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的画像是什么
Ⅰ 二战日本人墙上挂的画像是谁
日本天皇 裕仁 。
Ⅱ 战争时候日本挂的傅仪像吗
日本人统治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应该挂的是日本天皇的像,在抗日时期的伪满洲国,也有可能挂日本天皇和傅仪画像。
Ⅲ 裕仁天皇葬礼规模比古代皇帝葬礼还大吗
“惟有花颜在,鲜妍似昔时。”这是阳成天皇曾经所做的一首诗,意思是感叹容颜的变化。自古以来,天皇在日本百姓的心中就是国家统一的尊贵象征。虽然和日本内阁职权制度关联并不是很强烈,但是日本的贵族制度中依然保持了天皇制度,这对于日本人的民心所融合,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邻国,中国所派出的外交代表,他就是钱其琛。而钱先生的外交身份是以特使来到了日本,参加了裕仁天皇的葬礼。而当时钱先生的身份还是中国国家国务院委员会之一,同时身上还肩负着另一个职责,那就是外交部部长。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国际以及日本国内等各方面来看,裕仁天皇去世后其葬礼的规模、仪式感等各方面都是极其隆重的。
Ⅳ 裕仁天皇真的认识孙中山
孙中山为推翻满清封建皇帝,建立中华民国,曾在日本住过很长时间,在这期间内,孙中山和当时还是日本皇太子的裕仁私交很深.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日本发起侵略中国之时,日本天皇裕仁,曾有过旨意,日军占领中国后,什么都可以毁灭,就是不准动孙中山的一丝一毫,凡谁家里供有孙中山像的,一律不准进入骚扰。大概也算是裕仁天皇对孙中山的一点歉意吧。
孙中山和日本天皇裕仁私交很深,对孙中山的帮助也不小。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答谢裕仁的帮助,就答应了让一部份日本平民到中国东北开荒种地,当时为了防备东北土匪对日本平民开拓团的骚扰,允许日本人配备一些保安队保护开拓团。大概是在1921年前后。(一边喝酒,一边说话,时间上可能会有点先后)。孙中山在1924年去世后,日本国内有了些变动,俗话讲;人在情在,人走情走。何况孙中山归天了,日本天皇裕仁的心里面就开始打起算盘了。
这以后的“九一八”,“七七事变”,大家都是知道的。
日本发起侵略中国之时,日本天皇裕仁,曾有过旨意,日军占领中国后,什么都可以毁灭,就是不准动孙中山的一丝一毫,凡谁家里供有孙中山像的,一律不准进入骚扰。这大概也算是对孙中山的一点歉意吧。
那时蒋介石为了表现自己,书画店里除了蒋介石的像,很少有孙中山的画像。上海被日本人占领后,舅舅和几个要好的同事,赶紧把孙中山的画像挂在了堂前。
当时确实靠孙中山的这张画像,躲过了不少日本兵的骚扰,一些进门的日本兵看见孙中山的画像,还要弯腰行礼后才走。
Ⅳ 孝德天皇的评价150字左右
一、政治 大化改新的发起人是第36代天皇,孝德天皇(597-654),在位(645-655)。孝德天皇博览中国典籍,对古代圣人的治国之道有很深的了解,有改革陈腐政治的想法。孝德天皇宣布年号为“大化”取意于《尚书》中“施教化,大治天下”的意思。这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年号。此后孝德天皇的一系列改革都称为“大化改新”。646年,新年伊始,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大化改新的改革均仿照唐朝的制度,主要措施有: 1 废除氏姓世袭制度,确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2 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3 实行“班田制度”,将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土地变为公地,部民变公民。官吏和贵族只能把土地当俸禄,暂时占用,而且还要交租税。 4 改革丧葬制度,禁止皇室、贵族营造大型陵墓,殉葬品也有了严格规定。 另外,日本也建立了自己的科举制度,但与中国科举制度不同。在日本,只有官员的后代才能参加考试,通过了也不一定能当官,重要的是门第的高低。这一点和朝鲜有些相像。其他的,比如经济制度和身份制度等也仿唐建立起来了。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制变成了中国式的封建制。 “大化改新”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的称号臣、连、国造、伴造等,制定新官制和冠位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大化四年,根据国博士高向玄理和 僧旻制定的方案,设置了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官制和国、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其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号称“三公”,与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相当。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少纳言、左辨官、右辨官。左辨官掌中务(管修史、天文)、式部(管官吏任免)、治部(管贵族婚娶、对外事务)、民部(管户籍、民政)四省。右辨官掌兵部(管用兵、治军)、刑部(管司法、刑罚)、大藏(管财政、利税)、宫内(管官田、官营手工业)四省。这与唐朝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极为相似。弹正台,主监察,分设于各郡,正相当于唐朝的御史台,监察各级官吏。地方的国、郡、县也是参照唐太宗时的道、州(府)、县三级而设,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掌管。 二、军事 大化二年,日本仿唐朝的府兵制,建立起”防人制”。京师(今大阪)置五卫府,东国及九州等边塞重地设置军、团、防、戍,征集农民当兵,3年一轮代。其卫府、军团、防戍的设置以及“民兵合一”的情况,恰恰表明是搬用的隋唐之际的府兵制度。 推古天皇以前,日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律法,舒明天皇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回日本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学问僧南渊请安等,首次将唐高祖、太宗时制定的《武德律》、《武德令》、《贞观律》、《贞观令》、《贞观格》、《贞观式》等法律条文带回去。“大化改新”之前,中大兄与中臣镰足还曾向南渊请安学周、孔之教。据日本学者的考察,“大化改新”所颁律令,与唐朝律令相同、相似的条文竟多达420余条。其后,天智天皇颁布的《迈江律令》,沿于唐太宗《贞观律令》。天武天皇颁布的《天武律令》,则以唐高祖《武德律令》、唐太宗《贞观律令》、唐高宗《永徽律令》为蓝本制定。到文武天皇大宝元年(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新颁布的《大宝律今》更直接仿效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主持编纂的《唐律疏仪》而成。其中.笞、杖、徒、流、死刑及“六议”、”八虐”,分别脱胎于唐律中的五刑、八议、十恶。《大宝律令》为日本史上趋于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元正天皇养老二年(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又颁布了《养老律令》,对《大宝律令》作出进一步修订。从而在法律上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天皇制。“大化改新”以后,自天智天皇至丰臣秀吉的数百年间,日本始终沿用唐律。因此,日本学者桑原骘藏曾经这样说过:“奈良至平安时期,吾国王朝时代之法律无论形式与精神上,皆依据唐律。”所谓“奈良至平安时期”,即公元710年至1192年,正相当于唐玄宗至南宋孝宗前后。
Ⅵ 日本的天皇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觉得日本的天皇是过得这样的生活
说到日本天皇,自然会想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他们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生死关头,而且衣冠华贵,食物丰富。你出去,前后拥抱,横幅飘扬,锣声开道;你进去,所有的官员都会跪下来迎接你,皇帝会开车载你走几英里。
3、 日本天皇的日常工作。
每天早上9点,皇帝都会有专车护送,准时到“菊花”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虽然日本天皇没有什么权力,但他做了很多工作。一般来说,皇帝的主要工作是在文件上盖章和签字。一般来说,皇帝会在所有需要他签名的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如果是一般文件,只要核对一下,皇帝就会在上面签上“兰”字。如果你想封印,皇帝会命令他的人去密室封印。因为“玉玺”和“国玺”很重,有几公斤重,根本用不着皇帝亲自动手。
据统计,皇帝每天都要阅读数千份文件。如果有内阁会议,会有更多的文件需要签署和阅读,有时需要额外的夜班才能完成。
除了各种没完没了的文件和章节,皇帝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接待客人。这些客人不仅包括会见各省内阁部长,还包括各国使节和政治领导人。据说,日本天皇每年接待200名客人,最短的几分钟多,最长的几小时。
当然,皇帝也会访问外国。不过,这种时间比较少见,但也是他的工作职责之一。
另外,由于天皇是神道的领袖,皇帝和他的妻子必须参加所有相关的祭祀活动。有时候,应该请王储加入。祭祀活动程序复杂,仪式严谨。他们需要穿上古代和服,烧香洗澡才能举行。有时一个牺牲会持续几个小时。
看来皇帝的工作并不容易。大多数时候,他们在工作。
日本天皇的日常生活。
天皇官邸,被称为皇宫官邸,位于繁华的东京市中心。整个建筑只占地17公顷,不到紫禁城的四分之一。整个皇室都住在里面。
Ⅶ 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历史起因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2、明治维新经过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3、历史影响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因而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Ⅷ 日本历史上唯一的朝代为何叫菊花王朝而不是樱花王朝
樱花飘落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国花是樱花。但其实不然。樱花在日本具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作为整个日本文化风土的象征,毋庸置疑的仍是樱花。樱花对于日本人而言,可说是渗入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国人看来,樱花仿若日本的代表,谈到樱花就会想到日本,和提到熊猫一定会关联到中国一样。但在重要场合时,人们佩戴的仍是菊花。
日本的国花最终还是菊花。
和其他很多花卉一样,菊花走出国门的第一站是日本。受我国菊花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对菊花的尊崇和膜拜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日本古籍中,经常可见重阳节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的记载。
菊花王超的徽章
到了10月,也有天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的雅事。日本皇室在位期间,更是被称为“菊花王朝”,可见菊花于日本的重要性。
菊花与日本
菊花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呢?成书于八世纪中叶的《万叶集》收录4516首和歌,其所歌咏的植物多达157种,就是不及菊花,也许可以说明此前菊花尚未传入日本,或者传入而并未受到注意。
《万叶集》原稿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诗集的作者一半以上是无名氏且十分广泛,既有天皇、皇妃、皇子,也有浪人、乞丐、妓女,几乎囊括当时日本各阶层人物。
成书稍前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却收录六首咏及菊花的汉诗,天武天皇的皇孙长屋王(684-729),神龟三年(726)(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时期)在送别新罗国使的宴席上赋诗:“桂山下余景,菊浦鲜落霞。”同席的公卿安倍广庭和以“斯倾浮菊酒,愿慰转蓬忧”,其时似乎已传菊花。
菊花
但汉诗在当时是贵族修养的标志,虽吟咏典故,但未必是眼前实有之景物。估计是在八世纪末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之后,菊花作为药草和观赏植物,被人携来日本,开始在华族圈内栽培。
日本明治时期的菊花观赏
日本的菊花最早是在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从中国引进的,到了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才正式栽培。在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室町时代(1333年-1573年),多被作为工艺美术品,直到江户时代(1596年-1868)才开始正式普及于一般民间的栽培。
左:日本嵯峨天皇画像右:嵯峨菊
日本《类聚国史》卷75“岁时部”记载延历十六年(797)十月,朝廷仿效大唐风习,在宫中举行“曲水宴”,桓武天皇曾经赋诗咏菊。“岁时部”还记载从大同二年(807)开始,每年重阳日宫中都举行“菊花宴”。
其后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更对“唐风”亦步亦趋,其栽培之菊被称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种,其茎高挺,花蕊细长,几十花瓣拥成一簇,上耸不下垂,白色为上品。嵯峨天皇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政策,将重阳节定位宫中的年中行事。此外他还在在宫中大量栽培菊花,仿效钟会,专门写过一篇《菊花赋》。其栽培之菊被称为“嵯峨菊”,是日本“古典菊”的代表品种。
重阳赏菊习俗一直为日本皇室、贵族以及士大夫所延续。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菊花在日本民间得到发展,各地出现了菊会、菊合会等活动。日本还出现了造型菊,将菊花扎制成富士山或动物的形象,还有十分具有日本特色的“菊人形”。时至今日,日本每年秋天举行的菊花节,仍为花卉界盛事。
日本的“菊人”
菊人形,它是一种以人形竹架遍插鲜菊花而制成的“菊人”,是围绕日本的历史名人牟庆的故事而设置的大型菊展。可见菊花对于日本民间产生的影响也相当深远。
唐菊在平安绽放
菊花露水
日本的古典“菊文化”,发轫时是大唐“菊文化”的延伸。平安时代流行“菊着绵”的风习,即在重阳节前夜,将棉布覆盖于菊花之上,第二天以浸透菊露的棉布拭身,据说有长寿之效,这是日本人的发明。
紫式部,出身贵族文人世家,是日本平安时代着名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
生活于平安中期的贵族女流作家紫式部(约973-1014),曾经受到一位贵族友人馈赠“菊着绵”,她写了一首和歌答谢,“长袖浸淫菊朝露,永寿献赠花主人”,相当有名。她在《源氏物语》“乙女”卷中,提出所谓“大和魂”,大概就是指这一类赋予外来文化以本地内容的创新吧。
鸟羽天皇
平安末期的后鸟羽天皇(1180-1239),特别钟爱刀和菊,据说曾经亲自锻打刀剑,把十六花瓣的菊花镌刻为剑身铭纹,亲自烧冶,后世称其为“菊一文字”,其作品被尊为“御所烧”和“菊御作”。他还将菊花图案制成皇家服饰和车舆的纹样,穿着行旅,不离须臾,以呈吉祥。以后这一传统在皇室和贵族间流传,菊花纹饰为天皇家历代所爱用。
菊花,皇室家徽
菊花不仅是日本的国花,还是日本皇室家徽纹样。
日本皇室族徽
菊花纹章,是日本各式以菊花作为样式的家纹之总称,通常用来指称日本皇室的家徽。
明仁皇后美智子头上这顶王冠及耳环皆为菊纹,为皇室的象征
菊花王朝是日本到目前为止唯一的王朝,从未间断过。所以日本的天皇号称“万世一系”。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菊花王朝已传承了125代天皇,日本皇室至今已经拥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目前已知国祚持续时间最久的朝代。
京都御所内皇室菊形标志
日本平安时代,中国具有君子美德象征的菊花正符合受到中国儒家“德治”思想影响的日本天皇的政治要求,菊花所传说具有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奇力量又符合日本天皇所需要的固有的神权信仰,菊花在日本首先得到了天皇贵族的认可。公元910年,传统的菊花设计图案作为皇室高贵的象征,成为皇室家徽。因此,菊花的含义与高洁和威严等同。即使在今天,日本人说的“菊花”,仍有指代君王的皇冠的含义。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府规定限制了菊花花纹的徽章,还在徽章上增加了罗盘方位标,表示位于中央的天皇主宰四面八方,此时,日本菊花已经成为军国主义的象征。今人描述大和民族所用的两个着名意象,一为军刀,一为菊花。
日本护照都在使用
在日本,由于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因此习惯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纹章被广为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日本护照的封面上使用的是“十六瓣一重表菊纹”,与菊花纹章相似,菊花的花瓣数虽一样,然而花的层数却少了一层,跟皇室的菊花纹章并不完全相同
菊花从中国传入日本,其栽培和发展成了日本文化性格的一个写照。战后七十年以来的日本,“刀”被锁入库中,“菊”则依然年年璀璨。无“刀”可用的日本人,在战后发扬光大其“细菊工”的“职人”精神,将满腔热情投入“日本制造”之中,将国家建成巨大的经济实体。
要超越一个国家,首先要真正读懂它,尤其是承载了我们太多复杂情感的日本。去掉狭义的爱国观,日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注大美科学,为你涨姿势,更多精彩科普资讯,人文社科,历史趣闻冷知识等你来看~
Ⅸ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剥夺了封建武士阶层的特权,中上级武士因由政府赎买其土地而转化为新的寄生阶级,下级武士却只有破产一途。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西南战争是戊辰战争的余波。明治维新毁灭了旧的封建秩序,开创了新时代,无论在日本历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维新主角并非四强藩藩主,而是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关于“明治维新”作为一历史时期的时间断限,说法不一。
狭义地说,“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23日(旧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开始。但一般通常把前一年的1867年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许多政治变动都包含在内。
其下限则也有废藩置县(1872年)、西南战争结束(1877年)、实施内阁制(1885年)、确立立宪制(1889年)等多种主张。
明治天皇画像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 ,主要集中在长州( 今山口县 )、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 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Ⅹ 日本天皇有“三大神器”,这三大神器分别是什么
2019年10月22日,日本第126代天皇德仁在东京皇宫里,身穿传统服装“黄栌染袍”,登上高6.5米,重达8吨的“高御座”,举行“即位礼正殿之仪”,向日本国民宣告正式即位成为新天皇。
在此之前的5月1日,德仁就已参加了“剑玺继承仪式” 和“八咫之镜”继承仪式,接过了日本历史上象征着天皇权力的“三大神器”,成为了天皇继承人。
日本天皇的三大神器是什么?为何连天皇本人也没见过其真面目
(冷泉天皇)
同样,八尺琼勾玉的真容也无从得知,虽然它一直不离天皇左右。即便覆盖在它上面的绢布也不得被轻易移除。哪怕上面落满了灰烬,也只能重新覆盖一层新绢布上去。
当然了,据说还是有不怕死的主打开过盛装八尺琼勾玉的箱子。传说第63代天皇冷泉打开箱上的锁扣后,正想打开箱盖,突然间一股白烟冒出,吓得他赶紧盖上了箱子。第84代天皇顺德也想一睹八尺琼勾玉的真容,当他刚刚走进木箱时,就听到里面似乎有动静,赶紧退了出来。
实际上,要想解开三大神器之谜,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只要勇敢地打开它,一切谜底就大白于天下了。
不过,三大神器的身上被赋予的神圣太过权威,衍生出来的神话故事也太过迷幻,所以没人愿意去触碰这个神体。
而作为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皇室,是非常愿意看到三大神器被人们继续神秘化的。因为越是让人迷惑不解的所谓“神器”,就越能体现出它无限的神灵,越能让人顶礼膜拜,也越有利于日本皇室的神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