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装航母多少艘
1. 二战时期,日本的航母有多少艘
日本自1922年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起到1945年战败为止,总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20艘在战时被击沉。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的生产能力已经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在1944年1月,日本虽然拥有13艘航空母舰、可搭载496架舰截机,然而实际拥有的舰戴机数量却始终这不到这个数字。
日本海军在条约的限制下,采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舰数量的方法。其中所谓的“航母预备舰”就是在部分军舰的设计中,事先就考虑了未来可能改装成航空母舰的需求,以利于日后的改装工作。另外,日本军方还以投资方式参与商船的设计建造,战时大量征用这些商船,进行改装服役以增强其航母力量。
“凤翔”号:日本航空母舰的元老和试验舰
它是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中的元老。在该舰动工兴建之前,日本曾改装过一艘运输船“若宫丸”号,以进行水上飞机的搭载试验。而“凤翔”号在建造之初被归为“特务舰”,后来才自成一类,成为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21年10月在浅野造船厂动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9494吨,航速25节,有4门140毫米炮、2门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该舰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舰的试验舰。在原设计中,其前段起飞甲板向下倾斜5度,为的是利于飞机起飞加速,右舷的3根烟囱在飞机起飞时可由垂直转为水平;舰岛前方有专供水上飞机回收使用的起重机等。到1923年,“凤翔”号才一一改正了这些错误设计:前端飞行甲板改平,拆除舰岛,舰桥改在飞行甲板下面。
1944年,为了搭载新式战机,“凤翔”号的飞行甲板被加长到180.8米。由于改装后的飞行甲板长度超出舰长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无法在远洋活动。
“赤城”号:山本五六曾任舰长的名舰
“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一艘。“赤城”号于1920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到了1921年,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1923在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坏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号龙骨,最后只有“赤城”号以航空母舰的姿态面世。
“赤城”号在1923年11月重新开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殊:最上层为飞机降落甲板;第二层甲板上有舰桥及2门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故称为“炮塔甲板”;第三层为飞机起飞甲板,长56.7米,可搭载60架战机(16架战斗机、16架侦察机及28架攻击机)。测试排水量34364吨,航速31节。
1938年,“赤城”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拆除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最上层甲板延长变成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96式战斗机16架、96式攻击机51架、96式俯冲轰炸机24架),运送飞机的升降机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飞行甲板左舷增设舰岛。测试排水量增为41300吨,航速31.2节。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的名舰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担任该舰舰长,偷袭珍珠港时,该舰也作为机动部队的旗舰,其后,“赤城”号还参加了爪哇海大战和中途岛战役。在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枚炸弹命中引起火灾,大火殃及弹药库,连锁爆炸迫使“赤城”号船员不得不弃船,最后日本用自己的“野分”号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加贺”号:关东大地震使它得以顶替上岗
属于“土佐”级的“加贺”号,真原始设计也是战列舰,同样也是“八八舰队”计划的产物。
“加贺”号于1920年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开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观与“赤城”号类似,同样是三层式甲板,排水量33693吨,航速27.5节,可搭载60架飞机。
1934年,“加贺”号也进行了大改装,于一年后完工。主要是延长飞行甲板,使舰载机的数量增加达到90架(15架90式战斗机、45架89式攻击机及30架94式俯冲轰炸机),航速增大至28.3节,排水量增加到42541吨,续航力得到提高。
“加贺”号一直与“赤城”号搭配编为日本海军第1航空战队;偷袭珍珠港时战果颇丰,在进军南洋的过程中也出力颇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时,受到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袭击被命中3枚炸弹而引起火灾,数小时后沉没。成军13年的第1航空战队至此全军覆没。
“龙骧”号:日本海军后续小型航空母舰的典范
在1924年的日本舰艇补充计划中,准备建造1艘27000吨和3艘10000吨的航空母舰。
“龙嚷”号最初计划的排水量为9800吨,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航速30节,搭载约24架飞机。1924年11月,“龙骧”号在横滨三菱造船厂动工1931年4月下水后拖曳到横须贺进行艏装工作。此时军方要求舰载机数量增加到36架,厂方不得不更新设计,增加一层机库,以至于舷高度降低、耐波性变差。1933年5月完工时,测试排水量12732吨、66000马力、航速29节、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搭载飞机48架、官兵924人。
“苍龙”号: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标准建造的航母
“苍龙”号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标准设计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军舰改造而成的。“苍龙”号的建造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据《华盛顿公约》的规定,当时日本还可建造总吨位21000吨的航空母舰,因而最初设计了2艘各10500吨的航空母舰。但海军方面却要求在10500吨的航母上安装5门203毫米炮、20门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飞机,这对万吨级航母而言简直是无理的要求。进入预算审核阶段后,这些要求有所减少,航母的自卫武器数量减少到5门155毫米炮、16门127毫米炮。
“苍龙”号于1934年11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18800吨、152000马力、航速34.5节、续航力768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裁飞机72架、官兵1000人。
该舰服役后与“飞龙”号一同编入第2航空战队,搭载57架飞机(21架“零”式战斗机、18架97式攻击机、18架99式俯冲轰炸机),曾支援日军在中国大陆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动,并且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苍龙”号战斗生涯的最后一幕。该舰在美国航母“约克城”号和“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的打击下沉入海底,舰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还。
“飞龙”号:鱼雷“自我了断”,水兵得以逃生
“飞龙”号是“苍龙”级的2号舰,于1936年7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0165吨、航速34.6节、续航力767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载飞机72架、官兵1101人。
“飞龙”号服役后一直随“苍龙”号同进退。在中途岛战役期同,在“苍龙”号遭袭6小时后,美机再度光临“飞龙”号上空。该舰被4枚炸弹命中舰桥右侧前方的飞行甲板,前段升降机整个被炸飞到舰桥上井引发火灾。6月6日夜零时15分宣布弃船,包括山口闻多在内的416名官兵丧生。值得提的是,当日本驱逐舰“卷云”号奉命向“飞龙”号旋射2枚鱼雷离去后,被困在“飞龙”号舱底轮机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从鱼雷命中爆炸后的缺口处奇迹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后有34人被美舰营救。
“翔鹤”级:鼎盛时期的宠儿、偷袭珍珠港的干将
“翔鹤”级航空母舰包括“翔鹤”号和“瑞鹤”号。1936年,日本单方面退出伦敦裁军会议,从此海军的造舰工程便如脱缰野马一般全力扩张。“翔鹤”级航空母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翔鹤”号于1937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鹤”号则于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户造船厂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9800吨,可搭载飞机84架、官兵1660人。这两艘航母均属于第1航空舰队的第5航空战队,它们服役于日本海军的鼎盛时期,先后参加了偷袭珍珠港、东南亚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战。
“翔鹤”号在珊瑚海海战中因甲板中弹而无法起降飞机,回到吴港大修,第5航空战队因此避开了中途岛战役。等到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时,该级舰成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翔鹤”号再度受损,回到横须贺大修。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5航空战队再度出击。19日,“翔鹤”号遭到美军潜艇“青花鱼”号发射的4条鱼雷的攻击,导致弹药库爆炸,1263名官兵与舰同沉。
马里亚纳海战中,“瑞鹤”号被一枚炸弹命中,随后回吴港进干船坞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鹤”号投入莱特湾大海战,担任日军北方部队的旗舰。25日,“瑞鹤”号遭到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被命中鱼雷和炸弹各7枚,在恩加诺角沉没,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获救。
“祥凤”级:名为潜艇支援母舰、实为航母预备舰
“祥凤”级航空母舰包括“祥凤”号和“瑞凤”号,前身分别是潜艇支援母舰“剑崎”号和“高崎”号,在设计之初已被列为“航母预备舰”。“高崎”号在1939年下水后立即进行航母的改造工作,于1940年2月完工,并更名为“瑞凤”号。“剑崎”号于1939年1月比“高崎”号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进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为“祥凤”号。
改造后的“祥凤”号排水量达13100吨,航速28节,续航力7800海里(18节时),舰上可搭载6架“零”式战斗机、12架97式攻击机及10架99式俯冲轰炸机,合计28架。官兵788人。
“祥凤”号的第1次也是最后班出击是在珊瑚海海战中。在战斗期间,“祥凤”号遭到美机密集攻击而被命中了7条鱼雷和13枚炸弹,1942年5月7日沉没,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母。“瑞凤”号则在1944年10月于恩加诺角遭到美机轰炸,命中2条鱼雷和2梅炸弹后沉没。
“龙凤”号:甲板上设置一根烟囱以掩人耳目
“龙凤”号的前身是潜艇支援母舰“大鲸”号,1933年8月在横须贺开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吨。它也被列为“航母预备舰”。
1941年底,“大鲸”号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为“龙凤”号。排水量15300吨,航速26.5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官兵989人。“龙凤”号可搭载21架战斗机和9架攻击机。
“龙凤”号曾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轻微受损后回到日本。其后为搭载新式战机而将飞行甲板延长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龙凤”号停泊在吴港时遭空袭而役失动力,后被充作浮动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战败。战后,“龙凤”号被用于运送海外日本战俘和侨民回国,最后在1946年4月解体。
“大鹰”级:只能用于训练及飞机运输任务
“大鹰”级航空母舰包括“犬鹰”号、“云鹰”号和“冲鹰”号。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前,就有资助民间航运公司建造大型邮轮的计划,以备有朝一日征用这些邮轮改造为航空母舰。
1937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上述计划,凡是排水量在6000吨以上、航速在19节以上的客轮、邮轮、货轮,政府均会在建造之中予以“奖助金”。1940年,日本海军急速扩充时,三菱长崎厂的“春日丸”号邮轮即被日本军方征用,当时该船的建造工程已经完成约30%。1941年5月,该舰转移到佐世保海军造船厂改造,于同年9月完工编入第5航空战队,稍后改编入第4航空战队。测试排水量为20000吨、航速21.1节、续航力85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172米、宽23.5米,官兵747名。
完工后从未作为航空母舰使用,多半用于训练及飞机运输任务,只能算是飞机运输舰。“春日丸”号在1942年8月被更名为“大鹰”号,正式编入日本航空母舰行列之中。“春日丸”号的姊妹舰还有“八幡丸”号和“新田丸”号两艘。“八幡丸”号在偷袭珍珠港前夕被军方征用,1942年初开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为“云鹰”号。“新田丸”号的改造工作也于同年11月完工,更名为“冲鹰”号。
上述3舰的航速高正规航空母舰甚远,只能为运输船队警戒、护航或充当运输飞机平台,“大鹰”号于1944年8月18日在吕宋岛西北方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云鹰”号于1944年9月11日在东沙岛以东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而“冲鹰”号则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岛以东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
“隼鹰”级:整体性能不亚于正规航空母舰
“隼鹰”级航空母舰包括“隼鹰”号和“飞鹰”号,它们的服役背景与“大鹰”级类似。为应付194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邮政省决定建造2艘大型豪华田6轮。日本军方愿意提供60%的补助经费,但要求这2艘邮轮必须达到船长210米、宽25米以上的规格,而且航速要在24节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吨之间,并且可在3个月之内改装为航空母舰。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号于1939年3月在三菱长崎厂开工,第2艘“出云丸”号则于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1940年‘0月,邮轮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决定改造成航空母舰并由军方收购。“隼鹰”级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僵原丸”号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为“隼鹰”号;“出云丸”号则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为“飞鹰”号。测试排水量均为27500吨,水线长215.3米、宽126.7米,飞行甲板长210.3米、宽27.3米,航速25.5节,续航力12251海里(18节时),可搭载飞机53架、官兵1187名。
“隼鹰”号在1942年7月与“飞鹰”号同被编入第3舰队第2航空战队。在中途岛战役结束一个月后,由于日本海军舰载航空兵严重不足,它们由二线预备部队调整到第一线作战;10月份参加了所罗门群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攻击了美军“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美军进攻塞班岛时,它们也有出击的记录。
1944年6月20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飞鹰”号在舰载机倾巢而出后,被美军舰载机趁虚而人命中1条鱼雷,鱼雷爆炸后破坏了航空燃料库,挥发后的油气弥漫在舰艇内部。2个小时后油气被引爆,随后产生了场无法控制的大火,强烈的爆炸使舰上官兵误认为该舰又被一条鱼雷击中。“飞鹰”号在爆炸后不久便倾覆沉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海战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舰都是被鱼雷攻击后因油气引爆而沉没的。
在同一天里,“隼鹰”号也被2枚炸弹命中,坦损伤不重。1944年12月9日,“隼鹰”号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而严重受损。但由于中雷时弹药库和燃料库都是空的,因此幸运地没有步姊妹舰的后尘而发生爆炸。修理完后的“隼鹰”号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战后于1946年8月解体。
“神鹰”号:由德国商船改装的飞机运输舰
“神前身是一艘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号。该船于1935年在德国不莱梅建造,属于德国洛德航运公司远东航线的定期邮轮,排水量18184吨。因为大西洋的制海权掌握在英国手里而无法回国,只好滞留在神户。
1942年被日本军方收购,同年9月进行航空母舰改装。由于该船的原厂材料难以获得,所以改装工作进展缓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完成。测试排水量20900吨,水线长189.36米、宽25.6米,航速24节,26000马力,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45米,官兵834人。
它于1944年7月编入第1海上护卫队,担任船队的护航任务。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从日本到新加坡的护航任务中,在黄海济州岛以西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结束了短短5个半月的航母生涯。
“海鹰”号:从客轮、袖珍航母到训练靶船
“海鹰”号的前身是属于日本大阪航运公司的“阿根廷丸”号客轮。1939年5月在三菱长崎厂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奖助金”支持下的产物。原先排水量12577吨,16600马力航速21.48节,可搭载旅客901人。中途岛战役后,1942年12月由三萎长崎厂进行改装,次年11月完工,更名为“海鹰”号。“海鹰”号排水量16700吨,水线长159.59米、宽219米,飞行甲板长160米、宽23米,是“鹰”字号航空母舰中最袖珍的一款。由于换装了“阳炎”级驱逐舰的52000马力主机,航速增大到23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时),可载官兵587人。该船航速太慢,只从事船队护航、运送飞机等后勤任务,未投入到线作战。
1845年3月19日,“海鹰”号在吴军港外海遭美军空袭受损,被拖回濑户内海的别府湾作为训练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在别户府湾遭英国海军航空兵攻击后,搁浅直至战争结束,1946年9月解体。
“大凤”号:油气“闷炸”使之魂归大海
这是日本海军最后一艘大型的正宗航空母舰。当时日本海军急需扩充航母力量,以对抗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日本海军认为,美国已拥有5艘大型航母并还将建造2艘,日本则只有6艘一线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所以要再建造一艘“大凤”号与之抗衡。该舰由川崎重工承造,于1939年预算通过后即着手设计,1941年完工。
该舰在设计中吸收了从实战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强调加强防护装甲,由于装甲的重量增加而只好减少飞机的搭载数量,原设计的排水量是33900吨,但为了增加消防设备和高射机枪座而增加到34200吨。
舰载机合计61架,包括19架“烈风”式战斗机、6架“彩云”式侦察机、36架“流星”式攻击机。由于机库已经满载,有13架必须露天停放在飞行甲板上。该舰航速为33.3节,16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时),测试排水最34200吨,水线长253米、宽27.5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米,官兵1751人。
“大凤”号于1943年4月下水,1944年3月完工,配属在第1机动舰队第‘航空战队。与“翔鹤”号、“瑞鹤”号三足鼎立。第1机动舰队共有航母9艘、飞机450架。当时“大凤”号上搭裁有27架“零”式战斗机、18架“天山”攻击机、27架“彗星”及99式俯冲轰炸机、3架侦察机,合计75架。
1944年6月,“大凤”号第一次出击,19日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发出第一波飞机后即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岛下方,电力系统产生的火花瞬间引燃了油气,爆炸的冲击波无法炸穿两幢和飞行甲板的装甲,而是在舰内部造成“闷炸”。惊人的爆炸摧毁了舰内所有较薄弱的结构,但“大凤”号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个多小时才沉没。该舰由于“闷炸”而使人员伤亡惨重,阵亡官兵在1000人以上。
“信浓”号:首次出航不到20小时就被击沉
该舰原本是“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第3艘,1940年5月动工:但在横须贺造船厂施工过程中,因中途岛战役航母损失惨重而半路改建成航空母舰。1944年11月9日完工。
“信浓”号本身搭载的飞机并不准备用于担任攻击任务,而只是用于自身的护卫,所以飞机搭载数量并不多。虽然测试排水量达到68059吨,飞行甲板长256米、宽40米(是二战期间飞行甲板最宽的航母),却只计划搭载38架“烈风”式战斗机、18架“流星”式攻击机、9架“彩云”式侦察机。合计65架;而后又改为20架战斗机、27架俯冲轰炸机,合计47架。
“信浓”号水线长256米、宽36.3米。航速27节,15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时),官兵2400人。造船厂日夜赶工并简化建造流程,终于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强交船。11月28日,“信浓”号起航,在濑户内海进行它的处女航行,随船官兵和造船厂工人总计1900人。不料在28日夜21时左右,“信浓”号被美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29日凌晨遭攻击并被4条鱼雷命中。虽然在设计上“信浓”号可以承受20条以上鱼雷的攻击,但由于抽水泵尚未安装,水密隔舱的工程也未完成,加上舰上人员未经训练,“信浓”号在中雷2个半小时后,因锅炉进水而导致全舰动力尽失,5个小时后倾覆沉没。
“信浓”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日本人花了4年半时间来建造它,可在第一班出航不到20个小时内即被击沉。
“千岁”级:曾是袖珍潜艇和水上飞机的母舰
该级舰包括“千岁”号和“干代田”号,前者是水上飞机母舰。最初设计是作为一种排水量仅46吨的袖珍特攻潜艇的母舰,在平时充当水上飞机母舰和高速油弹补给船,并可作为航母预备舰。
“千岁”号于1934年11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开工,1996年11月下水,1938年7月完工。而“千代田”号则于1936年12月动工,1937年11月下水,1938年12月完工。在水上飞机母舰时代,两舰曾活跃在中国大陆沿海。中途岛战役后,决定“千岁”号和“千代田”号迅速改装成航空母舰,分别在1942年11月和1943年2月进入佐世保和横须贺造船厂开始改装。
“千岁”号于1943年8月完工,“千代田”号则于同年1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为13600吨,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3米,其余性能大体照旧,可搭载战斗机21架、攻击机9架,合计30架。但因机库空间不足,有7架战斗机必须露天停放在飞行甲板上。
“千岁”号完工后被编入第3舰队第50航空战队,从事输送飞机和船队护航任务,而“千代田”号则编入第12航空舰队第51航空战队。1944年2月,两舰同日被改编入第3舰队第3航空战队,6月份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千岁”号在恩加诺角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弹命中,在10月25日上午沉没;“千代田”号则在当天下午遭到美军巡洋舰的炮击而中弹沉没。
云龙”级:日本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
“云龙”级航空母舰包括“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是日本海军继“大凤”号之后在1942年着手设计的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云龙”号便于2个月后(1942年8月)在横须贺开工,1943年9月下水,1944年8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0450吨,水线长223米、宽22米,152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计划搭载战斗机20架、侦察机6架、俯冲轰炸机27架,合计53架,官兵1556人。
“云龙”号完工后恰逢马里亚纳海战结束不久,日本航母的舰载机损失殆尽。虽然它与“天城”号同被编入第1航空战队,但根本没有配属可供战斗的飞机,只能从事训练任务。到1944年12月18日从吴港出发,运送“樱花”特攻队及陆军部队到马尼拉。19日在东海航行时被美军潜艇发现并遭到攻击,由于命中“云龙”号的2条鱼雷引爆了该舰的前弹药库和航空燃料库,在阵剧烈的爆炸声中,“云龙”号很快沉入海底,舰上官兵1240人悉数毙命。
至于“云龙”级的其他姊妹舰则是在“云龙”号之后追加建造的。开始计划建造6艘,实际动工的只有5艘,最后1艘“鞍马”号还在图纸作业阶段时战争就结束了。实际动工的5艘中,完工的只有“天城”号和“葛城”号。“天城”号于1944年8月在三菱长崎厂完工,编入第1航空战队。1945年3月19日停泊在吴港时遭到空袭被命中1枚炸弹,在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命中3枚炸弹而倾疆于军港中,1946年12月解体。
“葛城”号则于1942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4年完工后编入第1航空战队。它是日本在投降后仍维持可操作状态的最大吨位战舰,此后直从事运送海外日本战俘回国的任务,1946年2月解体。
“笠置”号于1943年4月在三菱长崎厂动工,1944年10月下水。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而终止建造,战争结束时工程完成84%,1946年9月解体。
至于“阿苏”号,则载1943年6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4年11月下水后即告停工,工程进度完成约60%。1945年7月日本准备所谓“本土决战”前夕被该做“樱花”特攻机的靶舰而损毁搁浅,1946年12月解体。
“生驹”号则于1943年7月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也告半途而废,进度仅完成60%,1946年6月解体。
“伊吹”号:胎死腹中的前重型巡洋舰
“伊吹”号原本是1941年日本海军追加建造的“铃谷”级重型巡洋舰,于1942年4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3年5月该舰下水后即未再施工而停泊在吴港内。
一直到日本出现新式舰载机后,“伊吹”号才被用于改造成航空母舰。1943年11月,“伊吹”号在佐世保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造工程。预定的排水量为14800吨,水线长198.35米、宽21.2米,72000马力,航速预计达到29节,续航力63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205米、宽23米,官兵预计为1015人。
1945年3月,“伊吹”号的工程完成80%时,因战局恶化而停止建造,战后在1946年10月解体。
2. 日本有几艘航母
日本有7艘航母。
东部海域一夜之间出现7艘准航母,这些航母的位置距离中国不到700千米。值得注意的是,拥有这些航母的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俄罗斯,而是威胁更大的日本,作为二战中的战败国,日本暗藏7艘航母的举动向世界表明,这才是野心最大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作为日本二战后的管制国,按理说应该对日本的越界举动起到监管作用,但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将日本扶持为一个傀儡国,意图让日本在重返亚太战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而日本想要收复北方四岛,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俄罗斯抗衡,投靠美国是日本最好的选择。因此,周边国家应该随时保持警惕,以应对这7艘“准航母”的威胁。
3. 二战时期日本重型航母共有几艘
一共6艘重型航母,如下:
赤城号
标准排水量:29,500吨/36,500吨(改装后) ;公试排水量:41,300吨(改装后)
长度:261米/190米(上层飞行甲板),宽度:29米,吃水:8.1米;改装后长度:260.67米/249.2米(飞行甲板),宽度:31.32米,吃水:8.7米
动力:19台锅炉,蒸汽轮机,主机最大输出功率133,000匹,4轴
最大航速31节,续航距离8200浬/16节
武备:10座20厘米口径舰炮、6座12厘米双联装高射炮、14座25毫米双联装高射炮;改装后:6座20厘米口径舰炮、6座12厘米双联装高射炮、14座25毫米三联装高射炮
舰载机:舰战12、舰攻35、舰爆19、补用25,合共91架。舰战18、舰爆18、舰攻27(1941年12月)。
舰员编制:1297人;改装后1630人
加贺号
标准排水量 28,000吨/38,200吨(改装后);公试排水量:42,540吨(改装后) ;满载排水量 43,600吨(改装后)
长度:247米/171.2米(上层飞行甲板),宽度:29.6米,吃水:8米;改装后长度:240米/248.6米(飞行甲板),宽度:32.5米,吃水9.5米。
动力:12台锅炉,4台蒸气涡轮机,主机输出功率91000马力,4轴;改装后8台锅炉,4台蒸气涡轮机,主机最大输出功率127,400匹。
航速:28节;续航距离10000浬/16节
武备:10门200毫米口径舰炮、12门双联装120毫米高射炮、改装后22门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
舰载机:常用72架、备用18架,合计90架。舰战18、舰爆27、舰攻27(1941年12月)
舰员编制:1263人;改装后1708人
瑞鹤号
最大排水量 33,200吨
飞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节
主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标准舰载机 零战21架,99舰爆30架,97舰攻30架(1941)
标准舰员 1690人
翔鹤号
最大排水量 33,200吨
飞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节
主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标准舰载机 零战21架,99舰爆30架,97舰攻30架(1941)
标准舰员 1690人
大凤号
1941年7月10日动工、1943年4月7日下水、1944年3月7日竣工
标准排水量:29300吨
武备:双联100毫米炮6座,三联25毫米,炮22座
总长:260米
宽:27.7米
动力:蒸汽轮机4台,主锅炉8座,4桨(300转/分),160000马力
型深:22.1米
吃水:9.67米
航速33.3节
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米
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
载机:战斗机19架(含预备机1架)攻击机36架,侦察机6架
舰员:1649名
信浓”号
舰长266米,
舰宽38米,
吃水10.31米,
标准排水量6.2万吨,满载排水量7.2万吨
航速27节,航速18节时的续航力为1万海里,
舰员2400人。
4. 二战中日本一共有多少航母
二战期间,日本有二十九艘航母。
二战前,日本已经建造、改建和确定建造、改造的航母及“航母预备舰”达20艘之多。
二战开始后,日本又建造了“云龙”、“天城”、“葛城”等航母,但发挥主要作用的,依然是二战前完成和确定建造、改造的那些航母。
据统计,在白本海军史上,共拥有航母29艘,其中10艘是真正以航母标准建成的,3艘是改建而成,12艘是改造而成,4艘在二战结束时还未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与海军矛盾重重、难以协调,日本陆军也建造了“神州丸”等4艘属于陆军的航空母舰,还有一艘战争结束时仍未完工。
(4)日本改装航母多少艘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就已自主研发并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母舰及舰载战斗机,随后又不断建造了大中小型配套、攻击与护航兼顾等各类航母共二十九艘之多,组成了号称世界最强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
这些航母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建造。
1、专门研制开发建造的航母,如排水量达三万四千吨的“大风号”重装甲航母,“苍龙号”、“飞龙号”等中型攻击航母。
2、由原军舰进行改装,如作为第一艘重型攻击航母兼海军第一航空战队旗舰的“赤城号”以及主力航母之一的“加贺号”等均是由战列舰改建的。
3、为了应付战事扩大而将商船、客货轮加以改建,如一万七千吨的“冲鹰号”由大型油轮改建的,一万三千吨的“海鹰号”则由客货轮改装而成。
5. 二战时期日本一共有几艘航母
现有资料收集显示日本战前和战争期间共建造和改造23艘航空母舰,其中被击沉19艘,重创后解体3艘,结局不明1艘。
按击沉或解体年份统计:
1942年,6艘,祥凤号、加贺号、飞龙号、赤城号、苍龙号、龙骧号
1943年,1艘,冲鹰号
1944年,13艘,大凤号、翔鹤号、飞鹰号、大鹰号、云鹰号、瑞鹤号、隼鹰号、瑞凤号、千岁号、千代田号、信浓号、神鹰号、云龙号
1945年,1艘,天城号(重创,1946年解体)、凤翔号(后期未参战,1946年解体)
最后1艘,海鹰号护航航空母舰。前身是大阪商船公司所属的客货轮“阿根廷丸”号。结局不明
6. 二战期间日本共建造了几艘航母
飞鹰级大型航母两艘: 飞鹰号及隼鹰号,都是由1939年开工的远洋豪华邮轮改建而成,1940年服役,27000吨。 海鹰级护航航母一艘海鹰号:1943年11月服役,13600吨。 神鹰级航母一艘神鹰号:由因二战爆发无法回国的德国豪华邮轮改建,1943年12月服役,20000吨。 云龙级航母3艘(另3艘未完工,另4艘未开工): 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均1944年竣工。战争结束时,笠置号完成84%,而阿苏号和生驹号均完成60%。20000吨。 大凤级航母一艘大凤号:1944年3月入役,32000吨。 信浓级航母一艘信浓号:1944年11月入役,68060吨,谁都知道它是拿未完工的大和级战列舰改建的。 龙凤级航母一艘龙凤号:1942年11月由原来的潜水母舰大鲸号改装成轻型航母并更名龙凤号,15000吨。 千岁级航母2艘: 千岁号和千代田号。均为1942年底由原级原名的两艘水上飞机母舰改建成的轻型航母。13600吨。 大鹰级护航航母3艘: 大鹰号、云鹰号和冲鹰号,均由大型班轮改建,18000吨。 另外,还有未完工的伊吹号,这是最上级重巡改建的,战争结束时仅完工80%。 总之,日本在二战中共建造了15艘航母,其中能当主力用的大型航母7艘,其它是轻型或护航航母。 上述15艘中,有10艘是拿现成的或半竣工的邮轮或军舰改装而成,也就是说,真正设计新建的航母仅5艘,即云龙级3艘、大凤级1艘和海鹰级轻型航母1艘。其工业实力与美国之差距可见一斑。
7. 二战时日本的航母二战前后日本共有几级多少艘航母
从日本海军的第一艘航母逗凤翔地号算起,至二战结束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专门设计建造的为10艘,改装的为15艘。
【舰队航空母舰】
赤城号、加贺号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 翔鹤级:翔鹤号、瑞鹤号
飞鹰级:飞鹰号、隼鹰号 | 大凤号、信浓号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轻型航空母舰】
凤翔号、龙骧号、龙凤号
瑞凤级:瑞凤号、翔凤号
千岁级:千岁号、千代田
【护航航空母舰】
神鹰号、海鹰号
大鹰级:大鹰号、云鹰号、冲鹰号
水上飞机母舰有:
若宫号、能登吕号、日进号
瑞穗号、秋津洲号、神威号
此外还有
伊—400型潜水航空母舰 :伊400\401\402
航空战列舰:伊势号、日向号
另外,G6,第5021号舰级,G18。其中,G6是按照伦敦条约计划的,后来放弃;5021是大凤的改进,一共计划5艘,第5021号舰,第5022号舰,第5023号舰,第5024号舰,第5025号舰;G18是计划代替逗云龙地的战时急造航母
8.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多少艘航母,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
二战期间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其中自行设计建造10艘-“凤翔”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大凤”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由别的军舰和民用轮船改装而成的有15艘-“赤城”号、“加贺”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千代田”号、“千岁”、“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一共拥有10艘航空母舰,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在战争中建造和改装了15艘,分别为、“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
除了“凤翔”号、“隼鹰”号、“天城”号、“龙凤”号和”葛城”号在战后解体外,其余的都在战争中击沉!
凤翔级-“凤翔”号
赤城级-“赤城”号(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来)、“加贺”号(长门级战列舰3号舰改装而来)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龙骧级-“龙骧”号
瑞鹤级-“瑞鹤”号、“翔鹤”号
祥凤级(潜艇母舰改装而来)-“祥凤”、“瑞凤”号、“龙凤”号
大凤级-“大凤”号
千代田级(水上飞机母舰改装而来)-“千代田”号、“千岁”号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信浓级(大和级战列舰3号舰改装而来)-“信浓”号
大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大鹰”号、“云鹰”号
飞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飞鹰”号、“隼鹰”号
神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神鹰”号、“海鹰”号
冲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冲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