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唐宋茶在日本哪里

唐宋茶在日本哪里

发布时间: 2022-11-03 04:49:31

❶ 日本茶道起源于哪里

日本的茶道文化其原态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而茶禅一味的发源地夹山寺为日本茶道视为源头。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起源

第一阶段在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

第二阶段在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着《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第三阶段在明清,在中国禅宗教义和“禅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

珠光曾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日本茶道也就从单纯的生活艺术升华为茶禅一味的“美的宗教”。

日本茶道的历史

一 奈良、平安时代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

《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每年都要上贡。《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说,在当时的首都,一条、正亲町、猪熊和大宫的万一町等地也设有官营的茶园,种植茶树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从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以弘仁年间(公元810-824)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

弘仁茶风随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别是由于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领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会中调钵煎茶,于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断。但在十世纪初的《延喜式》中,有献濑户烧、备前烧和长门烧茶碗等事的记载,这说明饮茶的风气开始在日本流传。

总之,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虽于九世纪初形成“弘仁茶风”,但以后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时代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照搬《茶经》。

二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

(一)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处于历史转折点的划时代人物荣西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两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1191年回国。荣西得禅宗临济宗黄龙派单传心印,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饮茶文化及其功效。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

荣西回国的第二年,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镰仓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权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团首领——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转移到镰仓。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将军源实朝醉酒,荣西为之献茶一盏,并另献一本誉茶德之书《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分上下两卷,用汉文写成,开篇便写道:“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荣西根据自己在中国的体验和见闻,记叙了当时的末茶点饮法。由于此书的问世,日本的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导致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成立。荣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荣西渡宋回国再次输入中国茶、茶具和点茶法,茶又风靡了僧界、贵族、武士阶级而及于平民。茶园不断扩充,名产地不断增加。

荣西之后,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禅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禅宗系统包括荣西及其后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统则有西大寺的叡尊、极乐寺的忍性。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并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间,这是镰仓时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开山者南浦绍明禅师,自宋归国,获赠径山寺茶道具“台子”(茶具架)一式并茶典七部。“台子”后传入大德寺,梦窗疏石国师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台子,开点茶礼仪之先河。此后,台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来。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点茶道的影响,模仿宋朝的“斗茶”,出现具有游艺性的斗茶热潮。特别是在室町时代前期,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与宋代文人们高雅的斗茶不同,日本斗茶的主角是武士阶层,斗茶是扩大交际、炫耀从中国进口货物、大吃大喝的聚会。到了室町时代的中后期,斗茶内容是更复杂、奖品种类也更多,据记载有茶碗、陶器、扇子、砚台、檀香、蜡烛、鸟器、刀、钱等。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来,室町时代的斗茶更富有游艺性,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游艺性的的特点决定的。摆弄进口货,模仿宋朝人饮茶,是一件风雅之事。当然,在室町时代的斗茶会里,也有一些高雅的茶会。室町时代的斗茶经过形成、鼎盛之后,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为东山时代的书院茶准备了条件。

公元1396年,38岁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让位于儿子义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边兴建了金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长秀、今川氏赖、伊势满忠协主持完成了武家礼法的古典着述《三义一统大双纸》,这一武家礼法是后来日本茶道礼法的基础,而观阿弥、世阿弥父子草创了能乐。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隐居京都的东山,在此修建了银阁寺,以此为中心,展开了东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继北山文化之后室町文化的又一个繁荣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娱乐型的斗茶会发展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东山时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建造的东山殿建筑群中,除代表性的银阁寺外,还有一个着名的同仁斋。同仁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铺满的,一共用了四张半。这个四张半塌塌米的面积,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标准面积。全室塌塌米的建筑设计,为日本茶道的茶礼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日本把这种建筑设计称作“书院式建筑”,把在这样的“书院式建筑”里进行的茶文化活动称作“书院茶”。书院茶是在书院式建筑里进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庄重地为客人点茶的茶会。没有品茶比赛的内容,也没有奖品,茶室里绝对安静,主客问茶简明扼要,一扫室町斗茶的杂乱、拜物的风气。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在“书院茶”时代基本确定下来。书院式建筑的产生使进口的唐宋艺术品与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并且使立式的禅院茶礼变成了纯日本式的跪坐茶礼。书院茶将外来的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结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东山文化为中心的室町书院茶文化里,起主导作用的是足利义政的文化侍从能阿弥(1397—1471年),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通晓书、画、茶。 在能阿弥的指导下,当时所进行的点茶法是一种“极真台子”的茶法。点茶时要穿武士的礼服——狩衣,点茶用具放在极真台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发,动作的顺序,移动的路线,进出茶室的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现行的日本茶道的点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能阿弥不愧是室町时代的一位划时代的大艺术家,他一生侍奉将军义教、义胜、义政三代,一扫斗茶会的奢靡嘈杂,创造了“书院饰”“台子饰”的新茶风,对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他推荐村田珠光作足利义政的茶道老师,使得后者得以有机会接触“东山名物”等高水准的艺术品,达成了民间茶风与贵族文化接触的契机,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书院贵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会、交流,为村田珠光成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说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么能阿弥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驱。

应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种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云脚茶会”诞生,云脚茶会使用粗茶、伴随酒宴活动,是日本民间茶活动的肇始。云脚茶会自由、开放、轻松、愉快,受到欢迎,在室町时代后期,逐渐取代了烦琐的斗茶会。

在饮茶文化大众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兴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馆邸举办大型“淋汗茶会”,邀请安位寺经觉大僧正为首席客人。淋汗茶会是云脚茶会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后来成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筑采用了草庵风格,这种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成为后来日本茶室的风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岁时进了属于净土宗的奈良称名寺做了沙弥,由于怠慢了寺役,被赶出了称名寺。之后,他来到京都,19岁时进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称一休庵),大德寺是着名的临济禅宗的寺院。珠光跟一体宗纯(1394—1481年)参禅,获得一休的印可。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种饮茶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珠光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内核、夯实了基础、完善了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师武野绍鸥(1502—1555年)承先启后。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绍鸥从界町来到京都,师从当时第一的古典学者、和歌界最高权威、朝臣三条西实隆学习和歌道。同时,师从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陈(三人皆珠光门徒)修习茶道。他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典雅的思想导入茶道,对珠光的茶道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的进一步民族化、正规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武野绍鸥的另一个功绩是对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响。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三) 安土、桃山时代

室町幕府解体,武士集团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群雄中最强一派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统。群雄争战,社会动乱,却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发达,融艺术、娱乐、饮食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瞩目。宁静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得以忘却战场的厮杀,抛开生死的烦恼,所以,静下心来点一碗茶成了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战国时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课。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时便热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陈为师学习书院茶,后经北向道陈介绍拜武野绍鸥为师学习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织田信长的茶道侍从,后来又成了丰臣秀吉的茶道侍从。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的基础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并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还原到了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他对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镰仓时代,日本接受了中国的点茶道文化,以镰仓初期为起点,日本文化进入了对中国文化的独立反刍消化时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镰仓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现了茶的名产地。寺院茶礼确立。

总之,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三 江户时代

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统一全国的事业,到了其继承者德川家康那里终于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持续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杀后,其第二子少庵继续复兴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继承其父,终生不仕,专心茶道。宗旦去世后,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他退隐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开辟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称三千家,四百年来,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栋梁与中枢。

除了三千家之外,继承利休茶道的还有利休的七个大弟子。他们是:蒲生化乡、细川三斋、濑田扫部、芝山监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织部,被称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织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将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风格的茶法。古田织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杰出的是小掘远州(1579-1647)。小掘远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茶人,他一生设计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桂离宫。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远州作了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范,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具体的规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当时十分流行,后继者很多。其中着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后,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茶道,400年来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有:里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远州流派、薮内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织部流派、庸轩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经武野绍鸥的发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称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点茶道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时,也正是中国的泡茶道形成并流行之时。在中国明清泡茶道的影响下,日本茶人又参考抹茶道的一些礼仪规范,形成了日本人所称之的煎茶道。公认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国去日僧隐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国当时流行的壶泡茶艺传入日本。经过“煎茶道中兴之祖”卖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脚。后又经田中鹤翁、小川可进两人使得煎茶确立茶道的地位。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但是发扬光大了中国茶道。

四 现代时期

日本的现代是指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户盛极一时之后,于明治维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进入稳定的发展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茶道的许多流派均到中国进行交流,日本里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南开大学哲学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国访问并表演。日本当代着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不仅对中华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并且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国茶协会会长王亚雷,秘书长藤井真纪子等一行到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进行茶文化交流。

与此同时,国际茶业科学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彬藩、浙江大学教授童启庆、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范增平、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顾问王镇恒、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宛晓春等纷纷前往日本访问交流。北京大学的滕军博士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博士学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

❷ 茶道的起源是哪个国家

茶道的起源是中国。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2)唐宋茶在日本哪里扩展阅读:

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衰落,现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流行;

茶道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其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灵魂,同时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❸ 茶道起源于哪里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道起源于哪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起源,一起来看看。

茶道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日本茶道起源于哪里

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收到中国茶道许多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对于日本寺院茶影响最大的,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二是以兼具山园风味与禅林高韵而闻名中外的“径山茶宴”。

径山是什么什么地方呢?径山处于我们现在的浙江省的余杭市,隶属天目山脉。这里山峦叠障,流水潺潺,古木参天。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僧人法钦偶遇此山,爱其秀丽奇拔,留恋不已,后在此创建寺院。唐太宗诏至阙下,赐他为“国一禅师”。

法钦特别喜欢在寺庙里种植茶树,用茶树数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鲜芳殊异。径山寺自此香火不绝,僧侣上千,并以山明、水秀、茶佳闻名于世,享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赐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

南宋开禧年间(1205一1207),宁宗亲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改为“径山香林禅寺”。清高宗干隆时,又定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因此,自宋代起,径山寺遂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径山是着名茶区,宋代时名茶就成为馈人礼品,寺院里饮茶之风颇盛。僧侣们常在雄丽的殿宇楼阁之下,聚会研经,并汲山中清泉,煎水烹茗。每年春季寺内经常举行茶宴,招待高贵的宾客,自然也要举行茶宴。

径山茶宴,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佛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渝茶、叙谊。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彻香茗佛茶,以表敬意。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者品饮,这便是献茶。

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啧喷”尝味。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品茶香、茶色,称赞主人品行。然后,说佛谈经,谈事叙谊。“径山茶宴”时既有鉴评各种优质茶叶的“斗茶”竞争游戏,还有把粉末茶用开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元明清各代都有景慕径山风光、寺中品饮高致的人到径山游览进香。如明代王洪、王徽、王澎、王沂等,曾在径山松源楼聚会品茗,并作联句:“登高喜雨坐僧楼,共语茶林意更幽。万丈龙潭飞瀑倒,五峰鹤树片云收。碑含御制侵苔碧,径起昙花拂暑秋。还拟凌霄好风月,海门东望大江流。”山堂夜坐,汲泉渝茗,芳香四溢,意畅心清,这也是对“径山茶宴”的生动写照。

南宋时,日本佛教高僧大启禅师和圣一禅师,皆曾于公元1235年前后来径山结庐憩息,研究佛学,并将径山茶的碾饮之法(“末茶”)和茶具(“天目碗”)传到日本。公元1259年(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南浦昭明和尚来中国,拜径山虚堂和尚为师。

❹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绍

日本最有名的茶道流派是所谓“三千家”,被称为“千家流派”。那么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主要流派介绍

现今日本比较着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是“三千家”的由来。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岭宗左。其总堂茶室就是“不审庵”。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统闲寂茶的风格。

里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被称为表千家,而今日庵则称为里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一,始祖为千宗旦的二儿子一翁宗守。其总堂茶室号称“官休庵”,该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一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薮内流派:始祖为薮内俭仲。当年薮内俭仲曾和千利休一道师事于武野绍鸥。该流派的座右铭为“正直清净”、“礼和质朴”。擅长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

远州流派:始祖为小堀远州,主要擅长书院茶。

野村派:野村派是三千家之外的流派,因其风格随意性,更趋向于下层社会人士,并更助于交流和推出发展,此派是由野村休盛所创。

新石流派:石州流属于日本茶道“江户诸流派”中“石州流系”,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曾占据过一定地位,尤其是在江户时代,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创始人片桐贞信,片桐本家,在江户时代,吸收千家系的茶风而建立的流派。

日本茶道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叶约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而最先将茶叶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国荣西禅师历尽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刻苦进行“茶学”研究,也由此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荣西回国时,将大量中国茶种与佛经带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将中国茶籽遍植赠饮。其时他曾用茶叶治好了当时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实朝的糖尿病,又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书中称茶为“上天之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荣西因而历来被尊为日本国的“茶祖”。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后,又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使吃茶的习俗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

15世纪时,日本着名禅师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而被称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谓“佗”,是其茶道的专用术语,意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将茶道从单纯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

其后,日本茶道经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茶禅一体”之意境。而绍鸥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称的千利休,又于16世纪时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而成贯彻“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础上归结出以“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讲究礼仪,被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❺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日本茶文化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历史起源,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首传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来华,实际上,茶首次传播到日本的时间还要早一些,据文献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茶已传到日本。至唐代,茶叶由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日本栽培茶树由此开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皇巡幸近江,过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释寺时,因大僧正永忠亲自煎茶奉献天皇,天皇饮后龙心大悦,赞美有加,便命令进行种植,设立造茶所,专供宫廷,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这就是日本茶饮用的最早记载,当时,茶叶十分贵重,只有僧侣、贵族阶级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尝。

到了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在上层社会兴起的饮茶之风也逐渐衰退,仅有少部份的僧侣保持饮茶的习惯,当时高僧们播种的茶树,也淡出了记载。总的说来,平安时期的日本茶文化,无论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国宋朝,日本国力又兴盛了起来,这时日本到了平安时代的末期,当权者平清盛再度与中国开始交流。到镰仓初期,后来被日本称为“日本茶祖”荣西禅师从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将优质茶种与茶具带回日本,将种子种在九州的背振山上,当时荣西禅师所种植之茶被称为石上茶,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着《吃茶养生记》,对日本茶道产生起了重要影响,书中介绍中国宋代的末茶冲饮法,为后来日本茶道的品茶艺术开了先河。之后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之后,日本的茶文化逐渐演化为禅宗和律宗两大流派。镰仓时代,日本的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以茶为药,茶文化逐渐由寺院普及到民间。镰仓末期,受中国宋代“斗茶”的影响,在日本上层武士中,“斗茶”开始兴起,“茶寄合”等游戏大受欢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扩展开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纪日本丰臣秀吉时代(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提出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删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缛节,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进一步融入禅的简素清寂的精神,俗称“空寂茶”, 并在武士中流行,最终形成了现代所说的“茶道”。日本有“茶禅一昧”的说法,在禅茶一体化的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为茶道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经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为“四规”,即“和、敬、清、寂”其实质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茶道开始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体系。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创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论显然是受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迄今为止,对日本民族文化艺术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千利休莫属。千利休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茶叶约是在唐代时,便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而最先将茶叶引入日本的,也是日本的僧人。公元1168年,日本国荣西禅师历近艰险至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刻苦进行“茶学”研究,也由此对中国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荣西回国时,将大量中国茶种与佛经带回至日本,在佛教中大力推行“供茶”礼仪,并将中国茶籽遍植赠饮。其时他曾用茶叶治好了当时镰仓幕府的将军源宝朝的糖尿病,又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以宣传饮茶之神效,书中称茶为“上天之恩赐”,是“养生之仙药,延年之妙术”。荣西因而历来被尊为日本国的“茶祖”。

随着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与饮茶艺术﹑饮茶风尚引入日本的佛教寺院后,又逐渐普及到广大民间,使吃茶的习俗进入了日本平民的生活,并日益兴盛。

15世纪时,日本着名禅师一休的高足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而被称为日本“和美茶”(即佗茶)之祖。所谓“佗”,是其茶道的专用术语,意为追求美好的理想境界。珠光认为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清心是“禅道”的中心。他将茶道从单纯的“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修身养性的禅道核心。

其后,日本茶道经武野绍鸥的进一步推进而达到“茶中有禅”﹑“茶禅一体”之意境。而绍鸥的高足﹑享有茶道天才之称的千利休,又于16世纪时将以禅道为中心的“和美茶”发展而成贯彻“平等互惠”的利休茶道,成为平民化的新茶道,在此基础上归结出以“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和”以行之;“敬”以为质;“清”以居之;“寂”以养志),至此,日本茶道初步形成。

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在生活上恪守清寂﹑安雅,讲究礼仪。日本人民视为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进行人际交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日本茶道发扬并深化了唐宋时“茶宴”﹑“斗茶”之文化涵养精神,形成了具浓郁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显示了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深层内涵的茶文化之巨大影响。

❻ 日本的主要产茶区在哪些地方

NHK : 整个日本列岛...除了北海道和本州北陆...因为气候因素以外...其他地区...也有产茶的...产量最厉害的...算是静冈县...产量约占日本全国的1/3...那里的岛田市...牧之原市...菊川市一带...合称 牧之原台地...是日本的最大产茶区...特别是静冈煎茶...很有名滴...其他主要的产出茶叶...还有川根茶...奥之本山茶...还有冈部町的玉露等等~...其次的...就是九州的鹿儿岛县...那里是日本宇治茶和狭山茶的重要产地...也是日本第2高产量的茶区...静冈县和鹿儿岛县...每个县也年产茶叶10吨以上...除此以外...日本的主要产茶区...还有三重县...宫崎县...京都府...奈良县...福冈县...佐贺县等等...但这些地区...大多年产在5吨以下...以上说的...都是指生茶叶...如果是煎炒好的熟茶叶...主产区...大约也是以上的地区...也是以静冈县排名第1...如果专业1点...以茶种分类的话...日本大约有这些茶区 -----> 京都府南部宇治市附近 - 京番茶...另外...不管是玉露...抹茶...煎茶...或是碾茶...京都茶区也很有名的...京都也是日本抹茶1个重要的产地...新潟县村上地区 - 村上茶...茨城县猿岛地区太子町 - 奥久慈茶和猿岛茶...埼玉县与东京都附近的狭山地区 - 狭山茶...又称 狭山火香茶...奈良县大和高原一带 - 高级宇治茶...千叶县 - 佐仓茶...佐仓茶在明治时代...己经出口到美国...是日本名茶之1...神奈川县足柄地区 - 足柄茶...长野县下伊那郡 - 伊那茶和赤石铭茶...这2种茶叶在日本...己经有400年的历史...山梨县南赤石山脉 - 南部茶...石川县 - 加贺茶和轮岛茶...爱知县 - 西尾茶和新城茶...西尾茶就是在日本传统抹茶中...1个很出名的茶种...另外...爱知县的足助地区...还有产足助寒茶...岐阜县揖斐地方 - いび茶...岐阜县东部 - 白川茶...滋贺县信乐町 - 高级煎茶 朝宫茶...信乐茶...土山茶...和 政所茶...兵库县 - 丹波茶和母子茶...德岛县 - 阿波茶...冈山县 - 美作番茶...岩手县 - 陆前茶和气仙茶...秋田县桧山地区 - 桧山茶...青森县黑石市 - 黑石之茶...大分县杵筑市...日田市...耶马溪町一带 - 杵筑茶...熊本县球磨...人吉盆地一带 - 玉造茶...佐贺县 - 嬉野茶 (玉绿茶)...福冈县八女地区 - 八女煎茶...而福冈县的星野村...他们的玉露茶产量...也是全日本的第1高~.......

❼ 茶道的起源是来自哪里还有哪些方面内容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❽ 茶道是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的。


是唐代
由最澄和尚
传播到日本的
但是
真正的茶道
是德川幕府时期
的千利休
从政治的角度
发扬光大的。

❾ 关于茶道

茶道是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东方文化的瑰宝!
世界已有公认,中国是茶之故乡。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4000年到10000年的历史。
茶道茶道,茶以载道,“道”寓于饮茶之中。所以茶道的形成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
茶在中国的人工栽培史是世界最早的,早在巴蜀时代,园中就已开始人工栽培茶叶。种茶之举不晚于西周,迄今约2700年。
中国茶道酝酿于隋朝之前,形成于唐代,鼎盛于宋明。陆羽创立了中国茶道。千余年来,茶叶文学久盛不衰,不断有佳作问世;茶学专着有百余部,可谓着作大备。茶道正是茶文化的结晶。中国茶道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不仅重视饮茶艺能,还重视饮茶时的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和茶人心态;它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以民族传统美德为追求目标。
中国茶文化自汉代输入日本,中国茶道唐宋时期就已在日本扎下根来。日本人民的聪慧之处在于富有创意地学习中国茶道,并融入日本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不仅毗邻的亚洲诸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借鉴了中国茶道,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着,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步,即一切外部表现都是为反映茶的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
1 茶具必须清洗洁净;
2 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
3 讲求水沸适度。刘禹锡在一首煎茶诗中说:“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盏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苏东坡则更加形象地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蟹眼形容水沸时的小气泡,鱼眼指随后出现的大些的气泡);
4 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以上四条是茶道基本的要件,如果说这几点都达不到的话,就妄论茶道。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茶道既然是讲究大自然的美,因而所有刻意的不自然的人和事要尽可能避免,否则的话,则有违茶道。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他提出中国的茶道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❿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茶 文化 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 饮茶 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 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

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 网络 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

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着茶书,倡导茶道,有力地推动了点茶道的广泛流行。点茶道远传朝鲜和日本,是高丽茶礼和日本抹茶道的源头。

(2)茶文学繁荣

茶文学兴于唐而盛于宋。茶诗方面,梅尧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澈、黄庭坚、秦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佳作迭起。陆游就有茶诗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可以和卢仝“七碗茶歌”媲美,苏轼茶诗更是意境深远。茶文方面,有梅尧臣《南有佳茗赋》、吴淑《茶赋》、黄庭坚《煎茶赋》,而苏轼《叶嘉传》更是写茶的奇文。茶词是宋人的独创,苏轼、黄庭坚、秦观均有传世名篇。

(3)茶书的撰着

现存宋代茶书有陶榖《荈茗录》、周绛《补茶经》、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沈括《本朝茶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北苑别录》、桑茹芝《续茶谱》、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共十二种。其中十一种撰于北宋,唯《茶具图赞》撰于南宋末年。周绛《补茶经》、桑茹芝《续茶谱》属于辑佚。

此外,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均有茶事书法传世,赵佶《文会图》、刘松年《撵茶图》、辽墓茶道壁画反映点茶道的风行。都城汴梁、临安的茶馆盛极一时,建窑黑釉盏风行天下,并流传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泡茶 方法
【择茶】

煮茶时,多选择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陈年生茶等茶品,这些茶品或是借由工艺制程,或是经过时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此类茶品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而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又再适合不过。

除了直接烹煮干茶,还可以炖煮茶品冲泡后的茶根,此法多用于老茶,可让冲泡时未能释放的精华充分析出,如此方对得起老茶历经的岁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严格,若是茶汤过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长烹煮时间便可;若是茶汤过浓,适量加水煮开即可。

茶叶可直接投入壶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这样更便于事毕后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请尽量使用尺码较大的型号,这样茶叶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间,如此茶汤的汤感更佳。

【煲煮时间】

推荐60-120分钟,如此茶汤方可达致浑厚温润的品质。烹煮后的茶汤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饮,同时炉具可保持小火加热保温。

若是茶汤过于浓郁,可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如此调节至符合个人品饮习惯的浓度即可,自是别有一番乐趣。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煮茶也是一样,就拿做菜打个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厨师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话题不在这里赘述。我这里要说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菜一定是有品级之分的。同样,煮茶也一样,同样的茶,同样的流程,茶道师的级别不同、心态不同、体态不同,煮出来的茶也是不一样。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历史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 种植 ,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艺术化就更臻巅峰了,发展出了高技术含量的点茶法。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用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进行搅拌。按照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过程也讲究三沸,但因为瓶口很小,看不到气泡,只能凭其声音来辨别,所以一沸为“砌虫万蝉”,听起来好像墙角的虫儿叫、树上的蝉儿鸣;二沸为“千车捆载”,好像很多车子拉着重物驶过来了;三沸为“松风涧水”,好像风儿吹过松林,山涧流水潺潺。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5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40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4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9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9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