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什么是二战日本重型装甲车

什么是二战日本重型装甲车

发布时间: 2022-11-05 23:07:00

Ⅰ 二战中日本的坦克为什么被称为“

二战时包括二战爆发以前,日本也有所谓的重型坦克,如91式95式重型坦克。只是以日本的标准衡量,其本国生产和装备的重型坦克吨位仅有十来号与德美苏英等国相比,无论是装甲防护还是车辆的吨位,连这些国家的中型坦克也无法相比,也就相当于轻型坦克的水平。二战期间日本没有研制和装备真正意义上的重型坦克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其本国军事理论的影响。二战期间,日本军队通常以战车中队或者联队的形式编制在各作战师(旅)团的编成内,一直把坦克做为步兵进攻的支援武器使用,执行反步兵任务,而并非像苏德那样把坦克作为独立的突击力量而单独编组,并重点用于与敌方坦克进行作战,因此,坦克的装甲防护仅以能够抵御步兵武器为标准,同时,其火炮多为膛压较低的短射管炮,而炮弹则以反步兵和土木工事的榴弹为主。二是受作战对象反坦克能力的影响。二战前期,由于日本的作战对象与德国完全不同。日本军队主要是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军队为作战对象,这些国家由于比较落后,不仅缺乏甚至没有装甲部队,甚至这些国家的陆军连最基本的反坦克武器都非常缺乏,这一方面使日本仅使用轻型坦克就能做到所向披靡,另一方面,也由于没有作战需求从而限制了日本对研制重型坦克的重视,直到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与美国进行岛屿争夺战时,才顿感自己的坦克根本无法与美军的坦克抗衡,转而加强了重型坦克的研制,但已经为时已晚。三是受资源因素的影响。重型坦克与轻型坦克相比一方面要消耗的钢材,另一方面,在作战使用中要消耗的油料。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本土资源极其有限,加之战争初期轻型坦克已经能够满足日本陆军作战的需要,因此日本将做为重要战争资源的钢铁和燃油,重点保障给日本的海空军,从而使重型坦克的研究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Ⅱ 二战日本侵华的时候,日本使用了哪些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称之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它的规模远远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得多,前前后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战火燃烧了22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各国军民在战争中共伤亡了90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但客观来说,二战的诞生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国科技水平尤其是军事科技的高速发展。坦克这种可以称为“陆战之王”的武器在一战中被发明后经历了一段低速发展期,但进入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坦克制造水平却突飞猛进,坦克的吨位越来越大,防护越来越强,火力越来越高,这其中又以美军,苏军,德军,英军和日军最为着名。
再一次感谢军迷朋友们的持续关注,星球小文今天是最后一次为您盘点二战各国的着名坦克了。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为您介绍了北非战场的主力——别具一格的英军坦克。今天星球小文将为您介绍一下我们仇恨的敌人,二战穷凶极恶的日军的一系列坦克。
第一种,“特二式”水陆坦克

特二式水路坦克又叫特二式内火艇
特二式水陆坦克,实际上其日文名称应该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日军虽将其命名为“内火艇”但实际上它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特二式内火艇在二战期间共生产了183辆,并且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应用于太平洋战场上。1944年9月12日,日军伊东大队奉命开赴菲律宾战场。第一波特二式内火艇乘铁洋丸号和东凉丸号运输舰前往,不过却在菲律宾海域遭遇美军潜艇的攻击,因此连车带船全部报销。第二波则乘二等运输舰前往,又因为在吕宋岛附近遭美机攻击而损失惨重,仅有少数特二式内火艇登陆后被当作了固定火炮使用。战争结束后日军的内火艇便所剩无几,残余的内火艇在伊东大队长的率领下转战莱特岛却遭到了美军全歼,被俘的少量内火艇于是成了美军的战利品,后来又成为珍贵的战争文物。此外,还日军在战时还曾研制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内火艇,但生产的数量很极其有限。

第二种,94式轻型坦克

94式坦克因为个头很小所以也被称为小豆坦克
94式轻型坦克是日军在1929~1930年间世界上正时兴超轻型坦克的背景下研制的一款小型履带式战车。1933年由日本东京煤气和电器工业公司(后称日野汽车公司)以英国生产的卡登·洛伊德Ⅵ型机枪运载车为基础研制出94式超轻型坦克的样车,正式命名为94式轻装甲车。该车体积小,重量轻,是3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轻的坦克之一,其原计划主要用于指挥、联络、搜索、警戒、火炮牵引车和弹药搬运车等任务。在1937~1945年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将100多辆94式超轻型坦克以战车中队为单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国战场上搜索侦察、迂回奔袭,攻击中国军队。日军才发现这种不大起眼的小坦克也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战威力。1946年6月,解放军东北坦克大队在绥芬河地区搜集到一辆94式超轻型坦克,因为其娇小的个头,战士们也就常称它为“小豆坦克”。在后来追击溃逃的国民党军时,解放军的94式坦克立下了不小功劳。

第三种,95式轻型坦克

95式坦克是日军战争初期的主力坦克
95式坦克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生产的一款轻型坦克,可以说其是日本所有轻战车中品质和性能最好的一款。作为日军的主力轻战车,95式坦克在整个战争时期都一直被日军使用,因为其在复杂丛林地形上的运动能力很强,对步兵的压制效果非常突出,所以其在中国战场上以及太平洋战场初期曾发挥过巨大的威力。95式坦克虽然在1935年就已定型,但其后期大批量装备的德国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却一直到1936年才被日军解决车载化,因此95式坦克实际上是1936年才开始正式列装部队。95式坦克与日军其他战车一样都使用合金装甲,这种合金装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弹能力比日军装甲车所用的渗碳钢装甲要高很多。95式坦克在战争中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和伴随车辆快速前进,同时日军也经常用它快速攻下敌人的据点。

第四种,98式轻型坦克

98式轻战车出生时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98式坦克是日本于二战时期为取代当时日本陆军使用的95式坦克而研制的一款轻型战车。其虽然是二战爆发前的设计,但是直到1942年日本才开始投入量产。98式坦克主要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其在战争期间总共装备1了13辆。此型战车采用了日军研制的新型合金装甲,由此可以部分使用焊接工艺制造,而且装甲厚度在95式坦克的基础上有所加强。但这型装甲制作成本太高,所以98式坦克的产量很小。又因为98式坦克的火炮是由94式37mm战车炮改进而来的100式37mm战车炮,这款炮到了战争末期时根本没有可能击穿美军的后期型M4坦克的主装甲,所以这型战车并无投入海外战场与美军坦克的对抗纪录,因为即使投入了战场也注定不会取得什么效果。

第五种,97式中型坦克

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便是97式坦克
97式坦克是日本在1937年设计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的一款最有名的中型坦克。它虽然名为中型坦克,实际上其战斗全重只有可怜的15吨,仅仅只相当于别国的轻型坦克,不过这也并不妨碍它的总产量高达1500辆之多。1939-1945年期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都广泛地使用了97式坦克。日本投降后,有300多辆97式坦克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就是缴获的97式坦克。由于这辆坦克是由几辆坦克拆拼而成,所以经常出现故障,但即便这样它仍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等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从而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荣誉称号。如今,这辆珍贵的坦克正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中。

第六种,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坦克仅在二战结束前参加过一次护岛战役
一式坦克是日本军方在二战末期为准备“本土决战”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以九七式中型坦克为基础改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量产。该坦克主要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7改的改进型。因为其是向坦克对抗作战方向过渡的型号,所以它的机动性与防御性都比97坦克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一式坦克在二战期间并没有派往海外,其都计划用来在本土准备决战。不过在二战结束前苏军攻击日本北方占守岛屿时,岛上日军曾出动有一式坦克的战车部队进行反击,这次战斗是一式坦克在二战中的唯一一次作战纪录。

第七种,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坦克在战后仅仅保存了两辆
三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战末期所研制的最后一款量产型中型坦克。此型坦克是从一式坦克改进而来,车体与一式坦克完全相同,战车各部位的装甲厚度与一式坦克也完全相同,但炮塔尺寸有所加大同时主炮换装为3式75毫米战车炮,大大增强了这款战车的反坦克火力。这也使得日军具备了与美军后期型M4坦克直面抗衡的能力,但可惜的是这型战车在整体性能方面对美军的后期型M4坦克并无优势。 三式坦克到战争结束前共服役160辆,全部驻守本土,并没有任何的实战记录。战争结束后三式坦克被盟军集中销毁,仅保存了2辆战车用于展示和研究。

第八种,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坦克的性能赶上甚至超越了美军M4坦克
四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战末期研发的一款全新设计的以坦克决战为主的新式中型坦克。其主要用途就是用于反坦克作战,因此性能比美军M4坦克要优越许多,但可惜发展的太晚,战争结束前只完工了6辆,另有2辆准备装备150毫米榴弹炮与150毫米加农炮,没有任何的实战记录。四式坦克基本代表了日军在二战时坦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即便到了战后,日本的61式坦克也有浓厚的四式坦克的影子,不过四式坦克与之前的一式和三式坦克都可视为前97式坦克的变型。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军的一个考察团成员在第4研究所见到四式坦克时,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制造出来,太平洋战场的历史将要被改写”。

日军在二战中的坦克制造水平和坦克实用战术可以说要远远落后于同期的美国和欧洲,它们直到二战快结束时才生产出性能还算过得去的中型坦克。即便如此,我们的反侵略战争也进行的非常非常艰难,难以想象如果日本的坦克可以与欧洲相媲美的话我们的抗日战争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终在盟国的帮助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Ⅲ 日军在二战时期装备的装甲车都有哪几种小说急用

骑兵坦克是当时日本对轻型坦克的称呼,日本人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配属给骑兵联队,担任警戒、侦查和火力支援任务
骑兵联队中有一个战车中队,早期装备92式装甲车(装备2挺6.5毫米机枪),后期换为95式轻型坦克

中战车就是中型坦克的意思,也是日本的称呼,主要就是97式中型坦克

二战,日本的装甲车有

1、维克斯装甲汽车 ,该车为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战中日军动用了该型车
2、沃尔斯利装甲汽车 ,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初期中国战场广泛使用过
3、九一式装甲汽车 ,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中国战场大量运用,初期用于地面战斗,后期用于后方巡逻警戒
4、九七式骑兵装甲车 。此型骑兵战车装备骑兵旅团与日军野战师团的骑兵联队,搜索联队,用于引导步兵冲击,反战车作战,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任务,该车型为92式骑兵战车的发展型

Ⅳ 二战时期装甲车有什么作用的,和坦克有什么区别

装甲车与坦克的区别在于定位,坦克是陆地战场主角,有它的地方,你敲不掉它,你就不敢去搞别的。而装甲车或者说装甲运兵车,是给坦克打下手的。坦克的侧装甲、顶装甲和后装甲都比较薄,这就需要侧翼保护,防止偷鸡摸狗的出现,这时候就需要小威力但是反应快的高速地面单位来配合坦克,这就是装甲车。它是顶不住哪怕最小的炮弹打击,但是,总比无装甲单位抗造吧,你的炮弹只要不是直接打在它身上,它是不惧的,但是没有装甲车的人不行啊。

Ⅳ 日本二战所使用的坦克和装甲车

日本二战所使用的坦克和装甲车主要有:

1、八九式中型坦克
1927年开始设计,战斗全重10吨,最大速度25公里,发动机功率100马力,越壕宽2米,装37mm炮及机枪1挺

2、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
1937年设计定型,战斗全重15吨,4名乘员,装一门57mm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一般为25mm。采用风冷柴油机为动力装置

3、一式"奇黑"中型坦克
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而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7.2吨,乘员5人,车高2.38米。主炮是长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

4、三式坦克
重18.8吨,乘员5人,车高2.61米,主炮是三式2型31倍径75毫米战车炮

5、四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30.8吨,全长6.343米,车全宽2.865米,车全高2.772米。主炮为四式75毫米高射炮(新75高)

6、五式中型坦克
是四式中型坦克的改进型,相比四式重了约4吨,乘员仍为5人。车长7.307米,车宽3.07米,车高3.049米,炮塔也改为全焊接结构

7、九五式重战车
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1式重战车的后续型,同样为多炮塔结构,在主炮塔前部有1个安装1门37mm战车炮的副炮塔

8、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铁路巡逻与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前期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后期主要做铁路巡逻保卫使用,这种装甲车为履带式,可以迅速由铁路运行状态,变更为公路运行状态

9、97式骑兵战车
此型骑兵战车装备骑兵旅团与日军野战师团的骑兵联队,搜索联队,用于引导步兵冲击,反战车作战,快速突袭与对敌追击任务主炮为94式37mm战车炮

10、94式超轻型坦克
长3.08米,宽1.62米,高1.62米;自重3.2吨,战斗全重3.45吨。主要武器是1挺机枪。

11、95式轻型坦克
全重 7400kg,车长 4.38m, 车宽 2.07m,车高 2.28m。主炮为37毫米

12、二式内火艇
重4.3吨,可以拆卸的船型浮体在车体前后,炮塔有37毫米炮,车体左前装机枪

Ⅵ 二战时日本的重型坦克是什么

九一式和九五式重型坦克
试制九一式重型战车由试制一号战车改装而来具体改装时间不明(应在1927年以后)
全长6300mm 全宽2470mm 全高2570mm 重量18t 成员5人 时速为25km 最长行进距离不明
设计使用的主炮为当时还没制造出来的九四式70mm战车炮
设计使用3挺机枪型号不明
装甲分布不明最大装甲厚度为20mm
发动机由BMW IV水冷直列6气缸汽油发动机改造而来224马力
九五式(重型)双炮塔坦克是试制一号战车改装九一式的改造型。1932年12月开始设计,1934年9月制造出样车。但是由于重量,机动性等问题没有量产,投入使用的只有4辆且未能参战(其中有一辆改造为三菱制100mm加农炮的自走炮)。
全长6477mm 全宽2682mm 全高2896mm 重量26t 成员5人
公路最高时速仅为25KM,最大行进距离110km
主炮为九四式70mm战车炮 弹药基数100
副炮为九四式37mm战车炮 弹药基数250
机枪为九一式6.5mm战车机枪两挺 弹药基数2940
装甲具体分布不明12-35mm不等
发动机由BMW IV水冷直列6气缸汽油发动机改造而来 290马力

Ⅶ 日本二战所使用的坦克和装甲车

八九式中型坦克自1927年开始设计,要求战斗全重10吨,最大速度25公里,发动机功率100马力,越壕宽2米,装37mm炮及机枪1挺以上,主要部位装甲可抵御600米内37mm炮弹的攻击.

型 号 八九式甲型 八九式乙型

战斗全重 11.8 吨 13.6吨

乘 员 4 人 4 人

车 长 5.75 m 5.75 m

车 宽 2.18 m 2.18 m

车 高 2.56 m 2.56 m

最大速度 25 km/h 25 km/h

最大行程 140 km 170 km

火力装备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57mm Type 90;2x6.5mm Type 91 MG

弹 药 57mm:100发;6.5mm:2745发 57mm:100发;6.5mm:2745发

功 率 118马力 120马力

转 数 1400转 1800转

装 甲 6-17mm 6-17mm
95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战中研制的一种坦克,按重量分,属于轻形坦克
HA-GO 95式
类型:轻型坦克
生产厂商:日本
车长:4.36米
车宽:2.06米
车高:2.21米
战斗全重:7.7吨
乘员:3人
火力装备:一门94式37毫米坦克炮,弹药基数120发;2挺7.7毫米重机枪,携弹3 000发
最大行驶速度:45千米/小时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在这以前有一种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左侧的三视图中就是这种“奇哈”坦克。日军将其定名为“97式中战车”(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不过各国的军事专家们仍然称它为中型坦克。为了战局的需要,日本人又对这种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其中有“一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式”和“五式”。97式中型坦克的总生产量约1500多辆。这种坦克广泛用于日本侵华战争,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
Type 97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5000kg
车长 5.52m
车宽 2.33m
车高 2.23m
引擎 Mitsubishi Type 97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57mm Gun Type 97 ; 2x7.7mm Type 97 MG
弹药 57mm:100发 ; 7.7mm:2745发
装甲 8-33mm
爬坡度 34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0m
越壕宽 2.50m
涉水深 1.00m
在1930代菊花皇朝的陆军要求去生产一种能拖拉一装载了弹药的装甲拖车而开赴前线的车辆。这车辆就是 94式 坦克仔(Tankette Type 94 Te-Ke)。
主武器:一挺 6.5 或 7.7mm 机关枪。
装甲厚度:4到12mm 之间。
乘员:两名。

Ⅷ 二战时候日本有什么型号的装甲车

1、英制“威格士哥士利”Vickers Crossley 轮式装甲车(维克斯)

日本在 1925 年向英国买入了 12 台 Vickers Crossley 轮式装甲车,每车备有两挺马克芯 7.62mm 机枪。分别被日陆军和海军用来进行侵华的 918 和 77 事变。日本称之为“Dowa”

Ⅸ 日本二战93式装甲车

前期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后期主要做铁路巡逻保卫使用,这种装甲车为履带式,可以迅速由铁路运行状态,变更为公路运行状态,在保护铁路线用途上,威胁力极大,随时都可以开下铁路追击破坏者 ,是步兵作战的可靠装备,为减少伤亡,最大限度杀伤敌人,提供了保障

Ⅹ 二战中日本的坦克有哪些请详细介绍一下它们的资料

88式轻型坦克。7.7毫米机枪,成员2人,9毫米装甲,速度为28公里每小时,净重1.5吨,体积为2.46 x 1.99 x 1.22米。
89中型坦克

重量 12.7 吨
长度 4.38m 6k
宽度 2.05m
高度 2.18m
成员 4 M
火力装备 One 57mm Type 90, 2 x 6.5mm 91型MG

弹药 37mm:119发 ; 7.7mm:2940发
速度24.75公里/小时

89型Otsu坦克。

重量 13吨 15吨
长度 19' 3"
宽度 7' 1"
高度 8.5'
成员 4
引擎 120 hp
速度 15 mph

92重型坦克

原形 早期改良 后期成型
重量 3.2 吨 3.5 吨 3.5 吨
长度 12.85
宽度 ? 5.33' 5.33' ~ m
高度 ? 6.04' 6.04'
成员 3
装甲 6mm 6mm
速度 25mph 21.6mph 21.6mph

94型坦克 

规格 (早期) 规格 (后期)
重量 3.4 吨 重量 3 吨
长度 11' 长度 10'3"
宽度 5'3"
高度 5'4"
成员 2
速度 26 mph

日本95式轻型坦克

1932年,日本研制成功92式重型装甲车,用于装备日本的“骑兵战车队”,遂行侦察作战任务。但这种装甲车的主要武器是一挺13mm机枪,火力较弱,而1929年研制的89式中型坦克机动性又较差。于是日本军方决定研制一种兼有92式装甲车的机动性和89式中型坦克的火力的轻型坦克。1933年开始研制,1934年6月完成了试制型样车,由于最大速度没有满足要求,经过改良设计后,1934年9月生产出第二轮样车,又经过局部改进,于1935年设计定型。并命名为95式轻型坦克。其中有一种生产数量很少的型号叫做“北满型”(日本人的叫法)的95式轻型坦克仅用来装备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北部的关东军战车部队。
95式轻型坦克一共生产了1250辆,被日本用来侵略我国和东南亚,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日军入侵菲律宾,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战斗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30年代,95式轻型坦克算是一种优秀的轻型坦克,但它的致命弱点是防护差,火力弱,因而在苏日哈拉哈河战斗中遭到惨败。

Type 95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7400kg
车长 4.38m
车宽 2.07m
车高 2.28m
引擎 n.a.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8/26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50 km
乘员 3人
火力装备 37mm Type 98 L/37 ; 2x7.7mm Type 97 MG
弹药 37mm:119发 ; 7.7mm:2940发
装甲 6-12mm
爬坡度 30-40度
通过垂直墙高 0.60m
越壕宽 2.00m
涉水深 1.00m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在这以前有一种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坦克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左侧的三视图中就是这种“奇哈”坦克。日军将其定名为“97式中战车”(即97式中型坦克)。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不过各国的军事专家们仍然称它为中型坦克。为了战局的需要,日本人又对这种坦克进行了多次改进,其中有“一式中型坦克”,“三式中型坦克”以及“四式”和“五式”。97式中型坦克的总生产量约1500多辆。这种坦克广泛用于日本侵华战争,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人民军队的第一辆坦克就是97式坦克。1945年12月1日,正是凭着这辆坦克成立了中国人民军队的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这辆坦克从参加绥芬河剿匪,三下淞花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称号。不过这辆坦克并不是左图的这种型号,是以后的改进型。

Type 97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
战斗全重 15000kg
车长 5.52m
车宽 2.33m
车高 2.23m
引擎 Mitsubishi Type 97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57mm Gun Type 97 ; 2x7.7mm Type 97 MG
弹药 57mm:100发 ; 7.7mm:2745发
装甲 8-33mm
爬坡度 34度
通过垂直墙高 0.90m
越壕宽 2.50m
涉水深 1.00m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定名为“九七式中战车”。九七是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辆,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
在97式之前,日本有一种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如右侧的三视图)。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不过各国的军事专家们仍然称它为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位于驾驶员的左侧,炮塔位于车体纵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装有扶手栏杆,以便检阅及步兵搭乘,兼作无线电天线。主要武器为一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携弹量120发(榴弹80发、穿甲弹40发),其穿甲弹可以在12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毫米机枪,携弹量4035发,其中1挺为前置机枪,另1挺装在炮塔后部偏右的位置。
动力装置为1台功率为125千瓦的12缸风冷些油机,位于车体后部;车辆最大速度38公里/小时,主动轮在前,动力需通过很长的传动轴才能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并速器。车体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第1和第6负重轮为独立的螺旋弹簧悬挂,第2-5负重轮每2个为一组要用平衡悬挂。车体和炮塔均为钢质装甲,采用柳接结构,最大厚度25毫米。车长5.516米、宽2.33米、高2.23米。

1式中型坦克 ;

重量 17.2吨
组员 5
长度 5.73m
宽度 2.33m
高度 2.38m
装甲 50- 25mm
武器 2x47mm,
最大速度 44km/ h

2式炮战车

重量 15.4 吨
长度 18'7"
高度 8'4"
宽度 7'6"
成员 5
速度 27 mph

重量 18.8吨
长度 5.73m 
宽度 2.33m
高度 2.38m
装甲 50- 25mm
武器 2 x75mm毫克
最大速度 39km/ h
3式轻型战车

长度:4。3m
宽度2。07m
高度2.28m
重量7。4吨
成员3
武器装备:57mm/18战车炮一门
7.7mm机枪一挺 
速度40km/h
续航距离240km

4式轻型战车,1944年5月完工。

重量 30.0吨
成员 5
长度 6.73m
宽度 2.87m
高度 2.87m
装甲 75- 35mm
武器 2x75mm 毫克
最大速度 45km/ h

4式中型战车

重量 14.3 吨
长度 6.8m
宽度 2.4m
高度 2.75m
成员 7

重量:14。3吨,装甲25-12mm,速度28kg/h,成员,7

120mm自行火炮.

长度:5。52m
宽度:2。33m
高度2。28m
重量15。8吨
成员4
速度38km/h
行动距离:陆地106海里,海上86海里
武器:海十年式12mm高射炮
97式7。7mm车载机枪两挺
装甲:最厚50mm最薄10mm

日本陆军水陆两用坦克:二式内火艇(Type 2 Amphibious Tank,“Ka-Mi”)
翻开85年来的坦克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上拥有水陆坦克的国家寥寥无几,水陆坦克的型号也少得可怜。世界上真正拥有水陆坦克的国家只有苏联、中国和日本。这一点很可能使一些兵器爱好者大吃一惊:“难道美国、英国、德国这些新老坦克大国都没有水陆坦克吗?”应当说,20年代英国就试制过水陆坦克的样车。二战期间,美国和英国都研制成功DD坦克(双驱动坦克,即水陆都能用的坦克),但这些都是由现役坦克(如M4中型坦克)改装的,不是专门设计的水陆坦克。二战中,德国人也设计过深水潜渡坦克,但它也不是水陆坦克。二战中美军广泛使用的LVT,只是两栖装甲突击车,属于装甲输送车一类。
二战中日本的“卡米”2式水陆两用坦克,或称“特二式内火艇”,堪称是真正的水陆坦克。它的英文名称为“Type 2 amphibious tank”,译成中文为“2型水陆坦克”的意思。而“特二式内火艇”,实际上是用日文汉字表示的,是“特殊2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实际上它“自身能浮渡,有水上推进装置,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当然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

1. 特1式内火艇“卡米”,1941年制成,重4.3吨,可以拆卸的船型浮体在车体前后,炮塔有37毫米炮,车体左前装机枪,可以在潜艇(潜水深7.62米)甲板上运载。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5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9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4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8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5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