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静寂”的氛围。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于对水墨画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无色表现幽静、古雅感情方面也有其积极意义。茶庭中对石灯、水钵的布置,尤其是飞石敷石有了进一步发展。
茶庭(tea ceremony)也叫露地或露路。是将茶道礼仪与园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
茶庭是指在进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间里所布置的各种景观。比较典型的布局是以中门划分出外庭和内庭的二重露地。园林氛围是讲究茶道的“和、寂、清、静”。
象征的手法:中门象征与尘世的隔离;步石象征山间小径;松叶象征森林;蹲踞象征山泉;围篱、石灯笼象征寺庙的静穆。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2、这时期着名的造园家有小掘远洲(1579——1647年),后来人称这一流派为“远洲派”。
高台寺: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日本战国时代名将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秀吉妻子北政所出家为尼。为悼念丈夫,1606年建高台寺。高台寺庭院为日本着名园艺巨匠小掘远洲的传世之作,采用借景、大和叠石法及中华蓬莱山水园艺建筑风格,巧夺天工。寺内的主建筑开山堂、灵屋、卧龙廊、观月台全为仿唐建筑,和我国寺院建筑不同的是他们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象棋子一样散布开来。
伞亭正式名字为安闲窟,是根据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意匠建造的茶室。原来建在丰臣秀古旧居伏见城内,后迁至高台寺。亭顶竹木伞状结构,像一把撑起来的伞,故称伞亭。时雨亭是与伞亭平行相隔不足10米的全日本唯一的二层建筑茶室。
数百年来,寺内经历过多次火灾,寺内的佛像、建筑大多付之一炬,仅留下开山堂、灵屋、茶室的伞亭与时雨亭等还可以一窥高台寺初建时的建筑之美。
3、公元17~19世纪,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庭园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确立起来。最着名的代表作是桂离宫庭园。
桂离宫庭园:庭园中心为水池,池心有三岛,岛间有桥相连,池苑周围主要苑路环回导引到茶庭洼地以及亭轩院屋建筑。全园主要建筑是古书院、中书院、新书院相错落的建筑组合。池岸曲折,桥梁、石灯、蹲配等别具意匠,庭石和植物材料种类丰富,配合多彩。
修学院离宫庭园,以能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有文人趣味的特征,与桂离宫并称为江户时代初期双璧。
此时园林不仅集中于几个大城市,也遍及全国。在意匠上和桂离宫类似的有蓬莱园、小石川后乐园、纪洲公西园/赤坂离宫、大久保侯乐寿园/芝离宫滨御殿等。
4、有关造庭方面的着作有江户中期相阿弥《筑山山水造庭传》,本书最大特色在于论述了岩石和树木的配置,不仅列举了树种及实际掘运技术而且移植时的实地经验,还有取石方面关于石灯笼置样、手洗钵、飞石等的论述,及关于茶庭种种极其筑造法的论述。
明治维新后,日本庭园开始欧化。但欧洲的影响只限于城市公园和一些“洋风”住宅的庭园,私家园林仍以传统风格为主。而且,日本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播到欧美各地。
总的来说,日本庭园的意匠是再现自然,由于国土被海水环绕,尤爱好海洋岛屿海滨景观,瀑布和溪流的再现及置石的意匠。
日本庭园的主要形式:筑山庭(真山真水;枯山水)、平庭、茶庭。从造园手法上有“真之筑”“行之筑”、“草之筑”三种模式。三者的主要区别是山水处理精致的程度的不同。“真之筑”要求处理最严格、最富之;“行之筑”比较简单;“草之筑”最简单。
日本庭园的理水形式主要有瀑布(泷)、溪、泉和湖池。古代庭园中习惯堆岛,有主人岛、客人岛和中岛之分。置石讲究位置、形态特点和群组布置。
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了解日本园林的历史沿革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建筑界分享更多干货
H. 日本京都府有什么有名的景观
洛中
京都府观光地图[15]
东寺:世界文化遗产。在兴建平安京之时,于京城正门罗城门东西各营造了东寺、西寺,以镇护国家。823年,嵯峨天皇将东寺下赐空海大师,成为“东寺真言宗”的总本山,本尊为药师如来。寺内有讲堂、御影堂、南大门、金堂、五重塔、灌顶院等。其标志性建筑为56米的五重塔,是日本最大的佛塔。
西本愿寺:是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大本山。西本愿寺的开山祖师——亲鸾圣人圆寂后,其女觉信尼于1272年在东山大谷营建庙堂,安置亲鸾圣人的遗骨,是西本愿寺的发源。1591年,丰臣秀吉捐款移至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堀川花屋町下。净土真宗在日本佛教最大的派别之一,之所以能吸收如此之多的信徒,其主要原因是亲鸾圣人主张和尚吃荤娶妻。西本愿寺内收藏有许多古代文物,包括许多中国古画。2011年4月9日将在本愿寺御影堂举行“亲鸾圣人750回大远祭”。
东本愿寺:是日本净土宗真宗大谷派的大本营。德川家康为分化净土宗的势力,于本愿寺(即西本愿寺)之东再建东本愿寺,扶植净土宗的另一门派。寺内的御影堂是世界最大级的木结构建筑物。
京都御所:市民休闲的广场,始建于781年,是日本的旧皇宫,后因迁都移至东京。御所南北长1300米、东西宽700米,共有四门——贤春门(东)、宜秋门(西)、建礼门(南)、朔平门(北);御所正殿是紫宸殿,是天皇加冕即位大典之地。紫宸殿中央设有“御帐台”,是天皇和皇后的宝座;殿左右侧有百宫上朝休憩之地。
二条城:1603年,由德川家康所建造,后经德川家光扩建,是京都最有名的历史建筑之一,仿唐朝长安城而建,周围有东西长500米,南北长300米的高大围墙。城的中心是“二之丸”御殿,曾是德川将军的寓所。1867年,幕府“大政奉还”于皇室之时,奉还仪式即在“二之丸”御殿内举行。走廊铺设了“莺鸣地板”(莺张り),当敌人侵入之时,奔走在地板上,地板就会发出黄莺鸣叫之声。
三十三间堂:是日本最宽的殿堂,因为堂内被立柱间隔成三十三间,故名“三十三间堂”。堂内以九面千手观音坐像为中心,置有1001座千手观音立像。两侧有28座护法神、风神、雷神立像。每年成人节时举行骑射仪式——“通矢”。
北野天满宫:京都北野天满宫,是日本全国各地天满宫神社的总社。祭祀着日本的学问与文艺之神——菅原道真,每逢考试升学之时,便有许多学生前来祈愿。
下鸭神社: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原为豪族贺茂氏所盖的家庭神社,故名“贺茂御祖神社”。该社每年有两个热闹非凡的大祭,一次是5月3日的“流镝马祭”,一次是5月15日“葵祭”(京都三大祭之一),七月还有“御手洗会”。
洛东
名胜古迹图册1(20张)
平安神宫:1895年,为纪念迁都平安京1100周年而建,曾是桓武天皇和孝明天皇祭神之地。其造型按平安京八分之五的缩图设计。院内林木茂盛,是明治时代园林建筑的代表。每年10月22日,还在这里举办“时代祭”的游行。
清水寺: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处京都东山上,由延镇上人所建造。尚存的大部分建筑始建于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有正殿、钟楼、三重塔、经堂、地方神、成就园等。被定为国宝的主堂由139根立柱支撑,宛如一个硕大的舞台,被称为“清水舞台”。清水寺还出现在《源氏物语》、《枕草子》、《更级日记》、《梁尘秘抄》等古典文学作品中。
银阁寺:原为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山庄,名为“东山殿”,仿金阁寺而建。寺内有外部全都贴上了银箔的银阁。寺内还有东求阁,是日本最古老的四叠半茶室之一。
南禅寺:是由龟山天皇的离宫改建而成,是临济宗南禅寺派的总寺院。寺院内有着名画家狩野探幽的门画和饮水虎。还有出自小堀远州之手的“枯山水”名庭——“虎子渡”。禅寺的山门称为“石川五卫门”,人称“绝景”。
洛北诗仙堂:建于1636年。曾是江户时期的诗人石川丈山隐居之地。在其正堂的“诗仙之间”,四壁有江户时期着名画家狩野探幽作画、石川丈题词的肖像画。庭园清雅幽静。
曼殊院:采用枯山水造型,以白沙象征喷泉,巧妙地引入洛北的名胜,寺内收藏着一千多件寺宝,被定为日本国家级名胜。
修学院离宫:日本京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地处京都市北部,原为江户时代后水尾上皇修建的离宫,后成为巡幸天皇的茶室。公元1884年又成为离宫。宫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十分美丽。宫分为上茶屋、中茶屋、下茶屋三部分。
宝池公园:京都市最大的公园,以宝池为中心,草坪埔地,自然林茂盛,并设有散步小径和广场。池畔建有国立京都国际会馆,其设计采用日本传统建筑和现代风格相融合的独特造型。
洛西
名胜古迹图册2(20张)
金阁寺:与二条城、清水寺、岚山并称为京都四大名胜。金阁寺正名是“鹿苑寺”,原为室町时代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山庄,后改为禅寺。因建筑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名金阁寺。1950年毁于大火,1955年重建。金阁是京都的代表性景观。
龙安寺:以“枯山水庭院”闻名全日本。在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庭院里,铺着白沙,配着15块大小不一的石头,石头放置怪异,不管是从任何角度观赏,都有一块石头隐身不见。这就是日本着名的“枯山水庭院”。
仁和寺:是真言宗御室派总本山。山名大内山,寺院本尊为阿弥陀如来、开基者是宇多天皇。仁和寺有高达二米左右的御室樱200多棵,4月下旬是赏花的季节。在古代随笔《徒然草》里开场的一句“仁和寺有一个法师”的句子也非常有名。
妙心寺:曾经是花园上皇的离宫,长500米,宽400米,寺内有47座塔,其中仅有3座对外开放。内有狩野探幽绘画作品《云龙图》也非常有名。
天龙寺:是足利尊氏为供养后醍醐天皇,于公元1339年创建的禅地。天龙寺是临济宗天龙派总寺院,地处京都岚山渡月桥畔。寺内的庭院曾逃过八次火灾之难,是第一号国家特别史迹。
岚山:有“京都第一名胜”之称,是春季看樱花,冬季看红叶的好地方。山下有周恩来总理“雨中岚山”的诗碑。
嵯峨野:位于优美的小仓山东麓,曾经是皇室的别墅所在地。在日本古代和歌中,它经常被人们吟颂。竹林和枫叶,最为文人所喜欢。山中有许多智者隐居修行的小屋;内中有清凉寺和大觉寺。[
I. 什么是净土园林
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可升往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当然净土园林的来源也有说是源于净土变的院前池沼的佛画,不管如何,它还是与寝殿造园林有十分相象的格局,只不过把寝殿改为金堂而已。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像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