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资讯 » 日本茶道核心思想是什么

日本茶道核心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1-15 13:27:27

Ⅰ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么

日本的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四规。百年来指导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无功利欣赏,无差别对待,丢下世俗观念,揭开情欲束缚,从浮云的名,进入到大地的实里。这便是日本的茶道思想。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僧侣用“吃茶”的方式,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便曾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中国寺院的喝茶、茶汤礼的盛行,是禅学与之结合的现实前提;日常生活中饮茶习惯的普及、普遍,是禅学选择茶文化、引茶文化入于禅修实践的社会基础。

茶道的盛行、士大夫阶层对茶礼的重视,茶宴、茶会、斗茶等的风行,是唐宋时代禅、茶结合的时代趋势;南禅一枝独秀的现实,以及“平常心是道”等禅修生活化、日常化的宗风的倡导,是禅、茶之融合的信仰要素。

Ⅱ 日本茶道精神是什么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Ⅲ 简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着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珠光“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对圆悟克勤的禅语,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独特的草庵茶风。”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执”、切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同时他也揉合进了当时流行的“连歌”中的“冷枯”之美,在当时一直以唐物为中心的完美豪华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种残缺的美。珠光曾说“明月也嫌无云时”,比起一览无余的满月,于云中时隐时现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朦胧美。珠光茶室中还表现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张将“唐物”与“和物”合为一体,备前烧、信乐烧等日本的瓷器也都进入茶道。珠光追随一休参禅,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禅与茶道的结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传播者这种客观的历史背景,但禅与茶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应当说更为重要。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国禅宗也有相应十分生动的例证。据传,有一天,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一位外来的僧人是否到过他这里,对方说曾经到过,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来,赵州同样问他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问赵州为什么让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于是赵州便喊了一声:“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并不仅仅是以茶解渴,其中当另有深义。日本的茶道脱胎于禅这一母体,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禅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禅僧的墨迹以及书法创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们那里,茶道过程的一举一动无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这个意义上,茶道就是禅的生活化。

“茶禅一味”,其真谛在于禅,其主旨也在于禅。日本茶道历来就注重于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时也讲究茶会时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进入公元九世纪后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国派遣唐使的传统。这时官方单向的学习停止,民间的双向交流开始。日本的岛国文明不同于中国的大陆文明,中国地大人多,物产丰饶,而日本面积小,资源匮乏,就必须把学来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做到举一反三。所以,九世纪后日本虽然还在学习中国的文明、文化和技术,但茶道作为日本向中国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和千利休把禅的内涵引入茶道,那么今天流传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间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乐代替了。”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只要理解了禅,就不难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内涵。

由于寺院禅宗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分注意禅和佛教的关系。其实禅具有全部中国文化的背景,它不仅与佛相连,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参悟了禅的人。世界本来也许有一个终极真理,如果人们能够完全理解这个真理,那么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寿有限,我们短暂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领悟所有的道,这个矛盾成为人类所有哲学的根源问题。前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规则,后人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可以从比前人更高的起点上去领悟人生,从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禅”的内涵,在于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规则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繁复而熟练的茶道礼法是为了使人超然物外,浓如苦药的茶汤正如人生,别出心裁的插花显示有限的生命背后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语告诉人们处处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们讲述禅的思想,正如参禅需要顿悟一样,其中蕴涵的那些人生经验,需要饮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时光来领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国并走向海外。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今天仍继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组织,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组织不断涌现。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传、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这种在技艺界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不断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

Ⅳ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

我们所知道的日本茶道文化,提倡的是和、敬、清、寂四种境界。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千利休居士曾经说过“和敬清寂”这四个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当我们进入茶室之中品尝一碗茶时,无论是客是主,“请先”,“请慢用”以及种种的言词,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蕴含的“和”之意。

说到敬,则是对于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了对于友人与同济间的敬爱。以和而敬,从此开始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随。

而清,则是清净,清洁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种种礼仪,做法中十分强调的部分。

由清而静,也就是所谓的“静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寂静空间里,内心深深的加以沉淀的感觉。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静”的同时,能观察自己知足的内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让自己内心沉淀,此乃是禅学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对于人生的最佳解答。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

日本茶道文化的观念

(一)和、敬、清、寂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说到“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奉行的四谛、遵循的四规、坚守的四则。这四个字是对日本茶道所有精神内涵的高度概括。只要一说到茶道人们从内心联想到的情景意蕴其实就是这四个字的抽象意念。在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宗旨是: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从上面所说的几个内容中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的种种优秀的技艺。

(二)一期一会

这个词语中的“一期”所指是“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在日本茶道中,它所营造的是一种诀别的意念空间,指的是这一次的共同饮茶将是这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共同持有的心态。这样看,有点像是佛教中的无常论。它所要强调的是人们应该珍惜生活中的朋友与亲友,珍惜现有的幸福,因为世事难料,变化无常,今天有的不一定每天也有足够的幸运拥有。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直到现代,日本茶道的忠实信奉者们仍然坚持这一理念,因此他们珍惜每一次与人一起品茶的机会,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生活的厚实感。

(三)独坐观念

这个词语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主要意思是,在友人离品茶离开后,要独自静卧,进行沉思。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对这一次的共同品茶进行回味体会,从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日后这样的举茶共饮再也不会有第二次了。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Ⅳ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是什么

虽然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不过同样也在日本的发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内涵。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核心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

和:

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

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

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敬:

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的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的人。

“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创造、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在茶室中,宾主共置于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位置上,在这里相敬相爱,情感出于“本心”的流露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小入口”,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小入口钻进来。如果有佩刀,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入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禅宗认为人的一切杂念和欲望皆源自此二者,要想成佛,就必须去实现一种超越经验,即无意识的内心自悟。而这种超越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敬”,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才能“见能者近之,惊佩其才;见后于己者,则须鼎力协之”,点示出茶道与禅宗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敬”的意识。

清:

清即清洁,有时也指整齐。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茶庭里的树叶和石头,茶室里不用说是一尘不染的,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浊达到内心的清净的。

茶道经典《南方录》说:“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实现清净无垢的净上,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茶道四谛中的“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佛理的体现,她用独特的文化式样表现出了“物我合一”的禅境。

寂:

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它还在佛典中被用作“死”、“涅盘”、“无”的意思。

在茶道中,这个词又与“贫寡”“至纯”“孤绝”的意思相近,即当修禅者或是茶人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之后,便进入了一个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生来说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

死是绝对的,而生是相对的。死亦被称作“无”的世界,“无”又是产生“有”的本源,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样样新的艺术品、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

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盘、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可以说四谛归结于“寂”这一谛。

日本茶道的内涵

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谷川激三先生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熊仓功夫先生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Ⅵ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体现了日本由内而外的文化内涵,茶道的内在灵魂源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无所不容”,这一精神的有形体现就是和、敬、清、寂。而茶道整个的外化形式却又处处透射出禅宗意味。

千利休曾说过:“天地同根,万物一体,舍小我而融入天地之中,其静寂无为,所示正是茶之正道。为饱享茶禅一味之达人所必见。”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日本茶道的灵魂源于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日本茶道处处体现的仪式感又透射出中国禅宗味道。

Ⅶ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日本的茶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象中国茶文化那样主要受儒道佛三位一体的中国文化综合影响。日本的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的。在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着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茶道是一场静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日本茶道的程序

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后在茶室门外的一个水缸里用一长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后将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将体内外的凡尘洗净。然后,把一个干净的手绢,放入前胸衣襟内,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带上,稍静下心后,便进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积一般以置放四叠半“榻榻米”为度,小巧雅致,结构紧凑,以便于宾主倾心交谈。茶室分为床间、客、点前、炉踏等专门区域。室内设置壁龛﹑ 地炉和各式木窗,右侧布“水屋”,供备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洁用具。床间挂名人字画,其旁悬竹制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种和旁边的饰物,视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须和季节时令相配。

每次茶道举行时,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外跪迎宾客,虽然进入茶室后,强调不分尊卑,但头一位进茶室的必然是来宾中的首席宾客(称为正客),其他客人则随后入室。

来宾入室后,宾主相互鞠躬致礼,主客面对而坐,而正客须坐于主人上手(即左边)。这时主人即去“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赏茶室内的陈设布置及字画、鲜花等装饰。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散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

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是为避免空肚喝茶伤胃。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须举案齐眉与自己额头平),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时可每人一口轮流品饮,也可各人饮一碗,饮毕将茶碗递回给主人。主人随后可从里侧门内退出,煮茶,或让客人自由交谈。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政治等世俗话题的,更不能用来谈生意,多是些有关自然的话题。

Ⅷ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和敬清寂”。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一期一会”。这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着茶论《茶汤一会集》。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此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为“主体的无”。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

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

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无形是说茶事完成一次艺术的创作便随之消失,永久是说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头于艺术创造与艺术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题,确定主题后也就确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据首席客人选择陪客,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茶事的气氛融洽。为了办好茶事,主人要亲自东奔西跑,选择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后,主人还要精心准备最后一项工作---清扫。清扫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课,在举行茶事时更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余的树叶,树叶上的灰尘也不能放过。主人要把客人将要经过之处的树叶一片一片用抹布擦干净。

日本人的审美,则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体现。茶道崇尊自然,追求与大自然的同化。茶点心与一般点心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与形状朴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点心要达到使五感满足: 第一是视觉。当点心端出后,点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艺术风格要给人以美感。

第二是触觉。人们通过手拿、口嚼、舌头的触动,可以感觉到茶点心的柔软、易化,使人感到亲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觉。茶点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张加过多的配料,要选用新鲜的材料,使客人感觉到每一种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觉。随季节的变换,茶点心有时还用树皮之类做外皮。如樱花开放时,将樱树叶用于点心;端午节将槲树叶用于点心等等,都可以使人们嗅到一种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第五是听觉。人们在吃完茶点心之后,要向主人提问:"请问今日茶点的名称。"人们听了主人的介绍,对已吃进的点心产生一种奇妙的回味。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