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龙光院英语怎么说
㈠ 密庵咸杰是哪里人呢
禅师名咸杰。号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郑氏。母梦庐山皓鬓头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内皆闻天乐。不知何祥。其亲亦秘之。师幼颖悟。气宇深沉。事亲以孝闻。亲有贤行。勖之远游。遂得度受具。不结侣。不备衾。寒暑一衲。遍扣诸方。诸方敬之。
密庵咸杰禅师《南宋元明僧宝传》记载。
晚依应庵。屡遭诃詈。不假一词。默师默契其机。
一日应庵晚参垂问:“如何是正法眼?”师遽趋对曰:“破砂盆。”应庵颔之。命入侍。大拥众心。及辞归省亲。应庵送以偈曰。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虽未付钵袋。气宇吞干坤。却把正法眼。唤作破砂盆。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后句。待归要尔遵。
师闽还。应庵乃上堂。举师分座曰:“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手血。临济老瞎驴。至今犹未瞥。须弥顶上浪拍天。大洋海水无一滴。伟哉本色人。顶门亚三只辨龙蛇。百草头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断衲僧摇舌。虽然犹未拨动向上一窍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窍。问取堂中首座杰。未几开化衢之乌巨。其节概大类应庵。应接浑如妙喜。一时厌饫丛林者。皆起而归之。秘阁张镃。矢向宗风。改宅为慧云寺。请师据室。师怜其正信。示以赵州无字。镃得旨。及师应祥符蒋山。历华藏双径。而镃皆随侍。又迁灵隐。床历无所容。乃举破庵先。分座接纳焉。师尝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内观堂。天子屡欲加赠。师屡以疾辞。教授严康朝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固然也。况良时莫再。圣主难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机。不顾从上县丝之脉。朝不取也。师曰。汝之所见。本为通论。但弘道设教也以时。当此际。京畿宫观。金碧交辉。古德高风。杳不闻矣。而躁进孟浪之病。庶几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华亭渡西山隐。独非兼济天下乎哉。力请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师告众曰:去年八月间。得旨与安闲。摆脱水云性。纵步到阳山。元宅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个月。开怀宇宙宽。忽接四明信。来书意盘桓。天童虚法席。使君语犹端。迢迢遣专使。不问路行难。山僧临晚景。不敢自相瞒。捶鼓乐与行。四众亦忻欢。先师未了底。应是起波澜。敢问大众。如何是先师未了底。一回饮水一回咽。临济德山俱汗颜。入寺以应庵遗规结制。升座曰。数十年前旧公案。今日拈来重剖判。任是铁眼与铜睛。也须曳入红炉煅。众中忽有个不受瞒底出来道。尽大地是个红炉。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计。淳熙丙午。无病示寂。塔于寺东。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镜。复住天童赞曰。应庵廓虎丘之风。时出入其庭者济济耳。以其废钩绳而取曲直。故窃讳之。及密庵开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涛。岂非过师之智。自与齐眉共躅者异欤。不然。则临济宗风何能西咸四七。而东登二三也。
㈡ 日本国的建盏初解
池盏堂在对建盏进行文献还原时,得到了为何建盏在日本的地位。南宋嘉定年间,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随道元禅师来到中国,在福建南平茶洋窑、建窑学习制造黑釉瓷器的方法,并将茶洋窑灰被天目烧制技艺带回日本,在濑户等地设厂烧制濑户灰被建盏,开日本瓷器之先河。日本称作“天目釉”的建盏,即出自于建窑。日本镰仓时代来中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学的僧人,把建窑所产的黒釉瓷带回日本,称之为“天目”,以后逐渐沿用,凡是黑釉的陶瓷均称为“天目”,“天目釉”变成了黑釉的代名词。
池盏堂建盏从事多年的行业,一直对日本国内珍藏的3件宋代建窑生产的“天目盏”,是日本国宝级的珍品,一直有所追求。
以收藏东方历史文献丰富而着名的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茶碗”。在三件日本天目茶碗国宝中,是釉色最为异彩精妙的一件。在黑底釉色中,散发出银色斑烂,而众多斑点的四周,又泛发着蓝色淡彩,诚属天下稀罕之物。
其二是大藤田美术馆收藏的“曜变天目茶碗”。在茶碗三宝中,是唯一内外都有结晶斑烂釉彩的一件。若与静嘉堂物相比,乍看之下,这件茶碗表面上显得朴实无华,但若以手电筒照射,便可发现其中的奥妙。
其三是京都龙光院收藏的“曜变天目茶碗〞。京都大徳寺龙光院藏的这件茶碗,是三宝中最细致朴素的一件,釉彩接近油滴天目,但仔细看,可看见诸多蓝白色的渲染点分散于其间,具有其独特的枯寂、幽静之美。
这三件茶碗的釉色窑变不同,但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基本一致。它们先后在昭和二十六到二十八年间,被评鉴为日本“国宝”,并一致推断其制作年代是南宋。在历史上,日本的王公贵族以拥有中国的天目茶碗为荣,一个碗的价值甚至可以换取一座城池。世界上仅存的三件宋代曜变天目茶碗自被日本列为国宝后,每4年才展出一次,迄今在日本茶道中,要七段以上的茶师方有资格使用天目茶碗来点茶。
㈢ 天目釉建盏天目杯和建盏的区别天目盏和建盏区别
天目”一词,源于日本,日本学者奥田直荣在《天目》一文中写到:“现在常用的广辞苑的天目条上写着:‘用绿茶末沏茶的一种茶碗,为浅而敞的擂钵形器,因中国浙江天目山佛寺的什器而得名。在中国是以建窑产的为代表,在我国濑户产最为出名’”。小山富士夫则写道:“天目这个词,最初可能是建盏的意思,继而吉州窑的茶碗也叫做天目,后来变成只要是黑釉陶瓷都叫做天目。到了江户时代,天目这个词变成了茶碗或陶瓷器的代名词一样使用。”,由此可知,即便是在日本使用“天目”一词,也因不同时期,对“天目”赋予的内涵以及外延亦有所不同,故而奥田直荣认为,在日本,“天目”指的是天目茶碗(建盏和吉州窑黑釉盏)本身和茶碗。而且,“天目”在茶中起着象征性的存在意义。
日本最早传入天目的时期,一般认为是在荣西禅师传入碾茶法的镰仓前期。《吾妻镜》曾载,建宝二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二月四日,建军源实朝宿醉难熬之际,叶上僧正(即荣西禅师)劝他和一碗茶并献上一本赞颂茶德的书,将军大悦。虽然没有提及荣西进茶的就是天目,但是在荣西《吃茶养生记》中所形容的口广底窄、茶汤久热难冷的茶瓯特征倒是与建盏一致。目前日本国内已知最早记载有关建盏的文献,当推金泽贞显(1278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333 年)写予镰仓称名寺主持剑阿(1261~1338年)的信函。该信是为了从剑阿处借用“建盏”等茶具而书写的,在给剑阿的其信函中,还提及将建盏装镶金属扣边一事。巧合的是,这与前述失事沉没于至治三年(1323元朝至治三年)新安船上的带金属扣的建盏(或为仿建品)时间相吻合,新安沉船上所运的茶盏,当是日方采购自中国的各种茶器之一。
而在南北朝时期,对建盏、天目概念有过分类的相关文献。《新札往来》中载有“建盏、油滴……天目……”,其中将“建盏”与“天目”并列,显然所指不是一物。“油滴”建窑与磁州窑均有生产,在此应该是磁州窑的“油滴”,矢部良明主编的《唐物茶碗》一书中的传世“油滴”也证明了这一点。《尺素往来》、《下学集》、《异制庭训往来》、《禅图 灰被天目 林小歌》、《庭训往来》、《桂川地藏记》、《撮壤集》等各时期的辞书和往来书信里可散见类似的将“建盏”和“天目”并提的记载。
㈣ 曜变天目这只碗是什么来历
公元1168年的某一天,浙江天目山的风景一如今日般秀媚。人群往来不绝的佛寺内,来自东瀛岛国的一位留学僧人在此第一次邂逅了那只让日本后世都魂牵梦绕,视若无价之宝的窑变(所谓“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的一种陶瓷工艺)建盏(即天目瓷,属黑瓷,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望着这只小小的黑色茶碗内所折射的五彩斑斓的光芒,这位僧人的心如顿悟禅理般被一种近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深深感动。在这一刻,在这个奇异的茶碗里,他说,他看到了整个宇宙。从此,这茶碗中浩瀚无边的星空,成为了无数日本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光辉。
这位僧人名叫荣西,他郑重其事、小心翼翼地将这只茶碗带回了自己的故乡,带给了自己的民族。而因为结缘的地点,他给它取名:“天目”。从此,天目,就成了日本所有产自中国的黑釉瓷的代名词。
那一年,中原王朝正值南宋孝宗皇帝在位,饱受战乱之苦的宋朝好不容易在北方民族的侵蚀下重新构筑了自己的防线,从此开始了偏安一隅的历史。
终南宋一朝,维系时间不过一百五十余年,可是,在文化史上,尤其是是在器具的制造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峰——有人说,古代美学,到了宋代,成就了最高峰,从此一韵而成绝响,时至今日仍无可媲美。
书、画、版书、建筑、戏曲、诗、词、文……这一切的堆积,必然会落到人们最日常的生活之中,而最能体现这个时代风貌的生活之物,就是手工艺,也就是器具。
经过千年的摸索,到了宋代,中国手工艺人将材质的物性锻造到了相当的水准,器物的性情已近圆融,再加上手工艺人对美的感知,手艺之美,才能在瞬间绽放到极致。
那只能让人参透三千世界的茶碗,抵达日本国之后,也经历了它的命运。它成为了大名们争相追捧的宝物,无论谁获得了它,都认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在不同的枭雄之间倒手了无数次之后,终于,它来到了最后的赢家——德川家康的手中。
在日本人看来,唯有真正的强者,才配得上这样的“天物”,也才能留得住这份上天的钟爱。以至于到后来,这只茶碗落入着名的三菱集团董事长岩崎手中时,他竟然在它面前自惭形秽,直称自己不配拥有这只茶碗,终身也未曾用它喝过一次茶。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曜变天目
如今,这只茶碗静静地安放在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中,作为仅存世界的三件曜变天目茶碗中最珍贵的一件,接受着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的仰望。其他两件珍品也俱存于日本。
然而,在日本僧人荣西获得这只茶碗的100年后,曜变天目茶碗就从它原本的生产地消失了。南宋境内,战乱再起,技艺失传,器物毁损……时至今日,能展现如宇宙般浩瀚之美的天目茶碗,便仅仅只剩下流传于日本的那三件孤品。
在原产国那片浩瀚的星空下,曜变天目珍宝一般的光芒逐渐隐匿并最终消失无踪了。
探求星辉之美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曜变天目
陈显求教授在他的《扶桑鉴宝记》中以近乎虔诚之心描绘了自己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见到日本二号曜变天目茶碗的感受:
知客僧在廊檐下铺上约2米长 1米宽的绵垫,然后把白布包着的一个大木箱打开,把四重的一个比一个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开后,从小布袋取出这只国宝。
主人们客气地先请我到廊上鉴赏。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
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静嘉堂国宝较少,但闪烁着的七彩丝毫也没有逊色。特别是在碗壁与碗底交界处的某些部位,明显地放射着鲜蓝色和青绿色而且边界分明的毫纹。
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
万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宝的特征,是其它曜变所没有的。其神韵是无法从彩色照片上所表现出丝毫的。
曜变天目的万道紫霞,穿越千年,再现在异国他乡。时空骤然就凝结在这一刻,宋朝的风情、先辈大师的精湛技艺、远离故土的颠沛流离、在日本许多名人权贵间流转……千年一瞬间,仿佛都在眼前。
(作者:陶晶雯)
看历史公众号:EYEONHISTORY
㈤ 金刚经的弘注情况
印度《金刚经论》的数量并不明确;根据汉译所传,主要是唯识系无着和世亲的论释。 挂名作者挂名译者题目备注世亲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 本论译出时,收载整个经文。 同本
异译 无着造颂
世亲注释 唐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三卷 义净说弥勒以八十颂授无着,无着再传世亲而注释。 无着 唐 义净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一卷 由义净译三卷论看,仅译七十七颂 无着 隋 达磨笈多 《金刚般若论》(丽本)二卷 二卷本引经文时仅略举,后来收录流支译本全文,整理为三卷本。 无着 隋 达磨笈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论》(别本)三卷 世亲造论
金刚仙释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刚仙论》十卷 此论未载于任何经录,是华人所造 功德施 唐 地婆诃罗 《金刚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二卷 着者功德施菩萨的事迹不明 Ⅰ部分注疏、科仪等 挂名作者题目情况晋‧僧肇 《金刚经注》一卷 鸠摩罗什译出后的第一部注释。经文未分段。疑为伪作。 梁‧傅翕 《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一卷 诗歌体裁,为伪作,广引唯识经论的名相。 隋‧智顗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天台宗色彩不够,未提“五时八教”对般若的态度,疑伪托。 隋‧吉藏 《金刚般若疏》四卷 介绍比较开善等先德主张。视本经在内的般若经为不了义。 唐‧慧净 《金刚经注疏》三卷 作者慧净的宗派属性难以判断。 唐‧智俨 《金刚经略疏》二卷 以华严“五教”判,视般若为初浅的“大乘空始教”。
后记说南宋时本书难求,故圆澄海舶前往高丽取来。 唐‧窥基 《金刚般若经赞述》二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三卷 法相宗作品。 唐‧知恩 《金刚般若经义记卷上》一卷 采无着和世亲论,广引唯识概念。 唐‧惠能 《金刚经解义》二卷 含“天命”、“五行”儒道理论,疑伪。其前序阐扬佛性。 唐‧惠能 《金刚经口诀》一卷 非惠能所作,内容与《解义》〈后序〉的前半部分完全相同。 唐‧道氤 《御注金刚经宣演》二卷 是对唐玄宗《御注金刚经》(已佚)的注解。受《解深密经》影响,把般若视为不了义的“密弘”、“密说”,把唯识判为“显”、“契会中道”。 唐‧宝达 《金刚暎卷上》一卷 注解道氤《宣演》。除唯识义理外,有更浓厚的真常论。 唐‧昙旷 《金刚般若经旨赞》二卷 也含有浓厚的佛性、如来藏思想。 唐‧宗密述
宋‧子璇治定 《金刚般若经疏纂要》二卷 宗密的思想是禅宗和华严宗的综合体——“教禅合一”,以及和会儒释道。
阐扬以“空”真常化的绝对“真心”,视般若为不了义的“密意”。 宋‧子璇 《金刚经纂要刊定记》七卷 本书是上述宗密《金刚般若经疏纂要》的解释。 宋‧宗镜述
明‧觉连重集 《销释金刚经科仪会要注解》
九卷 宗镜的身份存在争议,本书是觉连对宗镜《科仪》的注解;宣扬真常论,三教同源和弥陀净土,对明末民间教派如无为教影响深重。 宋‧昙应 《金刚经采微科》一卷
《金刚经采微》二卷
《金刚经采微余释》一卷 采天台宗的立场注释,其序文“管窥天台义意”即已表明。 宋‧道川 《金刚经注》三卷 为宝卷形式,其注释部分来自惠能《解义》;影响了无为教。 宋‧善月 《金刚经会解》二卷 旨在和会无着和世亲之间的异说,并非《金刚经》的真正注解。 元‧徐行善 《金刚经科释》一卷 是挂名天台智顗《金刚经注》的疏解。 明‧宗泐如玘 《金刚经注解》一卷 融合唯识宗、禅宗、天台宗思想。该书是应明太祖诏令完成。 明‧洪莲 《金刚经注解》四卷 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主张“空性出生万法”;“空”被实体化为宇宙本源(已非般若的真正意义),无为教的“空生万物”与此有关。 明‧曾凤仪 《金刚经宗通》七卷
《金刚经偈释》二卷 曾凤仪说自己已得儒释两家的真意。
这两部书基本上依照子璇的《刊定记》而撰写。 明‧林兆恩 《金刚经统论》一卷 林兆恩是迷信组织的“教主”;唱和会三教,“虚空”出天地万物。 明‧元贤 《金刚经略疏》一卷 着者不满无着和世亲论以及古来注释,依自己独特观点注解。 清‧溥仁乩释 《金刚经注释》一卷 这是由乩童所扶鸾出来的,把本具的“觉心”释为儒道的“道”和“性善”。 清‧孚佑帝君 《金刚经注解》一卷 由“孚佑帝君”来“降灵”所说,仍宣扬真常论和三教合流。 韩国‧得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收录大士赞、六祖口诀、宗密纂要、宋道川颂、宗镜提纲等五家解。日本‧空海《金刚般若经开题》站在密教立场解释。
Ⅱ部分灵验感应记 编者书名情况唐《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一卷钞于五代的敦煌本唐‧孟献忠《金刚经集验记》三卷 故事由作者搜集而来 唐‧段成式《金刚经鸠异》一卷 作者是小说作家,擅于志怪小说 宋《金刚经受持感应录》二卷 见于《太平广记》的“报应部”,其故事多来自《出报应记》 明‧王起隆《金刚经新异录》一卷 故事内容限定在明代 清‧周克复《金刚经持验记》二卷 内容从后魏直到清朝,情节更为完整和离奇;作者喜好编造各种灵验记 清‧王泽泩《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一卷 根据情节分为延寿、辟邪、还阳、升天等共十八类,集迷信故事之大成 西藏译的《金刚经》注释远比汉译为少。相当于《无着颂》的部分收录在北京版藏经,但作者和译者皆不详。本经未收录于德格版(东北目录),又北京版亦非收录于般若部,而收于杂部之中。汉译的《无着颂》注释《世亲释论》有二种,而西藏译则毫无流传。三卷本的《世亲释论》收录于德格版大藏经中,其末尾附记世亲造。本书只见于德格版而未数入北京版与奈塘版中。
至于《金刚经》的注释,有莲花戒的Hphags pas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rdo rje gcod pahi rgya cher hgrel pa(东北3817号,北京5216号)。此书仅传于西藏。对于《世亲释论》的立七句义,莲花戒则分为五句义,但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莲花戒本来是中观依自起派的学者,同时也是中观瑜伽综合的学者。其对般若系的经典,另有《圣般若波罗蜜七百颂广疏》、《名般若波罗蜜心经疏》等注释。此外另有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注释,欲借此调和两派的思想。 《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吴道子(约685—758)在兴唐寺画过金刚经变。
敦煌最早的金刚经变出现在盛唐第219、31窟。
大致开凿于八世纪初的217窟,其主室西壁龛顶壁画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二十世纪末,有学者注意到这是一铺金刚经变。画面南侧约缺三分之一,仅存正中说法图部分和北侧画面,北侧共计5个画面。 a.单经写本(未添加“六十二字”) 版本编号年代备注BD08076号《金刚经》 南北朝 首脱尾全,行21字 BD03636号《金刚经》 七至八世纪唐 首尾均全,11纸,313行,行17字 BD04142号《金刚经》 八世纪唐 首尾均全,12纸,308行,行17字 BD06469号《金刚经》 八至九世纪敦煌吐蕃统治时期 首尾均全,11纸,306行,行17/18字 BD05796号《金刚经》 九至十世纪敦煌归义军时期 首尾均全,327行,行16/17/18字不等 BD14422号《金刚经》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首残尾全,现存7纸,193行,行17字 BD14453号《金刚经》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 首残尾全,现存10纸,282行,行17字 BD14490号《金刚经》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 首残尾全,现存11纸,29行,行17字 BD00024号《金刚经》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首残尾全,现存4纸,109行,行17字 大英博物馆P.4503
柳公权书《金刚经》 唐代拓本孤本 12块,行11字,共5055字 BD是《敦煌遗书》所收文献的编号,为“北敦”的字母缩写,即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柳公权书金刚经》唐代拓本: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金刚经》刻于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于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图书馆编号:Pelliot chinois 4503)国内上海有正书局、文明书局、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目前网络上流行的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都是这些影印本的翻版。 b.单经写本(添加“六十二字”) 书家年代馆藏张即之书《金刚经》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写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写本 日本京都智积院 兰溪道隆书《金刚经》 日本镰仓时代(13世纪)写本 日本京都龙光院 赵孟頫书《金刚经》 元世祖至元辛卯(1291)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大德九年(1305)写本 大德十一年(1307)写本(泥金) 皇庆改元岁(1312)写本 皇庆二年(1313)写本(泥金) 文征明书《金刚经》 明世宗嘉靖改元(1522)秋九月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靖十年(1532)本 嘉靖乙卯(1555)五月朔写本 嘉靖丙辰(1556)四月朔写本 董其昌书《金刚经》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本 杭州灵隐寺 万历四十六年(1618)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本 天启四年(1624)本 天启六年(1626)本 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本 慈圣太后书《金刚经》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写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释道肯《集篆金刚经》 明崇祯二年(1629)的摹本 天津市图书馆 查慎行书《金刚经》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写本 复旦大学图书馆 康熙帝书《金刚经》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写本 高曦驭书《金刚经》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写本 云南省图书馆 张昭书《金刚经》 清雍正七年(1729)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农书《金刚经》 清干隆八年(1743)写本 浙江省图书馆 干隆帝书《金刚经》 清干隆十一年(1746)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孝泳书《金刚经》 清干隆年间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翁方纲书《金刚经》 干隆五十一年(1786)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嘉庆四年(1799)本 嘉庆六年(1801)本 嘉庆十一年(1803)本 大理国写本 云南省图书馆 c.泥金写本 书家年代馆藏《金刚经》一卷 宋至和元年(1054)金银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管道升书《金刚经》 元泥金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刚经》 明永乐十年(1412)泥金写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 徐渭书《金刚经》 明万历五年(1577)磁青纸泥金写本 浙江省图书馆 杜牧书《金刚经》 明天启六年(1626)泥金写本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 杨悟明书《金刚经》 明崇祯己巳年(1629)藏青纸金字 《金刚经》一卷 明泥金写本 山东省博物馆 《金刚经》 清干隆泥金写本 温州博物馆 d.血书 版本馆藏敦煌文献P.2876号:血书《金刚经》 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文献S.5453号:血书《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 敦煌文献S.5669号:血书《金刚经》 大英图书馆 敦煌市博物馆58号:血书《金刚经》 敦煌市博物馆 明朝贺知忍血书《金刚经》 记载于《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 版本年代馆藏王玠本《金刚经》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本 大英博物馆 曹元忠本《金刚经》 晋高祖天福十五年(950)本 大英博物馆 释延福刻《金刚经》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王念三郎家刻《金刚经》 宋临安棚南前街西经坊 上海市博物馆 宋刻《金刚经》 北宋 江阴市文化馆 宋刻《金刚经》 宋 浙江省博物馆 宋刻《金刚经》 宋崇宁年间 上海市图书馆 元塔伦刻《金刚经》 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本 上海市图书馆 杭州杨家经坊刊《金刚经》 元朝刻本,后有明朝递修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宋释道肯集篆《金刚经》 明永乐十年(1412)刻本 山东省图书馆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倪锦刻本 上海市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杭州图书馆 明刻《金刚经》 明崇祯二年(1629)刻本 天津市图书馆
洛阳市图书馆 《注真三十二篆体金刚经》
元道肯集篆,明采素先诠注 明崇祯年间纲川许丕据万历本重刊 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 徐道园刻《金刚经》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本 现藏日本 《出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明成化六年(1470)刊本 明刻本《金刚经》 明永乐刻本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 明刻本《金刚经》 明万历刻本 青岛市图书馆 《金刚经》不分卷一册 新印崇祯十七年(1644)大字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 孙可望刻《金刚经》 南明永历九年(1655)朱印本 云南省图书馆 明凌氏刻《金刚经》 明刻《金刚经》 吴兴闵氏以明凌氏印本为底本刊印 清刻《金刚经》 同治三年(1864)北平翰藻斋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唐咸通九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水墨纸本规格:27.6 x 499.5 cm)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刊刻日期的印刷品。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盗至英国,现收藏于大英国家图书馆(编号:Or.8210/P.2 )。
其卷首的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刻本《金刚经》6纸,每纸70余厘米,四周单边。首有净口业真言、奉请八大金刚等前仪5行;尾有真言4行,题记1行。题记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风格浓郁,刀法洗练,墨色均匀。 法鼓山禅寺的水月道场,将整部《金刚经》作为建筑外墙。
㈥ y求日本历史人物名字
日本战国武将绰号与称号一览表 (转帖)
本多重次 ——鬼作左
波多野宗高 ——丹波鬼
保科正俊 ——枪弹正
北条氏康 ——相模的狮子
北条纲成 ——地黄八幡
赤井直正 ——丹波的赤鬼
柴田胜家 ——破竹柴田
池田辉政 ——姬路宰相
长野业正 ——上州猛虎、上州的黄斑
长宗我部元亲——姬和子、土佐之能人
长阪信政 ——血枪九郎
德川家康 ——海道第一弓
渡边守纲 ——枪之半藏
大宝寺义氏 ——恶领主
岛津义弘 ——鬼石曼子
稻井教业 ——青鬼
大久保长安 ——天下总代官
岛左近 ——鬼胜猛
服部半藏 ——鬼之半藏
丰臣秀次 ——杀生关白
饭富虎昌 ——甲山的猛虎
富田重政 ——越后名人
高阪昌信 ——逃弹正
古田重然 ——织部
沟尾茂朝 ——庄兵卫
鬼小岛弥太郎——鬼小岛
后藤信康 ——黄后藤
户泽盛安 ——夜叉九郎
今川义元 ——东海巨人
金地院崇传 ——黑衣宰相
九鬼嘉隆 ——海盗大名
加藤清正 ——虎加藤
崛尾吉晴 ——佛茂助
井伊直政 ——井伊的赤鬼
可儿才藏 ——竹草之才藏
泷川一益 ——重炮手
立花道雪 ——雷之化身、鬼道雪
铃木重秀 ——杂贺孙市
龙造寺隆信 ——肥前之熊
马场信房 ——不死的鬼美浓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枪
毛利元就 ——西国之雄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片仓重长 ——恶鬼
薄田兼相 ——橙武者
秋山信友 ——武田军的猛牛
前田利家 ——枪之又左
森长可 ——鬼武藏
十河一存 ——鬼十河
上泉信纲 ——剑圣、上州第一枪
上衫谦信 ——越后之龙、军神
松野重元 ——主马
山中鹿之介 ——出云之鹿
陶晴贤 ——西国无双的大将
武田信玄 ——甲斐之虎
小幡虎盛 ——鬼虎
新纳忠元 ——鬼武藏
香西佳清 ——盲目大将
羽柴秀吉 ——猴子
原虎胤 ——美浓夜叉
伊达政宗 ——独眼龙
真壁氏干 ——鬼真壁
佐久间盛政 ——鬼玄蕃
佐久间信盛 ——撤退佐久间
足利义辉 ——将军剑圣
正木时茂 ——枪大膳
最上义光 ——出羽之骁将
斋藤朝信 ——越后之钟馗
斋藤道三 ——蝮蛇
织田信长 ——尾张大傻瓜、第六天魔王
织田信秀 ——尾张之虎
真田幸隆 ——攻弹正
真田昌幸 ——正后双能之士
真田幸村 ——日本第一武士
佐竹义重 ——鬼义重
佐佐成政 ——北陆孤狼
------------------------------------------
集体称号:(以下以称号的音序为顺)
八浜七本枪 ——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国富贞次、小森三郎右卫门、宍甘太郎兵卫、能势赖吉、马场职家
八代十三人众——奥野越前守、高桥骏河守、东织部、东主马、东四郎左卫门尉、东缝殿助、松木左马头、蓑田出云守、蓑田纪伊助、蓑田信浓入道、宫原内记、宫原缝殿助、村山越前守
北条三家老 ——松田宪秀、大道寺政繁、远山纲景
北条五色备 ——笠原康胜(白备)、多目周防守(黑备)、富永右卫门尉(青备)、北条纲高(赤备)、北条纲成(黄备)
北条八老 ——松田宪秀、大道寺政繁、远山纲景、笠原康胜、多目周防守、富永右卫门尉、北条纲高、北条纲成
村上八人众 ——西条义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斋、盐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范重
大坂城七将星——真田幸村、长宗我部盛亲、木村重成、后藤又兵卫基次、明石全登、毛利胜永、大野治房
大坂七手组头——青木一重、伊东长次、中岛氏种、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赖包
德川三杰 ——本多忠胜、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四天王 ——酒井忠次、本多忠胜、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十六神将——酒井忠次、本多忠胜、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内藤正成、平岩亲吉、鸟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纲、鸟居忠广、大久保忠佐、蜂屋贞次
岛津四兄弟 ——岛津三郎左卫门义久、岛津又四郎义弘、岛津又六郎岁久、岛津又七郎家久
大友双璧 ——立花道雪、高桥绍运
丰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后由上杉景胜担任)
丰臣三中老 ——生驹正亲、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丰臣五奉行 ——浅野长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增田长盛
丰后三老 ——吉冈长增、吉弘监理、臼杵监速
肥前三城七骑——今道纯近、大村纯辰、朝长纯基、朝长纯盛、藤崎纯久、宫原纯房、渡边纯纲(又称为大村家七勇士)
府中三人众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
锅岛三生 ——锅岛信生(直茂)、石井生札、下村生运
冈崎五人众 ——天野贞有、石川忠辅、植村新六、内藤义清、林藤助
海赤雨三将 ——海北纲亲、赤尾清纲、雨森弥兵卫
黑田双璧 ——母里太兵卫友信、后藤又兵卫基次
黑田八虎 ——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则、黑田直之、后藤基次、母里友信
黑田二十四将——黑田利隆、黑田利则、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俦、益田正亲、母里友信、野村佑胜、野口一成、后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胜、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长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贞、衣笠景延、三宅家义、毛屋武久、原种良
会津四家老 ——佐世、富田、平田、松本
加藤清正十六将——加藤舆右卫门、加藤右马允、加藤清兵卫、角(右边添一“鸟”字)平次、龙造寺又八、庄林隼人、贵田孙兵卫、吉村吉左卫门、山内甚三郎、九鬼四郎兵卫、天野助左卫门、木村又藏、森本义太夫、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卫、饭田觉兵卫
贱岳七本枪 ——福岛市松正则、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孙六嘉明、肋阪甚内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权平长泰、糟屋右卫门尉武则
立花四天王 ——由布惟信、十时连贞、安东家忠、高野大膳
六角义贤六宿老——蒲生贤秀、后藤秀胜、近藤贞治、平井定武、三云成持、目贺田纲清
芦名四天王 ——佐世种常、富田滋実、平田盛范、松本舜辅
利休门三人众——蒲生氏乡、细川忠兴、芝山宗纲(监物)
利休七哲 ——蒲生氏乡、细川忠兴、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纲(监物)、濑田伊繁、牧村利贞
龙造寺四天王——成松信胜、百武贤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争议)
六角两藤 ——后藤贤丰、进藤贤盛
美浓三人众 ——安藤守就、稻叶一铁、氏家卜全
美浓四人众 ——安藤守就、稻叶一铁、氏家卜全、不破光治
毛利两川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亲、桂元忠、国司元相、儿玉就忠
毛利十八将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贞俊、穴户隆家、吉见正赖、天野隆重、桂元澄、儿玉就忠、志道广良、粟屋元秀、赤川元助、熊谷信直、粟谷元亲、国司元相、井上元兼、饭田元亲、渡辺左卫门
那须七骑 ——芦野氏、伊王野氏、大关氏、大田原氏、千本氏、那须氏、福原氏
尼子新宫党 ——尼子国久、尼子诚久、尼子丰久、尼子敬久
尼子三杰 ——熊谷新右卫门、立原久纲、山中鹿之介
尼子七马士 ——马井汲之助、马饲舍人、马川渡之助、马路走之助、马冢登之助、马山翔右卫门、马木彦右卫门
尼子九牛党 ——牛井谷右卫门、牛尾幸清、牛冈草之助、牛饲糖右卫门、牛川飞右卫门、牛田源五兵卫、牛田锄右卫门、牛尿踏右卫门、牛引夫兵卫
尼子十旗 ——赤穴光清、牛尾幸清、大西氏、熊野久家、神西三郎左卫门、诹访部(三刀屋)久扶、马来(真木)氏、松田诚保、三泽为幸、米原纲宽(又称为“尼子十砦”)
尼子十助(介)——秋上伊之助、植田稻叶之助、大谷猪之助、柴桥大力之助、高桥渡之助、寺本生死之助、早川鲇之助、深田泥之助、山中鹿之介、横道兵库之助
尼子十勇士 ——山中鹿之介、早(今)川鲇之介、薮中荆之介、秋宅庵之介、横道兵库之介、寺元(本)生死之介、尤道理之介、植田早稻(苗)之介、深田泥之介、小仓鼠之介(根据《战国网络》记载)
蒲生十三勇士——赤座隼人、谷崎忠右卫门、上阪左文、生驹弥五左卫门、阪源次郎、安藤将监直重、上阪源之丞、本多三弥正重、横山喜内、林五郎左、上野田主计头、仪俄忠兵卫、后藤喜三郎高治
浅井四翼 ——矶野员昌、大野木国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清洲三奉行 ——织田信秀、织田因幡守、织田藤左卫门
谦信双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三岛村上水军——能岛(村上武吉)、来岛(来岛通康→来岛通总)、因岛(村上吉充)
三国司 ——伊势北田氏、土佐一条氏、飞弹姊小路氏
三河三奉行 ——天野康景、高力清长、本多重次
三好三人众 ——三好长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摄津三守护 ——池田胜正、伊丹亲兴、和田惟政
山名四天王 ——田结庄是义、太田垣辉信、垣屋续成、八木丰信
三山城 ——竹腰正信、直江兼续、横山长知
上田七本枪 ——朝仓藤十郎宣政、斋藤久右卫门利信、镇目半次郎惟明、什左次右卫门久正、户田半平光正、中山助六郎照守、小野次郎右卫门忠明
矢中七骑 ——秋山逢殿助、大泽备后、栗原内记、长嶋因幡、福岛嘉兵卫、真下下野、松本九郎兵卫(又称“和田七骑”)
筒井左右近 ——岛胜猛(左近)、松仓重信(右近)
桐生七骑 ——芥川能登、荒莳式部、小曾根筑后、高草木筑前、东宫民部、松岛淡路、松岛式部
田山七武士 ——伊丹总坚、长续连、温井总贞、游佐续光、游佐宗円、平总知、三宅总广
天下三秀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松永久秀
天下七兄弟 ——稻叶正成、可儿才藏、辻小作、谷卫友、中黑道随、丹羽山城、渡边勘兵卫
土佐七雄 ——长宗我部、香宗我部、吉良、本山、安芸、津野、大平
武田三弹正 ——高阪昌信(逃弹正)、真田幸隆(攻弹正)、保科正俊(枪弹正)
武田四名臣 ——马场信房、内藤昌丰、高阪昌信、山县昌景
武田二十四将——武田胜赖、武田信繁、武田信廉、穴山信君、高坂昌信、马场信房、真田幸隆、原虎胤、内藤昌丰、原昌胤、秋山信友、板垣信方、山本勘助、三枝守友、小幡虎盛、真田昌幸、饭富虎昌、横田高松、山县昌景、土屋昌次、多田满赖、甘利虎泰、小山田信茂、小幡昌盛
武藏四家 ——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别府氏
武藏七党 ——猪俣党、私市党、儿玉党、丹党、西党、村山党、横山党
小豆坂七本枪——织田孙三郎信光、织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孙介胜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冈田助左卫门重善、下方左近贞清、中野又兵卫一安
蟹江七本枪 ——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员、大久保治右卫门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镇贞、杉浦物左卫门镇荣
西美浓十八将——相场国信、衣斐光兼、揖斐光亲、岩手道高、轻海光显、国枝正则、郡家光春、小柿长秀、小弹正国家、高桥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卫重治、所信国、林道政、船木义久、松山正定、八居国清、山岸光信
信浓的四大将——木曾义昌、村上义清、小笠原忠实、诹访赖忠
小倭七人众 ——稻垣氏、臼木氏、冈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满贺野氏、吉悬氏
新阴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长惠、柳生但马守宗严、穴泽净贤、匹田文五郎
一乘谷四奉行——朝仓景连、前波景定、小泉长利、河合吉统
伊贺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长,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长门守保丰)、百地家(百地丹波守)
越后十七将 ——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饭盛摄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岛弥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马之介、斋藤朝信、田(右边添一“鸟”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赖、直江兼续、直江景纲、永井丹波守、本庄繁长、毛利上总介、桃井赞岐守
宇喜多三老 ——长船贞亲、冈利胜、户川秀安
姊川七本枪 ——渡边金大夫、门奈左近右卫门、伊达舆兵卫、伏木久内、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卫、林平六
最上八盾 ——天童氏、饭田氏、尾花泽氏、盾冈氏、长静氏、成生氏、延泽氏、六田氏
斋藤六人众 ——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长井卫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
真田十勇士 ——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览十藏、雾隐才藏、猿飞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镰之助
织田双璧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
织田四天王 ——柴田胜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泷川一益
织田四家老 ——羽柴秀吉、丹羽长秀、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歌谣分别称之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间)
织田五奉行 ——菅谷长赖、长谷川秀一、福富秀胜、堀秀政、矢部家定
1. 津轻为信======》瑞祥院殿天室源栋公大居士
2. 南部信直======》常住院殿光录大夫江山心会
3. 秋田实季======》高干院殿空岩梁空大居士
4. 最上义光======》光禅寺殿玉山白公大居士
5. 伊达政宗======》瑞岩寺贞山禅利大居士
6. 蒲生氏乡======》昌林院殿高岩忠公大禅定门
7. 佐竹义宣======》净光院殿杰堂天英大居士
8. 北条早云======》早云寺殿天岳宗瑞
9. 上杉谦信======》不识院殿心光谦信大庵主
10. 佐佐成政======》成政寺殿前奥州太守四品庭月道闲居士神仪
11. 村上义清======》日泷寺殿正四位前羽红云正清公大禅定门
12. 武田信玄======》惠林寺殿机山玄公大居士
13. 真田昌幸======》一翁干雪大居士
14. 今川义元======》天泽寺殿秀峰哲公大居士
15. 德川家康======》一品大相国安国院殿德莲社崇誉道和大居士
16. 织田信长======》总见院殿正一位一品大相国泰安大居士
17. 斋藤道三======》圆觉院殿一翁道三日至大居士神仪
18. 池田恒兴======》护国院雄岳宗英大居士
19. 泷川一益======》道荣
20. 九鬼嘉隆======》前隅州太守泰宗常安大居士
21. 本多忠胜======》西岸寺殿前中书长誉良信大居士
22. 前田利家======》高德院殿桃云净见大居士
23. 柴田胜家======》摧鬼院殿前越州守从三位台岳还道大居士
24. 朝仓义景======》松云院殿太球宗光大居士
25. 浅井长政======》养源院天英宗清
26. 丹羽长秀======》总光寺殿大怜宗德大居士
27. 石田三成======》宗应江东院正岫因公大禅定门
28. 井伊直政======》祥寿院殿清凉泰安大居士
29. 足利义昭======》灵阳院殿准三宫昌山道桂大禅定门
30. 筒井顺庆======》顺庆阳舜房法印
31. 三好长庆======》聚光院殿眠室进公大禅定门
32. 丰臣秀吉======》国泰佑松院灵山俊龙大居士
33. 细川藤孝======》泰胜院殿前兵部彻宗玄旨大居士
34. 别所长治======》英应院殿刚觉性金大居士
35. 尼子经久======》兴国院殿月叟省心大居士
36. 宇喜多直家======》凉云院天德星友大居士
37. 毛利元就======》洞春院殿日赖洞春大居士
38. 福岛正则======》海福寺殿前三品相公月翁正印大居士
39. 大内义隆======》龙福寺殿瑞云珠天大居士
40. 蜂须贺正胜======》福聚院殿前匠作四品良岩净张大居士
41. 长宗我部元亲======》雪溪怨三大禅定门
42. 山内一丰======》心峰宗传
43. 大友义镇======》瑞峰院殿前羽林次将兼左金吾休庵宗麟大居士
44. 黑田孝高======》龙光院殿如水圆清大居士
45. 龙造寺隆信======》法灵院殿泰岩宗龙大居士
46. 锅岛直茂======》日峰宗智大居士
47. 松浦镇信======》慈眼院殿前肥州太守式部卿法印宗静大和尚
48. 加藤清正======》净池院殿永运日乘大居士
49. 岛津贵久======》南林寺殿大中良等庵主
50. 森兰丸======》瑞桂院殿凤山智贤居士神仪
森忠政:千丸
森长定:乱丸
毛利元就:松寿丸
毛利兴元:幸千代丸
本庄繁长:千代猪丸
北条氏政:乙千代丸
北条氏直:国王丸
北条氏纲:伊豆千代丸
芦名盛氏:四郎丸
芦名盛隆:喝食丸
朝仓义景:长夜叉丸
浅井辉政:万福丸
相良义阳:万满丸
真田信繁:辩丸
佐竹义宣:德寿丸
里见义丰:竹若丸
出羽宗俱:鹤法师丸
上杉景虎:国增丸
大内义统:长寿丸
大内义长:盐乙丸
织田信澄:坊丸
小山田信茂:藤乙丸
蛎崎庆广:天才丸
筒井顺庆:藤胜丸
伊东佑兵:虎熊丸
伊东义佑:虎熊丸
河野通直:牛福丸
吉川广家:才寿丸
小早川秀包:才菊丸
吉川元长:鹤寿丸
长宗我部盛亲:千熊丸
长宗我部信亲:千熊丸
来岛通总:牛松丸
二本松义纲:国王丸
新纳忠元:安万丸
德川家康:竹千代
结城秀康:于义丸
德川秀忠:长松丸
松平忠吉:福松丸
松平信吉:万千代丸
松平义直:五郎丸
德川赖宣:长福丸
德川赖房:鹤千代
织田信长:吉法师
织田信雄:茶筅丸
织田信孝:三七丸
织田信忠:奇妙丸
织田秀信:三法师
武田信玄:太郎
武田信繁:次郎
武田信廉:孙六
武田信吉:万千代
山信君:胜千代
高阪昌信:春日虎纲
丰臣秀吉:日吉丸
丰臣秀赖:拾丸
丰臣秀胜:石松丸
岛津义久:虎寿丸
岛津贵久:虎寿丸
岛津忠良:菊三丸
岛津忠恒:米菊丸
岛津丰久:丰寿丸
岛津家久:米菊丸
毛利辉元;幸鹤丸
毛利秀元:宫松丸
小早川隆景:德寿丸
吉川元春:少辅次郎
长宗我部国亲:千雄丸
长宗我部元亲:弥三郎
立花道雪:八幡丸
立花宗茂;千熊丸
今川氏亲:龙王丸
今川义元:芳菊丸
大内义隆:龟童丸
大内义弘:孙太郎
细川忠兴:熊千代
浅井长政:猿夜叉
上杉谦信:虎千代
伊达政宗:梵天丸
前田利家:犬千代
加藤清正:夜叉丸
大友宗麟;盐法师丸
三好长庆:千熊丸
蒲生氏乡:鹤千代
太田道灌:鹤千代
土井利胜:松千代
黑田长政:松寿丸
小西行长:弥丸郎
本多忠胜:锅之助
足利晴氏:龟王丸
小堀政一:作助
支仓常长:与市
石田三成:左吉
真田幸村:弁丸
黑田如水:万吉
斋藤道三:桑丸
毛利隆元:少辅次郎
浅井久政:猿夜叉
真田信吉:仙千代
长尾为景:六郎
武田信丰:长老
多田满赖:三八郎
井伊直亲:龟之丞
伊集院忠栋:源太
菊池正武:菊法师
小幡景宪:熊千代
织田信行:勘十郎
片桐且元:助作
新发田重家:源太
津轻信建:平太郎
津轻信枚:平藏
一条兼定:万千代
今川氏真:五郎
犬童赖安:军七
尼子经久:孙四郎
尼子国久:孙四郎
北信爱:彦太郎
吉川兴经:千法师
末次元康:少辅次郎
桑名吉成:藤次郎
穗田元清:少辅四郎
堀秀政:菊千代
北条纲成:胜千代
毛利辉元:幸鹤丸
松平忠辉:辰千代
直江兼续:与六
本多正纯:千德丸
水野忠邦:于兔五郎
松平信纲:长四郎
伊达纲宗:巳之助
德川家重:长福丸
内藤清次:宗太郎
内藤忠重:甚太郎
堀田正睦:正笃
本多忠统:恒弥
牧野成贞:成恒
青山忠俊:伊势千代
阿部正次:德千代
丰臣秀胜:石松丸
荒木村重:十二郎
㈦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新手必看——建盏快速入门
“民艺坊”之前的文章,主要面向对建盏已经产生兴趣、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有盏友问道,跟完全不认识建盏的亲朋好友介绍建盏,该怎么说?好像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也无法很通俗地解释建盏为什么吸引人。
所以我们发布这篇文章,解答基础问题。如果没接触过建盏的朋友,能通过此篇文章,了解并喜欢上建盏,也是一种缘分。
1.建盏的前世今生
2.建盏特别的制作用料
3.哪种建盏器型更受欢迎
4.建盏的神秘釉色之美
5.简单四招轻松辨别真假建盏
6.选购建盏的四大技巧
7.建盏真的有毒吗
8.宋人是怎么用建盏“斗茶”
9.建盏喝茶有哪些神奇好处
10.掌握三招轻松养出七彩建盏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一样东西,从它的历史文化了解。建盏,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是宋时皇室御用茶具,因产自宋建州府建安县(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一带),故称为建盏。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是对建窑烧制而成的黑釉瓷的总称。两宋时期,由于斗茶风尚盛行,建窑烧制的精品专供宫廷使用,是黑釉瓷的代表性瓷器。这种瓷器在日本、台湾被称为天目釉。后井村当地人称建盏为乌泥盏、宝碗、黑碗、乌碗。
建盏珍品是在数千万以上的建盏中通过比较挑选出来的少数优品,是在宋代狂热斗茶这个背景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们是真正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陶瓷产物。建窑生产现存日本东京静嘉堂的曜变天目是国际公认的天下第一名碗。国内许多博物馆和世界一些着名博物馆都收藏有建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建盏特别的制作用料
坯泥选择:选取宋代建窑窑址(今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附近的原矿土作为坯泥,因为含铁量高,烧成后呈现“铁胎”特质。
釉料配制:选择宋代建窑所用的原矿釉石作为基本原料,再辅以当地的红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浆,过滤备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的烧制流程,要经过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 13 道工序。
要烧制一个好的建盏,成品率非常低,有时烧出一窑全是瑕疵品都有可能,可谓是千里挑一,更完美的要万里挑一。
做好一个精美而漂亮的建盏不仅要把握好上面的每一个环节,对温度的把控也极其重要。所以善待你手上的盏,因为这些是烧盏大师的心血。
3. 哪种建盏器型更受欢迎?
建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碗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业内根据口沿、腹部和底足的变化,将建盏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每类还有大、中、小之分,其中中小器型居多。大型的器型口径在 15cm 以上,中型的口径在 11cm-15cm之间,小型的口径在 11cm 以下。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01 、束口型
束口的特征:口沿曲折,外缘向内凹,内壁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注水线)。
宋代斗茶用的就是束口盏,12.5 公分的束口盏为标准的斗茶器。从目前出土和传世建盏来看,也是束口盏的数量最多。而束口盏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器型。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2 、敛口型
敛口的特征:口沿微向内收敛,整体造型呈丰满状。市面上常见的有禅定杯,般若杯、鸡蛋杯等。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3 、撇口型
撇口的特征:口沿外撇。盏腹有明显弧度。撇口盏比较具有观赏性。盏腹的线条和盏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区分敞口盏和撇口盏的关键所在。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04 、敞口型
敞口型的特征:外壁斜直,轻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线的。其实这种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斗笠盏”,因为此类盏整体造型像极了斗笠,所以就形象的这么去叫了。
对于初识建盏的朋友,有时候会分不清敞口盏和撇口盏,有时候也容易把敛口盏和束口盏弄混。其实,掌握了每只盏型独特的特征之后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撇口盏和敞口盏区别:
首先看口沿:撇口盏口沿明显外撇,而敞口盏口沿没有外撇,比较利落;其次看盏腹:撇口盏盏腹有明显弧度,而敞口盏盏腹外壁斜直。
束口盏和敛口盏区别:
束口盏与敛口盏的区别在于敛口盏没有一圈内折凹槽俗称注水线。
4. 建盏的神秘釉色之美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窑釉色分为两大类:黑色釉和杂色釉。建窑黑釉在高温(1300 度)熔烧过程中,将单质铁从釉和胎里还原出来,根据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氛围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花纹。这种花纹的产生难以预见,难以把握,使用同一种釉,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也是建盏的“天成”原则,如果加人不同的化学物质成份,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建盏。
建盏黑色釉主要有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
杂色釉主要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酱色釉,都属于火候不够高,或者火候过高的产品。此外,还有彩虹斑、异毫盏、铁锈斑、虎皮斑等。
不同釉色的烧成,温度从低到高依次为茶末釉→乌金→油滴→兔毫→酱色→柿红。
曜变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曜变是建盏中可遇不可求的宝物,说是“千年难求,万量无一”,是烧盏人梦中而又为之奋斗期待的东西。其实,“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 ,圆点呈黄色,其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
至今仅存的三件完整的曜变天目茶碗,全部收藏于日本,被日本称之为国宝,分别存于静嘉堂文库、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和大阪藤田美术馆。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兔毫釉
兔毫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釉色品种,宋人对于建盏釉色的喜好倾向以兔毫为主,这种倾向甚至使人们常以“兔毫盏”作为建盏代名词。 “兔毫”是在黑色底釉中透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形如兔子身上的毛发,兔毫中又根据颜色不同,分为“棕兔毫”、“金兔毫”、“银兔毫”“蓝兔毫”兔毫以细密、修长、清晰、碗壁内外都从碗沿到碗底分布均匀密集为 上品。
银兔毫以毫色雪白、发亮为上品。金兔毫和蓝兔毫则以金光、蓝光灿灿为上品。
也有三色集于一盏,称为“三色兔毫盏”。宋徽宗在其所着的《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就是这个意思。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
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油滴釉属于结晶釉,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在该处饱和状态,并以赤铁矿和磁铁矿的形式从中析出晶体,从而形成“油滴”斑。
有人说油滴盏与鹧鸪斑盏是同一种,只是不同的叫法罢了;也有人说油滴盏与鹧鸪斑盏有本质的区别。
鹧鸪斑与油滴釉,你是否也分不清呢?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和鹧鸪的区别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油滴”釉面上结晶斑基本呈圆形,仔细观察圆斑中心可以看到一个不同颜色的圆心。而“鹧鸪斑”上的结晶斑呈现不规则形,观察不到圆心,在晶斑内部有鱼鳞状条纹或细丝状条纹。此外,“鹧鸪斑”釉在盏的口沿部位有明显脱口,下部呈垂釉现象;而“油滴”釉就没有这种现象,口不脱,底不垂。
建盏油滴有灰色→褐色→银白色→银蓝色→金黄色→彩色,这个次序能体现出烧制难度与美感的统一。其烧制难度区别很大。无法用数字来描述。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柿红釉
柿红釉是建盏釉面的一个品种因为烧造出来的釉面颜色和柿子成熟后的红色类似,所以取名为柿红釉建盏。柿红釉是建盏的高温产品,很适合喝茶特别是岩茶、普洱茶,盏越养越漂亮柿红釉釉面光泽不强,红褐色釉面深红色加晶点。窑温太高,斑纹析出太多、太密,掩盖了釉的底色,或是还原不足又或者是坯中氧化铁含量过低,都会出现这样的品种。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建盏釉面的一个品种。一般为青色或绿色,常伴有冰裂纹,茶末釉的颜色越绿越清澈,玻化程度高有冰裂纹品质就越好,价格也越高。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灰皮釉
灰皮釉是建盏窑变釉的一个品种,釉面一般为灰色或深灰色。施釉较均匀,釉面有突出状,在泛灰色的釉内有一层薄薄的黑色。当然还有一些灰白釉、龟裂釉、酱釉、彩虹斑、异毫盏...
5. 简单四招轻松辨别真假建盏
真假建盏其实业界早有定论,无铁胎非建盏!这是检验真假建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最核心的。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⑴建盏的底胎颜色一般为暗黑色或灰黑色,不仅是外胎,内胎也黑色。
⑵放桌子上后,拿筷子敲打建盏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
⑶胎底粗糙,建盏才能达到既透气又保温的效果。
⑷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
现在市场上的一些建盏,胎的颜色很浅,失去了建盏的精髓。大部分胎底使用了化妆土,胎底黑色内胎并不黑,是其他颜色。在茶城、展会上,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建盏,斑纹与建阳建盏看上去没有有很大差别,而且价格相当便宜,类似这样的建盏就值得注意了!它可能是其他地方生产的,并不是产自建阳!
这类建盏没有建盏特有的原材料,而是用其他土壤并且添加了一些其他原料和元素,而不是用建阳当地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可能用了一段时间后会褪色,没有光泽感。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假建盏!
6. 选购建盏的四大技巧
选购建盏的方法有很多,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轻松可以挑选出您喜欢的建盏。
1. 看器型
对于一件建盏精品来说,一定要满足没有明显变形,表面不开裂,无气泡,针眼少这几个条件。
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器型是否周正,可以将建盏倒扣到表面平整的桌子上,观察其盏口和桌面是否有间隙,如果会左右晃动,则说明变形严重。
2 、看斑纹
如果要购买兔毫盏的话,可以依照宋徽宗提出的“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这一标准进行选购。也就是说,好的兔毫盏斑纹的底色应该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而不是那种“死黑”色。兔毫斑纹要尽量长一些,分布不稀不紧且具有三维立体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够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者为最佳。而如果要购买油滴盏的话,最好是选购那些油滴斑放清所可见、斑点大小不一,盏内外斑点分布均匀饱满,且有些是独立的斑点,而不是斑点模糊一片的。
3 、看胎质
建盏最大的特点表现在胎体就是“铁胎”。铁胎的特征是: 胎体厚重,胎底粗糙,才能达到既透气又保温的效果,颜色一般为暗黑色或灰黑色,叩之有类似金属碰撞的声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阳水吉一带,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喜欢研制建盏的陶艺家都要使用建阳水吉的胎土。
4 、看釉料
好的建盏必须使用建阳当地的釉料。有时看到一些斑纹粗大且十分炫目的“建盏”,就不是用建阳当地产的原矿土和原矿釉烧制的。由于每一位工艺师都不会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来,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矿物原料也是件比较难的事情。
所以建议定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建盏,详细了解所要购买的建盏是出自哪位工艺师之手,盏上有没有工艺师的落款或者证明也值得注意。此外,购买建盏时还要有“容忍的心态”,要能够欣赏其中的“残缺美”。
建盏的成品率比较低,想要一件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完美的建盏是十分难得的。
7. 建盏真的有毒吗?
建盏表面有很强的金属感,敲击有金属声音,第一想到的是会不会不卫生?是否有毒物质在里面?喝茶会不会对身体有害?相信很多人也会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疑问。
有人非议建盏有毒,这是谣言。有毒无毒主要从两方面看,一个是陶瓷原料,一个是烧成。
真正建盏必须是建阳坯土、建阳原矿釉。泥料釉料是否安全,还看烧成温度,高温瓷优于中温瓷和低温瓷。高温一般指 1280 摄氏度到 1350 摄氏度。建盏是在这样的温度烧制而成的,有害物质都消失转化了。
真正建盏是铁系高温自然结晶体,斑纹一次自然形成,没有任何人工合成色釉,不是色釉彩绘,也不是二次上釉二次烧制。
建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建阳当地收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建盏协会,截止目前,当地建盏协会和有关部门送检建盏样品 80 多批次无一存在安全问题。
所以高温瓷器建盏和玻璃器皿是一样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8. 宋人是怎么用建盏 “斗茶 ”
中国是茶的故乡,更是瓷的国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辉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盏。
我国的饮茶习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风,并开启品饮艺术的先河,但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烧水煮茶,然后将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盏分茶。饮茶时要将鲜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汤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饮茶方式改成了点茶法,其比煮茶更讲究。宋代的点茶用的也是团饼茶,先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接着候汤(烧水),用沸水冲洗后,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盏,先少倒点开水,将茶粉调匀,称调膏。再从四边注入沸水点茶,边注水边用茶筅击拂成悬浮液,汤花色白,在盏边无水痕为佳品。然后将有茶末的茶汤一起喝下。
用点茶的方法来比赛茶和茶汤的质量,称为“斗茶”,又称为“茗战”。钟情书画、茶道艺术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他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关于斗茶的标准,蔡襄在《茶录》中是这样表述过:“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也就是说先看汤色以纯白如乳为上,其次看茶汤,茶汤的表面泛起的“汤花”,能较长时间凝住茶盏内壁不动为胜,俗称“咬盏”,汤花散退较快,先出现水痕的为负,俗称“云脚涣散”。水痕出现的地方在茶盏内壁与茶汤相接处。宋代茗战以三战二胜决出胜负。所以在当时受到了上至皇帝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儿的广泛青睐。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茶事活动。在斗茶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过程中,茶叶、茶具的品质也需不断提高,才能适应需求。当斗茶风靡朝野达到登峰造极之时,必须是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盏才能与茶家的审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盏的发展与斗茶息息相关且相辅相成。
建盏黑釉的单纯与窑变的纷繁形成对比,其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朴素玄妙的审美情趣,是雅与俗、巧与拙双重艺术性的成功表现。建盏这种简素古朴之美与生俱来就和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
建盏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许多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宫词》中赞曰:“兔毫连盏烹之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咏-试茶》中咏道:“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雾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
苏东坡《宋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翁鹅儿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金黄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斗茶香兮薄兰芷。”
着名诗人杨万里在《陈蹇叔郎中出闽别送新茶》诗中写道:“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鸿。不待清风生两液,清风先向舌端生。
建盏在宋代虽然盛极一时,但物极必反,元明之后,由于中国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文化趣味的转向,建盏开始衰落,淡出国人的视野,还被称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认为宋人品茗玩盏,听琴赏画,导致靖康之耻,把国家都给玩没了,也就有了爱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说法。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爱好茶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古玩市场的兴起,建盏也从给鸡喂食的碗变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宠。由着名演员主持人王刚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档关于茶文化和建盏的节目,里面的真品专家给的价格不菲。现在建盏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上新烧的建盏品相相当不错,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如果我们恢复了宋代的点茶技艺,在热爱茶文化的人当中加以推广,必定会给爱茶者带来感官与精神的双重愉悦。
9. 建盏喝茶有哪些神奇好处?
建盏具有养生保健的功能
因为建盏的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钙等化学成分,所以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的释放二价铁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达到舒缓的作用。并且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可将细菌吸附,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活性抑制的逆转和氧达到杀菌的效果。
保温蓄热、提升口感的功能
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并提高茶汤的碱性,茶水质会变得柔软甘甜,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保证了茶水的口感更佳,很多盏友说,用建盏盛白酒、啤酒、红酒、白开水、矿泉水、咖啡等液体饮料,其口感亦更加甘纯美味。
10. 掌握三招轻松养出七彩建盏的秘诀
养盏其实很简单,总结以下三点:
一、 挑选适合养的盏
二、 适合养盏的茶
三、 养盏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盏都能养,但是,好盏必须好养
养盏与紫砂壶一样,最好用不同的茶,养不同的盏,或用茶汤颜色相近的茶,养一个盏。用岩茶养出七彩的盏,若喝了几次绿茶,很快会暗淡哑光。生普洱与熟普洱也是如此。简单来说,茶汤颜色的颜色相差太大,不可以共用一个盏。而熟普,武夷岩茶,红茶,是可以共用一个的。
如何挑选一枚适合养的盏?
中华文化,历来讲究“度”,而一枚适合养的建盏,玻化必须适度,玻化太弱,烧干了的盏(如下图),无法养出七彩,甚至养久了会呈现铁锈色,腐蚀色,即使无暇,也不建议购买。
建盏入门知识一看就懂
而强玻化的盏得分玻化油滴与玻化兔毫,玻化油滴(鹧鸪斑)好养,出彩也快,但有个缺点。
1、容易茶垢挂圈不均匀(如下图)
2、七彩后的包浆很容易洗掉(因为玻化的镜面不吸收茶汤)
不过养玻化盏也有技巧
1、喝茶时千万别让茶汤在杯内时间太久,久了茶汤水面就会茶垢挂圈。
2、喝完茶用清水冲洗一次,冲洗干净茶汤,千万别擦。
而上图这种玻化的兔毫盏则是比较难养的,没有个一年半载是很难有变化的。因此,挑选建盏第一要诀,应该是看釉面。一枚适合养的盏,最好是玻化恰到好处,有明显结晶,手感能感受到釉面的不平整,手机放大看能够有结晶体,非光滑的。(什么是结晶?类似下图)
观之已养成七彩的建盏,放大细看,七彩色皆在结晶体中,如下图
适合养盏的茶
有人说:“必须用武夷岩茶,因为武夷岩茶长在岩石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能够更好与盏结合。”武夷岩茶最好的正岩茶,有几个长在岩石上?普通的,大部分都是泥巴的山场,哪里有那么多钾钙钠镁铝矿物质?
岩茶适合养盏,其橙红色的汤色,汤色深的茶,附着在结晶体易形成深色薄膜稳定的包浆有了,七彩就有了。因此许多人养盏,用熟普洱,茯茶,黑茶,凤凰单丛,绿茶 等等都是可以的,但是武夷岩茶,红茶还是最好养盏的茶。为何?熟普或者黑茶茶汤太浓,容易有茶垢,而绿茶,汤色太浅,包浆慢,养的就慢。而武夷岩茶与红茶,茶汤的浓淡,汤色最适中,尤其是足火的武夷岩茶或者陈年岩茶,茶汤酒红色,浓淡适中。
如何养盏
1、新盏类似于紫砂壶,先开盏,用武夷岩茶或者熟普等橙色茶汤的茶水煮沸,小火沸腾慢炖,越久越好。(曾经有个客户的盏一直没养出七彩光,后他自己试验,在茶汤中煮了 2次,每次 1 小时,晾干即刻出现七彩) 煮沸时会发现的盏的釉面冒出许多小气泡,这时盏已经在与茶汤交融,气孔放出气体,吸入茶汤,同时可以去除“铁味”。
2、如何使用? 喝茶,喝完倒,倒完喝,结束了用清水冲洗,倒扣,自然晾干,几乎不洗。
若被外人用了需要消毒怎么办?很简单,继续像开盏一样用,沸腾的茶水煮,既养盏,又消毒。
3、养盏变化的过程:
养盏变化有过渡期,先是金色,金色再变七彩,一枚适合养的盏,第一特点就是挂金极其快,喝一下午就能有金色。各位首次养盏,别看到喝了几天褪色,就说是生锈了,这只是过渡期而已。
下图是一位盏友记录的养盏变化过程。
4、谨记!养盏不是泡在茶汤中就可以,那样永远养不成。
已养出七彩的作品欣赏
怎么样,是不是很漂亮,玩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赏心悦目之美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追求。关于养盏的方法,每位盏友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也许你有更好的养盏方法,也可以和泽缘建盏一起交流学习。
㈧ 黑田长政详细资料
黑田长政(1568年12月21日—1622年8月29日是安土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福冈藩第一代藩主。父亲是黑田孝高(官兵卫),母亲是节桥伊定之女,正室是蜂须贺正胜之女。幼名为松寿,通称吉兵卫。
1568年:于播磨国姬路城出生。
1577年:成为了织田信长的人质。
1578年:荒木村重叛乱,父亲官兵卫被补,信长误以为是官兵卫投靠荒村,本来打算处死,后来竹中半兵卫游说才解困。之后成为秀吉征伐中国地方的一员,更以信长的“长”字改名为长政。
1583年:参加贱岳之战,胜后获得了河内450石。
1584年:小牧·长久手之战期战,于大阪城担当留守职务。其后领地增加2000石。
1587年:丰臣秀吉完成九州征伐后,父子其获丰前国中津12万石。
1589年:正式继任家督,并担任甲裴守官职。
1592年-1598年:参加芍朝鲜的攻略。
1600年:关原之战期间,加入了东军,负责对小早川秀秋的内应。对与敌方主要人物石田三成交战,战后被加封于筑前国52万8千石。
1601年:福冈城筑城完毕。
1603年:担任从四位下筑前守。
1614年:大阪冬之阵,于江户城担任留守职务。
1615年:大阪夏之阵出阵,徙属于德川秀忠。
1623年:于福冈城病死。
法名:兴云院殿古心道卜大居士。墓所:福冈市博多区千代の横岳山崇福寺。京都市北区龙宝山大徳寺搭头寺院龙光院。东京都涉谷区广尾瑞泉山祥云寺。
参与【壬辰战争】部分
_____________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转自81.china.com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战役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
碧蹄馆遭遇战历来史学界就有很多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如松是冒进,而且此战是失利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个极大的误解,冒进被围的是不听李如松命令的祖承训和查大受。他们率部去侦察敌情,李如松并未要他们前进的太深,祖承训不听查大受劝告,一直深入到汉城附近三十里的地方,被日本军包围。如果李如松不是凭着统帅的责任心和极大的勇气去迎救的话,这3000辽东骑兵肯定会被日军消灭。那么今天我们看这段历史,肯定就会有人大骂李如松是饭桶,明军是饭桶了。
李如松率轻骑纵横驰骋,不仅救出了祖承训和查大受等人,而且还大量杀伤了日军,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手下相当于明军游击、把总的将领被杀了十几人,而明军战将只死了一个游击李有异,这样精彩的战役我们怎么能说是失利的呢?而且此战过后,日军坐拥五万大军不敢出城和三万明军决战,这本身就说明了碧蹄一战已经杀破了日军的胆气,使的他们不敢出战。
日军2000人的先头部队全是步兵,后面上来的大部队也以步兵为主,日军本来骑兵就很少,更缺乏同大批骑兵集团作战的经验。另外就是日本一向缺少铁器,当时日军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制的各类盔甲为主要防身装备,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铁制的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轻装步兵(足轻)还是竹制盔甲甚至没有盔甲(很好笑啊)。
日军最普遍的装备是武士刀和长柄大刀,但质量参差不齐,明军装备的单兵武器大刀质量上平均水平也大大超过日军,(不否认日军一些武士刀的质量是非常高的,但数量太少)加上骑兵的冲击力,所以在大明军的辽东铁骑兵面前日军无论是在装备上和单兵格斗上都远远不是对手,呵呵!更何况这几千明军骑兵可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辽东精锐士兵。
说到这里,我再多谈谈关于明军骑兵的一些情况。明朝初期为了与蒙古作战,就十分重视骑兵的建设,极力加强骑兵实力。尤其是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5),永乐帝多次亲自率军远征漠北,每次都出动大量骑兵。1409年邱福率10万骑兵奔袭鞑靼本雅失里,结果邱福阵亡全军覆没。明朝廷立即重新动员全国,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建立起三十万骑兵,可见当时明朝强大的骑兵后备力量。
转折发生在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朝廷直接掌握的北京及附近禁军几乎被全部消灭,尤其是骑兵损失后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从此明军骑兵力量逐步倒退,加上大力发展火器部队,骑兵在军队编制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到了明朝后期已不到十之一二,但这很少的骑兵力量都是明军中的精锐,主要驻防在北京附近和辽东,陕甘,宣府,大同等地,而且当时这些地方的马匹供应能够保障。比如:万历二年宣府山西大同交易马匹合计两万七千匹以上,上等蒙古马八两多银子,中等七两余,下等六两余。
补充一点,战国时代的日军兵种就是以步兵为主,主力步兵是双手持长刀的武士和长柄大刀的普通士兵,其他诸如骑兵和火枪兵少之又少,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步兵火统(3眼枪只配备明军骑兵),但日军也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根本不可能谈什么协同作战,这在战术上就和明军差了一大截,虽然日军十分勇猛,但在实战中是非常吃亏的。最后奇怪的就是日军在此战中竟然没有一人统一指挥???
战役后续:碧蹄馆遭遇战后李如松不再轻易冒进,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日军在王京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的重兵集团,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跟随李如松的明军只有3万多人了,加上高??本就是贮有朝鲜数十年的粮食的朝鲜国仓,日军占领后,龙山粮仓成??,李??作战计划,效法官渡京战役】
【稷城和舒川阻击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5000人(解生2000人,杨登山3000人)朝鲜军:3000人
主帅:解生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1万4千人
主帅: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后藤基次、林道利等
战役结果:明军朝鲜军获胜,击毙日军近6000余人,明军朝鲜军伤亡2500余人。
战役分析:9月7日,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3军主力在解生率部赶到稷山和舒川的第二天也赶到了,日军分两路进攻稷山和舒川,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拉锯攻防战,正当双方都精疲力尽之时,杨登山率领的3000援军也赶到了稷山。解生提议杨登山的生力军立即绕到日军后方发动进攻。突然出现在日军后方的明军,使黑田长政大为恐慌,日军阵线动摇,以为明军大举增援,黑田长政急忙率军全部退守稷城,据城死守,闭门不出。
首先:战术上解生和杨登山采取了避实击虚的计策,在坚决挡住黑田长政猛攻的同时,以生力军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后面突然出现的包夹战法,令日军措手不及,阵线动摇;(这和适时出现在滑铁卢战场的威灵顿的英军援军,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其次:参战的明军一大部分参加过当年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常年守备边塞,战斗力及意志力都很强;第三就是,明军在火器的编制中开始大量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眼火枪,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出现的连发火枪,这是日军装备的火绳枪所不能比的;加上明军火炮的威力,日军岂有不败之理。
此战更进一步证实了一点,面对严密布防弹药充足的明军阵地,日军很难得手,如果明军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很容易取得胜利。
战役后续:稷城和舒川阻击战的同时,另一路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麻贵手下的参将彭友德率兵包围,死伤惨重,彭友德一举攻克青山要塞。重新被朝鲜国王起用的名将李舜臣率海军在鸣梁海战中再一次击败日本海军。稷城和舒川阻击战、青山和鸣梁的胜利,使日军失去了继续北上的信心。同时邢玠率领的明军主力和麻贵会师,七万明军和权粟元帅的朝鲜军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日军连连败退,小西行长被击退到朝鲜南部井邑,加藤清正也退守庆州。麻贵不给日军喘息的机会,亲率手下明军出击,日军招架不住,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带,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岛津义弘退守泅川,建筑营垒工事,待机反扑,战争局势一时进入相持阶段。
明军主力进入朝鲜之后,邢玠就将明军分为三路,准备进攻日军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的中路军,再次分兵四路向朝鲜半岛南部晋州、永春、泗川、昆阳等地的日军发起进攻,另两路明军也是如此。这样整个明军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对据点守备的日军各个击破,而当任何一处明军进攻受阻或日军集结兵力进攻明军守备的据点,明军需要支援时,其他地方的明军无法也没有能力增援。蔚山大会战的失利就是这个因素。
集中优势兵力,稳扎稳打,猛攻日军,这本来就是李如松在第一次入朝作战中经过实战检验正确的战略,可惜可叹邢玠却弃置不用。整个战略上的失误就是造成明军在第二次援朝抗日中损失过大的主因。
邢玠也深知中日这种相持状态对明军是不利的,日军休整完毕后必将发动反攻,决不能让日军有时间休整,于是明军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夺取蔚山。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杨镐、李如梅率明军1万2千人,朝鲜军4千人(此路是明军的主力,李如梅所率领的辽东铁骑,战斗力最强);中路由高策率明军1万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右路由麻贵、李芳春率明军1万1千人,朝鲜军3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000人(按:一说1万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严阵以待。
【蔚山会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3万6千人朝鲜军:近1万人
主帅:杨镐(无能之将,后来指挥了导致明军丧失主动,决定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
副将:麻贵(副主帅)、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柳如龙(朝鲜军统帅)
日军:第1军,第3军,第5军,第6军,第9军,总共6万4千余人
主帅: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岛津义弘、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其实就是五个军团长)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九鬼四郎、饭田角等
战役结果:明军和朝鲜军连续苦战猛攻蔚山,最终失利,明军朝鲜军共计伤亡伤亡1万5千余人(明军阵亡7000余人,伤4000余人,朝鲜军伤亡4000余人);日军伤亡1万2千余人。只能说明朝和朝鲜联军惨败,日军惨胜。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被日军火枪击中阵亡)
日军阵亡将领:森本仪太夫,竹森义盛
战役分析:12月23日,天刚放亮,黎明前明军由游击将军摆寨为先锋,率精锐步兵1000人首先开始进攻,参将杨登山为后援,率骑兵3000人突袭蔚山城。随后柳如龙的朝鲜军也开始进攻。城内驻守的日军是加藤清正的第2军一部,准备不足且人心惶惶,无法抵挡4000精锐明军的突袭,一线防守的日军大半被歼,残存的日军逃往第2军指挥部所在地岛山。蔚山城一失,岛山失去屏障,加藤清正命日军主力出击,摆寨兵力不足假装后退,引诱日军进入包围圈,埋伏的明军杀出,杨登山率骑兵从两侧冲出,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日军抵挡不住逃回岛山,坚守待援。明军首战告捷。
24日明军开始进攻岛山外围,游击将军茅国器率领2000河南步兵,连续攻击日军在岛山外围新筑的三条防线。加藤清正率残存的几千日军只能退到最后的防线,坚壁据守。明军继续猛攻,杨镐把裨将陈寅率领的江浙生力军调往第一线加强进攻,明军终于攻到岛山大营主栅门,陈寅率领的江浙常年驻守海防,对海防工事的构造颇有心得,江浙兵以藤牌护身,日军的火枪无法击穿,江浙兵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时,杨镐忽然命令停止进攻。这是非常令人疑惑不解之处,明军攻势的戏剧性停止,挽救了即将全军覆灭的加藤清正第2军。关于这个停顿,后人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一个标准意见。不管怎么样,作为明军统帅的杨镐难辞其就!(此战后,杨镐被万历皇帝下令撤职查办)可叹,又一次平壤大捷般的胜利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葬送了!唉!
还在第一次侵朝之战后,日军已深知明军在战场上所占据的优势,在野战能力上日军步兵远不是明军骑兵的对手,加上令日军胆寒的明军火炮。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后加藤清正放弃了与明军打野战的想法,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节节阻击撤退到岛山-这个最后也是最坚固的阵地,这是加藤清正无奈但也是明智之举。
杨镐指挥明军连续四天猛攻,仍旧没有攻下,加藤清正感到难以支撑,向明军乞求讲和,被杨镐拒绝。随后的战局,由于明军伤亡逐渐增多,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虽然加藤清正部也已是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但在求和遭到拒绝后更顽强抗击明军。并且由于明军的分散,已无援军可调,而近五万日军增援部队,陆续冲破明军和朝鲜军的拦阻赶到了蔚山附近,西生浦的1万3千多日军首先赶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1598年2月9日,杨镐慌忙决定撤军。明军撤退过程中组织调度完全失控,杨镐的统帅部同各军之间的联系中断,根本不能指挥部队,上上下下一片混乱。日军全面转守为攻,明军、朝鲜军一路溃败,伤亡惨重!
明朝和朝鲜联军失利的原因,归结起来我认为,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1点.明军丢掉了自己的优势-火炮,由于行军太急,道路不好走,明军在火炮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发动进攻,损失太大。首战后,伤亡增多,又无火炮的支援,明军已很难再发动有威胁的进攻,形成了僵持;
第2点.陈磷率领的明朝水师主力,未能赶到蔚山附近,封锁海面,切断日军的补给线,使得加藤清正始终能从海上得到充足的粮弹补充(当年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就是在海面补给被切断后陷落的);
第3点.杨镐指挥能力的严重不足,刚愎自用又不听手下将领的建议,一意孤行。(郁闷!为什么此人后来又被重用,还让其指挥萨尔浒之战?)
战役后续:此战后双方又恢复了战前的态势,双方都元气大伤,半年内都无力再战。但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主力并未受到损失,同时明军雄厚的补给能力开始显现出来,同时日本国家小,资源贫乏,持久战能力不足也明白的表露出来。
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在伏见城中郁郁寡欢的死去。(明军主帅杨镐曾写信给丰臣秀吉,连损带骂地:“你都六十多岁了,还能有几年好活?你的儿子还不到十岁,将来靠谁呢?听说,日本各地酋长都等着钻你的空子,好来报复你。你看你不如息兵散众的好,否则,悍将拥兵在外,一旦你们国内有个风吹草动,你的手下岂能久居人下,将来又岂能居于你儿子之下?以形势、情理来说,你还是罢兵回国,与朝鲜和好吧!”)丰臣秀吉一死,大臣们决定:密不发丧,日军全部自朝鲜撤回,并以丰臣秀吉的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兵部侍郎邢玠全权指挥的明军(杨镐下狱)在经过八个月的休整补充后,重新开始集结,准备进攻。邢玠吸取上次进攻失利的教训,决定水陆两军集中重兵集团对日军主要的据点分割包围,切断联系,并对日军不断施压,同时加强参战明军的火力,从国内新调入一批火炮。明军仍然是兵分四路:东路由麻贵率领明军和朝鲜军共计3万,主攻攻打据守蔚山的加藤清正第2军;西路则由勇将刘铤率明军及朝鲜军共计2万(其中明军1万5千),进攻顺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长第1军;中路李如梅(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由董一元接替)率明军2万朝鲜军1万,进攻盘踞泗川的日本战国名将“鬼石曼子”岛津义弘的第5军;水路则有陈璘率大明水师联合李舜臣的朝鲜舰队,控制朝鲜海面。参战总兵力达到8万人(中朝联军总兵力已达11万,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略强于第一次蔚山会战,但各路明军和朝鲜军都得到加强,火力配备更充足,职责划分的更清楚。
9月下旬,陆上的三路明朝联军在麻贵、刘铤、董一元的统领下,同时向日军的三大据点蔚山、顺天、泗州发动攻势。三路的攻守过程各有不同:
蔚山前线,麻贵在猛攻一阵未得手后,和补充了大量兵员的加藤清正部展开了拉锯战,双方都很谨慎,互有胜负;
晋州和泗州一线的董一元部一开始进展还是很顺利,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明军迅速夺取了晋州,并顺势攻克泗川,岛津义弘部临海设防,背水一战,此时外海已被大明水师封锁,日军抵抗十分顽强,明军的大将军炮对日军猛烈开炮,激烈战斗中,不知何故明军大营的弹药库发生爆炸(据记载是明军一门炮炸膛引发连锁爆炸),日军乘明军混乱之际出击,明军朝鲜军大败退回到晋州,联军伤亡高达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军夺回,双方也在泗州一线形成对峙(大好局面如此丧失,扼腕叹息啊!)。
泗川之战明军的失利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这一路明军主要是由辽东兵组成,原先的统帅李如梅因为兄长李如松战死,临时赶回国内去接替辽东防务,而由董一元接替他的军队,董一元虽然领军打仗也还行,但由于对李如梅的这支辽东军并不了解,兵和将相互间没有一种长期相处所形成的默契,而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打胜仗时还好说,而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董一元根本无法及时的应对,无法根据部将的不同特点去指挥他们应对危机,所以此仗的失利虽然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必然的成分。
同样的道理,当麻贵和刘铤在战斗初期遇到了日军顽强抵抗时,由于他们指挥的人马都是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能从容应对,并最终反败为胜。
在顺天和釜山一线,刘铤面对日军第一精锐小西行长的第1军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一直相持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但后来刘铤抓住了有力战机,勇猛出击,反而取得胜利......
㈨ 日本收藏了几件国宝级建盏
传世的建盏以日本收藏最多,普遍认为,现存有四只建窑建盏被定为日本国宝,是稀世之珍,极受重视。这四只建盏分别是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大阪藤田美术馆、京都龙光院收藏的“宋代建窑曜变茶盏”及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的“宋代建窑油滴盏”。更多建盏方面知识可以前往盏行天下公众号进行了解。
㈩ 泽庵的泽庵宗彭
正保二年(1645)十二月十日,有一个老僧,应弟子之请,倾尽全力书写了一个“梦”字之后,就结束了七十三岁的生涯而迁化。他的名字叫泽庵宗彭(1573-1645)。
高僧硕德入灭入际,往往都为后人写下遗诫偈颂,或简称遗偈。特别是禅僧,习惯将自己大悟的境界和心境感受,作为辞世之语,留给后人。形式大体都是四言、五方等,但是泽庵禅师只写了一个“梦”字留了下来。这独字的遗偈,确实是史无前例的。
泽庵宗彭生于天正元年(1573)十二月,是出石(兵库县)领主山名氏的家臣、秋庭纲典之子。天正八年,丰臣秀吉灭了出石山名氏,山名氏家破人亡,四处逃散。十岁的少年泽庵入净土宗的唱念寺出家。唱念寺的众誉上人忍给他起了一个可爱的法名——春翁。但是生来阔达的少年总是不满足的吧。天正十四年,泽庵十四岁时入当地禅门宗境寺,从希光和尚修禅,并改名为秀喜。
天正十九年,希光和尚迁化。来自京都大德寺的董甫绍仲禅师继主禅位,泽庵遂从之继续参学。董甫后来任大德寺第一百三十八持世住持,他又随之上京都。文禄三年,入大德寺实际上泽庵在德寺的奇缘就是这时结下的。
少年秀喜来到大德寺,寄居于师父董甫的嗣法之师,笑岭宗欣门下的圆鉴国师春屋宗园所居的“塔头”之讳,在春屋门下不懈地参禅问道。庆长四年(1599),春屋在近江的瑞岩寺开堂,泽庵随之同往,一年后,返回三玄院。其后庆长六年,参访了和泉的大安寺,从该寺宏智派(曹洞宗)的文西洞上修学文艺。文西寂后,其僧具、书籍等传给了他。师事文西的这段修学生活,给泽庵带来了很大益处。
随后,泽庵去泉州堺参访与春屋同门的一冻绍滴,入南宗寺,随一冻开始正式修行。
一冻的禅风,与师弟春屋那春风般的豁达开朗相比,异常严峻而乖僻,很不容易亲近。而禅人宗彭却如鱼得水,近侍左右,专心致志,朝参暮请。庆长九年八月,从一冻处得到印可而嗣法,并受“泽庵”道号。这时他已三十岁。
庆长十一年(1606),先是师父一冻迁化,而后父亲纲典故去,翌年,母亲也谢世了。当年泽庵重返大德寺,登第一座。随后住持塔头德禅寺。不久又返回堺。住持南宗寺。其间,泽庵的道风逐渐闻名于世,庆长十四年,依敕命任大德寺一百五十三世住持。
但是仅住了三日,就留下一偈下山而去。
由来吾得云水身,
叨董名蓝紫陌春。
叵耐明朝南海上,
白鸥终不起红尘。
泽庵把自己比作与水云共飞的白鸥,与着紫衣居名刹,执着于名声,沉湎于红尘的俗恶之徒水火不容,所以要赶快回到南海上去。
丰臣赖仰慕回到泉南的泽庵的道风,招请他去大阪,遭到辞绝。泽庵自由自在,悠闲度日。不久,大阪发生了战乱,先是“冬阵”,继而双是“夏阵”,南宗寺也毁于战火,泽庵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将其复兴起来。
元和六年(1620),复兴了南宗寺以后,回到故乡出石,上住宗镜寺。后开辟入佐山麓,结小庵闲居度日,并依屈原的典故将其庵故名为“投渊轩”。潜心研习从乌丸光广门下传承的和歌之道,以“庵百首”为题,咏唱了一百首和歌,其中一首咏道:
遁隐深山居草庵,
万念俱抛身自闲。
远离山外喧杂世,
独占庵中天外天。
寥寥数语,表达了他的心境,表现了他闲寂的隐居生活。卷末有这样的句子:“宽永辛巳之冬。笔涩硬,几度到炉边溶烤才得书毕。”
但是,这样闲静的日子未能持续长久。
那是因为发生了所谓“紫衣事件”。
元和元年(1615)大阪城竣工落成,德川家康终于一统天下了。德川幕府规定了种种法度颁布天下,强令实行。针对院制定了《五山十刹诸山的法度》,它的起草者是相国寺的西笑承兑寂后。成为家康政治顾问的精明强干的南禅寺金地院的以心崇传。对包括南禅地在内的五山派以外的大德寺和妙心寺规定了严格的住持资格,以及向幕府申报制度。
五山派的官寺,根据幕府的公贴任命脉方可晋山住持;大德、妙心两寺则必须经天皇的敕许,即得到圣旨方能住持,从第二十六世的养叟宗颐起敕许着用紫衣。
但是,当玉室宗珀的法嗣正隐宗知作为第一百七十二世将要晋山住持时,惟恐幕府发布了《关于诸宗出世条目》,准备调查元和诸法度的执行情况。
所以尽管宽永五年(1628)正隐宗知接受了后水尾天皇诏敕后准备晋山住持,但幕府以正隐宗知入寺违反了“元和法度”而欲强行终止,同时收缴了元和以来大德寺住持十五人的圣旨和紫衣。
幕府方面,以大德、妙心两寺是与皇室有关的寺院为理由,提出紫衣的着用必须慎重从事。后阳成天皇时期,虽然皇室的权威由于幕府的所为而稍有恢复,但实质了幕府仅仅是表面上尊崇,背地里则以《公家诸法度》为武器,暗中予以抑制。对大德、妙心两寺的法度,也是暗中对朝廷的权威加以抑制的表现之一。
为此,泽庵急急忙忙地返回京都,和玉室宗珀、江月宗玩一起,针对要向幕府谢罪的温和派,主张强硬对抗。其后以泽庵为首,起草了辩解书,和玉室、江月三人连署,去江户一幕府抗辩。结果,幕府判决,该辩解书是对法度的反抗。宽永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将泽庵流放出羽上的山中,玉室流入到奥州棚仓。涉于这个事件,后水尾天皇御制了一首和歌而禅让其位:
恰似塘边芦苇丛,
繁茂凋零总有情。
条条大路归净土,
不恋尘世自从容。
江户方面,留下了江月一人。十天后的八月五日,江月被传唤到重臣酒井雅乐头的公馆,被判决为“罪状虽与其他二师相同,但根据台命,为防大德寺荒废,使佛法得以相续,免除罪责。”将军家光惟恐佛法断绝,免除了江月的罪责。宽永七年始,江月一直滞留江户,专事泽庵、玉室二老的赦免运动。远在出羽春雨庵的泽庵,得知同辈江户的苦心,于宽永八年六月五日,致函江户的江月,写道“吾等虽遭罪责,你这幸免罪责者的辛劳,更苦于吾等十倍云云”。
宽永九年(1632)正月,前将军秀忠死去,江月如愿以偿。泽庵、玉室返还江户,来到江户下谷的广德寺,时隔三年,欣喜再会。当年三人充满喜悦的往来书信,还保留在塔头龙光院。
以这个事件为因缘,将军家光深深皈依了泽庵。宽永十五年,在品川建东海寺,迎请泽庵为之开山。后来,后水尾上皇屡次招请泽庵至仙洞私邸,从其闻法,欲赐国师号。泽庵不受,奏请转赐大备第一祖师彻翁禅师。上皇应允,下赐“天应大现国师”号。在不屈服于逆境敢于挺身争斗的三位禅师的福荫下,大德寺日益走向隆盛。
正保二年月日(1645)十一月末,泽庵旧病复以,十二月十日留下一个“梦”字,结束了七十三岁的生涯。泽庵虽无嗣法弟子,一代而终,但深受将军家光以及土岐山城、柳生但马守宗矩、小骚,素为茶人所钟爱,其魅力历久不衰。
泽庵的遗偈就是一个“梦”字。《金刚经》中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物质的实体存在,看来是某一件东西,但实际了是并不存在的。沧海桑田,大千世界,实际上如梦、如幻,就像倏尔而逝的影子一样。
道元禅师在《正法眼藏》的“出家功德”一节中说:“人生在世,一味贪求官途仕路,徒为国王大臣的马前之卒,致一生为梦幻所困扰,后世黑暗茫然,无依无靠,实属至愚。”
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梦幻所困扰,做着一些徒劳无益的事情。让我们及早断绝梦幻,脚踏现实世界,扎扎实实地营生度日吧!如果一味追求梦幻,就会永远沉迷于黑暗中不能自拔。泽庵入灭子际,把这个道理教诲与后人。
泽庵对“梦”是非常关心的,他留下了以“百首题名寄梦咏和歌”为题的有关“梦”的一百首和歌。这里介绍其中一首:
人世沧桑虽有情,
来去匆匆皆为梦。
红枫染尽群山麓,
残阳西下闻秋岁。