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吴姓是哪里人
Ⅰ 吴姓的起源和流传是怎么样的,竟让日本人不杀吴姓人士
因为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姓吴的道士去到了日本,带去了很多唐朝的文化和技术,让他们发展了起来。所以他们非常感谢这位姓吴的道士,所以也不杀姓吴的后人。
Ⅱ 日本的姓氏中有没有关于“吴”的
有 就姓“吴”
不过是个搞笑说法,据说日本皇室还是吴王后裔,
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我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都记载了这类大事。今天的日本皇室,就是吴姓的后代。这一历史事实,引起了中日许多学者史家的浓厚兴趣。元朝初年,中国史官金履祥在他的《通鉴前编》中提到:“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不久,在海洋彼岸的日本着名僧人中岩园在《日本纪》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数百年后,到民国初年,吴氏后裔,军阀吴佩孚惊奇地发现,他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同为吴太伯的第121子孙。时至今日,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日下恒夫等更推定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灭吴以后。这一批东渡日本的吴姓宗族成员,今天已完全同化和融合到日本民族中,但有的后代数千年来仍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并演化成今天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吴服部”等许多姓氏。如当代日本着名经济学家、日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吴文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父”吴父聪,都是日本吴姓的佼佼者。但也有一部分东渡日本的吴人,已演变成其他的姓氏,如“松野”等。日本《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Ⅲ 谁知道 吴姓源自哪里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着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着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着有《西游记》传世。
吴 起:战国时着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着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着名小说家。着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着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着名政治家、科学家。着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着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Ⅳ 吴姓发源于无锡,为何到了日本却成了天皇的祖先
并不是日本,其次他们有四种发源:在古代吴有他的姓氏,而且舜的后代被封在禹,因为禹的音与吴的音很相似,所以舜姓吴是没有区别的,起初颛顼有吴国的权力后来又有颛顼在然后就是少康皇帝有射手吴和其次是吴。
一。了解他们的发源我们了解到的最初的起源是源于炎帝姜氏。因为在黄帝之前有一个江族,他们该部落以邹为图腾。在古代于”和“吴”的发音是相同。后来的它们变成同音的了因此他们形状相似,所以它们可以被广泛使用跟应用的,直到在战国时期的时候,禹和吴才开始区别开来的,这个要注意,在后面因此该分支将图腾解释为吴,并以吴为部落的名称为大。在夏朝时吴部落迁移至关津的地方(今在河北武夷以东的地方)其次夏少康年间吴族有个叫吴和的人。
Ⅳ 吴氏的起源是什么 祖先是谁
吴氏祖先--泰伯墓
泰伯
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
在《史记·泰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了春秋时吴国王室的起源及其世系:
吴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
吴太伯是周太王的儿子,他还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季历和他的儿子昌都素有贤名,周太王也有立他们为储的意思。后来季历做了周季王,他的儿子昌就是周文王。太伯在荆自称“勾吴”。
过了好久,到了周武王当政,武王灭了商后,就叫人找到了仲雍的后人(泰伯无子)周章。武王封周章做吴王。
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还有其他说法~
可以访问比较专业的网站查找
Ⅵ 谁知道吴姓的源头是什么
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干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现存吴姓谱序,最早当推唐代着名文学家吴少微的《吴氏正宗谱序》。吴少微是季札的第61世孙,他的诗文雄迈高丽,与富嘉谟合称“吴富体”。此后之吴氏谱序,宋初有着名学者、龙图阁大学士吴遵路的《丹阳吴氏宗支录初编叙》。宋以降,至民国时期,文人学者、政客要人所作的吴氏谱序,就数不胜数了。
Ⅶ 日本人不杀吴姓吗日本人是不是吴姓人后代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话说这个日本人当初侵略中国的时候是没有杀吴姓的人的,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个吴姓话说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人就是吴姓人的后代,这个可不是我说的啊,这是网上说的,所以这些个疑问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吴姓的来源:
第一,上古时期的吴氏。《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时有一个人叫吴权,他还有另外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名字:吴刚。他的妻子与炎帝的孙子伯陵通奸而怀孕,三年后一胎生三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据传说是钟、磬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创制人。
除了这一个吴姓的记载外,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传说——黄帝的妈妈就姓吴。可见,吴姓是很早就有的了。
上古吴姓中还有一个跟后羿齐名的神射手,叫吴贺。这个人在《帝王世系》里面有记载,只不过后来咱们只记住了后羿这个射太阳的,却忘了吴贺。其实我个人觉得,说句玩笑话,拿箭射太阳有没事找事的嫌疑。吴贺就有正事儿多了,基本上就是打猎、打仗,在当时非常厉害,可惜后来名声没那么大。
其实,吴姓的主要来源不是上面的传说,是什么呢?还是姬姓。这就又要说到周朝的老太王古公亶父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这三个人都非常贤能,非常优秀。但是,按照周人的传统,只有长子也就是太伯才可以继位。然而,老太爷最喜欢的却是老三季历,儿子们也都看出来了。这时候,出现了非常感人的一幕:太伯和仲雍知道父亲喜欢弟弟季历,他俩居然跑了,离家出走了。从陕西岐山一路南下,来到了当时还没有开化、荆蛮遍布的吴越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到了那儿以后,兄弟俩就按照当地风俗来生活了。什么风俗呢?纹身、断发。纹身,就是在身上纹花纹;断发,中原汉人是不能剪发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但是他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也把头发剪断了。这等于什么?自绝希望:他们已经变成蛮族了,就不可能继承王位了。季历于是就继承了王位,是为周季王。后来,武王克商,周朝建立,太伯和仲雍的后裔都受到了周王朝的表彰。其中有一对兄弟,一个被就地封在了吴地,也就是今天江苏无锡这一带,子孙就以吴为姓;而另一个被封到了虞,就是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带,他的后代也就有改姓为虞的。所以,姓吴的和姓虞的一般认为是可能有血缘关系的。过去,在江南的一些吴氏大族里面,吴虞是不通婚的,因为虽然虞国在山西,吴国在江苏,但毕竟是来源于一对亲兄弟,从根儿上说是一家人。
在江苏常州、无锡一带,有关太伯的遗迹非常多,直至今日,在无锡市的鸿山,也就是梅里山,还有太伯墓。当然,到底底下埋的是不是太伯谁也不知道,但是大家都叫它太伯墓,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一些非常奇特的吴姓存在于兄弟民族当中,例如苗族的吴姓就特别多。苗族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就逐渐把本民族姓氏用汉字来表达了。苗族吴氏当中出现了很多人才,其中明朝有一位叫吴鹤的,是王阳明的得意弟子。直到今天,在湘西当地苗族中,吴姓还是第一大姓,这是很独特的。苗族吴姓里边甚至还分支分派,比如分出了一支姓伍的,这很有意思。另外,蒙古族非常古老的七大部落中有一个部落姓吴兰苏和,后来就以吴为姓,他们跟汉族的吴基本没有血缘关系。鄂伦春族里也有姓吴的,是从吴查尔坎这个姓改过来的。东北的赫哲族中也有吴姓人氏,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电影的编剧白辛(原名吴宇洪)先生就是赫哲族。
古时候,吴姓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无锡一带,慢慢地向北方齐鲁一带发展,后来迁入了河南、安徽。总体来说,中国大多数姓氏都是从中原往南迁徙,吴姓的迁徙方式却不太一样,它先在南边形成规模,接着往北发展,不过造成的结果倒是一样的。历经各种战乱,吴姓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大概三国时就已经有吴国的吴姓人到了台湾,现在吴姓也是台湾的大姓,吴姓人口数量一直排在第六、七名。
民国初年,吴姓出了一位着名的将军——吴佩孚,他身为大军阀,晚年拒绝与日本侵略者合作,非常有民族气节。吴佩孚是秀才出身,是有文化的,他对自己的姓氏非常自豪,常常自己研究,结果他发现自己和当时的日本天皇居然是同辈,都是吴太伯第121代子孙。这事就很有意思了。怎么回事呢?据说,当年吴国被越国灭掉以后,有一批遗民东渡到了日本,天长日久就逐渐融合到日本民族中,其中的一支后来演变为日本的皇室。汉、魏至隋唐时,日本吴人怀念故土,倭王曾多次派遣使者来朝拜大陆王朝,并郑重表明: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我国的史书《魏略》、《晋书》、《梁书》、《北史》、《路史》,对此都有记载。数千年来,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的血缘标志“吴”,并衍生出今天日本的“吴服”、“吴汉”、“吴服部”等日本姓氏。可见,日本人还与吴姓人有这么悠久的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