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么时候是发达国家
⑴ 日本最鼎盛的时期是哪一阶段主要繁荣在那些方面
平安时代。应该是文化最鼎盛的时候。大约是中国宋朝的时候,所以那时候文化方面的鼎盛也是充分汲取了中国文化。文化领域:《源氏物语》,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紫式部。《枕草子》,作者清少纳言,和紫式部同期。《古今和歌集》,作者貌似是纪贯之和一些人,记录日本的和歌,和六歌仙的和歌。不得不说的政——治人物:藤原道长,三个天皇的岳父,真正把藤原氏推向最高峰的人物。 军事领域:前期:坂上田村麻吕,第二任征夷大将军,貌似是中国血统。后期:详说几个再列几个源义家,被誉为战神长子(号称八幡太郎源义家),为后期很多武将出阵前所拜。借一段网络的文字:源氏一族乃至所有关东武士的弓马之术、作战方法、行军阵列等等,全是源义家所最先规范化并传于后世的。-------源赖朝,镰仓幕府的建立者,忍辱负重终于推翻平家。源义经,日本的悲剧英雄(我不觉),实际上真正指挥军队击败平家的是他。坛浦海战,一之谷奇袭,屋岛之战都是他的作品。-------还有其他的人物,不一一介绍:平清盛、源义仲、源赖光、源为义、源义朝、源义平、平重衡、平重盛、平敦盛(这个经典,织田信长的敦盛就是他作)、平知盛、平教经、那须与一(弓箭能手)、源行家、北条时政、源为朝、藤原秀衡……只能够说,平安后期是各个军事人物的大舞台,虽然战争持续了不过几年
⑵ 日本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日本是发达国家。
日本经济总量在1994年首先超过500万亿日元,但到了2017年,依旧徘徊在500万亿至550万亿之间的水平,23年间仅增长了8.8%。若以美元计算,日本经济还出现了轻微的下滑。若从经济总量来计算,日本确实出现了20多年停滞发展的局面。
日本国内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但这不影响其成为发达国家标准:第一,日本经济停滞了20余年,但人均GDP还在全球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日本人均GDP 3.9万美元,而到了2017年依然保持3.8万美元水平,远超高收入国家必须达到人均年收入2万美元的标准。
第二,日本经济虽然出现了停滞,但日本企业还在正常运转,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产品质量也在快速提升。日本国内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以丰田、本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制造依然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
同时,日本还有动漫产业、新材料产业、光学材料产业、钢铁制造产业等。这都说明,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完全符合发达国家的标准。
对外贸易:
主要进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食品、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车、电器、一般机械、化学制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中国大陆、美国、东盟、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德国等。日本对华出口减少,是造成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地区)数约200个。
2014年,日本海外净资产增加13%,达到366.9万亿日元(约合3万亿美元)。至此,日本已经连续24年为全球最大债权国。
⑶ 20世纪50到70年代,日本经济是如何高速发展,成为仅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采取建立“政、官、财”的复合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高级化、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促进本国技术更新、实存贸易自由与保护民族幼稚产业等产业政策,使日本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些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结合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式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加强政府职能等,以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 半个世纪前,日本经济经过10年的恢复,进入高速增长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自1955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价值从172680亿日元增加到1975年的932596亿日元,(注: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M].青海人民出版社,139.)超过了英、法、西德,在20年中翻了两番。日本在短短的的20年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是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经济高速发展时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
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作为此计划的延续,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实施重化工业化的具体计划。政府为保证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在财政方面对重化工业采取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建立“改善产业结构金融制度”,对重化工业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同时还通过银行为重化工业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来解决企业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的资金需求,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资也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并服务于战略产业的发展。重化工业化的实质是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1956~1973年的18年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大幅上升,钢铁、石油、化学三部门分别为178亿美元、85亿美元和147亿美元,而轻工业中最大行业纺织业总计投资仅为55亿美元。其次是大量引进重化工业的国外先进技术,占制造业引进技术的四分之三。”(注:(日)经济企划厅编.经济白皮书[M].1979,480.)
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带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1)。
表1日本三大产业占国内净产值的比重(%)
年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5年23.128.6 28.6
1975年6.6 35.8 57.5
资料来源:《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45页
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经济萧条,日本再也无法获取廉价石油,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美元危机又火上浇油,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赋予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新的涵义: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二)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的中心内容。为此,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暂行措施法》(简称“机振法”)。“机振法”规定:机床、电动工具、轴承等14个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部门属于“特定机械工业”。发展特定机械工业所需资金,由政府给予保证。私人企业对特定机械工业进行投资,可享受减免税优待。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将“机振法”延长了10年,继续扶持机械工业的发展,使机械工业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机械工业的优先发展,日本的工业到70年代初已经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起来,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建立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它以制造技术的“高、精、尖”为特点,以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快速的产品技术创新为武器,创造了一个日本制造业的全球时代。
(三)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技术更新的“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时候,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其主要措施有:(1)颁布了《外汇及外贸法》和《外资法》,将吸引外资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2)公布重点产业政策,引导引进技术流向石油、化学、电子、合成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3)政府挑选能承担引进新技术的大企业,给予法律保护。
技术引进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1955年到1970年的短短15年间,日本引进技术总计24918件,花费57.4亿美元,节省了60%的时间,90%的研究经费。(注:李毅.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型新经济的探索[J].世界经济导刊,2002,(5).)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日本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1955年日本的技术出口已经略有收益,出口额占进口额的1.2%,到1960年为2.4%,1965年为10.2%,1970年为13.6%。1971年日本政府在其“7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表示向“知识密集性产业转换”,技术的自主开发更受到重视,能力也越来越强,1975年技术的出口与进口之比已达近1∶4。(注: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M].青海人民出版社,141.)
(四)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1955年,日本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就要求其实行贸易自由化。而当时日本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实行贸易自由化对日本产业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日本对原料部门首先实现自由化,使日本能够在国际上以低廉价格进口原料和燃料,到1963年8月,进口自由化率已达到92%。原料进口自由化使工业品价格下降,提高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对汽车、电子计算机、重型机械等重点产业实行贸易保护,直到1965年,电子、机械、汽车、钢铁、电力、石油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抵挡国际竞争时,日本才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
另一方面,日本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速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和集团化,提高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政府的促进下,1964年三菱公司与三重公司合并;1966年日产汽车公司与王子汽车公司合并;1968年日商与岩井两大综合商社合并;1970年当时名列日本钢铁业第一和第八的八幡和富士两大钢铁企业合并。(注: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62.)合并后的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为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政、官、财复合体制
上述具体产业政策是建立在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强力管理之上的。二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起点比北美和西欧低很多。为了实观赶超,日本政府采取了“政、官、财复合体制”,即日本政府规划战略,银行根据政府的导向提供贷款,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导向制定发展计划和组织生产。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政府成为经济活动脉搏的启动中心。所以日本经济被称为“典型的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这种体制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支持,但是也有很多弊端,如误导企业的发展,企业过分依赖政府,官企勾结导致腐败等等。
⑷ 日本是什么时候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1968年,日本超过当时的西德,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60年代,日本工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年均出口增长率高达18.4%。在60年代中期之后,除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2年,日本的经常项目每年均为顺差。
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迅速升值,由此引发的出口产品的价格增长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1998年的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4)日本什么时候是发达国家扩展阅读:
日本的农业
2000年,日本平均每一农户的耕地面积为1.24公顷, 2004年日本兼业农户数占经营性农户总数的79.6%。2000—2004年日本农业生产法人数量从5889个上升至7383个。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为了弥补此缺点日本使用系统化耕作零碎地。
农业在日本是高补助与保护产业,鼓励小规模耕作。2005年日本农产品自给率只有40%,其余农产品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1990—2003年日本谷物自给率由30%降至27%,其中食用谷物的自给率由67%降至60%。
2003年日本豆类、油脂类、砂糖类、水果类、水海类和肉类产品的自给率分别只有6%、13%、35%、44%、50%和54%,日本是欧盟最大的粮食出口对象。
⑸ 二战后,日本用了多少年恢复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机阴影笼罩下进行经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长率达5.5%、1970—1980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了5万亿美元。
(5)日本什么时候是发达国家扩展阅读
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复苏以前,日本经济在第四季度将会进一步下滑,成为技术性衰退。瑞银财富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负责人乔治表示,对于日本经济复苏最好是全球经济发展。
乔治称,全球有大量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刺激,这对日本来说是最好的贸易消息,只要欧洲的情况不是太差。
日本央行在10月份连续第二个月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了1385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但是收效甚微,市场中日元仍在上涨,出口压力巨大。
日元兑美元的上涨已经超过了3%。强势的日元使得日本出口产品更加昂贵,因此缺乏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本经济
⑹ 日本是哪年成为世界经济排名第二的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排名第二,是于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军需激增,日本的经济从中获益很多,重工业在经济地位提高。
2、同时,日本和美国同样转换为债权国,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军需骤冷使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经济陷入低潮。
3、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等也导致银行信用不佳,1927年发生了昭和金融恐慌,1930年,由于解除黄金出口禁令与世界恐慌等一连串影响,日本经济恶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
5、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
(6)日本什么时候是发达国家扩展阅读
低成长时代
1、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
2、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此后,根据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
3、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
产业
1、因为日本国内市场大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使得加工贸易兴盛,所以制造业也比较强。特别是工业技术在世界上属于高水平,在众多领域之中,是其他发达国家和开发中国家的典范,同时也是个威胁。
尤其是汽车、电子学、造船以及钢铁等产业在世界大战之后有很大的成长,拥有多数世界企业。
2、技术贸易对于技术的依存性,从进口过量到输出过量有长期性的变化倾向,工业用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附加价值很高,到处都能看到独自的技术开发成果。
例如日本对于工业用机器人的生产量约占世界的七成,以及世界上所使用的工业用机器人约有六成都是在日本运作。
3、日本的工业界几乎都是机械化,而且可以说是效率非常高的产业,此外,家庭用机器人这个概念也是由日本所提出来的。
⑺ 日本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是在哪一年
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二战后的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第一个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增长率都小于1%,并且GDP增长率多年出现负增长。
(7)日本什么时候是发达国家扩展阅读:
日本战后7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长,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稳定成长,以及90年代之后股票等泡沫崩溃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称为通货紧缩的低速增长。
而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起点是1956年。当时已超过了战前的经济规模,日本政府的经济白皮书中也记录到“已经不是战后”。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销量惊人,丰富的劳动力对生产和流通构成支撑。
但在经济迅猛增长的背后,扭曲也出现扩大。大气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由于增发国债,日本政府的债务出现膨胀。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经常陷入负增长。经济刺激的资金和债务不断增长,远远超过税收收入,加剧了财政的恶化。
⑻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
日本二战后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它开始充当美国侵朝战争的军事基地和补给基础,接受大量的“特需”订货,带来国内的“消费景气”。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人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030 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 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⑼ 日本有何发展史
在我国隋唐时期,日本大概就是小村庄,不值一提。之后就有个大和部落发达了,出现了天皇,之后又出现了三个朝代飞鸟、奈良、平安京,之后就是各地大名崛起,再之后就是近代日本。
⑽ 日本是发达国家吗
是的。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7、G20等成员。其自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
3世纪中叶,其境内出现大和国。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2世纪后期,天皇皇权旁落,进入幕府统治时代。
19世纪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弃“锁国政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掌权,实行明治维新,建立日本帝国,迅速跻身帝国主义列强行列,对外走上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
二战战败后,颁布新宪法,由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