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赔款日本
㈠ 甲午战争,中国到底赔了多少钱给日本
马关条约的赔款明细
按照中日《马关条约》的要求,中国需要支付2亿两白银的本金给日本政府,并且定期还要缴纳剩余数额的百分之五作为利息。
笔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清政府的赔款明细(全部以白银为基准):
第一、本金2亿两白银,清政府全部赔款完成;
第二、截止1898年付清全款为止,清政府支付利息为1083万两白银;
第三、作为“答谢”日本归还辽东的报酬,清政府又被勒索“续辽费”3000万两;
第四、由于清政府缴纳的白银成色不足,额外补贴日本1325万两白银;
第五、赔款之前由于银价暴跌,日本要求清政府全部以英镑付款,按照汇率损失,折算下来中国多支出了1500万两白银;
第六、直到1898年付清全款,日军才撤离威海卫。这段时间里,清政府缴纳日军军费150万两白银。
即便我们不计算日本从清朝掠夺的战船、粮食、军火、贵重金属等物品的总价值,实际付出赔款也有2.7亿两白银之多。
如此庞大的赔款超过了过去清朝与列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赔款总和,暴露了日本人贪婪的本质。
但是,清政府要如何支付如此庞大的赔款呢?
清政府的赔款来源
清政府为了缴纳这笔赔款,首先是在国家提高赋税和田税。
普通百姓的收入是铜钱,需要兑换为白银才能缴纳,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被清朝官吏中饱私囊,所以上下剥削关系就成了帝国主义剥削清政府,清政府剥削百姓,这就是历史教科书中提到的“《马关条约》加大了百姓负担”的本质。
在税收以外,清政府还发行了公债“昭信股票”,向民间集中资金。
不过,这些措施对于赔款而言都是“杯水车薪”,清政府主要的赔款来源是以出卖领土和资源等主权为代价的对外借款。
1895年,清政府支付了《马关条约》赔款的第一部分。
其中,清政府向沙俄和法国签订了“俄法洋款”,借得1582万英镑;又和瑞士签订了“克萨磅款”,借得100万英镑。
按照当时的汇率,这笔借款总价值约为1亿两白银。
1896年,清政府支付第二次部分的赔款。
其中,清朝向英国、德国共借款1600万英镑,也就是“英德洋款”借据。
借款剩余的部分和国内收入主要用于第三次赔款。
1898年,清政府第四次向日本赔款,并付清了剩余的全部赔款,因此日本没有追加利息。
这次赔款的主要来源还是向英、德银行借款,也就是“续借英德洋款”1600万英镑。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帝国主义借给清政府的钱并不是无条件的,比如德国以此为借口强占胶州湾,英国则夺取我国沿海口岸征收海关税。
通过这些借款的附加条件,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征收海关税,并享受其他政治特权,甚至可以干涉中国内政。
本质上而言,清政府的借款就是以出卖领土主权为代价的饮鸩止渴。
㈡ 清国败给列强是因为落后,为何会败给日本
日本是一个弹丸小国不假,不过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也开始向发达国家靠拢。
清政府给北洋水师提供的炮弹武器都是假冒伪劣产品,炮弹里面装的不是火药,全都是沙子,省下来的钱全被慈禧浪费了。带着这样的武器去和日本打甲午海战,不输才怪。
㈢ 慈禧为什么宁愿给日本赔款,也不抵抗到底
众所周知,清政府腐败至极,慈禧身为掌权者更是软弱无能,所以清政府在帝国列强的侵略下屡战屡败,慈禧胆小怕死,所以只能割地赔款保住朝廷,保住自己的小命。慈禧表面上大义凌然,实际上她什么都不是。更何况清政府在她的统治下,官员大多是腐败的,国家的军事力量更是不如日本,所以当时就根本没有能力和日本死战到底,所以只能缴械投降,向日本割地赔款。
当时的清政府在闭关锁国,而日本在积极地学习先进地生产技术,在军事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而当时清政府地北洋水师根本就是形同虚设,所以打不过只能赔款了。如果慈禧打算和日本死战到底,那结果也将会更加糟糕,所以慈禧没有那个把握会赢。
㈣ 同样是抗倭,为何明朝拼死抵抗,清朝却割地赔款
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跟日本有过三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两次大胜,一次惨败。唐朝和明朝打日本,都取得了大胜。清朝打日本,输得太惨了。隋唐初期,倭国想当东亚霸主,就在朝鲜半岛搞事情。大唐支持新罗,倭国就支持百济。倭国一而再,再而三,想大唐发起挑战。唐高宗本着能动手就不哔哔的原则,让刘仁轨率部揍倭国一顿。唐军和倭军在白江口打了一场海战,战斗的结果一边倒。
㈤ 日本人炸沉了英国人的高升号,最后为啥是清政府赔款呢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朝鲜兴起了东学党。东学党并非如中国明朝的东林党是一个以学院为班底的文人政治集团,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宗教组织,参与者大部分为社会底层的农民阶级。随着朝鲜各种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东林党在1893年在汉城设坛咒法,要求朝鲜政府驱逐倭洋。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丰岛海战只不过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奏,一场小序曲而已。双方各有损失也都领教了各自的实力,清朝虽然损失更大一些,但是济远以一敌三的表现也让日军充分看到了在渤海停泊的那支北洋水师绝不是好捏的软柿子。
㈥ 为何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没持续抗战,而是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偿
因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战斗能力吓到,即便当时的新政府已经非常弱了,但当时的清政府完全可以选择和日本继续持续抗战。
在清政府输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就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同时也甘愿主动投降。如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甲午中日战争的话,清政府不仅有着比日本更好的武器装备,同时有着数倍以上的士兵,因为当时清政府的作战素质非常差,质量水平也严重过低,这才导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败涂地。尽管如此,如果清政府选择持续抗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可能真的不是以清政府战败收尾。
除此之外,因为清政府是一个家天下的统治方式,当时的清政府认为只要自己的统治安危没有问题,割地赔款的事情也影响不到自己的奢华生活。
㈦ 甲午战争输了,为什么要赔款
割地满清也没啥心痛的,毕竟土地都是咱汉族人的,他们白捡的,没见慈禧妖妇说“宁予外人,不予家奴”。战争倒还是可以继续打,问题是再打国内矛盾更加尖锐,满清就没有了。所以满清政府选择不打、割地赔款。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㈧ 日本人炸沉了英国人的高升号,最后为啥是清政府赔款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借口不断增兵朝鲜半岛,制造事端。而清政府为了制衡日本,阻止战争爆发,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1116名淮军精锐、大批军火弹药以及价值8800万美元的饷银前往朝鲜牙山。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浪速号巡洋舰在丰岛附近海面伏击了高升号商船,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这就是“高升号事件”。
1894年8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听证会上,英国全盘接受了日本无责任的观点;11月10日,英国官方最终裁定,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赔偿责任改由清政府承担。
“高升号事件”中,清政府在有道理和初期舆论优势的情况下,被日本人翻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进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骨子里还是闭关锁国那一套,对于欧洲列强的政治规则缺乏了解,不明白道理是站在胜利者一边的。在听到日本击沉英国商船后,清政府高层想着的都是英国会介入战争,自身没有全力投入对日作战,不但外交失利,还输掉了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亏大了。
㈨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赔给日本的赔款,相当于人民币多少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以日本的胜利和清朝的失败告终。清朝在这次战争中赔款了2亿俩白银,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左右,换算下来就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亿人民币。真的是令人十分的气愤,居然赔款这么多钱,国家弱小真的是只能被欺负。
这个最主要的是清朝实在是太腐败无能了,明明北洋水师还是非常强大的,可是在经济上却不怎么样,已经很久没有经过建设了,甚至还有人去贪污军费,士兵们都过得不怎么样。而日本为了这场战争,进行了很久很久的努力,动用全国的能力去建设一个好的军队。在明治维新之后,当时的天皇都是缩衣节食,把所有的钱财都捐给了军队,希望他们能够打一场胜利的仗。
现在中国才是彻底的强大起来了,再也不会经历近代史那么屈辱的历史了。千万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还需要更加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的强大起来,不然有一天松懈的话,就会落后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