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什么时候废除中医的
Ⅰ 日本国汉方药是废医存药后的药么
日本的汉方药是我国中医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改良过的版本。
我国的中医传入日本以后,由于很多药材在日本没有,而且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一些中医的医术不起作用,于是日本的医生把中医融合了自己本来的医术,于是成了汉方药。
Ⅱ 中医是不是都是骗子吗
中医不是骗子,我也是一为爱好者,其内容深奥不是一时能掌握的,有的中医师到退休了,也没有领会其某一些个别方面的所以然来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的,中医关键是靠辨别每一个人的体质来分别施治的,肝炎的问题一要健康用眼,其次护胃是关键,按中医的说法是见肝之病首实脾胃,‘实’就指要夯实脾胃的基础,长期透支用眼的话,其实就是透支肝气,因为五脏中肝主眼之关系缘故。还有就是平时少吃一些辛香类的食品,特别是类似方便面中的一些调料品。
Ⅲ 世界上中药专利10%归日本〈汉方〉,中国的中医何去何从
向来对日本没有好感,以后也是!但这个问题是只能说,中国的悲哀与日本的狡猾。日本对中医向往已久,学习已久。中国本应是中医的翘楚,世界的顶峰,但遗憾的说,民国初期的废中医,崇西医,留下了遗毒。结果是中医现在面临的悲哀境地。日本不说中医,自然有它的狡猾的一面,但它说是汉方,也是遮了一半的面了,汉时封了个倭王的印,也勉强说的通。
国人应该反省的是:为何学习西方比中国久的日本,还对汉方如此眷恋?为何中国还有对中医的一片质疑?
博大精深的中医和儒家文化中经史子集一样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可在迖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国人唾弃的同时,又大力吸取西方文化,包括服饰和思想,不分优劣,来者不惧,致使大批人才外流。
现在国家正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付诸行动,其中《中国诗词大会》已办了五季,这是再好不过的现像。它需要一个磨合重组的过程。至于日本,从唐以来,就崇尚汉文化。现在,恢复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困为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作为中国,认识自已不足,学习他人长处,没什么丢人的。
一提到汉方药,多少人都感到一种严重的、窒息般的沦陷感,因为日本把我们古代经方都申请了专利,其每年的中药材消费量在全球占比多少多少,中成药销售量占世界多少多少,这些数据,让不少人热爱中医药者非常担忧,更让中医黑沸腾的、得瑟的差点闪了老腰。
日本对中医药的态度,是废医存药,废除了中药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的中医,所谓的汉方药就没了灵魂,以至于时有因不对症而发生意外的事情,此为其一。
再者,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中有大家都知道的专利制度,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那一套,其中汉方药能申请的是发明专利。发明专利不是一申请就完事了,它还有一个公示期,公示期内对其有异议且经过审议属实,该发明专利申请无效,或者说在公示期无异议,该专利被通过审批合法后,如有人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在此专利申请前已经使用,该专利仍然可判无效。
那么,日本在多数欧美国家给汉方药申请了专利,汉方药用的就是中国经方,在欧美国家及其本土,它的中成药——依据经方制成的汉方药畅通无阻,但是,日本怎么不到中国申请专利呢?难道说中国14亿人的消费规模它看不上?还是说它自己心虚不敢来申请?它到中国申请专利,随便就能找到出处给予否定,它的死方,在鼻祖面前没有任何地位。
中国的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对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影响比较大,中国上千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从未停止过,即便是民国时期沸沸腾腾的废除中医浪潮,亦未阻挡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及至新中国成立,毛主席更是大力提倡中医药,数次成立西学中培训班,鼓励创新,鼓励能够出一些名医、大家,也的确培养出不少名医、大家。若论中医药的地位和研究、理论、实践水平,中国是鼻祖而且永远是鼻祖,中国永远站在最高峰,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点文化自信,业者不能丢失,不能盲目窒息、沦陷。
只是,我们要看到中药的主流制剂仍然以水煎剂为主,中成药还有浓缩丸、蜜丸、粉剂、膏药贴、滴丸、酊剂、单方颗粒等剂型,水煎汤剂灵活但较为麻烦,服用口感差,还有就是喝一天下来涨肚子,有的病人服药需要几个月,每天将近一升的苦药喝下去,真的需要勇气和恒心,与西药相比方便性、体验性差。
这几天,我就是连续十天服中药汤剂,熬制麻烦,口感不好,不能携带,一天喝下去肚子胀胀的,论疗效,没的说,第一天就有效果,为了治病,也得咬着牙捏着鼻子喝,真的不好受。好歹今天是最后一天,总算熬到头了。
在这一方面,中药制剂的剂型需要创新,还要满足千人千方的辩证需求,如果能够在中药制药工艺上实现个性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突破,中医药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蓬勃发展势必所向无敌。
什么汉方药,都是浮云。
中医!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瑰宝国宝!
已经走到最危险的"十字路口"!
中医的作用、疗法!
通过非典、新冠肺炎两次大瘟疫临床救治,已经有了雄辩的事实!
中医(国医)是中华民族人民需要的、必不可少的医疗技术!
应如何重视、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
让中医为中国人民服务!
为世界人类服务!!!
汉方是啥?就是中医中药汉方嘛!日本人有汉字、汉服、汉方吗?没有!然日本人开先河将中医中药的汉方制成类似西药即中药饮片提纯药卖给欧美及世界各地,且以食品之名,中药治病之实坐实了中药汉方,这些就是日本的中药西做了,拿中医中药10%的专利费也算客气了。日本人原则上也算是与汉人、朝鲜人同属中华圈,我们中国人也要客观看待日本人的某些做法,切勿主观上太过于感情用事,目前日本汉方占有90%以上的世界中医药市场。对此,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不要再做出伤害祖国传统医学的行为了,让真正懂得中医药的内行人士发展管理中医药事业!
中医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说:
一、西医分科层面
1、西医分科诊断、治疗“高大上”
从诊断分科层面上说,体检、化验、拍片、CT、彩超、切片、核磁共振等现代医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叫患者“眼见为实”。
从治疗分科层面上说,服药、输液、手术、化疗等现代医学治疗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患者“治死不疑”,回头还得说声:“谢谢!”。
从医学科研层面上说,每个时代都所突破和提升,相应的医护系统、管理系统、诊疗设备系统,都不断更新换代,让人耳目一新,令人趋之若鹜。
从医患关系层面上说,西医有统一的执业行规层面和法律层面的保护。
二、中医全科层面
从诊断全科层面上说,望闻问切,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创新和突破。
从治疗全科层面上说,理法方药,传承至今,没有多大建树,可以说一直在啃“老”。
从科研层面上说,廖廖无几。
从医患关系层面上说,各说一词,各自为战,各自为大,一盘散沙。
中医药的出路还在于兼收并蓄。西方医学的现代化的诊病手段有其可取之处。中药的药理,疗效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日本人把中药的组方进行细致研究,我以为这才是中医药的根本出路。中药讲究炮制,中药治病讲究组方,研究不同的炮制,不同的组方的真实效果,是现在药企的出路,也是中医药的出路。具体的操作是:对组方提供者,有股权,由药企进行科学研究:原药产地,不同的炮制方式,不同的煎药温度,有什么样的疗效最后定型后由国家检验并强力保护。这其实也就是50年带60年代很多工作的继续。应给予药企产权保护。
中国中医急功近利,凭着老祖宗留下的实践成果混饭吃,致使国内中医只知大把的从病人头上抠钱,不知钻研中医深层次的医用技术和效果,在中医医用功能方面,总是说不清中草药的毒副作用,总是用一句“尚不明白或尚不清楚”,来掩盖中药的副作用的成因,留下无限的诟病,不知这种推矮的说明还要走多远。
正因为中医如此多的留下把柄,让很多一部分人,对中医的作用产生怀疑,个别人甚至说出了中医无用论和伪科学论,如方子舟之流,极力的夸大中医的短处和无用,导致一部分人肓从跟上瞎起哄,如此谎诞的言词,国内中医界尽没有一个人出来反斥,实在让人郁闷,不知那些“专家、教授”等都干什么去了,不吭声反斥,就是选择了默认,你能让想看中医患者不对中医望而却步吗?。
国内对中医研究如此冷漠,而国外对中医深层次的研究却如火如荼,不断出现新成果专利,特别是亚洲近邻的韩国和日本,对中医研究投入大量经费,日本犹为特出。长此以往,我们的中医医疗水平就会大大落伍,跟在国外中医医药水平的屁股后面了,届时会怎么样呢?一是打了老祖宗的脸,二是为了提高中医医疗效果,只能拿钱买别国的专利了。那时再无人敢言,中医是中国人的“中医”,更无敢言中医是中国的瑰宝了。
一句话,中国的中医,如还躺在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经验之上,不思创新,不知深研中医疗效的话,你们就跟不上国外中医研究的步伐了,背上骂名吧!
中医现代化、国际化是中医振兴并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医学(绝不是贯会放血疗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研究成果,走的是实证之路,也就是说,它的医学手段可以被其它学科印证。而中医则不行,中医首先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阴阳、五行、虚实、气血等等概念,何为脾虚?何为肺燥?人体为什么要阴阳平衡?经络到底是什么?是否真的存在?存在的依据是什么?解释通了,有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就是走实证之路,再以“医者”“意也”的态度,只能被质疑和唾弃。至少你该有一个判定体系,脾虚、肺燥、阴阳失衡的判定依据是什么?治疗方法是什么?治疗效果是什么?只有拥有这样的判定标准,并可以按照标准验证之,质疑者才会闭住嘴巴——不要说中医特殊,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辩证施治——呵呵,这是一块了不起的遮羞布、挡箭牌!
至于日本子的汉方专利,连冰山一角都不算,一粒冰渣而已。只要朱鹤亭老先生等大师投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事业,不再耍嘴皮子拿大牌,我们的专利岂止10%?!
中医还是中国之本土医。汉方专利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可以不承认它的专利权,不给它进入之机。
国际上,等中医准备大举进攻再说吧。专利权也是有时限的,总有失效的那一天。
中国中医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为无法做的事情担忧。
中医最该做的,时下是对阴阳五行理论的研究,以及中医培训,回归传统,让中医能够更好的治病,治大病,解决百姓疾苦。
中国市场在这里,世界的疾病问题总是存在,大病,难病依然无解。用好中医,发扬中医之所长,治好疾病,何愁中医无路。
路在脚下,关键是做好自己,解决问题。
Ⅳ “废止中医案”是怎么回事
【国民党时期的废止中医案】 对中医歧视、摧残最酷的莫过于国民党政府。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西医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 1、施行旧医登记,给予执照方能营业,登记限期为一年。 2、限五年为期训练旧医,训练终结后,给以证书。无此项证书者停止营业。 3、自1929年为止,旧医满50岁以上、在国内营业20年以上者,得免受补充教育,给特种营业执照,但不准诊治法定传染病及发给死亡诊断书等。此项特种营业执照有效期为15年,期满即不能使用。 4、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5、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6、禁止成立旧医学校。 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着的 “废止中医案”。曾留学日本学习西医的余云岫,是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他一向攻击贬低中医学,把中医等同于巫术,甚至直指“中医是杀人的祸首”,必欲废止清除而后快。他对中医的处置办法是“废医存药”,中医废止,而中药作为医学研究资料尚可以加以利用。余云岫提出“废止中医案”的四点理由是:(1)中医理论皆属荒唐怪诞;(2)中医脉法出于纬候之学,自欺欺人;(3)中医无能预防疫疬;(4)中医病原学说阻遏科学化。他多次解释该提案是打算在五十年内逐渐消灭中医,一者任其老死,自然消亡;二者不准办学,使后继无人。因此,余云岫被世人讥评为“东西医奴隶”,成为千古罪人。 1929年2月26日,上海《新闻报》首先披露此事。消息传出,全国为之震动,人们热血沸腾,中医界空前大团结、大觉醒,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废止风潮。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市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上海中国医学院、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的代表商讨对策(Petition Report of National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Organizations Chronicle of Medical Field,1929,34:48.全国医药团体请愿报告,医界春秋,1929,(34):48)。会上讨论决定,组织上海医药团体联合会以便采取统一行动,议决筹备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定会期为3月17日。1923年8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假上海商会会场举行开幕式。 为了表示对大会的支持和拥护,上海中医、中药界分别停业半天,药店门前张贴许多醒目的标语,如“拥护中医药就是保持我国的国粹”、“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的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等。会场上悬挂着巨幅对联“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出席大会的有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15省132个团体的代表共262人。经大会议决的重要提案包括: (1) 请愿问题,议决由执委会负责办理。推选谢利恒、随翰英、蒋文芳、阵存仁、张梅庵组成晋京请愿团,分别向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卫生部、教育部等单位请愿,要求撤销废止中医提案。 (2) 建设问题,请求中医药学校加入学校系统,准予立案,并设立各省中医药学校。 (3) 确定3月17日为中医药界大团结经念日——国医节。 上海名中医张赞臣主办的《医界春秋》,出版号外“中医药界奋斗号”,揭露余云岫等人的阴谋。3月2日,余云岫主编的《社会医报》竟然公然刊出了还没有宣布实行的“废止中医案”。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双方剑拔弩张,直面对峙起来。几天内,数不清的各地中医药团体的质问函电飞向了南京政府。 1929年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42个团体、281名代表云集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会场上悬挂着“提倡中医以防文化侵略”、“提倡中药以防经济侵略”等巨幅标语,高呼口号“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组成赴京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上海中医药界全力支持大会,罢工半天并提供全部交通工具。同时,全国总商会、中华国货维持会、医药新闻报馆,以及南洋华侨代表等电请保存国医。社会公众舆论也支持中医界,提出了“取缔中医药就是致病民于死命”、“反对卫生部取缔中医的决议案”等声援口号。一时间群情激愤,运动的浪潮颇似“五四”运动在中医问题上的重演,可见废中医是何等地违背民心。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国民政府没料到会造成如此轩然大波,当时正值召开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叶楚伧、李石曾、薛笃弼等要人亲自接见了请愿代表并表示慰问。这迫使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面允代表:该提案虽获通过,但暂不执行;改称中医为国医;同意成立“中医学社”。 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一定胜利,但政府的反中医政策丝毫没有改变,废止中医一直在以变相的手法进行着。不久,教育、卫生两部通令中医禁止参用西药及器械;中医学校降格为中医传习所或中医学社,不准用学校的名称,以限制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医院改为医室等。目的仍是企图逐渐消灭中医,全国医药团体总联合会尤为南京政府所忌恨。该会人力、物力、财力雄厚,动辄通电全国,号召力很强,是中医界与南京政府斗争的强有力的组织。1931年1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该会不符合法律强令解散。这再次激起中医药界的愤怒。2月1日,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有17个省市及南洋、菲律宾等223个团体的457位代表参加。这时的中医界已清醒认识到行政地位的重要性,于是明确提出中西医平等待遇,中医参加卫生行政,中医药改称国医国药,编纂中医药字典及教科书等,并再次派代表进京请愿。这次请愿的规模和声势较前一次更大,惊动了蒋介石。他先是煞有介事地答应代表,让文官处撤销两部公告。然而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代表们一撤,身兼教育部长的蒋介石马上以教育部的名义推翻了自己的诺言。 1930年3月,由焦易堂等人提议,仿照国术馆之例,在南京设立了中央国医馆,并在各省及海外设立分馆、支馆。它负责制订学术标准大纲,统一病名,编审教材,设有学术整理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人们正奇怪呢,难道国民政府忽然热心起中医来了?其实是为了缓和中医界的愤怒情绪。国医馆的经济来源,名义上是国民政府每月支给五千元,但从第二个月起就减半发给,使得国医馆迟迟办不起刊物、开不起训练班,要靠分馆和各地中医界的接济来维持。这是一个半官、半民、半学术的特殊组织,是在特别情况下建立的畸形机构。它的建立曾使中医界欢欣鼓舞,但因受政府操纵,国医馆名为学术机构,实为政府的御用工具。所以国医馆成立后作为不多,形同虚设,曾受到中医界的尖锐批评。
Ⅳ 中医可信吗,为什么日本人还信中医
为什么不可信呢,几千年来的沉淀。只是因为西医学习比较直观,所以学成也比较明显,然后治疗的时候多数都是外在显露的,而且在这个快餐的时代,大家都只想立即马上。所以学的人只想马上学成,学不好中医,当然就做不成好中医,也治不好病。给很多人感觉就是中医不能马上治好,然后就怀疑了。
Ⅵ 民国时期,为什么要禁止中医呢
中医,是老祖宗历经数千年不断探索和临床验证后,给国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西医还没进入中国之前,一直独力承担着整个民族救死扶伤的重任。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进,西医也渐渐得以进入中国。中医、西医同为治病救人,本应并行不悖殊途同归,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医、西医争论由来已久,禁止中医始于道光,而盛于民国。
公元1822年,即位仅一年的清道光皇帝突然下了道圣旨,“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究竟为什么要禁止?至今仍是清朝的一大悬疑。
各自在广慈医院住院部抽取一名伤寒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以二十天为限。丁甘仁医生抽到的是一名35岁的法国人,在服食五帖中药后,病人基本康复。结果,二十天后广慈医院的洋人院长面对众多记者宣布中医获胜。
即便如此,1929年国民政府在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上,就迫不急待通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 ”,同时规定六项废止中医的具体措施。即“废止中医案”。其中的第四、五项等同于宣告中医并不科学。(四、禁止登报介绍旧医;五、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医学宣传。)
此时的中医中药被描绘成巫术,而最为积极并极力要求废止中医的,是曾留学日本的西医余云岫,认为中医是“ 杀人的祸首 ”,要求五十年内消灭中医。
Ⅶ 国家为什么要废止中医自学考试
为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议案,列出了限制中医开业、不准办学等方法。
1929年2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考虑到提案过于激进,中央卫生会议权衡再三,最后通过的废止中医案———《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实施办法缓和了许多。
规定了废止中医的三条原则:“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
(7)日本是什么时候废除中医的扩展阅读:
废止中医的相关情况:
1、上海市中医协会首先发起召开上海医药团体联席会议,邀集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医界春秋社等40余个中医药团体代表在六马路仁济堂举行大会,商讨对策。
2、中医界之抗议举动,得到了上海各大报馆的同情。从3月初开始,中医界开始在上海《新闻报》、《申报》、《时事新报》上发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大会之通告、通电。这些报社也陆续发表社评,跟踪报道中医界抗议集会动向,并给予舆论支持。
3、上海中医界1000多人停诊,药店老板及职工也有数百人参加。会上讨论决定,组织上海医药团体联合会以统一行动,议决3月17日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
Ⅷ 国医节的抗争
北洋时期,政府一味推行西洋医学,而无视中国传统医学的存在。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而没有涉及中医,则完全把中医药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这就是近代史上着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消息传出,各地舆论反响强烈:“教育部定章,于中医学校之课程,删中医科目,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从此拉开了抗争的序幕。他说:“今年教育部所颁之医学专门学校章程,事前既未采集众议,更未宣布其政见,贸然自订之而自颁之。……教育总长对此事当负完全责任,延聘海内医界同人讨论此事,先从编书入手,将来即以新编之书为全国医校讲义及参考书。”并指出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均以日本体制为蓝本,而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其不列中医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决非“漏列”二字可以遮掩过去。
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他在接见京师医学会代表要求将中医列入医学教育系统时,竟毫不掩饰地说:“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接着,江西当局颁布了取缔中医章程32条,与汪遥相呼应。随后,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规程”、“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仍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于是,中华教育社联合江苏、湖北、山西等中医团体,向教育部提出中医加入医学系的要求,但教育部以中医不合教育原则为由予以拒绝。而对这种情况,上海 “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等通函各省征集意见,联合全国19个省市中医界和同仁堂、西鹤年堂等药业人士,组织了“医药救亡请愿团”,推举代表进京向教育部、国务院请愿,力请保存中医中药,并将中医纳入学系。连日来,各地民众也纷纷集会、通电,抗议政府弃中扬西的政策。
迫于压力,政府一面虚与逶迤,诡词搪塞说废除中医中药的政策不会实施,一面仍拒绝将中医列入医学教育计划。教育部甚至在批示中明目张胆地将中医说成“非最新学说”、“非具有完全科学知识”,于是立案“应勿庸议”。国务院的批示与此类似。中医界的第一次斗争就这样失败了。
1922年3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颁布了《管理医士暂行规则》,规定发给医士开业执照的资格,必须经各地警察厅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或在中医学校、中医传习所肄业三年以上领有毕业文凭者;医士诊病必须开设二联单,汇存备查,如有药方不符或医治错误,经查“予以相当处分”等。如此摧残医生、束缚医学的条款受到中医界的强烈反对。上海中医学会迅速行动起来,与中华医药联合会召集了有170人参加的大会,大家一致认为审查医士资格应由医学会或推出各地名医主试,而不是由警察厅主试;并通知全市医生拒领执照,定期召开全国中医大会,各地纷纷响应。会后派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内务部取消《医士规则》。在一片反对声中,内务部被迫宣布暂缓实施《医士规则》。
Ⅸ 彭静山的学医道路
我学习中医是在二十年代,那时候全东北没有一所公、私立中医学校。学习中医只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家传。我的先人并没有做医生的,这当然是谈不到了。二是自学。古语说:秀才学医,罩里捉鸡。然而,我还是不到十六周岁的孩子,文言文都看不懂,那里比得上秀才。这条道也不通。三是师承。就是拜老师,从头学起。我只好走这个途径。
学医经过
我的第一位老师刘景川先生,是不第秀才。在辽宁省开原县那l佯的荒僻小县,只有两位凤毛嶙角的进士,举人一位没有,秀才也不多,因此不第秀才也算名流。刘老先生满腹经纶,能作诗,善制灯谜,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但是文章僧命,屡试不第,只好设馆教学。刘老先生的父亲、哥哥都是医生,老先生也研究医学,创办必仁医学社,只占一问房子,南北大炕,共有二十四名学生。北炕十二名读四书五经,南炕十二名读医书。这边讲书,那边写字,彼此互不干扰。每年学费二十五枚银圆。我是孤儿,家又贫穷,由我叔父东凑西拼代交学费。一切都按照私垫的方法,讲书,念书,背书,写字,起五更上学,除按时回家吃饭以外,没有运动时问,半夜放学。所安排的课程从《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我们叫做四小经典)开始,加上((四百味药性歌括》,刘先生自己编的《本草汇编》七言歌,即把《奉草备要》编成歌诀,如甘温回表生黄芪,炙温三焦壮胃脾等等,倒也合辙押韵?易读好记。而后再学《内经》、《伤寒》、《金匮》、《本经》所谓四大经典以及《医宗金鉴》的几种心法、《中西汇通选读》等,两年来就读了这些医书。
刘先生善写医学论文,敦给我们怎样写论文,五、六百字一篇的文言文,每周写一篇。理法方药,无所不备。
读医书的第二年,开腻考试中医。彼时没有卫生局,由公安局卫生科办理。我们一共有六位同学去应考,只凭念会了上述有限的医书,加上会写医学论文这点本领,竟敢于一试。主考官是开原两位懂得医学的绅士。一位是当过县长的丁一青先生(辽宁省中医医院成立时,曾聘为顾问,年已八旬,耳聋特甚,任职二年,顾而不问),一位是拔贡出身的女子中学校艮王钟珊先生。所出的题并不难,平时我们都做过。
考试结果,我们六名同学的名字,金膀高悬。但是榜后出了一道布告,卜写着我们六个人的名字,说:查某某六人,试卷虽佳,而年龄过轻,行医未免瀑人。
暂时不发给行医执照。该生等努力为之,前途无量。我们本来是在老师的鼓舞下,身入考场,见见世面,体验一下考试的情况。用诸葛亮的话说,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自知不具备当医生的本领。但是,眼看着别人领到行医执照笑容满面,我们既嫠且妒,怅恫地I叫去向老师汇报。老师哈哈大笑,异常高兴。他的心理是,六名学生全部高中,而且名列前茅,医学社的名誉,从此声价_卜倍,明年曲新生将要成倍增加。可是,实际结果,适得其反。原因是这样;
有一天师娘(我们对老师夫人的称呼)抱着有病的孙女,请老师看病,我们破天荒第一次遇见这样的好机会。同学们停下读书,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怎样看病。老师看了半天,一句话也不说。师娘急了,问;她到底是什么病?老师也急了,紧张而又难为情地说;我知道她是什么病l同学们楞了,互相用眼睛示意,原来老师不会看病。
我想,我们念医书是为了将来当医生。老师不会看病,不论他讲的怎么好,文章作的怎么高,将来和他一样,也只能去教医经。可是如果我也挂个牌子叫什么兴义医学社,我可还是个小孩子,有谁来给我当学生?所以,第三年我便退学了。人同此心,别的同学也这样想,学生因而日渐其减。
第二位老师是刘景贤先生,他只有二十六岁,自己开设诊所,字号是瑞霖医社。东北的医生都各有药材,诊费药费混合在一起,没有单收诊费开方的习惯。刘先生很有名望,每天求诊者络绎不绝。他看病时口若悬河,高谈阔论,谈的一多半闲话,至于病情,只是简单的说几句,给病人丸散药多,开方很少。于是叉产生了问号:第一位老师,每天讲理法方药,辨证论冶,结果不会看病;第二位老师,病人很多,但不谈医理,病人还很满意,据说吃药有效。那么,会讲的不会看病,会看病的不会讲,我们读了这么多书,究竟理论和临床怎样联系?还是莫名其姑。
这时候,开原城来了一位针灸专业医生庙云阁先生。他专用针灸治病,偶然也用一些药,但以针灸为主(东北针灸专业医生,解放前十余年才育,但是很少),病人很多,兼收徒弟。我和刘景贤先生都邦庙先生为老师,刘先生在中医方面,是我的老师,在针灸方面是我的同学。唐先生教学方法,与,玟不同,因为病人很多,每天只教两小时。首先教给我们词息吐纳,每人都盘腿坐在炕上,眼睛半闭,叫做垂帘,看样子象老和尚打坐似的。以后就是练臂运掌,练气运指。这一套要每天早晚自己练习,不许间断。接着就是挂线循经,学习经络走行。店先生讲经络的方法也很特殊。讲到哪一经,选一名同学,脱了衣服,把这一经的体表全都稞露出来,崩织毛衣的毛绳一条,以水浸泡,取出来放在经络循行线上,非常醒目,形象教学,讲得很生动。第三步就是点穴。唐先生说:点穴要口传心授,每个穴掷有特殊的取穴方法,你们不可轻易外传。到了这一阶段就分班上课,分班的标准,不以学习成绩优劣,而按交学费多少而分。
我没有钱,和朋友借了五元钱,遂被分在丙班,总共只教了七十个穴。最后一阶段又台在一起,讲配穴、手法,并让休看病人,学习扎针。唐先生说:穴位是主要的,很少真传。如果续交学费,还可以升级补课。我心里着急,但也无可如何。刘先生是甲班,三百六十五穴全学了,但是我问他,他说没有}己住,不知是真是假。
开原别无名医,我叔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人托入把我送到沈阳。十九岁第一次坐火车,感到处处新奇。沈阳(彼时叫奉天)十八道大街,钟鼓二楼,八门八关,人烟稠密,车水马龙,又有生平所未见的磨电车,弄得眼花缭乱,这都不在话下。我心里所想的是不知道沈阳的这位老师是什么样的医生。
第一天去拜师,令我非常惊异。老师的诊所设在家里的外院。一进大门,古树参天,花木葱茏,满地繁花如锦,藤萝架,金蹙缸,浮水莲,点缀得幽雅清静j房后叠石为山,路旁一片平地,绿草如茵。后来才知道这是老师舞剑的场所。室内都是高级设备,沙发地毯,图书满架,古玩罗列,名人书画不少(有些东西我当时并不知道名字,如浮水莲之类)。拜见老师的时候,见老师不到四十岁,温文尔雅,举止大方。身穿串绸大衫,胸侧钮绊上悬挂半个黑大钱。当时很奇怪,以后听同学说,这是王莽钱,属于珍贵古玩,可值十几元大洋。我听了目瞪口果,舌翘不能下。
幸运得很,这第旧位老师是鼎鼎火名的马二琴先生。马老为沈阳名士,学问渊博,往来皆当时名流。
马老工诗,善书,尤爱古玩。行医之暇,品茶吟涛,舞剑弹琴。有七弦古琴一张,每当诊余,铜炉焚咀檀香,窗明几净,静坐弹平沙落雁等古曲,悠然自得。对大鼓书素有研究,渌通声韵{’II诂,名演员如奉派火鼓刘问霞,京韵大鼓张小轩等均受其教益,得以字正腔圆,蜚声艺坛。
马老原名英麟,字浴书。困性爱占琴,以后又得了一张琚说经过古董家鉴定系明朝严嵩之予,'世藩故物的古琴,珍爱倍至,遂自譬二琴。
马老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东北的全体中医。在伪满时期,日本主张废除中医,有人说中医能治病,F1
书要实际考验一下。证全东北调查名中医,只有马老声望最高,派人清马老到长春(伪满叫新京)。马老不去,日本用势力逼去,安置在粹华医院,是长春最l大的医院,分为十科,每科设医长一人,都是日奉人且都是医学博士。另设中医科,任马老为医长。这是摆擂台比武的形势。过了两个多月,一名化哝性腹膜炎患者,外科医长确诊,决定开刀,吉凶不能保。患者不同意,要求马老治疗。马老用金银花一百二十克、龙胆草十五克,佐以公荧、地丁、连翘、乳香、没药、黄柏,一付痛减,二付痛止,三付痊愈。日本医长检查确属治愈,非常惊异。以后由伪民生部保地司决议保留中医,改为议医,并改称中药为汉药。
从马先生学习二年,除了讲解过去读过而不理解的医经字句咀外,又补读了《温病条辨》。马老为人谦虚诚朴,为海内三张之一张寿甫先生之好友(彼时张锡纯在沈阳行医)。当时统治东三省的张作霖,常请马老看痫,人多称赞。马老笑日:比如我开个鞋店,张大帅买了找一双鞋,并不等于我的鞋每双都特另lj好。这不算什么。我跟马老师所受的教育,除医学、文学、诗词以外,主要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的医德品行。马老师教导我们说:对病人要脚踏实地,令心全意,不要学哗众取宠的开业术。更不可乘人之危斫斧头、敲竹杠。张大帅有饯,吃我的药也和卖给别人一样,八角钱就是八角钱,一元钱就是一元饯。马老自己写了一副楹联以自勉:十年读书,十年临证。
存心济世,存心对天。可以想见其为人。
解放后,马老应中国医科大学之聘,任副教授。
他传授中医学术,不遗余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十年浩劫之中,遭受四人帮迫害,愤死于1969年。
惜哉!痛哉l我对亲爱的叔父,尊敬的四位老师,深恩_朱报,每一思及,不觉怃然!光阴迅速,转眼已过七旬,碌碌平生,一事无或,深愧吾叔吾师教育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