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庭园的造园要素有哪些

日本庭园的造园要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10-29 21:01:36

❶ 日式庭园建筑特点

日本庭园的造园思想深受佛教、中国汉唐皇家宫苑和中国文学诗歌的影响,崇尚自然,向往仙境。日本造园的要素有:石组、园路、水体、石灯笼、石塔、种植、手水钵、竹篱与庭门、庭桥。日本的庭园发展经历了“古代宫苑——中期的寺园、枯山水及茶庭——后期的茶庭及离宫书院式庭园”的历程。各个阶段的园林建筑围绕不同的主题与各园林要素相呼应、相协调。

枯山水式庭园的先驱——梦窗国师,他所做的庭园具有广大的水池,曲折多变的池岸,池面呈“心”字型。从置单石发展叠组石,进而叠成假山。植树与山水建筑相配合。利用夸张和缩写的手法创造出残山剩水形式的枯山水风格。

茶庭造园家首推小堀远州,由他建立的流派后来称为“远州派”。

❷ 与中国园林不同,日式庭院的形成与特色分别是什么

每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中国的庭院都是园林设计居多,但是日本的庭院非常具有特色,把我们国家的和西方国家的庭院特点融合在一起,然后自己根据本土的人文进行创新。

并且日式庭院的设计手法不只是为了美观,仔细观察的话其实是有一定的意味在里面的,虽然同样是有山有水或者是沙土、石头以及草地,但是我们中国的庭院设计是很大气的,一眼望去看着异常庄重,但是日本的庭院设计是比较小众化的,并且里面的设计基本都是景观为主的,和中国的庭院设计有着一定的差别。

❸ 日本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简要阐释其产生原因、历史发展脉络并举例说明

特点 清纯 自然 小巧 植物 佛禅印象
产生原因
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到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文化,中国文化也从 日本园林
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日本所特有的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炼。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发展脉络
史前时代
据日本的《古事记》(完成于112年)和《日本书记》(完成于720年)记载,日本在公元3~4世纪时即有苑园。从大化革新到奈良时代末期(645~780年)出现了较为发达的文化(史称“奈良文化”),园林也得到发展。 当
飞鸟时代
(538年)从百济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从中国输入到日本列岛而兴盛起来。在庭园方面,首推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因受佛教影响,在宫苑的河畔、池畔和寺院境内,布置石造、须弥山,作为庭园主体。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日本文化主要是贵族文化,他们憧憬中国的文化,喜作汉诗和汉文,汉代的“三山一池”仙境也影响日本的文学和庭园。这个时期受海洋景观的刺激,池中之岛兴起,还有瀑布、溪流的创作。庭园建筑也有了发展。
平安时代
(794~1192年),京都山水优美,都城里多天然的池塘、涌泉、丘陵,土质肥沃,树草丰富,岩石质良,为庭园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图2 24)。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这一时代前期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而且要求表现自然,并逐渐形成以池和岛为主题的“水石庭”风格,且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名叫《前庭秘抄》(一名《作庭记》)。后期又有《山水并野形图》一卷。
封建时代
12世纪末,日本社会进入封建时代,武士文化有了显着的发展,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同时宋朝禅宗传人日本,并以天台宗为基础,建立了法华宗。禅宗思想对吉野时代及以后的庭园新样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此时已逐渐形成“缩景园”和佛教方丈庭的园林形式。
室町时代
(14~15世纪)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造园技术发达,造园意匠最具特色,庭园名师辈出。镰仓吉野时代萌芽的新样式有了发展。室町时代名园很多,不少名园还留存到现在。其中以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东庭等为代表的所谓“枯山水”庭园最为着名。 枯山水 京都龙安 枯山水
寺南庭是日本“枯山水”的代表作。这个平庭长28米,宽12米,一面临厅堂,其余三面围以土墙。庭园地面上全部铺白沙,除了15块石头以外,再没有任何树木花草。用白沙象征水面,以15块石头的组合、比例,向背的安排来体现岛屿山峦,于咫尺之地幻化出千倾万壑的气势。这种庭园纯属观赏的对象,游人不能在里面活动。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预削,不作飞梁、悬桃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枯山水庭园内也有栽置不太高大的观赏树木的,都十分注意修剪树的外形姿势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 枯山水平庭多半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顶点。这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影响非常广泛。 室町时代还创作了一种新的园林型式——茶庭。早在南宋仓时期,日本禅僧荣西再度来华4年,带回啜茗习尚,为室町时期(明代)茶道、茶庭树立基础。
桃山时代
(16世纪),茶庭勃兴。茶庭顺应自然,面积不大,单设或与庭园其他部分隔开。四周围以竹篱,有庭门和小径通到最主要的建筑即茶汤仪式的茶屋。茶庭面积虽小,但要表现自然的片断,寸地而有深山野谷幽美的意境,更要和chanayu(茶)的精神协调,能使人默思沉想,一旦进入茶庭好似远离尘凡一般。庭中栽植主要为常绿树,洁净是首要的,庭地和石上都要长有青苔,使茶庭形成“静寂”的氛围。忌用花木,一方面是出于对水墨画的模仿,另一方面,在用无色表现幽静、古雅感情方面也有其积极意义。茶庭中对石灯、水钵的布置,尤其是飞石敷石有了进一步发展。 日本庭园到
江户时代
(17~19世纪)初期,完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民族形式,并且确立起来。当时最着名的代表作是桂离宫庭园(图2 27)。庭园中心为水池,池心有三岛,岛间有桥相连,池苑周围主要苑路环回导引到茶庭洼地以及亭轩院屋建筑。全园主要建筑是古书院、中书院、新书院相错落的建筑组合。池岸曲折,桥梁、石灯、蹲配等别具意匠,庭石和植物材料种类丰富,配合多彩。修学院离宫庭园,以能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有文人趣味的特征,与桂离宫并称为江户时代初期双璧。此时园林不仅集中于几个大城市,也遍及全国。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后,日本庭园开始欧化。但欧洲的影响只限于城市公园和一些“洋风”住宅的庭园,私家园林仍以传统风格为主。而且,日本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格传播到欧美各地。

❹ 中式古典园林、日式园林在庭院中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必备元素是哪些,谢谢

【中式古典园林】:中国传统的庭院规划深受传统哲学和绘画的影响,甚至有“绘画乃造园之母”的理论,最具参考性的使明清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中式庭院有三个支流:北方的四合院庭院、江南的写意山水、岭南园林;其中以江南私家园林为主流,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画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蕴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园景主体为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庭院景观依地势而建,注重文化积淀,讲究气质与韵味,强调点面的精巧,追求诗情画意和清幽平淡质朴自然的园林景观,有浓郁的古典水墨山水画意境。
色彩和图案
色彩应用较中和,多为灰白色。构图上以曲线为主,讲究曲径通幽,忌讳一览无余。
铺地和材料
铺地材料采用天然石材、卵石
构筑物
中式庭院讲究风水的“聚气”,庭院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共同组成的艺术品,建筑以木质的亭台、台、廊、榭为主,月洞门、花格窗式的黛瓦粉墙起到或阻隔或引导或分割视线和游径和作用。假山、流水、翠竹、桃树、梨树、太阳花、美人蕉等是必备元素。
植物
庭院植物有着明确的寓意和严格的位置。如屋后栽竹,厅前植桂,花坛种牡丹、芍药,阶前梧桐,转角芭蕉,坡地白皮松,水池栽荷花,点景用竹子、石笋,小品用石桌椅、孤赏石等等。
特色和润饰
浑然天成,幽远空灵
中式庭园讲究借景、藏露,变化无穷。充满象征意味的山水是它最重要的组成元素,然后才是建筑风格,最后才是花草树木。
造园手法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并用中式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梅、兰、菊、竹作为庭院的设计主题,以此隐喻主人的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的君子风范。常用“小中见大”的手法,造园时多采用障景、借景、仰视、延长和增加园路起伏等手法,利用大小、高低、曲直、虚实等对比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产生“小中见大”的效果。

【日式园林】 :日本庭院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辨,中国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相闻任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日式庭园有几种类型,包括传统的耙有细沙纹的禅宗花园、融湖泊、小桥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古典步行式庭园、以及四周环绕着竹篱笆的僻静茶园。也可以说是中式庭院一个精巧的微缩版本,细节上的处理是日式庭院最精彩的地方。此外,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地理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较为单纯和凝练。
色彩和图案
日式园林整体风格的宁静、简朴甚至是节俭的。它的色彩奇妙,里里外外都泛着灰色,而不是俗气的艳色,各种润饰也降到最低限度
铺地和材料
日式风格的庭院更注重地面的装饰,庭院中洋溢着一股生命的力量。
木质材料,特别是木平台在日式风格的庭院中经常使用。
在传统的日式风格的庭院中,铺地材料通常选用不规则的鹅卵石和河石,还有丹波石和大理石铺装。
此外还有碎石、残木、青苔石组和竹篱笆。
特色和润饰
一尊石佛像或石龛或岩石是这类风格不可少的,同时飞石、汀步和洗手的蹲踞及照明用的石灯笼是日本庭院的典型特征。
植物
应用常绿树较多,一般由日本黑松、红松、雪松、罗汉松、花柏、厚皮香等;落叶树中的色叶银杏、槭树,尤其是红枫,樱花、梅花及杜鹃等。在栽培容器方面,石器是比较传统的,可摆放在庭院中关键的位置。
造园手法
日本传统庭院中的真、行、草布局手法,则表示了由繁到简、由仿真到拟意的不同风格样式。本庭院凭着对水、石、少的绝妙布局,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

❺ 日式庭院是如何设计的,体现了日本怎么样的文化

日式庭院景观在文化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但是这么多年来其自己也衍生出了自己的特色,中式园林给人的感觉是诗意,日式庭院景观给人的感觉则是禅意,但是不管怎样都是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当然在营造手法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在景观元素的选择上。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下!
茶庭
日本造园都是少不了茶庭的,而茶庭的存在就是在客人以及朋友来访时甚至是平时和家人一起喝茶品茗使用的,茶庭的面积一般不是很大,但是也是非常有讲究,哪怕是在茶庭前布景也要满足喝茶时应有的心境!
植物
植物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在日式庭院景观造景中,选用的也是有日本文化特色的植物,比如苔藓、比如矮麦冬、比如蕨类植物、比如罗汉松,再比如樱花等等,尤其是苔藓和蕨类植物搭配竹流水非常适合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置石
日式庭院中经常利用置石来进行造景,而在利用置石造景也是有门道的,一般来说置石代表的是小岛,而下面铺满的砾石则代表水,一般造景也会用三块置石进行造景,其分别代表的是蓬莱、方丈、瀛洲!
打造日式庭院一般想石拱桥、竹流水、石灯笼等元素也是少不了的,而在寺庙中可能还有设置佛像等元素,总而言之日式庭院在禅意景致的打造上是非常别具一格的,而想要打造出有韵味日式庭院景观也需要对他们的文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❻ 日本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清纯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自然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小巧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6)日本庭园的造园要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日园林的区别

1、日本园林本身就是以观赏庭园本身作为造园目的的。而中国园林是用庭园去衬托建筑物的价值的。它力求做到从外部眺望时能如一幅画一般和谐隽秀,并且从屋内望出去也绝不会失去雅趣。

2、在很长的时间里,日本园林甚至是不能行走的——镰仓时代以前,日本园林的园景只有一面,仅供自茶席观看,是不可登临的“眺望园”。之后才出现“回游式”庭园,铺设径道,供访客行到园中观赏景色。

然而中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眼中所见,仅为整体中的一个局部,每往前走一步,景色次第展开,引人入胜。和中国园林的变化多端相比,日本园林成规更多、变化更少,反而有种“森林般的质朴”。

3、中日造园艺术中都重视对石头的运用,但中国造园家喜欢用经水力冲蚀而成的“湖石”,讲究石头的“漏、透、瘦、皱”。而日本园林中的石山或散石皆没有水力侵蚀的痕迹,看上去与野外的天然石无异。

❼ 日式园林风格有什么特点

1.清纯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

2.自然

在表现自然时,日本园林更注重对自然的提炼、浓缩,并创造出能使人入静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从而使日本园林具有耐看、耐品、值得细细体会的精巧细腻,含而不露的特色;具有突出的象征性,能引发观赏者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3.小巧

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大者不过一亩余,小者仅几平方米,日本园林就是用这种极少的构成要素达到极大的意韵效果。日本园林虽早期受中国园林的影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小庭院方面产生了颇有特色的庭园。

4.植物

日本园林的四分之三都由植物、山石和水体构成,因此,从种植设计上,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同一园中的植物品种不多,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且多有特别的含义,如松树代表长寿,樱花代表完美,鸢尾代表纯洁等等。

5.佛禅印象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❽ 日本枯山水景观有哪些做法上的讲究

枯山水是日本为适应日本地理条件而建造的缩微式园林景观,现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无高山,丘陵,无河、湖、泊、溪的地理限制,使日本在园林艺术设计上探索精巧,细致,注重景观形式的象征和心理的感受,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表示水纹,如一副留白的山水画卷。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因其无水而喻水,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7世纪,中国隋文帝曾经赠送过日本天皇一盆景(无法考据),这副盆景对日本的园林艺术未必有着正真的历史意义,但凑巧成为了一个象征。日本写意庭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盆景式园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

日本僧人荣西是最早入宋求取禅法的高僧,1192年回国后弘扬禅宗教义,寺院园林接受禅宗思想侵润而形成禅宗风格的园林—禅宗园林,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禅宗园林风格的成熟期则是在"书院造庭园”出现以后,庭园面积压缩,由早先的"园"转化为"庭"。

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传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东庭(约1509年)。此外还有退藏庭、灵运院书院等的庭院。他们都是些闲庭小院,面积不大,却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方法就是写意、就是象征。象征就是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也就是观赏者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

❾ 日本山水园林的最大特征是什么意思

枯山水,石灯笼。

❿ 求日本园林设计详解!

2000多年前,伴随着云南地区水稻技术成功传入日本,云南地区特有的干阑式建筑也随之传入日本,称为高床式建筑,成为日本建筑造型原始形态之一。日本的神社建筑造型就是源于干阑式建筑。就佛教建筑而言,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朝鲜传入日本。佛教也因此成为连接东亚各国的一条文化纽带。

日本的建筑在早期模仿中国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如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和中国早期的寺院建筑类似,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塔、殿堂等主体建筑,四周以回廊相连,并且左右对称。但是这种中式的传统布局在经过日本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后,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渐渐消失了,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都采用了非对称布局。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在建初期是仿制中国的对称布局,但在不断的翻修、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对称布局慢慢消失,现在的法隆寺已经是依山就势的非对称格局了。

这种不对称布局不仅在寺院建筑的规划中使用,也被日本皇家建筑采用。桂离宫中的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等多栋建筑主要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自然地势浑然一体,人工的痕迹融于自然的地形当中。这已经和源于中国的建筑习惯大异其趣了。中国的宫殿,等级制度森严,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出现不对称布局是不可想象的。而源于中国的日本建筑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出了极强的民族性和实用性。有的学者认为,桂离宫的布局更像中国的皇家园林,如避暑山庄或颐和园,但是在中国这些皇家园林中,它们的主体建筑依然是严格的轴线对称,只是在园林部分布置的比较自由,建筑的色彩也是华丽富贵,彰显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日本多山多丘陵,这种依山就势的不对称布局适应了日本的自然地形,也和日本人的精神信仰直接相关。

除了不对称布局之外,日本建筑还有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简单、纯粹的建筑风格的追求。伊势神宫,是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神社,也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材料非常纯粹,以木材和茅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木结构,草葺屋顶,屋檐无起翘,室内无天花,自然古朴,毫无人工修饰和人工技巧,排除一切违背功能、违背纯粹性原则的装饰。桂离宫内的体量并不高大的竹编御幸门,园内的草葺或树皮葺屋顶,以及素色的格子门窗,抛弃了人工的装饰、设色和多余之物。还有源于中国的牌坊式建筑——鸟居,和中国牌坊的繁琐和华丽也形成了强烈的相比,已经简化到只剩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这些都完整地体现了日本建筑追求的纯粹、朴素、简单、调和的自然性格。

禅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宋代禅宗五山十刹的建筑风格极为推崇,在日本大规模仿建,一时间宋式禅寺成为日本建筑的时尚。室町时代,五山十刹宫寺兴起,日本上至宫寺,下至林下诸苑,数以千计的禅寺在建筑结构和风格上均模仿宋代式样,被称为“禅宗样”。

日本的禅文化与建筑

日本的建筑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日本对禅宗的欢迎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少有的,这不单单是因为仰慕当时先进的中国文化使然,还有来自日本内部的自身因素。

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即使再美的事物也会因自然灾害的降临而瞬间消逝。这自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他们知道再美的事物也只是一瞬的存在,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人爱樱花,但樱花的的花期只有七天,短暂易落,它的美是一种让人心醉更是心碎的凄凉的美。伤感的日本人,总是把它与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联系起来。同时,大量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台风、火山、地震这些自然灾害也因其不可征服而让日本人更加崇拜自然。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正是在这里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与禅宗美学相逢了。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有着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禅宗也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媒介,这也是禅宗容易被日本人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禅宗和神道教的融合嫁接使“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这种禅宗影响下产生的空寂的审美倾向,对日本文化艺术各个领域影响深远,在诗歌领域表现为“余情”�6�5在绘画领域表现为“留白”,在园林艺术领域表现为“空相”,在茶道表现为彻底的“无”。

枯山水

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深受禅宗影响。入宋、入元的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对园林浓缩天地的艺术形式有着特殊的情感。回国后,在禅寺庭院模仿杭州、苏州名园,陶冶性情,体会“物我一如”的禅境。梦窗疏石着《梦中的问答》中说“把庭院和修道分开的人不能称为真正的修道者。”室町时代开始,日本社会上有文化的阶层—朝廷贵族、禅宗僧侣,他们热爱造庭,认为山水庭院有助于参禅。在质朴、空灵、通透的庭院里吟咏禅诗,观赏园景。禅僧们大都擅长园林设计,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枯山水”造景艺术。

造园艺术的“枯山水”是在室町时代禅宗精神广为传播之后,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而形成的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空相”、“无相”的境界。枯山水以石头、白砂、苔藓为主要材料。以砂代水,以石代山,用绵软的白砂和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头来突出大自然和生命的主体。《造园记》中规定“在没有池子、没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造成枯山水,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头、石子造成偏僻的山庄,缓慢起伏的山峦,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以白砂的不同波纹,通过人的联想、顿悟赋予景物以意义,它的美更多的需要靠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因而具有禅的简朴、枯高、自然、幽玄、脱俗等性格特征。它不单是一种表现艺术,更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和联想的艺术。如京都龙安寺,在无一树一草的庭园内,经过巧妙的构思,通过块石的排列组合,白砂的铺陈,加上苔藓的点缀,抽象化为海、岛、林,幻化出另一种境界,所以龙安寺也称“空庭”,使人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由有限进入无限,达到一种“空寂”的情趣。

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典型地表现了禅宗的美学观念,所造之境多供人们静观,为人们的冥想提供一个视觉场景,人们只能通过视线进入它的世界。从这一点上来说,与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相比,它更像是一幅立体的水墨山水画,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的二维效果。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茶庭

日本的茶室建筑可以说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性的代表。茶室面积通常都比较小�6�5室内设壁龛�6�5其中挂上一幅画、或摆上一枝花以供人眺望。通过这种处理来达到以有限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日本茶道以拂去俗尘而体认并表现清净寂静的佛心为第一要义�6�5 特别强调禅茶一如。茶叶虽然在汉末已传入日本,但直到宋代,随着佛教禅宗和禅僧饮茶习尚的传入,饮茶才在日本广泛流行。日本茶道即来源于中国宋代禅宗倡导的和、敬、清、寂的教义,其目的是利用茗茶来修养个人性情和参禅悟道。桃山时代,艺术家干和休将禅宗精神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道开始从幽闭的寺院走入日本社会,日本的园林也因此多了一种类型——茶庭。

茶庭强调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6�5 追求简素的情趣。园内石景很少。石水钵,供客人净手、漱口之用,石灯则是夜间的照明用具,同时也作为园内惟一的小品。园内植物主要为草地和苔藓。除了梅花以外,不种植任何观赏花卉,为的是避免斑斓的色彩干扰人们的宁静情绪。

茶庭格调洗练、简约,并突出其“闹中取静”的山林隐逸气势,以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及平淡恬逸的境界。园中有水井一口,供烹茶洗漱之用。一般在茶庭在内、外露地之间,用碎石和白砂铺成一条干枯的小溪,溪上架桥,增加园林气氛。这种由喧嚣入静寂的庭院设计,就像中国宋代兴起的“城市山林”,使人人在朝野不妨心存江湖。在茶庭中,一切都安排得朴素无华,富有自然情趣,更加突出禅者、茶人心造其境的禅宗主旨。以禅宗心身感悟的方法,把人们引入一种淡泊清幽的脱尘境界,使人感受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对精神空间的追求。

茶室外部造型好像草庵,尺度不大,材料结构都很简朴、原始。茶室内部利用凹间、窗户和天花布置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小空间。大量使用自然材料,不加修饰,追求空寂、枯寒的气氛。这种自然、优雅的中性色,配合阳光从外面射入,使得内外空间表现出简朴、实用、洁净、安详的气氛,从而启发茶人的清静情趣,排除私欲,探寻本源,达到觉悟的目的。

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 从日本枯山水园和茶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壶中天地”的园林审美倾向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造成一种以高度典型化、再现自然美为特征的写意庭园。无论是枯山水园还是茶庭,虽然本身并不大,但常常让人感到其空间的无限延伸,或者是一种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是向无限空间扩展的精神诱导。它们那种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予人们无限遐想的天地。它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思想,不如说是美学的境界。佛教禅宗在日本兴盛,使日本人认为大自然是超脱凡世的,日本庭园也在自然美中融入了浓厚的禅的意趣。

禅宗思想对日本庭园的影响是深远广泛、潜移默化的。这种禅的样式已成为经久相传的程式,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虽然来源于中土,但是经过和日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特制的融合与变异,已经成为日本本土土生土长的主导文化,甚至是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思想体系。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8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4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9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93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8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